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偶遇》,回答下列小题。

偶遇

①小城有家卖饰品的小店,店名极有意思,叫“偶遇”。小店开在一条古旧的街道上。店里卖的都是小饰品:精美的钥匙扣,拙朴的香水瓶,会唱歌的玻璃小人,五颜六色的发圈……每一样,都是精致小巧的。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屋,被装点得像童话。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店主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妇人,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烂,举手投足间,自有一段风情。年轻时,她迷恋小饰物,一直没有机会开这样的店。退休了,她重拾旧梦,天天守着一堆“宝贝”,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②那条街道我不常去,自然不知道这间“偶遇”。那天突然撞见,欢喜莫名。这样的相遇,不约定,带来惊喜。后来的一些天,我脑子里不时会蹦出那家小店来,一屋的小饰品,丁丁当当,丁丁当当。与老妇人的优雅,竟十分的般配。我不由自主地微笑,岁月里,我们会渐渐老去,梦想却不会。

③也是这样的偶遇,在武汉。文友拉我去逛光谷步行街。天桥之上,我被一朵一朵怒放的玫瑰花牵住了脚步。确切地说,那不是花,那是一堆橡皮泥。可它分明又是花,瓣瓣舒展,鲜艳欲滴。

④捏橡皮泥的,是个矮个子男人。眼睛细小,皮肤黝黑,满脸沧桑。沧桑中却有种淡定的平和。他在眨眼之间,把一小坨橡皮泥,捏成一朵盛开的玫瑰。我蹲下去,看他捏。他十指扭曲,严重残疾,却灵活。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

⑤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买。他说,这个不卖,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我惊讶了,我说,你可以重捏一个给预定的人啊。他却坚持不卖,说他答应过给人家留着的,就一定得留着。一会儿,他给我捏出另一朵来,洒上荧光粉。他关照:你回去对着灯光照上十来分钟,它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的。

⑥从武汉回来,别的东西没带,我只带了那枝花回来。看见它,我总要想一想花后的那个人,生活对他或许有诸多不公,他却能够做到心境澄清,让花常开不败!

⑦还是这样的偶遇,在云南。夜晚的广场上,一群人围着篝火在跳舞。不断有人加入进去,天南地北,并不熟识。不要紧的,笑容是一样的,快乐是一样的,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我站在圈外看,有人跟我招手,来呀,一起来跳啊。我笑着摇摇头。手突然被一女子牵了,她不由分说把我牵进那欢乐的人群中。灯光暗影里,她脸上的笑容明明暗暗,如星星闪烁。她说,跳吧,一起跳吧,很好玩的呀。她很快踩上音乐的节奏,身体像条灵活的鱼,看得我眼热,跟在她后面跳起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跳舞,完全不得章法,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整个点燃。曲终,转身寻她,不见。满场的欢声笑语,经久不散。

⑧人生还有多少这样的偶遇?在时间无垠的荒野里,我们都是跋涉的旅人,却因这偶然的相遇和眷顾,布下温暖的种子。日后,于某一时刻,不经意地想起,那些温暖的种子,早已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人生因此变得丰盈。

(选自丁立梅精品十年精选集《遇见》)

(1)老妇人“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是说她把生活过得怎样?

(2)第④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作为一个手艺人,他________。第⑤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具有________的优良品质。

(3)第⑦段中“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的意思应如何理解?

(4)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文章第②段中,有一句话说出了三次偶遇的共同特点,请找到并写出。

②请写出你阅读本文后的两条启示。(要求: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

(5)第⑥段中划线的“花常开不败”有什么深层含义?“我”为什么会认为矮个子男人能“让花常开不败”?

【答案】(1)美好而充满活力

(2)技艺高超;诚实守信

(3)示例一:美好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生活一直美好幸福)。示例二:优秀的精神品质一直保有。示例三:给人的温暖、美好的感受一如既往。示例四:生活虽然对他不公(他虽然历经沧桑),但他能不为所困,淡定平和(心境澄清),坚强面对(用心努力地生活),所以他能“让花常开不败”。

(4)①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而在瞬间打开,相通相连。②言之成理即可

(5)①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②所写的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即可。

【解析】【分析】(1)“如花似玉”本义:旧时比喻女子年轻美丽。语境义:美好而充满活力。可结合具体语境,看看“如花似玉”形容的是什么,这样答案才确保准确无误。

(2)此题从“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技艺高潮。从“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买。他说,这个不卖,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等情节中可看出他是一个诚实守信之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3)“心灵因一团篝火”,是指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在瞬间洞开”,是说人们心与心相通相连。

(4)①细读文章第2段,找出能表达出三次偶遇的共同点的那句话即可。即“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通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区域并提取是作答的关键。②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社会实践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等角度写启示。

(5)一问,“花常开不败”可从生活一直美好幸福等角度作答,总之要答出这句话的比喻义。二问,“我”会认为矮个子男人能“让花常开不败”的原因可从他面对生活的不公,仍淡定平和、坚强面对等角度作答即可。也就是答出作者敬佩他的原因。

故答案为:⑴美好而充满活力;

⑵技艺高超;诚实守信;

⑶示例一:美好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生活一直美好幸福)。示例二:优秀的精神品质一

直保有。示例三:给人的温暖、美好的感受一如既往。示例四:生活虽然对他不公(他虽然历经沧桑),但他能不为所困,淡定平和(心境澄清),坚强面对(用心努力地生活),所以他能“让花常开不败” ;

