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的探讨

对会计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的探讨
对会计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的探讨

2010年05月(第24卷第05期)

Ea st Ch i n a Econo m i c M anage m en t

May 1,2010

(Vol .24,No .05)

[收稿日期]2009—11—28

[作者简介]窦家春(1975—),男,安徽定远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厦门大学会计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

会计理论与方法。

●财经透视

【DO I 】1013969/j 1issn 11007-5097120101051018

对会计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的探讨

窦家春

1,2

(11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21厦门大学 会计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历史成本经过几次冲击,目前仍然是财务会计的根本计量属性,并且由于它具有的其他会计计量属性

所没有的现实优点,导致其必将长期成为财务会计主导的计量属性。同时由于历史成本无法对大部分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而公允价值却能做到这一点,文章建议把历史成本作为表内确认的计量属性,而把公允价值作为表外披露的计量属性,两者可以相得益彰。

[关键词]历史成本;历史选择;现实优点;长期存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0)05—0071—04

D iscussi on about the H istor i ca l Cost of Accoun ti n g M ea surem en t A ttr i butes

Dou J ia 2chun

1,2

(11School of A ccounting,A nhui U niversity of F inance &Econo m ics,B engbu 233041,China;

21A ccounting D epart m ent,X iam en U niversity,X iam en 361005,China )

Abstract:After several i m pacts,hist orical cost is still the funda mental measure ment attribute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will inevitably be the lead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measure ment l ong ti m e because it has many reality merits .A t the same ti m e,this article p r oposes we should take hist orical cost as a f or m recognized measure ment attribute,and the fair value as sheets πdiscl osure because most of financial derivative can be measured by fair value and hist orical cost can πt do that,then they can comp lement each other .Key words:hist orical cost;hist oric choice;reality advantage;l ong 2standing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经济理论界和会计准则研究人士希望以公允价值完全取代历史成本,而以I A S B 和F AS B 为首的会计准则制订权威机构不但支持这种做法并在实际制订准则时贯彻这种做法。这不仅使我们产生疑问,历史成本过时了吗?但作者认为历史成本将长期存在,而且在币值稳定的情况下仍然会成为财务会计根本计量属性。在这里我不想贬低公允价值和其他计量属性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应该贬低历史成本在提供会计信息中的巨大作用。本文准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来论证历史成本仍然会成为财务会计的根本计量属性。

一、从历史上看,历史成本是经过历史长河筛选出来的计量属性

(一)从历史角度考察,人们很自然地选择了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考古发掘文物证实,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最初的

会计行为———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已经发生了。”[1]

但这些记

录大部分以实物形式来进行,难以提供汇总的信息。在剩余产品较少、商业活动不发达的情况下,所需要反映和传记的信息量有限,通过实物数量形式来反映收支活动不会遇到太

大的问题。后来随着物品增多,再使用单纯的数量记录就变得困难而且烦杂。因为商品都是人类物化劳动的通约物,人们发现用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衡量普通商品,可以使交易变得很方便,所以会计记录很自然通过价值量来反映交易行为,这也使会计提供的信息发生了质的飞跃。因为利用一般等价物的通约性,商品价值量很容易汇总在一起,并通过会计报表列报,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综合的信息。约到20世纪初,会计记录才逐渐以采用价值计量为主,使用实物数量为辅。这种计量模式的出现使会计摆脱了实物计量基于不能通约而产生综合的困难,极大地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当采用价值量计量时,仍然存在一个应选择何种计量属性的问题。正如F AS B 所说“每一个财务报表要素都有多种属性可以计量,而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前,必须先确定应予以

计量的属性。”

企业经营之初,会计首先要解决的是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20世纪以前,会计理论并不发达,只有交易时的市场价格成为记账唯一可选择的属性。并且把当时的交易价格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确定之后,就不再改

变,一直到该项资产被处置报废或者企业清算为止,逐渐形成会计的惯例②。可见从历史角度来看,人们是很自然地选择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作为会计的基本计量属性。

(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历经几次大的劫难仍然屹立不倒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自20世纪初在会计计量中占据主流位置起就不断成为有些学者批评的对象,批评的焦点集中在币值稳定假设上。1936年henry s weeney在其《稳定币值会计》一书中提出了现行成本原则、重置成本原则、可变现净值理论等范畴。

上述计量属性的提出仅限于理论界的研究,基本没有对历史成本属性产生太大的冲击。对历史成本计量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应该是下面三个时期。

11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资产重估增值对历史成本的冲击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会计实务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会计标准,会计人员将会计教科书和专业杂志视为最佳的实务指南。这些文献一般支持以成本为基础的方法对资产进行计价,……而不必反映物价变动的影响[2]。然而,在“S myth v1Ames”判例及后来资产重估在“公用事业”企业普遍应用的影响下,会计界的各种不同观点也开始出现。它们被编入教科书或发表在有关专业杂志上。一些人坚持以成本为基础的计价;另一些人则认为资产重估价是可取的。

1928年2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公共事业企业财务问题展开调查,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仅在电力行业18家一级控股公司、42家二级控股公司和91家运营企业中资产重估增值的总额高达15亿美元,其中许多增记金额完全是企业随意确定的[2]。这促使会计职业界、理论界对企图改变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反思。

1929—1933年发生的经济大危机的根本原因虽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但直接原因却是“证券市场上投机诈骗盛行,企业财务报表严重失实。大危机过后迫使美国政府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1933年和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企业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授权SEC负责制订统一的会计规则”[3]。SEC设计了一些规范公司财务资料披露的表格,其中最重要的是表10和表A-2。这些表格的披露要求及其执行指南是SEC为废除“资产重估增值”而采取的一项措施。通过这些表格,SEC要求进行资产重估增值的公司必须提供重估的充分证据和资料。从而导致这些公司登记延后或增加成本。为了避免登记延后和增加成本,大多数公司后来就放弃资产重估,转而采用历史成本报告其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业绩。于是历史成本又重新成为主流的财务会计计量属性。

