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

..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

..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9、小学

..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

..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11、白露

..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

..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

..就醉。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

..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二)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⑼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⑾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⑿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⒀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2、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⑵彼童子之.师。(的)

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⑹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

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⑾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⒁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⒂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⒅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⒆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⒇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四)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9、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10、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11、于.是饮酒乐甚。(在)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13、渔樵于.江渚之上。(在)

14、寄蜉蝣于.天地。(在)

15、托遗响于.悲风。(给)

(五)乎

1、介词,相当于“于”。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⑶相与枕藉乎.舟中。(在)

2、语气助词。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⑸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⑺而又何羡乎.?(表疑问,译为“吗”、“呢”)

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⑵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⑶郁乎.苍苍。⑷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⑸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六)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七)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五、一词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三)穷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3、游于是乎始.。(开始)

2、始.指异之。(才)

(七)则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

..为圣。(……的原因)..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是岁,元和四年也。

(二)省略句

1、鞣以(之)为轮。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从(之)而师之。

5、始指(之)异之。

(三)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善假于物也。

4、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相与枕藉乎舟中。

(四)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凌万顷之茫然。(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为其然也?

3、而今安在哉

4、而又何羡乎?

(六)谓语前置。

1、渺渺兮予怀。

(七)被动句

1、不拘于时。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八)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而今安在哉?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而又何羡乎?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同无能为也已:,“矣”已,了。 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实词活用: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减。 4 名词使动用法, 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一、古今异义: 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固定句式: 言于……曰:对……说。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3、变式句(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何有厌? 六、重点虚词: 之 1、代词。 2、助词:(1)“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提前宾语 (4)补足音节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以 1、介词,凭借,用。 2、连词,因为。 3、相当于“而”: (1)表并列 (2)表转折(3) 表递进(4)表承接(5)表修饰4、表目的,来。 为 wéi 动词,做。 wèi 介词,替,给。 夫 fū名词,男子;老师;丈夫。 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代词,那。句尾语气助词,表感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完整)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2.形容词作动词 1.形容词作名词 1.动词作名词 2.动词的使动 一、通假字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4、.词亦类去活之用 (一)名词活用 古:离开; 今 :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三)③形烛容之词武的退活秦用 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①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②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③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 1.名词作状语

5.微 2.鄙 1.肆 4.阙 6.敝 四④ 、一词且多 贰义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一)重要实词: ①又欲肆其西封。(扩大,延伸;动词) ②筵肆设席 (陈设,动词)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作坊,名词) 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 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 ① 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 ) 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③北④蛮夷我之皆鄙有人礼,未夫尝犹见鄙天我子。(看庸不俗起,,鄙轻陋视,。目) 光短浅)。(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鄙人(谦称)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 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阙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 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qu ē 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④卑幽贱微,(精例妙:。《史微记言·大曹义相(国成世语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成语“敝帚自珍”) ④损害(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二)重要虚词 ③疲惫 (例 :⑤衰《资治通鉴民》生:凋“曹敝操之众,远来疲敝。”)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1]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 一.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通“供”) 3.(说,通“悦”) 4.(知,通“智”) 5.(“反”通“返”,返回) 6.(“振”通“震”) 7.(“还”通“环”,绕) 8.(“卒”通“猝”,突然) 9.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10. (“要”通“邀”,邀请) 11.(“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2. (“蚤”通“早”) 13. (“郤”通“隙”,隔阂、嫌怨) 14. (“坐”通“座”,座位) 15.(“说”同“悦”,喜欢、高兴。) 16.(“以”通“已”,已经。) 17. (“庭”通“廷”,朝堂。) 18. (“见”通“现”,出现。) 二.古今异义 1.(古义:出行的人) 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古义:那人) 4. (古义)眼泪 5. (古义)礼品 6. (古义)走投无路 7.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8. (古义)宫廷的侍卫 9.投击 10. (古义)大腿 11.古义:崤山以东 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15.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16.古义:对待。今义:遇到。 17、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 18、古义:悬赏,重金征求。今义:买。 19.古义:拿、举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 2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5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 8 (前:名词当动词,上前) 9 (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 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12 (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 13 (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 14 (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 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 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7 (造户籍册或登记) 18 (使眼色) 19 (用刀割刺) 20 (取道) 21(称王) 22 (连夜) 23 (象对待兄长那样) 24 (每日每夜) 25(像翅膀那样) 26(向上) 27(使……活) 28(使……跟从) 29(交好) 30(使……停止,制止) 四、一词多义 1、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②边远的村邑 ③鄙陋鄙俗 ④轻贱 ⑤鄙薄轻视 ⑥自谦之词 ⑦鄙陋鄙俗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释义: 1.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释义: 2.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释义: 3.厌,通“餍”,知足,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释义: 4.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通“”,释义: 5.知,通“智”,明智。