⑷①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而在瞬间打开,相通相连。②言之成理即可;

⑸ ①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②所写的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如花似玉”本指女子年轻美丽的,在这里用来形容生活。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即可做出回答。

⑵本题考查评价人物性格。答题时应注意,人物形象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⑸本题考查阅读的看法、体会、启示。答题时应注意,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题目。

竹影

苏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家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何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

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A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笋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笋。走出竹阴,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上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笋,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女子的思念情怀:“籊籊竹竿,以钓于洪。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洪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忆起童年在洪水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B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注释】籊籊(tì):长而细的竹竿。

(1)选文围绕“竹林”写了哪些事来表现母亲对“我们”的爱?请简要概括。

答:①许多年前, ________

②三年前,________

③今年谷雨后, ________

(2)选文第③、第⑤段都写了母亲说“灶堂火”笑得很旺,这样写有何好处?

(3))品读第⑤、第⑩段中A、B两处的画线句,进行赏析式批注。

(4)“竹笋能食,竹竿善用”,除此以外,作者还赋予了“竹”哪些内涵?

【答案】(1)许多年前,母亲采竹笋盼我们回家,给“我们”做美味笋片。;三年前,母亲老把竹影看成回家的孩子。;今年谷雨后,为“我”辛苦地寻竹笋,砍竹竿做挂衣竿。(2)运用拟人,更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回家的热切盼望和愿望成真后的快乐心情,结构上也形成了前后的照应。

(3)①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动作之“快”,表现了母亲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和兴奋。

②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与日俱增的这一特点。

(4)竹是我们亲情的纽带和载体,也是儿女成长的见证。(或:竹笋是母亲让我们回家的借口,笋片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小竹笋长成竹子,长成竹影,我们在母亲的养育下也长大了。

【解析】【分析】⑴本文围绕”竹林“详细记述了母亲的多件事迹,表达了母亲许对我们的爱。问题要求概括母亲做过的事情,只需要把文中叙述性的文字凝练起来即可。从第③段”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何弄着那些笋片“;第④段" 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第⑧段”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即可概括出。

⑵本题考查关键语句的表达作用。细读相关段落可知母亲说“炉堂火”晓得很旺,有用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回家的热切盼望和愿望成真后的快乐心情,第五段在结构上是对第三自然段的照应。

⑶①“跑”“跨”“越”都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分析,今年谷雨,我早早的回老家看母亲,母亲非常的开心兴奋,而这几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动作之“快”,表现了母亲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和兴奋。②这句话把爱比作是会生长的竹子,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竹子会逐渐成长,慢慢地长成竹阴,而爱就像竹子,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与日俱增的这一特点。

⑷探究类题目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的指向是多层面的而不是单层面的,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其探究角度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文本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方式、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等.探讨井的文化内涵,需要学生从竹的象征意义来理解,竹是我们亲情的纽带和载体,更是儿女成长的见证;竹叶家乡的象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理解。

故答案为:⑴许多年前,母亲采竹笋盼我们回家,给“我们”做美味笋片;三年前,母亲老把竹影看成回家的孩子;今年谷雨后,为“我”辛苦地寻竹笋,砍竹竿做挂衣竿;

⑵运用拟人,更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回家的热切盼望和愿望成真后的快乐心情,结构上也形成了前后的照应;

⑶①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动作之“快”,表现了母亲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和兴奋;

②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与日俱增的这一特点;

⑷竹是我们亲情的纽带和载体,也是儿女成长的见证。(或:竹笋是母亲让我们回家的借口,笋片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小竹笋长成竹子,长成竹影,我们在母亲的养育下也长大了。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察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某一段落或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

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联系上下文,结合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题干找到原文相关语句并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泥桶中的信

(日本)叶山嘉树

①松户与三弄完水泥了。他的头发和鼻口都被水泥沾成灰色。他想把手指伸入鼻孔,抠掉像钢筋混凝土那样黏住鼻毛的混凝土,可是为了配合每分钟吐出十立方尺的水泥搅拌器,根本没有时间把手指伸向鼻孔。他一直担心自己的鼻孔,却整整十一个小时没空清理鼻子。其间虽有两度休息:午饭时间和三点钟的歇息。可是,中午时间,肚子很饿;下午那次歇息时间要清扫搅拌器,没有空闲,所以始终没有把手伸到鼻子上。他的鼻子似乎像石膏像的鼻子那样硬化了。快到下班时间了,他用疲惫的手搬动水泥桶,一个小木盒从水泥桶中掉出来。

②“是什么?”他觉得很奇怪,但无暇顾及这种东西。他用铲子把水泥送入水泥升斗秤量;再把水泥从升斗倒进槽里,很快就要把那桶子倒光了。

③“且慢,水泥桶中不可能出现盒子。”

④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盒子很轻。

⑤“这么轻,……”

⑥他想。旋即,他又要倒下一桶,秤量下一部分。最后,搅拌器终于空转了,水泥已经弄完,终于下班了。他先在搅拌器的橡皮水管下冲洗了手和脸;然后把便当盒缠在脖颈上,一心想先喝一杯再吃饭,一面走回他的大杂院。发电厂已经完成八成。矗立夕阳中的惠那山覆着纯白的雪。满身汗水仿佛突然冰冷起来。在他经过的脚下,木曾川的河水咆哮地吐着白沫。

