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稳定性分析报告

维生素稳定性分析报告
维生素稳定性分析报告

维生素稳定性分析报告

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现阶段营养食品添加的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叶酸和烟酸,这些维生素按比例预混后,加入到产品中,达到强化的目的。在营养强化食品加工、存储过程中影响维生素稳定性的原因很多,具体分析如下。

1.温度:

温度是影响维生素稳定性的首要因素。在高温条件下贮藏,以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和叶酸损失较显著,加热4小时,维生素A失活;大量研究显示,炸制、烘焙、熏制维生素B1损失很多,面包烘制过程维生素B1损失20%~30%,采用碱性蓬松烘烤的饼干、糕点中,维生素B1几乎全部破坏(见表1)。食物中叶酸烹调损失率为50%~90%,实验证明,加热100℃15min,食物中叶酸量下降50%。在正常贮藏条件下,维生素B2、烟酸较稳定,干燥的维生素B2,在120℃加热6小时仅少量破坏,烟酸在维生素预混剂中经24个月存放在室温35℃,保留率均为99%。

食品中维生素B1加工保存率

2.可见光和紫外线:

可见光和紫外线对维生素A、B1、B2、叶酸有强烈破坏作用。温度和湿度较高时在直射光线和充足氧的环境中,维生素A、B2能迅速被破坏,尤其是在湿热条件下维生素A更易氧化而失效,叶酸在空气中受紫外线光照射即分解失去活力。实验表明,牛奶放在透明的玻璃瓶内销售时,维生素B2就会进行产生光黄素的反应,牛奶中维生素B240%~80%为游离型,瓶装牛奶日光照射2h其维生素B2破坏程度达一半以上。散射光也可引起维生素B2损失,在几小时后也可达10%~30%。不仅使牛奶的营养价值受损,还产生一种称为“日光异味”的可口性问题,改用不透明的纸或塑料容器包装便不会产生这类问题。

3.pH值:

pH值对维生素稳定性影响较为明显。碱性条件和弱酸条件下维生素A比较稳定,但在无机强酸中不稳定,易发生脱水反应,生成脱水维生素A,活性仅为维生素A的0.4%。维生素B1水溶液在酸性环境中,质子化的维生素B1稳定性最高很稳定,不易分解,酸碱度在5时,加热至120℃仍可保持其生理活性,酸碱度在3时,即时加高压蒸煮至140℃,1小时破坏也很少;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维生素B1的噻唑环开环形成硫醇,易被氧化和受热破坏,受热导致维生素B1亚甲基桥断裂,pH>6以上降解速度上升,pH>7时受热,绝大部分或全部分解,甚至在室温下存储,亦可逐渐破坏,pH达到8以上噻唑环完全断裂,高温可以使维生素B1完全破坏。维生素B2在酸性和

中性溶液中稳定,在120℃加热6小时仅少量破坏,但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变质,如在1%氢氧化钠中,24小时即可完全分解。叶酸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pH<4易破坏,但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对热稳定,加热至100℃1h也不被破坏。维生素C的水溶液pH过高过低都能使维生素C的内酯环水解,并可进一步发生脱羧反应生产糠醛。

4.其他方面影响:

(1)金属离子的影响,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易受铜离子影响,维生素B2还易受铁离子影响而分解。在含有微量元素铁、锌、锰的情况下,维生素预混料在贮藏3个月后,叶酸损失40%以上。金属铜离子对维生素A的破坏性很强,铁离子也有一定的破坏左右,减少硫酸盐的使用量而改用微量元素氧化物如氧化锌、氧化锰或经包被处理、使用氨基酸螯合物,则维生素受破坏程度大为降低。

(2)氧化还原剂的影响:亚硫酸亚在中性及碱性介质中能加速谷物维生素B1流失,不宜用亚硫酸亚作为防腐剂,或以二氧化硫熏蒸仓库。维生素C水溶液与空气接触易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失去效用。维生素B2对弱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比较稳定,但能被氢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所氧化而破坏。遇还原剂如连二亚硫酸钠或维生素C等,又可被还原为无色、无荧光的二轻核黄素并从水中析出,二轻核黄素悬浊液在空气中振摇,能再被氧化成核黄素。维生素E、维生素C和其他抗氧化物质可让维生素A保持较稳定。

(3)选择稳定的维生素制剂或剂型:有几种维生素含有不饱和碳原子或具有双键,这两者都非常易于氧化。如维生素A醇,有一

个自由的羟基和5个双键,因此在使用维生素A产品时,人们通常选择维生素A棕桐酸醋及醋酸醋;维生素B1中硝基硫胺素比硫胺素盐酸盐稳定;维生素C常使用L-抗坏血酸钙和抗坏血酸磷酸醋,抗坏血酸磷酸醋不仅很稳定,而且还维持其生物活性。

5.挤压加工过程的影响:

在挤压工艺中随着温度、时间及维生素种类不同,维生素存留率一般在70%~80%之间。调制挤压过程中,预混料中矿物元素催化氧化还原反应,这些氧化还原反应破坏维生素稳定性;物料摩擦破坏维生素保护膜和把维生素结晶磨碎,是大量维生素曝露于破坏性氧化还原反应中。挤压过程中,热敏性维生素如VB1、叶酸、Vc、V A等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几种,而其它维生素如烟酸、VB2比较稳定。从生产方便性看,挤压之前添加维生素优于挤压后添加,但必须超量添加以克服挤压过程维生素部分损失对动物营养的影响。有资料报道,在挤压之前添加维生素,不仅挤压过程中会对维生素产生破坏,而且挤压之后,产品在储藏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会加快。所以挤压物料的维生素可能在挤压之后添加更为经济。挤压膨化对维生素有一定损失,加工条件不同,维生素残留量不同,提高温度、螺杆速度及降低水分含量和模口直径等均会降低维生素的含量。谷物是B族维生素重要来源,挤压对其损失是较大的,VB1残留量约为60%~90%,当温度升为232℃时,其残留量为0,V C为32%~97%,维生素A损失不大。尽管如此,由于挤压膨化是高温短时,同时物料在挤压腔内与氧接触少,因此与其它加工方法比较,挤压膨化中维生素的损失量较少。值得注