21物价变动对历史成本的冲击

经济危机过后会计理论家们渐渐认识到“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⑦。Ed wards和Bell(1961)支持现行成本,因为它能使企业重视维护其运营能力[4];Chambers

(1966)认为脱手价值体现了企业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反映能力[5];Sterling(1970)认为市场价值具有客观性[6];而Ijiri (1975)仍认为历史成本是基于实际交易和事项的会计计量属性,具有决策相关性,历史成本可能提供关于资产过去物理变化情况的有用信息,而市场价值则不包括这些信息③。但这些争论只存在于理论界。在会计实务界,由于SEC和美国的准则制订机构不愿轻易改变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并没有对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属性变动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对历史成本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20世纪50年代以后,持续性通货膨胀使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在理论和实务上第一次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理论界认为历史成本计量在理论和实务上难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无法满足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投资者进行准确决策的需要。在通货膨胀影响下历史成本有两大备受指责的缺陷:

(1)难以符合资本保全理论的要求;

(2)财务报表难以提供企业真实的信息。从实务上看,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表已越来越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许多企业虽然在报表上显示出巨大的净收益,但却无力补充存货和更新设备。由于收益中包含了资本(销货成本中的物价上涨部分),因此“将本作利”是极其危险的,它会蚀耗企业的经济基础。

历史成本由于上述两大缺陷,理论界率先推出通货膨胀会计的构想,并要求以现行成本来代替历史成本作为统一的计量属性。同时,在现行成本难以达到历史成本完美计量的情况下,企业必须编制物价变动会计报表,以弥补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由于通货膨胀会计或者物价变动会计得到权威的支持④,在全球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大有被取而代之之势。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性的持续通货膨胀慢慢被遏制下去。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尽管是不纯粹的)由于在核算上的低成本性等优点而重新巩固了财务会计计量中的传统统治地位。

31公允价值出现后对历史成本的冲击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不断创造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大多以合约的形式存在。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是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日,而是在合约签订之时,所以就带来了何时确认、确认什么、如何计量以及怎样披露等一系列会计问题。由于历史成本只能计量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无法对交易尚未发生的合约(即合约化转移的风险、报酬及其不确定性)进行记录。于是经济学家们认为,历史成本不能完全衡量企业的价值,从而认为历史成本反映的信息缺少决策相关性。20世纪80年代,作为全球财务会计风向标的美国F AS B,在制订新会计准则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20世纪80—90年代的公允价值实证研究,主要检验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企业股票价格是否相关,但研究结果差异很大。有的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相关性;有的研究表明历史成本信息更相关。”[7]2008年7月底的美国次贷危

机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顺周期效应,危机开始之前,全球资产已呈现泡沫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加剧了资产的泡沫化;而随着泡沫破灭,由于投资者的恐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又进一步贬低了企业资产的价值,使得资本市场由于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而延缓复苏。于是公允价值计量又成为人们抨击的热点。美国90%的银行家、分析师,及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都反对采用公允市场价值会计。他们认为,用公允市场价值取代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是没有直接参与投资决策的理论家们的空想。绝大多数(95%)报告使用者选择使用历史成本结合补充公允价值揭示,只有5%的财务报告使用者相信公允价值报告能更准确地反映一个机构的财务状况。因此“历史成本会计框架将伴随我们很长时间。”[8]

通过上面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说历史成本计量在较长时间内仍然会主导会计计量。并且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会发现一般来说在经济发生动荡之时,币值很不稳定,历史成本也备受指责。而在币值相对稳定之时,历史成本通常又以其固有的优点成为主导计量属性。

二、历史成本在现实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为什么直到现在大部分确认、计量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呢?这是因为历史成本计量有其他计量属性不具备的优点。

(一)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优点

11符合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的需要

会计核算程序一般是由证———账———簿———报表组成。历史成本计量采用已发生交易价格进行记录。由于这些交易价格都有交易凭证作为证据,这就满足了最初会计记录的需要———原始凭证,通过原始凭证据以编制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最后登记账簿,再编制报表。而其他计量属性却很难获取原始凭证。比如公允价值大部情况下没有交易的凭证,只能按相同或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经调整或估计后入账。因此如果要以其他计量属性来代替历史成本,则会计核算系统也需要进行根本的变革,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恐怕还做不到这一点。

21历史成本计量具有低成本性,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很重要的一个约束条件是会计信息的反映应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历史成本最大的优点是其容易取得并且成本较低,因为历史成本的入账价格是已发生交易的价格,不需要企业耗费额外的成本去获取。实务界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历史成本的优点更有体会,因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非上市公司具有更多的拥护者。而其他所有计量属性在取得入账价值时都相当不容易,取得成本过高,不符合企业编制报表的成本效益原则。这就成为推行其他会计计量属性代替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最根本的障碍。

31历史成本具有如实反映交易事项的优点

因为历史成本是根据已发生交易进行记录,是对已发生事项的再现,所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信息符合可靠性的要求,从而可作为预测判断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不可靠的信息能够作为预测的基础。

41历史成本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最关心的信息

历史成本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综合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弹性及流动性的会计信息。

51历史成本信息具有可核性的优点

审计机构通常都需要进行实质性测试,而实质性测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账实相符测试。如果没有凭证,仅靠编表单位的估计出具报表,外部的审计单位凭什么来进行实质性测试呢?而历史成本因有可核实的凭证,所以具有可核性优点。

61历史成本是税务机关征税的基础

纳税机关应纳税所得额基础是企业已实现的损益,而不是公允价值基础上得出的全部损益。设企业的全部收益表示如下:

P=X+Y+Z

P———全部损益;X———本期经营利润;Y———已实现的持产损益;Z———未实现的持产损益

企业当前正常征税应该为X+Y部分。如果以公允价值得出的全部损益来进行征税,则企业应以X+Y+Z作为纳税基础,这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

(1)在物价上涨情况下,Z一般为正,即企业持产损益为正,这时X+Y

(2)在企业发生大量持产损失的情况下,Z为负数,即企业持产损益为负,这时X+Y>P,则企业按照全部损益计缴的所得税会低于采用历史成本计算的税额,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肯定不同意。

