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上的人

化学史上的人
化学史上的人

化学史上的中国人

一、墨翟

墨翟(公元前479~381),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墨经》。

墨翟在《墨经》中说到:“非半不斮(zhuo)则不动,说在端。……斮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斮也。……端,是无间也。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

二、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安是西汉时代时的炼丹家,也是豆腐的创始人,著有《淮南子》等。

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着“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是说铜盐遇到铁时,就有铜生成。实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铁和可溶性铜盐发生的置换反应。这一发现要比西方国家早1700多年。在宋朝时采用这一方法炼铜已有相当规模,每年炼铜达5×105kg,占当时铜产量的15%~25%。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是湿法冶金的先驱。

三、魏伯阳

魏伯阳我国东汉时期炼丹家。生卒年代不详。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撰有《周易参同契》,此书炼丹术专著。

《周易参同契》中化学知识丰富。记载着“丹鼎”这一化学反应装置,记述了汞易挥发的

特性以及汞和硫化合为丹砂(硫化汞)、汞和铅合成铅汞齐(汞铅合金)等化学知识。

《周易参同契》中叙述最详细的部分,也是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炼制“还丹”。用现代化学知识来解释,魏伯阳所述“还丹”炼法如下:

魏伯阳还在《周易参同契》中说:“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黄芽”就是铅丹,“河上姹女”为汞。这句话的意思是,汞易挥发,铅丹能与汞在高温下作用,生成不易挥发的氧化汞,因而汞被铅丹“制服” 住了。

四、葛洪

葛洪(284~364或343),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葛洪曾谈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句话所指的化学反应是:

①红色硫化汞(丹砂)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汞:

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HgS:

Hg+S=HgS

③黑色HgS隔绝空气加热(升华)变成红色晶体HgS:

五、蔡伦

蔡伦(61?~121)字敬仲,汉族,东汉桂阳郡人。我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作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贵的丝绸和竹板上书写过,但是,他发明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也使蔡伦屹立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

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 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

六、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本草经集注》就有焰色反应的记载。书中这样写到:“先时有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消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朴消指的是硫酸钠,消石指的是硝酸钾(当时的“消”和“硝”混用)。德国化学家本生是在1854年才发现焰色反应的,比陶弘景的发现晚1000多年。所以说陶弘景是最早运用焰色反应的人。

七、马和

马和(?-587),是我国南陈朝的炼丹家,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人。马和写的一本书叫做《平龙认》,书中谈到:空气的成分复杂,主要由阳气(N2)和阴气(O2)组成,其中的阳气比阴气多得多.......

马和还进一步指出:阴气还存在于青石(氧化物)、火硝(硝酸盐)等物质中。如果用火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他认为水中也有大量阴气,不过很难把它取出来。

八、孙思邈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最早记录了黑火药的配方。

九、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是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沈括在《梦溪笔谈》这本书中最早记载了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我国古代称石油为“石漆”、唐代叫“石脂水”、五代时叫“猛火油”。沈括第一个提出了“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后来世界各国也是基本上采用了“石油”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十、宋应星

我国明代著名科学家。江西奉新人,出身官僚。一生著作很多,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代表作是《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中的化学知识是相当丰富的。像该书中叙述的连续鼓风的活塞木风箱比欧洲早100多年。记述的锌的冶炼和铜锌技术是世界上首次文献记载。所以说宋应星是锌元素的发现者。《天工开物》中有对磷火的记述:“幕夜鬼火游烧……孤野墓坟……直待日没黄昏,此火中隙而出……”说明宋应星生前已发现磷的自燃现象。这一发现要比德国的布朗特发现的早。

《天工开物》

该书发表的初期轰动全欧洲,在日本兴起“开物之学”。就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仍有许多学者对《天工开物》很感兴趣。《天工开物》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名著。

十一、徐寿

我国清末科学家。江苏无锡人。我国近代化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著作很多,在化学方面主要有《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求数》等书籍。

十二、侯德榜

侯德榜(18901974),福建闽侯人。早年留学美国。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21年回国。为我国的制碱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世界著名的制碱专家。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

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

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

第三,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

侯德榜与范旭东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制碱企业。1925年国产“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他写的《制碱》一书1932年在美国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纯碱工业生产的专著。

1939年侯德榜首先提出了联合制碱法的连续工程,在世界上被称为“侯氏制碱法”。该法的特点是将制碱厂、合成氨厂、石灰厂联合了起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用率,制碱的同时生产化肥(NH4Cl)。这是世界制碱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对制碱和化肥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化学史论文(1)

化学史期末考核论文 题目: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课程名称:化学史 姓名: 学号: 系别:化学系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实验学期:2012 至2013 学年第一学期