意的是,在适宜加工条件下,某些维生素如VB2、V C,其残留量可达110%~125%,其可能原因是挤压前这些维生素分子与淀粉或蛋白质大分子缔合或被它们包围,因不能显示维生素特性而不能被检测出来,当受到挤压后,由于剧烈条件使维生素被释放出来,导致残留量上升。

综上所述,加工过程中减少维生素损失的措施有缩短预混料和成品贮藏时间,改善仓库条件,尽量减少调制时间;维生素的贮藏环境应保持低温、干燥、避光、密闭,维生素预混料一般要求在1个月内用完,启封后立即使用,尽量减少预混料或配合产品的贮存时间。

RPS基准点系统的测量原理分析

RPS基准点系统的测量原理分析 关键字:汽车零部件;模具 RPS基准点系统;三坐标测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RPS基准点系统的测量原理,阐明了其几何意义,并将其与检具(测量工装)方法进行比较,有助于汽车制造业和模具制造业三坐标测量机操作人员对RPS基准点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随着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汽车制造综合误差的要求也日益严格。而制造综合误差又主要由各个零部件的制造精度所决定的,因此必须有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来保证零部件的制造精度,RPS基准点系统就是为此目地而专门设计的,现已广泛应用在德国大众公司及相关配套厂中。 RPS基准点系统以汽车车身坐标系为唯一坐标系,所有零部件的理论坐标数据都以汽车车身坐标表达。采用RPS基准点系统,可使零件设计基准点、工艺夹紧点、工艺定位点、测量基准点统一,实现精确的坐标控制,提高了零部件的制造精度,减少了零部件因基准不协调而产生的偏差,汽车的装配精度也得以提高,汽车生产过程的质量稳定性有了可靠保证。 在汽车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模具,理解和掌握RPS基准点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将有助于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汽车模具。 1 RPS基准点系统的测量原理 在汽车制造业中标,产品设计和制造都已实现了数字化,广泛采用了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PDM(产品数据管理)等先进方法,这就要求有相应的数字化检测设备与之配套,三坐标测量机可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汽车制造业,零件都是按CAD数学模型加工制造的;要获得它与原理论数学模型相比的误差值,就需用三坐标测量机进行测量。三坐标测量机可按零件的CAD数学模型中的理论坐标进行精确测量,可得到坐标值的误差量,为判断外形复杂的零件是否合格提供可靠依据。 使用三坐标测量机,得到准确的坐标测量结果的前提是建立与理论数模相一致的零件坐标系。 众所周知,3-2-1法则在坐标测量行业中是最基本的建立零件坐标系的方法,但它主要应用于形状比较规则的机械零件,而汽车零件的形状复杂;主要由各种曲面构成,需要特殊处理。 在普通3-2-1法则中,测量机软件以过前三点的平面直接建立第一基准轴,零件坐标系的原点往往是在零件上,非常简单。

二阶瞬态响应特性与稳定性分析资料报告

广西大学实验报告纸 组长: 组员: 指导老师: 成绩: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163 实验容:实验五 二阶瞬态响应特性与稳定性分析 2018年5月11日 【实验时间】 2018年 5月 11日 【实验地点】 综合808 【实验目的】 1、以实际对象为基础,了解和掌握典型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和模拟电路图。 2、观察和分析典型二阶系统在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的响应曲线。 3、学会用MATLAB 分析系统稳定性。 【实验设备与软件】 1、Multisim 10电路设计与仿真软件 2、labACT 试验台与虚拟示波器 3、MATLAB 数值分析软件 【实验原理】 1、被模拟对象模型描述 永磁他励电枢控制式直流电机如图1(a )所示。根据Kirchhoff 定律和机电转换原理,可得如下方程 u k Ri dt di L e =++ω (1) l t T i k b dt d J -=+ωω (2) ωθ =dt d (3) 式中,各参数如图1(a )所示:L 、R 为电机和负载折合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Tl 是折合到电机轴上的总的负载转矩,b 是电机与负载折合到电机轴上的粘性摩擦系数;kt 是转矩系数(Nm/A ),k e 是反电动势 系数(Vs/rad )。令R L /e =τ(电磁时间常数),b J /m =τ(机械时间常数) ,于是可由这三个方程 画出如图1(b )的线性模型框图。 将Tl 看成对控制系统的扰动,仅考虑先行模型框图中()()s s U Θ→的传递函数为 ()()()()()s Rb k k s s Rb k s U s s G t e m e t 1 /11/?+++=Θ= ττ (4) 考虑到电枢电感L 较小,在工程应用中常忽略不计,于是上式转化为

基准点埋设方法

沉降观测方法 起算点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沉降测量的成果,我司施工期间的施工监测工作中,拟在南北两岸均设置深式监测基准点。施工及运营期间对这些基准点进行保护,作为本工程长期变形监测的基准。 高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i.高程基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河岸、滑坡地段以及其它可能使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 ii.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水准深埋基准点设计图及埋设方法 深埋水准点的埋设结构如下图,标杆和套管均选用优质镀锌 管,保护管采用Φ65mm,标杆采用Φ25mm,镀锌管性能较好 ,能满足长期使用的要求。 埋设施工流程如下: 1.钻孔,设备安装作到稳固、周正,并且天车、立轴、孔口 中心成一线,保证开孔质量,施工中采用正循环钻进方法, 钻孔同时记录地层分布,确保深入第二含水层5m以上深度; 2.清孔换浆,钻孔结束后,清除孔内沉渣,配置新鲜优质泥 浆,粘度18~19,比重1.05左右,注入钻孔替换孔内泥浆; 3.保护管安装,清孔同时作好下护管的准备工作,丈量好长 度,将标底连接在护管底部,按顺序逐节下入并记录,确保 一次准确到位; 4.压标,使用钻机主动钻杆将保护管压到设计位置,再将保 护管返提40cm,保证标底不受上部土体变形的影响; 5.标杆安装,按设计深度下入安装好扶正器的标杆,下入到 标底的接头处时将标杆顺时针旋转,使标杆、标底接头对接拟紧,注意上扣长度,并轻拉标杆确保与标底对接情况; 6.安装标头装置,做窨井保护。 平面基准点设计图 在水准基准点的砌体种插入平面控制点标志,平面控制点标志可采用长为30-40cm、Φ14-Φ20钢筋,钢筋顶端应锯十字标记,底端5cm处弯成勾状。如下图:

原料药稳定性试验报告

L- 腈化物稳定性试验报告 一、概述 L-腈化物是L- 肉碱生产过程中的第一步中间体(第二步中间体: L-肉碱粗品;第三步中间体:L-肉碱潮品),由于L- 肉碱生产工艺为 间歇操作,即每生产一步中间体,生产完毕并出具合格检测报告后,存 入中间体仓库,以备下一步生产投料所需。根据本公司L- 肉碱产品的 整个生产周期,L- 腈化物入库后可能存放的最长时间为4 周(约28 天)。以此周期为时间依据制定了L- 腈化物稳定性试验方案,用于验 证L-腈化物在再试验期限内的各项质量指标数据的稳定性,并且能否符 合L- 腈化物的质量标准,此次稳定性试验的整个周期为28 天,具体 的稳定性试验方案以ICH 药物稳定性指导原则为基础制定,以确保L- 腈化化物稳定性试验的可操作性。 二、验证日期 2010 年1 月13 日- 2010 年2 月10 日 三、验证方案 1)样品储存和包装: 考虑到L- 腈化物今后的贮藏、使用过程,本次用于稳定性试验的样品 批次与最终规模生产所用的L- 腈化物的包装和放置条件相同。 2)样品批次选择:此次稳定性试验共抽取三批样品,且抽取样品的批次与 最终规模生产时的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相同

3)抽样频率和日期:从2010.1.13 起,每隔7 天取样一次,共取五次,具体日期为:2010.1.13 、2010.1.20 、2010.1.27 、 2010.2.3 、2010.2.10 ,以确保试验次数足以满足L- 腈化物的稳 定性试验的需要。。 4)检测项目:根据L- 腈化物的质量标准的规定,此次稳定性试验的检测项目共五项,分别为外观、氯含量、熔点、比旋度、干燥失重。这 些指标在L- 腈化物的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且有可能影响 其质量和有效性。 5)试样来源和抽样:L- 腈化物由公司102 车间生产,经检测合格后储存于中间体仓库,本次稳定性试验的L- 腈化物均取自于该中间体仓 库,其抽样方法和抽样量均按照L- 腈化物抽样方案进行抽样。抽 样完毕后直接进行检测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登记,保存,作为稳 定性数据评估的依据。 四、稳定性试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及评估 通过对三批L- 腈化物的稳定性试验,对其物理、化学方面稳定性资料进行评价,旨在建立未来相似情况下,大规模生产出的L- 腈化物是否适用 现有的再试验期(28天)。批号间的变化程度是否会影响未来生产的

沉降监测基准网稳定性分析的应用

地理空间信息 GEOSPATIAL INFORMATION

地理空间信息 GEOSPATIAL INFORMATION 150 Aug.,2010Vol.8,No.4 2应用两种理论方法进行分析 下面应用平均间隙法和单点位移分量法对该监测 网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时,分别将3个周期的观测值两两组合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将结果与传统的多期观测进行判断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这两种理论分析方法的准确度。2.1 平均间隙法的步骤及结果 仅以前两个周期为例介绍平均间隙法的分析过程,其他各期的分析类似。 首先进行整体检验。一般情况下2个不同周期观测的精度是相等的(必要时需进行验证)[1],可以将2个周期的平差后的成果联合起来求一个共同的单位权方差估值,即: X 计算另一方差估值: (2) 式中, ;f X 的个数。两期高程之差见表1,f X 根据第一、二期 观测的平差结果计算,代入(2) 式求得另一方差估值 2 与 X 、f 的F 分布,在一定的置信度下, 如果计算出的F 值小于相应的F 分布分位值,则表示网形稳定;否则,就表示网中还有不稳定点。现取置 信度 X n ,两期观测平差后的协因数阵分 别为Q Xin 和Q Xjn 。由 Xn 为去掉第n 点后的独立的 20,但实际上先验方差通常是不知道的,计算中用后 验方差来代替,这种情况下,检验位移分量就可以使用限差法或者t 分布法[3],本文中应用t 分步法。 首先进行整体检验,相关数据同前文。在采用后验方差进行计算的情况下,整体检验的计算方法与平均间隙法的整体检验相同,但是这里的判别标准稍有不同,统计量F 服从自由度为f 1+f 2、∞的F 分布。根据先前的计算,F=16.08。取分位值F 0.01(10,∞)=2.32,显然,网中含有不稳定点。 下一步进行不稳定点搜索。使用t 分布法计算时, 一次性检验全部的点并判断该点是否稳定。 构造统计量: (6) 式中, (一般 取

性能稳定性分析

性能稳定性分析 1功角的具体含义。 电源电势的相角差,发电机q轴电势与无穷大系统电源电势之间的相角差。 电磁功率的大小与δ密切相关,故称δ为“功角”或“功率角”。电磁功率与功角的关系式被称为“功角特性”或“功率特性”。 功角δ除了表征系统的电磁关系之外,还表明了各发电机转子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 2功角稳定及其分类。 电力系统稳态运行时,系统中所有同步发电机均同步运行,即功角δ是稳定值。系统在受到干扰后,如果发电机转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变化后仍能恢复同步运行,即功角δ能达到一个稳定值,则系统就是功角稳定的,否则就是功角不稳定。 根据功角失稳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功角稳定可分为如下三类: 静态稳定(小干扰) 暂态稳定(大干扰) 动态稳定(长过程) 3电力系统静态稳定及其特点。 定义:指电力系统在某一正常运行状态下受到小干扰后,不发生自发振荡或非周期性失步,自动恢复到原始运行状态的能力。如果能,则认为系统在该正常运行状态下是静态稳定的。不能,则系统是静态失稳的。 特点:静态稳定研究的是电力系统在某一运行状态下受到微小干扰时的稳定性问题。系统是否能够维持静态稳定主要与系统在扰动发生前的原始运行状态有关,而与小干扰的大小、类型和地点无关。 4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及其特点。 定义:指电力系统在某一正常运行状态下受到大干扰后,各同步发电机保持同步运行并过渡到新的或恢复到原来的稳态运行状态的能力。通常指第一或第二振荡周期不失步。如果能,则认为系统在该正常运行状态下该扰动下是暂态稳定的。不能,则系统是暂态失稳的。 特点:研究的是电力系统在某一运行状态下受到较大干扰时的稳定性问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不仅与系统在扰动前的运行状态有关,而且与扰动的类型、地点及持续时间均有关。 作业2 5发电机组惯性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与系统惯性时间常数的关系。 表示在发电机组转子上加额定转矩后,转子从停顿状态转到额定转速时所经过的时间。TJ=TJG*SGN/SB 6例题6-1 (P152) (补充知识:当发电机出口断路器断开后,转子做匀加速旋转。汽轮发电机极对数p=1。额定频率为50Hz。要求列写每个公式的来源和意义。)题目:已知一汽轮发电机的惯性时间常数Tj=10S,若运行在输出额定功率状态,在t=0时其出口处突然断开。试计算(不计调速器作用) (1)经过多少时间其相对电角度(功角)δ=δ0+PAI.(δ0为断开钱的值)(2)在该时刻转子的转速。 解:(1)Tj=10S,三角M*=1,角加速度d2δ/dt2=三角M*W0/Tj=W0/10=31.4RAD/S2 δ=δ0+0.5dd2δ/dt2 所以PI=0.5*2PI*f/10t方 t=更号10/50=0.447 (2)t=0.447时,