因此只能按历史成确定的已实现损益来决定缴纳所得税额,但在公允价值编制的报表中,会发生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这种调整事项不仅对企业是个沉重的负担,对于纳税机关进行稽核来说也会浪费大量的人工成本。所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无论对企业还是纳税机关来说都是较优的计量属性。

(二)关于历史成本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

11历史成本与预测价值、反馈价值与及时性的关系

(1)历史成本能够预测企业的发展轨迹。使用历史成本表达的会计信息同样表达了企业过去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这种发展轨迹所透露的信息,投资者经过挖掘应该不难预测未来企业的经营情况。

(2)历史成本也包含未来的信息。在很多文献中都认为历史成本仅能反映过去的信息,不能反映未来情况,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历史成本是在已发生交易的基础上反映的过去的市场价格。按照经济学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价格是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对所交易的资产或者负债未来的相关风险和报酬综合衡量的情况下达成的,所以作为过去的市场价格,历史成本当然也包含未来的信息。只不过这种包含的未来信息相对于当前的市场价格来说经历的时间更

长,包含的风险信息有些已经确定了,成为事实,有些风险信息可能经过一段时间已经衰减了。如图1所示

图1 历史成本信息含量图

注释:A 代表交易事项发生之前时间段包含的信息;H 代表交易事项发生的时点(历史成本的时点);O 代表现在时点;B 代表H 点至O 点时间段包含的信息;C 代表H 点到未来的时间包含的信息。H 点的历史成本(过去市场价格)在确定时包含过去确定的信息A 和未来不确的信息C,经过一段时间以后B 的信息被确定。

如果承认上述历史成本具有预测价值,则通过上述已确定信息B,反过来再对历史成本(过去的市场价格)进行验证,不难发现历史成本也具有反馈价值(证实或校正其先前的判断)。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最主要的差别应该是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及时性,但为了及时性而付出的代价太大(动态更新所付出的成本),这也是大部分企业不愿意使用公允价值的原因。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事项的及时反映和更新,在预测模型中使历史成本成为主要预测变量,同时添加后来发生的事项成为辅助预测变量,我们想历史成本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都会得到改进和提高。

21历史成本与衍生金融工具之间的关系

不可否认,历史成本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一类交易,从签订合约到最终结算,在计量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但任何国家衍生金融工具在其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都不大;而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对社会破坏性的增强(例如,它引起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各国的证券监管机构将会限止衍生金融工具无条件的大规模发展,并且其风险也将会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我们考虑若让公允价值在信息传输中起辅助作用,把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用,前者用于确认,后者用于披露,两者就会更加相得益彰。

三、结 论

通过历史和现实论证,我们得出历史成本具有其他计量属性所不具有的优点,从而论证了它必将长期存在。其缺点“相关性不足”则可通过辅助的表外披露技术得到弥补。公

允价值虽然理论上在相关性方面非常完美,但却在实践中由于重新计量的高成本性、信息的不可靠性等方面原因,而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如果能将两种计量属性结合,历史成本用于表内确认,公允价值用于表外披露,便可以使信息列报的两种方式(确认和披露)相辅相成,则财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岂不相得益彰?

[注 释]

① F AS B.Concep tual Fra me 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Elements of Financial State ments and Their Measure ments,1976.② 按交易的市场价格(交换价格)计量的资产,一旦入账

即不变动,其所以成为公认的会计惯例是因为:其一,它简化了记账的计量手续、节约记账成本;其二,如果嗣后(例如每一报告期)记录持有资产的价格变动,则必须①寻找市场上同质资产的市场价格要发生科思所说的交易成本;②重估后的价格差额形成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应如何处理,早期的会计人员缺乏这一经验。③ Ijiri Yuji .H ist orical Cost Accounting and Its Rati onality ,

Canadian 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s ”Reasearch Founda 2ti on,Research Monograph Nu mber .

④ F AS B 在1979年发表33号公告.在不改变历史成本表

内确认的基础上,强调要求进行表外披露。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

学出版社,1984:12.[2]W alker R G .The SEC πs Ban on Upward A sset Revaluati ons

and the D iscl osure of Current Values [J ].Abacus,1992,28(1).

[3]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9:39.

[4]Ed ward E O,Bell P W.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I ncome Berkeley [M ].University of Calif ornia Press,1961.

[5]Chambers R J.Accounting ,Evaluati on and Econom ics Be 2

havi or .Engle wood Cliffs[M ].N.J.:p rentice -Hall,1966.[6]Sterling Robert R.Theory of the M easure ment of Enter p rise

I ncome [M ].La 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70.[7]于永生.I A S B 与F AS B 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研究[M ].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1-12.[8]W illia m R Scott .财务会计理论[M ].陈汉文,译.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04.

[责任编辑:程 靖]

会计成本计算题练习题

会计成本计算题练习题 成本会计计算题习题与答案 计算题 1.资料:某企业本月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耗用10000千克,每千克12元。本月投产量为:甲产品1000件,乙产品2000件,各种产品消耗定额为甲产品6千克、乙产品5千克。 要求:按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计算两种产品各自应负担的原材料费用。并编制有关的会计分录。甲产品原材料消耗量=1000×6=6000千克乙产品原材料消耗量=2000×5=10000千克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7.5元/千克甲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费用=6000×7.5=45000元乙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费用=10000×7.5=75000元会计分录: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5000 ——乙产品000 贷:原材料 12000 2.资料:某企业本月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共发生产品生产工人工资40000元,生产工人应提福利费5600元。本月实际生产工时10000小时,其中甲产品3500小时,乙产品4000小时,丙产品2500小时。 要求:按生产工时分配法计算三种产品各自应负担的工资和福利费。并编制有关的会计分录。 1)工资费用的分配率=40000÷=甲产品应分配=3500×4=14000元乙产品应