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过渡与联系 指导教师 (化学系) 摘要:化学从研究对象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多少年来,人们人为地把它们分为界限分明的两门学科。直到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事实,世间万事万物均由有机无机共同组成。且有机物、无机物间可相互转换。近年,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的发展,使得这一界限真正已被突破,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相结合出现了一门交叉学科。金属有机化学正是两者之间的交叉学科。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结合在一起共同造福于人类。 关键字: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氰酸铵尿素金属有机化学 正文:化学这门学科,从研究对象来分,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二大类。过去,一般认为无机化学是研究无生命物质的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生命物质的化学。1828年德意志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从而破除了有机物只能由生命力产生的迷信,明确了这两类物质都是由化学力结合而成【1】。 1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过渡 维勒在1828年给柏则里的信中写道:“我要告诉阁下,我不用人或狗的肾脏制成尿素。”在这之前,“生命力论”认为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生命力,只要依靠这种生命力才能产出有机化合物,即有机物最初只能在动植物体内产生。化学家在实验室只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新的有机物,而不能用无机物制作有机物。自然界的矿物等无机物千年万年亘古不变,是没有生命的。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维勒道的两位老师格曼琳和贝采乌斯都是“生命力论”的维护者和宣扬者。如今,维勒却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强烈的冲击了形而上学的生命力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界的诞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填补了生命力论制造的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的沟鸿,在这条鸿沟中架起了桥梁。第一次从无机物制备了有机物,

化学史资料库

https://www.360docs.net/doc/f912407756.html,/webcai/history/lecture /courseinstruction/howtoscore.html “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汪朝阳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州 510631) 一、化学史定义 1、化学史是科学史的一个分支。 2、化学史是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 3、化学史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化学发展时期的划分 1、古代化学时期:化学的萌芽至17世纪中期 特点:无“化学”之名,以实用为主 中心:中国、埃及 2、近代化学时期:17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 特点: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建立起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兴起了化学工业 中心:欧洲 3、现代化学时期:19世纪末至今 特点:从宏观发展到微观,从描述发展到推理,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从静态发展到动态 中心:美国 三、学习化学史的意义

你希望像爱因斯坦一样聪明吗? 1、智慧胜于知识 “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 ——中国化学家傅鹰(1902-1979) 2、中学教学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化学科研的意义 四、主要内容 以化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如葛洪、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阿佛加德罗、康尼查罗、戴维、法拉第、贝采尼乌斯、维勒、李比希、凯库勒、范特荷夫、门捷列夫、居里夫人、徐寿、侯德榜等为主线,从古到今简要阐述化学发展历史,并相对突出中国化学的过去与现在。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十部分: 1、中国古代化学:蔡伦、葛洪、李时珍 2、怀疑派化学家:波义耳 3、化学革命:拉瓦锡 4、原子分子论:道尔顿、阿佛加德罗、康尼查罗 5、触电的感觉:戴维、法拉第 6、大师代代传:贝采尼乌斯→维勒;李比希→······ 7、化学建筑师:凯库勒?范特荷夫!鲍林······

化学史答案(仅参考)

一、选择题(2*10) 附录一:重点注意复习的化学家:李时珍、阿伏伽德罗、波义尔、拉瓦锡、道尔顿、霍夫曼、诺贝尔、门捷列夫、能斯特、居里夫人、侯德榜、鲍林。这里的人名会考八题左右。 二、填空题(1*25)每空1分。 1、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从化学的萌芽至17世纪中期为古代化学时期;从17世纪中期—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近代化学时期;从19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以来为现代化学时期。 2、侯氏制碱化的方程式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3、化学工业中最基本的化工原料,也直接或间接地作为其它工业原料的三酸是硝酸、盐酸、硫酸,两碱是烧碱、纯碱。 4、高分子化学与国计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然高分子有绵花、蛋白质、天然橡胶。 5、化学史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大自然的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 6、化学形成的重要标志波义耳化学观的确立。 7、青铜的成分是铜和锡,陶瓷的原料是黏土, 8、十大环境危机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 9、绿色化学的含义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三、简答题共25分 1、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史? 在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的诸多途径中,化学史教育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化学史在教学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1)、以史为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趣闻轶事,引导学生追寻化学发展的历程,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有助于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结合史料,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史料介绍化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从发展的高度把握知识。 3)、以史为鉴,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精神和方法 一切化学知识既是思维的结晶也是科学家们在探索中采用了正确方法取得的成就。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在化学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素材,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之成为真正优秀的化学人才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学习化学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P96~102 (1)把各种元素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使化学的研究进入了系统化阶段,同时,对物理学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为光谱学、原子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上,特别是无机化学,一次重大的综合。

世界上20座著名大桥

世界上20座着名大桥 时间:2012-10-10 | | 1. 塔桥(英国伦敦) 塔桥是伦敦最着名的风景之一,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好的桥之一。 2. 金门大桥(美国旧金山) 1937年完工,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悬挂桥,总长约2719米。金门大桥是世界上最着名的桥之

一。位于美国旧金山,那时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3. 悉尼海港大桥(澳大利亚悉尼) 悉尼海港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全长1149米。 4. 维琪奥桥(意大利佛罗伦萨) 维琪奥桥是欧洲最古老的石头半拱桥。 5. 英国盖茨黑德千僖桥(英国盖茨黑德市)

