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导学案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导学案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导学案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918928259.html,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https://www.360docs.net/doc/f918928259.html, 城关二初中开放课堂适用学案

课题: 自然环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张刘庆 审核人: 高锁成 时间: 2013022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地势特征

2、理解亚洲地形特点对亚洲河流的影响。

3、了解亚洲地理之最。

4、学习重难点:理解亚洲地形特点对亚洲河流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旧知导入)

二、自主学习。

学生读图6.8(“亚洲地形图”)讨论回答。

1、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A 组:青藏高原、海拔在 米,喜玛拉雅山、海拔在 米,及主峰 、海拔在 米。

B 组:帕米尔高原海拔在 米、蒙古高原海拔是多 米。

C 组:亚洲最大的是 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这些平原海

拔在 米左右,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 组:世界上最大半岛是 半岛、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 很大, 高, 低。

2、读地形剖面图。P7图6.9和P9图6.12

( “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

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 大, 高,

八年级生物上册 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二)》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 (二)》导学案新人教版 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 (二)》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课题 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 (二)课型新授学习目标。重点家兔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陆生动物一般靠什么来完成呼吸? 2、蚯蚓靠什么来完成呼吸? 二、预习检测: 1、恒温动物是的动物,和动物是恒温动物;变温动物是的动物,例如动物。 2、哺乳动物大约有4000多种,具有、和的特征。 3、对陆地生活的动物来说,基本的环境条件是、和。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组内同学讨论、研究共同完成下列任务: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16—17插图及资料,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家兔体表的毛有什么作用?(2)家兔的循环系统有何特点?(3)家兔与吃植物的生

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是牙齿分化为和。门齿适于,臼齿适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4)家兔有发达的和遍布全身的,有发达的,因而能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 2、体温恒定对动物适应陆地环境有何意义? 四、成果展示,统一观点:学生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纠错、强调和补充。 五、归航拾贝: 1、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2、教师小结:六、课堂反馈检测: 1、兔、牛、羊是食草动物,下列与它们食草习性相适应的特点()①门齿像凿子②犬齿锐利③臼齿宽阔④消化道长 ⑤消化道短⑥盲肠发达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2、生活在海洋中的灰鲸以胎生的方式生育小灰鲸,用乳汁哺育小灰鲸,灰鲸属于() A、变温动物 B、特殊的鱼 C、陆生动物

初中地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及答案)

一、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选择题 1.(贺州)关于亚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B.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C.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 D.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答案】C 【解析】【分析】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亚洲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选项AB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亚洲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2.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A. 海陆差异十分显著 B. 地势高低悬殊 C. 人口众多 D. 面积辽阔 【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两者巨大的海陆差异,是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 【点评】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3.下列地区的居民居住帐篷,身穿宽大的袍子,过着游牧生活的是() A. 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 B. 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 C. 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 D. 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 【答案】C 【解析】【分析】沙特阿拉伯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为干旱的草原地区,当地居民居住帐篷,身着宽大的袍子,过着游牧生活,故选C。 【点评】中东西亚地处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内部,终年炎热干燥,以热带沙漠气候

为主,全年高温少雨,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着狭小的地中海气候。 4.朝韩两国最高领导人于 2018 年 9 月 19 日在平壤签署《9月平壤共同宣言》,宣布半岛战争状态结束,并提出实现和平、共同繁荣的具体方案。 读下图“东亚地区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朝鲜、韩国() ①位于东半球的朝鲜半岛 ②以平原地形为主 ③朝鲜是我国陆上邻国 ④韩国与我国海岸相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朝鲜族是两国的主体民族。“巴基”是传统的朝鲜族男式“裤子”,其裤裆、裤腿肥大。朝鲜族男子爱穿“巴基”的原因() A. 便于攀爬采摘香蕉等水果 B. 在棉花种植中便于挽起裤腿 C. 便于骑马射箭驰骋草原 D. 便于在火炕上盘腿而坐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①朝鲜和韩国位于东半球的朝鲜半岛②以山地地形为主③朝鲜是我国陆上邻国④与我国海岸相邻的是朝鲜、越南;故①③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2)朝鲜半岛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盛产温带农作物,不适合种植香蕉,平原面积狭小,多山区,热量不是很足,不适合种植棉花,属于农耕民族,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习惯坐炕上,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

生物:5.1.2《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一课时 自学内容: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一课时学案 自学目标: 1、运用比较法,说明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自学重点、难点:(1)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差别 (2)陆生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三、自学过程:

