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发展的历程

俄国发展的历程
俄国发展的历程

俄国科学发展的历程

***(学号:********)

E-mail:**********

摘要

从古俄罗斯建立国家开始,逐渐出现科学活动,经过彼得大帝的改革,科学发展受到重视,到罗蒙诺索斯对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世纪的俄国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一大批科学家,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世纪由于战争,军事方面取得巨大成果,科学事业的发展却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彼得大帝以前俄国的科学发展状况

科学的发展似乎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在中世纪时,俄国仍被战争和宗教笼罩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欧洲封建主以前期的人们的世界观基本相似,认为上帝无所不在,几乎没有什么科学活动,唯一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地方就是修道院。所以,俄国早期的科学发展史比较落后的。

1687年,宗主教马卡里在莫斯科开办了全俄第一所高等院校。后来学院开设了自然哲学课和亚里斯多德逻辑学。这个学校的创办促进了俄国科学的发展,著名的数学家马戈尼茨基就处于这个学校。由于贸易种类的划分,社会对应用数学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手抄本《数字妙算法》之类的书。机械知识的在17世纪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人们对物理、化学的原理和实践以及其它相关门类的知识的探索。天文学方面,哥白尼的日心说也传到了俄国。随着人们求知欲的不断旺盛,《自然科学百科全书》得到极大推广。这时,俄国的科学开始有

了发展。

二、彼得大帝时期俄国科学的发展

1.彼得大帝改革带来的科学发展

彼得是一个具有非凡的智慧、超人的才能、钢铁般的意志和用之不竭的精力的人,他一直在不断地学习,而且他的目的性也很强。他随时都佩戴着一枚镶嵌着宝石的戒指,上面有这样的题词:我想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我随时为自己寻找老师。“他精通历史、数学、制炮学、造船等专业,他还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彼得一世对俄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军事、海军建设、文化等。这次改革使俄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改革期间,需要一大批新型的、受过专门训练的和有知识、有教养的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国家采取措施在国内培养人才,这样俄国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18世纪的前25年里,俄国出现了由国家资助的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网,建立了许多所国立普通学校和专业学校。初级学校的毕业生一般都掌握了阅读、书写和计算能力,。1699年,一所炮兵学校在莫斯科开办,在1701年,在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苏哈列夫塔楼,开办了一所数学及航运学校,这所学校开设的科目很多,其中包括代数、几何学、三角学、制图和天文学。18世纪初,私立学校也开始出现。这无疑促进了俄国科学的发展。

1703年,马戈尼茨基编著的数学百科知识辞典——《算术就是计算的科学》及他和英国数学家法瓦尔逊编著的《对数表和正弦表》出版了。1708年,首次用新浇铸的市民体铅字印刷出版了《斯拉夫大地测量几何学.圆规与直尺的运用方法》;同期还出版了大量的指南。开普勒、哥白尼、牛顿、笛卡尔等自然科学家的名字被俄国人所熟悉。1713年,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学教程《自然观察宝鉴》首次用俄文在俄国出版。在彼得一世和德国的布鲁斯的大

力协作下,开始生产科学仪器、各种工具和器具,其中包括光学仪器。1720-1727年,在矿务总局的协助下,俄国成立了第一个化学实验室。

2.图书馆和科学院的创立

莫斯科一家私人印刷厂创办了一座免费阅览的图书馆;1714年,彼得堡出现了俄国第一家国力公共图书馆,它为后来的科学院图书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新开办的各类院校里,也分别开始创办各自的图书馆。1728年,彼得堡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杂志《历史、物种起源、地理月报》。彼得一世孜孜不倦的自学精神、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向人民传播知识的强烈愿望带动着俄国科学的不断发展。

由于国家的迫切需要,俄国在大地测量学、制图学、水文地理学、地下矿藏的研究和开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地理考察和研究的过程中,也同样获得了许多新成果,并且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俄国的发明创造也是硕果累累,国家开始出现了第一批科技实验室,还出现了一系列发明和创新。例如:巴季谢夫发明出了水动枪管制造机,尼克诺夫首次提出了研制潜水艇的设计方案……

另外,彼得大帝在科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彼得堡科学院的成立,这是科学事业向前迈出的新一步。在1925年,科学院宣告正式成立。科学院包括:三门科学“:数学、物理和人文学科,其中最有实用价值的是前两者。容括了在西欧一般都相对独立的三大机构,即大学,也就是“把有学问的人们集中起来,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向年轻一代传授科学知识”;高级中学,它们的任务是为各大学培养优秀的考生;第三个机构就是科学院本身,也就是说“学者和精英集中的地方”。这样,科学院本身兼有科研、教学的双重职能,科学院必须同时完成两位一体的任务——为本院培养优秀人才并推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罗蒙诺索夫对俄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1.罗蒙诺索夫的早期经历

罗蒙诺索夫是一位天才的学者,他通过自己范围广泛的活动,开创了俄国科学发展史上一个完整的时代。1711年,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俄罗斯北方城市霍尔姆戈雷附近的一个跟随一个运送鱼类产品的车队来到莫斯科,他隐瞒了自己出身农名的事实,考上了莫斯科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因为贫穷,当时他在学院里的生活极其艰苦,但他金永乐一年的时间就修完了三个年级的课程。后来,学院决定要把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派到德国继续深造。所以,罗蒙诺索夫又在德国度过了五年的寒窗。当他学成回国之后,便开始在彼得堡科学院工作:自1742年起,他已是物理副教授;从1745年起,他又成为化学教授;他生活的座右铭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幸福。”

