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医学与职业卫生

职业医学与职业卫生
职业医学与职业卫生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一、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对受到职业危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

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

职业卫生: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为作业人员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任务:首要任务是防止不良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其次是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进其尽早康复。主要任务: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

关注:在劳动过程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以及对劳动者健康及其职业生命质量的影响。目标:①达到促进和保护职业人群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②创造一个健康的工作场所,让每一个人都能安全、卫生、高效地工作。

WHO将人类生命分为三个阶段——生命孕育阶段:职业生命的准备阶段,<20岁;

生命保护阶段:职业生命阶段,20~60岁;

晚年生命阶段:>60岁,职业生命的延续。

职业生命阶段占整个生命的2/3。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影响职业人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即与职业生命有关的环境因素。

包括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等。

劳动条件包括:生产工艺过程: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劳动过程:劳动组织与制度、操作体位、劳动方式、生产设备布局等

生产环境:作业环境

⑴生产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⑵社会经济因素:财富分配、文化水平、生态环境、立法

⑶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劳动组织和制度、工作节奏改变、紧张、吸烟和过量饮酒、不良

体位、不合理的工具、缺乏健康和预防的观念

⑷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医德、仪器设备条件

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来源可以分为:①生产过程中②劳动过程中③生产环境中。

三、职业与健康

健康工人效应:初次自我选择、二次自我选择、用人单位主动选择。

1.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

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

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的一类疾病。

发病过程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①有害因素的性质②作用于人体的剂量③人体健康状况

职业病的五个特点:①病因有特异性,在控制接触后可以控制或消除发病

②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

③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丛

④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仅只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群的健康。

⑤大多数职业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应着眼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2002年职业卫生法配套文件规定职业病范围将职业病分为10类115种。

职业病的诊断原则:由法定诊断机构集体诊断。

诊断:职业史、生产环境的劳动卫生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

全国职业病发病特点:①职业病发病呈显著上升趋势

②新的生产方式又造成传统职业病

③新工艺产生新的职业病危害④农民工患职业病者不断增加。

全国职业病危害形势及特点:①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

②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重

③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④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其危害往往被忽视。

职业病病例数列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铁道和有色金属。

2.工作有关疾病/职业多发病

特点:①病因是多因素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该病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②职业性有害因素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重。

③通过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改善工作环境,可减少发生。

④不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的范围。

常见的工作有关的疾病:①行为(精神)和身心疾病:神经衰弱综合征、精神紧张

②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患:呼吸道炎症等。

③其他:高血压、腰背疼痛

工伤事故:指职工在工作时间内、生产岗位上发生的与生产或工作相关的人身伤害事故,包括轻伤、重伤、死亡、急性中毒等。

常见的工伤类型: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车辆事故、高处坠落。

工伤是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常在急诊范围内,难于预测。

四、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

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技术革新、防护用品、法律措施。

最理想的预防措施,但实现需要较大的费用。

针对整个人群或选择人群;对人群的健康和福利状态起根本的作用。

原始级预防:属于一级预防,控制除职业因素以外的相关潜在因素,以达到更好地预防职业性疾患的效果。用立法手段及经济政策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已知增加发病

危险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因素,以预防疾病。

2.二级预防(发病预防):定期环境监测和定期职业性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及时预防处理。定期体检周期确定原则:①疾病的自然演变、发病快慢和严重程度

②接触的职业危害程度

③接触人群的易感性

体检项目:使用特异及敏感的生物监测指标。针对病人

3.三级预防(康复处理):调离,治疗,促进康复,预防并发症。针对病人

原则:①对健康损害者调离原岗位,给予合理治疗

②根据受损害的病因,对环境和工艺进行改进(既治疗病人,又治理环境)

③促进康复,预防并发症

一级预防是根本措施,二、三级预防是弥补措施。

4.职业卫生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生产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环境监测、生物监测

②职业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环境监测及健康监护、人员培训和健康促进教育

③职业卫生法规与监督管理:职业卫生标准,法律、法规,预防性、经常性卫生监督

职业卫生服务工作需要三方面的力量:①行政领导的力量

②医务人员的力量

③劳动者自我保健的力量

职业生理学

职业生理学: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变化与适应,及其对预防疲劳和提高作业能力的影响。

一、★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1.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⑴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①ATP-CP系列:最先供给肌肉活动的能量

特点:供能非常迅速;CP贮量很少;仅能供肌肉活动几秒至1分钟之用。

②乳酸系列: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供能。1mol葡萄糖只能形成2分子的ATP。

特点:供能速度快,比需氧系列快32倍;能迅速提供较多的ATP供肌肉活动。

缺点:动用了大量的葡萄糖;产生的乳酸有致疲劳作用;不经济、不持久。

在大强度肌肉活动时,需氧系列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形成ATP的速度不能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供能。

③需氧系列:糖、脂肪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提供能量来合成ATP。

1mol葡萄糖能产生38分子ATP,1升氧在呼吸链中氧化葡萄糖可产生6.5mmolATP ;

1mol脂肪能产生130分子ATP,1升氧在呼吸链中氧化脂肪可产生5.6mmolATP。糖作为肌肉活动的能源比脂肪更经济。人体内糖的贮存远比脂肪少。一般不动用蛋白质。开始阶段以糖的氧化磷酸化为主;随着持续活动时间的延长,转为以脂肪的氧化磷酸化为主。

即ATP的化学能约1/3可转变为机械做功,其余的作为热而损失了。

⑵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

①氧需: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

最大摄氧量: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成年人不超过3L,锻炼者>4L。

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其次是呼吸系统功能。

②作业时氧消耗动态

A氧债阶段:在劳动开始2~3分钟内,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尚不能满足氧需,肌肉是在氧供给不足的条件下工作的。此时就产生了氧债。

B稳定状态:工作2~3分钟后,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逐渐加强,氧的供给得到满足,即进入稳定状态下工作。这样的工作一般能维持较长时间。

若劳动强度过大,氧需超过氧上限,机体处于供氧不足的状态下工作,肌肉活动所需能量靠糖酵解,这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作业就不能持久。

C补偿氧债阶段:工作停止后,在一段时间内,机体要消耗较安静时更多的氧以偿清氧债,这个时间即恢复期。根据氧债的大小,恢复期可达数分钟至十余分钟,甚至1小时。轻体力劳动:很快进入稳定期,氧债也恒定。

较重体力劳动:氧债持续增加,作业不能持久。

⑶作业的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

用能消耗量或心率来划分劳动强度,适用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

①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上限,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

②大强度作业:氧需超过了氧上限,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仅能持续数分钟或十余分钟