达标测试 1.下列不属于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A.舍得体表覆盖有角质的鳞片 B.猎豹在陆地上奔跑速度很快,很容易抓到猎物 C.狼会发出凄厉的嚎叫 D.兔子身体表面有毛,用肺呼吸 2.陆生动物的下列身体结构与防止水分蒸发没有关系的是() A.蜥蜴的鳞 B.乌龟的盔甲 C.蚯蚓的刚毛 D.蝗虫的外骨骼 3、下列哪种结构不是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呼吸器官?() A.肺 B.气管 C.支气管 D.鳃 4、分析说明:陆地生活是复杂的,陆生动物与环境的适应也是多方面的,说一下下列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的。 (1)狼友发达的大脑和遍布全身的神经: (2)猫用肺呼吸: (3)蛇具有角质的鳞: (4)蝗虫具有外骨骼: (5)变色龙的身体会改变变颜色: 5、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为适应陆地生活,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一般都有 的结构,一般都具有的器官,一般都有能在空气中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还普遍具有发达的和,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6、将下列动物与它的运动方式连接起来。 ①丹顶鹤 a攀援 ②蚯蚓 b跳跃 ③袋鼠 c行走和奔跑 ④白熊 d 行走和飞翔 ⑤蝴蝶 e飞行 ⑥虎 f蠕动 ⑦猎豹 ⑧金丝猴

导学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 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动物儿歌》导学案

《咕咚》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时:两课时执笔:郭宁审核:张明霞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吓、跟、羊、都、怕、家、象”。会认“咕、咚、熟、掉”等12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二、重点难点 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识字。 三、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内容,正确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学习过程 (一)知识预习 1、查阅字典,自主学习文中生字,做到会认、会读。 2、自读课文,能熟练朗读课文。 3、能正确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初步明白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内容导航 1、写出下列生字拼音和笔顺。 吓()怕() 跟()家() 羊()象() 都() 2、生字组词。 咕()掉()吓()命()拦()跟()都()家()3、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成熟(shúsú)逃命(táo zhào) 小鹿(lùnù)野牛(yěyǒu) 4、写出加点词的反义词。 木瓜熟了。熟——() 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高——() 这一下可热闹了。热闹——() 5、思考讨论: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三)达标检测 1、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 奶奶一边__________一边__________。 3、课内阅读。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咕咚”是() A.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 B.可怕的怪兽。 五、拓展 学习儿歌:小壁虎,墙上爬, 四条腿,长尾巴, 苍蝇蚊子都怕它, 见到马上逃走啦!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借助连环画课本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判断。 2、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三、学法指导 1、读课文,说一说“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 2、再读课文,想一想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 3、细读课文,说说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四、学习过程 (一)语言积累 1、组词。 下()古()白()羊() 吓()咕()怕()丰() 2、选字填空。 那哪 1、小东,你妈妈去()里了? 2、我家乡在山区,()里风景很好。 3、告诉我,你想买()几本书? 3、想一想,填一填。 1、“咕”是结构的字,音序是部首是。 2、“吓”的音序是,第6笔是,笔顺是。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七年级历史(上)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②、两个原 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 三、学习过程: 1、请快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 ①、河姆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河 姆渡原始居民能种植,用工具耕作,能养,能 饮水,能制器、器、器,住式房屋。 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半坡 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普遍使用,用工具耕作,能养,用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住式房屋。 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了。 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的 农作物和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友情提示: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

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https://www.360docs.net/doc/f918928259.html,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 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五、合作研究: 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六、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升: 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自主测我最棒: 1、成下列表格: 2、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 献吗?

最新初中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试题(附答案)

一、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选择题 1.(梧州)我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还有水路与缅甸、泰国相连。澜沧江流出境外后称为() A. 湄公河 B. 湄南河 C. 印度河 D. 红河 【答案】A 【解析】【分析】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故选:A 【点评】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都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关于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跨经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B. 湖泊众多,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C. 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D. 中部地区受地形因素影响,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C 【解析】【分析】解: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亚洲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湖泊众多,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东部和南部地区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中部地区因深居内陆,离海远,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海陆因素的影响。 故答案为:C 【点评】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亚洲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亚洲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洲和北美洲以百令海峡为界。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地势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围低,因此河流大都源于中部高山地带,呈放射状向四面奔流。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大。亚洲有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高峰珠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学案和课堂检测设计1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总第课时) 使用人: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7~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2、自己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三、拓展延伸: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农耕河姆与半坡、定居长江与黄河, 培育水稻与粟米、农畜陶纺有分工。