2.罗蒙诺索夫的科学成就

罗蒙诺索夫最早发现了物质不灭定律,他最早把显微镜用于化学研究工作之中,并称自己是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的拥护者,他还最先研制出了气象观测仪和潜望镜。他作为一名热爱教育工作的学者,不顾教会严密的监督和审查,坚决捍卫哥白尼关于天体运动的学说,并使用自行研制出来的望远镜—“夜视仪”,独自坚持进行天体观测。当他在观测金星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时候,他做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定论:“金星被一层明显的气体包围着。”他还充分证实,宇宙是无极限的,它是由无数的星体构成的。罗蒙诺索夫还对大气电学原理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为了使科学能够为实践服务,他发明了避雷器。他研制了一种可以垂直上升(直到大气层之上)的机器——直升机。

3.创立第一所大学

罗蒙诺索夫对俄国人的聪明才智深信不已,他在自己创作的一首颂歌当中,曾号召本国的同胞们敢于向世界证实:俄国完全可以培养出自己的柏拉图以及思维敏捷的牛顿……为了建立俄国自己的大学,罗蒙诺索夫做了长期的和不懈的努力,1755年,他根据自己的

设计方案,终于在莫斯科市中心成立了一所大学。罗蒙诺索夫亲自拟定了莫斯科大学的教学大纲(“教学条例”),为保证大学的正常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曾任命自己最好的学生在工作。俄国人把这这所大学定名为“罗蒙诺索夫大学”。

这所大学还有两所高中,罗蒙诺索夫同样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觉得,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需要许许多多个罗蒙诺索夫,他曾经这样对自己说:“我本人唯一的愿望是为了让自己期盼已久的中学和大学积极运转起来,并希望他们培养出无数个诺蒙诺索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彼得堡科学院附属中学毫无起色。因此,罗蒙诺索夫一直在艰苦努力,以便使莫斯科大学附属中学积极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他这样写道:“高级中学是所有自由艺术门类和科学知识的首要基地,我相信,只要有了这样的基地,我国将会出现一代有知识的青少年……”就这样,罗蒙诺索夫在彼得堡科学院工作了二十多年。1765年4月4日,罗蒙诺索夫英年早逝。他生前曾劝诫自己的同胞说:“你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要把我当作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和牛顿来崇拜,如果你们把我当作它们来看待,那么,你们就是奴隶,而我和你们都会威风扫地。”人们在现存的罗蒙诺索夫手稿中,发现有这样的记载:“我并不为死亡而感到悲伤,由于我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我深知,祖国的下一代为我感到惋惜的是什么。”

4.罗蒙诺索夫给人留下的印象

普希金对18世纪俄国和世界界的这位泰斗进行了描述,他公正的说:“罗蒙诺索夫在使自己非凡的毅力与超人的理解力结合的同时,全面包容了所有门类的知识,在他那充满多种欲望的心灵里,科学研究曾是他最强烈的一种欲望……”无疑,罗蒙诺索夫为俄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19世纪俄国科学的发展

在依靠欧洲科技成果的基础上,俄国学者获得了许多重大成果,科学院、大学和科学协会已成为科学思想的中心。

1.19世纪上半叶

俄国学者不顾政府对它们所实行的残酷压制和迫害,在19世纪上半叶,做出了一系列发明创造,所以他们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23岁就成为教授的大数学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罗巴切夫斯基,创建了“非欧几里得几何学”。他证明说,数学原理并不是人类意识的范畴,而是对自然界中存在的现实关系的反应。反动的宗教人士把他的这一学说称为“邪道”,而科学界则把他赞誉为“几何学领域的哥白尼”。

戈利亚尼诺夫做出了一个结论:所有植物和动物都遵循着同样的结构原则,都是有无数个细胞组成的。这一理论证明,他就是“细胞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化学教授H.H.济宁首次从没教有种提炼出一种可以作为颜料的物质——阿尼林(苯胺),他为合成物质的构成奠定了基础。物理学家B.B.彼得罗夫验证了运用于照明和154种金属合金之中的可能性,实际上,他就是电化学和电冶金学的创始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雅各比通过对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研究,发明了电动机,他还发明了电铸方法和电报技术。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希林格、啊诺索夫、奥布霍夫、皮亚托夫等人的发明和创举都达到了国际科学的发展水平。世界闻名的天文学家斯特鲁维在彼得堡郊外创建了普尔科沃天文台,这个天文台后来被称为“世界天文之都”。著名的外科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可以使用防腐剂、止痛药和乙醚麻醉剂,他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在医学和生理学方面,生理学家 A.M.菲洛马菲茨基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俄国航海家和学者别林斯高晋、涅维尔斯基、拉扎列夫、戈洛夫宁等,前后进行了几次环球旅行。他们发现了南极洲和他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他们在地理学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2.19世纪下半叶