分配=4000×4=16000元丙产品应分配=2500×4=10000元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14000——乙产品 16000——丙产品 1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40000)福利费用的分配率=5600÷=0.5甲产品应分配=3500×0.56=1960元乙产品应分配=4000×0.56=2240元丙产品应分配=2500×0.56=1400元 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1960——乙产品240——丙产品 1400 贷: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600 3、资料:某企业设有供电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供电车间供电88000度,其中机修车间用电7000度,产品生产车间用电60000度,基本生产车间照明用电6000度,企业管理部门用电15000度;本月机修车间修理总工时为8480小时,其实供电车间480小时,基本生产车间6000小时,企业管理部门2000小时。根据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供电车间待分配费用29000元,机修车间待分配费用26000元。 要求:按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并编辑有关的会计分录。 1)对供电车间的分配 分配率=29000÷=0.3产品:60000×0.36=21600元 生产车间照明:6000×0.36=2160元管理部门:

会计五大计量属性分析-税玲

一条生产线到底值多少钱? 银行招考财会部分的题,大多在关注于财会的基础理论知识,会计计量属性便是其中一个。计量要素通常有五种,分别是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按照不同的计量属性去计价则价值不同。以下我们用一个例子进行全面解释。 例如:现在企业有一条生产线,已知信息如下: 1、该生产线为三年前以500,000元的价格购得。 2、预计可使用10年,10年后预计残值率为5%,估计可能发生清理费用10,000元。 3、该设备现市价为280,000元。市场上具有同等生产能力的生产线,市价为300,000元。 4、该设备未来7年预计每年能带来50,000元的收益。市场利率为10%。 提问:该设备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分别是多少。 1、历史成本,通俗讲就是买时多少就多少,则这条生产线历史成本500,000元。 2、重置成本,重置状态下搞一个一模一样的,或拥有一样生产能力的生产线的价格,因此 重置成本是300,000元。 3、可变现净值,通俗讲就是现在要卖,能收回来多少钱。现在该设备市价280,000元, 将来还得花钱付清理费用10,000,则实际可收回270,000元(280,000-10,000),实际可收回的钱数就是可变现净值,因此可变现净值为270,000元。 4、现值,通俗讲就是把以后的钱折算到现在的价值,以后每期都可以带来50,000元的收 入,我们不能简单的计算为50000乘以7,因为以后各期的钱是在不同时间点上收回的,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不同时间点的钱是不相同的,这里我们就需要使用年金现值系数去计算了。7年期10%利率的年金现值系数查表可知:4.8684因此现值等于50,000乘以4.8684等于243,420元。 5、公允价格即市场价,280,000元。 考试题型以多选为主 3. 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包括()。 A.历史成本 B.公允价值 C.重置成本 D.可变现净值 答案:ABCD 参考知识点详解: (1)历史成本:又称为:原始成本。指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算。 (2)重置成本:又称为:现行成本。指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的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 (3)可变现净值:指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算。 (4)现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算。 (5)公允价值: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算。

成本计算题难题及答案(1)

成本计算题难题及答案(整合) 32、单选题 正确答案:A 某企业将甲、乙两种产品作为一类,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 A 种 材料,消耗定额分别为 32 千克和 40 千克,每千克 A 种材料的单位成本为 5 元。该企业 将甲产品作为标准产品,则乙产品的原材料费用系数为()。 A、1.25 B、0.8 C、6.25 D、4 因甲产品为标准产品,其原材料费用系数为 1 ,则乙产品的原材料费用系数 为40/32=1.25。 38、单选题 正确答案:C 资料:四方工厂用某种原材料同时生产出 A、B 两种联产品,2016 年 9 月份生产 A 产品 35 000 千克,B 产品 15 000 千克,无期初、期末在产品。该月生产这些联产品的联合成本为直接材料 1 050 000 元,直接人工 210 000 元,制造费用 250 000 元。A 产品每公斤销售价格为 35 元,B 产 品每公斤销售价格为 40 元,产品已全部售出。如按系数分配法(A 产品为标准产品,其系数为 1,B 产品系数为 1.2),则 B 产品的成本、毛利和毛利率分别是() A、997 500,227 500,18.57% B、997 500,172 500, 18.57% C、427 500,172 500,28.75% D、427 500,172 500, 18.57% B产品的标准产量=15000*1.2=18000 单位成本=1510000/(35000+18000)=28.5 B 产品的成本=28.5*15000=427500 B 产品的毛利=(40-28.5)*15000=172500 B 产品的毛利率=172500/(40*15000)=28.75% 39、单选题 正确答案:A 四方工厂用某种原材料同时生产出 A、B 两种联产品,2016 年 9 月份生产A 产品 35 000 千克,B产品 15 000 千克,无期初、期末在产品。该月生产这些联产品的联合成本为直接材料 1 050 000 元,直接人工 210 000 元,制造费用 250 000 元。A 产品每公斤销售价格为 35 元,B 产 品每公斤销售价格为 40 元,产品已全部售出。若联产品分离后,A、B 两种产品还需继续加工, 其继续加工的成本分别为 20 000 元和 12 000 元,则 A、B 产品的毛利率分别是()。 A、15.52%,15.46%

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

摘要:会计计量是将符合条件的会计要素列报于财务报表并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在传统的交易和事项中,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一直居于主导地位,随着新经济形势的不断出现,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实例的形式说明各计量属性在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多种计量属性共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应用 我国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就明确了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兼顾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较强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一、计量属性在存货实务中的应用 (一)存货的初始计量和期末计量的确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的,按成本进行计量。 (二)实例分析 例1:甲公司为上市公司,2012年12月31日,a材料的实际成本为90万元,该材料是专门为生产甲产品而持有的,市场购买价格为80万元,未发生其他购买费用。由于a材料市场价格的下降,市场上用a材料生产的甲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50万元降为130万元,但生产成本未发生改变,将a材料继续加工为甲产品预计加工费用35万元,预计销售费用及税金20万元。 a材料可变现净值=130-35-20=75(万元),a材料成本=90万元。 对于存货的初始计量,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应为实际成本90万元,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价值不能再以90万元的成本价值体现,应该为可变现净值75万元,其差异额15万元是企业在存货持有过程中因市场发生变动引起的资产减值。可见,可变现净值反映了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谨慎性、稳健性原则,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偏离其实际价值。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期末存货成本,差额部分计入当期损益,更能真实地反映存货的现实价值,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计量属性在投资性房地产实务中的应用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1.初始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在初始计量方面,无论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还是成本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都是按取得的实际成本计量。 2.后续计量。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一般采用成本模式,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现行会计准则不允许公司采用估值技术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二)实例分析 1.成本计量模式。 例2:乙企业于2006年12月31日购入一幢办公楼,取得时的原价为20 000万元,预计使用20年,无残值,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该办公楼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对外出租。2012年12月底将其出售,出售价款为21 000万元,不考虑出售房产的税费,该投资性