2分钟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特点:①把作业时间和单项动作能量消耗比较客观的合理的统一协调起来

②体现了体力劳动的体态、姿势和方式,提出了体力作业方式系数

③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

2.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对作业时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过程起决定性作用;相反,体力劳动的性质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改变大脑皮层的活动。

★动力定型: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作业的动力定型。作业时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为迅速,能消耗较少,作业更轻松。长期脱离,动力定型会消退导致反应迟钝。

⑵心血管系统

①心率:当心率未超过其安静时的40次时,则能胜任该项工作。作业停止后,心率可在几

秒至15秒后迅速减少,然后再缓慢恢复至原水平。

②血压:作业开始时收缩压上升,舒张压轻作业时几乎不变,重作业时上升。作业停止后血

压迅速下降,恢复期的长短要视劳动强度和环境条件而定,一般能在5分钟内恢复

正常。但大强度作业后,收缩压可降至低于作业前的水平,30-60分钟后才恢复正

常。血压的恢复比心率快。

③血液再分配:安静时,肾、内脏器官血液流量最多;重体力劳动时,流入肌肉的血液量增

加,脑血流量维持不变或稍增多,而肾、皮肤、骨等都有所减少。

④血液成分:中等劳动开始时,肝糖原尚未被充分动员出来,血糖稍降低,随即从肝脏中动

员出较多的糖原,补偿了肌肉活动所需后,还可使血糖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直至作业停止后一段时间。若劳动强度较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或肝糖原贮备不足,可出现血糖降低。

⑶呼吸系统:每分钟呼吸次数随体力劳动强度而增加,重劳动可达30-40次/分,极大强度

劳动时可达60次/分。通气量可由安静时6-8L/min增至40-120L/min。

经常锻炼的人主要靠增加肺通气量;缺乏锻炼的人主要靠增加呼吸次数。

★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其次是呼吸系统功能。

心脏的最高输出量为35L/min时,可供给组织4.2L氧;

空气能给予血液的氧约为空气的5-6%;为了摄取4.2L氧,需有70-84L空气通过肺组织;经常锻炼的人最大通气量≥120L/min。

因此,决定氧上限的主要因素是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⑷排泄系统:体力劳动时,腹腔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血浆水分减少,尿量减少。

①肾脏:尿液成分变动较大,重体力劳动时,一些未经完全氧化的代谢产物可随尿液排出。

②汗腺:体力劳动时,汗中乳酸的含量较多。

⑸体温:正常的劳动体温不应超过安静时的1℃;超过这一限度,人体不能适应,劳动不能

持久进行,若勉强进行还会导致不良后果。

二、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1.脑力劳动内容与生理特点

脑力劳动(信息性劳动):将感觉信息经大脑皮质加工处理、评价、编码、存贮、检索、复制和输出。是一种智力活动。

智力(智能、智慧):人们进行认知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的总和,也是一种一般的能力。最基本的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脑力劳动的特点:①脑的氧代谢高,为肌肉的15-20倍,能耗少,不超超过基础代谢的10%。

②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最重要的能源(90%)

③脑组织对缺氧、缺血很敏感

④评价脑力劳动负荷强度的指标无特异性。

工作记忆:一种从不稳定形式初始和暂时贮存信息的记忆。经过某种渠道可以进入长期记忆。是在脑皮层和皮层与丘脑神经元之间的回路来回震荡,延长了兴奋作用的结果。

长期记忆(第二级或第三级记忆):有生化基础的,有新的RNA、蛋白质或有关的活性肽产生。长期记忆储存大量的知识,其内容是抹不掉的。

2.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①工作场所保持安静:<45dB(A)

②光线明亮:500Lx(一般情况),1000Lx(精细工作)

③室内温度:夏季24-28℃,冬季19-22℃

④墙壁的颜色:明亮柔和

⑤工作空间、桌椅符合工效学要求

⑥提供的信息应该明确,量要适中,信号的区分度要高

⑦应该注意改进记忆和思考的方式方法。

三、劳动负荷的评价

劳动:为了一定目的而从事的一切活动。人劳动时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适度的劳动负荷是完成工作任务甚至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

劳动负荷评价的目的:把负荷维系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保护健康并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1.劳动和作业类型的划分

⑴劳动类型——能量性劳动(体力劳动):产生和付出体力,要求生产力的活动。

①★静力作业(静态作业):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

所进行的作业。

特点:①物理学——未做工

②由于持续收缩压迫血管,肌肉供血不足

③作业的能量消耗水平不高,氧需不超过1L/min,但很容易疲劳

④作业不能持久,作业持续时间取决于肌肉收缩力占最大随意收缩力的百分比

⑤容易引起肌肉关节的过度紧张和损伤

⑥工作效率低

静力作业时肌肉的张力往往超过最大随意收缩的20%,造成局部缺氧、乳酸堆积而引起疼痛和疲劳,所以又称为★致疲劳性等长收缩。

②★动力作业(动态作业):在保持肌肉张力不变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的舒张,运用

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肌肉等张性收缩。

特点:①从物理学观点看,是做功的劳动

②肌肉交替的收缩和舒张

③血液灌流充分

④作业的能消耗水平高,不易疲劳

⑤做功效率高,较少引起肌肉关节的损伤。

重动力作业:参与活动的是大肌群,能量消耗高。

反复性作业-轻态作业:参与作业的是一组或多组小肌群,少于全身肌肉总量的1/7,肌肉

收缩频率高于15次/分。

③劳动姿势:指劳动中身体各部分在空间的位置。姿势负荷是肌肉骨骼疾患的主要病因。

心血管高度应激,容易疲劳。

2.劳动负荷评价

⑴基本概念

①劳动系统:指劳动对象、劳动工作、劳动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

②负荷(紧张):指劳动系统对人总的需求和压力,强调外界的因素和情形,即外界对劳动

者的压力。

应激(紧张反应):指负荷对劳动者的影响,即机体对负荷的反应,强调在负荷作用下机体内部的生物过程和反应。

★应激高低取决于负荷和个体特征。

③个体特征:指劳动者的年龄、性别、能力、技巧、智力等因素。

④劳动负荷的适宜水平:指适宜的负荷,是负荷的安全限值,表示在该负荷下能够连续劳动

8小时而不至于疲劳,即不损害健康的卫生限值。劳动负荷的适宜

水平约为最大摄氧量的1/3(耗氧量:男1.1L/min;女0.8L/min)。

以心率表示时应不超过安静时的基础心率再加上40次/分钟。

⑵劳动负荷评价方法和指标(了解)

