《金属材料综合实验指导书》金属12级概论

《金属材料综合实验指导书》金属12级概论
《金属材料综合实验指导书》金属12级概论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金属材料综合实验指导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年8月

目录

实验一冷却速度对碳钢连续冷却转变组织及其性能的影响第02页实验二淬火碳钢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变化第07页实验三热处理工艺对高速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第13页实验四碱性次磷酸盐化学镀镍第19页实验五酸性次磷酸盐化学镀镍第21页实验六钢铁的化学氧化第24页

实验一冷却速度对碳钢连续冷却转变组织及其性能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和分析碳钢在不同的冷却速度下发生的连续冷却转变,了解冷却速度对碳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加深对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和淬火临界冷却速度等概念的理解;

2.熟悉碳钢的基本热处理工艺(退火、正火、淬火等)的操作要领;

3.掌握碳钢热处理温度的选定原则,加深对Fe-Fe3C相图的认识和理解;

4.了解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曲线的意义及其在制定热处理工艺时的应用。

三、实验原理

在实际生产中,零件在热处理时,奥氏体大多是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进行转变的。过冷奥氏体以不同冷却速度连续冷却时发生的转变,可用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来表示。图1所示为45钢(0.45%C)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可以代表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一般型式。

图1 45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曲线

从图l中可以看到代表不同冷却速度的冷却曲线、铁素体析出线,珠光体转变开始和终了线,贝氏体转变开始线和马氏体转变开始线。这些线将图形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即过冷奥氏体区、铁素体析出区、珠光体转变区,贝氏体转变区和马氏体转变区。在转变完成后,高温区转变产物是珠光体,中温区转变产物是贝氏体,低温区转变产物是马氏体,与等温转变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等温转变得到的组织产物是均匀的,而连续冷却转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发生的转变过程,因此转变产物是不均匀的。在某些冷却速度条件下,会得到混合的组织。如45钢在一定的冷速下可得到“铁素体+细珠光体(即屈氏体)+贝氏体+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奥氏体冷却转变时全部得到珠光体类型组织的最快的冷却速度叫做上临界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超过上临界冷却速度就开始有马氏体出现。奥氏体冷却转变时全部得到马氏体组织的最低的冷却速度叫做下临界冷却速度,即一般而言的临界冷却速度。因此,冷却速度低于上临界冷却速度得到不均匀的珠光体类型的组织,高于下临界冷却速度则全部得到马氏体组织。在上、下临界冷却速度之

间得到的为混合组织。在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上,一般还标出个中冷却组织的转变量。此外,还给出不同冷却速度下冷却产物的硬度值。

碳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因含碳量不同而有所不同。由于碳是阻碍贝氏体转变的元素,因此在大于0.8%C的过共析钢中,没有中温贝氏体转变部分,只有高温和低温转变。在上下临界冷却速度之间的冷却速度下,在高温区,奥氏体先部分转变为珠光体,然后中止转变,在中温区不发生转变,直到M s点以下才发生马氏体转变。

在共析钢中,可以发生少量的贝氏体转变,但数量较少,因此在有的共析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中常常被忽略而未画出。在低、碳钢中,贝氏体转变则是很明显的。

在实际生产中,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有退火、正火和淬火等几种形式。

1.退火

常用的退火工艺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完全退火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组织、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一般常用于一些对强度要求不高的亚共析成分的碳钢及合金钢零件的最终热处理,也常作为某些重要零件的预先热处理。经过完全退火以后,亚共析钢的室温组织为“块状铁素体+珠光体”;球化退化的目的主要是改善组织、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为后面的淬火做准备,以减少工件淬火时的变形和开裂。主要用于共析成分和过共析成分的碳钢及合金钢,它能使钢中的层片状珠光体和网状渗碳体发生球化,得到硬度更低韧性更好的粒状珠光体组织。在T12钢球化退火后的组织中,亮白色的圆颗粒为渗碳体,亮白色的基体为铁素体。画组织示意图时,只需画出圆颗粒渗碳体,其余的基体就是铁素体。

2.正火

正火与退火明显的区别就是冷却速度较快,得到的组织要比退火组织细。其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适当提高硬度和强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一般用于普通结构件作为最终热处理,或作为低碳钢的预先热处理,或消除过共析钢中的网状渗碳体。在45钢正火组织中,亮白色的铁素体比退火组织明显减少,暗黑色的组织为细珠光体或屈氏体。在T12钢正火组织中,二次渗碳体不再是退火态中的网状,而是不连续的网状或颗粒状,画组织示意图时,先画出不连续网状或颗粒状的渗碳体,再画出珠光体组织。

3.淬火

淬火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马氏体组织,提高零件的硬度和耐磨性,是发挥钢铁材料性能潜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将45钢加热到760℃(即A C1以上),保温一定时间后在水中冷却,即为不完全淬火。根据Fe-Fe3C相图可知,在此温度下,45钢中有部分铁素体尚未转变为奥氏体,因此淬火后得到的显微组织为在暗黑色板条马氏体和针状马氏体基体上分布着亮白色块状铁素体,画组织示意图时,可以先画出亮白色块状的铁素体,再画出呈平行束状的暗黑色板条马氏体和“人”字形针状马氏体基体。45钢经正常淬火即加热到860℃(即A C3以上),保温一定时间后在水中冷却,将获得暗黑色板条马氏体和针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若将淬火温度提高到1200℃,即过热淬火,此时由于奥氏体晶粒长得比较粗大,经淬火后将得到粗大板条马氏体和针状马氏体组织。将45钢加热到正常淬火温度,然后在油中冷却,则由于冷却速度较慢,将得到细小的暗黑色马氏体和沿原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的黑色团状屈氏体。画组织示意图时,可先画出网状分布的黑色团状屈氏体,再画马氏体。

T12钢经正常温度760℃(即A C1以上)淬火后的显微组织为暗黑色细小的“人”字形针状马氏体和部分亮白色未溶的颗粒状渗碳体,在马氏体之间有一定数量的亮白色残余奥氏体。若将淬火温度提高到1000℃(即A Ccm以上),即过热淬火,显微组织为暗黑色粗大的“人”字形针状马氏体和部分亮白色的残余奥氏体。

三、实验内容

1.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经过一定时间的保温,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下来的一种操作

方法,通过这样的工艺过程,钢的组织和性能将发生改变。

加热、保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成分均匀的细小的奥氏体晶粒。亚共析碳钢的完全退火、正火、淬火的加热温度的范围是A C3 + 30℃~50℃,过共析钢的球化退火及淬火加热温度是A C1+30℃~50℃,过共析钢的正火温度是A Ccm + 30℃~50℃。保温时间则根据钢种,工件尺寸大小,炉子加热类型等由经验公式决定。

碳钢的过冷奥氏体在A C1~550℃范围内发生珠光体转变,形成片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整合组织。依据片层的薄厚不同有粗片状珠光体(P),细片状珠光体—索氏体(S)和极细片状珠光体—屈氏体(T)之分,硬度随其片间距的减小(转变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碳钢的过冷奥氏体在550℃~350℃范围内发生上贝氏体转变,生成由平行铁素体条和条间短杆状渗碳体构成的上贝氏体(B上)。在光学显微镜下,上贝氏体呈黑色羽毛状。碳钢的过冷奥氏体在350℃~M s之间等温得到的黑色针状的下贝氏体(B下),它是由针状铁素体和其上规则分布的细小片状碳化物组成。

过冷奥氏体以超过临界速度快冷至M s以下温度,将发生马氏体转变,生成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常见的马氏体类型有板条马氏体(碳< 0.2%)、针(片)状(碳> 1.0%)马氏体以及由它们构成的混合组织(碳为0.2~1.0%)。

随转变温度的降低,碳钢会发生以上不同类型的组织转变并伴随着性能的变化。

2.硬度测试

洛氏硬度常用的标尺有HRA、HRB、HRC三种。其中,HRC适合于测定硬度较高的金属如淬火钢的硬度,选用金刚石压头,总载荷为150kgf。HRB适合于测定硬度较低的有色金属、退火及正火钢等的硬度,选用淬火钢球,总载荷为100kgf。HRA则适合于测定硬度极高的碳化物、硬质合金表面淬火等的硬度,选用金刚石压头,总载荷为60kgf。

