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第二次作业

税收筹划第二次作业
税收筹划第二次作业

38.同一作品再版取得的所得,应合并第一次稿酬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

答案对

2 分

问题2

40.纳税人一次取得属于数月的奖金或年终加薪,应视作取得奖金或年终加薪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并与其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

答案对

2 分

问题3

42.某企业职工赵某2008年5月份取得工资5000元,其捐给希望工程基金会1400元,单位扣缴其个人所得税295元。( )

答案对

2 分

问题4

38.对补征的企业所得税款,自税款所属纳税年度的次年6月1日起至补缴税款之日止的期间,按日加收利息,且加收的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

答案对

2 分

问题5

41.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业务宣传费支出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

答案对

问题6

3.约翰逊先生受英国某机构委托来华工作,于2007年6月10日来华,9月4日回国。在华工作期间,中国企业每月向约翰逊先生支付工资10000元,同时其所在英国机构每月支付工资折合人民币60000元;8月份受所工作的中国企业委托,审核英文翻译稿,取得审稿报酬2000元。那么约翰逊先生8月份应就其所得在中国境内缴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答案

A、2589.29元

B、1065元

C、2389.29元

D、1705元

2 分

问题7

5.下列各项中不应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是( )。

答案

A、专利权

B、著作权

C、稿酬

D、非专利技术

2 分

问题8

7.下列选项中,应按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征税的是()。

答案

A、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

B、企业和单位对营销业绩突出的非雇员以培训等名义,免费旅游所发生的费

C、企业和单位对营销业绩突出的雇员以培训等名义,免费旅游所发生的费用

D、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重新就业取得的工资薪金

所得

2 分

8.以下财产转让所得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是()。

答案

A、建筑物转让所得

B、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

C、机器设备转让所得

D、股票转让所得

2 分

问题10

13.以下所得,应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有()。答案

A、公司职工取得的用于购买企业国有股权的劳动分红

B、出租车属个人所有,但挂靠出租汽车经营单位或企事业单位,驾驶员向挂

靠单位缴纳管理费的

C、律师事务所向其投资者支付的工资

D、出版社的专业作者撰写、编写或翻译的作品,由本社以图书形式出版而取

得的稿酬收入

2 分

问题11

18.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答案

A、全额

B、减半

C、加倍

D、加计

2 分

问题12

19.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规定,下列关于收入确认时点正确的是()。

A、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B、租金收入,按照承租人实际支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C、接受捐赠收入,按照签订捐赠合同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D、权益性投资收益,按照被投资方作利润分配账务处理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

2 分

问题13

16.居民企业取得下列各项收入中,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并入应纳税所得额征收所得税的是()。

答案

A、国债利息收入

B、财政拨款

C、居民企业持有其他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10个月取得的投资

收益√

D、300万元的技术转让所得

2 分

问题14

13.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答案

A、3%

B、10%

C、12%

D、20%

2 分

问题15

14.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或者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安排的,税务机关有权在该业务发生的纳税年度起()年内,进行纳税调整。

答案

A、三

B、五

C、二

D、十

2 分

问题16

10.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收入中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是()。

答案

A、符合条件的非盈利组织的收入

B、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

C、汇兑收益

D、股息、利息等投资收益

2 分

问题17

9.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对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

A、居民企业以企业登记注册地或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为纳税地点

B、企业在纳税年度内亏损,年度终了后可以不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

税纳税申报表

C、企业在年度中间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实际经营终止之日起60日内,向

税务机关办理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D、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中间开业,实际经营期不足十二个月的,应当以其实

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年度

2 分

问题18

8.下列项目中,不属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有()。

答案

A、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减

按9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B、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C、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免征企业

所得税

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

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或者免征

2 分

问题19

5.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的下列各项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从收入总额中直接扣除的是()。

答案

A、公益性捐赠支出

B、转让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

C、生产经营中因违反税收法规,被税务机关处以的滞纳金

D、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2 分

问题20

7.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规定,下列表叙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

A、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5‰的

部分准予扣除

B、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

C、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规定标准内

准予扣除

D、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

2 分

问题21

19.个人所得税法将纳税义务人区分为居民和非居民纳税人所依据的标准有()。

答案

A、国籍标准

B、住所标准

C、意愿标准

D、居住时间标准

4 分

问题22

23.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包括()。

答案

A、年终加薪

B、托儿补助费

C、劳动分红

D、独生子女补贴

4 分

问题23

25.下列所得应纳入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交纳个人所得税的有()。答案

A、个体工商户对外投资取得的股息所得

B、出租汽车经营单位将出租车所有权转移给原单位职员的,原单位职员从事

客货运营取得的收入

C、经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行医而取得的报酬

D、个人从事彩票代销业务而取得的所得

4 分

问题24

24.下列各项中,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的有()。

答案

A、股份制企业为个人股东购买住房而支出的款项

B、员工因拥有股权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取得的所得

C、员工将行权后的股票再转让时获得的高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的差额

D、股份制企业的个人投资者,在年度终了后既不归还又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

的借款

4 分

问题25

26.以下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适用附件费用减除标准的是()。答案

A、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

人员

B、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取得工资、

薪金所得的外籍专家

C、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受雇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