基准点布设及测量一般规定

基准点布设及测量一般规定 1.基准点是进行建筑变形测量工作的基础和参照。对基准点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在建筑变形测量全过程中应保持稳定可靠。因此,应特别重视基准点的位置选择,使之稳定、受环境影响小,并且可以长期保存。 2.基准点布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期变形观测的统一、可靠基准。基准点检测、复测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可能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确保每期变形测量成果的可靠性,每期进行监测点观测前,应先进行基准点的检测,当检测结果怀疑基准点有可能发生变动时,应立即对其进行复测。对基准点进行定期复测,复测时间间隔应根据点位稳定程度及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等确定。实际上,很多变形测量生产实践中,当基准点数不多,观测比较方便时,每期观测监测点时一般也同时进行基准点之间的观测。 3.建筑变形测量的类型可分为沉降和位移两大类,前者需要设置沉降基准点(也称高程基准点儿后者经常也需要设置位移基准点(也称平面基准点)。对一些应用而言,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测量技术(如 BDS、 GPS 等)可以同时测定三维变形,此种情况下宜设置同时满足本规范关于沉降基准点和位移基准点要求的基准点。若不能设置这样的基准点,则应分别设置沉降基准点和位移基准点。 4.设置工作基点的主要目的是为方便较大规模变形测量项目的每期作业。由于工作基点位置距待测建筑一般较近,因此在每期变形观测开始时,应先进行工作基点与基准点的联测,然后再利用工作基点进行监测点的测量。 5.基准点测量及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之间联测的目的是进行基准点的稳定性 检查分析,并为测定监测点提供支持。对四等变形测量,由于规范规定的精度较低,此时基准点测量及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之间联测的精度应高一个等级(即采用三等精度) ,这样的精度在实际作业中也不难实现。对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变形测量,采用不低于所选沉降或位移观测的精度等级即可。 第1 页共1 页

产品市场分析报告标准格式

『市场营销』[技巧]产品市场分析报告 一、市场分析 (一)分析市场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说明本产品处于市场的什么发展阶段; (二)本产品和同类产品的比较分析; 1、目前市场的主打产品 2、我们推出的产品或服务,有那些适用的法规优势 (三)统计当前市场的总额,竞争对手所占的份额,分析本产品能占多少份额。 1、市场上主要对手 2、这些对手的强弱 3、当你打入市场,他们将如何反应 4、在市场竞争中,决定成败涉及那些因素 (四)产品消费群体特征,消费方式以及影响市场的因素分析。 1、购买我们的产品是怎样的客户 2、哪些考量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取舍 3、客户购买的决定,有哪些人参与拿主意 4、顾客对品牌忠心程度 (五)目标市场 1、整体市场规模、潜在顾客、分布区域 2、市场中有利于营销增长的客户、竞争状况、利润 3、市场正面临的冲击 (六)分销渠道 (七)定价的依据

1、控制产品价格的条件 2、市场对手的定价 (A)宣传与营销 1、市场对手使用那些方式做营销广告 2、行业的关系链 二、政策调查

(一)分析有无政策“支持”或者“限制”; (二)分析有无地方政府(或其它机构)的“扶持”或者“干扰” 三、技术和时间分析 (一)从技术角度分析本产品“做得了吗?”,"做得好吗?” ; (二)按照正常的运作方式,开发本产品并投入市场还来得及吗? (三)预算中的人员能及时到位吗? (四)预算中的软件硬件能及时到位吗? 四、成本-收益分析 (一)估计总成本; (二)估计总收益。 五、SWO分析 (一)我们的强项是什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强项? (二)我们的弱项是什么?我们如何减少这些弱项的影响? (三)市场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机会?我们如何把握这些机会? (四)什么威胁着我们的成功?我们如何有效地对付这些威胁? 六、其它 例如知识产权分析 (一)分析是否已经存在某些专利将妨碍本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二)分析本产品能否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如何获得? 七、综合评价和建议

分析报告的格式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99023 分析报告的格式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分析报告的格式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 产品市场概述 1.1 产品市场容量 1.1.1显性市场容量 1.1.2 隐性市场容量 1.2 行业分析 1.2.1 主要品牌市场占有率 1.2.2 销售量年增长率 1.2.3 行业发展方向 1.2.3.1 市场发展方向 1.2.3.2 产品研发方向 1.3市场发展历程及产品生命周期

2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2.1 市场竞争状况 2.1.1 竞争者地位分布 2.1.2 竞争者类型 2.2 产品销售特征 2.2.1 主要销售渠道(分分销渠道、零售渠道) 2.2.2 主要销售手段 2.2.3 产品地位分布及策略比较 2.2. 3.1洗发水产品地位分布 2.2. 3.2 主要品牌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2.2.4 产品销售区域分布及分析 2.2.5未来三年各产品销售区域市场需求及价格预测 2.3 行业竞争者分析 2.3.1 主要生产企业基本资料