在19世纪60年代的社会运动的影响下,学校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后期,熬得萨、华沙、赫尔辛福斯、托姆斯克分别建立了一大批新的大学。在莫斯科成立了彼得罗夫农科院和森林学院,在里加成立了一所工学院。到19世纪末,全国63所高等院校的学生总数已经达到了30000人,布特列罗夫、门捷列夫、谢切诺夫、索洛维约夫、斯托列托夫、季米利亚泽夫等杰出的学者分别在上述大学里执教。

1869年,门捷列夫首先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预见并推算出了大量稀有元素的特性和原子量。1880年,科学院内的反动学者们有意是门捷列夫在科学院中落选,但是门捷列夫任然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他编著的《化学原理》早已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另一名俄国著名化学家布特列罗夫创造了化学物质结构理论,这一理论很快就成了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过程中,俄国学者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通过新的试验结果和研究成果,丰富和巩固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伟大的植物研究专家季米利亚泽夫就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热情支持者和宣传者,他在植物光合作用方面做出了做有价值的发现,为建立俄国植物生理学学派奠定了基础,他同时还为农艺学的发展找到了科学依据。俄国谢诺切夫专门从事人类大脑的研究工作,他的专著《大脑的反射》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生物学家梅奇尼科夫创造了胚胎进化理论,他并且在为生物学领域获得了一些列发现;然而,由于他始终受到沙皇政府的的监视和迫害,最终被迫离开祖国。就在他准备出国之前不久,他与加马列亚一起于1886年。首次在俄国建立起第一个细菌防疫站。梅奇尼科夫还在俄国创办了为生物学和比较病理学学派,后来与科娃列夫斯基一起奠定了比较胚胎进化学基础。俄国的数学在19世纪下半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切贝绍夫在机器理论和机械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现,他把一些新概念引进了数学领域之中,他是彼得堡数学派的创始人,在这个学派的影响下,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其中包括:利亚普诺夫、马尔科夫、斯捷科洛夫。在物理学家当中,最为突出的是斯托列托夫,他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电磁理论方

面的专著,其中,光电效应就是他的一项发明。在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使俄国学者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并因此而获得了极大的荣誉,这些发明有:亚布洛奇科夫发明的无调节器的电弧灯和电器照明系统;洛德金发明的碳丝白炽灯,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钨丝的电工技师,他还是电热学的创始人之一。多利沃—多步罗沃利斯基是三相交流电的创始人,由于他的发明,才是远距离的三相交流电的送电变成了现实。多库恰耶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最终发表了《俄国黑土地》,这是一部以崭新的科学思想专门论述土壤学的经典之作。

俄国终于有机会可以邀请欧洲各国的专家来参加在本国举办的国际盛会了:1867年,在莫斯科举行了世界名族学研讨大会、1872年,在彼得堡举行了国际统计学研讨大会等。所有这些事实都雄辩地证明,在世界科学领域中,俄国学者在19世纪下半叶的创作活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五、20世纪以后俄国科学的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饿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进入了一个白银时代。自然,科学事业也在不断的蓬勃发展。科技刊物的网络得到大幅度的扩展,科学家们在各个领域上继续奋斗着,不断有新发现。1903年,航空和火箭动力学专家、卡卢加中学教师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题为《通过火箭推进仪器研究宇宙太空》的专著。在飞机制造业方面,茹科夫斯基和西科尔斯基的学术专著,分别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全苏联范围内分别建立了科学院分院和科学院研究所。在30年代里,各加盟共和国也分别成立了各自的科学院。到30年代末,苏联国内有科研单位1800个,科研人员达到了98000人。科学家们在各个领域又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国内集权制的压制气氛严重阻碍了俄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大批杰出的学者,其中包括俄国科学家、选种生物远离和植物发源中心学说的奠基人瓦维洛夫、苏联火箭制造和宇航专家科罗廖夫等,都遭到了

残酷的镇压。本来很有希望的科学研究被迫长期中断,同时出现了伪科学、冒牌学者,而且这种现象曾一度猖獗。但苏联科学技术还是获得了辉煌的成功,苏联设计制造了世界上一流的飞机等等。

40-50年代,苏联科技领域在物理、化学和精密仪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49年,苏联开始进行原子弹试验,并强化了化学和细菌武器方面的研究。但这些都只是运用于战争,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活动都被抑制。

此后,俄国的科学没有太大的发展,整个国家忙于战争。

六、俄国科学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俄国科学的发展起步时比较晚的,早期明显落后于欧洲,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对科学不重视,而是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发展

1.国家政府应重视科学的发展

俄国正是从彼得大帝后科学才有了一定的发展。由于彼得大帝自身对科学非常热爱,他带动了全国的人民追求知识,还采取两种措施来促进国内科学的发展,即在国内培养人才和派送留学生。彼得还很早就对成立科学院有了周密的设想,才使得后来的科学院顺利成立。可见,国家政府人员要热爱科学,重视科学的发展。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体现更为明显,我国每年都生产很多产品,但因为核心技术是外国提供的,获得的利润极其低下,只有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二三十。我国每年申请的专利高科技含量的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少之又少,目前有科技自主权的公司只有两三家。相比全球20多个科技创新大国,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让人担忧。现在,我国政府也提出科技创新、人才强国战略,但情形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希望我国政府可以继续努力,落实这些政策,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2.增强国民的奋斗决心和信心

