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朱眉华)doc资料

社会工作实务(朱眉华)doc资料
社会工作实务(朱眉华)doc资料

第一章社会实务基础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化思维理念与工作方式,也是一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精神与人生信念。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性的助人工作,首先是在西方社会萌生的,且多半与西方早期的慈善活动相关。在18世纪中后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同时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平民和无家可归的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平衡被打破,大量的社会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我们大体上可以把社会工作从萌芽到作为一个专业被正式承认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侧重于社会救助实践活动的社会工作。

英国是遭遇现代社会问题最早的国家之一,1601年英国伊利莎白女王颁布济贫规定,法案正式承认了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第二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侧重于慈善组织活动的社会工作。

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这样的做法弥补了政府推行的济贫活动的不足,同时从更广泛的范围内向失业者、贫民提供帮助,推动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侧重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第一次将“社会保障”正式写入立法文献,形成了一项国家制度,社会工作此时也更加突出其在救助贫困和弱势群体中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建立和西方国家一系列制度化、职业化社会工作制度的出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肯定。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流派

马尔科姆佩恩在其著作《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当前比较富有影响的一些社会工作理论,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心理动力学派

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它是社会工作中第一个有很强解释力的理论,为后来的理论创造了生存环境,它使社会工作特别重视感觉和潜意识因素(重视儿童时期、早期关系、母爱剥夺),而不是事件和想法。很多社会工作常见的概念,如潜意识、洞察、攻击、冲突、焦虑、母子关系等等都来自心理动力理论。

(2)认知行为理论

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其本质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这种方法只获得在特定机构针对特定案主群体的有限运用,常用在学校恐惧症、儿童问题和精神病机构。因为这种方法主要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的、理性的引导。

(3)系统和生态视角。

是为了回应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不满而出现的众多不同的理论进展之一,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心理动力学理论不能充分回应社会工作中对整体社会关注的不足。

(4)社会心理和沟通模式。

这是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5)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视角。

人本主义相信有意识的人具有理性,可以选择并自由行动。

(6)赋权与倡导理论。

赋权与倡导的理论背景包括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以及一些保守性的政治意识形态。

三、社会工作主要方法

社会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一种具体化和操作化,是实施社会工作的各种服务方式、程序与步骤。它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服务方法和间接服务方法两大类。直接服务方法是给受助者直接提供社会服务,通常包括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间接服务方法是指对受助者实施帮助前的社会工作活动形式,通常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和社会工作研究等。

(一)直接服务方法

社会工作的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三方面。这三者可以说是社会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三种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简称个案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协助个人或者家庭解决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去适应生活环境,增强个人或者家庭独立应付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的功能,增进其福利。个案社会工作的本质是用一个人的力量去影响另一个人,去帮助另一个人改变态度、改正行为、

改善环境,帮助他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在个案社会工作中,个人或者家庭被称为案主。个案社会工作有不同的工作模式,主要包括心理社会模式、功能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家庭资料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以及融会模式。

小组社会工作简称小组工作,也称团体工作。它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调下,通过与团体内成员之间的互动,使得他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实现教育和治疗的目的,从而让参加的个人实现行为改变,并促进社区和社会的发展。小组社会工作的特点是借助小组特有的团体情境与互动来实现个人发展与矫治的目标:或通过成员的协同工作达到社会行动。其只要包括三大模式,即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交互模式,除此之外在批评、借鉴、综合这三种模式的基础之上出现了折中模式、整合模式、生命周期模式、行为修正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小组中心模式、个人成长模式、成熟阶段模式等。

社区社会工作简称社区工作,它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也是一种促使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不同的是,社区工作不直接解决个人与家庭的社会问题,而是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并通过社会工作者发动、组织社区居民,发掘和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协助社区居民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来开展社会工作。因此,社区工作更宏观、涉及面更广、更侧重于社会环境与制度的变迁。社区工作方法主要有三种工作模式,即社区发展模式、社区计划模式和社区行动模式、

(二)间接服务方法

虽然间接服务方法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但是却为社会工作实际操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管理、保障、监督,保证了社会工作正常有序的运转。间接服务方法主要包括了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研究等。

社会工作行政,也叫社会行政,主要是一种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转变为各种社会服务活动的程序。

社会工作督导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工作方法,是机构人力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传统方法。除了教育功能以外,社会工作还兼具行政的功能,是社会工作机构保证服务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为社会工作机构提供人才培养和机构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工作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它是通过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知识、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进行的研究。

四、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社会工作服务是把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服务领

域中去,以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的过程。我们根据社会工作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与服务对象不同,可以将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服务领域,如在失业、贫困、疾病、吸毒、犯罪等领域中开展的社会工作;另一类是以服务对象为导向的服务领域,如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和医院社会工作等。