①客观方法:劳动能量代谢率、心率、肌电图、血乳酸、耐力、体温

②主观方法:自评量表方法

③观察询问方法

四、作业能力

作业能力:劳动者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是动态的。

1.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

⑴体力劳动:入门期、高效稳定期、疲劳期、终末激发期

⑵脑力劳动: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易受环境因素的干扰和个体情绪的影响。

2.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⑴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⑵个体因素

⑶环境因素

⑷工作条件和性质:作业能力在上午9点左右最高,清晨3点左右最低。

⑸疲劳和休息

疲劳:体力和功能性效率暂时减弱,取决于工作负荷强度和持续时间。经休息可恢复,是正常生理反应,是机体过劳的警告。

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轻微疲倦感,仍可维持工作效率

②第二阶段:作业能力明显下降,对产品质量有些影响,对产量影响不大

③第三阶段:强烈疲倦感,作业能力明显下降。

⑹锻炼和练习——锻炼:通过反复使用而改善劳动者先天固有的能力。

练习:通过重复来改善后天学得的技能。

职业心理学

职业心理学:研究职业人群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①涉及职业中人际关系(与职业对象、同事、上级等)角色负荷、角色冲突、角色模式以及社会支持和责任感等。②失业所致的情绪问题和社会问题③职业挑战性与职业的动机④个体对职业的感情体验。

一、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

1.作业方式

⑴单调作业:指千篇一律、平淡无奇,重复、刻板的劳动过程。分为重复操作和监视仪。主观感受:疲倦、嗜睡、情绪不佳、无聊感、中立态度。长期作业可导致身心健康水平下降。

⑵夜班作业:指在睡眠时间段里进行的职业活动。对劳动者心理功能产生明显不良影响。

是对劳动者身心影响最大的作业。神经行为在夜间的质和量都发生了改变。

倒班导致睡眠不足常引起进一步心理障碍。长期夜班导致接受阳光时间减少。

2.职业接触

⑴物理因素接触:噪声、高温

⑵生产性毒物接触

⑶生产性粉尘接触

3.脑力作业

二、职业紧张

是个体特征与职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工作需求超过个体应对能力而发生的紧张反应。

1.职业紧张的模式

⑴人-环境相适应模式(P-E fit模式):强调主观的人(人的动机与才能)与主观的环境(感受到的供给与要求)之间不能很好的相适应时引起的紧张。

⑵工作需求-控制模式(JD-C模式):强调工作需要与劳动者自主(控制)之间的不平衡所引起的紧张。

2.劳动过程中的紧张源(紧张因素)

⑴个体特征:A型特征(时间紧迫感、竞争性、敌对性),性别,支配感

⑵应对能力

⑶职业因素

3.★职业紧张反应的表现

⑴心理反应:对工作不满、躯体不适感、疲倦感、焦虑

⑵生理反应: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⑶行为表现:酗酒、吸烟

⑷精疲力竭:个体不能应对职业紧张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三维模式:①情绪耗竭:疲惫不堪、体力衰竭疲劳

②人格解体:体验情感的能力丧失

③职业效能下降:能力和效率降低。

4.职业紧张的控制与干预

⑴增强个体应对能力:社会支持(表现在感情支持;社会的整体性;切实的、明确的;社会

信息;相互尊重和帮助;缓冲作用)

⑵增强应对反应:三个类型——①改变紧张状态的应对反应

②改变紧张状态的含义的应对反应

③改变已发生紧张后果的应对反应

⑶组织措施

⑷培训和教育

⑸法律保障⑹健康促进

三、心身疾病

(心理生理障碍):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

范围非常广,可累及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

常见的身心疾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癌症、甲亢。

职业工效学(无问答)

职业工效学[人类(体)工程学、人类(体)因素学、人机工程学、人机学、工效学、人体因素工程学]:以人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实

现人在生产劳动及其他活动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①人体因素(生理心理特性和能力限度)

②作业环境(环境控制和安全保护)

③人机界面和人机系统(感官匹配和工作效率)

一、工作过程中的生物力学

职业生物力学:主要研究工作过程中人和机器设备间的力学关系,目的是提高工作能力并减少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

1.骨骼肌力学特性

⑴肌肉:主动部分,肌肉做功的效率与负荷大小有关,负荷过大或过小,效率都低。

当肌肉负荷为肌肉最大收缩力的一半时,肌肉收缩所做的功具有最大值。

⑵骨骼:被动部分,主要功能是支持、运动和保护;青年人骨骼强度比老人高,男>女。

⑶关节:支点,是骨间连接,以转动的方式运动。

2.姿势:常见的姿势是站姿和坐姿。

不管采取何种姿势,人体都要承受由于保持某种姿势所产生的负荷,如站或坐时颈椎需要承担头部的负荷,腰椎需要承担腰以上躯体的负荷,这种负荷称作姿势负荷。

3.合理用力

⑴★动力单元:由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等组成。一个动力单元可完成简单的动作,两个

以上的动力单元组合在一起称为动力链,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完成复杂动作。一个动力链包括的动力单元越多,出现障碍的机会也就越多;

在组织生产劳动时,尽可能用较简单的动力链。

⑵重心

物体的重心:为了减少用力,在劳动时应尽可能使物体的重心靠近人体,可使力矩变小,做同样的功可以搬运更重的物体,提高做功效率。

人体重心:除了物体重心以外,人体本身也有重心。

除了整体重心以外,人体各个部分,又称体段,也有各自的质量和重心;每一部分力矩的大

小取决于该体段的空间位置与相应的关节(支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距离越大,力矩越大,机体的能量消耗也随之增加。

⑶对称用力: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否则机体为保持某种姿势需要有较多的肌肉收缩

而消耗能量。

合理用力有助于降低能量消耗,减轻疲劳程度,减少劳动引起的慢性损伤,提高劳动效率。

包括对称用力、动作自然、动作的节奏性、利用身体的重力。

★正确劳动姿势的注意事项:

①身体保持自然状态

②避免身体任何部位长时间处于强迫状态

③使操作者不用改变姿势就能观察到需观察的区域

④避免手和前臂长时间高出肘部,如需手、脚长时间处于高出正常高度,应提供合适支撑物

⑤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劳动过程中适当变换姿势

⑥对称用力: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保持稳定和平衡。

4.常见疾患

⑴强迫体位引起的疾患

①肌肉骨骼损伤:一种常见的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影响面很广,在各种行业都可以发生。下背痛(LBP):肌肉骨骼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半数以上劳动者在工作年龄都曾患过下背痛。站姿作业和坐姿作业均可发生下背痛,以站立负重作业发病率最高,如搬运工。