可以看到罗蒙诺索夫对俄国的学学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勤勤恳恳工作了二十多年,把莫斯科大学和两所高中建设得有声有色。他号召俄国的同胞们敢于向世界证实:俄国完全可以培养出自己的柏拉图以及思维敏捷的牛顿。他所做的和所讲的毫无疑问给俄国人民带去巨大的鼓励和信心。我国也需要许多这样的人,全心全意投入到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上。

七、参考资料

[1] T.C.格奥尔基耶娃,《俄罗斯文化史》,商务印刷管,第205,348,388页

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俄罗斯分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主要大国,是彼此最重要的邻国。所以,中俄关系向来是国际关系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俄关系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未来中俄关系的走向,又必然对国际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中俄关系的现状 无论是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其状态都很难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它具体反映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之中,并由这些关系表现出来。中俄关系也不例外。 1、中俄政治关系的现状。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尤其是其重返亚太战略和北约东扩,使中、 俄同时感受到美国的威胁和战略逼退,出于共同抵御美国的需要,两国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政治关系迅速升温。2014年面对由克里米亚问题引起的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亟需中国的支持。而中国近几年面临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也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 因此,中俄政治关系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中俄军事关系的现状。军事关系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俄经济关系的现状。中俄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是能源贸易和军火贸易。能源贸易在中俄 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俄关系不断前行的重要根基。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邻国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恰恰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另一方面,能源出口是俄罗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中俄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俄欧关系的波动,影响到俄罗斯对欧洲能源的出口,俄罗斯亟需开发新的能源市场。而中国为了降低能源进口的风险,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样化,也很需要俄的能源供应。因此,中俄能源贸易发 页脚内容1

中国近现代诗歌发展史

诗歌发展史(二) 一、现代诗歌的概念 (一)定义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又称新诗。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 (二)分期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二个十年(1927-1937)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二、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第一个白话诗人” 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倡导白话、领导新文化运动。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开一派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白话诗歌的成熟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女神》——以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天上的市街》 (三)提倡格律的新月派 闻一多——“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1946年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新格律诗理论——走出“绝端的自由”的散文化误区 《七子之歌》 (四)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三、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左翼诗派 (二)后期的新月派 1.徐志摩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再别康桥》 2.卞之琳 (三)现代派 1.戴望舒 戴望舒,浙江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雨巷》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2.废名 废名,原名冯文炳,师从周作人,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以禅写诗” 四、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艾青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二)七月诗派 田间,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人。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三)九叶派 穆旦,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现象”:50年代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打击,身心遭到极大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翻译外国诗歌,直到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排行榜,穆旦名列榜首。

关于俄罗斯现代化的若干问题

关于俄罗斯现代化的若干问题 尼·米·阿尔辛季耶夫/季·弗·多连克 【英文标题】Several Issues about Russian Modernization 【作者简介】尼·米·阿尔辛季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摩尔多瓦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季·弗·多连克,俄罗斯摩尔多瓦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政治学博士。 【内容提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或采取改革,或通过革命的方式。与西方不同,俄罗斯属于外源性的现代化,其发展道路独具特色。21世纪初俄罗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俄罗斯的文明和地缘政治选择,既要接受西方的政治和经济价值观,又要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俄罗斯坚持独特的欧亚主义方向,当代俄罗斯的现代化是非古典模式的现代化,是独一无二的特殊历史现象。 【关键词】俄罗斯/现代化道路/民主过渡/俄罗斯文明/地缘政治 一、现代化理论问题 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曾得到过积极的研究,这与认识非殖民化进程和战后时期很多传统社会的民族振兴的必要性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相交之际,西方数度召开关于政治现代化的学术会议。1965-1970年间推出了一系列相关著作:例如:Г.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Д.爱普杰尔的《政治发展观》,Л.帕伊的《政治发展概念》,С.爱森斯坦的《现代化:抗议和变化》,С.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等等。所有这些著作中,尽管在术语上有些不同,但都着眼于政治发展理论和政治现代化理论的概念问题。现代化理论反映了社会政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前者的特点是:社会结构稳定、不灵活,社会流动性低,生活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观看我中华历史,发现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在曲折中进行的,经过查看历史名家的论作,查看相关的资料,究其原因,感觉主要的也就下面几点。 中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几乎没有和世界进行技术、文化、贸易的沟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卖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此时的封建统治者者还没有认识的改革和近代化已经势在必行了,依然以天朝帝国自居,没有清政府的最高层支持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当时的封建势力很顽固,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就,甲午战争把这一切都毁灭了,留的只是后人的反思,和很多的爱国志士的苦思,没有很好的办法,后来又经历很多战争签订了很多的条约,直到《辛丑条约》之后才想着改革,此时已经晚了,184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里面,清政府外忧内患,耗尽了帝国的元气,此时的所谓的改革只是帝国灭亡之前的垂死挣扎,虽然有很多的改革是好的也引进来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此时的清政府手中也没有多少的权利了,主要的大权在地方的“省长”手里。中央政府已经奄奄一息了。 辛亥革命算是压死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吧。而从此以后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开始袁世凯活着的时间,地方的大员还听从他的调遣安排吧,此时外国的势力在中国很强大而袁世凯也没有能力驱除外国势力,但是袁世凯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能的埋没的时间,可是后来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也好叛乱也好,使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的受到了威胁,所以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被迫减缓,袁世凯死了,而孙中山没有实力统治中国所以袁世凯死了,后来一直都是袁世凯的收下大将在统治中国,不是他们腐败不改革,只是没有改革的政治条件,他们整天都是在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会被弄死,还哪有心情改革,有的贵居总统但是没有军权,说话也没有分量,所以说改革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也是白搭的。后来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和黄埔军校,他没有统一中国,蒋介石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也只是形式上的,因地方势力还依然厉害,给袁世凯的时间差不多,后来抗战和内战,蒋介石更没有时间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后来毛泽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始的几年忙于清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统一中国,还在朝鲜和美国干了一仗,这些弄的都是正事,没有推进近代化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的事情有点不堪入目了,以前封建帝国建立之后都要杀很多的功臣,人民国也不例外,国家主席被活活的饿死,知识分子被带上反革命的帽子,老师成了臭老九,近代化进程往后倒退了很多,这是很多人不得不承认的,后来的改革开放久了。中国也大大的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如果改革开放发生在1840年左右的时间,不是1978年,我只能说中国现在绝对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主要的是中国政府过于软弱照成的,1840年时间的清政府是有能力的进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但是他没,以后的政府都是力不从心。共和国虽有能力,但是的确改革开放晚了 还有的方面比较重要的是文化方面。文化我了解的不多,我看书上有说儒家文化一直认为发明