⑦“嘿!真受不了,老婆肚子又大了……”他一想到满地爬的孩子,想到即将在这寒冷时分生下来的孩子,想到一再生产的老婆,就觉得泄气之至。

⑧“一圆九十钱的日薪,一天要吃两升五十钱的米,衣着住宿又要九十钱!怎么还能喝酒呢!”他突然想起钱袋里的小盒子。他在裤子臀部擦去附在盒上的水泥。盒子上没有写什么,钉得很牢。

⑨“里头好像有什么东西,钉住了。”

⑩他先把盒子砸在石头上,可是没有砸坏,于是像要踩碎这个世界似的,拼命践踩。从他捡到的小盒中掉出一块破布包裹的纸片。上面这样写着——

?我是N水泥公司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的爱人担任的工作是把石块放进碎石机去。十月七日早上,放进大石块时,跟那石块一起夹在碎石机中。他的伙伴想去救他,但我的爱人已如沉到水中一般,沉落在石下。于是,石块和爱人的躯体互相辗碎,变成红色细石,落到传动带上。又从传动带传入粉碎筒中。在那儿跟钢铁弹一起,在激烈的声响中发出细细的咒诅声。就这样被烧制成水泥。骨骼、肌肉和灵魂,都变成粉末。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

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第二天,我写了这封信,悄悄放进桶子里。你是工人吗?如果你是工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请回信。这桶中的水泥用来做什么呢?我很想知道。我的爱人会变成几桶水泥?用到哪些地方?你是水泥匠?还是建筑工人?我不忍见我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大宅的围墙。可是,我怎能阻止得了!如果你是工人,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种地方。唉,算了,用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我的爱人一定认为埋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没关系,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定会配合得很好。他温柔善良,而且稳当可靠。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六岁。他如何爱我,我不知道。但是我已经用水泥袋代替寿衣,让他穿上!他没有入棺,已进入旋转窑了。如果你是工人,请给我回信。我把爱人所穿的工作服破片送给你,包这封信的就是。这破布已沁进石粉和他的汗水。他是穿着这件破工作服紧紧拥抱我的。如果不会给你添麻烦,请把使用这水泥的日月、详细情形、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你的名字,都告诉我,务请保重。再见。

?他望着信末的住址和名字,一口气把倒在杯里的酒喝光。

?“真想喝个烂醉,把一切都砸坏!”他怒吼。

?“喝醉乱来怎么行!孩子怎么办?”妻子说。他看着妻子大腹中的第七个孩子。

1925年(选自《经典小小说》,有删改)【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到二十世纪初日本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1)依据上下文在第⑤段的省略号处补上心理描写,最合适的一句是()

A.这么轻,里面会是什么呢?

B.这么轻,丢的人也太粗心了!

C.这么轻,好像没装什么钱。

D.这么轻,怎么会在水泥桶里?

(2)信里的故事如果改成女工在电话里讲述,效果是否更好?简述理由。

(3)有同学认为可以把小说第⒁段去掉,也有同学说不能把它去掉,说说你的理解。(4)联系你的阅读经验,结合本文和其他已经学过的小说,联系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谈谈“水泥”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1)C

(2)电话中讲述就要直接表现女工的语气情绪等,分散了笔墨。用书信讲述能留给阅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也能更集中地表现松户读信的感受,增加了事件本身的震撼力。

(3)不可以。因为第⒁段所写的内容,把松户从看信后的愤怒和冲动拉回现实,深刻地表现了松户生活的苦难与无奈,留给读者更深的思考。

(4)水泥不仅是小说的线索,如本文围绕水泥桶中的一封信,写了从事水泥相关工作的松户、女工和她的爱人的遭遇与命运,而且还象征了现代工业对人的损害:通过水泥渗入松户鼻孔的细节,展示了水泥所象征的工业快速发展,而女工和他的丈夫也和松户一样从事与水泥有关的工作,这是现代工业在人的生存方式上的无孔不入,水泥不仅劳损了松户的身体与健康,甚至夺去了工人的生命,无处不在的水泥建筑代表的繁华却饱含了当时工人生活的苦难与无奈。

【解析】【分析】(1)根据上文“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盒子很轻。”此处应与“钱”有关,ABD三项都没有提到“钱”,只有C项与“钱”有关,故选C。

(2)信里叙述的是一个关于下层工人在工作时失去了生命的故事。如果女工直接陈述避免不了,叙述时将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伤心难过的情绪在其中,而通过信件来展示女工的不幸遭遇,可以有效避免情绪化,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可以更集中地将读信人松户的感受表现出来。

(3)第十四段写的是松户从看信后,对遇害的工人充满了同情,却帮不上什么忙,很是无奈。妻子的话将故事拉回现实,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但又不失对生活的信念:为了孩子,也要好好生活。所以不可以删去。

(4)小说的情节是围绕“水泥”这一线索展开的。松户与三在完成了繁重的工作,快要下班时,水泥桶发现盒子,于是装进了口袋;当他为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发愁时,他想到了水泥里的小木盒,认为水泥里的小木盒中也许会有一些东西;当他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打开了小木盒之后,发现水泥里有一封信,意外知道了一个关于下层工人在工作时失去了生命的故事,这让他很是伤感。作者用“水泥”贯穿全文,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从而使小说结构完整、自然,主题更加突出。同时“水泥”也象征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如同“水泥”一样的不幸遭遇与命运,还象征了现代工业对人身体与健康的损害,不仅使得他们的生活窘迫,甚至还夺走了他们的生命。引人深思。