常见原因:负重、姿势、用力不当、在负重过程中突然转身。

常见类型:a腰功能不全:下背部疲劳、强直或疼痛。清早起床,向前弯腰、持久保持站或

坐的姿势均可引起发作,发作时腰不能伸直;

b腰痛: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多发生于突然用力或转身等动作;

c坐骨神经痛:疼痛向腿的后、侧部放射,脚和趾可有麻木或刺痛。

颈、肩、腕损伤

常见的姿势及职业活动(坐姿作业):键盘操作者、流水线生产工人、手工工人(缝纫、制

鞋、刺绣)、音乐工作者(钢琴师、手风琴演奏者)

主要原因:a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特别是不自然或不正确的姿势下工作更易发生;

b频繁活动,工作中进行重复、快速操作,手部反复曲、伸;

c用力,作业中反复用力。

主要表现:疼痛、肌张力减弱;感觉过敏或麻木;活动受限;严重者只要处于工作姿势即产生剧烈的疼痛,以至于不能坚持工作;腕部严重损伤者还可以引起手部肌肉的萎缩等。

②下肢静脉曲张

常见的姿势及职业活动:长期站立或行走或站立负重作业多见,警察、纺织工。

本病随着工龄延长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常见部位在小腿内侧。

表现:下肢及脚部疲劳、坠胀或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水肿、溃疡、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等。

③扁平足

常见的姿势及职业活动:立姿作业、行走、搬运或需要用力踩脚控制器,使趾、胫部肌肉过

劳,韧带拉长、松弛,导致脚弓变平,成为扁平脚。

扁平脚形成比较缓慢,但青少年从事这类作业发生和发展均较快。

表现:早期为脚跟及趾骨头疼痛,随着病情继续发展,可有步态改变、下肢肌肉疲劳、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严重时,站立及步行即出现剧烈疼痛,并伴有胫部水肿。

④腹疝

常见的姿势及职业活动: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由于负重,使腹部肌肉紧张,腹内压升高,

久而久之可形成腹疝,青少年从事重体力劳动更容易发生。脐疝和

腹股沟疝比较常见,其次是股疝。

表现:一般无疼痛,对身体影响不大。劳动中突然发生的称为创伤性疝,疼痛剧烈,但很快可缓解或转为钝痛。

⑵个别器官紧张

①视觉器官紧张所致疾患

常见的职业活动:计算机录入、文字校对、钟表工、细小零件装配工、电子元件生产以后有些科研和医务工作者。

表现:长期视觉紧张可出现眼干、眼痛、视物模糊、复视等一系列症状,并可出现眼睛流泪、充血、眼睑浮肿、视力下降等临床改变;严重者可发生黄斑性脉络视网膜炎,甚至

视网膜剥离。

②发音器官过度紧张所致疾患

常见的职业活动:歌唱家、教室、讲解员等,不仅发音器官使用多,而且紧张度高,可以引起发音器官的变化或疾病。

疾患类型:a功能性发音障碍:开始发音有不久即出现声音嘶哑、失调、或失声

b器质性损害:表现为发音器官炎症、声带出血、声带不全麻痹,甚至出现“歌

唱家小结节”。“假性歌唱家小结节”比较多见。

⑶压迫及摩擦所致疾患

①胼胝

常见的作业:身体与工具或其他物体接触的部位因摩擦和压迫,可使局部皮肤反复充血,表皮增生及角化,形成胼胝或胼胝化。胼胝范围小且后界清楚,反之则为胼胝化。常见部位:手部——最常见,脚——其次。

特点:一般不影响作业,甚至有一定保护作业,但如果数量多或面积大,也会使活动受限,感觉灵敏度降低,影响正常功能。如果发生感染,出现炎症,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②滑囊炎

常见的作业:快速、重复性的操作;可以发生于各种不同的部位,如包装工的腕部,跪姿工作者的膝部。

发生主要原因:局部长期受到强烈的压迫和摩擦。

表现:呈慢性或亚急性过程,一般症状较轻,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对功能影响不大。

③掌挛缩病

常见的作业:长期使用手控制器,如手柄、轮盘等。

原因:由于持续压迫和摩擦,可引起掌挛缩病。

发病的特点:掌挛缩病发病缓慢,一般要工作20-30年才发生。

以右手多见,常发生于尺侧,累及无名指和小指。

二、人体测量学及其应用

1.人体测量类型及方法

静态测量(静态人体尺寸测量):被测者在静止状态下进行的测量。人体各部分的固定尺寸。动态测量(动态人体尺寸测量):被测者在规定的运动状态下进行的测量。测量人体或某一

部分空间运动尺寸,即活动范围,又称功能人体尺寸测量。

2.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⑴最常用的设计方法是使机器设备或工具适合于90%的人。

90%的人群要求适合第5百分位数至第95百分位数的人。

⑵单限值设计:只需要一个人体尺寸的百分位数值作为上限值或下限值的情况。在一些情况

下,只要考虑身材小的人体尺寸,所有又称小尺寸设计。

⑶人体尺寸受年龄、性别、种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用人体尺寸进行工程设计时,适当增加修正量以满足实际需要。为了减少空间压抑感、恐惧感或为了满足美观的心理需要等,还要使用心理修正量。

⑷影响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地区、职业。

三、机器和工作环境

人机系统:生产劳动过程中,人和机器(包括设备和工具)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完成生产任务。在人机系统中,人和机器具有不同的特征,只有合理的分工才能保证

生产的正常运行和人体健康。

人机界面:在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面”,称为人机界面。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控制活动都发生在人机界面上。只要包括显示器和控制器以及工具。从工效学角度研究人机界面,就是要使显示器和控制器适合于人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

四、劳动组织:

①减少负荷及用力②改善人机界面③人员的选择与培训④轮班工作⑤工间休息⑥其他。

五、预防措施

1.流行病学及工效学调查分析

2.采取正确的作业姿势

3.改善人机界面

4.减少负重作业

5.减少压迫和摩擦

6.作业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7.工间休息

8.优化劳动组织

9.改善作业环境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练习题(题库)解析

《姓名:陈云虹班级:预防一班学号:2 一、判断题 1、生产性粉尘均可导致作业工人肺部纤维化。 2、质量分散度越高,表明径粒较小的颗粒占总质量百分比越大。 3、在矽肺病的发生发展中,质量分散度较粒子分散度的卫生学意 义更大。 4、可呼吸性粉尘是指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的15μm以下的 粒子。 5、沉积在肺泡腔表面粉尘的清除大多是通过形成尘细胞后,通过 纤毛运动被排出体外。 6、防尘八字方针包含了第一、二级预防内容。 7、粉尘沉着症患者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 影消退。 8、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5%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9、有些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中毒作用如锰化物。 10、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5-10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1、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2、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矽肺病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13、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有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慢性纤维化。 14、矽肺患者临床症状与胸片的改变程度相平行。 15、肺心病、自发性气胸及支气管感染是矽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 症及死因。 16、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最好是设法消除或替代该因素。 17、大多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呈直线相关关系 18、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能通过传导、蒸发途径散热。 19、高温作业时,气温和热辐射是气象条件中影响人的体温调节 主要因素。 20、一般认为尿盐量降至8g/24h以下时,则表示人体可能缺盐。 21、出汗量可反映高温作业者的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 22、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出现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23、胃溃疡是高温作业工人中常见职业性多发病。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 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完整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暂时性听阈位移: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2. 速发型矽肺: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SiO2含量粉尘,经1-2年即可发病。 3. 手臂振动病:是指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是振动性白指。 4. 生物监测:指定期、系统和连续地监测劳动者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代谢产物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易感或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5. 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6.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 7. 职业危险度评价:通过对毒理学研究、工作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的方法和过程。 8. 职业生命质量:是指劳动者对工作的感受和职业对劳动者的身心效应,如职业满意度、身心健康和安全等。 9. 晚发型矽肺:接尘者虽接触较高浓度矽尘,但在脱离粉尘作业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或发现异常但尚不能诊断为矽肺,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被诊断为矽肺。 10. 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叫氧债。 11. 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12. 刺激性气体: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题集(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 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 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 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 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 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 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10.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 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 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 :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p(<2.5mm)、q(1.5-3.0mm)、r(3.0-10mm)。 17.石棉小体 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30-50μm,粗2-5μm,金黄色,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438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一、概述 职业卫生主要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科学。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而职业卫生则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健康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 1、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 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医德是职业卫生服务的重要条件。为此国际职业卫生协会在1992年订立了职业医学准则,提倡崇高医德。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职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生产环境因素,同时与多种有害因素存在联合作用,加剧了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程度。此外,同一种疾病也可由不同性质的有害因素引起,如稻田皮炎可由物理、化学和机械刺激引

济宁医学院期末考试复习题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 17预防专升本 一、选择题 1、下述关于生产环境监测论述不正确的是 A 掌握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和分布情况 B 了解生产环境卫生质量 C 估计人体接触水平 D 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 E 检查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下列哪项不属于个体防护措施 A 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B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C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D 按时接受职业性体检 E 限制接触时间 3、下列粉尘何者为无机粉尘 A 农药粉尘 B 橡胶粉尘 C 水泥粉尘 D 木尘 E 谷物粉尘 4、我国卫生标准中采用的最高容许浓度数值是指工人经常停留的工作地点的呼吸带 A 粉尘浓度的日平均值 B 任何一次采样测尘中均不应超过的粉尘浓度最高限值 C 瞬间可超过的粉尘浓度值 D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E 粉尘浓度的年平均值 5、矽肺诊断所必备的条件是 A 确切的二氧化硅粉尘接触史 B 确凿的X线胸片表现 C 动态观察资料和该单位的矽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D 确切的二氧化硅粉尘接触史;确凿的X线胸片表现;动态观察资料和该单位的矽肺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E 肺组织活检 6、我国煤工尘肺是指 A 煤矿工人患的矽肺 B 煤肺 C 煤矽肺

D 煤肺+煤矽肺 E 煤矿工人患的矽肺+煤肺+煤矽肺 7、中暑按发病机理分为 A 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B 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C 热适应,热射病和热衰竭 D 热适应,热痉挛和热衰竭 E 热辐射,热痉挛和热衰竭 8、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频范围是 A <20Hz B 20~20000Hz C >20000Hz D 200~2000Hz E >2000Hz 9、声级计A声级的设计是根据 A 模拟人耳对100方的响度曲线 B 模拟人耳对70方的响度曲线 C 模拟人耳对40方的响度曲线 D 模拟人耳对1000 Hz标准音等响曲线 E 模拟人耳对40dB纯音的响度曲线 10、听觉适应是指 A 强噪声下暴露时间短,听阈提高1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即可恢复 B 一种器质性听觉器官损伤 C 是一种永久性的听阈位移 D 强噪声暴露时间常,听阈明显下降,听阈提高15dB,离开噪声环境后较长时间内才 能恢复 E 强噪声暴露时间常,听阈明显下降,听阈提高30dB,离开噪声环境后较长时间内才 能恢复 11、我国《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规定新建企业的噪声容许标准为 A 85dB(A) B 75 dB(A) C 65 dB(A) D 55 dB(A) E 90 dB(A) 12、振动本身特性中,对机体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加速度、频率、位移 B 位移、振幅、加速度 C 接触方式、加速度、位移 D 频率、振幅、加速度 E 振幅、频率、速度 13、.以下哪种不属于非电离辐射 A 激光 B X射线 C 紫外线 D 红外线 E 可见光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习题集(答案更正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综合习题 四、单一选择题 1.下述关于生产环境监测论述不正确的是 A掌握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和分布情况 B 了解生产环境卫生质量 C 估计人体接触水平 D 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危害程度 E 检查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下列关于健康监护论述错误的是 A通过健康监护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 B 通过各种健康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 C 是早期发现健康损伤的重要手段 D 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之一 E 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健康损害,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3.下列关于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论述错误的是 A主要是在接触人群中,研究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B 研究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 C 常采用断面调查、病例—对照和队列调查方法 D 阐明接触水平—反应关系,制定修订卫生标准和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E 鉴定劳动卫生工作质量,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4.下列哪项不属于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工作 A生产环境监测 B 健康监护 C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D 阈限值制定 E 实验室测试和危险度评定 5.下列关于实验室测试评价论述错误的是 A包括整体动物实体和体外测试系统 B 常用于测试化学物毒性,预示对人的危害 C 评价有害因素潜在作用 D 结合临床观察结果,阐明接触水平—反应关系 E 制定人体参考界限值 6.下列关于危险度评定论述错误的是 A对有害因素潜在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B 估算在一般接触条件下可能造成健康损害的概率和程度 C 为制定法定职业病提供依据 D 寻求可接受危险度 E 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远期效应 7.矽尘致肺癌的调查属于 A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B 回顾性调查 C 专题调查 D 前瞻性调查 E 事故调查 8.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环境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A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 B 减低劳动强度,减少接触时间 C 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 D 避免使用有毒物质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题库 判断 答案