七色花 (苏联作家笔下的童话故事)doc资料

七色花 有个小姑娘,叫珍妮。有一天,妈妈叫她去买面包圈,珍妮买了七个面包圈,爸爸两个,妈妈两个,一个粉红色的给小弟弟,两个带糖的给自己。珍妮提着一大串面包圈,一边走,一边念着商店招牌上的字,数着天上飞来飞去的乌鸦。这时,一只小狗跟在珍妮后面,它偷偷地把面包圈吃了,先吃了爸爸的、妈妈的、小弟弟的,然后吃了珍妮带糖的面包圈。珍妮觉着手里轻了,她扭头一看,哎呀,面包圈全没了,旁边一只小狗正舔着嘴呢。"你这害人的狗,小偷!"珍妮追着小狗,要打它。 珍妮追呀追呀,追不上小狗,自己却迷路了,她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她害怕了,呜呜地哭起来。忽然,不知从哪儿出来一位老婆婆,老婆婆问她为什么哭,珍妮把一切全告诉了老婆婆。老婆婆很可怜珍妮,就说:“别哭,小姑娘,我这儿有一朵‘七色花’,它什么事都能办得到,我把它送给你,它会帮助你的。”那朵七色花,有七片花瓣,黄、红、蓝、绿、橙、紫、青,一片花瓣一种颜色。老婆婆说:“你想要什么,就撕下一片花瓣,扔出去,说:‘飞吧,飞吧!我要……’它就会替你办好。” 珍妮接过七色花,谢了老婆婆,她要回家去,但不知该走哪条路。她想起七色花,就撕下一片黄色花瓣,把它扔出去,说:“飞吧,飞吧!我要带面包圈回家去……”话还没说完,手里已经拿着一串面包圈,回到家里了。 珍妮把面包圈交给妈妈,就走进房里,想把七色花插进心爱的花瓶里,可是一不小心,花瓶掉在地上,打碎了。妈妈在厨房里大声说:“珍妮,你把什么东西打碎了?”“没有……”珍妮赶快撕下一片红色花瓣,扔出去,说:“飞吧,飞吧,给我一个像这一样的花瓶吧……”地上破花瓶的碎片立刻又合拢起来了。妈妈进来一看,那花瓶好好的。

中俄关系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俄关系发展史 院系名称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答辩教师 时间

摘要: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这段不短也不长的交往史根据两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及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中俄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关键词:中俄;关系;发展史 引论: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俄罗斯,一个面积达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上帝让这两个大国接壤,他们必将演绎出一部曲折、漫长、耐人寻味的历史,们的冷热亲疏,不仅对其自身发展产生影响,也必然改变整个世界。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1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鸦片战争至十月革命 (1) 3十月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新中国成立至苏联解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5苏联解体至今..................................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1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2..............................................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3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俄国作文素材

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工,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8年开始过流浪生活。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困使他只上了两年学。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为了躲避老板的监视和禁止,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具备了很高的文化水平和渊博的学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并存。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尚处于艺术创作的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与他当时对文艺使命的理解分不开。高尔基认为,时代要求文学应象“警钟”一样唤醒和推动人们去追求光明和理想。他的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是表现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就其成就而言,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并于1934年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门捷列夫的故事 1867年,俄国彼德圣堡大学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化学教授,他就是门捷列夫。身为化学教授的门捷列夫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实验室度过,而是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手里总捏着一副纸牌,颠来倒去,整好又打乱,乱了又重排。不邀牌友,也不去上别人家的牌桌。 两年后的一天,俄罗斯化学会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一次学术讨论。学者们有的带着论文,有的带着样品,只有门捷列夫两手空空,学术讨论进行了三天,三天来讨论会场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只有门捷列夫一个人一直一言不发,只是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有时皱皱眉头想想。