盖茨黑德千僖桥横跨泰恩河,建立于2000年,是世界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摆式大桥。桥长126米,宽8米,规模不算大,但是造桥花费昂贵,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和较强的施工难度。 盖茨黑德千僖桥为弧形桥,索塔也不是直立的,而是倾斜状的。 6. 埃拉斯穆斯大桥(荷兰鹿特丹) 这座引人注目的埃拉斯穆斯(Erasmus)桥梁自1997年起就成为世人赞美的目标。年轻的阿姆斯特丹建筑师Ben van Berkel突破了单纯功能建筑的想法,用这座桥梁创造出了建筑史上的艺术品。这座斜拉索桥连接着鹿特丹城市的北部和南部的Kop van Zuid,以美妙的姿态跨越了2,600英尺的距离。钢索悬挂在塔门上,弯曲着抵抗拉力,支持着桥身。这座建筑物拥有许多别名,其中一个就是“天鹅桥”,因为它横跨水面的姿态十分优雅。天鹅桥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斜拉索桥,也是荷兰最高的桥。其造价仅为1.65亿欧元。埃拉斯穆斯大桥超越了传统桥梁建筑的概念,甚至成为鹿特丹的官方标志。

7. 西敏寺大桥(英国伦敦) 泰晤士河上的西敏寺桥位于伦敦市中心,附近有英国的议会大厦、大本钟和伦敦的市政厅。在桥后面每天有游船公司协办的泰晤士河游,行程近1小时,船费约8英镑。 8. 米约高架大桥(法国塔恩河谷) 米约大桥(Millau bridge)因坐落在法国西南的米约市而得名,它是斜拉索式的长桥。它是目前世界上第二高的大桥,(目前最高的大桥是中国湖北的沪蓉西四渡河特大桥,桥面与峡谷谷底高差达560米)桥面与地面最底处垂直距离达270米。 9. 费马恩大桥

学习化学史,展望分析化学未来

学习化学史,展望分析化学未来 一. 简述古代应用化学知识的积累对化学学科的贡献 简单而言,古代化学知识的积累就是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近代化学体系的雏形。古代化学教育是人类化学教育发展的最早时期,它是指公元5世纪前这一时期内的化学教育。古代的数学、几何、天文学、力学及医学等先期已有了相当的发展。然而化学的情况却不尽其然,它在整个古代时期的发展,基本处于描述性知识的水平上,是依附于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如哲学、医学等)而生存、发展的。原始社会主要进行的是非形式的教育或依附生活的教育--家庭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始现于阶级社会。学校教学内容长期以来主要以读、写、算和人文学科为传统,作为辅助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仅限于算术、几何、天文、历法、医学等科目,化学则难登大雅之堂,却与幻术、占星术、巫术等有往来之嫌。 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已认识并学会了利用火--这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自然力,也是人类广泛进行化学反应的第一个发现,它标志着化学史的开端,构成了化学发展的基础。此后实用化学的发展,包括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利用能源等无不建立在火的使用的基础上。由此可知,化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的,并从此始终伴随和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化学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是人类生活生产知识的组成部分。因此,化学教育一开始就融会于整个社会教育之中,属于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基本以家庭教育的形式出现。 古代化学没有什么科学传统而言,它只能从工匠传承或传统哲学家(早期的祭司)中去追寻自己的历史根源。这两种传统大部分时候是各自独立的。通过工匠将实用化学的经验和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通过哲学家把人类化学理想和思想流传下来并发扬光大。当这两种传统合二为一,即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一体时,就产生了古代化学发展的最高形式--炼金术。亦即,古代化学教育一分为二,为工匠的实用化学教育和哲学家的“理论化学教育”,并最终在炼金术那里统一起来。 二.简单评述近代化学的形成 化学中元素的概念经过了两次重大发展,从古代元素概念到近代化学的元素概念。再到现代化学的包括同位素的元素概念,这些进展对化学这门重要基础科学的确有革命性意义。 古代元素的本来意义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如我国的五行学说,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古代人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 。不是近代的科学概念仅是人类深入物质层次的认识水平的暂时性界限。如四元素说认为物质的本原是几种抽象的性质,由这些原始性质组合成元素,再由元素产生万物,这种把本来不存在的脱离物质的抽象性质当做第一性东西,是错误的,唯心的。以此为指导思想,自然会产生“ 哲人石” 的思想。 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波义耳(Boyle. R. 1627-1691) 批判了上述元素的错误 慨念,于1661 年在其名著《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中提出了新的元素慨念。“ 元素是组成复杂物体和分解复杂物体时最后所得的那种最简单的物体,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 化学的目的是认识物体的结构。而认识的方法是分析,即把物体分解为元素” 。波义耳第一次把物质的最终组成归结为化学元素。他的元素概念是实在的基元物质。波义耳确实为人们研究万物