员工流失成本计量研究综述

员工流失成本计量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员工流失现象严重。员工的流失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离职费用、重置成本等显性成本的大幅增加,还会伴随商业机密的泄漏、对企业形象和声望的影响、客户的流失、竞争力的下降等影响更大的隐性成本损失。因此,对这些流失成本的计量越来越成为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的许多专家与学者已对这些成本计量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些员工流失成本计算方法与模型。本文在对这些方法与模型综述的基础上,提岀了员工流失成本计量的建议。 一、员工流失成本经验估算法 根据Robert Gately 在其《雇员流动成本(cnst of EmployeeTurnover )》一书中应用的流动模块计算,雇员的流动成本为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25%左右,加上公司为离职雇员支付的福利,福利占离 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30%左右。此外,Advantage Hiring 的Pat Hauenstein的假定,以及Barbara Etu ) re (1997)在其著作《EmployeeRetention : Keepingthe Cream》一书中,也预计雇员的 流动成本为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25 %。而根据美国劳工部的预计,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将达到一名新 招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33%)。美国管理学会(AMA的报告则认为,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30 %,对技能紧缺的岗位,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要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 1.5 倍。根据TheSaratoga Institution 1997年的预计,雇员的流动总成本为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100?200%。根据Manchester Consulting 1998年的研究发现,有65%的公司雇员流动成本为每人 1000—10000美元,有10%的公司雇员的流动成本每人超过20000美元;根据WilliamBliss 2000年的报 告,如果考虑所有的流动因素,雇员流动总成本至少达到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150%。美国《财富》 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水的 1.5 倍,而如果离开的是核心员工则代价更高。据墨伟斯和罗勒的研究估计,银行职员每更替一个岀纳员的成本超过2500美元。 上述流动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十分基本和简单的,而且是粗略和保守的。虽然这些方法可能在一些类别依据了对成本的估计,但这些估计结果会随着工资福利的差异而发生变化,而且这些估计并没有完全计算企业就员工的离职、职位空缺、替代、生产率或学习曲线损失以及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根据Fitzenzl997 年的报告,一旦这些成本都列入计算范围内,员工流动成本将高达离职员工全年工资收入和福利成本的两倍。 二、员工流失成本的传统计量方法 历史成本计量法是把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岀按历史成本原则资本化,以此作为员工流失的成本。这反映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原始投资,主要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维持成本。重置成本法是以现时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所需花费的价值作为员工流失的成本。弗兰霍尔茨将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定义为由取得成本、 开发成本和遣散成本构成。刘仲文认为,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指由于置换目前正在使用的人员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取得、开发、离职(或遣散)成本。机会成本法是以员工离职或离岗使企业因该岗位空缺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人力资源损失费用的计量依据。三种方法在计量人才流失成本时各有侧重,各有优缺点:前两者注重显性成本,后者注重隐性成本,其共同的缺点是均未对流失成本具体计量且都不能全面反 映员工流失成本。

会计五种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

一、历史成本 一般在会计要素计量时均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 二、重置成本 盘盈存货、盘盈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均采用重置成本。 三、可变现净值 在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中,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四、现值 1、固定资产采用现值计量的情形: (1)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2)弃置费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时采取现值口径。 (3)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成本口径选择之一。 (4)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入账价值的确定采用现值口径。 (5)盘盈的固定资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其入账价值的确定采用现值口径。 (6)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或资产组)减值测试时,可收回金额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 2、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3、辞退福利补偿款超过一年支付的,以现值确认辞退福利金额。 4、预计负债计量时,应当综合考虑有关风险、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影响较大的,以相关现金流出的折现值作为其最佳估计数。 5、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6、销售(劳务)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按照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未来应收款的现值)确定销售收入。 五、公允价值 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口径选择; 2、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口径选择之一;(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在存在确凿证据且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其余的仍采用原来的计量模式。)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口径选择; 4、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口径选择之一; 5、资产减值准则所规范的资产在认定其可收回价值时,公允处置净额是备选口径之一;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处理时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非货币性交易中,新准则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7、债务重组中,如果是以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则债务重组利得是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的。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

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本科生毕业论文 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 —基于双重计量模式下的利弊分 析学院管理(经济)学院 专业 11级工商管理(会计学方向) 年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昌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昌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本人论文(设计)中有原创性数据需要保密的部分为(如没有,请填写“无”)。 学生签名: 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 指导教师签名: 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 —基于双重计量模式下的利弊分析 摘要 本文从会计计量属性的角度进行探讨,第一章介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综述,论述研究相关内容的学者的论点;第二章对我国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探讨,介绍计量属性的相关理论,从而引入本文论点;第三章介绍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含义、产生及相关利弊分析;第四章探讨近些年来讨论的焦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含义、产生及相关利弊分析;第五章则针对我国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共存的双重计量模式,分析在我国运用双重计量模式时所产生的利弊,并阐述在当前应用双重计量所面临的状况;最后,分析我国运用双重计量模式的可实施性与存在的必然性。 关键词:双重计量;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 Our Country's Accounting Measurement Attributes