D、港澳台同胞

4 分

问题26

28.以下属于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范围的是()。

答案

A、财产租赁所得

B、财产转让所得

C、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D、个人独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

4 分

问题27

27.根据现行税法规定,下列所得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有()

答案

A、购买国家金融债券取得的利息

B、个人出售已购公有住房的收入

C、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

D、个人出租自有居住用房的收入

4 分

问题28

30.居民纳税人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非居民纳税人仅就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下列收入中属于中国境内所得的是()。

答案

A、外籍高管在境内企业任期内取得的境内企业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

B、外籍雇员在中国境内工作60天取得的境内企业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

C、外籍雇员在中国境外工作60天而取得境内企业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

D、外籍雇员在中国境内工作200天取得的境外企业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

4 分

问题29

35. 专利权的直接转让需要缴纳()

答案

A、营业税

B、城建税

C、教育费附加

D、个人所得税

4 分

问题30

22.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收入属于征税收入的是()。

答案

A.企业销售商品收入

B.企业提供中介代理收入

C.企业转让固定资产收入

D.企业提供非专利技术收入

4 分

问题31

23.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项目不得扣除的有()。答案

A.非银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

B.未投入使用的机器设备的折旧

C.房屋财产保险的缴纳的保险费

D.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

4 分

问题32

24.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对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

A.企业自年度终了之日起4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

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B.企业在年度中间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实际经营终止之日起30日内,向税

务机关办理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C.企业汇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

D.企业所得税按年计征,分月或者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4 分

问题33

25.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企业特殊收入的确认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

A.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以货物发出的当天确认收入的实现

B.企业接受委托加工制造大型机器设备,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年

度内完工进度确认收入的实现

C.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产品生成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D.企业将存货对外捐赠,应视同销售确认销售收入

4 分

问题34

26.下列项目,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时准予扣除的是()。

答案

A.企业发生的诉讼费用

B.营业税

C.营业税滞纳金

D.企业发生的劳动保护支出

4 分

问题35

29.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税前扣除的有()。

答案

A、土地增值税税款

B、企业所得税税款

C、税收滞纳金

D、向环保部门缴纳的罚款

SXA184高考数学必修_函数题中常见陷阱设置分析

函数题中常见陷阱设置分析 在函数试题中,命题人会利用学生对函数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等各方面设置相关的陷阱,如在推理转化过程中,忽视或混淆条件充分性、必要性或充要性,进行非等价转化,或者由于概念、性质、定理不清、运算方法不当等.如果考生考生没有识破陷阱,就会走入歧途.本文就函数试题中的常见陷阱进行分析. 一、围绕整式型函数首项系数设置陷阱 在函数的表达式形如f(x)=a x +b 与f(x)=a x 2+bx +c 中,如果首项系数a 中含有参数,对应的函数就不一定为一次函数或二次函数,如果对参数不加以讨论,直接处理为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这当然就走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中. 例1已知函数f(x)=(m -1)x 2-2(m -1)x -1,若f(x)<0恒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错解:由条件知??? m -1<0△=4(m -1)2+4(m -1)<0,即??? m <10<m <1 ,∴0<m <1. 错因分析:本题忽视了二次项系数m -1=0的情况,因为当m -1=0,即m =1时,f(x)=-1≤0恒成立,所以正确答案是0<m ≤1. 二、围绕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对称性设置陷阱 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二是图象之间的对称性如果学生的“定义域优先”意识不强或没有牢固掌握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反函数等之间的有关系,就无法识破命题人在此设置的陷阱. 例2若函数f(x)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且f(2)=0,则使得f(x)<0的x 的取值范围是 ( D ) A .(-∞,2) B .(2,+∞) C .(-∞,-2)∪(2,+∞) D .(-2,2) 错解1:由于f(x)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f(x)在[0,+∞)上是增函数, 由f(2)=0与f(x)<0,得f(x)<f(2),∴x <2,故选A 错解2:∵f(x)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f(-2)=f(2)=0,则由f(x)<0知f(x)<f(-2). 又函数f(x)在(-∞,0]上是减函数,∴x >-2,选择支中没有选项,故为错题. 错因分析:由于对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对称性没有整体认识,只用到了考虑函数单调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函数奇偶性与单调性的关系,以致上面两种解法犯了同样的错误.正确的解法: 法1:∵函数f(x)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且f(2)=0,∴f(-2)=0,在(-∞,0]上f(x)<0的x 的取值范围是(-2,0],又由对称性[0,+∞),∴在R 上f(x)<0的x 的取值范围为(-2, 2),选(D). 法2:∵f(x)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f(-x)=f(x)=f(|x|), ∴f(x)<0等价于f(|x|)<0,∴f(|x|)<2, 又f(x)在(-∞,0]上是减函数,∴f(x)在[0,+∞)上是增函数,|x|<2,即-2<x <2,故选D. 三、围绕分段函数的单调性设置陷阱 判断分段函数的单调性,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判断:一是判断每段函数在各自x 的取值范围的单调性;二是要判断两段在衔接点的函数值的大小比较.因此命题人会利用考生易忽视第二个判断而设置障碍. 例3已知f(x)=??? (3a -1)x +4a x <1log a x x >1 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A.(0,0) B.(0,13) C.[17,13) D.[17 ,0) 错解:由题意知,??? 3a -1<00<a <1 ,解得0<a <13,故选B. 错因分析:上面的解法只保证了函数分别在区间(-∞,1)与(1,+∞)为减函数,不能保证函数(-∞,+∞)上是减函数.正确的解法是: 依题意,有??? 3a -1<00<a <1 ,解得0<a <13,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税收筹划案例作业及答案