2020年化学史常识知识竞赛复习试题库及答案

范文 2020年化学史常识知识竞赛复习试题库及答案 1/ 9

2020 年化学史常识知识竞赛复习试题库及答案 1、 K 金的意义商店里出售的金首饰,上面都表有 K 数。 K 数是表示金的纯度的指标,K 数越高,表示含金量越高,价格也越高。 24K 表示含金量达 99.5%以上,这种金很软,强度也较差;18K 表示含金量为 75%左右,这种金比纯金的硬度和强度大;有些金笔笔尖是 14K 金(含金量 58.3%),硬度就更大些,也更耐磨。 2、砷的发现关于砷的发现,西方化学史家们都认为是 1250 年德国的马耐斯以雄黄为原料首先制得了砷。 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实际上,我国古代炼丹家才是砷的最早发现者。 据史记记载,约在 317 年,我国的炼丹家葛洪用雄黄、松脂、硝石三种物质炼制得到砷。 3、亚硝酸盐的用途及对人体的危害在氮的化合物中,有一类盐叫做亚硝酸盐,如亚硝酸钠、亚硝酸钾等,它们可用于印染、漂白等行业,并广泛用做防锈剂,也是建筑业常用的一种混凝土掺加剂。 在一些食品如腊肉、香肠等中,常加入少量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和增色剂,不但能防腐,还能使肉的色泽鲜艳。 但是亚硝酸盐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过量或长期食用对人的身体会造成危害。 所以,国家对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有严格的限制。 长时间加热沸腾或反复加热沸腾的水,由于水分的蒸发,使水中

的硝酸盐浓度增加,饮用后部分硝酸盐在人体内被还原成亚硝酸盐,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3/ 9

亚硝酸钠是亚硝酸盐的一种,它是无色或浅黄色的晶体,有咸味。 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用盐,由于它的外观类似食盐,曾多次发生过被误当食盐食用的事件。 如果误食亚硝酸钠或食用有过量亚硝酸钠的食物,会出现嘴唇、指甲、皮肤发紫,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另外,腐烂的蔬菜等中也含有亚硝酸盐,不能食用。 4、勒夏特列简介勒夏特列是一位精力旺盛的法国科学家,他研究过水泥的煅烧和凝陶瓷和玻璃器皿的退火、腐蚀剂的制造以及燃料、玻璃和炸药的发展等问题。 他对乙炔气的研究,致使他发明了氧-乙炔焰,并用于焊接。 勒夏特列特别感兴趣的是科学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从化学反应中得到最高的产率。 他因于 1888 年发现了勒夏特列原理而闻名世界。 5、 PH 值及溶液 PH 值的实际意义化学上常用 PH 值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测定溶液的 PH 值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例如,在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 PH 值的溶液中才能进行。 对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在酸性介质中或在碱性介质中进行,其产物往往不同。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 PH 等于 7 或接近 7 的土壤里生长。

中国最美的七大“世外桃源”

中国最美的七大“世外桃源”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朝诗人张旭的这句诗道出了千百年来萦绕在世人心头的疑惑: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这个让无数人向往的地方仅仅是 作者理想中的“乌托邦”,是脱离现实的?还是在现实中有创作的原型呢? “桃花源”的世界诱惑着软红十丈中被烦恼俗事缠身的我们,更带给无数身处困境中的人们以光明和希望。于是,为《桃花源诗》做的记喧宾夺主,流芳百世,名闻遐迩,引来赞誉无数。那么,我们孜孜追求的桃花源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理想世界呢? 许多人认为,桃花源是带有道教色彩的神仙境地。大约是《桃花源诗并记》中有“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一句,于是诗人们都认为桃花源是仙境,如韩愈《桃源图》有“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诗句;刘禹锡《桃源行》有“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诗句;王维《桃源行》有“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与“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诗句。 古往今来,人们寻求桃花源的脚步从未停止。人们按照

陶渊明的描述,或按图索骥,或实地考证。最近几年,中国旅游业发达,不少地方乘机大肆炒作,在某些学者索隐文献的配合下,牵强附会,自称“真”桃花源。于是乎,“真”桃花源如雨后的春笋,一夜之间冒遍全国各地。那么,这个现实世界中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呢? 现在比较能获得认同的,也是最有可能是“真”桃花源的有以下七个地方,它们,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美的七个“世外桃源”。 常德“桃花源” 常德市,古称林沅县,隋代改名武陵县,直到1911年才改称常德。从东汉至唐代的数百年间,这里是武陵郡的郡治所在地。桃源,古称沅南,历来是武陵郡所辖的属县之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既已言明“武陵”,而沅水河畔又与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如此吻合,所以,许多人认为,“桃花源”的创作原型就在这里。 今湖南常德桃园县西南的沅水河畔,有一处由桃花山、桃源山和桃花湖构成的风景胜地。这里有一条名叫桃花溪的小溪,潺潺溪水源于桃花山,汇于沅水。两岸桃花成林,花开时节,红霞如云,落英缤纷。据说,这就是武陵渔夫前往