3.金相试样制备

要在金相显微镜下对金属的组织进行观察和摄影,必须制备平整、光亮、清洁、无划痕、并且用适当的方法显示出真实组织的试样。试样制备通常包括一下几个步骤:

(1)手工磨样

手持试样在金相砂纸上由粗到细磨制。磨制试样时用力要均匀,待磨面上旧磨痕消失,新磨痕均匀一致时,可更换细一号的砂纸,并且把试样转90o再磨。一般依次使用400号、600号、800号、1000号、1200号和1500号砂纸中的几种磨制即可。

(2)机械抛光

金相试样的机械抛光在专用的抛光机上进行,抛光织物(呢料、金丝绒等)固定在抛光盘上,洒以抛光粉悬浮液,试样则轻压在旋转的抛光盘上,依靠嵌在抛光织物中的抛光粉的磨削和滚压作用,得到平整、光亮无划痕的抛光面。

(3)化学浸蚀

在浸蚀剂的作用下,试样组织中电位低的部分成为阳极,电位高的部分成为阴极,因为阳极溶解较快而凹陷下去,从而显示出试样的组织特征。碳钢最常用的浸蚀剂为3~4%的硝酸酒精溶液。

4.组织观察与显微摄影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组织,仔细选择典型的清洁无划痕的部位进行摄影。拍照时,组织的图像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选好视场,调好焦距后,即可拍照并保存图像。

四、实验步骤

1. 每组从所给的几种碳钢牌号中取一种成分的钢材,用金相试样切割机切取若干高度约25mm 的中碳圆柱形试样,分为8组,每组3个。对试样的两个端面进行初步打磨,使两个端面保持平行,并在试样侧面打上编号。

2.根据自己所选的钢材牌号查找有关资料,确定出本次实验的工艺方案,并把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填入表1中。

表1 试样的热处理工艺

2. 热处理工艺方案经指导老师审查后,可进行热处理操作。将待处理试样(2~8号)按照各自的热处理工艺分别置于不同的试样盘上,等到炉温到达设定温度后,将试样盘放入炉中进行加热,待温度回升后开始计算保温时间。

3. 待试样在炉中完成保温后,即按照各自的处理方法或随炉冷却(退火),或出炉后分别施以空气中冷却(正火),油中冷却(油淬)、盐水中冷却(盐水淬)和水中冷却(水淬)等冷却操作。

4.热处理操作完成后,将各试样的两端用砂纸进行打磨,在其中一个端面上用洛氏硬度计测量其硬度(另一端用于磨制金相试样)。每个试样测量3次,并记录硬度值(先用HRC测试,若硬度在HRC20以下时,则用HRB测试),最后取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5.将热处理后的试样制成金相试样,在显微镜下分析低、中、高碳钢经过不同热处理的组织特征,画出典型的显微组织图,并将组织名称填写在表2中。。

6.选择各试样的显微组织中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摄影。最后,综合全班的实验数据和金相照片,进行全面分析,并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设备和材料

1.实验设备

中温箱式热处理炉、洛氏硬度计、数码金相摄影显微镜

2.实验材料

20钢、45钢、T8钢或T10钢

六、实验组织

1.每班按学号分为三个大组,第一组做20钢的实验,第二组做45钢的实验,第三组做T8或T10钢的实验。

2.本实验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实验实施热处理操作,测量热处理组织硬度;第二次实验制备金相试样,进行金相摄影和组织分析。

七、实验注意事项

1.电阻炉使用时一定要接地,往炉中放、取试样时,必须先切断电源。

2.往炉中放、取试样时,必须使用夹钳,而且夹钳必须擦干,不得沾有油和水。

3.由炉中取出试样淬火时,动作要迅速,以免温度下降,影响淬火质量。

4.试样在淬火液中淬火时要不断搅动,以免试样表面由于冷却不均而出现软化点。

5.淬火时水温应保持在20℃~30℃左右,水温过高要及时换水。

6.热处理后的试样均要用砂纸打磨表面,去掉氧化皮后再测定硬度值。

八、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本实验的目的。

2.说明制定本实验中各工艺参数的依据,分别绘出各个热处理工艺的工艺曲线。

3.将制定的热处理工艺和实验所得的硬度测试值填入下表:

表2 试样的热处理状态及其硬度测量

4.绘制方块图比较1号(原始态)、2号(退火态)和3号(正火态)三个试样的硬度,绘制方块图比较4号、5号和6号三个淬火试样的硬度,并分别说明其硬度不同的原因。

5.将本组所做的所有试样的金相组织照片贴在报告纸上,照片的大小为5×6cm,应标明材料名称、热处理状态、浸蚀剂名称和放大倍数,并在图上标注组织组成物名称及其特征。

6.比较6号、7号和8号三个淬火试样的显微组织图,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7.结合实验所得的组织图片和性能数据,分析热处理工艺、组织与性能的相互关系。

九、思考题

1. 决定钢材淬火温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淬火温度太高或太低有什么害处?

2. 钢材的硬度与其他力学性能(如强度、塑性、韧性)有何关系?是否可由硬度值估计钢材的其他力学性能?

实验二淬火碳钢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变化一、实验目的

1.研究淬火后的低、中、高碳钢经过低温、中温和高温回火后的组织特征和性能特点,分析回火温度对低、中、高碳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掌握根据材料的成分和零件的使用性能要求制定碳钢的淬火回火工艺的基本原则;

3.熟悉对淬火碳钢进行回火处理的基本操作要领。

二、实验原理

钢件在淬火后得到马氏体或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使钢件在淬火后的强度和硬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的塑性与韧性却较低,且存在很大的内应力。因此,淬火钢件一般很少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回火处理后才能在实际中使用。通过回火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调整钢材的强度、塑性和韧性之间的配合,消除大部分淬火应力,提高钢件尺寸的稳定性,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对其使用性能提出的不同要求。回火通常是零件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对钢的最终性能有重大影响,可以说回火工艺基本上决定了零件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因此,研究淬火钢在不同温度回火后的组织特征和性能变化,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淬火碳钢经过不同温度回火后的组织变化

碳钢淬火后所得到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均为不稳定组织,它们都具有向稳定的铁素体和渗碳体转变的趋势。钢件在回火加热时,提高了原子的活动能力,促进了这个转变过程的进行。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在回火时的组织变化主要包括: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转变;碳化物类型的转变和α相的回复与再结晶等四个基本过程。淬火碳钢在不同温度回火后的组织,便是由上述转变过程在不同温度范围所产生的组织转变产物构成的。但由于钢的成分和回火工艺的不同,碳钢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存在较大的差异。淬火碳钢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所发生的组织和性能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随回火温度提高淬火碳钢的组织和性能变化示意图

1.回火第一阶段转变后的组织(100℃~250℃)

低碳钢在淬火时得到位错型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其内部存在大量位错。由于碳原子处于位错线附近时,其弹性畸变能比在正常间隙位置时要小,故在100℃~200℃温度回火时,马氏体中的碳原子向位错等晶体缺陷处偏聚,形成碳的偏聚区。而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或是发生自回火时,将在碳偏聚区自马氏体中直接析出θ-碳化物。虽然钢中碳原子的偏聚无法通过金相法直接观察,但可用

电阻、内耗等方法测出。

高碳钢在淬火时得到的是孪晶型片状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在100℃~250℃回火时,开始是碳原子在马氏体的孪晶面{100}α’上聚集为碳原子的聚集区,随着回火温度逐渐升高和回火时间延长,碳原子富集区不断形成和长大,直至自马氏体中析出亚稳定的ε-碳化物(ε-Fe x C),从而使淬火马氏体分解为回火马氏体。其过程可表示为:

α’→M’ (α相+ε-Fe x C )