判断题 1、生产性粉尘均可导致作业工人肺部纤维化。 2、质量分散度越高,表明径粒较小的颗粒占总质量百分比越大。 3、在矽肺病的发生发展中,质量分散度较粒子分散度的卫生学意义更大。 4、可呼吸性粉尘是指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的15μm以下的粒子。 5、沉积在肺泡腔表面粉尘的清除大多是通过形成尘细胞后,通过纤毛运动被排出体外。 6、防尘八字方针包含了第一、二级预防内容。 7、粉尘沉着症患者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8、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5%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9、有些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中毒作用如锰化物。 10、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5-10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1、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2、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矽肺病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13、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有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慢性纤维化。 14、矽肺患者临床症状与胸片的改变程度相平行。 15、肺心病、自发性气胸及支气管感染是矽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死因。 16、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最好是设法消除或替代该因素。 17、大多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呈直线相关关系 18、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能通过传导、蒸发途径散热。 19、高温作业时,气温和热辐射是气象条件中影响人的体温调节主要因素。 20、一般认为尿盐量降至8g/24h以下时,则表示人体可能缺盐。 21、出汗量可反映高温作业者的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 22、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出现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23、胃溃疡是高温作业工人中常见职业性多发病。 24、高温作业易发生工伤事故主要因为神经系统出现抑制作用。 25、因中暑而死亡的患者大多缘于热衰竭。 26、热射病是因为散热障碍,体温调节紊乱所致。 27、热射病者体温一定升高,热衰竭、热痉挛者体温均可正常。 28、高温作业工人一旦出现热痉挛表现即可诊断为重症中暑。 29、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称为声级,分A、B、C、D四级。 30、如果有10个相同的声源同时存在,则总声压级增加1分贝。 31、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均属暂时性听阈位移。 32、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位移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此时患者主观有耳聋感觉。 33、脱离噪声环境需要数小时听力方可恢复者属于听觉适应现象。 34、短暂接触生产性噪声不会导致永久性听阈位移。 35、局部振动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36、控制振动危害的根本性措施是进行加强个人防护、较少作业时间。 37、局部振动对机体神经系统影响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式出现。 38、手部冷水浸泡后复温时间超过30 分钟即为轻度局部振动病。 39、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作用于前庭器官,并使内脏位移。高频率、低振幅的振动主要对组织内的神经 末梢起作用。 40、射频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是随着频率的增加和波长变短而递增,所以微波波段以毫米波危害最大。 41、电光性眼炎是指紫外线引起的急性结膜、巩膜炎。 实用文档5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用版

YF-ED-J1641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用 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概述 职业卫生主要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 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科学。职 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 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 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而职业卫生 则主要以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 全、健康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 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 1、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

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医德是职业卫生服务的重要条件。为此国际职业卫生协会在1992年订立了职业医学准则,提倡崇高医德。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职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生产环境因素,同时与多种有害因素存在联合作用,加剧了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程度。此外,同一种疾病也可由不同性质的有害因素引起,如稻田皮炎可由物理、化学和机械刺激引起。吸烟,可加剧环境因素,如粉尘、有害气体或蒸汽,对呼吸道的损害,以致增加诱发职业性肺癌的危险。 2、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 劳动组织不完善,作业制度不合理;工作节奏的变动,换班和夜班工作;工作过度紧张,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或过量;精神性职业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20分)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 A. 提高职业卫生科学水平 B.积极防治职业病和职业相关疾病 C. 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 D. 开展职业人群的健康监护 E. 进行职业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2.职业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是 A. 劳动过程中器官和系统的变动规律 B. 生产劳动的组织 C. 提高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D. 预防疲劳和过劳 E. 劳动力的合理化管理 3.气溶胶是指 A. 气体、粉尘、烟、雾 B. 原料、中间产物、辅助材料和成品气态物质 C. 分解产物或反应产物中的气态物质 D. 粉尘、烟、雾的统称 E. 化学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气态和胶体状态的统称 4. 慢性汞中毒的突出症状是 A. 腹痛 B.低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 C.四肢伸肌瘫痪 D.四肢远端触觉减退 E.震颤 5. 哪个代谢产物可作为评价苯的接触指标 A. 甲基马尿酸 B. 马尿酸 C. 尿酚 D. 苯基硫醚氨酸 E. 苯甲酸 6.可引起肢端溶骨症的化合物是 A.氯乙烯 B.丙烯睛 C.氯气 D.四氟乙烯 E.正已烷 7.下列生产性粉尘的卫生标准,哪个是正确的 A. 含有游离SiO280%以上的总粉尘PC-TW A为0.7mg/m3 B. 含有游离SiO210%~50%的总粉尘PC-TW A为1mg/m3 C. 含有游离SiO210%以下的滑石总粉尘PC-TW A为4 mg/m3 D. 含有游离SiO210%以下的水泥总粉尘PC-TW A为 6 mg/m3 E. 含有游离SiO210%以下的煤尘总粉尘PC-TW A为8 mg/m3 8.手臂振动病是指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 A. 前庭器官功能障碍 B. 手部交感神经紧张 C. 手部末梢循环功能障碍 D. 手部骨骼功能损伤 E. 全身免疫功能低下 9. 女工,30岁,纱厂纺棉纱6年,近三个月,每逢休息日后第一天上班,中午前后出现胸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习题和参考答案题库

、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 空气动力学直径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 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 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 μm的尘粒。 6. 可呼吸性粉尘5 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 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 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 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 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 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 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 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 线胸片阴影消退。 11. 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 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 年即 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 13. 晚发型矽肺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 线胸片 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 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 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 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 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 称为矽性蛋白, 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 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 圆形小阴影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 线表现形态, 呈圆形或近似圆形, 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 ,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 分为三种类型:p(<2.5mm) 、q(1.5-3.0mm) 、r(3.0-10mm) 。 17. 石棉小体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 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30-50 μm,粗2-5 μm,金黄色, 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分节或念珠样结构,轴心为无色透明的石棉丝。 18. 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 19. 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20. 高温作业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 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 2 C或2C以上的作业。 21. 高温车间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 3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 22. 干热作业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 而相对湿度低。 如轧钢、铸造、陶瓷、火电等。 23. 湿热作业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如 印染、造纸、矿井等。 24. 夏季露天作业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 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 其作用持续时间一般较长, 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又易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25. 热适应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26. 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 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C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 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27.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 有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 28.热衰竭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 一般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29.中暑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 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30.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 厌烦。 31.稳态噪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 的生产性噪声。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七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第七版)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发展史及内容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内容 第二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职业与健康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二、职业与健康 三、我国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健康损害的特点 四、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 第四节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分布广、种类多,职业危害转嫁严重 二、“进城务工人员”和一些特殊人群职业卫生问题严重 三、职业紧张和心理障碍发生频率上升 四、职业伤害与职业卫生突发事件频发 五、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融合 六、新理论和新技术在职业卫生中的应用 第二章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 第一节职业生理学 一、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二、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三、劳动负荷的评价 四、作业能力 第二节职业心理学 一、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 二、职业紧张 三、心身疾病 四、职业心理健康促进 第三节职业工效学 一、时间动作分析 二、工作过程的生物力学 三、人体测量及应用 四、机器和工作环境 五、工效学相关疾患 第三章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 第一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概述 二、金属与类金属 三、刺激性气体