化学史学习中的自然辩证法

化学史学习中的自然辩证法Natural Dialectics in the Study of Chemical History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所在院系: 所学专业: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南京 2015年12月

摘要:本文从化学史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出发,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就自然辩证法对化学史学习的指导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化学史自然辩证法指导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dialectic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about the guidance in the natural dialectics in the study of chemical history. Key words: chemical history, natural dialectics, guidance 1 引言 自然辩证法作为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内容涉及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等广泛的领域。它既有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深层考察,以及对具体科学方法的细致研究,又有对整个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及方法论的宏观探索。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可以肯定地讲,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科技史表明,任何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取得,实际上都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果。化学史的撰写历史至少已400年,但仍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不理解化学史所起的作用,就不能理解科学革命。而且在我们将来所知比现在所知更多之时,我们还会说,没有化学史知识,就不可能理解世界现代史。因此,要求我们在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自觉地发现挖掘规律,并运用自然辩证法及科学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必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巨大的影响。 2 化学史中的自然辩证法 2.1 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同时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学史的诸多事例中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有机化学史中的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它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时,氢将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但当分子中存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时,则情况恰恰相反,这是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的一个特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烯烃、炔烃、芳烃和醛酮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不饱和键,但它们发生的加成反应的性质却不尽相同。烯烃、芳烃只能发生亲电加成,而醛酮等却能发生亲核加成,这是由其内因分子结构不同而决定的。炔烃的内因决定了其既可发生亲电加成,也可发生亲核加成,至于到底发生何种反应,则尚需考虑其外部条件,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丙烯与溴化氢所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则因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致。 2.2 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恩格斯认为,化学史可以称为研究物体量的构成

化学史试卷

《化学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选题(10×1分=10分) 1.“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这句话是下列哪位化学家说的?() A.波义耳 B.徐寿 C.葛洪 D.傅鹰 2.下列不属于拉瓦锡对化学的贡献的是()。 A.推翻“燃素说”,对燃烧作出正确的解释,创立氧化学说 B.证明金刚石的成分是C的同素异形体 C.促成了世界第一个合成氨工厂的投产 D.推动酸碱学说的发展 3.于 1803首先提出科学的“原子”概念的化学家是()。 A.道尔顿 B.阿伏加德罗 C.康尼查罗 D.法拉弟 4. 李比希是()的创始人。 A.近代化学 B.近代化学教育 C.现代化学 D.现代化学教育 5.被英国《Nature》杂志称之为“一件迷人的艺术品”的教育著作是()。 A.《空间的化学》 B.《分子建筑术》 C.《化学研究》 D.《化学原理》 6.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最大的贡献是()。 A.导电高分子的发现及开发 B.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C.用氢化反应催化剂分别实现了光学异构体的不对称合成 D.提出前线轨道理论 7.元素周期律的提出过程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拉瓦锡首次分类;②年迈尔“六元素表”;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④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八音律”;⑤法国化学家尚古多“螺旋图”;⑥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 A.①⑥⑤④②③ B.①④⑤②⑥③ C.①⑥⑤②④③ D.①②⑤④⑥③

8. 阿伏加德罗是()学说的建立者。 A.离子 B.原子 C.分子 D.电子 9.在第一次国际化学大会上起作用的是( )。 A.《化学哲学教程提要》 B.《化学纲要》 C.《化学研究》 D.《空间的化学》 10.第一个提出()概念的是贝采尼乌斯。 A.反应速率 B.反应物 C.催化剂 D.物质守恒定律 二、多选题(10×2分=20分,选错或少选均不可得分) 1.下列关于法拉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现电磁效应和电解定律 B.提出酸的含氢学说 C.第一个发现苯,并研究其性质 D.发明安全矿灯 2.1832年完成苦杏仁油的研究,发现了安息香基,有力地支持了取代学说的化学家是()。 A.维勒 B.柯尔贝 C. 贝采尼乌斯 D.维勒 3.苯环结构学说的意义有()。 A.理论上促进了化学理论的发展 B.应用上促进了煤焦油化学工业 C.炼焦工业和煤气工业的公害 D.指导了染料、药品、炸药等有机产品的进一步合成 4.()是人类认识原子微观结构的三个里程碑。 A.X射线的发现 B.显微镜的发现 C.电子的发现 D.放射性的发现 5.我国现代民族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是()。 A.徐寿 B.侯德榜 C.范旭东 D.吴蕴初 6.()是三大天然能源。 A.煤 B.太阳能 C.石油 D.天然气 7. 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是张青莲院士测定的()的原子量被采用。 A.Ir B.Sb C.Ce D.Eu