故答案为:⑴C;

⑵电话中讲述就要直接表现女工的语气情绪等,分散了笔墨。用书信讲述能留给阅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也能更集中地表现松户读信的感受,增加了事件本身的震撼力;

⑶不可以。因为第⒁段所写的内容,把松户从看信后的愤怒和冲动拉回现实,深刻地表现了松户生活的苦难与无奈,留给读者更深的思考;

⑷水泥不仅是小说的线索,如本文围绕水泥桶中的一封信,写了从事水泥相关工作的松户、女工和她的爱人的遭遇与命运,而且还象征了现代工业对人的损害:通过水泥渗入松户鼻孔的细节,展示了水泥所象征的工业快速发展,而女工和他的丈夫也和松户一样从事与水泥有关的工作,这是现代工业在人的生存方式上的无孔不入,水泥不仅劳损了松户的身体与健康,甚至夺去了工人的生命,无处不在的水泥建筑代表的繁华却饱含了当时工人生活的苦难与无奈。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和对文本的理解。解答时,要联系文章内容和主旨,根据事件发生时的情景进行作答;

⑵本题是对文章情节安排的考查。情节曲折,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不顺当,有波折,出人意料,常用方法有:巧设悬念、误会、伏笔,以抑扬相生之法着意蓄势,使文章波澜迭起,扣人心弦;

⑶本题考查把握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上要紧扣小说主题,结构要从承上启下两个角度展开;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线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主题和主要内容来解答。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节选)

王宏甲

1972年,美国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50米。

1993年,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没人会想到,2016年,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会出现在中国贵州。(“没人会想到”,在巨大的差距下,中国人独立自主创造的这个世界奇迹让全世界为之震撼。)“我们的落后是明摆着的。”1993年,南仁东提出争取把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他要表达的是:正是因为“落后”,我们更应该“奋起”。

1994年,南仁东着手选址。他和团队用遥感技术及数据分析筛选出100多个洼地,再一个一个“用脚去选”。南仁东和伙伴们早已不记得走了多远的路,只记得坐在火边仰望璀璨的星空。

2006年,由我国独立自主建造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正式决定选址贵州平塘大窝逝;2008年12月26日,FAST工程奠基典礼举行;2011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这个大射电望远镜取名为FAST,蕴含着“追赶”“跨越”“领先”之意。

此前,有外国人说:“一个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的国家,怎么能做大射电望远镜?”这激起南仁东痛彻的反思。多年来,我们多是引进外国零部件组装产品,自己只做外壳。缺少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岂能不落后!

南仁东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找回“自力更生”!这包括,即使有气吞山河的自信,仍需要面对重重困难。

FAST建设期间,南仁东遇到很多技术难题,寻遍世界同类顶级技术,都无解。在他的倾情投入和亲自指导下,全国有近200家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攻关,经过了近百次的试验和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有用的”,南仁东一次次研究失败的原因。终于,一项项世界性的难题得以攻克,并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同时,那么大的设备,那么长的钢梁,那么重的零部件,都是当地政府带领群众“蚂蚁搬家”一点一点运进大窝凼的。科研队伍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被极大地释放出来。(“蚂蚁搬家”“一点一点”,)

2015年3月,南仁东病倒了,肺癌晚期。这一年,他70岁。秋天,手术后身体虚弱的南仁东返回工地,继续指导FAST的安装。

2016年9月25日,是中国科学史上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在贵州平塘大窝函,FAST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启用典礼。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信中写道—“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正是在这封贺信里,FAST第一次被称为“中国天眼”。此前,因病情加重,南仁东被送回北京治疗。但在典礼前一天,他从北京回到天眼基地—他执意要先去看看FAST:贵州,黄昏的高原上,夕阳又大又圆。南仁东戴上安全帽,兴奋而威严的表情俨然像一个将军。同事和学生要护送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平静地摆摆手:“让我自己走过去看。”南仁东慢慢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前方,就是他为之奉献一切而终于建成的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巨大的反射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射出万道金光,绚丽无比。此时,南仁东早已泪流满面。(“慢慢地”“一步一步”,)

第二天,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南仁东陪同前来参加落成启用典礼的国际天文学家们参观万山丛中的中国天眼。此时,开工之前曾考察过大窝函的国际大射电望远镜SKA计划总干事菲利普·戴蒙德感叹道:“几年前是一片荒芜,现在居然可以运行,真的很伟大!”

FAST的胜利建成,证明了找回“自力更生”的中国科学家和建设者们有着多么巨大的创造力。

2017年1月,南仁东入选国家科技创新人物。这是南仁东生命的最后一年,病中的他原本不去颁奖仪式现场。但听说中央电视台要向全国播出颁奖仪式,南仁东又去了。他要借央视这个平台,说一段不能忘怀的话。他嗓音沙哑,话语断断续续——(“断断续”却字字千钧,病中的南仁东难以忘怀的是FAST建设者和贵州人民的深情。)

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而且,太沉重。我觉得我,个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我知道,这份,沉句句的,奖励,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一群人的。我,更不能忘却的,就是,这二十二年,艰苦的岁月里,贵州省,四千多万,各族父老乡亲,和我们,风雨同舟,不离不弃……我再一次,借这个机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帮助过FAST……谢谢!谢谢!”

