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板新三板

老三板新三板
老三板新三板

1、三板市场交易制度的缺陷

三板市场交易制度设计存在重大缺陷,导致市场的流动性、价格的稳定性、市场的透明度等均不足。

任何一个股票市场的根本职能是将买卖双方的交易委托收集汇总并撮合成交,同时向投资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为完成这些功能,证券市场就需要在交易委托、价格形成、成交方式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制度安排,这就是交易制度,或“游戏规则”。交易制度的安排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运行特征、质量,从而影响资源优化配置能否实现。

制定交易制度的政策性目标不外乎实现市场的流动性、价格的稳定性、提高市场的透明度。流动性是基础,缺乏流动性使买者买不到,卖者卖不掉,这样的市场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价格的稳定性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大幅度变动价位的方式才能找到对象完成交易的市场是理性的投资者不会轻易进人的市场,市场的透明度从广义上包括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狭义上指交易信息的披露(交易前市场上现有委托的数量和价格、交易完成后有关价格和数量的报告)。市场的透明度是“公正、公平、公开”的前提和内容.

交易制度并不必然带来交易制度的政策性目标的实现,交易制度的设计缺陷可能“南辕北辙”,使政策性目标无法实现,甚至相反。我国的三板市场原是为解决原NET. STAQ系统挂牌公司的遗留问题等而设立,给这些公司的流通股份提供一个有效的流通渠道,同时为主板上市公司的退市提供出口,减轻因上市公司退市带来的社会震荡。但管理层的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三板市场规模极小,流

通性很差,筹码大多集中在大资金所有者手中,价格波动剧烈,信息极不对称,市场透明度很低,成了一个事实上的极高风险市场。

从价格的稳定性上看,由于三板市场股份转让采用集合竞价的方式,在收市之后对投资者的委托指令进行配对成交,既没有连续交易也没有行情显示,中小投资者事实上被蒙在鼓里。在这种交易方式下,大资金所有者惯用的手法是以连续涨停或连续跌停的方式操纵股价,引导中小投资者跟风买进或不惜成本杀跌。因此,三板市场开市以来,挂牌股票以涨停价或跌停价进行的交易占了很大比重。要么涨停,要么跌停,一般的投资者想买时买不到,想卖时又卖不掉,人为地放大了市场风险,使三板市场的安全性极差。价格的剧烈波动使三板市场成为高风险的代名词。

再看市场的流动性,由于不是连续交易也没有行情显示,投资者决定买卖委托价格十分困难,只能对当天的行情作大致的估计后下达委托指令,而这样下达的委托指令往往又与当天实际行情不符而不能成交,加之经常出现涨停和跌停使成交很少,因此三板市场股票的流动性极差。不少投资者为买进或卖出某一股票需要几天甚至数周,与三板市场设立为有关公司股票提供一个有效的流通渠道的宗旨背道

而驰。

最后看市场的透明度,这里主要指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包括的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市场统计资料,如股票价格、股价指数水平、上市情况、成交量和成交额等;二是市场交易的透明,任何交易不能秘密进行。三板市场迄今没有行情显示,投资者下达委托指令无

买卖价格作为。市场交易不透明,只能盲目高买或低卖,助长了行情的大起大落,而且即使集合竞价完成后的价格公布,也只有个别营业部以粘贴的形式公布和个别报刊及网站登载,投资者了解行情信息极不方便,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损害。再者,三板市场迄今没有编制行情价格指数,投资者缺乏有效的市场分析工具,也使市场的透明度受到影响。

2、地方备战新三板扩容

一、成都高新区备战“新三板”,政府资源+市场运作

作为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重点工作之一,场外市场建设目前正进入加速推进期,全国各地高新园区都积极争取进入首批“新三板”扩大试点名单。

成都高新区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已有上市公司21家,约占成都市的一半,整个四川省的1/4。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光电显示、电子终端制造、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等优势产业集群。2010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534.7亿元,同比增长25.1%;财政总收入155.5亿元,同比增长40%。

成都高新区近年来一直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逐步形成了辖区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对接机制。针对“新三板”扩大试点,成都高新区在企业改制、培训、中介机构及战略投资者引入、

政策鼓励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无论是企业资源储备还是中介机构服务,成都高新区对于“新三板”扩容试点,都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事实上,成都高新区自2007年以来就一直在争取进入“新三板”扩容的试点,并积极进行企业资源培养。目前已经锁定了园区逾100家企业重点培养,并多次举办企业股份制改造及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上市培训,其中,50余家企业进入了后备行列,30家企业拟上“新三板”,一大批企业正加快改制上市进程中,上市后备资源非常丰富。同时,成都高新区联手券商把争取“新三板”扩大试点推进到了实质性操作阶段,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已与证券、国泰君安证券、西部证券、(,)、上海证券等多家券商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约定,双方将就园区科技企业股份制改造、重组、兼并和在“新三板”挂牌及转板发行上市,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

鼓励园区企业改制上市进入“新三板”,成都高新区对在股份转让报价系统成功挂牌的企业将分阶段给予补贴资金。

不断完善的政府资源与市场运作高度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是成都高新区推动辖区企业加快发展,实现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的基础,也是保证未来“新三板”健康发展的基础。

成都高新区在实践中已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别企业不同成长阶段

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强化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探索多种新型的债权融资模式,缓解企业债权融资需求;以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投资发展,创新股权融资模式;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企业改制上市工

作联动协作机制等等。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先后吸引凯雷资本、深创投、美国黄石基金、德同资本等20余家投资机构入驻,近两年帮助区内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超过30亿元。同时,积极推动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成都高新区与成都市政府、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5亿元的银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目前已正式设立7家子基金,募集28.6亿元资金规模投入运营。