中国最美十大古代桥梁Word 文档

中国最美十大古代桥梁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赵州桥又叫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故名。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石拱桥。赵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为37.7米,连南北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处),总共长50.82米。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更为高超绝伦的是,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象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杰出贡献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永放光辉。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联拱石桥。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两代曾经修缮,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建。桥全长212.2米,有11孔。各孔的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全桥有十个墩,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桥面两侧筑有石栏,柱高1.40米,各柱头上刻有石狮,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共有485头。石柱间嵌石栏板,高85厘米,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盘龙纹饰雕刻得极为精细。卢沟桥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芦沟桥久已闻名中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这座桥有详细的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在此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本土的开始,芦沟桥因此成为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 座船

浅谈化学史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意义

浅谈化学史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意义 高中化学学习中,可以利用化学史调动我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将它渗透到习题中,可以还原科学家的实验,对我们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有很好的学习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化学史的发展及其对化学学习的作用,希望通过对本文的探讨,给予我们高中生些许启示。 标签:化学史;发展;意义 我国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的教育在国外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在我国也开展得比较早。20世纪30年代,丁绪贤在北大开设化学史课,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史教育得到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化学史的教育论文有150多篇。很多高校老师和中学老师对化学史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不断地挖掘和利用化学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化学史及其在中学中的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等。 1 化学史的发展 1.1 火和化学 化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人类开始使用火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化学活动。火是物质燃烧时所表现的一种化学现象,在熊熊烈火中,人们开始烧制陶器、冶炼金属。由于掌握了制陶工艺、冶金技术,使得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这里的每一个进步,都和火息息相关,同时为人们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陶器的制作在后期发展为彩陶,其表面呈红色,经分析其成分为氧化铁。在中国烧制瓷器的同时,国外发现了采用天然碱与沙石或石英混合,高温熔化后,得到晶莹透亮的块状物,这就是玻璃。 可以说,正是人们开始使用并保存了火种,使得古代的人们学会了利用简单的化学方法来制备陶瓷、玻璃进而酿酒,同时也为人們获得了不少关于物质和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 1.2 炼丹术和化学 提到炼丹术不能不提国内的一个人物,魏晋南北朝时的葛洪,当时著名的炼丹家,他对炼丹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家庭的关系,葛洪从小就受到了神仙方术的熏陶,后来拜郑隐为师,开始学习炼丹术。在他长期炼制的药物中,有一种叫着九转还丹的,就是利用了丹砂的分解和化合作用。丹砂,化学名称硫化汞,经过煅烧,其中的硫会被氧化成二氧化硫,可以分离出金属汞,然后,再让汞和硫化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黑色的硫化汞经过加热升华,再经过冷却结晶,还原为比烧制之前更为纯净的红色的硫化汞。

化学史答案

1.炼丹术与炼金术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炼金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 炼金术通常指的是将贱金属转变成贵金属;炼丹术通常指的是炼制长生不老丹药. 炼金术在中国称其为炼丹术.中国是炼丹术的起源地 化学实验是化学发展的生命线.古代的炼丹术所用药物和器具,都为以后的化学实验打下基础. (1)药品:炼丹家约用了六十余种药物.有元素—Hg、S、C、Sn、Cu、Pb、Au、Ag 等;氧化物---HgO(三仙丹) 、铅丹(Pb3O4)等;氯化物---盐(NaCl) 、卤砂(NH4Cl) 、卤咸(MgCl2)等;硝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等. (2)仪器:丹房里加热的设备有---“丹炉”、“丹灶”或“丹鼎”. 操作有:研磨、蒸馏、升华等. (3)方法:加热法、升华法、蒸馏法、沐浴法、密封法、溶液法等. (4)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金属置换反应. (5)控制原料种类和分量比例 2.什么是“燃素说”?由谁提出?如何客观评价“燃素说” 1669年,德国化学家贝歇尔(1635-1682)在《土质物理》一书中,对燃烧现象作了许多论述,提出了“燃素说”的初步思想,1703年,贝歇尔的学生,德国化学家施塔尔(1660—1734)把油土改名为“燃素”.总结了各种燃烧反应和观点,系统阐述了燃素学说. 燃素学说认为,所有的可燃物都含有一种共同的元素---燃素,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煅烧金属时,燃素逸出,金属变成锻灰.锻灰与富含燃素的木炭共燃时,从中吸取失去的燃素,金属又会重生. 化学是“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 燃素说虽然是化学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但它毕竟是一种错误的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它便漏洞百出.后期燃素论者对金属经煅烧而增重所给予的解释是,燃素具有负重量或正的轻量.到十八世纪末,人们发现了氧,揭示了燃烧的本质,燃素说也就让位于氧化说了. 3.阿伏伽德罗,拉瓦锡等均学习法学,却因兴趣而改行,终有大成,这些给我们什么启示,如何 看兴趣,学业,职业,和成就的关系?人生经常因为种种原因,面临学业,兴趣的困惑,你将如何理解? 有人说,兴趣是我们最大的老师。我认为,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第一要素就是你喜欢它,所以职业要与自己的兴趣相符。(仅供参考,重在独立思考,具有个性,个性就是命运,就是成功!)4.苯环结构学说有何意义?简述其提出年代后煤焦油工业(染料,医药,炸药)的发展概况 意义:理论上促进了化学理论的发展——应用上促进了煤焦油化学工业——炼焦工业和煤气工业的公害——苯环结构学说的提出指导了染料、药品、炸药等有机产品的进一步合成合成染料工业:1856年英国有机化学家柏琴意外合成第一个人工染料苯胺紫——1857年合成染料工业开始建立——1858年A.W.霍夫曼碱性品红——1869年第一种天然染料茜素被合成——1882年拜耳合成靛蓝——1884年刚果红染料——19世纪后半叶“化学工业王冠” 医药化工:芳香族化合物为原料——1859年柯尔贝用苯酚`合成水杨酸——1889年F.霍夫曼用水杨酸和醋酸酐合成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1911年“六零六”——1932年偶氮染料百浪多息具有抗菌作用——1935—1944年磺胺类药物 炸药的合成:1846年用棉花和硝酸作用制得硝酸纤维素(炸药、人造纤维),1865年英国化学家制得硝化棉(火药),奠定近代炸药的基础——1846年硝化甘油(炸药、治疗心机绞痛药物),1867年诺贝尔用多孔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制成代拿特炸药,成为安全使用硝化甘油的第一人.——1863年TNT——苦味酸.从1904年开始把TNT作为军用猛炸药. 5.元素周期律的提出与发展中,许多杰出科学家做出了贡献,试列出他们的名字与贡献,元素周 期律的发现有何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 提出过程:1789年拉瓦锡首次分类——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1862