这是南仁东要表达的最后的声音。

2017年9月25日,“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

可是,10天前,南仁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2019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还讲到,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追思“中国天眼”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最大的成功不是哪一项技术的创新成就,而是找回了“自力更生”。“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是我们宝贵的国之重器。

(1)选文内容大多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下列选项中没有按此顺序叙述的一项是()

A.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正式决定选址在贵州平塘大窝因。

B.手术后身体虚弱的南仁东返回工地,继续指导FAST的安装。

C.在北京治疗的南仁东回到天眼基地,要去看看建成的FAST。

D.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一九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南仁东星”。

(2)选文多处写到外国、外国人的相关信息,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世纪末,我国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水平在国际上很落后。

B.外国人对我国科技水平的怀疑激起了南仁东痛彻的反思。

C.中国人独立建成大射电望远镜这一壮举,让外国人敬佩。

D.没参与中国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设,这让外国人深感遗憾。

(3)选文旁的批注有两处未完成,请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蕴含的情感。

(4)作者为何不用“南仁东传”作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D

(3)“蚂蚁搬家”“一点一点”,设备之巨、力量之微可见运输之难,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用双手创造的奇迹让人赞叹。

“慢慢地”“一步一步”,不仅是因病而行走缓慢,更蕴含了南仁东以无比庄重的姿态见证FAST建成的满怀深情。

(4)“南仁东传”这个标题侧重表现南仁东的个人生平和个人精神品质。“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个标题突出中国天眼对南仁东个人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同时突出这一科技奇迹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南仁东、中国天眼建设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核心力量。

【解析】【分析】(1)ABD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C没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FAST落成启用典礼是在2016年9月25日,而在北京治疗的南仁东回到天眼基地去看建成的FAST是在典礼前一天。

(2) ABC理解正确。D 中国人独立建成大射电望远镜这一壮举,让外国人敬佩。但文中没有依据说没参与中国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设,这让外国人深感遗憾。

(3)结合语境分析,这里把“人民群众”比作蚂蚁,把把“那么大的设备,那么长的钢梁,那么重的零部件”比作是蚂蚁的家,“那么大的设备,那么长的钢梁,那么重的零部件”可见运输是多么的艰难,但人民群众具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把这些设备、钢梁、零部件搬到大窝凼,他们创造的奇迹让人感叹。结合语境分析,此时的南仁东已经是病得非常的严重,因此走路的时候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南仁东此举是要看天眼落成仪式,这是他和很多同事投注大量心血和汗水的一件事,也是有关国家科技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他对这件事非常的看重,蕴含了南仁东以无比庄重的姿态见证FAST建成的满怀深情。意对即可。

(4)文章的标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确定,本文的标题是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个标题涵盖了文章的内容,既介绍了中国天眼诞生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南仁东、中国天眼建设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用“南仁东传”这个标题侧重表现南仁东的个人生平和个人精神品质。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C;⑵ D;

⑶“蚂蚁搬家”“一点一点”,设备之巨、力量之微可见运输之难,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用双手创造的奇迹让人赞叹。“慢慢地”“一步一步”,不仅是因病而行走缓慢,更蕴含了南仁东以无比庄重的姿态见证FAST建成的满怀深情。

⑷“南仁东传”这个标题侧重表现南仁东的个人生平和个人精神品质。“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这个标题突出中国天眼对南仁东个人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同时突出这一科技奇迹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南仁东、中国天眼建设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核心力量。

【点评】⑴此题考查记叙顺序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记叙顺序的种类及特征,一般来说可以从和时间有关的词语去判断,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考查写批注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考查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语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选自《新时文—树心花的盛放》,有改动)(1)文中“我”对弟弟的“残酷”具体指的是哪些事?请概括作答。

(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眼前这个瘦弱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

②“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的工资零头都不到!”

(3)“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这个结尾能否删除,为什么?

(4)这篇叙事性文章语言生动,其间也不乏一些精辟的议论性的文字释放出智慧的光芒。请摘抄一处议论性文字,并谈谈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答案】(1)①拒绝接弟弟;②只给弟弟留两个月生活费;③婉拒弟弟让“我”帮忙找兼职的请求;④给弟弟提供的帮助也仅是写了信。

(2)①运用肖像(外貌)描写,写出弟弟的柔弱以及赶路之后的疲惫,暗示了乡村男孩初到大城市的一路艰难以及姐姐对弟弟的心疼。②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弟弟对姐姐拒绝帮助自己的不满和抱怨,表现了弟弟在北京生存的艰辛不易。

(3)示例一:不能。①此处照应前文,与北京“也是宽容的”、相约“咖啡吧”照应;②融情于景,这一处自然环境描写,用雪花的美丽烘托了弟弟的成长给姐姐带来的欣慰、愉悦;③深化主题,“苦中带甜”巧妙点出残酷磨练后才会自立自强的主题。

示例二:能。从文中第⑦段可以看出:①弟弟已在变化,故事内容比较完整;②弟弟已

经成长,主旨已经点明;③不再叙述弟弟的成长给姐弟俩带来怎样的感情冲击,文章点到为止,耐人寻味。

(4)“如果不能自己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这句话告诉我们,贫困者如果不能靠自己改变现状,就有可能永远贫困,甚至遭受欺凌,滑向堕落。(或“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坎坷与挫折,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和顽强。”这句话体现了磨练亲人的残酷是最深沉的爱,是希望亲人靠自己努力战胜磨难与打击,变得自立与自强)