(一)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服务领域

一种社会现象能称之为社会问题,其至少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非正常状态;

2.这种状态对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有害或不利;

3.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

4.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控制。

其内涵所体现出来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问题性”和“社会性”偏离了社会系统运行的正常状态,具有“紊乱性”和“破坏性”;“社会性”是指它的起源、发展和结果均具有社会性。四个要素的构成中,“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非正常状态”表明了社会问题的“问题性”,“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控制”则表明了社会问题的“社会性”,又表达了社会问题的“社会性”,是“问题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对于社会问题及其消极影响的解决与消除,社会工作一般致力于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宏观层面上致力于制度的改造,改造引起社会问题的社会结构,修改引起社会问题的社会政策。在这些方面,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是有限的,但其责任意识是强烈的。二是在具体问题上,当社会问题的消极后果产生之后,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脆弱群体及其他正常生活遭遇困难的人的帮助。这就是社会工作在具体领域之中的实物操作,也是一种事后补救式的社会工作。

(二)以服务对象为导向的服务领域

1.老年社会工作

照料老年人,帮助他们度过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成为整个社会越来越关心的问题。老年社会工作就是要以老年人为对象,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减缓老年人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保持生理上的健康状态,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其内容包括: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老年人的教育工作、老年人文化工作心理调试身体护理等等。

2.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应用到儿童的教育和保护

工作中,不仅救助和保护不幸儿童,而且关心一般儿童,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其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般儿童的社会工作。这是以全体儿童为对象的,包括儿童教育、儿童营养教育保健等方面。二是特殊儿童的社会工作。这是以残疾儿童和失去亲人无人照顾的儿童为主。帮助他们恢复生活的信心,适应社会环境,能够自力更生地生存下去。三是矫正儿童的社会工作。主要是涉及到触犯了法律法规或者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儿童。这方面工作是要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从根本上消除危害他们发展的隐患。

3.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学业辅导、生活辅导、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心理咨询;婚前教育与婚姻教育;休闲服务;矫治服务等,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时机情况,予以辅导,使其获得正常的发展与进步,并启发其才能和志趣,使其发展至最大限度,以贡献于社会和国家。

五、社会工作最新趋势

展望全球未来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其至少呈现出四方面的特征:

一是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体系日趋完善,而且其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日益加深。任何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不可能脱离和外界的联系。

二是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将前所未有地予以拓展。

三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模式愈来愈趋向于一种综合的模式。

四是社会工作者将越来越重视宏观环境和社会结构层面上的问题。

中国社会工作在吸收西方既有理论和经验的同时,逐步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在未来可能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大体有:

一是城市地区的社会工作将不断探索出新的领域。

二是农村地区的社会工作也将会得到新的开拓。

三是在加强社会监督与评论的同时,将会主动探索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模式。四是服务对象将从雪中送炭发展到锦上添花。

第二章社会工作职业特质

没有社会工作的职业化,社会工作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以及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是加快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作用及其含义

传统上由政府负责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无法覆盖到社会中的特殊人群,这些人的利益就转而由专业的社会工作承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实际上就是经验到理论,再由理论到经验周而复始的发展。因而专业化是一个专业动态的发展过

程,它包括了专门的技能和训练、最低的服务费用或报酬的机制、专业团体的地位和拥有一套管理专业人士和行为的道德操守。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途径

在社会工作领域推进专业化,不仅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提,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的。

中国目前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主要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到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或者地区学习社会工作知识,这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培养了许多专家和学者;

第二种是参加国内举办的社会工作国际合作班,“请进来”的方法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三种就是由国内的大专院校培养社会工作者;

第四种在岗培训,通过考取社会工作相关证书,学习知识并获得社会工作资格。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

定义:那些生长于本土的,与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有效的、制度化的助人模式可称为本土性社会工作。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转型,各种制度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还处于一种“行政性、半专业化”的工作状态,存在着多方面的局限性,如工作模式强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以行政管理为本”而不是专业社会工作强调的“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的模式,因而服务对象的利益常常被忽略或损害;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而只注重问题的暂时解决;缺乏专业的强调案主自决、个别化和尊严等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只以工作人员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观来判断和解决问题;缺乏专业的工作方法,只是采用简单的说服教育式,凭经验来处理,更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工作理论的指导。为应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工作理应发展成一种专业、一种职业,形成一定的职业管理架构。为尽快走上专业化的道路,需要大力引进、吸收并借鉴西方的专业文化,学习专业的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知识、工作模式、方式和方法,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以解决转型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目前阶段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摆脱原来的体制独立生存,所以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应紧密地建立在本土社会体制与文化的传统的基础之上,采取合作主义的发展思路,即政府、社会工作实务机构与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等各方力量的有机配合,积极参与,共同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