桥的唯美句子

桥的唯美句子 导读:1、听,桥下传来鸣琴一般淙淙的水声。它,就是太平桥,一座饱含我童年与亲情的桥。 2、夜晚是大桥最美的时候,桥上灯光闪亮,两岸灯火辉映,五彩缤纷的色彩吧大桥装点得更耀眼,更夺目。 3、雪似柳絮,像鹅毛,纷纷飘落在小石桥上。看,小石桥犹如白玉雕出的工艺品,使人舍不得从上边踏过。 4、桥,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人们情不自禁地用诗文来赞颂它。 5、那是一座拥有高龄的石拱桥,横跨在低吟浅唱的新安江上。水美,江美,桥也美,桥上那青石板路被行人的足履磨得珠圆玉润了。 6、啊,步月桥,你是南靖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南靖人民的骄傲!我希望人们好好爱护它,让它的美丽永远驻留在南靖人民的眼里。 7、小桥横跨小河两岸,桥上的石板还略显湿润,上面结着墨绿的青苔,细细的露珠散落在上面,清晨的微光荡漾在桥上,如仙歌般的世外桃源。 8、我爱芦沟桥,不仅是因为它的雄姿,它的古貌,更因为它是“七七事变”的见证人,中华民族抗日**的第一声怒吼在这里响起,并震撼了整个世界。 9、我看了看桥,桥的两侧是人们行走的“街道”,中间则是车

辆通过的“大街”。人们说说笑笑的走着,车辆有秩序的跑着,大桥上川流不息,一点不比成都的立交桥逊色。 10、每当我回到故乡的时候,我都恭恭敬敬地走上石桥。不仅是因为它的神秘、它的诱人、它的铁骨傲气,更因为它伴着我的成长、伴着我的希望,伴着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 11、遍布水乡的古桥长途不一,风格各异,有手板石梁,有拱形环桥,还有踏在桥上后吱吱作响的小大桥,桥洞有单孔和多孔的,根据门道的宽度来设定,桥孔一般都是成绩单数。 12、我家住在彭州园附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每天都要带我去公园玩,公园里有很多座桥:石拱桥、水泥拱桥、钢管拱桥、平桥、木桥、踏木桥,我经常在桥上爬上爬下,非常好玩。 13、学步桥是古城邯郸十大景观之一,是邯郸宝贵的历史遗产,特别是“邯郸学步”这个典故,更是家喻户晓。现在学步桥已经建成了一个带状公园,更成了人们早晚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14、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丽。桥的两侧有石栏,石栏的一侧刻着几个大字。桥底下有清澈的河水,阳光照耀在水面上,闪闪发亮。阳光被河水反射到桥的两侧,那花纹就像按上了水晶。 15、金水桥是一座石拱桥。中间的扶手上,雕有飞龙(龙在当时最为珍贵)上面雕有形态各异的精美图片。瑰丽多彩的金水桥下的河水像金色的头发一样。走在上面给人一种心神气爽的感觉。 16、大桥给我有趣的童年染上了瑰丽的色彩。然而,转学、搬家、