四、窒息性气体 五、有机溶剂 六、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七、高分子化台物 八、农药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一、概述 二、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与矽肺 三、煤矿粉尘与煤工尘肺 四、硅酸盐尘与硅酸盐尘肺 五、其他粉尘与尘肺 六、有机粉尘及其所致肺部疾患 第三节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一、物理性有害因素概述 二、不良气象条件 三、噪声 四、振动 五、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 第四节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职业性损害 一、概述 二、炭疽 三、布鲁司杆菌病 四、职业性森林脑炎 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其他职业病 一、概述 二、职业性皮肤病 三、职业性肿瘤 四、职业性五官疾病 第六节职业伤害 一、概述 二、常见职业伤害事故类型及其危险因素 三、职业伤害的调查与评估 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原理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内容 第二节职业环境监测 一、概述 二、监测对象的确定 三、空气样品采集 四、采样方式 五、监测策略 第三节生物监测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练习题(题库)解析

《姓名:陈云虹班级:预防一班学号:200909010132 一、判断题 1、生产性粉尘均可导致作业工人肺部纤维化。 2、质量分散度越高,表明径粒较小的颗粒占总质量百分比越大。 3、在矽肺病的发生发展中,质量分散度较粒子分散度的卫生学意义更大。 4、可呼吸性粉尘是指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的15μm以下的粒子。 5、沉积在肺泡腔表面粉尘的清除大多是通过形成尘细胞后,通过纤毛运动被排出体外。 6、防尘八字方针包含了第一、二级预防内容。 7、粉尘沉着症患者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8、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5%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9、有些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中毒作用如锰化物。 10、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5-10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1、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2、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矽肺病的特异性病理改变。 13、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有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慢性纤维化。 14、矽肺患者临床症状与胸片的改变程度相平行。 15、肺心病、自发性气胸及支气管感染是矽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死因。 16、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最好是设法消除或替代该因素。 17、大多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与物理参数呈直线相关关系 18、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能通过传导、蒸发途径散热。 19、高温作业时,气温和热辐射是气象条件中影响人的体温调节主要因素。 20、一般认为尿盐量降至8g/24h以下时,则表示人体可能缺盐。 21、出汗量可反映高温作业者的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 22、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出现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23、胃溃疡是高温作业工人中常见职业性多发病。 24、高温作业易发生工伤事故主要因为神经系统出现抑制作用。 25、因中暑而死亡的患者大多缘于热衰竭。 26、热射病是因为散热障碍,体温调节紊乱所致。 27、热射病者体温一定升高,热衰竭、热痉挛者体温均可正常。 28、高温作业工人一旦出现热痉挛表现即可诊断为重症中暑。 29、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称为声级,分A、B、C、D四级。 30、如果有10个相同的声源同时存在,则总声压级增加1分贝。 31、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均属暂时性听阈位移。 32、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位移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此时患者主观有耳聋感觉。 33、脱离噪声环境需要数小时听力方可恢复者属于听觉适应现象。 34、短暂接触生产性噪声不会导致永久性听阈位移。 35、局部振动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36、控制振动危害的根本性措施是进行加强个人防护、较少作业时间。 37、局部振动对机体神经系统影响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式出现。 38、手部冷水浸泡后复温时间超过30 分钟即为轻度局部振动病。 39、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作用于前庭器官,并使内脏位移。高频率、低振幅的振动主要对组织内的神经 末梢起作用。 40、射频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是随着频率的增加和波长变短而递增,所以微波波段以毫米波危害最大。 41、电光性眼炎是指紫外线引起的急性结膜、巩膜炎。 42、我国规定的职业肿瘤包括氯甲醚所致的膀胱癌。 43、实验研究是识别职业癌的第一性线索。 44、呼吸道肿瘤和皮肤癌在职业肿瘤中最常见。 45、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学资料有限,此类物质称为潜在性致癌物。 46、因为环境监测仅能反映呼吸道吸入的剂量,所以生物监测比环境监测更优越和重要。 47、准确测量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浓度,即可准确反映机体的接触水平。 48、健康检查可分为就业前检查和普查两种基本类型。 49、职业流调中的接触水平是指对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时空分布的实测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出的平均值。 50、职业流调的内容包括接触水平和工人健康状况调查,不包括人口统计资料调查。 51、器官水平测试、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测试均属实验研究中的体外测试范畴。 52、在我国,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指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 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浓度。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大纲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劳动条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内容;掌握职业性病损的概念;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 2.熟悉发生职业病的条件、职业病的特点。 第二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 教学目标: 1.熟悉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熟悉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熟悉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熟悉静力作业和动力作业的区别;熟悉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熟悉职业性病损的基本病理基本变化。 2.了解脑力劳动的内容与生理特点;了解劳动负荷评价;了解职业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职业性病损的病理学诊断。 第三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熟悉职业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 2.了解职业毒理学、职业工效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 第一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教学目标: 1.掌握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掌握职业中毒临床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掌握铅、汞、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苯、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有机磷酸酯类农药等常见毒物的毒理,毒作用表现,诊断处理原则及预防措施2.熟悉职业中毒诊断、急救和治疗原则。 3.了解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了解毒物的存在状态与