析出碳化物后,α相的含碳量显著下降。在250℃进行回火时,回火马氏体中α相的含碳量仅为0.25%左右。析出的ε-碳化物极其细小,无法用光学显微镜分辨出,但可在电镜下观察到,ε-碳化物在电镜下呈长度约100nm且平行于{100}α’的条状薄片。若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条状薄片又是由许多5nm左右的微细颗粒组成的,它们弥散分布在α相的基体中。与淬火马氏体相比,回火马氏体由于析出了极其细小弥散的碳化物,故极易被腐蚀,但仍能保持针片状特征,使其在光镜下呈黑色针(片)状组织。淬火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如图2所示。

中碳钢正常淬火时将得到板条状位错马氏体和片状孪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故在100℃~250℃温度范围回火时,兼有低碳钢板条状马氏体和高碳钢片状马氏体回火时的组织特征,即低碳板条状马氏体中的碳原子形成偏聚区,而高碳片状马氏体则分解为回火马氏体。

图2 淬火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的显微组织

左图:淬火马氏体;右图:回火马氏体

2.回火第二阶段转变后的组织(200℃~300℃)

碳钢淬火到室温后,除得到马氏体组织外,都会或多或少地保留一部分残余奥氏体组织,但只有在含碳量高于0.4%以上的碳钢和低合金钢中,才会出现可测量出的残余奥氏体。因此,淬火钢回火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仅对中碳钢和高碳钢有实际意义。

在200℃~300℃温度范围回火时,高碳钢和中碳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将转变为α相与ε-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即分解为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其中α相的含碳量与马氏体在同温度下分解后的含碳量相近,也与过冷奥氏体在该温度下形成的下贝氏体中的含碳量一致。ε-碳化物也与相同温度下马氏体分解得到的或下贝氏体中形成的碳化物相似。最初从残余奥氏体中析出的碳化物是细薄片状的ε-碳化物,仍与α固溶体保持共格关系,在接近300℃时才会析出渗碳体。

3.回火第三阶段转变后的组织(250℃~400℃)

当回火温度升高到250℃~400℃时,碳钢马氏体中过饱和的碳原子几乎已全部析出,形成了比亚稳定的碳化物ε-Fe x C更为稳定的其他类型的碳化物。

对于高碳钢,片状马氏体在低温区回火时分解为α相和ε-Fe x C,两相之间仍保持共格关系。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ε-碳化物在马氏体孪晶面{112}α’上转变为比较稳定的薄片状)χ-碳化物(χ-Fe5C2)。当回火温度进一步提高时,ε-碳化物与χ-碳化物又将进一步转变为更稳定的θ-碳化物,

即渗碳体Fe3C。渗碳体的初始形态也呈极细的薄片状,经常分布在孪晶界面或马氏体晶界上。由于ε-碳化物转变为新的、更稳定的其它类型碳化物,引起了α相与ε-碳化物两相之间共格关系的破坏。同时,为降低系统能量,初始形成的片状渗碳体逐渐成长为颗粒状碳化物,即渗碳体发生球化。因而,高碳钢在250℃~400℃回火时的显微组织为α相和与其无共格联系的颗粒状碳化物(Fe3C)的混合物,通常把这种组织称为回火屈氏体,它的金相组织特征是:在原来片状α相的基体上弥散分布着颗粒状的渗碳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这种组织呈暗黑色,但粒状渗碳体仍难以分辨清楚,用电镜观察时,粒状渗碳体则明晰可见。回火屈氏体的光学显微组织和电子显微图像如图3所示。

图3 回火屈氏体的光学显微组织和电子显微图像

左图:回火屈氏体光学显微组织;右图:回火屈氏体电子显微图像

低碳钢在250℃~400℃温度范围回火时,在未发生自回火的马氏体板条内的位错缠结处会析出细针状的θ-碳化物,此外还将沿板条马氏体条界析出长约1nm、宽约80nm的薄片状χ-碳化物。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析出的θ-碳化物逐渐长大和球化,与保持板条状形态的α相形成回火屈氏体。

对含碳量大于0.25%、小于0.6%的中碳钢,在250℃以上回火时,最初析出的亚稳定ε-碳化物将直接转变为θ-碳化物,而不出现χ-碳化物。其中由低碳板条状马氏体析出的θ-碳化物,大多呈薄片状分布在板条界上,而由高碳孪晶马氏体析出的θ-碳化物,则呈条片状分布在原马氏体的孪晶界处。同样,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和回火时间延长,薄片状θ-碳化物亦逐渐球化,转化为粒状碳化物,与其中孪晶亚结构已消失的α相形成回火屈氏体组织。

4.回火第四阶段转变后的组织(450℃~700℃)

图4 回火索氏体的光学显微组织和电子显微图像

左图:回火索氏体光学显微组织;右图:回火索氏体电子显微图像

低碳钢和中碳钢在淬火时所获得的板条状马氏体中存在着大量位错,且晶粒形状不是稳定的等

轴状,故在回火过程中将会发生回复与再结晶,在400℃回火时,回复已明显可见。此时,马氏体板条的宽度由于相邻板条的合并而显著增大,但回复后的α相形态仍呈板条状。当回火温度高于600℃时,回复了的α相开始发生再结晶,一些位错密度低的胞块长大成等轴状的新晶粒,使板条状特征逐渐消失。与此同时,颗粒状碳化物也聚集长大并均匀分布在α相晶粒中,使其显微组织接近于平衡状态,此种组织即为回火索氏体。它的金相组织特征为:在发生了回复和再结晶的铁素体(α相)基体中均匀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渗碳体外形已比较清晰。在电镜下观察,可见渗碳体颗粒已明显长大,铁素体为等轴状晶粒。

高碳钢淬火后获得的片状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当回火温度高于400℃时,孪晶全部消失,α相发生回复,但仍保持着片状马氏体的特征。当回火温度进一步升高至600℃~650℃时,α相发生再结晶,使马氏体片状痕迹完全消失,细粒状碳化物亦迅速聚集、球化和长大,从而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回火索氏体的光学显微组织和电子显微图像如图4所示。

(二)淬火碳钢经过不同温度回火后的力学性能

钢件的性能主要决定于它的成分和组织。不同成分的淬火碳钢经过不同温度回火后,将会具有不同的组织,因而其性能也会有所不同。经过不同温度回火后,中碳钢的各种力学性能的变化,如图5所示。

图5 中碳钢的力学性能与回火温度的关系

淬火碳钢回火后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间,其中回火温度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生产中常按回火加热温度将回火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并根据零件对性能的不同要求,选用适合的回火方法。

1.低温回火(150℃~250℃)

根据钢种不同,低温回火的温度一般选为150℃~250℃,所得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其目的是减少淬火钢件的应力,降低脆性,而保持其高硬度、高强度和高耐磨性。低温回火广泛应用于中、高碳钢制造的各种工具、量具、模具和高频淬火零件以及低碳钢渗碳零件等。

2.中温回火(350℃~500℃)

中温回火的温度通常在350℃~500℃之间,所得组织为回火屈氏体。中温回火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高的弹性和高的屈服点以及较好的塑性与韧性,主要用于各类弹簧钢,如含碳量在0.6%~0.9%的碳素弹簧钢。另外,我国对主要承受小能量多次冲击载荷的中碳结构钢零件采用中温回火替代传统的调质工艺后,提高了零件的强度和多冲抗力。

3.高温回火(500℃~650℃)

高温回火的温度一般为500℃~650℃,高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习惯上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的工艺合称为调质处理。零件经过调质处理后,其强度、硬度与塑性、韧性之间可实现适宜的配合,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高温回火主要用于用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制造的各种轴类、连杆类重要机械零件最终热处理。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一)实验内容

将已经淬火的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试样,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回火处理,测试其力学性能(如硬度等),并将其制成金相样品,观察和分析淬火碳钢经过低、中、高温回火后的显微组织。

(二)实验步骤

1.按不同回火温度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领取低、中、高碳钢试样各一套。回火处理前对试样的两个端面进行打磨,使两个端面保持平行,在试样侧面打上编号。逐个测定每个试样在淬火态的硬度,每个试样测量3次,把所得数值填入附表2-1中。