俄罗斯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化”情结

第28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1月 Vol. 28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6 ────────── 收稿日期:2005-03-09 作者简介:巩君慧(1980-),女,陕西周至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俄罗斯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化”情结 巩君慧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俄罗斯现代化自彼得大帝开始至今已走过了300多年的历程。在这漫长的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始终处于欧风西雨的浸润下。俄罗斯历史上的数次改革都是向西方学习,按照西方的样板进行的。“西方化”情结在俄罗斯现代化道路中挥之不去的缘由既有地理因素的制约,又有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是,“西方化”在俄罗斯却一次次地遭到碰壁与失败,它给俄罗斯现代化和俄罗斯社会历史发展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与后果。俄罗斯现代化与西方化值得反思。 关键词:俄罗斯;现代化;西方化 中图分类号:K51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1-0072-04 俄罗斯现代化,从近代算起,即从彼得大帝西化改革揭开俄罗斯现代化的序幕起,至今已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历程。在这漫长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始终处在欧风西雨的浸润下。从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之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开明专制、19世纪60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20世纪初斯托雷平改革、十月革命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20世纪80-90年代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改革到包括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的执政,俄罗斯现代化道路“西方化”情结均萦萦绕绕、挥之不去。为何呢?它又给俄罗斯现代化与俄罗斯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与后果?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西方化”情结的开端与发展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化”情结的开端,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0世纪基辅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决定皈依拜占庭的东正教(希腊正教),以取代传统斯拉夫人信仰的原始多神教。拜占庭东正教是从东罗马帝国传播来的一个基督教支系,其特点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与游牧民族的民族主义、集权主义、集体主义特点相结合。它带来了源自希腊和希伯莱的文学、艺术以及罗马的法律,从而给这个游牧民族以文明教化的力量。将基督教引入俄国,首开俄国引进西方文化之先河,使俄罗斯处于西方文化的边缘上,从此开启了俄罗斯西方化的曲折历程。 但是,13世纪蒙古统治中断了它与西方的联系,直到15世纪末摆脱鞑靼人的统治,建立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其西方文化倾向更加明显。但由于拜占庭被伊斯兰教徒占领,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陷入孤立,与信仰天主教的西方 之间形成越来越大的文化差异。 给俄国社会和文化深深地打上西方印迹的是18世纪初彼得大帝仿效西方的改革。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极其落后、长期与欧洲文化中心隔绝并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的国家。为改变俄国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面貌,彼得一世掌权后,曾化名到西欧各国旅行,考察政治、文化、科技,甚至当过学徒。回国后,他倡导和主持了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政治方面,加强皇权的专制权力和中央集权制;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厂制度;军事方面,创建海军,引进征兵制,建立国防工业,设立技术学校,并派人到西方学习,从西方引进了最新的有关武器、轮船、造船、航海管理体制及其他对于提高军事效率必不可少的知识;文化方面,他试图使国民接受文明开化的西方文化的熏陶,倡导欧洲生活方式。首先他明令禁止蓄须,穿长袍,改穿西式短装,戴尖顶帽子,倡导欧洲宫廷礼仪和社会风范。他还创办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所非教会学校、第一座图书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份报纸《新闻报》、第一座公共剧院和第一个印刷所。尽管他没有废除西里尔字母表,但却对它进行了改革和简化,并引进了西方的单词和短语。为了彻底融入西方,成为一个欧洲大国,他还通过战争从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彼得一世的改革是面朝当时先进的西方,取西方经验,建设俄国大帝国。因此,在近代俄国史上,彼得大帝开创了现代化与西方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俄罗斯以东方专制国家的方式,重新归附西方文化。对彼得大帝改革,美国历史学家伯恩斯坦认为:“他并不是赤手空拳地把俄罗斯转化为一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浅议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浅议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摘要:中俄互为陆上最大的邻国,中俄关系的友好发展不仅对双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目前中俄发展友好关系的原因、意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俄关系发展共同利益 纵观历史,虽然中国和当时的苏联由于种种原因,从结盟、对抗到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经历了四十年的恩恩怨怨。但至苏联解体、中俄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十分顺利。那么,目前中俄关系友好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本文将试着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 一、自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的发展 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1】 目前,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一是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如此完备的大国合作机制,对中国来说是唯一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它为中俄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的制度框架;二是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解决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87年至2004年,中苏(俄)根据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进行了长期认真的谈判。随着2004年10月《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最后签署,两国最终全部确定了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走向。随后,两国又在2008年结束全部勘界工作,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全面彻底解决。《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规定两国相互没有也不会有领土要求。这为中俄关系发展扫除了一个最大的障碍。三是,两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中国坚定地支持俄打击恐怖主义及分裂势力,支持俄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俄在台湾、西藏、“东突”等问题上也坚定地支持中方立场;四是,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军事合作,根据中俄两国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有关协定,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军事信任措施,相互裁减军事力量,中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1).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1) 1、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 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 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 (19 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 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①战 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 经济兴起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②列强对世界其它地区国家的侵略、宰割,使亚非拉国王地区陷入长期落后状态,但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知识归纳】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包括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殖民体系三大部份。其形成可分为工场业时期(萌芽)、蒸汽机时代(初步形成)、电气时代(最终形成)三个阶段,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丧失原因:a、19世纪末 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