企业税收筹划案例 —— 分析框架 一、案例介绍 二、法律依据 三、筹划思路与方案 四、方案评价 1、案例背景 深圳市一家建材销售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7年7月份销售建材,合同上列明的含税销售收入为1170万元,企业依合同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当月实际取得含税销售收入585万元,购买方承诺余额将在年底付讫。月初欲外购A货物234万元(含税),B 货物117万元(含税),但因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本月只能支付117万元购进部分A货物,并取得相应的增值税发票。请计算该企业本月应缴的增值税。 本月应缴增值税计算如下: 销项税额=1170/(1+17%)*17%=170 进项税额=117/(1+17%)*17%=17 应缴增值税=170-17=153 增值税筹划分析 (1)法律依据:依据增值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相关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的规定,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第三十八条: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为: ◆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 售款凭据的当天; ◆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无书面合 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 (2)筹划思路: 通过重新签订合同,依法推迟销项税的纳税义务的时间,同时增加可抵扣的进项税。 (3)筹划方案: 一方面:依法推迟增值税的纳税义务时间。 签订两份购销合同,其中一份合同约定销售金额为585万元,采用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另一份合同约定销售金额为585万元,采用赊销方式销售货物,同时在合同中约定具体收款日期为2007年年底(12月31日)。 基于以上两项合同,该公司在2007年7月销售这批货物时,依据直接收款销售合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585(价税合计);而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赊销合同中那部分货物可于合同约定的2007年12月31日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7月销货时不必开票,因此7月企业只需开具585万元增值税发票。 另一方面:增加可抵扣的进项税。 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可以与A货物和B货物的销售方协商,当月购进A货234万

税收筹划案例分析

收入-费用=利润,如何少纳企业所得税? 少纳企业所得税的方式应该从收入与费用两个方面入手。 关于收入: 事实上纳税与开具发票存在必然的联系,开票必然纳税,而收入又是开票的前提,现阶段不用开票的情形很少,所以利用不开票来规避收入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少。 关于成本:体现在损益中的成本主要是营业成本,营业成本一般可划分为三大类,一个是制造成本;一个是购进成本;一个是劳务成本,因而要想使利润边少,必然要求提高营业成本,如何人为提高成本要结合企业的营业特点和所属行业来进行。 关于费用:费用是对所有企业都普遍存在的,种类多样化,支出的可操做性广泛,因为多是企业所得税偷逃和规避的重点。 经典财税讲解28种操作手段…… 核心提示:核定征收之前,相关的费用、材料、成本,即使没有发票也可以虚拟入帐,特别是原材料,可虚拟进货领用,然后进入成本,进行核定后,相对减少帐面利润。这种方法可以加大生产成本。费用也可如次操作。可将公司之前领用的原材料假设有一部分没有发票购进而直接领用;就有发票的部分转到后期查帐征收时候再进行领用。可至少变相增加成本10%。以后操作方面就需要公司多开材料发票或进行委外加工发票,虚拟加大生产成本。这种操作上目前很多企业在用,需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确保生产成本在50%左右。并注意稳定性。。 01、工资薪金社保 A、在操作上首先要符合税法上规定的形式的要件; B、签定虚拟用工合同每月申报个税即可;不一定要交纳社保(具体人数自己掌握) C、对于一些签定虚拟合同的员工可做辞退处理,给予补偿这个可在税前列支 D、根据公司的营业业绩可增加10人左右,每人按3000左右设定标准,一年可多列支36万费用。 E、至于新增员工社保问题可在年检上做假的报表进行,目前很多企业都这样做,可行。

税务筹划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税务筹划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税务筹划的重要性,并且已经接受了税务筹划,随之而来,各种形式的税务筹划活动也在逐渐兴起。税务筹划是企业理财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企业却常常忽略税务筹划过程中的风险。本文阐述了税务筹划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措施 一、税务筹划的概念及特征 税务筹划,是指纳税主体为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据所涉及的现行法规,遵循税收国际惯例,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以企业整体税负最小化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所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财务目标实现的非违法的谋划与对策。税务筹划通过对纳税方案的比较,选择税负较轻的方案,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增加企业的可支配资金,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税务筹划的本质是纳税主体利用税法规定中的漏洞,通过对自身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安排实现税负的最小化。 税务筹划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合法性,即税务筹划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企业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做出符合企业自身利益的决定,并依法纳税;二是选择性,即税务筹划过程中往往存在多种纳税方案,企业从中选择能使自身经济效益最大或税负最轻的方案;三是目的性,即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税收收益,比如选择低税负方案,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或是滞延纳税时间,有效降低资金成本;四是事前筹划性,即企业对自身的纳税行为进行事前周密筹划,并以此来指导企业经营活动,从而达到减轻税负或取得最大税后净收益的目的;五是技术性,即企业要进行成功的税务筹划,除了需精通税法和行业的详细条款与相关法律外,还必须掌握财务会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六是综合性,即企业税务筹划应着眼于企业整体全局,综合考虑企业的税收负担水平,筹划人员应利用专门的税法知识和专业的技术方法提出令人满意的筹划方案。 二、税务筹划的风险及分类