2.对淬火后的20钢、45钢和T10钢试样进行回火处理,相应的工艺参数如下:

(1)回火温度:200℃、300℃、400℃、500℃、600℃,到温入炉

(2)回火时间:保温30min

(3)回火后冷却方式:空气中冷却

将待处理试样按照其成分(含碳量)不同分别置于不同的试样盘上,等到炉温到达设定温度后,将试样盘放入炉中进行加热,待温度回升后开始计算保温时间。

3.试样在炉中完成保温后,即可出炉在空气中冷却。

4.热处理操作完成后,将各试样的两端用砂纸仔细打磨,在其中一个端面上用洛氏硬度计测量试样的硬度(另一端用于磨制金相试样,进行组织观察和照相)。每个试样测量3次,并记录硬度值(先用HRC测试,若硬度在HRC20以下时,则用HRB测试),最后取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2-1中。

5.通过研磨、抛光、腐蚀等步骤将回火后的试样制成金相试样,在显微镜下分析低、中、高碳钢经过不同温度回火的组织特征,画出典型的显微组织图,并将组织名称填写在表2-1中。观察显微组织时,应用对比法进行分析研究,可采用较高的放大倍数进行观察,亦可参照有关金相图谱进行分析。

6.选择各试样的显微组织中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摄影。最后,综合全班的实验数据和金相照片,进行全面分析,并完成实验报告。

四、实验设备和材料

1.实验设备

(1)洛氏硬度计;

(2)低温、中温和高温回火用设备;

(3)金相显微镜以及制备金相试样所需用品。

2.实验材料

20钢、45钢、T10~T12钢等。

五、实验组织

1.每班按学号分为3~5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温度参数的的回火实验。

2.本实验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实验实施热处理操作,测量热处理组织的硬度;第二次实验制备金相试样,进行金相摄影和组织分析。

六、实验报告要求

1.在Ф75mm圆中画出200℃、400℃和600℃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图,标明材料牌号、组织名称、热处理工艺、浸蚀剂和放大倍数,并在图上标注组织组成物名称及其特征。说明碳钢的组织随回火温度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综合全班的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试验用钢的力学性能(硬度)与回火温度的关系曲线,说明碳钢的力学性能随回火温度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七、思考题

1.比较碳钢与合金钢的力学性能与回火温度的关系曲线,分析合金元素在回火过程中的作用。

2.碳钢试样回火后通常在空气中冷却即可,但合金钢冲击试样在较高温度回火后却要求用水进行冷却,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附表:

表1 试验结果记录表

金属材料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综合测试 一、判断题(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导热性好的金属散热也好,可用来制造散热器等零件。() 2、一般,金属材料导热性比非金属材料差。() 3、精密测量工具要选用膨胀系数较大的金属材料来制造。() 4、易熔金属广泛用于火箭、导弹、飞机等。() 5、铁磁性材料可用于变压器、测量仪表等。() 6、δ、ψ值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 7、维氏硬度测试手续较繁,不宜用于成批生产的常规检验。() 8、布氏硬度不能测试很硬的工件。() 9、布氏硬度与洛氏硬度实验条件不同,两种硬度没有换算关系。() 10、布氏硬度试验常用于成品件和较薄工件的硬度。 11、在F、D一定时,布氏硬度值仅与压痕直径的大小有关,直径愈小,硬度值愈大。() 12、材料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抵抗局部变形的能力也越强。() 13、疲劳强度是考虑交变载荷作用下材料表现出来的性能。() 14、20钢比T12钢的含碳量高。() 15、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有铸造性、锻压性,焊接性、热处理性能、切削加工性能、硬度、强度等。() 16、金属材料愈硬愈好切削加工。() 17、含碳量大于0.60%的钢为高碳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大于10%的钢为高合金钢。() 18、T10钢的平均含碳量比60Si2Mn的高。() 19、一般来说低碳钢的锻压性最好,中碳钢次之,高碳钢最差。() 20、布氏硬度的代号为HV,而洛氏硬度的代号为HR。() 21、疲劳强度是考虑交变载荷作用下材料表现出来的性能。() 22、某工人加工时,测量金属工件合格,交检验员后发现尺寸变动,其原因可能是金属材料有弹性变形。() 二、选择题 1、下列性能不属于金属材料物理性能的是()。 A、熔点 B、热膨胀性 C、耐腐蚀性 D、磁性 2、下列材料导电性最好的是()。 A、铜 B、铝 C、铁烙合金 D、银 3、下列材料导热性最好的是()。 A、银 B、塑料 C、铜 D、铝 4、铸造性能最好的是()。 A、铸铁 B、灰口铸铁 C、铸造铝合金 D、铸造铝合金 5、锻压性最好的是()。

材料概论

第二章 1 普通的混凝土中有几种相?请分别写出各种相的名称。若在其中加入钢筋,则钢筋起到什么作用?此时又有几种相? 答:3相;砂子、碎石、水泥浆;增强作用;4。 2 比较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特性,了解晶体的结构不完整性有哪些类型?并区分三大材料的结构类型与比较其各自的特点。 答: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的规则而有序地排列,即存在长程的几何有序。 结构的不完整性:实际上,极大多数晶体都有大量的与理想原子排列的轻度偏离存在,依据其几何形状而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金属材料的结构:一般都是晶体。金属键无方向性,晶体结构具有最致密的堆积方式。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紧密堆积六方结构,金刚石结构。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金刚石型结构;硅酸盐结构; 玻璃结构; 团簇及纳米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包括高分子链的结构及聚集态结构 各自的特点: 3 高分子材料其聚集态结构可分为:晶态和非晶态(无定形)两种,与普通的晶态和非晶态结构比较有什么特点? 答:晶态有序程度远小于小分子晶态,但非晶态的有序程度大于小分子物质液态。 4 如何区分本征半导体与非本征半导体材料? 答:本征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取决于电子-空穴对的数量和温度的材料。 非本征半导体:通过加入杂质即掺杂剂而制备的半导体,杂质的多少决定了电荷载流子的数量。

5 极大多数晶体实际上都存在有种种与理想原子排列的轻度偏离,依据结构不完整性的几何形状可分为哪几种缺陷类型?按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成哪几种类型? 答:依据其几何形状而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按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成: 置换型固溶体(或称取代型):溶剂A晶格中的原子被溶质B的原子取代所形成的固溶体。原子A同B的大小要大致相同。 填隙型固溶体(也称间隙型):在溶剂A的晶格间隙内有溶质B的原子填入(溶入)所形成的固溶体。B原子必须是充分小的,如C和N等是典型的溶质原子。 6 比较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和热固性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并说明由于结构的不同对其性能的影响。 答:线型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在适当的溶剂中可溶胀or溶解,升高温度时则软化、流动,∴易加工,可反复加工使用,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塑性。(热塑性) 交联网状结构高分子:性能特点:较好的耐热性、难溶剂性、尺寸稳定性和机械强度,但弹性、塑性低,脆性大。∴不能进行塑性加工,成型加工只能在网状结构形成前进行,材料不能反复加工使用。(热固性) 7 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结构式为?其柔顺性怎么样? 答:非常好 8 何为材料的力学强度?影响力学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按作用力的方式不同,材料的力学强度可分为哪几种强度? 答: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明显的塑性变形或破坏的最大能力。 通常材料中缺陷越少、分子间键合强度越大,材料的强度也越高。 按作用力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疲劳强度等。 9 区分高分子材料的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的主价力和次主价力,比较两者对其性能的影响。 答:大分子链中原子间、链节间的相互作用是强大的共价键这种结合力称为主价力,大小取决于链的化学组成→键长和键能。对性能,特别是熔点、强度等有重要影响。 大分子之间的结合力是范德华力和氢键,称为次价力,比主价力小得多(只有主价力1-10%),但对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影响很大。如乙烯呈气态,而聚乙烯呈固态并有相当强度,∵后者的分子间力较前者大得多。 10 按电阻率的大小,可将材料分成哪几类?何谓超导性? 答:按电阻率的大小,可将材料分:超导体;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超导性:一旦T< Tc(超导体临界T)时,电阻率就跃变为零。Tc依赖于作用于导体的磁场强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20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分析、材料制备、成型与加工等基本能力,能够在玻璃、水泥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开发、工艺设备设计、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措施与要求 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按照“整体素质高、知识结构优、专业应用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个性化发展能力强”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培养体制和机制,使毕业生具备全面的素质、优良的知识结构、突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1、构建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办“蚌埠玻璃设计院玻璃材料班”、“德力班”等冠名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和教学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学生进入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建立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围绕地方经济,设置专业方向。 根据当地“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的战略规划和“千亿元硅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区位和资源优势,设置玻璃和水泥两个专业方向。 3、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搭建专业方向、创新创业和个性化拓展三个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厘清课程性质、层次以及课程间的相