【解析】【分析】⑴原文的第①③④⑤段即是“我”对弟弟“残酷”的具体内容,而且每个段落均有中心句,据此进行整理概括即可。

⑵“头发蓬松,满脸汗水……伤痕”这些是对弟弟的肖像描写,这些内容很明显地交代了弟弟的疲惫之态,作为姐姐,看到这些肯定会心疼。②句很明显是语言描写,由题干内容可知,弟弟对姐姐拒绝帮助自己心中充满了不满和抱怨,通过这些话,也可以看出弟弟在北京生存的艰辛。本题只要答出描写方法,以及弟弟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即可。

⑶可以回答能,也可以回答不能。回答能,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这一段从描写方法来看是环境描写,能够烘托出弟弟成长后,姐姐的欣慰、愉悦。从句子的内容看,又和前文相照应,“苦中带甜”还深化了主旨。回答不能,可以从前文段落的完整性,这段的必要性不大来分析。

⑷开放性试题,议论性句子,就是表达作者感受的,观点的,看法的文字,如“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坎坷与挫折,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和顽强。”这句话体现了磨练亲人的残酷是最深沉的爱,是希望亲人靠自己努力战胜磨难与打击,变得自立与自强。

故答案为:⑴①拒绝接弟弟;②只给弟弟留两个月生活费;③婉拒弟弟让“我”帮忙找兼职的请求;④给弟弟提供的帮助也仅是写了信。

⑵①运用肖像(外貌)描写,写出弟弟的柔弱以及赶路之后的疲惫,暗示了乡村男孩初到大城市的一路艰难以及姐姐对弟弟的心疼。②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弟弟对姐姐拒绝帮助自己的不满和抱怨,表现了弟弟在北京生存的艰辛不易。

⑶示例一:不能。①此处照应前文,与北京“也是宽容的”、相约“咖啡吧”照应;②融情于景,这一处自然环境描写,用雪花的美丽烘托了弟弟的成长给姐姐带来的欣慰、愉悦;③深化主题,“苦中带甜”巧妙点出残酷磨练后才会自立自强的主题。

示例二:能。从文中第⑦段可以看出:①弟弟已在变化,故事内容比较完整;②弟弟已经成长,主旨已经点明;③不再叙述弟弟的成长给姐弟俩带来怎样的感情冲击,文章点到为止,耐人寻味。

⑷“如果不能自己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这句话告诉我们,贫困者如果不能靠自己改变现状,就有可能永远贫困,甚至遭受欺凌,滑向堕落。(或“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坎坷与挫折,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和顽强。”这句话体现了磨练亲人的残酷是最深沉的爱,是希望亲人靠自己努力战胜磨难与打击,变得自立与自

强)

【点评】⑴信息筛选的题目,常考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⑵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说话,从内容到词汇、句法腔调、声音等的描写;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又叫行动描写,即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活动的描写。

⑶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等。

⑷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①词的意思或内容。②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的鱼

杨天朋

①不知从何时起,她变得狂躁不安。

②她发现眼前的水越来越浑浊,头上的光线越来越昏暗。她每天在河中游,越来越吃力。她知道自己病了,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她开始等岸上的两个人。她相信这两个人能帮到她,让她的愿望得以实现。

③当第一个人来的时候,眼前的鱼钩在左右晃动,闪着寒光,钩上的诱饵奇香无比。她知道这是人设的陷阱,但她必须咬钩,没有半点犹豫。她被长长的鱼竿拖上岸去。真的很疼,她的眼泪滚落下来。

④她睁开眼,发现垂钓者长得肥头大耳。她想把愿望告诉他。她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但她嘴里发不出声来。她努力在河坪上打滚,想把自己表现得活泼健康一点。那人把她捏在手里,令她透不过气来。她看他一副不屑的样子,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⑤这是啥子鱼,瘦得跟纸片似的,有啥子吃头?

⑥愿者上钩,谁又真愿上钩。她希望他能尽快杀死她。可她的想法落空了。只听“咚”地一声响,她又被他重新扔回河里。她眼前一黑,失望透顶,仿佛一下掉入冰河里。她嘴角扯动,想骂一句:这是什么鸟人!

⑦她等的第二个人来时,阳光正暖。鱼钩上挂的诱饵是新鲜玉米。她觅香而来。她不想再次错过机会,一口咬下去,血在口中流。她再一次被鱼竿拖上岸去。眼前是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她知道他是干什么的。这一次,她改变了策略,不想再失败。她躺在草坪上,一动不动。

⑧他端详她许久,若有所思。他逮她的手法很轻很柔。他把她放入了透明塑料水袋里。她有点兴奋:马上就会成功了。塑料袋内的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她好享受。

⑨随后,她搭上他的车子,穿过乡村,穿过城市。她听见厨房内热油沸腾的声音。她知道她即将变成人类砧板上的肉了。但她发现,他对她有点下不了手。她微闭上眼,感觉刀

锋的气息正朝她慢慢逼近。

⑩来吧,一切准备就绪。只见刀锋顺着她的肚子向尾部缓缓移动。她已经满身是血。剧烈的疼痛在她体内蔓延,她只能强忍着,但她不后悔。她自愿上钩,慷慨赴死。她希望他对她开膛破肚,最终能看见她的愿望。