俄罗斯经典文学赏析

俄罗斯经典文学赏析 从俄罗斯文学了解俄罗斯 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交通运输1601 姓名: ** 学号: 3160409023 课题名称: 2020年11月28日 从俄罗斯文学了解俄罗斯 说起俄罗斯,我的第一印象是高中课堂上经常被开玩笑的一些话语,比如说俄罗斯的 人开车一定很厉害,因为名字都叫什么“斯基”,又比如会想起新闻上经常说的俄罗斯飞 机起飞故障,全机人下去推飞机的“战斗民族”。我们中国的学生从小接受到的俄罗斯文 化虽然有限,但是也不少,从小学高尔基的《海燕》,初中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到高中的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不觉都在潜移默化的受俄罗斯文化的 影响。历史是一个社会文化的背景,而文化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文字,要了解一 个国家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除了最简单粗暴的旅游的方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文学 作品。下面我将通过几个著名的俄罗斯的作家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从历史纵向的角度介绍 以及描述俄罗斯文化。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罗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罗斯19世纪末期最 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 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 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我们都知道,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 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他辖制着大家,给众人精神 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1840年,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粗暴地撕开了古老中国闭关自守的万里海疆,中国海防藩蓠洞开。我们不禁萌生疑问:堂堂天朝的海军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形同虚设了? 事实上中国在古代就有强大的水师队伍(海军前身),在当时取得了一些伟大的的成就。例如,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曾率船2000余艘出征,到明代时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自古中国海上力量就只着眼于江河的地盘,船队远下西洋只为宣扬国威而非贸易,只将海洋作为一道天然屏障而忽视了在海洋上的进一步发展。缺乏强烈的海洋观念和意识,恐怕是中国近代海军屡屡挫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近代海军和古海军的区别在于:近代海军具备先进的装备武器,舰体使用了钢铁,动力使用了蒸汽,火炮、鱼水雷等武器使用了机械化,此其一;其二是具备先进的相互联络手段和后勤保障设施;其三是统一的战勤组织指挥;其四是积极进取的使用战略。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清政府在创建晚清近代海军上,重视了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建成了具有近代装备武器的北洋水师及其岸勤保障设施。但在第三第四两个方面的建设相差甚远,对第三方面似有所认识,但在实践上没有解决,落后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多少年流传下来的古海军分汛军事制度造成的畛域割据没有解决,使舰队始终不能置于统一建设和统一组织指挥中。对第四个方面的建设则是忽视,而这个方面又恰恰是建设近代海军最重要的一着,是建设的灵魂。 在晚清建设近代海军上失败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 近代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被迫向西方学习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防观念上开始了重要转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决心“惩前毖后”、“大治水师”,成立统一领导全国海军的海军事务衙门,逐步改变了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将海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接受了“师夷长技”的主张,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装备的必要。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进步。 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初具规模,具有当时亚洲第一流近代化装备水平的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军。与此同时,先后建成了远东第一流的旅顺、威海军港。在南起琼州、北至营口的万里海疆上,建立了一批新式海防炮台。创办了许多新式海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海军人才。清末海军近代化建设的成就,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 从“第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的呼喊,到洋务派的接力倡导,缓慢曲折的发展道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近代海军做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近代海军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大体经历了八个阶段: 1840-186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萌芽阶段.在这阶段,中国的海防武装仍然是旧式水师,并已衰败废弛到极点.面对前所未有的西方海上挑战,林则徐、魏源等爱国有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近代海防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对旧式水师的近代化改造进行了初步实践.但是,他们采用花钱购买洋船雇佣洋人和手工仿制近代军舰的路是走不通的,因而,改造旧式水师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74-1888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阶段.这一个阶段,由于发生了日本侵台事件,清政府发动了一场海防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洋务派的近代海防思想基本形成;清政府则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经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其中,福建海军刚初具规模,即在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中全军覆灭.事后,清政府大力发展海军,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国海军事务的海军衙门,李鸿章则趁机扩充北洋海军实力,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建成旅顺、威海两个基地,使北洋海军发展成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诗人蒲宁。1920年,由于顽固的贵族立场和对苏联红军莫名的恐惧,他离开了苏联,开始了他后半生在国外的流亡生涯。他的代表性作品是小说《乡村》,这部作品以苏联当时社会为背景,通过农民库兹玛的破产和四处流浪的不幸遭遇,突出反映了农民失去土地、失去自由和希望破灭的痛苦命运。正是这部作品使他赢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一部《乡村》小说,使40岁的蒲宁名声鹊起。在小说中,他抨击了那些有民族自大狂的农民,对那些乡愚的嘴脸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作者虽未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农民的没落,只简述了两位主角的祖父被庄园主纵犬追逼而死,但这个情节耐人寻味,它暗示了一种先天的精神压迫,蒲宁以对这种精神压迫的描写来暗示自己对这种高压手段的鄙视。蒲宁的这部作品完整地体现了俄国文学的本色——阴郁加残酷。” 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以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日瓦戈医生》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穿越革命与战争历史的一生,通过刻画苏联革命与战争中的痛苦和爱情,通过展现对文艺与宗教的见解和追求,通过表现知识分子在苏联革命时代的选择与彷徨,超越了传统的革命道德的善恶是非观,深刻地道出了人类灵魂在苦难中的战栗和孤寂。“受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思想的影响,帕斯捷尔纳克塑造了日瓦戈医生这个渴望革命带来的生活巨变,但却无法接受其流血的代价与自由知识分子形象。”然而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这种拯救的希望越来越显得渺茫。小说中的日瓦戈和杜莉萨,所有的普通人都无力改变历史的进程,只能在对美和诗的追求中找寻个人性的解脱和灵魂的救赎。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引起了苏联当局甚至“全体”人民的愤慨。帕斯捷尔纳克不愿意得罪苏联当局,结果放弃了领奖。 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肖洛霍夫,1970年他以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2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国内战争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顿河地域哥萨克在战争和革命过程中的遭遇,反映出由于革命和战争的结果,人们在风尚、生活和心理状态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动。主人公葛利高里体现了中农阶层在革命进程中摇摆不定的特点,也体现了哥萨克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传统观念,他的悲剧命运与这些特点和他所处的历史潮流息息相关。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的独特美学特征在于它打破了当时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粉饰苏联革命的弊端,他是写“白军对红军的斗争,而不是红军对白军的斗争”,也就是说,是从“人”的角度来审视革命,而不是从革命的角度来批评“人”,因而也就从深层意义上揭示了革命的荒诞性。然而,这部小说居然逃过了苏联克格勃的审查,肖洛霍夫也成了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罗斯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国,钦察汗国解体后获得独立,领土不断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自称沙皇,标志着近代俄国的建立。 1、改革的背景: (1)西欧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2)17世纪的俄国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经济相比西欧还相当落后: (3)彼得一世希望获得良好的出海口,实现扩张的目的:彼得一世即位时的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内陆国,北边虽然后海岸线,但是基本上常年封冻,无法作为港口,彼得一世希望通过向西扩张,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向南扩张,获得黑海的出海口。 (4)俄国军队在向克里木的进攻中损失惨重,暴露了俄国军队的弱点: 2、改革的主要内容: 1697年彼得一世组织使团考察西欧国家,自己也化名前往,一年后回国,即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军事上,仿效西欧样式,建立新式海陆军: (2)经济上,鼓励开办工场,发展工商业: (3)政治上,改革和健全国家近代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 (4)社会文化方面,重视教育改革,改变社会习俗: 3、改革的影响:彼得一世改革并没有触动俄国的农奴制,但是经过改革,俄国的国力显著增强。使俄国跟上了世界潮流,开始了其现代化的进程。 (1)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2)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 (3)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国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彼得一世的改革为以后俄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 1、1861年改革: (1)改革的背景: ①落后的农奴制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19世纪30年代,俄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落后的农奴制成