互关系,构建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4、加强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 加大现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力度,利用政府、企业资源,分别在凤阳县质检中心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在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八一化工厂、凤阳染化厂等企业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在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实验课学时;增加综合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比重;结合大学生创新课题、大学生科研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等,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5、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形式,合理采用开卷、口试、技能操作、课程小论文等方式,着重过程考核和动态评价,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重点考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三、专业方向 1、玻璃方向:学习和掌握玻璃材料的检测分析、原料配方、产品设计与加工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在玻璃行业从事材料的生产、加工、质检、技术监督等工作。 2、水泥方向:学习和掌握水泥材料的检测分析、原料配方、产品设计与加工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在水泥行业从事材料的生产、加工、质检、技术监督等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

金属材料工程导论

《金属材料工程导论》 结业论文 金属材料的种类、性能、用途及其发展展望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曹鹏军 参考文献 1、刘宗昌,任慧平,郝少祥《金属材料工程概论》。北京:冶金工业 出版社。2007 2、百度文库《金属材料》 3、戴启勋。《金属材料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E. Merchant ,章慈定;近代制造技术、机床及试验技术的发展趋势[J];制造 技术与机床;1980年10期 5.孙庚午;国外重型机床的发展趋势[J];制造技术与机床;1980年12期 6.李正邦《钢铁冶金前沿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 7.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冶金史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8. 9.金锡根《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年2月

10.中国钢铁学会《钢铁辞典》北京;物价出版社;1995年7月 11.陈裹武《钢铁冶金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年10 月 12.王从曾《材料性能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摘要 金属材料是以金属材料或以金属材料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以泪材料的统称。金属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差异较大,可分为纯金属、合金、金属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金属材料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材料。可以预见,在未来,金属材料必将在人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中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 材料钢铁应用发展 金属材料的概念 金属材料是以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其时代的显著标志。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其时代的显著标志。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种类金属材料通常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特种金属材料。

材料科学概论考点总结

材料科学概论考点总结

1·材料: 材料是人类社会所能接受的、可经济地制造有用物品的物质(Materials is the stuff from which a thing is made for using.) 2·材料的分类及类型: 按服役领域分类:结构材料 (受力,承载),功能材料 (半导体,超导体以及光、电、声、磁等) 按化学组成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材料尺寸分:零维材料,一维材料,二维材料,三维材料 按结晶状态分:晶态材料,非晶态材料,准晶态材料 3·材料科学:是一门以实体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固体物理,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力学,冶金,化工为理论基础的交叉型应用基础学科。4·材料的发展要素: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合成加工、性质与使用性能5·材料的力学性能:弹性模量,强度,塑性,断裂韧性,硬度 6·塑性变形: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去除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永久性变形称为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具有不可逆性 7·能带:满带,空带,价带,禁带 8·磁性的分类: 磁滞回线: H c :矫顽力 H m :饱和磁场强度 B r :剩余磁感应强度 B s :饱和磁感应强度 9·不同材料的热导率特性:金属材料有很高的热导率,无机陶瓷或其它绝缘材料热导率较低,半导体材料的热传导,高分子材料热导率很 低 10·固溶体:合金的组元以不同的比例相互混合混合后形成的固相的晶体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的相同这种相就称为固溶体. 11·断裂韧度:是衡量材料在裂纹存在的情况下抵抗断裂的能力 12·影响断裂失效的因素: (1)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2)零件几何形状的影响 (3)零件应力状态的影响 (4)加工缺陷的影响 (5)装配、检验产生缺陷的影响 13·穿晶断裂:裂纹在晶粒内部扩展,并穿过晶界进入相邻晶粒继续扩展直至断裂

关于材料导论的论文范文

篇一:关于材料导论的论文范文 虽然我已经进大材料专业两个多月,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对材料这门基础学科有清楚的认识,甚至对于别人问我材料是干什么的,我也是尴尬地不能回答。在这10来次的课程中,我终于进一步认识到了材料学科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更多自信和期许。 材料共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三大类。在这些课程中,教授们着重强调了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陶瓷材料。以前,我总认为陶瓷无非就是瓷碗,花瓶之类,却没想到它还会有那么多的化学特性和功能。实际上,陶瓷是瓷器和陶器的统称,它采用天然原料如长石、粘土和石英等烧结而成,是典型的硅酸盐材料,主要组成元素是硅、铝、氧,这三种元素占地壳元素总量的90%,普通陶瓷来源丰富、成本低、工艺成熟。这类陶瓷按性能特征和用途又可分为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绝缘陶瓷、化工陶瓷等。大多数陶瓷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因此大量用于制作各种电压的绝缘器件。陶瓷材料在高温下不易氧化,并对酸、碱、盐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此外,它在防辐射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材料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功能材料。功能材料是指那些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力学、化学、生物医学功能,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效应,能完成功能相互转化,主要用来制造各种功能元器件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高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材料。它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环保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功能材料不仅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中,太阳能电池材料是新能源材料研究开发的热点。随着能源日益紧缺和环保压力的不断增大,石油的枯竭几乎像一个咒语,给人类带来了不安。各国都开始力推可再生能源,其中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已成为可再生能源中最炙热的“新宠”,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太阳能资源丰富,而且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正是因为这些优点,太阳能光伏产业才蓬勃发展起来。相信在未来,太阳能电池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管我国非常重视功能材料的发展取得了一批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却依旧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发达国家企图通过功能材料领域形成技术垄断,并试图占领中国广阔的市场。例如,高铁的一些关键材料还需从国外进口,每年都得花高达千亿的资金去购买这些材料,还必须满足他们各种要求,这对拥有万千专家学者的中国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特别是我国国防用关键特种功能材料是不可能依靠进口来解决的,必须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如军事通信、航空、航天、激光武器等,都离不开功能材料的支撑。 如何在毕业后成为一位优秀的材料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未来充满着未知,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的努力。首先,我们要有勤勉、认真、踏实的学习作风,我们所学的基础课程都是很朴实无华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能静下心来,从一砖一瓦打基础做起,不可心浮气躁。其次,我们需要动手实验的实 践能力,任何的成果都要依靠理论和实验,用实验来验证理论,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于实验的操作、各种仪器的使用要有相当的了解。而且我们一定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于如何研发出不同于前人的材料,制作新工艺和新方法,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学来造福众生,才能使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另外,我们还要学习一定的软件知识。课上,老师教我们如何用软件来模拟物质结构,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如果我们将想要在材料方面大展身手,软件将是我们研究学习不可或缺的帮手。