怎样使食品中的维生素保持稳定

怎样使食品中的维生素保持稳定 人们通常在计算食品中的维生素含量时,只注意到了食品在加工前原料中的含量或者强化食品时所添加的量,但是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其含量往往有所降低,这样便不能满足人们对维生素的摄取量,还造成经济损失。各种复杂的因素如光、热、酸、碱、氧等都能引起维生素的损失。比如鲜牛奶中每升含维生素C5.1mg,杀菌后只含3.8mg,制成奶粉只含2.2mg,已损失了54%。强化脱脂奶粉在加工中损失维生素A6%,在室温中贮藏2年又损失65%。采用适当方法提高食品中维生素的稳定性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呢? 改变维生素的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研究表明,某些维生素变为其衍生物后,可以提高稳定性。如天然食品中的维生素正在空气中不稳定,而生育酚的酯类(如醋酸酯)对空气的氧化作用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油脂烹调时的高温中也很稳定。维生素A的熔点为62~64~C,而维生素A的衍生物熔点高,如维生素A—苯腙熔点为181~182~C,这样就提高了其稳定性。在常用的添加剂中,维生素A 棕榈酸酯比维生素A醋酸酯更为稳定。维生素E1是一种很易损失的维生素,过

去人们用维生素B1的盐酸盐作强化剂,添加到食物中,但效果也不理想。后来试制合成了10多种各有特点的维生素B1衍生物,它们的生理效果与维生素El 的盐酸盐相同,但更加稳定适用。如用二苄基硫胺素强化面粉,贮藏11个月后,面粉中仍保留维生素B197%,在烤制面包时,尚保存80%左右;而用维生素B1(即硫胺素)的盐酸盐,贮藏2个月后其含量就减至60%以下。维生素C是最易分解的一种维生素,在金属离子铜、铁存在下煮沸30分钟就要损失约70%~80%,而维生素C的磷酸酯在同样情况下基本无损失,因而常用于饼干、面包等的加工过程。比如当强化压缩饼干时,将饼干置于马口铁罐内充氮,在40~C、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贮存6个月,维生素C磷酸酯镁或钙保存率为80%~100%,而普通维生素C保存率仅为4%。通过改变维生素结构的方法,其营养健康功效并无改变,又增强了维生素的稳定性,故很受人们欢迎。 添加稳定剂也是保护维生素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C等对氧气极为敏感,遇氧很易破坏损失,加上抗氧剂、螯合剂等物质作为稳定剂后便可减少其损失。据克洛次等报道,维生素A贮藏4个月,未加稳定剂的损失为30%~40%,而加上果糖、甘油、蔗糖或其他物质后,仅损失5%一10%。有

网站对比分析报告(张张先明).doc

前程无忧、智联、中华英才对比分析报告 1.发展潜力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突破亿级大关,互联网迈入一个新发展阶段,一方面带来了互联网产业景气度的攀升,同时也必将导致产业深层次结构的变化,网络招聘等行业都面临着新一轮的巨大冲击。 回顾过去的几年网络招聘产业。2004年前程无忧纳斯达克上市说明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网络招聘市场的看好,2005年国外最大的招聘网站巨兽斥资5000万美元收购中华英才网40﹪股份更使得中国网络招聘市场风波再起,中国网络招聘市场暗潮涌动。 目前,国内招聘网站有几千家,可谓是良莠不齐。大型招聘网站已经形成垄断地位,地方性招聘网站依靠地方影响力和人力市场也能占领一席之地。中国网络招聘产业即将迎来其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参与其中的众多网络招聘企业可以借此大势,努力营造自身发展的契机。在整体产业规模巨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环境中,必然存在市场竞争。 因此,对中国网络招聘产业进行系统、深度的研究,探讨网络招聘健康发展的未来之路,其意义和价值重大,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对其中的巨头网站进行对比分析,取其长,去其短,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制胜。 2.网站主题分析 顾名思义,招聘就是企业广纳贤才。互联网普及,网络信息便捷,为了适应伯乐和千里马的需要,招聘网站应运而生,快速发展。前程无忧、智联以及中华英才,这三个网站的主题都是为了方便招聘者和求职者,把最新的招聘消息传达给求职者,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招聘企业。 3.网站首页对比

表1、网站的首页对比 这三大网站首页的设计各有千秋。首页大致都包含有会员注册于登陆系统、各大企业招聘信息、关于求职的一些信息,其次各有自己的创意。无忧网设有独有的Hot companies和职场资讯,智联则有筛选器和专家知道,中华英才增加了国际职位和人才紧缺区。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报告分析解析

L11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报告 (HB11A/HB12A) 编制(日期) 校对(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L11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报告(HB11A/HB12A) 1.定半径稳态圆周试验 试验方法 HB11A处于满载状态,沿半径为40m的定半径圆周进行回转运动,开始以最低稳定速度进入圆周,找准方向盘的位置,使汽车可以沿圆周进行回转运动,开始记录,然后缓慢连续而均匀地加速(纵向加速度不超过m/s2),加速的同时调整方向盘转角以维持定半径圆周运动,这个过程中车辆不应超出车道m,直至不能维持稳态定半径圆周运动条件时或受发动机功率限制所能达到的最大侧向加速度为止。记录整个过程,建议使用满足试验条件的最高档位。试验按向左转和向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次试验开始时车身应处于正中位置。 数据处理 “方向盘转角——侧向加速度”拟合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取侧向加速度为时的曲线斜率。 图1 方向盘转角—侧向加速度(左转) 从图1 计算得到左转不足转向梯度为137o/g

图2 方向盘转角—侧向加速度(右转) 右转不足转向梯度为g,则HB11A平均不足转向梯度为g。 HB11A的角传动比约为,则不足转向梯度/转向系角传动比为g。 “质心侧偏角——侧向加速度”拟合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取侧向加速度为时的曲线斜率。 图3 质心侧偏角——侧向加速度(左转) 左转侧偏角梯度为g。 图4 质心侧偏角——侧向加速度(右转) 右转侧偏角梯度为g,则HB11A平均侧偏角梯度为g。 “车身侧倾角——侧向加速度”拟合曲线线性部分的斜率,取侧向加速度为时的曲线斜率。 图5 车身侧倾角——侧向加速度(左转) 左转侧倾角梯度为g。 图6 车身侧倾角—侧向加速度(右转) 右转侧倾角梯度为g,则HB11A平均侧倾角梯度为g。 2.方向盘转角阶跃输入试验 试验方法 HB11A处于满载状态,以70km/h的车速稳定直线行驶,开始记录数据,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阶跃时间为转动方向盘,达到预定的转角,保持方向盘转角不变直至汽车恢复稳定状态,试验过程中油门踏板开度应尽可能保持不变。方向盘转角初始值是10°,每次增加5°,直到车辆达到附着极限,试验分为向左、向右两个方向进行。 数据处理 —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 横摆角速度达到50%稳态值时相对于方向盘转角达到50%阶跃值时的滞后时间。 图7 时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 左转时,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滞后时间为