浅谈化学发展史

浅谈化学发展史 【摘要】: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化学。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等。当时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而它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重要意义;定义;发展;化学 【正文】:第一次学习化学发展史,首先要知道它有什么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化学发展史呢?首先,学习和研究化学式的重要意义已为化学家和化学史家所重视,甚至已经发展到为教育领导部门所重视,这不是偶然,而是由化学史的内容所决定的。学习化学史,不仅是为史而学,而是史为今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现代化学。因此,学习化学史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掌握化学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的系统历史知识,有利益培养化学人才的良好素质。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化学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并不容易,是广大劳动群众和化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艰辛努力,甚至不惜付出健康和生命代价,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果,汇集成一部化学的历史。 第二,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可以正确的理解和处理化学中实验与理论二者的辩证关系,它们是具体的历史的同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它们共同促进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第三,学习化学史,有利于提高化学人才的独立工作能力。在经过二三年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在学习化学史,可以讲全部化学连贯起来通盘考察其发展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和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寻求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知道了化学发展史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化学发展?化学史是科学史的一个分支。什么是科学史呢?科学史的重要奠基人,美国著名科学史家G.萨顿曾经这样定义:“如果把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或者看做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索系统化的这样一种知识,那么科学史就是这种知识发展的描述和说明。”如果我们用更习惯的语言为科学史下定义,可以认为科学史史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关于自然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 化学史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大自然的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因此,化学史不是纯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化学史也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余华的其他分支学科有区别也有联系。化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以讲授知识的理论和现状为目的,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更新其内容。化学史则不然,他是从化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在纵的方向上,阐述从化学萌芽开始,经过漫长的岁月,怎样发展为现代化学史的过程。即化学怎样产生,发展和繁荣起来的全过程的系统阐述。 那么化学是怎样发展的呢?化学在发展过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类别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务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层次的许多分支。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化学传统地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分支。2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化学键的电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化学研究在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都获得了新的手段,导致这门学科从30年代以来飞跃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现在把化学内容一般分为生物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五大类共80项,实际包括了七大分支学科。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就从分析化学来看。在化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中世纪,甚至古代,人们已开始从事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如为了冶炼各种金属,

化学史总结

1、化学史: (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5)国博览会金奖); (6)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7)Cl2的发现者——舍(8)勒(瑞典); (9)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10)元素周期律的发现,(11)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12) 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3)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14)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15)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6)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 2、两次获得诺贝尔讲的鲍林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莱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 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 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01年2月28日出生在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1994年8月19日逝世于美国加 利福尼亚州享年93岁。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 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 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另 一人为居里夫人);也是唯一的一位每次都是独立地获得诺 贝尔奖的获奖人。其后他主要的行动为支持维他命C在医 学的功用。鲍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 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 重要的著作之一。他以量子力学入手分析化学问题,结论 却以直观、浅白的概念重新阐述,即便未受量子力学训练 的化学家亦可利用准确的直观图像研究化学问题,影响至 为深远,比如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 ..:电负度、共振理论、价 键理论、混成轨域、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 成为化学领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观念。下面我们依次从 Pauling的生活经历、学术贡献及社会工作这3个方面来阐 述他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 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火药于13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化学史--古代化学不能发展成为近代化学的原因

古代化学不能发展成为近代化学的原因 古代化学主要是以炼丹术和炼金术为主,鲜少直接接触到化学,更主要的还是炼丹术的发展,然而炼丹术的发展并没有更好的促进化学的发展。在中国,炼丹术是道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道教的神仙思想为其思想渊源。道教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与民间方土的神仙思想和各种巫术的结合,道教的神仙思想,即相信能借助各种修炼方法(如行气导引,炼丹术、房中术等)可以达到驾驭自然力量和长生不老的理想境界。当时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统治阶级的物质享受大有增加,长生不老也就成为他们的一大愿望。因此,懂得炼丹术的方士受到了帝王的青睐,炼丹术也就这样兴盛发展起来了。下面让我来总结一下,为何它不能让古代化学发展成为近代化学: 第一,炼丹家缺乏数学素养,能对一些反应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当然更不可能发现物质组成的恒定,物质的成 分元素间的关系的比例一定和物质质量守恒定律 了。这些使得古代的炼丹术未能突破神秘的外衣而发 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化学,这是中国古代的炼 丹术不能发展成为现代的化学的重要原因。 第二,造成此结果不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潮流有关,而且与炼丹家使用药品种类和使用方法的局限性是 密不可分的。 第三,炼丹术本身的局限性,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追求长生不老和物质享受,而不是探索科学真理,这使得炼丹

家不可能成为化学家,也使得在对炼丹过程中出现的 许多导致新发现的化学反应,因为与长生无关而失之 交臂,这是不能发展成为化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第四,炼丹家之间相互严守秘密,不事交流,以至千百年来重复操作,致使其无法更上一步,几乎就是一直在原 地踏步,无法更好发展。 第五,炼丹家在实验的造作过程对实验用具的不要求和实验结果的一些情况的忽略,例如不知采用玻璃仪器, 以至于妨碍观察,不关注气体物质忽略收集气体和 度量气体等等。 从另一方面科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古代化学不能发展为近代化学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 的文化形态。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 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代科学。 第二,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 的逻辑体系,因此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无 法促进化学的发展。 第三,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爱因斯坦曾指出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