金属材料知识点总结

钢的合金化概论 1、钢中常存的杂质有哪些?硫、磷对钢的性能有哪些影响? 钢中常存的杂质有:Mn、Si、S、P、N、H、O等。 S易产生热脆;P易产生冷脆。 2、合金元素对纯铁γ相区的影响可分为几种,请举例说明。 合金元素对纯铁γ相区的影响可分为四种: (1)开启γ相区(无限扩大γ相区),如Mn、Ni、Co (2)扩展γ相区(有限扩大γ相区),如C、N、Cu、Zn、Au (3)封闭γ相区(无限扩大α相区),如Cr、V,W、Mo、Ti、Si、Al、P、Be (4)缩小γ相区(但不能使γ相区封闭),如B、Nb、Zr 3、在铁碳相图中,含有0.77%C的钢称为共析钢,如果在此钢中添加Mn或Cr元素,含碳量不变,那么这种Fe-C-Mn或Fe-C-Cr钢分别是亚共析钢还是过共析钢?为什么?含有0.77%C的Fe-C-Mn或Fe-C-Cr钢为过共析钢。因为几乎所有合金元素都使Fe-C 相图中S点左移,S点左移意味着共析碳含量降低。 4、合金元素V、Cr、W、Mo、Mn、Co、Ni、Cu、Ti、Al中哪些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哪些能在α-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哪些能在γ-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 铁素体形成元素: V、Cr、W、Mo、Ti; 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Cu; 能在α-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的元素:Cr、V; 能在γ-Fe中形成无限固溶体的元素:Mn、Co、Ni。 5、合金元素对钢的共析温度有哪些影响?合金元素对钢的共析体含碳量有何影响? 扩大γ相区的元素使铁碳合金相图的共析转变温度下降;缩小γ相区的元素使铁碳合金相图的共析转变温度上升。 几乎所有合金元素都使S点碳含量降低;尤其以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作用最为强烈。6、常见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有哪些?哪些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弱碳化物形成元素? 常见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有:Ti、Zr、V、Nb、Cr、W、Mo、Mn、Fe;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i、Zr、Nb、V;

金属材料学概论教学大纲

金属材料概论 Introduction to Metallic Materials 课程编号:07370620 学分:1 学时: 15 (其中:讲课学时:15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教材:《金属材料学》,戴起勋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第2版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金属材料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的选修课程。在本课程在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以及高性能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及应用。通过课堂讲授、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系统掌握有关金属材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合理应用金属材料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金属材料发展简史; (2)现代金属材料; (3)金属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与趋势。 2.基本要求 了解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金属材料的发展概况和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二)工程构件用钢 1.教学内容 (1)工程构件用钢的服役条件及性能要求; (2)普通碳素工程构件用钢、低合金(含微合金化)钢的合金化原则和有关的低合金钢,双相钢; (3)提高低碳工程构件用钢性能的途径:控轧、控冷、合金化等,了解工程构件用钢的发展趋势。 2.基本要求 (1)了解工程构件用钢的服役条件及性能要求; (2)掌握普通碳素工程构件用钢、低合金(含微合金化)钢的合金化原则和有

关的低合金钢、双相钢; (3)理解提高低碳工程构件用钢性能的途径:控轧、控冷、合金化等,了解工程构件用钢的发展趋势。 (三)机器零用钢 1.教学内容 (1)机器零件用钢一般性能要求; (2)机器零件用钢:调质钢、弹簧钢、低碳马氏体钢、轴承钢、高锰耐磨钢、渗碳钢、氮化钢、非调质钢等合金化原则和性能及其典型钢种; (3)理解典型机器零件用钢的选材思路和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机器零件用钢一般服役条件及性能要求; (2)掌握常用机器零件用钢的合金化原则和性能及其典型钢种; (3)了解超强度钢; (4)理解典型机器零件用钢的选材思路和发展。 (四)工具用钢 1.教学内容 (1)工具用钢的合金化、组织性能的特点及分类; (2)低合金刃具钢的合金化,热处理特点,典型钢种; (3)高速钢的合金化、组织、性能、工艺过程、典型钢种; (3)冷作模具钢的性能要求、合金化、热处理特点及典型钢种; (4)热作模具钢的性能要求、合金化、热处理特点及典型钢种; (5)其他工具用钢。 2.基本要求 (1)理解工具用钢的合金化、组织性能的特点; (2)掌握低合金工具钢的合金化,热处理特点,典型钢种。掌握高速钢的合金化、组织、性能、工艺过程、典型钢种; (3)掌握冷、热模具服役条件、性能要求和钢的合金化、热处理之间的关系;(4)了解冷、热模具钢的典型钢种; (5)了解其他工具用钢。 (五)不锈钢 1.教学内容 (1)提高钢的抗蚀性途径,对不锈钢组织、性能的要求和不锈钢的合金化;(2)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的成分及性能特点。 2.基本要求

2016-2018年武汉科技大学810金属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真题考研试题(含答案)

第 1 页 共 2 页姓名: 报考专业: 准考证号码: 密 封线内不要写题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试题 科目名称:金属材料科学基础(□A 卷■B 卷)科目代码:810 考试时间:3小时 满分 150 分 可使用的常用工具:□无 ■计算器 ■直尺 □圆规(请在使用工具前打√)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一、名词解释(共6个,每个3 分,共 18分) 孪晶界、过冷度 、非稳态扩散、共晶相图、堆垛层错、惯习面; 二、论述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1、试用位错理论解释低碳钢的屈服现象。举例说明吕德斯带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防止办法。(16分) 2、结合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所学理论,分析为什么弹簧冷卷后需要进行低温退火,而弹簧钢丝在冷拔过程中却采用较高温度退火?(10分) 3、分析金属凝固过程枝晶偏析是如何产生的?枝晶偏析对性能有何影响?为了消除枝晶偏析,常用的方法是什么?(12分) 4、试讨论金属晶体缺陷对其固态相变形核过程的影响。(12分) 三、计算题( 共3题,共45 分) 1、 结合Fe-Fe3C 相图,分析Wc=3.5%的合金平衡冷却过程组织转变过程,完成以下问题。(共18分) (1)根据该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写出共晶反应及共析反应式; (2)计算该合金刚刚冷却到共晶转变温度,相变前剩余液相含量; (3)分析室温下该合金得到的平衡组织及相组成,并计算室温下组成相的相对含量? 2、Wc=0.1%的低碳钢,置于Wc=1.2%渗碳气氛中,在920℃下进行渗碳。如果要求离表层0.2cm 处碳的质量分数为0.45%,问需要多少渗碳时间: (共15分) 已知碳在920℃时的扩散激活能为133984J/mol ,D 0=0.23cm 2/s ,erf(0.71)=0.68 3、在立方晶胞中画出(321)和(120)晶面与[111]和,并计算(321)和(120)晶面之间]111[夹角?(12分)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材料概论英语词汇