二、广东省

深圳:

广东省内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松山湖等五个高新区对于申报“新三板”试点工作最为积极。其中,早在2009年1月7日,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就下发了《深圳高新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改制和挂牌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和《深圳高新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资格确认办法》两份有关“新三板”的文件。

在前一份文件中,深圳市规定对于申请挂牌“新三板”的公司,分企业改制、挂牌两个阶段来进行资助。对于企业改制,每家企业按实际发生费用最高资助30万元人民币;对于“新三板”挂牌企业,每家企业按实际发生费用最高资助150万元人民币。早在2009年7月20日,深圳高新区就敲定了蓝凌软件等6家企业入选“新三板”试点计划。

中山:奖励最高

去年9月8日,中山高新区出台《鼓励企业改制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对于园区内企业改制,可以资助100万元,前10家完成改制企业可以资助150万元;紧接着,企业股份制改造完成后,通过主办券商内核,证券管理部门正式受理挂牌备案材料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资金资助;“新三板”成功挂牌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资金资助,前10家成功挂牌的企业,资助资金最高上浮100%。在企业成功挂牌后,连续两年给予补助,补助额度以挂牌企业对高新区地方经济贡献增加额度为主要考核指标,年度补助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

此外,按照中山市政府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上市的意见》,企业已制定详细的上市工作计划,与中介机构签订上市工作协议,完成改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经广东证监局辅导备案的,给予补助100万元。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进入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挂牌报价转让的,给予奖励50万元。

高新区内企业可以同时享受园区和市政府的两项奖励计划。据此测算,中山高新区内企业从改制到挂牌“新三板”可以获得200万元园区资助,前10家企业可获得275万元资助。同时,还可以获得市政府提供的150万元奖励。中山高新区企业从改制到挂牌“新三板”合计可以获得市、区两级政府350万元奖励,前10家企业获得的奖励额度更是高达425万元。

3、合肥怎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合肥应立足结构调整吐故纳新,在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经济增长新高地,夺取发展先机,把握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突破口,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公共安全等重点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加快资本集中,增强技术领先优势,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一、合肥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建议

作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龙头城市,合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着力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力促产学研有效结合;培育新兴产业,扶持创新型企业,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载体,聚集创新要素,使成果快生、早熟、壮大;凝炼创新文化,尊重人才、崇尚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蔚然成风。政府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在建立健全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上,着力引导与鼓励。要强化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主体地位,吸引更多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瓶颈”,形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保障体系,支持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1.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实施培育计划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实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资源的集成配置。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在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推进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方案,明确具体目标任务。

2.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围绕国家九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认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肥布局和支持。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其做大做强。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调度和协调,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对特别重大的项目实行领导负责制。

3.建立投资体系,努力突破资金瓶颈。一是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围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统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二是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积极扶持、壮大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引导一批境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肥拓展风险投资业务。鼓励企业或个人等各类民间资本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同时,

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三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倾斜力度,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骨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利用境内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积极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扶持政策,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减免政策。

4.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承载和辐射作用,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以掌握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开发高端产品为切入点,重点围绕光伏、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组织开展产业链关键和共性技术、关键产品和缺失环节等攻关课题研究。围绕产业关键环节,主抓以项目为中心的招商引资方式,把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突破点。

5.完善体制机制和环境,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外部动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激励扶持政策。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激励政策应重点引导、鼓励技术成果转化;引导、鼓励人才流动、创业;引导、鼓励资本向战略性

新兴产业流动。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和科技中介组织,尽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人才激励方面,应增加智力投入,努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注重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有事业心、有紧迫感的企业家;同时,制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科研、生产和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环境。在鼓励民间投资方面,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健全创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创业投资退出的多种渠道,改善融资和服务环境。

总之,要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树立服务意识,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中心。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国际化道路,设立海外销售分部和生产分部,建立研究开发分部。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发展路径与目标:

电子信息产业——以京东方六代线、海尔信息、鑫昊等离子、彩虹液晶玻璃基板、友达光电、芯硕半导体、科大讯飞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以合肥为中心,辐射滁州、芜湖、蚌埠等周边地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到“十二五”末,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努力达到2500亿元,其中,

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新能源产业——以赛维LDK、海润、彩虹光伏玻璃、阳光电源等企业和项目为龙头,加快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重点发展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大型多晶硅提纯、硅铸锭、切片、光伏电站等,构成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到“十二五”末,新能源产业总产值努力达到2000亿元,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领域将依托我省两大汽车巨头江淮和奇瑞,建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等产业战略联盟,对电池、电机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瓶颈。实施新能源汽车工程,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加快在公共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重点开发纯电动、混合动力客车及乘用车,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规模化、重要部件本地化、关键技术自主化和产品应用多样化。争取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到5%,产值超过300亿元。

公共安全产业——以四创电子、科大立安、美亚光电等企业为重点,依托中电科技集团38所、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加快在北斗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应急指挥与救援现场通讯技术、空管雷达、安全生产监控、灾害监测预警、食品快速检测及安全控制等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建设国家公共安全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以彩虹、中国建材、铜陵有色、杰事杰、乐凯等企业为龙头,围绕家电、汽车、平板显示等产业,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复合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材料等行业。

节能环保产业——以彩虹蓝光LED、合肥水泥院、国祯环保、双赢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围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和环保服务等方面,大力发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装备,以及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药剂等节能环保产品。

生物产业——以安科生物、同路生物、神鹿双鹤、华威药业、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等企业为龙头,以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为重点,提高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的研发水平,建设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集聚区。

进入“十二五”,合肥建设与发展又迎来了新的“黄金机遇期”。进一步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迈进,要以产业为先导,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等战略,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以更大的气魄、更强的力度推动产业化、带动城市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