南开大学出版社 张志超《财政学》10第十章 习题与参考答案

章节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财政平衡 2.结构性赤字 3.公债依存度 4.李嘉图等价定理 二、判断题 1.预算赤字并不是真实的财政赤字。 2.财政赤字和赤字财政是一回事儿。 3.财政平衡就是财政收支相等。 4.因为公债具有排挤效应,所以公债的规模越小越好。 5.主张公债有害论的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凯恩斯等。 6.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的重要举措。 三、选择题 1.以下属于公债的特征有()。 A 自愿性B有偿性C灵活性D强制性 2.公债负担率是指政府债务余额占当年()的比重。 A 财政收入 B 财政支出 C GDP D GNP 3.根据债权主体不同,公债可以分为()。 A 国内公债 B 国外公债C国债D地方政府债 4.公债风险的特征表现为()。

A 风险主体的政府性 B 风险范围的社会性 C 风险是各种社会风险的综合 D 风险过程的长期性 5.以下属于政府直接隐性负债的是()。 A 未来公共养老金 B 政府担保形成的债务 C 失业救济负担 D 军事拨款 四、简答与论述题 1.简述财政赤字的软赤字和硬赤字。 2.简述公债的宏观调控职能的主要表现。 3.简述公债的货币效应。 4.简述影响公债发现规模的因素。 5.简述古典学派的债务理论。

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 年度)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等量对比关系,即指预算年度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财政平衡有三种形式:一是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略有盈余;二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略有赤字;三是财政收支相等。 2.结构性赤字: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 平(如失业率不超过4%-5%)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它是预算赤字与实际赤字之间的最大差值,通常表现为那些非政策性或常规的税收调整和支出变动引起的赤字。这是一种外生变量引起的,体现政府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 3.公债依存度:公债依存度指当年的公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 的比例,它反映了政府财政支出对债务收入的依赖程度,是衡量公债负担大小的重要指标。 4.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可简单表述为:无论政 府是以征税来增加收入,还是以借款的方式来增加收入,从效应上看,赋税和债券融资是等价的。 二、判断题。 1.√

税务筹划期末考试试卷(.汇总)

《税务筹划》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总计10分,每小题1分) 1. 累进税率下,固定资产折旧采用(A )法使企业承担的税负最轻。 A.直线摊销 B.快速折旧 C.平均折旧 D.无所谓 2.下列关于营业税计税依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转包他人的,以工程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转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B.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转包他人的,以工程全部承包额为营业额。 C.以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D.金融业发生转贷业务的,以贷款利息收入减去存款利息支出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3.某企业预计将取得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01万元。为进行税务筹划、降低税负,企业年末多发生并支付了一笔1000元的费用。企业应该适用(C )的税率缴纳所得税。 A.33% B.18%C.27% D.15% 4.(D )是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发生的拖欠税款行为。 A.偷税 B.漏税 C.抗税 D.欠税 5.自2001年7月1日起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准予在应纳税所得额中(D )扣除。 A.3% B.30% C.不准 D.全额 6.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的,税务机关可以按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其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C )。 A.成本×(1一成本利润率) B.成本×(l十增值税税率) C. 成本×(1十成本利润率) D.成本÷(1十增值税税率) 7.以下合伙企业纳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B.企业要交纳企业所得税,投资者个人分得的利润征收个人所得税 C.与个人独资企业税负一致 D.总体税负低于公司制 8.(A )是国家对特定的地区、行业、企业、项目或情况所给予纳税人减征部分税收的照顾或奖励措施。 A. 减税 B.扣除 C. 免税 D.节税 9.下列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十年以上)中,从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定

税收筹划案例及分析

《税收筹划》教学案例 一、增值税筹划案例 案例1 销售激励方式的税收筹划 一、基本案情 海岛时装经销公司以几项世界名牌服装零售为主,商品销售平均利润为30%。他们准备在2009年春节期间开展一次促销活动,以扩大该企业在当地的影响。经测算如果将商品打八折让利销售,企业可以维持在计划利润的水平上。在促销活动的酝酿阶段,企业的决策层对销售活动的涉税问题不甚了解,于是他们向海风税务师事务所的注册税务师提出咨询。 为了帮助该企业了解销售环节的涉税问题,并就有关问题做出决策,海风税务师事务所的专家提出三个方案进行税收分析:方案一:让利(折扣)20 %销售,即企业将10 000元的货物以8 000元的价格销售;方案二:赠送20%的购物券,即企业在销售10 000元货物的同时,另外再赠送2 000元的购物券,持券人仍可以凭购物券购买商品;方案三:返还20%的现金,即企业销售10 000元货物的同时,向购货人赠送2 000元现金。企业决策者根据不同促销方案的涉税情况做出决策。 二、分析点评 (一)筹划分析 现以销售10 000元的商品为基数,公司每销售10 000元商品发生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工资和其他费用600元。具体计算分析如下: 方案一:让利20%销售商品。 因为让利销售是在销售环节将销售利润让渡给消费者,让利20%销售就是将计划作价为10 000元的商品作价8 000元(购进成本为含税价7 000元)销售出去。假设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税利情况是: 应纳增值税额=8 000÷(1+17%)×17%-7 000÷(1+17%)×17% =1162.39-1017.09 =145.30(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8 000÷(1+17%)-7 000÷(1+17%)-600]×25% =63.68(元)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高考阅读 2011-07-04 0003 5d56b7b401017kin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 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