alloy 合金atomic-scale architecture 原子尺度结构(构造)brittle 脆性的 ceramic 陶瓷composite 复合材料concrete 混凝土conductor? 导体crystalline? 晶态的devitrified 反玻璃化的(晶化的) ductility (可)延(展)性,可锻性electronic and magnetic material? 电子和磁性材料element 元素fiberglass 玻璃钢 glass 玻璃glass-ceramic 玻璃陶瓷/微晶玻璃insulator 绝缘体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材料科学与工程 materials selection 材料选择metallic 金属的microcircuitry 微电路microscopic-scale architecture 微观尺度结构(构造)noncrystalline 非晶态的nonmetallic 非金属的oxide 氧化物periodic table 周期表plastic 塑性的、塑料polyethylene 聚乙烯polymer 聚合物 property 性能(质)refractory 耐火材料、耐火的semiconductor 半导体silica 石英、二氧化硅silicate 硅酸盐silicon 硅 steel 钢structural material 结构材料wood 木材 Chapter 7 aluminum alloy 铝合金gray iron 灰口铁amorphous metal 无定形金属high-alloy steel 高合金钢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奥氏体不锈钢high-strength low-alloy steel 高强度低合金钢Brinell hardness number 布氏硬度值Hooke’s law 胡克定律carbon steel 碳钢 impact energy 冲击能cast iron 铸铁lead alloy 铅合金Charpy test Charpy试验low-alloy steel 低合金钢 cold working 冷作加工lower yield point 屈服点下限copper alloy 铜合金magnesium alloy 镁合金creep curve 蠕变曲线 malleable iron 可锻铸铁primary stage 第一(初期)阶段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马氏体不锈钢secondary stage 第二阶段 modulus of elasticity 弹性模量tertiary(final)? stage 第三(最后)阶段modulus of rigidity 刚性模量 dislocation climb 位错攀(爬)移nickel alloy 镍合金ductile iron 球墨铸铁nickel-aluminum superalloy 镍铝超合金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韧性-脆性转变温度nonferrous alloy 非铁合金ductility (可)延(展)性,可锻性 plastic deformation 塑性变形elastic deformation 弹性变形Poission’s ratio 泊松比engineering strain 工程应变 precious metal 贵金属engineering stress 工程应力precipitation-hardened stainless steel 沉淀(脱溶)硬化不锈钢fatigue curve 疲劳曲线rapidly solidified alloy 速凝合金/快速固化合金fatigue strength (endurance limit) 疲劳强度(耐久极限)refractory? metal 耐火(高温)金属 ferritic stainless steel 铁素体不锈钢Rockwell hardness 洛氏硬度ferrous alloy 铁基合金shear modulus 剪(切)模量 fracture mechanics 断裂机制shear strain 剪(切)应变fracture toughness 断裂韧性shear stress 剪(切)应力 gage length 标距(长度),计量长度,有效长度solution hardening 固溶强化galvanization 电镀,镀锌steel 钢 strain hardening 应变强化white iron 白铁,白口铁superalloy 超合金wrought alloy 可锻(锻造、轧制)合金tensile strength 拉伸强度yield point 屈服点titanium alloy 钛合金yield strength 屈服强度tool steel 工具钢Young’s modulus 杨氏模量toughness 韧性 zinc alloy 锌合金upper yield point 屈服点上限 Chapter 8 annealing point 退火点linear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线性热膨胀系数refractory 耐火材料borosilicate glass 硼硅酸盐玻璃expansion 膨胀silicate 硅酸盐brittle fracture 脆性断裂magnetic ceramic 磁性陶瓷silicate glass 硅酸盐玻璃clay 粘土 melting range 熔化(温度)范围soda-lime silica glass 钠钙硅酸盐玻璃color 颜色modulus of rupture 断裂模量softening point 软化点cosine law 余弦定律network former 网络形成体specular reflection 镜面反射creep 蠕变netwrok modifier 网络修饰体/网络外体 static fatigue 静态疲劳crystalline ceramic 晶态陶瓷nonoxide ceramic 非氧化物陶瓷structural clay product 粘土类结构制品 diffuse reflection 漫反射nonsilicate glass 非硅酸盐玻璃surface gloss 表面光泽E-glass 电子玻璃(E玻璃) nonsilicate oxide ceramic 非硅酸盐氧化物陶瓷tempered glass 钢化玻璃electronic ceramic 电子陶瓷nuclear ceramic 核用陶瓷 thermal conductivity 热传导率enamel 搪瓷nucleate 成(形)核thermal shock 热震Fourier’s law 傅立叶定律Opacity 乳浊transformation toughening 相变增韧fracture toughness 断裂韧性optical property 光学性质translucency 半透明 Fresnel’s formula Fresnel公式partially stabilized zirconia ??部分稳定氧化锆transparency 透明glass 玻璃polar diagram 极坐标图viscosity 粘度glass-ceramic 玻璃陶瓷/微晶玻璃pottery 陶器(制造术)viscous deformation 粘性变形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玻璃转变温度pure oxide 纯氧化物vitreous silica 无定形二氧化硅/石英玻璃glaze 釉 reflectance 反射(率)whiteware 白瓷Griffith crack model Griffith裂纹模型refractive index 折射率working range 工作(温度)范围intermediate 中间体/中间的

材料科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复习 特种陶瓷—材料的结构—.材料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失效—特种陶瓷— 硅酸盐水泥—热处理—纳米材料 判断题 1. 低碳钢的硬度及塑性均比高碳钢的高。错 2. 橡胶是在高弹态下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对 3. 玻璃是一种晶体材料,它具有透光性、抗压强度高、但脆性大的特点。错 4. 位错、空位、间隙原子都是实际晶体中的点缺陷。错 5. 什么是材料?如何进行分类? 材料是指人类社会可接受、能经济地制造有用器件或物品的固体物质。 6. 什么是材料的成分?什么是材料的组织?什么是材料的结构? 材料的成分是指组成材料的元素种类及其含量,通常用质量分数(w),也可以用粒子数分数表示。材料的组织是指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能反应各组成相形态、尺寸和分布的图像。材料的结构主要是指材料中原子的排列方式。 7.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大要素是什么? 材料成分,结构,工艺,性能。 8. 传统陶瓷坯料常见的成形方法及生产工艺? 9. 什么是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具有哪些性能特点? 高分子材料是由可称为单体的原料小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而合成的。力学性能:最大的特点是高弹性和黏弹性。电性能:绝大多数高分子材料为绝缘体。热性能:绝热性。 10. 什么叫复合材料?按基体材料分为哪几类? 复合材料指由两种或更多种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不同的物质,经人工组合而成的多相固体材料。复合材料可分为基体相和增强相。按基体分为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

11. 陶瓷由哪些基本相组成?它们对陶瓷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晶体相、玻璃相、气相。 12. 简述提高陶瓷材料强度及减轻脆性的途径? 13. 按照用途可将合金钢分为哪几类?机器零部件用钢主要有哪些? 可分为结构钢,工具钢,特殊钢和许多小类。 轴,齿轮,连接件。 14. 材料典型的热处理工艺有哪些?什么叫回火?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钢件淬火后,为了消除内应力并获得所要求的性能,将其加热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叫做回火。 15. 什么是特种陶瓷?阐述其与传统陶瓷的区别 特种陶瓷是以高纯化工原料和合成矿物为原料,沿用传统陶瓷的工艺流程制备的陶瓷,是一些具有各种特殊力学、物理或化学性能的陶瓷。 16 .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6年862金属材料科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柏氏矢量 描述位错特征的一个重要矢量,它集中反映了位错区域内畸变总量大小和方向,也是位错扫过后晶体相对滑动的量。 2.堆垛层错 实际晶体结构中,密排面的正常堆垛顺序有可能遭到破坏和错排,称为堆垛层错。 3.相 所谓相,是指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体结构和性质并以界面相互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4.固溶体 固溶体是以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他组元原子(溶质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溶体,它保持着溶剂的晶体结构类型。 5.珠光体 奥氏体在727℃发生共析转变:γS →αp +Fe 3C ,转变产物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6.成分过冷 在合金的凝固过程中,由于液相中溶质的分布发生变化而改变了凝固温度,这可由相图中的液相线来确定,因此,将界面前沿液体的实际温度低于由溶质分布所决定的凝固温度时产生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 。

7.非均匀形核 新相优先在母相中存在的异质处形核,即依附于液相中的杂质或外来表面形核。 8.间隙扩散 间隙扩散是指碳氮氢这类尺寸很小的原子在金属晶体内的扩散,它们一般位于晶体的八面体间隙内,间隙原子扩散时是从一个八面体间隙运动到邻近的另一个八面体间隙。 9.临界分切应力 晶体的滑移是在切应力作用下进行的,但其中许多滑移系并非同时参与滑移,而只有当外力在某一滑移系中的分切应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该滑移系方向可以首先发生滑移,该分切应力称为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 10.加工硬化 金属材料经冷加工变形后,强度(硬度)显著提高,而塑形则很快下降,这就是加工硬化。 二、填空题 1.面心立方晶体结构所含原子数()配位数()晶面(111)垂直晶向() 2.螺型位错的位错线()滑移方向,()位错运动方向。 3.液相+固相=固相是()反应,固相=固相+固相是()反应 4.根据相律原则,三元相图的相数是2,其自由度为() 5.一些化合物类型与组成元素原子尺寸的差别有关,当两种原子半径