自评检测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②磨制的石刀、石 斧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③、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 【当堂反思】: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4、使学生能够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饲养蚯蚓、兔使学生模仿蚯蚓、兔饲养方法养殖其他小动物,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2、通过对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三、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 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你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录像( 教师出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 ,看到了哪些动物?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生1 :金丝猴攀援在树上,袋鼠在草原上跳跃,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白熊在雪地上行走。生2 :丹顸鹤在引吭高歌,猎豹在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老虎在行走…… 师:你们还能说出陆地上其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吗? 生1 :两栖动物青蛙垢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 生2 :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草原上的绵羊……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 学生分组讨论质疑) 生1 :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

初中地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及答案)100

一、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选择题 1.(云南)小明向他的美洲朋友介绍亚洲“世界之最”其中错误的是() A. 亚洲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B. 亚洲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C. 亚洲有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D. 亚洲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答案】 B 【解析】【分析】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亚洲的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亚洲的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亚洲的阿拉伯半岛,选项AC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2.读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图和沿80°E地形剖面图,回答问题。 (1)亚洲总的地势特点是() A. 中部高、四周低 B. 东部髙、西部低 C. 中部高、南北低 D. 中部高、东西低 (2)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导致各地的景观、物产、民俗习惯、经济文化等也不同。下列四幅世界地理事物图中,与其对应组合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南极地区—冰雪高原—酷寒干燥烈风—淡水资源丰富—天然实验室 B. ②澳大利亚—孤立大陆—大自流盆地—混合农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C. ③美国—跨寒、温、热三带—五大湖—多元文化的交融—信息技术领先 D. ④巴西—全境为热带气候—亚马孙河—人口过亿—咖啡产量居世界首位 【答案】(1)A (2)D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亚洲总的地势特点是:中间高、四周低。故A符合题意。 (2)读图可知:①图中的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南极地区被称为,冰雪高原,主要气候特征是:酷寒干燥烈风,这里淡水资源丰富,是科研宝地,被称为“天然实验室”,A 不符合题意;②图中的袋鼠是澳大利亚的代表动物。澳大利亚大陆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

第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七年级地理下册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我们生活的大洲——亚 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知识点总结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 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

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1 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复述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2.区分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异同,知道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不同。 3.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 2.半坡人的社会状况 (1)半坡人 半坡人 生活区域距今 年代 种植作物生产生活房屋样式文化 黄河 中游 距今 5000 多年 种植粟和 蔬菜,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种 植粟和蔬菜 的国家 使用磨制石 器,生活用具主 要使用陶 器 住半地 穴式房 屋 有了绘画、雕塑、刻画符 号和装饰等内容 想一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 两者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河姆渡人居住在处于长江流域下游,近海,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子可以避潮湿;半坡居民住在黄河流域,内陆干旱,风多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容易抵抗大风和寒冷袭击。 (2)氏族 ①定义: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②代表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③生活状况:氏族时期,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河姆渡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伴随着农业的产生,人们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原因:稻类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所以河姆渡人过上了定居生活。 *【探究问题二】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 生产工具食物品种和来源居住条件生活用品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靠采集、渔猎获取食物住在山洞里 种植水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 会建造自己的房屋会制造陶器 源 【探究问题三】依据本课所学,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分组描绘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画面。 ①反映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画面:典型的江南风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样式是干栏式结构。房屋的底层饲养着一些猪、狗、牛等动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一部分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另一部分男子用鱼钩在河边钓鱼。 ②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的画面:典型的北方风光,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山坡上种有粟,一部分妇女在劳作,另一部分妇女防线、织布、制作衣服。一些男人爱制作陶器。一些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

八年级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

八年级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 月日执笔人审稿人总第课时学习内容学习随记 【知识与技能】 一、选择题 1、下列结构中与蚯蚓的运动有关的是() A、体节 B、刚毛 C、体壁 D、环节 2、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A、气囊 B、气管 C、肺 D、体壁 3、在观察蚯蚓运动的过程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这样做的意义是() A、维持蚯蚓体内的水分的平衡 B、维持蚯蚓正常的呼吸 C、因为蚯蚓通过体表吸收水分 D、有利于蚯蚓自由蠕动 4、与家兔保持恒定体温无关的一项是()