南开大学出版社 张志超《财政学》第2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2、洛伦兹曲线 洛伦茨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马克斯·奥托·洛伦茨于1905年提出的,用于比较、分析一个国家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收入、财富分配状况的统计方法。 3、基尼系数 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1884-1965)长期致力于国民收入分配、社会财富分配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他在上个世纪初提出了一种用于对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阶段的社会收入、财富分配平等(不平等)程度,以及对政府推行的社会收入再分配政策之基本效果进行量度的方法,被称为“基尼系数”。 4、商业周期 一些时候经济社会总需求上升以至超过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实际生产能力,另外一些时候总需求下降以至大幅度低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生产能力。于是,在经济生活中出现所谓的商业循环运动(Business Cyclical Movement)。 二、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实践说明,通过公共财政,各国政府不仅降低了“市场失灵”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危害性,而且最终可望完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F ) 2、公共财政所要履行的资源再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为了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按一定经济标准把社会资源在私人经济部门和公共经济部门之间做合理分配。(T ) 3、私人产品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竞争性消费和排他性消费。所谓竞争性消费,是指消费者首先要支付既定的价格,才能取得对私人产品的所有权,进而才能消费此产品;所谓排他性消费,是指未获得该产品消费权的其他人,不

能同时消费这一私人产品。(T ) 4、发生在公共产品消费上的“免费搭车者”行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属于个人非理性选择。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也有可能主动购买和生产公共产品。( F ) 5、按照经济学原理,只要公共产品增加给社会成员带来的边际正效用大于相应减少的私人产品给社会成员带来的边际负效用,政府就应该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T ) 6、自由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纯属“经济问题”,即使政府对此不进行任何干预,也不会导致发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F ) 7、只要政府推行的收入调节政策使发生在低收入者方面的经济效率改善程度,大于由此发生在高收入者方面的经济效率损失程度,就可以认为经济社会同时获得了提高收入平等化程度与改善经济效率的双重好处。(T ) 8、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商业循环运动,不仅造成市场经济运行不稳定,而且中断正常的经济增长过程,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种种负面影响。(T ) 9、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经济稳定的各个具体目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T ) 10、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变化趋势,逆向改变其现行的开支政策和税收政策,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商业周期波动对国民经济的不良影响,以维护宏观经济运行经常地处于低通胀的充分就业状态。(T ) 三、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典型的市场失灵表现为(ABE )。 A、可以用于公共消费的物品严重短缺 B、社会收入、财产分配状况持续恶化 C、社会经济处于封闭状态 D、政府财政赤字规模巨大 E、经济社会供求关系发生周期性不平衡 2、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可以发挥以下各种经济职能(ABE )。 A、资源再配置职能 B、收入再分配职能

税收筹划作业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税收筹划》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003格式的文档, 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一.作业要求 1.简答题答案字数不得低于100字。 2.案例题必须有详细分析步骤,可以结合工作经历,自由发挥。 二.作业内容 1.简答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请归纳分析税收筹划方法的一般步骤? 答:(一)掌握纳税人的相关资料和筹划意图 1.掌握纳税人的情况。 纳税人的情况一般包括家庭状况、收入情况等;组织形式、财务情况、投资意向、对风险的态度、纳税历史等。 2.筹划意图。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利益与亲人利益 3.取得和纳税人筹划相关的资料。 对相关财税政策和法规进行梳理、整理和归类。 (二)进行企业纳税评估与剖析。 纳税筹划前,对筹划企业进行全面纳税评估非常必要,通过纳税评估可以了解企业的内控制度、涉税会计处理、税种、近两年纳税情况分析、纳税失误和症结、税收违法记录、税企关系等。

(三)进行筹划、形成方案并实施 1. 选择节税方法 2. 进行可行性分析 3. 计算各方案的应纳税额 4. 分析影响因素 5. 选择并实施方案 6. 进行方案实施跟踪和绩效评价 在纳税筹划实施过程中,筹划企业要尽量与税务机构充分沟通和交流, 税企协 调;如果导致税企纠纷,筹划企业应该进一步对筹划方案进行评估, 方案要据理力争,不合法的筹划方案要放弃。 (2)对增值税销项税额进行筹划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 答:对销项税额的筹划关键在于销售额。对销售额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筹划: 1 )注意价外收费 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让包装物作价随同货物一起销售, 而应采取收取包装物押金 的方式,且包装物押金应单独核算。 2 )选择适当的销售方式 采取合法的价格折扣销售方式,只要折扣额和销售额开在同一张发票上, 可以按折扣后计算应税销售额,而采用实物折扣销售方式,贝U 不能扣减折扣额, 应当照章征收增值税。 3 )把好自产自用关 实现 合理 价外收费应当换算为不含税销售额后征收增值税。 比如,在带包装物销售