俄罗斯文学

填空1’×5 单选1’×5 阅读理解40’ 论述20’×2 普希金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短篇小说《驿站长》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小人物主题,以满腔同情描写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遭遇。《驿站长》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描写“小人物”命运的开山之作。整篇小说通过作者虚构的人物别尔金三次访问驿站,描写了驿站长一生悲惨的命运。 《别尔金小说》中感伤主义最浓烈的要属《驿站长》。主人公普通的驿站长萨姆松·维林与自己的宝贝女儿冬尼亚艰难维持着驿站的生计,聪明可爱的冬尼亚善解人意,能为老实的父亲平息一次次客人的怒火。但这样平静的生活却被路过的军官明斯基打破了。他骗走了驿站长唯一的女儿,从此驿站长痛苦不堪,贫困潦倒,几次寻女无果,郁郁而终。 驿站长维林长久过着被侮辱被欺压的生活,他生命中唯一的安慰和幸福是女儿冬尼娅,然而这仅有的幸福也被过路的军官明斯基夺走了。作者通过维林四次寻女,逐步展示了贵族军官的凶暴和社会的不公,揭示了小人物惶惶不可终日处境的社会原因:是他们卑下无权的地位,是统治者的骄横暴虐,是专制农奴制度的反动黑暗。 普希金塑造人物简洁鲜明,但并不单薄。小说中维林扔掉明斯基的钞票,后又回去寻找的细节,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深刻地展现出来。同时,对明斯基的描绘也没有止于花花公子的形象,毕竟他对冬尼娅没有始乱终弃。 小说结尾,冬尼娅回来了。这个美丽、勤劳的姑娘,这个维林视为珍宝的女儿,是来求得父亲的谅解,是来弥补心灵的愧疚,可面对的却是老人凄凉的坟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何等的创痛,又是何等的无奈与悲哀啊! 莱蒙托夫 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诗人之死》创作背景 1837年2月10日,俄罗斯新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在与逃亡俄国的法国保皇党徒丹特士的决斗后死于非命。这场决斗实际上是上流社会对普希金的侮辱所酿成的恶果,官方舆论千方百计地掩盖诗人之死的真相。莱蒙托夫出于对伟大诗人的热爱和对沙皇尼古拉一世黑暗统治的义愤,写下了这首不朽名诗:痛揭诗人之死的谜,猛追凶手的宫中后台,在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头一个喊出了与沙皇抗争的人民心声。这首重量过千钧、锋利如匕首的悼亡诗,震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