关于会计计量问题和方法的计算

关于会计计量问题和方法的计算 财务会计通常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三部分,其中计量作为确定会计要素计入财务报表金额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2006年底我国发布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从会计计量角度讲,新准则较为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38项具体准则中23项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新准则还引入多种其他计量基础,如存货减值中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以及资产减值准则中的使用价值等,准则质量明显提升。 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及贯彻实施后,财政部又陆续出台了准则讲解、应用指南、解释公告等,不断完善准则体系。但是综合梳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后,不难发现整个准则体系在会计计量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值得改进之处。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比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准则在会计计量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为此,经过多年讨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3年7月发布了新的概念框架讨论稿。从计量角度讲,讨论稿厘清了计量目标、计量基础以及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等许多基本概念,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计量相关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分析我国现行准则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2013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新的概念框架计量讨论稿,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改进我国会计计量的建议。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计量规范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国发布的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准则讲解和应用指南之后,发现我国会计计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计量目标不明确 目标指导具体规定。以概念框架为例,美国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概念框架均以财务报告目标为起点,目标进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以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同样,计量目标是会计计量的基础概念,是解决会计计量问题的关键起点。 在讨论计量目标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之争。受托责任观指财务报告应反映管理者对交托的资源的保管责任或受托责任的实施成果,以便所有者能够对管理者的受托责任进行评估;决策有用观指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主体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对于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授信人做出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是有用的。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情况下,企业股权分散,投资者实际上为委托人,需要根据管理层提供的信息对受托人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决定继续维持受托关系还是更换受托人,即决定继续投资还是退出投资,因此决策有用观包含受托责任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概念框架都将决策有用观作为财务报告目标的关键词。 决策有用观下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为投资者和债权人。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求存在矛盾。投资者希望采用市场价值方式对主体进行计量,这样更能够反映其投资价值;债权人则期望采用历史成本对主体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姓名:骆丹:学号:1509030086 班级:会计专硕一班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运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案例,并总结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后,世茂股份相关的会计科目的变化,进而影响其净资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就目前来看,相比成本模式,公允模式下各项财务指标都呈现更佳的状态。 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世茂股份”)于1994年2月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代码为600823.公司前身是以零售、批发日用百货用品为主营业务的上海万象集团公司,从1994年才开始对房地产进行投资,并延伸到了一系列与房地产相关的配套业务,例如广告装潢、家具等,使得该集团拥有了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又因为该公司地处黄金地段,集经济、人才、市场、交通等一系列区位优势于一身,满足了其走向国际市场的需求。2007年,世茂股份首次出现投资性房地产这个科目,并选择了成本计量模式。 从表3可以看出,在公司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投资性房地产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极低。 通过世茂股份的年报发现,世茂股份的投资性房地产主要位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些城市的房地产交易较为频繁,拥有有利的市场环境。由于具有较好的市场条件,因此客观上公司具备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基础。同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会使公司的财务情况、经营业绩等指标得到更加客观、真实的反映。这对投资者而言,既能进一步全面了解公司状况,又能够有效地判断公司的自身价值,尤其是涉及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价值。

鉴于客观条件成熟,主观上又有利于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和决策,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进行了修订,制定了《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管理办法(试行)》,于2009年6月1日起变更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以小心谨慎、保守稳定的态度估计公允价值,并区别不同种类的物业使用不一样的方法确定其价格。总的原则是,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若公司自身拥有交易价格,就以该公司提交的同一时期房产出售价格或房产的上报价格作为估值基础;如果没有确定的交易价格,则进行大范围、多角度、多视点的广泛市场调查。 下面逐项分析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后对世茂股份相关会计科目的影响。 第一,对成本的影响。这里的成本包括信息收集、信息甄别、聘请专业评估公司等发生的支出。具体来讲,在确定公允价值时,由于世茂股份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价系统,只能从相关市场上寻找有关类似的房地产定价信息,这必然增加获取公允价值的成本,同时不同市场中介提供的定价信息差别很大,公司在获取外部信息的同时必然增加甄别成本。假如交易频繁的房地产市场没有被公开,那么公司得到信息的方式只能是通过繁琐的估值技术。这样做不仅会造成很多人力和物力的消耗,而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需要每年聘请独立的评估师进行评估和披露,这些都增加了成本。 第二,对折旧的影响。按照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公司在2009年更改会计政策后,对2008年追溯调整,调减由于折旧计提的管理费用1019737.92元,调增由于计提折旧减少的利润1019737.92元。此后也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减少了管理费用,增加了利润,削弱了费用的“税盾效应”,公司间接地将会承担更多的税负。 第三,对税收的影响。从对折旧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折旧的减少导致可抵税项目的减少,使公司将承担更多的税负。虽然会计上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进行确认,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利润出现大幅度增长,由于税法上对此类收益不予确认,不会对企业当期所得税造成影响,但会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公司收益实现当期即公司出售投资性房地产时纳入当期应缴所得税中进行征收。

基础会计第四组——简述会计计量属性的种类及其含义

基础会计 要求: 一、独立完成,下面已将五组题目列出,请按照学院平台指定 ..的做题组数作答, 每人只答一组题目 ........,多答无效 ....,满分100分; 平台查看做题组数操作:学生登录学院平台→系统登录→学生登录→课程考试→离线考核→离线考核课程查看→做题组数,显示的数字为此次离线考核所应做哪一组题的标识; 例如:“做题组数”标为1,代表学生应作答“第一组”试题; 二、答题步骤: 1.使用A4纸打印学院指定答题纸(答题纸请详见附件); 2.在答题纸上使用黑色水笔 ..作答;答题纸上全部信息要求手 ....按题目要求手写 写,包括学号、姓名等基本信息和答题内容,请写明题型、题号; 三、提交方式:请将作答完成后的整页答题纸以图片形式依次粘贴在一个 .... .......Word 文档中 ...上传(只粘贴部分内容的图片不给分),图片请保持正向、清晰; 1.上传文件命名为“中心-学号-姓名-科目.doc” 2.文件容量大小:不得超过20MB。 提示:未按要求作答题目的作业及雷同作业,成绩以 ..! ....................0.分记 题目如下: 第四组: 一、简答题(共52分) 1.简述会计计量属性的种类及其含义(15分) 答:新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有五个,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用于初始计量,除以个别情况下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外,均应用历史成本原则,此为最基本的原则 公允价值:同时用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主要用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