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案例

第一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案例 案例:1 一、案例名称:装修方案调整背后的税收筹划谋略 二、案例适用:第五章第二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三、案例来源:中国税网 四、案例内容: 天晟公司为了改善工作环境与提升企业形象,于2004年11月~12月斥资560万元,对原值为2000万元的办公楼(折旧年限20年,已使用6年)进行了装修,相关费用已经全额计入了当期损益。从税收角度分析,公司支付的装修费用占到了房屋原值的28%(560÷2000×100%),按税法规定,不能直接进入本期费用予以税前扣除,应该作为资本性支出,每年以计提折旧的形式分期(从2005年1月份开始)摊入成本。因此,公司在申报2004年度企业所得税时,需要调增560万元的应纳税所得额。 五、筹划分析: 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投入使用后,会发生一些诸如维护、改建、扩建或改进其功能的费用(统称为“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在对这项支出性质的确认与计量规范上存在一定差异。 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的通知》(财会〔2003〕10号)明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后的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除此以外的后续支出,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不再通过预提或待摊的方式核算。企业在日常核算中应依据上述原则判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就是应当资本化,还就是费用化。在具体实务中,对固定资产装修费用,符合上述原则可予资本化的,应当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单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以下简称《通知》)第三十一条规定: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如有关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如有关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可作为递延费用,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修理,应视为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一)发生的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值20%以上;(二)经过修理后有关资产的经济使用寿命延长两年以上;(三)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 可见,会计制度与《通知》在判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性质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主要就是提供了质的规范,在量的方面没有具体数额规定,并且还出现了“可能流入”、“原先的估计”等主观性很强的字眼,使得企业在实际执行中的弹性较大。后者给出的规范有着具体数额限制,显然更为严谨与直观。两相比较,《通知》能够起到有效地防止企业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来模糊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性质(即使双方都认定为资本性支出,在确定资本化金额时也会有出入,本文未就此进行讨论)的作用。 从上面分析可知,由于会计与税收目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两者判断同一笔支出性质时出现相异的结论。对企业而言,一项支出究竟就是予以资本化逐年扣除还就是直接费用化计入本期损益,势必影响年度利润额,进而改变纳税人应纳税额。 但就是,《通知》也给纳税人提供了筹划空间。只要企业事先对装修金额进行测算,将其与房屋原值进行比较,把费用控制在规定比例之内,就可以直接税前扣除。 假定条件不变,天晟公司改变装修方案,把原有工程分成一期(费用320万元)与二期(费用240万元)进行,并将二期工程延至2005年12月开工并完成。这样操作给公司带来了以下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陷阱设置教师版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陷阱设置 (一)故意混淆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原文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部分)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山东卷8题)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整体) 图腾: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标志。 解答:“普遍”是部分,“全都”是整体,可用范围法解题。也可用仿句法解答——同学们普遍认为中学应取消文理分科。“普遍”是大多数,不是全体。 (二)故意混淆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原文信息】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未然) 【试题】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08安徽卷6题) .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解答:“如果”是假设,是未然,“找到了”是事实,是已然。用已然法解题。 (三)故意混淆或然与必然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 【原文信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试题】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四川卷5题) .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解答:“会”是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是或然;“导致”是必然。用或然法解题。 (四)故意混淆“有过程”与“无过程” 【原文信息】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山东卷8题) 、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随着”变成“随即”,一字之差,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财政第十版课后答案19

Part 5 – The United States Revenue System Copyright ? 2014 McGraw-Hill Educ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No reproduction or distribution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McGraw-Hill Education. 19-1 Chapter 19 – The Corporation Tax Brief Outline 1. Why Tax Corporations? 2. Structure a. Employee Compensation Deducted b. Interest, but Not Dividends, Deducted c. Depreciation Deducted d. Investment Tax Credit e. Treatment of Dividends versus Retained Earnings f. Effective Tax Rate on Corporate Capital 3. Incidence and Excess Burden a. A Tax on Corporate Capital b. A Tax on Economic Profits 4. Effects on Behavior a. Total Physical Investment b. Types of Asset c. Corporate Finance 5. State Corporation Taxes 6. Taxat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 Global versus Territorial Taxation 7. Corporation Tax Reform a. Full Integration b. Dividend Relief Suggested Answers to End of Chapter Questions 1. This statement implies that it makes more sense to have a tax treatment that prefers dividends rather than retained earnings so that corporations don’t grow so large that good management is difficult. 2. The blogger ignores that corporations are owned by people, and only people can be taxes. If Mr. Romney’s investments in corporations are taxed, thereby reducing his returns, then his income was taxed more than his simple income tax percentage indicates. 3. a. The real value of depreciation allowances, ψ of equation (19.1), falls when inflation rises. This is because as inflation rises, the real value of the series of deductions declines. b. When ψ falls, the user cost of capital increases because ψ enters negatively in the numerator of equation (19.5). c. A policy that permitted depreciation allowances to be inflation-indexed would undo the effect of part a.