?疼痛中,她想起了岸边善良的小男孩。小男孩母亲病了,只想给母亲煲一碗鱼汤。小男孩在农田逮住她后,看她身体瘦小,觉得她可怜,又把她放回了村头的柳溪河。

?当年的柳溪河特别美,绿波荡漾,游鱼如织。两岸青山碧田,村落如点点星辰散布。谁知几年前,河上游建了一个巨大的工业园。从此,河水变脏了,河水变臭了,鱼儿生病了,岸上人忧郁了。

?人类不管,鱼类无奈,可她不得不管。否则,河流污染,同族死亡,人类残伤,这是何等可怕的事情?!她等的第一个人是环保局领导,但那人对她不感兴趣,因此,她失败了。

?此时,她发现他怔住了,眼珠越瞪越大,握刀的手抖个不停。随后,他关掉煤气灶,一屁股坐在旁边的木椅上,一言不发。

?她觉得自己的气息愈来愈弱,血即将流干。她快不行了。这时,她看见他的老婆走进厨房。“你咋弄的,半小时了,还没把鱼端上桌来。”他仿佛从梦中惊醒,从木椅上弹起身来。“这鱼不能吃!”他老婆急了:“为什么?”

?“她是一条生病的鱼。你看看,她的内脏已全变黑了,身体也是乌青色的!”

?他想,她一定是专门来找他的。他用手指着砧板上的她:“她为什么生病,显然是柳溪河河水出问题了。”

?“鱼不能吃,拿去喂狗,扔垃圾桶算啦!”“不行!我要救活她。我一定要为她找医生。”“你疯啦,她只是一条鱼。你身为大厂长,你这样,别人会把你当神经病的。”可他不理睬老婆,把鱼放进塑料袋中,急急火火地冲出门去。

?那一刻,她感动得落泪。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她永远地闭上了眼。

?一年后,柳溪河的水变清了。据说,她的遗体被他晾干,并制作成生态标本,挂在了厂会议室最醒目的位置。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9年第6期,有删节)(1)阅读小说,完成思维导图。

(2)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她相信这两个人能帮到她,让她的愿望得以实现。(“她的愿望”是什么?)

②此时,她发现他怔住了,眼珠越瞪越大,握刀的手抖个不停。随后,他关掉煤气灶,一屁股坐在旁边的木椅上,一言不发。(联系上下文,想象“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3)第?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4)小说为什么不从厂长的角度叙述这个故事,而要从“鱼”的角度来叙述?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①发现柳溪河污染严重(或:发现鱼内脏全变黑,身体乌青)

②整治柳溪河

③示例:勇敢理由:为了拯救柳溪河的环境,她勇于献身,自愿被钓被杀

(2)①她的愿望是让柳溪河河水变清、变美。

②示例:这太震惊了,我没想到这条鱼的内脏竟然这么黑,身体也是乌青色,可想而知柳溪河的河水污染多么严重,这条鱼为了让我意识到柳溪河的河水污染严重而甘愿被我钓上来,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动,看来我从现在开始要提高环保意识,治理柳溪河污染问题,只有保护环境,才能让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清,景色更美!

(3)不可以。这段是插叙,交待了柳溪河遭污染的原因,也交待了她(鱼)自愿上钩、慷慨赴死的原因

(4)小说从“鱼”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更易使人警醒:鱼犹如此,人何以堪!(或:鱼尚且懂得保护环境,人又怎可不如鱼啊!)“鱼”让柳溪河河水变清的愿望与舍身救环境的行为,与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判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告诉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呼吁人们要提高环保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环境。从厂长的角度来叙述,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到答题区域:第? 段概括为:发现柳溪河污染严重(或:发现鱼内脏全变黑,身体乌青) 从

? ? 段可以概括出:整治柳溪河

⑵①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勇敢的鱼把自己送到环保局和大厂长的鱼钩下,希望他们能够从自己被污染的躯体上明白柳溪河已经被污染,希望他们能够治理柳溪河,让柳溪河河水变清、变美。② 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相关的内容,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注意表达要切合实际。如:这太震惊了,我没想到这条鱼的内脏竟然这么黑,身体也是乌青色,可想而知柳溪河的河水污染多么严重,这条鱼为了让我意识到柳溪河的河水污染严重而甘愿被我钓上来,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动,看来我从现在开始要提高环保意识,治理柳溪河污染问题,只有保护环境,才能让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清,景色更美!

⑶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理解。收要表明态度,不能删。注意对文段在文章中的结构和内容上的分析。本段的内容是交代了柳溪河遭污染的原因,也交待了她(鱼)自愿上钩、慷慨赴死的原因,运用的是插叙的表现手法,这样能够让读者明白。更容易理解。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作者构建小说的主题,运用的表达方式,注意结合公司的主题思想进行回答。如:小说从“鱼”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更易使人警醒:鱼犹如此,人何以堪!(或:鱼尚且懂得保护环境,人又怎可不如鱼啊!)“鱼”让柳溪河河水变清的愿望与舍身救环境的行为,与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判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告诉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呼吁人们要提高环保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环境。从厂长的角度来叙述,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⑴ ①发现柳溪河污染严重(或:发现鱼内脏全变黑,身体乌青) ②整治柳溪河⑵①她的愿望是让柳溪河河水变清、变美。③示例:勇敢理由:为了拯救柳溪河的环境,她勇于献身,自愿被钓被杀②示例:这太震惊了,我没想到这条鱼的内脏竟然这么黑,身体也是乌青色,可想而知柳溪河的河水污染多么严重,这条鱼为了让我意识到柳溪河的河水污染严重而甘愿被我钓上来,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动,看来我从现在开始要提高环保意识,治理柳溪河污染问题,只有保护环境,才能让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清,景色更美!