RPS基准点系统的测量原理分析(汽车)

RPS基准点系统的测量原理分析 作者: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谭本能魏国强 关键字:汽车零部件;模具RPS基准点系统;三坐标测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RPS基准点系统的测量原理,阐明了其几何意义,并将其与检具(测量工装)方法进行比较,有助于汽车制造业和模具制造业三坐标测量机操作人员对RPS基准点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随着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汽车制造综合误差的要求也日益严格。而制造综合误差又主要由各个零部件的制造精度所决定的,因此必须有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来保证零部件的制造精度,RPS基准点系统就是为此目地而专门设计的,现已广泛应用在德国大众公司及相关配套厂中。 RPS基准点系统以汽车车身坐标系为唯一坐标系,所有零部件的理论坐标数据都以汽车车身坐标表达。采用RPS基准点系统,可使零件设计基准点、工艺夹紧点、工艺定位点、测量基准点统一,实现精确的坐标控制,提高了零部件的制造精度,减少了零部件因基准不协调而产生的偏差,汽车的装配精度也得以提高,汽车生产过程的质量稳定性有了可靠保证。 在汽车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模具,理解和掌握RPS基准点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将有助于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汽车模具。 1 RPS基准点系统的测量原理 在汽车制造业中标,产品设计和制造都已实现了数字化,广泛采用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 (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PDM(产品数据管理)等先进方法,这就要求有相应的数字化检测设备与之配套,三坐标测量机可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汽车制造业,零件都是按CAD数学模型加工制造的;要获得它与原理论数学模型相比的误差值,就需用三坐标测量机进行测量。三坐标测量机可按零件的CAD数学模型中的理论坐标进行精确测量,可得到坐标值的误差量,为判断外形复杂的零件是否合格提供可靠依据。 使用三坐标测量机,得到准确的坐标测量结果的前提是建立与理论数模相一致的零件坐标系。 众所周知,3-2-1法则在坐标测量行业中是最基本的建立零件坐标系的方法,但它主要应用于形状比较规则的机械零件,而汽车零件的形状复杂;主要由各种曲面构成,需要特殊处理。

实验七--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实验

实验七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 2.通过维生素C处方稳定性的考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 仪器: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pH计,水浴锅,电炉,量瓶等. 材料:维生素C,碳酸氢钠,注射用水,硫酸铜,硫酸铁,依地酸二钠,浓硫酸,蒸馏水等. 三、实验内容? (一)处方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 1.加热时间的影响 取购买的20支安瓿放入沸水中煮沸, 间隔一定时间取出5支安瓿,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将每次取出的5支安瓿内的样液于小烧杯中混合均匀,以蒸馏水作空白,用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在420nm波长处测定各样液的透光率,按下式计算透光率比,将结果记录于表格1中. 表4-1 加热时间对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煮沸时间(min) 透光率(%) 透光率比(%)加热前加热后 15 30 60 2.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配成250g/L维生素C溶液80ml,精密量取15ml置25ml量瓶中,共5份,按下表所示,加入各种试剂,用注射用水稀释至刻度,立即测定每一份样液的透光率。然后将每份溶液放入沸水中煮沸40min后取出,以蒸馏水作空白测定透光率,并按上式计算透光率比,将结果填于表格3中。 表4-2 重金属离子对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的影响 称取维生素C 15g,配成125g/L溶液120ml。精密量取溶液20ml置50ml烧杯中,共量取6份。分别加碳酸氢钠粉末,,,,,左右,调节pH为,,,,,(用pH计测定),立即测定每一份样液透光率,然后将它们放入沸水中煮沸40min后取出,冷却,以蒸馏水为空白,测定透光率,按上式计算透光率比,并将结果填于表格4中. 表4-4 pH对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样品编号pH 透光率(%) 透光率比(%)加热前加热后 1 2 3 4 5

原料药稳定性试验报告

L-腈化物稳定性试验报告 一、概述 L-腈化物是L-肉碱生产过程中的第一步中间体(第二步中间体:L-肉碱粗品;第三步中间体:L-肉碱潮品),由于L-肉碱生产工艺为间歇操作,即每生产一步中间体,生产完毕并出具合格检测报告后,存入中间体仓库,以备下一步生产投料所需。根据本公司L-肉碱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L-腈化物入库后可能存放的最长时间为4周(约28天)。以此周期为时间依据制定了L-腈化物稳定性试验方案,用于验证L-腈化物在再试验期限内的各项质量指标数据的稳定性,并且能否符合L-腈化物的质量标准,此次稳定性试验的整个周期为28天,具体的稳定性试验方案以ICH药物稳定性指导原则为基础制定,以确保L-腈化化物稳定性试验的可操作性。 二、验证日期 2010年1月13日----2010年2月10日 三、验证方案 1)样品储存和包装: 考虑到L-腈化物今后的贮藏、使用过程,本次用于稳定性试验的样品批次与最终规模生产所用的L-腈化物的包装和放置条件相同。 2)样品批次选择:此次稳定性试验共抽取三批样品,且抽取样品的批次与最终规模生产时的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相同

3)抽样频率和日期:从2010.1.13起,每隔7天取样一次,共取五次,具体日期为:2010.1.13、2010.1.20、2010.1.27、2010.2.3、2010.2.10,以确保试验次数足以满足L-腈化物的稳定性试验的需要。。 4)检测项目:根据L-腈化物的质量标准的规定,此次稳定性试验的检测项目共五项,分别为外观、氯含量、熔点、比旋度、干燥失重。这些指标 在L-腈化物的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且有可能影响其质量和有效 性。 5)试样来源和抽样:L-腈化物由公司102车间生产,经检测合格后储存于中间体仓库,本次稳定性试验的L-腈化物均取自于该中间体仓库,其抽 样方法和抽样量均按照L-腈化物抽样方案进行抽样。抽样完毕后直接进 行检测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登记,保存,作为稳定性数据评估的依 据。 四、稳定性试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及评估 通过对三批L-腈化物的稳定性试验,对其物理、化学方面稳定性资料进行评价,旨在建立未来相似情况下,大规模生产出的L-腈化物是否适用现有的再试验期(28天)。批号间的变化程度是否会影响未来生产的L-腈化物在再试验期内是否仍符合其质量规范。本次试验数据以表格、图解的形式给出,从而对L-腈化物的稳定性数据进行有效的评估。