A、体表有光滑柔软的毛 B、心脏分为四腔 C、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 D、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路线 5、下列不属于陆生动物特征的是() A、一般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B、绝大多数用气管和肺呼吸 C、用体壁呼吸 D、一般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6、蚯蚓的环带靠近它的()A、前端B、后端 C、中部D、前、后端各一个 7、将蚯蚓放在干燥环境中,不久便会死亡的原因是() A、蚯蚓是穴居动物,怕光 B、神经系统受到损害 C、血液循环不通畅 D、不能呼吸,窒息而死 8、狼的犬齿的主要功能是() A、撕裂食物 B、切断和撕裂食物 C、切断食物 D、磨碎食物

9、老鼠不饿时也不断啃咬木头、书籍等物品,人们称为“磨牙”,这里面的“牙”是指老鼠的() A、门齿 B、犬齿 C、臼齿 D、所有牙齿 10、判断鲸是哺乳动物的最主要依据是() A、用肺呼吸 B、心脏四腔 C、体温恒定 D、胎生哺乳 11、哺乳动物体表一般具有发达的皮毛,其主要作用是() A、保护 B、伪装 C、防御 D、保温 12、下列哪一项与家兔体温恒定有关?() A、牙齿有门齿、臼齿的分化 B、神经系统发达 C、用肺呼吸 D、体表被毛学习内容学习随记 13、胎生相对于其他生殖方式的优势在于()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前准备: 学生:观察蚯蚓、小白兔的生活习性;调查、搜集当地陆生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并了解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

的实验。 时分配:三时 教学过程设计: 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列举出我们家园的陆地生活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并回忆他们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生:举例并说出所举例动物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一看录像中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又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生:仔细观察录像,并例举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描述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 生:引导学生总结出: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缺少水中的浮力;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

(总13-20课时)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人文环境教案(1-2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一节(共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以便开展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 【教学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学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重难点突破】通过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学习过程】 复习提问:1.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南北半球中的; 2.亚洲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洲,从哪些方面来描述? 3.亚洲地形以什么为主?分布在哪个部位?地势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1.东半球,南半球。

2.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跨纬度最广:地跨寒温热三带;东西距离最长:1万多千米。 3.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占全洲的3/4,分布在亚洲中部,平原分布在周围沿海地区。地势特征:中部高,四周低。 新课导入:我们掌握了亚洲的自然环境之后,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亚洲的人文环境 屏幕显示: 1. 本节的教学要求通过阅读统计图表,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亚洲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2.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初步掌握收集资料、分析并统计资料的能力。 3.通过图表等资料,了解亚洲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及其原因 屏幕显示: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 教师引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屏幕显示:世界人口的分布演示图 教师提问:亚洲人口集中分布在哪些分区? 学生回答:略。 屏幕演示:略。 屏幕显示: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图(2003年) 教师引导: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 学生回答:11个。 教师引导: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哪几个? 学生回答: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屏幕显示: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活动: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 3.按2000~2005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学生回答:1.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的导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二、[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三、【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 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四、【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兔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兔的观察,阐明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的学习,提倡学生向身边的人群宣传“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观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观察兔的形态结构,总结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总结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明确保护动物栖息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具有“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

1.观察兔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观察兔的形态结构并总结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组织教学。 3.能使学生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谈话式、分组实验式、演示式、启发式、归纳总结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家兔的解剖浸制标本或家兔内部构造的教学软件。 (2)多种哺乳动物生活习性等的教学软件或录像剪辑。 (3)动物栖息环境、哺乳动物自然保护区的教学软件或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1)家兔(每组1只),亦可用宠物猫、狗代替,但要注意安全。 (2)体温表1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分组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如下: 首先要求学生给自己小组的小动物量体温,测量体温时间约需15分钟,并提醒学生要注意在观察小型哺乳动物要小心,别被动物咬伤、抓伤。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进而设问导入新课。如教师可做如下设问: 兔有哪些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呢?哺乳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本组所备小型哺乳动物并汇报本组观察及讨论的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并及时纠正学生汇报时的不妥之处和不妥说法,培养学生应该用科学的语言,准确的观点来阐明兔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养成对待每一个知识点的科学态度。 教师:现在,首先请大家把体温表取出,看一下你们组的动物的体温,然后把体温表放好,各小组要将本组的小动物看护好或放入笼中。咱们哪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观察结论呢?好,第5组先说。 第5组:我们看到兔子的体表被满了毛;耳朵长、尾巴短;后腿长、前腿短;身体一直是温乎乎的感觉。 教师:噢!你们看到耳朵长、尾巴短,那倒真应了一句歇后语,大家说这是——? 全体学生: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