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新教学大纲

《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设置概述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是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建筑装饰材料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人员检验和控制产品质量,进行产品质量管理、合理地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与检测、生产和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需要学生较多地参与教学活动。 2.课程作用 培养学生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性能以及制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具有熟练地掌握材料性能、用途和生产工艺基本知识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生产工艺技能; (3)具有设备使用、维护的能力以及相应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检测技能。 2.知识目标 (1)掌握玻璃的结构、性能以及制备工艺; (2)掌握陶瓷的结构、性能以及制备工艺; (3)掌握水泥的结构、性能以及制备工艺; (4)掌握耐火材料的结构、性能以及制备工艺;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严谨、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及时发现相互间的差异,积极接受新鲜事物的素质。 三、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主要讲授水泥、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方面的知识内容,教学上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参观和现场教学为辅。主要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各种水泥、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产品性能、生产工艺、检测方法和施工应用,增加学生对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检测要求的感性认识。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一、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见表551620-1。 《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表551620-1 二、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一)绪论 1、教学要求 了解无机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方向;材料的分类及功能;掌握各种材料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2、教学内容 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方向;材料的分类及功能;各种材料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材料科学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原子间的键合可分为化学键和物理键两大类。其中化学键包括离子键、金属键和共价键。 2.铁碳合金可按含碳量来分类,含碳量低于2.11%的为碳钢(含碳量低于0.0218&的为工业纯铁),含碳量大于2.11%的为铸铁。 3.以锌为唯一的或主要的合金元素的铜合金称为黄铜。 4.传统上,陶瓷的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为主要原料与其他天然矿物质原料经过粉碎加工、成型、煅烧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制品。 5.按照陶瓷坯体结构不同和坯体致密度不同,把陶瓷制品分为两大类陶器和瓷器。 6.陶瓷的微观结构是指晶体结构类型、对称性、晶格常数、原子排列情况及晶格缺陷等,分析京都可达数挨。 7.陶瓷的显微结构是指在光学显微镜(如金相显微镜、体式显微镜等)或是电子显微镜(SEM/TEM)下观察到的陶瓷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就是陶瓷的各种组成(晶相、玻璃相、气相)的形状、大小、种类、数量、分布及晶界状态、宽度等,观察范围为微米数量级。 8.高聚物的静态粘弹性行为表现有蠕变、应力松弛。 9.聚合物在溶液中通常呈无规线团构象,在晶体中呈锯齿形或螺旋形。 10.制作碳纤维的五个阶段分别是拉丝、牵伸、稳定、碳化和石墨化。 11.复合材料通常有三种分类法,分别是增强材料、基体材料、纤维材料。 12.所谓纳米材料,从狭义上说,是有关原子团簇、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薄膜、纳米碳管和纳米固体材料的总称。从广义上说,纳米材料是指晶粒或晶界等显微构造等达到纳米尺寸(<100nm)的材料。 13.信息材料是指与信息技术相关,用于信息收集、储存、处理、传输和显示的各类功能材料。 二、名称解释: 1.加工硬化:金属随变形程度的增大,强度和硬度上升而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 2.热处理:p67 3.白口铸铁:p81 4.玻璃相:p127 5.晶体相:p126 6.气相:p128 7.结构陶瓷:p117 8.功能陶瓷:p118 9.球晶:p164 10.取向:高分子链在特定的情况下,沿特定方向的择优平行排列,聚合物呈各向异性特征。 11.液晶态:p165 12.复合材料:p175 13.碳纤维:p181 14.拉挤成型:在牵引设备下,将浸渍树脂的连续显微或其织物通过成型模加热使树脂固化、生产复合材料型材的工艺方法。 15.干法缠绕:是采用经过预浸胶处理的预浸沙或带在缠绕上,经加热软化至粘液态后缠绕到芯模上。16.智能材料:p221 17.超导现象:p228 三、简答题 1.固态金属具有什么特征?P5 2.简述含碳量对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答: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超过0.23%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3.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P76 4.简述铝及铝合金的特点及应用。P97 5.特种陶瓷材料与传统陶瓷材料的区别是什么?P116 6.玻璃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p127气相的形成原因是什么?P128 7.反应烧结和热压烧结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P135 8.简述陶瓷材料烧结前干燥的目的?P132 8.成型对坯料提出哪些方面的要求?烧结应满足哪些要求?P132~133 9.简述增强材料(增强体、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填充:廉价、颗粒状填料,降低成本。例:PVC中添加碳酸钙粉末。增强:纤维状或片状增强体,提高复

无机非金属材料导论复习

第三章陶瓷 1 陶瓷是由粉状原料成型后在高温下作用硬化而成的制品,是多晶、多相的聚集体。 2 分为传统陶瓷和新型陶瓷。新型陶瓷根据功能分类包括:1力学功能陶瓷(叶片、转子)2热功能陶瓷(高温用坩埚、导弹)3电子功能陶瓷(大容量电容器、红外检测元件)4磁功能陶瓷(记忆运算元件、磁蕊)5光功能陶瓷(窗口材料、胃照相机)6化学功能陶瓷(传感器、催化剂)7放射性功能陶瓷(核燃料、减速剂)8吸声功能陶瓷(吸声板)9生物功能陶瓷(人造骨、生物陶瓷)。 3 陶瓷的制备工艺:1原料的制备(天然原料,合成原料);2胚料的成形和干燥(可塑成形,注浆成形,压制成形);3烧结或烧成。 烧结方法:粉末在室温下加压成形后再进行烧结的传统方法、热等静压、水热烧结、热挤压烧结、电火花烧结、爆炸烧结、等离子体烧结等。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利用金属与硅、硼、碳、氮等相互作用的强烈放热效应,不采取外部加热源,而利用元素内部潜在的化学能将原始粉末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极短时间内转化成化合物或致密烧结体。优点:不需要高温炉,过程简单,几乎不消耗电能,制得的产品纯净,能获得复杂相和亚稳相。缺点:不易获得高密度材料,不易严格控制制品的性能,易燃,有毒。 4 陶瓷的典型组织结构:晶相,玻璃相,气相。 晶相是陶瓷的主要组成成分,数量较大,对性能影响较大。它的结构、数量、形态和分布,决定了陶瓷的主要特点和应用。 玻璃相作用(1)将晶相颗粒粘结起来,填充晶相之间的空隙,提高材料的致密度;(2)降低烧成温度,加速烧成过程;(3)阻止晶体转变,抑制晶体长大;(4)获得一定程度的玻璃特性,如透光性及光泽等。玻璃相对陶瓷的机械强度、介电性能、耐火性等是不利的,因此不能成为陶瓷的主导组成成分,一般含量为20%-40%. 气相是指陶瓷组织内部残留下来未排除的气体,通常以气孔形式出现。根据气孔含量可将陶瓷分为致密陶瓷、无开孔陶瓷和多孔陶瓷。除多孔陶瓷外,气孔都是不利的,它降低了陶瓷的强度和导热性能,也常常是造成裂纹的根源。一般普通陶瓷气孔率5%-10% ,特种陶瓷5%以下,金属陶瓷0.5%以下。 经历低温(室温至300℃)中温(300-950℃)高温(950℃至烧成温度)冷却(烧成温度至室温)四个阶段 5 陶瓷的性能 力学性能【刚度硬度】决定于化学键的强度 【强度】实际强度比理论值低—1组织中存在晶界2陶瓷的实际强度受致密度、杂质和各种缺陷的影响很大。 【塑性】塑性变形是在剪切应力作用下由位错运动引起的密排原子面间的滑移变形。塑性开始的温度约为0.5Tm(Tm为熔点温度)。由于开始塑性变形的温度很高,所以陶瓷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 【韧性或脆性】常温下陶瓷受载时都不发生塑性变形,就在较低的应力作用下断裂,因此,韧性极低或脆性很高。断裂包括裂纹的形成和扩展2个过程。脆性是陶瓷的最大缺点,是其作为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 热学性能【热膨胀】温度升高时物质原子振动振幅增加及原子间距增大所导致的体积增大现象。 【导热性】热传导主要依靠原子的热振动。几乎没有自由电子参与传热,导热性差,用作绝热材料。 【热稳定】即抗热震性,热稳定性低是陶瓷的另一个主要缺点 其他性能导电性耐火性化学稳定性(陶瓷的结构非常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