接触机会;职业中毒的预防原则。了解镉、砷、锰等毒物的毒理、毒作用表现、诊断处理原则及预防措施。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教学目标: 1.掌握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基本概念,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卫生学意义。掌握矽肺、石棉肺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掌握矽肺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原则。 2.熟悉粉尘对健康的影响和常见粉尘的控制措施;熟悉矽肺概念、并发症,矽肺和石棉肺的X线表现。 3.了解粉尘的来源与分类,了解煤工尘肺、棉尘病、其他尘肺等。 第三节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教学目标: 1.掌握高温作业、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掌握防暑降温、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掌握噪声对机体的危害。 2.熟悉中暑、减压病、高原病、手臂振动病、放射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熟悉中暑、振动危害的影响因素;熟悉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 3.了解低温作业。 第四节生物性有害作业所致职业性损害 教学目标: 1.掌握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概念、接触机会及所致职业性损害的类型。 2.熟悉人禽流行性感冒、炭疽、布氏菌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 3.了解职业性森林脑炎。 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其他职业病 教学目标: 1.掌握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掌握常见职业肿瘤的职业致癌物。掌握职业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牙酸蚀症的病因和主要临床表现。 2.熟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3.了解常见职业性肿瘤的发病情况;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了解常见职业性皮肤病的病因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劳卫名解 2.工作有关疾病:是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因而不是每一病种和每一病例都必须具备该项职业史或接触病史。 3.氧需:劳动1min所需要的氧量。其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和呼吸器官的功能。 4.氧债:氧量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5.静力作业:又叫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6.动力作业:动态作业,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8.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9.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 10.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11.蓄积: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12.粉尘:是指直径很小的固体微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天然生成,或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而生成。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性质):1无机粉尘2有机粉尘3混合性粉尘。 13.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μ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14.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考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2高温、高湿作业3夏季露天作业。 15.声强:声波具有一定的能量,用能量大小表示声音的强弱称为声强。其决定于单位时间内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声波能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W/M2。 16.声强级:用对数来表示声强的等级,通常规定以听阈声强I0=10-12W/ M2作为基准值来度量任一声音强度I,取常用对数,则任一声音声强级的计算公式:LI=lgI/I0。 17声压级:SPL,单位分贝(dB),并以1000Hz的纯音的听阈声压为基准声压,定为0dB,与被测声压的比值,去对数后即为被测声压的声压级。 18.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音比较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的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 19.铅吸收:有密切铅接触史,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尿铅≥0.39μmol/L(0.08mg/L)或0.48μmol/24h(0.1mg/24h);血铅≥2.40μmol/L(50μg/dl);或诊断性驱铅实验后尿铅≥1.440μmol/L而<3.84μmol/L者。 20.铅线:口腔卫生不好者,在齿龈与牙齿的交界边缘上可出现由硫化铅颗粒沉淀形成的暗蓝色线。 21.中毒性肺水肿:是指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肺间质及肺泡腔液体过多积聚为特征的疾病,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最严重的危害和职业病常见的急症。 22.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肺水肿的一种类型,是刺激性气体中毒,创伤,休克,烧伤,感染等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的以进行性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 23.农药:是指用于防止,控制或消灭一切虫害的化学物质或化合物。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A卷及答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A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1X40=40分):1、静力作业的特征:(C) A、能量消耗水平高易疲劳 B、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不易疲劳 C、能量 消耗水平不高却易疲劳D、能量消耗水平高不易疲劳E、能量消耗水 平中等但易疲劳 2、生产性粉尘按性质分类,哪种分类最全面:(A)B、无机粉尘、 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B、金属性粉尘、人工合成粉尘、有机粉尘 C、矿物粉尘、人工合成粉尘、皮毛尘、 D、矿物粉尘、金属性粉尘、有机粉尘 E、无机粉尘、有机粉尘、人工合成粉尘 3、气态毒物进入呼吸道深部主要取决于下列哪种因素:(B) A、空气浓度 B、水溶性 C、脂溶性 D、挥发性 E、蒸气压4、铅化合 物的毒性大小主要取决于:(D) A、溶解度 B、化学结构 C、分散度 D、分散度及在人体组织内的溶 解度E、比重5、对职业中毒的诊断首先要有:(C) A、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B、有关化验指标的阳性结果 C、明确的职业史 D、详细的现场调查资料 E、相关的鉴别诊断资料 6、安静时肌肉中CP的浓度约为ATP的:(C) A、10倍 B、8倍 C、5倍 D、2倍 E、4倍7、可引起白血病的生产性 毒物有:(C) A、石棉 B、氯乙烯 C、苯 D、苯胺 E、铅8、经常接触有机溶剂可使 皮肤:(D) A、角化 B、色素沉着 C、溃疡 D、皲裂 E、皮疹9、一般认为汞中毒 机理是其可抑止多种什么酶的活性:(A) A、含巯基酶 B、含氨基酶 C、含甲基酶 D、含乙基酶 E、以上都不是 10、以下毒物除哪一种外易引起化学性肺水肿:(A) A、四氯化碳 B、光气 C、氯气 D、氮氧化物 E、氨11、阿托品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作用是:(E)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复习题[2][1]题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复习题 一、单选题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研究 A. 工业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B.产业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C. 农业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D.环境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E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2.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和工艺流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A. 一氧化碳 B. 噪声 C. 矽尘 D.厂房建设或布置不合理 E.低气压 3.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根本区别在于 A.与职业因素有明确因果关系 B.是否出现临床症状 C.是否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关 D.都是职业性疾患 E.是否群体发病 4.决定机体接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是 A.接触机会 B.接触方式 C接触水平 D.接触时间 E.接触强度 5.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环境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A.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 B.减低劳动强度,减少接触时间 C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 D.避免使用有毒物质 E.密闭、隔离、通风、车间整洁、安全贮运 6.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个 A.三级学科 B.分支学科 C.子学科 D.部分学科 E.学派 7.下列关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论述正确的是 A.研究生产环境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B.研究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

C.研究改善生产环境,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学科 D.研究生产工艺过程对劳动者健康影响,改善生产环境的学科 E.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和改善劳动条件的学科 8.职业病属于 A.工伤 B.职业性疾患 C.职业性健康影响 D.健康效应 E.职业中毒 9.下列关于职业病论述错误的是 A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引起的疾病 B.职业有害因素引起人体不能代偿的功能和器质性损害时出现的疾病 C.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健康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D.政府规定,职业病享有劳保待遇 E.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均称为职业病 10.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 A.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健康的各种职业因素 B.不良劳动条件下存在的所有职业因素 C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健康的职业因素 D.不良劳动条件下存在的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因素 E.劳动过程中所有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因素 11.长期从事某一作业,从内外感受器传人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内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时性共济联系,各器官和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迅速、能耗较节省、作业较轻松。这种状态称为 A.作业定型 B.动力定型 C.静力定型 D.反应定型 E.适应定型 12.首先给肌肉收缩与松弛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三磷酸腺苷 E.磷酸肌酸 13.劳动时人体所需的氧量取决于 A.劳动强度 B.劳动时间 C.动力定型的程度 D.以上都不是 E.以上都是 14.紧张反应的主要表现有 A.对工作满意度差 B.心烦意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