纳税筹划案例整理版

1. 刘先生是一位知名撰稿人,年收入预计在60万元左右。在与报社合作方式上有以下三种方式可供选择:调入报社;兼职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请分析刘先生采取哪种筹划方式最合算。 对刘先生的60万元收入来说,三种合作方式所适用的税目、税率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使其应纳税款会有很大差别,为他留下很大筹划空间。三种合作方式的税负比较如下: 第一,调入报社。在这种合作方式下,其收入属于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刘先生的年收入预计在60万元左右,则月收入为5万元,实际适用税率为30%。应缴税款为:[(50000-2000)×30%-3375]×12=132300(元) 第二,兼职专栏作家。在这种合作方式下,其收入属于劳务报酬所得,如果按月平均支付,适用税率为30%。应纳税款为:[50000×(1-20%)×30%-2000]×12=120000(元) 第三,自由撰稿人。在这种合作方式下,其收入属于稿酬所得,预计适用税率为20%,并可享受减征30%的税收优惠,则其实际适用税率为14%。应缴税款为:600000×(1-20%)×20%×(1-30%)=67200(元) 由计算结果可知,如果仅从税负的角度考虑,刘先生作为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获得收入所适用的税率最低,应纳税额最少,税负最低。比作为兼职专栏作家节税52800元(120000-67200);比调入报社节税65100元(132300-67200)。 1. 王先生承租经营一家餐饮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职工人数为20 人)。该企业将全部资产(资产总额300 000 元)租赁给王先生使用,王先生每年上缴租赁费100 000 元,缴完租赁费后的经营成果全部归王先生个人所有。2009 年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为190 000 元,王先生在企业不领取工资。试计算比较王先生如何利用不同的企业性质进行筹划? 方案一:如果王先生仍使用原企业的营业执照,按税法规定其经营所得应缴纳企业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按20%的所得税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如下:第一,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第二,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而且其税后所得还要再按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适用5%~35%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在不考虑其他调整因素的情况下,企业纳税情况如下: 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190000×20%=38000(元) 王先生承租经营所得=190000-100000-38000=52000(元) 王先生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52000-2000×12)×20%-1250=4350(元) 王先生实际获得的税后收益=52000-4350=47650(元) 方案二:如果王先生将原企业的工商登记改变为个体工商户,则其承租经营所得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应直接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不考虑其他调整因素的情况下,王先生纳税情况如下: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190000-100000-2000×12)×35%-6750=16350(元) 王先生获得的税后收益=190000-100000-16350=73650(元) 通过比较,王先生采纳方案二可以多获利26000元(73650-47650)。 2. 假设某商业批发企业主要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入服装进行批发,年销售额为100 万元(不含税销售额),其中可抵扣进项增值税的购入项目金额为50 万元,由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增值税税款为1 . 5 万元。分析该企业采取什么方式节税比较有利。2.参考答案: 根据税法规定,增值税的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在对这两类纳税人征收增值税时,其计税方法和征管要求不同。一般将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个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视同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