可变现净值:只用于后续计量,准备处置的长期资产以及流动资产(主要是存货)使用可变现净值进行计量,如果可变现净值低于帐面价值 现值:只用于后续计量,准备长期使用的资产价值使用现值。 重置成本:会计不用重置成本作为基础,评估师用重置成本作为评估基础 2.简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及其含义(16分) 答: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1、货币计量;2、持续经营;3、会计主体;4、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3.简述会计恒等式(21分) 答:会计等式是由会计要素组成的,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会对各会计要素产生一定影响。在会计要素中,如果一项要素发生增减变动,其他要素也必然会随之发生等额变动。即使在同一要素中,一项具体内容发生增减变动,其他有关具体内容也会随之发生等额变动,其资产总量是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总量相等。所以,不管发生任何经济业务都不会打破其平衡关系。 二、账务处理(共62分) (一)(每小题2分,共32分) 1.接受A单位投入生产设备一台,价值200000元,已经交付使用。 2.用银行存款归还短期借款本金100000元,利息3000元(其中已预提2000元)。 3.从外单位购入甲材料15880元,乙材料32100元,增值税率17%。上述材料已运到企业,并验收入库。价款及税款已用银行存款支付。

员工流失成本计量研究综述

员工流失成本计量研究综述 作者:张玉娟李柱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12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员工流失现象严重。员工的流失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离职费用、重置成本等显性成本的大幅增加,还会伴随商业机密的泄漏、对企业形象和声望的影响、客户的流失、竞争力的下降等影响更大的隐性成本损失。因此,对这些流失成本的计量越来越成为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的许多专家与学者已对这些成本计量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些员工流失成本计算方法与模型。本文在对这些方法与模型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员工流失成本计量的建议。 一、员工流失成本经验估算法 根据Robert Gately在其《雇员流动成本(cnst of EmployeeTurnover)》一书中应用的流动模块计算,雇员的流动成本为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25%左右,加上公司为离职雇员支付的福利,福利占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30%左右。此外,Advantage Hiring的Pat Hauenstein的假定,以及Barbara Etu)re(1997)在其著作《EmployeeRetention:Keepingthe Cream》一书中,也预计雇员的流动成本为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25%。而根据美国劳工部的预计,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将达到一名新招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33%)。美国管理学会(AMA)的报告则认为,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30%,对技能紧缺的岗位,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要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1.5倍。根据TheSaratoga Institution 1997年的预计,雇员的流动总成本为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100~200%。根据Manchester Consulting 1998年的研究发现,有65%的公司雇员流动成本为每人1000—10000美元,有10%的公司雇员的流动成本每人超过20000美元;根据WilliamBliss 2000年的报告,如果考虑所有的流动因素,雇员流动总成本至少达到离职雇员全年工资收入的150%。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水的1.5倍,而如果离开的是核心员工则代价更高。据墨伟斯和罗勒的研究估计,银行职员每更替一个出纳员的成本超过2500美元。 上述流动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十分基本和简单的,而且是粗略和保守的。虽然这些方法可能在一些类别依据了对成本的估计,但这些估计结果会随着工资福利的差异而发生变化,而且这些估计并没有完全计算企业就员工的离职、职位空缺、替代、生产率或学习曲线损失以及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根据Fitzenzl997年的报告,一旦这些成本都列入计算范围内,员工流动成本将高达离职员工全年工资收入和福利成本的两倍。 二、员工流失成本的传统计量方法 历史成本计量法是把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按历史成本原则资本化,以此作为员工流失的成本。这反映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原始投资,主要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维持成本。重置

历史成本计量面临的挑战

历史成本计量面临的挑战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公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按规定将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准则与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旧企业会计准则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关于会计要素计量的问题,1993年准则在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十九条中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原则。新准则将之单独列为第九章的会计计量,第41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该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第43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准则明确规定:把过去单一的历史成本属性计量,改变为多种属性的计量,是对历史成本计量观念的挑战。本文将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问题进行一次探讨。 一、对几种会计计量的认识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

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我们现行的会计核算都是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但有时却不符合市场公允价值。比如说,当某项资产贬值了,以后尚可以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对增值的资产,通过评估以后,虽能以增值反映,但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条件下,对增值的差额本企业仍无法调账,存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有失公允。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置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就是按照现在购置或购置相同或相似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进行计量,目前在资产评估工作中,大都采用重置成本的方法,因为它可以体现资产的现时价值,接近市场公允的价值。在1988年下半年通货膨胀的时候,物价涨幅既快又大,开始涨价的时候,大多数的企业发生了巨额利润,因为原来的进价较低,售价日益提高,致使进销价差扩大产生了巨额利润;当通货膨胀到了后来的时候,进货的成本越来越高,使原来流入的现金已经不能再购置原来同等数量的商品,从金额上来看数字越来越大,从重置商品数量上来看却越来

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

本科生毕业论文 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 —基于双重计量模式下的利弊分析 学院管理(经济)学院 专业 11级工商管理(会计学方向) 年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昌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昌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本人论文(设计)中有原创性数据需要保密的部分为(如没有,请填写“无”)。 学生签名: 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 指导教师签名: 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 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 —基于双重计量模式下的利弊分析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传统的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会计模式面临严重挑战,其应用领域正在逐步缩小,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引入会计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从会计计量属性的角度进行探讨,第一章介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综述,论述研究相关内容的学者的论点;第二章对我国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探讨,

介绍计量属性的相关理论,从而引入本文论点;第三章介绍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含义、产生及相关利弊分析;第四章探讨近些年来讨论的焦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含义、产生及相关利弊分析;第五章则针对我国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共存的双重计量模式,分析在我国运用双重计量模式时所产生的利弊,并阐述在当前应用双重计量所面临的状况;最后,分析我国运用双重计量模式的可实施性与存在的必然性。 关键词:双重计量;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 Our Country's Accounting Measurement Attributes -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Dual Measuring Mode ABSTRACT