⑶不可以。这段是插叙,交待了柳溪河遭污染的原因,也交待了她(鱼)自愿上钩、慷慨赴死的原因

⑷小说从“鱼”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更易使人警醒:鱼犹如此,人何以堪!(或:鱼尚且懂得保护环境,人又怎可不如鱼啊!)“鱼”让柳溪河河水变清的愿望与舍身救环境的行为,与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判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告诉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呼吁人们要提高环保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环境。从厂长的角度来叙述,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梳理,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到答题区域,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意,结合语句的上下文进行理解,注意答案要切合文章的内容,想象要合理。

⑶本题考查文段的作业,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文段位置的理解和常见作业的把握,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方法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理解。

7.文学类作品阅读

近侍家堂又一年

王瑞锋

①春节,我回到于庄——我出生又费尽万般辛苦逃离的北方小庄。

②逃离的路径只有一个,半耕半读,听起来颇有诗意实则艰辛。于庄像一柄弹弓,耕地和读书是两根皮筋儿,铆的劲儿愈足,石子飞得愈远。

③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

④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

⑤现在的我,城里人——其实不过是个在广州租住隔断间的广漂,作为家族中唯一读书走出去的男丁,被允许侍立在老爷(乡音,即爷爷)侧旁,参与家族古老的春祭。

⑥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王家的仪式自是老爷主持。

⑦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赐,赐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不可冒犯。

⑧年三十早晨8点,当朋友们沉浸在红包、美食和旅游的喜庆中,我正陪老爷洒扫庭院,准备“请家堂”。

⑨堂屋内,大八仙桌居正中,摆满丰盛的供品,鸡、鱼、肉、菜,鸡须为公鸡。左右太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名字按辈分由高到低排列。

⑩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来吧。”喊毕,老爷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丈长的木棍横在门前,仿佛那能阻挡一切牛鬼蛇神。随后,他走进堂屋,在写满祖先名字的卷轴前,恭敬地将三支香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家堂算被请了回来。

?《论语》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时,我仿佛看见逝去的亲人们正排着队,从空中飞回于庄,飞进他们曾经的家,在八仙桌旁落座。

?中午12点,一年当中最丰盛的饭食——“年饭”开始了。老爷将一盘炖公鸡端到八仙桌上,念叨些吉祥话,祭洒鸡汤、白酒,再放一挂鞭炮后,大家才能开始享受美食。此后三天,每餐每食,也都遵循这样的礼数。

?几十年来,于庄的春节没有丝毫变化,饭菜一模一样,礼数一模一样。是日晚上,外界万家灯火吃年夜饭,于庄人则要斋戒,熬五更,等到午夜12点,烧纸钱元宝,放鞭炮,跪拜祖先后,才能进食——水饺,馅儿是芫荽豆腐,取延岁得福之意。

?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日。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

?在最严苛的时代,即便谱碑被砸,家谱被烧,我的乡村干部老爷仍会在一张红纸上,

于深夜暗暗写下祖辈的名字,摆在八仙桌上,磕头,偷偷烧掉,算是祭拜了祖先。

?磕头,亦称跪拜,源出《周礼》,要五体投地。历经千年沿革,曾一度被废除,但难究其因,跪拜礼在于庄却留存了下来。

?现在,我跪在席子上,双掌撑地,额头触地,给祖宗牌位磕四个头,再给老爷和奶奶磕两个头。

?不过,当我上初中时,历经思想洗礼,也曾像牛逼哄哄的时代里那些牛逼哄哄的人物一样,勇敢地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这些礼节。不到一分钟,我的雄心壮志被我爷(乡音,即爸爸)一巴掌打碎。

?祖先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哪里?又如何保佑族人平安?就像牌位前香炉中的缕缕青烟,飘忽不定。

?青烟氤氲中,我看到了大老爷的牌位,这才意识到,他去世两年了,已成了祖先。更老的老人还健在,大老爷不能入卷轴,老爷把他的名字歪歪扭扭写在一张黄色的火纸上。

?大老爷在世时烟袋不离手,大字不识但逢人便念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离开于庄,他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大老爷是老爷的亲哥,老爷忌恨了他一辈子。他们的爷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地主福贵,卖地卖房败光家业,新中国成立后被阴差阳错划成中农。老爷是大炼钢铁的热血青年,眼瞅着将成为工人阶级,却被大老爷拽回于庄生产队。彼时家里已揭不开锅,多一个劳力多一份工分和粮食。

?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麦子黄了又青,人来复去,只剩茫茫的麦田、桑树和新鲜的雾霾。几天后,我也离开于庄,漂回城市,继续学着如何出人头地。

?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离开,大概只是为了思念。

(1)本文运用全景扫描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北方小村庄——山东于庄“侍家堂”的风俗活动全过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侍家堂”的三个风俗活动。

(2)本文的语言于疏淡处见雅致,别有韵味。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体会加下划线词和比喻的妙处)

②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文章第22、23段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探究“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的深层意蕴。

链接材料:

材料一: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