变形监测网的基准点的稳定性分析

摘要 变形监测是一种监测变形体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因此确定变形体的稳定性就尤为重要。对高层建筑物实施变形监测,首要的问题就是要保证基准网的稳定,在变形监测点位稳定性分析中,限差检验法、平均间隙法等都是常用的变形监测方法,在一些垂直位移监测网或者是水平位移监测网的稳定性分析时,通过选取最佳的监测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小监测误差,提高监测的精度。本文首先介绍了变形监测的相关基础知识,并重点介绍了变形监测的相关理论与变形监测基准点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并结合实例使用限差分析法进行了变形监测点的分析。 关键词:变形监测网;基准点;稳定性;分析

目录 引言 (1) 1. 变形监测的概述 (2) 1.1变形监测的对象 (2) 1.2变形监测的内容 (2) 1.3变形监测的目的 (3) 1.4变形监测的意义 (3) 2. 变形监测网稳定性分析及方法 (4) 2.1变形监测网的分类和概述 (4) 2.1.1绝对网的基本概念 (4) 2.1.2相对网的基本概念 (5) 2.2监测网的参考系 (5) 2.2.1参考系的方程 (5) 2.2.2秩亏自由网平差与拟稳平差参考系的特点 (7) 2.2.3参考系的选择对位移计算的影响 (8) 2.3 变形监测网稳定性分析方法 (9) 2.3.1 限差检验法 (9) 2.3.2 限差检验法步骤 (9) 3 实例分析 (11) 3.1基准点稳定性分析的必要性 (11) 3.2问题的提出 (11) 3.3 数据分析与处理 (11) 4.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6)

引言 变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种荷载作用于变形体,使其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间域或空间域发生变化均为变形。变形监测则是对设置在变形体上的观测点进行周期性的重复观测,求得观测点各周期相对于首期的点位或高程的变化量。所以变形监测是一种监测变形体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它是通过实时获取变形体的动态位移信息,根据这些信息预警变形体安危状况。变形监测具有实时性,事前性,可靠性三个基本属性。变形监测最终的结果就是监视变形体的安全,研究其变形的过程,提供和积累可靠有用的资料。 在变形监测网的观测工作中,无论垂直位移观测还是水平位移观测,都是力求使基准点保持稳定不动,即使不能全部不动,也至少应有一组是稳定不动的,以作为改正变形点的依据。但在测量实践中,基准点的选定是一个难点,首先基准点距离测量仪器或变形点不能太远,否则影响测量精度。同时,基准点距离测量仪器或变形点不能太近,否则其稳定性难以保证。基准网的稳定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基准点有时也会产生位移。同时,在多期观测中,由于变形监测时间长,稳定点很容易被破坏。例如:大坝变形网中监测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的基准点,由于大坝及测网的复杂性,使其受周期性水位的影响,随坝体的移动而产生变形;埋在地表土层地区的水准基准点,也可能因为气温冷热不均,土层热胀冷缩影响而产生周期性升降和位移。所以变形监测网的网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本文提出用平均间隙法来判断点的稳定性,确定变形模型。因此,对基准点的稳定性分析,是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探讨烹饪中维生素的营养稳定性与保护