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及其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

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及其与 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 盖 地孙雪娇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300222) 【摘要】文章在借鉴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基础上,结合对税法的理解与认识,初步界定出税务会计的计量属性, 进而分析税务会计计量属性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之异同。在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既要重视财务会计计量属性, 又应重视税务会计计量属性,而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散见于税法之中,需要进行归纳、提炼。对税务会计计量属 性的研究,既是税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需要,又是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丰富与拓展。 【关键词】税务会计计量属性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相同差异 会计计量就是在恰当的时间、以特定的单位所做出的数量反映。“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是会计的核心。因为会计的‘语言’就是量化的信息”(葛家澍、杜兴强,2005)。财务会计计量属性在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准则规范以及会计实务处理中,比较明确,几成共识;但理论界对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则关注不够,鲜有文献提及,而它又是企业会计实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企业会计实务既需要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对交易事项进行正确的计量,又需要从税务会计的角度对其中的涉税交易事项进行正确计量,二者不可偏废、不可或缺。 一、税务会计计量属性 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源于税法,但哪个国家的税法也没有像会计那样在一个规范性文件(如基本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概念框架、原则公告等)中集中阐明其计量属性,而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既是实际存在,又有别于财务会计。试问,哪个企业在填报税务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时不需要对税务会计要素(涉税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而且绝不能出现差错,否则,将受到税务机关“立竿见影”的惩罚。因此,需要认真研究税法、正确理解税法,并从税法中去归纳、提炼出其计量属性,以便正确地进行各种应交税金的计算与申报。由于各国税法的立法层次一般要高于会计规范,因此,由税法决定的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情况下,财务会计计量属性要服从于税务会计;而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财务会计计量属性与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应体现或服务于各自的会计目标。 基于对税法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税务会计计量特点归纳为,以历史成本为主,以重置成本、现行市价为补充,在特定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 (一)历史成本(实际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均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历史成本强调:(1)其计算时点是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而不是企业取得以后持有期间的价值;(2)企业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强调的是现实性,即使是企业取得资产时应当负担的支出,如果企业最终没有兑付

浅析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和成本的计量问题

会计理论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问题 院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财务会计 年级:2011级 指导老师:吴琼 姓名:刘友华 学号:2011211930 2014年6月20日

浅析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问题摘要: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是建筑业会计核算中的核心与难点问题。本文讲述了建造合同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过程和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的优点以及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造合同合同收入完工百分比法收入确认 一、建造合同的相关概念 (一)建造合同的定义 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资产或者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数项资产而订立的合同。这里所说的资产是指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建筑物及船舶、飞机、大型机械设备等。 (二)建造合同的特征 ①先有买方后有标底,建造资产的造价在签订合同时已经确定; ②资产的建设期长,一般都要跨越一个会计年度,有的甚至长达数年; ③所建造的资产体积庞大,造价高; ④建造合同一般为不可取消的合同。 (三)建造合同的类型 建造合同按照合同价款确定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两类。

1.固定造价合同 固定造价合同是指按照固定的合同价或固定单价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例如:某施工企业与建造商签定一项建造写字楼的合同,合同规定建造写字楼的总造价为1500 万元,该合同即为固定造价合同。 2.成本加成合同 成本加成合同是指以合同约定或其他方式议定的成本为基础,加上该成本的一定比例或定额费用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例如:某施工企业与建造商签定一项建造办公楼的合同,合同中规定合同总价款以建设该办公楼的实际成本加上实际成本的2%计取。该合同即为成本加成合同。 固定造价合同与成本加成合同的主要区别在于风险的承担者不同。前者的风险主要由建造承包方承担,后者的风险主要由发包方承担。另外,两者在会计确认收入时,条件也是不同的。 二、建造合同收入的构成 建造合同收入包括两部分,即合同中规定的初始收入及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 (一)初始收入 初始收入是指承包商与建设单位双方签订的建造合同的总金额,它是构成工程合同收入的基本内容。 (二)因合同的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

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银行账户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帐户,专用存款 金融资产分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持有主动到期投资 贷款和应收款项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流动负债的计价:一般都是按未来应付的金额(或面值)来计量流动负债,并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符合谨慎性原则。 单项选择 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企业现在清查中,经检查仍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短款,经批准后应计入(管理费用)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应收票据应按(面值)计价入账 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借记的会计科目是(投资收益) 企业对随同商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进行会计处理时,该包装物的实际成本应结转到(“销售费用”科目) 某企业月出库存材料60件,每件为1 000元,月中又购进两批,一次200件每件950元,另一次100件,每件1 046元,则月末该材料的加权平均单价为(985)元 下列投资中,不应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是(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没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 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下,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对应分得的现金股利,应当(贷记“应收股利”科目)某企业购入机器一台,实际支付价款85 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14 450元,支付包装费用1 500元,安装费1 000元,则该企业设备入账的原值为(101 950)元。 某项固定资产的原值为10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1 000元,在年数总和法下第二年的折旧额为(2400)。 企业的下列固定资产中,不计提折旧的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设备)。 应对以下(当月新减少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某企业本期以60万元的价格转让设备一台,该设备的原价70 万元,已提折旧24万元,转让时支付清理费用4万元。本期出售该设备影响当期损益的金额为(10)万元。 某企业对生产线进行扩建。该生产线原价为1200万元,已提折旧100万元,扩建生产线时发生扩建支出200万元,同时在扩建时处理废料发生变价收入10万元。该生产线新的原价应为(1 290)元。 下列各项中,导致负债总额变化的是(赊购商品) 企业从应付职工工资中代扣的职工房租,应借记的会计科目(应付职工薪酬) 短期借款利息核算不会涉及的账户是(短期借款) 多项选择 企业的下列存款中,应通过“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核算是(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 企业现金清查的主要内容有(是否存在贪污或挪用,是否存在白条抵库,是否存在超限额库存现金,是否存在账项不符现象) 下列各项,构成工业企业外购存货入账价值的有(买价,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