税收筹划的风险与防范

税收筹划的风险与防范 发表时间:2008-11-11T14:12:29.01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作者:高清莅吴巍 [导读] 摘要:随着税收筹划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各种形式的税收筹划活动已在各地悄然兴起。但是税收筹划所蕴涵的风险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摘要:随着税收筹划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各种形式的税收筹划活动已在各地悄然兴起。但是税收筹划所蕴涵的风险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由于税收筹划经常在税收法规的边缘操作,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纳税人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就必然蕴含着很大的操作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做好良好的防范工作,控制风险的发生。关键词:税收筹划风险合法性税收政策导向 税收筹划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预先的合理筹划和安排,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求减少税收出,或者取得货币时间价值,以尽可能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整体利益,并使税后收益长期稳定增长的一系列活动。税收筹划的特点是合法性、前瞻性、综合性、时效性。企业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节税”,合法“节税”是税收筹划活动的本质。 税收筹划是一种经济行为,在错综复杂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环境中,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有风险。所谓税收筹划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税收筹划活动因为各种原因失败而付出的代价。税收筹划的预先筹划性,与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之间的矛盾是税收筹划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成本效益的风险 税收筹划必须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降低,不能只盯在个别税种的负担上。国家对流转额征流转税,对所得额征所得税,对财产要征财产税,各个税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只顾及到某个税种筹划的利益,而忽略其他税种的税负,就会造成一种税少缴了,另一种税可能多缴,致使企业整体税负上升。 税收筹划应属于企业财务管理范畴,它的目标是实现企业所有者财富最大化。所以在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的同时,也应考虑该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是否引发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企业应该采取能带来绝对收益的税收筹划方案。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随着某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取得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须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以及因选择该筹划方案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机会收益。一项成功的税收筹划必然是多种税收筹划方案的优化选择。如果认为税收负担最少的方案就是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追求税收负担的降低最终导致企业总体利益的下降,就会使税收筹划面临失败的风险。 二、税收政策的调整 税收政策按照目的不同可分为鼓励性税收政策、限制性税收政策、优惠性税收政策等。不同的税收政策体现了国家不同的税收导向和征收目的。例如,鼓励性税收政策是为了鼓励企业产品出口创汇,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对出口企业实行出口退税的政策;对新办企业和民政福利企业,减免所得税,对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办工厂、农场自身从事生产经营的所得,暂免所得税,实行的都是优惠性税收政策;国家为了限制某种商品进口,提高进口关税的税率,实行限制性税收政策,等等。 正是国家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条件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才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依据。但国家税收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会用各种宏观控制手段,其中包括税收杠杆来维护市场秩序并推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国家出于总体发展战略要求,会出台新的税收宏观调控措施,这就使得税收政策也处于调整变化之中。一旦税收政策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税收筹划方案不再适应新的税收政策,这就增加了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难度,甚至可以使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遭到失败,遭致风险。 三、税法的不断完善 税法不可能面面俱到,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税法必然会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新的实体法的出台,一些新税法的公布等,会使原来的税法政策发生变化,例如,我国加入WTO,为了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为了与国际接轨,在不断的调整一些税的税率,海关的关税就在逐步的下调。因此,企业的涉税处理、税收筹划必须依据新的税法来进行,否则,就是违法的,会产生涉税风险。 四、使税收筹划方案得以实施的条件的变化 一切税收筹划方案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选择与确定的,税收筹划的条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纳税人自身的条件,主要是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其二是外部条件,主要是财务与税收政策。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税收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的过程。或利用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差别进行选择;或利用同一国家中特别区域,如我国的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的税收政策与一般区域的税收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或利用各税种本身的税负差别进行选择;或利用税收政策中对同一税种的每一个税制要素,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的差别进行选择。但无论何种差别,均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 企业如果要获得某项税收“收益”,首先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符合所选税收政策要求的一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在给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可能的同时,也约束着企业的某一方面,如经营范围、经营地点等等,从而影响着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如果项目投资后经济活动本身发生变化,或对项目预期经济活动判断失误,就很可能失去享受税收优惠的必要特征或条件,不仅无法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还可能加重税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经营灵活性的减弱,还可能导致经营机会成本的增加。 五、避税与税收筹划的区别不分明 国家在制定税法有关法规、政策和制度时,不仅对纳税人的节税有所预期,而且正是希望通过纳税人的节税行为使得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等符合政府的税收导向。避税与税收筹划的目的虽然都是为了减轻税负负担,但两者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 避税一般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疏漏或税法规定的优惠办法,做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筹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避税虽不违法,只是利用税法漏洞,但是它是钻税法的空子,有悖于国家的税收政策导向。税收筹划是完全合法的,是符合政府的立法意图的。 税收筹划甚至是税收政策予以引导与鼓励的。举两个不同的例子。一个例子是说,有一个人针对国家课征酒税,采取了少喝葡萄酒多喝矿泉水的行动。这在客观上是一种避税,这种避税是正当的。因为限制饮酒本来就是国家法律的意旨所在,少喝酒自然少负担税收。另一个例子是说,有一个人针对国家课征遗产税,在生前尽可能地把财产分割出去。这是不正当的避税,因为背离了政府的政策导向。所以许多国家在课征遗产税的同时兼征赠予税,借以堵塞人们生前分割财产逃避税负漏洞。 实践中对避税和税收筹划的区分有时不像理论上那样容易,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种特定行为时,避税和税收筹划的界限常常难以分清,导致企业在具体进行税收筹划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税法的漏洞施行一些避税行为。显然,企业实行“避税”行为获得的利益并不是税收立法者所期望的利益,恰恰相反,它是立法者力求避免的。因为如果纳税人不能很好的分清避税与税收筹划的区别,在实施税收筹划时过了“线”,将会面临筹划失败的风险。 六、税务行政执法中的偏差 严格意义上的税收筹划符合立法者的意图,是合法的。纳税人依据法律的要求和规定展开税收筹划。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行为,其方案的确定与具体的组织实施,都是由纳税人自己选择,税务机关并不介入其中。税收筹划方案究竟是不是符合税法的规定,是否会成功,能否给纳税人带来税收上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税收筹划方法的认定。在这一“认定”过程中存在税务行政执法偏差并非偶然。首先,税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税收政策执行的偏差。多数税收制度一般只对有关税收的基本面作出相应的规定,具体的税收条款设置不完善,无法涵盖所有的税收事项;或者由于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税法尚未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税法对具体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在一定的范围内,税务机关拥有自由裁量权,客观上也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可能性;第三,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起也是导致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经常会遇到来自一些基层税务行政执法机关的观念冲突与行为障碍。即使是真正的税收筹划行为,结果也极有可能被税务行政执法人员视为恶意避税行为而加以查处。 正视税收筹划风险的客观存在,是为了纳税人更好地进行税收筹划。为了控制筹划风险,提高筹划利益,在具体进行筹划行为时除了讲究筹划方式方法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合法性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进行税收筹划也是纳税人应有的权利。税收筹划应合法,这是税收筹划赖于生存的前提条件。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必须符合税收政策的引导趋势,进行积极的税收筹划,使得企业在享受有关税收优惠的同时,也顺应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意图;其次,操作过程注意“度”的把握,认识并划清于偷、逃、骗税、避税等其他减税方式之间的界限,坚持合法筹划,防止违法减税;再次,纳税人开展税收筹划,需要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既然税收筹划要在不违法或非违法的前提下进行,那么筹划行为离不合法的距离越远越好,这就是纳税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纳税人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保护,需要注意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