探讨烹饪中维生素的营养稳定性与保护 发表时间:2014-09-03T16:42:22.21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6期下供稿作者:左长江孟凡霞孙继霞 [导读] 维生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食物烹饪中极易破坏和丢失,在烹饪过程中如何保护维生素,需要深入研究。 胜南社区公共事业中心左长江孟凡霞孙继霞 摘要:食品良好的“色、香、味、形”刺激人们食欲,增加食物摄入,促进营养与健康。食物合理、正确的烹饪加工有利于人体对营养成分的摄入、消化与吸收。但不正确的烹调加工可能造成营养素的损失。特别是维生素类微量营养素,由于其在食物中含量少,稳定性差,烹饪中非常容易流失、破坏。维生素长期摄入不足,易造成缺乏性疾病。研究食物烹饪加工中维生素类微量营养素的损失途径和保护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烹饪;维生素;损失;保护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膳食结构发生着变化。单从目前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宏量营养素过剩和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问题。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合理供给,正确摄入能够有效降低疾病风险。维生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食物烹饪中极易破坏和丢失,在烹饪过程中如何保护维生素,需要深入研究。 1 维生素在烹饪加工中的稳定性食物的烹饪加工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维生素化学结构复杂,其化学性质活泼,稳定性差。食物烹饪加工过程中,易于造成维生素损失,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溶解性。水溶性维生素在原料漂洗过程中溶于水而流失,烹任过程中随溢出汤汁而流失,汤汁溢出的程度与烹调方法有关,维生素损失量与汤汁溢出量成正比。脂溶性维生素只能溶解于脂肪中,虽然菜肴原料用水冲洗过程和以水作传热介质烹制时,不会流失,但用油作传热介质时,部分脂溶性维生素会溶于油脂中而流失。 1.2 氧化反应。维生素几乎都对氧敏感,在烹饪过程中,很容易被氧化破坏,其氧化速度与烹饪的温度、时间有密切相关。烹饪中,随着烹饪时间增加,维生素氧化损失就越多。同时,烹调过程中维生素还与金属离子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增加损失量。 1.3 热分解作用。水溶性维生素对热的稳定性较差,而脂溶性维生素对热相对较稳定。但在有氧气存在条件下,维生素热分解反应增强。如维生素B1 在室温下降解速度很慢,但温度达到45℃以上时,其降解速度明显加快;维生素A 在隔绝空气时,对热较稳定,但在空气中长时间加热的破坏程度会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尤其是油炸食品,因油温较高,会加速维生素A 的氧化分解。 1.4 酸、碱作用。除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 原)外,维生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能有效减少氧化、分解;而碱性条件下几乎所有维生素均不稳定,酸性维生素发生中和反应,促进氧化还原,加快热分解反应。如碱性条件下维生素C、B11 损失率可达100%;pH 值在8 以上时,维生素B1 可完全分解。 1.5 光分解作用。脂溶性维生素和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对光不稳定,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2 在光照下快速降解。 1.6 生物酶的作用。在动、植物性原料中,都存在多种酶,有些酶对维生素也具有分解作用。如各种海鲜类含有能破坏维生素B1 的物质,猪肉、牛肉中血红素蛋白具有抗硫胺素的活性作用。果蔬中的抗坏血酸氧化酶能加速维生素C 的氧化作用。 因此,食品原料在贮藏中,由于酶和环境因素的作用,维生素含量随贮藏时间加长而逐步减少。 2 烹饪加工中维生素的损失2.1 原料修整过程中损失。动、植物不同器官组织,其维生素的含量不同。植物一般叶片含量最高,果实和茎秆次之,根部较少,果实以表皮维生素含量最高。动物性食品,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内脏器官、脂肪组织。因此,加工前对原料的清洗、修整、细分都是维生素丢失的途径。如谷物维生素B 族主要分布在糊粉层(糊粉层中维生素B1 占到总量的32%、维生素B2为37%、维生素B5 为82%),精加工和清洗使大部分维生素丢失。 2.2 漂洗过程中损失。食品原料经淋洗、漂洗处理一般会导致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严重,主要是它们溶于水而流失。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程度与清洗时水的pH、水温、漂洗水量、漂洗次数以及原料切口面积等因素相关。如广东菜心清洗中维生素C 损失情况:原料修整后其含量为56.5 mg/100g,切段浸泡清洗后含量为15.9 mg/100g,损失率达到71.85%。 2.3 贮藏过程中损失。动、植物食品原料从屠宰、采摘后到烹饪加工前,维生素的含量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维生素参与物质的代谢,随着酶的降解而变化,降低或失去生物活性。食品贮存中维生素的损失与贮藏的时间、方式、温度等因素相关。如新鲜马铃薯中维生素C 含量30mg/100g,贮藏1~3 月后其含量为20mg/100g,贮藏4~5 月后含量降至15mg/100g。 2.4 烹饪加工方式造成损失。不论采取何种烹饪加工方式,都会引起维生素的损失。烹饪中维生素的损失量与加工方式、时间、加热温度、氧气等因素相关,对热、氧较敏感的维生素损失较大。一般讲,蒸、炒、爆、熘对维生素破坏较少;煮、炖、焖、卤造成维生素流失较多;烤、炸、煎造成维生素破坏较多。如对胡萝卜不同烹饪方式,β-胡萝卜素损失情况不同。 将胡萝卜水煮后,β-胡萝卜素损失率为32.1%;汽蒸β-胡萝卜素损失率为1.90%;微弱油炸β-胡萝卜素损失率为8.7%。 2.5 烹饪中原料的搭配不当造成损失。烹饪过程中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搭配或直接加碱,会造成维生素大量损失。如由西红柿、鲜鸡蛋、水豆腐制作的汤中维生素C 损失率100%;胡萝卜、南瓜、黄瓜中含有抗坏血酸分解酶,与维生素C 丰富的青椒等蔬菜搭配可以破坏维生素C。 3 食物烹饪加工中维生素的保护3.1 原料洗漂适当,合理切配保护。各类食品原料在烹饪前都要洗涤,除去寄生虫卵和泥沙杂物,有利于食品的安全。 洗前去除杂物、废料,再用足够水漂洗2~3 次。洗漂次数不宜多,不要用热水漂洗,不要用力搓洗、长时间浸泡。原料、蔬菜等应在改刀前清洗,这样可减少维生素的流失。原料不宜切得过碎,以减少组织细胞被破坏,减弱氧化酶作用,同时减少水和空气的接触面。 3.2 烹调中采用上浆、挂糊、勾芡保护。原料如肉片、鱼块先用淀粉或蛋清上浆挂糊,烹调时浆糊就在原料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外壳。首先可使原料中的水分和营养素不致大量溢出;其次是保护了维生素不被过多氧化,使营养素少受高温分解破坏。这样烹制出来的菜肴不仅色泽好,味道鲜嫩,且消化吸收率也高。勾芡可使汤汁浓稠,与菜肴融合,减少维生素丢失。 3.3 选用合理的烹调方法。米面类主食烹调方法以煮、蒸为主,少采用烘、炸。①急火快炒,减少加热时间;加热时间长,则损失大,特别是对于蔬菜类的菜肴制作。②蒸、滑、熘等烹调方法,成菜时间短,尤其是原料经勾芡下锅汤汁溢出不多,因此水溶性维生素从菜肴原料中溢出量减少。③煮、炖、烧等烹制方法,烹调时间长,维生素损失较多,加之汤汁溢出量大,因此水溶性维生素在汤汁中含量较

维生素C 注射剂稳定性考察

实训一 维生素 C 注射剂稳定性考察 目的 1.掌握应用恒温加速试验法测定维生素C 注射液有效期的方法。 2.了解应用化学动力学方法预测注射剂稳定性的原理。 内容 应用恒温加速试验法测定维生素C 注射液有效期。 原理 在研究制剂的稳定性以确定其有效期(或贮存期)时,室温留样考察法虽结果可靠,但所需时间较长(一般考察 2~3 年),而加速试验法(如恒温加速试验法等)可在较短时间内,对有效期或贮存期作出初步的估计。 维生素C 的氧化降解反应,已由实验证明为一级反应,以lgCr 对t 作图呈一直线关系,由直线斜率求出反应速度常数K ;再利用Arrhenius 公式,以lgK 对1/T 作图呈一直线,将直线外推至25℃时的lgK 值,求得K 25℃;最后求出 25℃时的t 0.9,即为该药的贮存期。 影响维生素C 溶液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空气中的氧、pH 值、金属离子、温度及光线等。维生素C 的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放置过程中颜色变黄和含量下降。 中国药典规定,对于维生素C 注射液应检查颜色,照分光光度法在420nm 处测定,吸收度不得超过0.06。维生素C 的含量测定采用碘量法,主要利用维生素的还原性,可与碘液定量反应,反应式如下: OH O O HO H OH OH + I 2 HI 2 步骤 1.仪器、设备 酸式滴定管(25ml )、移液管(1ml )、锥形瓶(250ml )、烧杯(100ml )、洗瓶(500ml )、恒温水浴箱、冰箱(200立升)、铁架。 2.药品 维生素 C 注射剂(5ml )、碘液(0.1mol/L )、丙酮、稀醋酸、淀粉指示剂。 3.操作步骤 (1)稳定性加速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