二、一词多义 1、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不迁怒,不贰.过 1、贰:①从属二主;②再,重复。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把……作为边邑;③庸俗,鄙陋;④轻视,看不起。 3、许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许:①答应,听从;②赞同;③约数; ④表处所,地方。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③微.言大义 ④见微.知著 ⑤国势衰微. 4、微:①假如没有;②卑贱;③幽微,精妙;④隐蔽,不显露;⑤衰败。 5、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使史更敝.衣草 5、敝:①损害,衰败;②敝:疲惫;③屦

坏,破旧。 6、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①何,为什么;②哪里;③语气助词,如“啊”;④兼词,“于之”,在那里。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 7、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顺承;⑤介词,把;⑥介词,用;⑦连词,用来。 8、而

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基础知识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稍微,略微 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低贱,卑下 ⑤微风鼓浪 微小,轻微 2.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好像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④若入前为寿 第二人称代词,你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貌”“……的样子” 3.许 ①许君焦、瑕 答应,允许

赞许,赞同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这样,这般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大约的数量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答案 4.鄙 ①越国以鄙远 把……当做边邑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④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⑤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5.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顺承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 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来 ⑧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⑨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词类活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燭之武退秦師 1.無能為也已“已”通“矣”:罷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4.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荊軻刺秦王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喜悅 2.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反”通“返”:返回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倉猝 5.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環繞,圍繞 6.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鴻門宴 1.距關“距”通“拒”把守 2.毋內諸侯“內”通“納”接納 3.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4.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5.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些 6.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7.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8.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內”通“納”進入,使動,使……進入 9.成五采“采”通“彩”顏色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の主人 今義:一般引申為宴客の主人 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使の人 今義:出門所攜帶の(裝有衣物,食品等の)包裹,箱子等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の動作,離開所在地方去往別處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夫fú,那個人 今義:夫fū,多用於外交場合,尊稱一般人妻子 荊軻刺秦王 士皆垂淚涕泣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持千金之資幣物 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提:古義:擊今義:用手拾起

股:古義:小腿今義:量詞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窮困:古義:處境困難,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至陛下 陛下:古義:殿前臺階の下面今義:大王,皇上,皇帝 左右既前 左右:古義:大臣今義:方位名詞 願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義:寬容,原諒今義:利用某種名義 諸郎中執兵 郎中:古義:宮廷の侍衛今義:稱中醫醫生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偏袒:古義:探路一只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一方 鴻門宴 範增說項羽曰 說:古義:勸說、勸告今義:說話 沛公居山東時 山東:古義:指崤山之東今義:山東省 相去四十裏。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の動作,離開所在地方去往別處 約為婚姻 婚姻:古義:結成親家今義:結婚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以:古義:……の原因今義:表因果關系の連詞 秦時與臣遊 遊:古義:交往今義:遊玩、遊覽 四人持劍盾步走 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再拜獻大王足下 再:古義:兩次今義:又一次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非常:古義:意外の變故今義:太、很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河南、河北:古義: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義:河北省、河南省特殊句式 燭之武退秦師 (一)省略句 1.(燭之武)辭之 2.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3.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二)介賓後置 1. 以其無禮於晉(以其晉無禮)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一

人教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无能为也已() 4.秦伯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既东封郑() 6.越国以鄙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秦王还柱而走() 5.卒起不意() 6.侍医夏无且()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2020年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知识点】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及《史记》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基础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 3.日以尽矣____通____,____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通____,____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通____,____ 7.卒起不意____通____,____ 8.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 9.要项伯____通____,____ 10.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 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 二、文言实词 1.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 ...② ..①东道主 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5)可以 ..解燕国之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 (6)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 (7)终已不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 (8)诸郎中 ..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10)将军战河北 ..② ..①,臣战河南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 (11)所以 ..遣将守关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必修2 《兰亭集序》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2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数词的意动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之 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2020年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范文

【一】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二】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粤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1文言知识 《诗经》两首 一、作者简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前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二、背景回放 被抛弃的爱情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这时候封建的道德礼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风格,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大都写得十分淳朴而热烈、率真而健康。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再如《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表现了大胆而炽烈的情爱。 随着私有制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逐渐显现出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许多女子都遭受了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命运。《氓》就是一首比较著名的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在两千多年前的旧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三、相关知识 (一)《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1.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结合,相得益彰。 2.比 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作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一、通假字 (1)爱.而不见.通“薆”,译为“隐藏,遮掩” 通“现”,译为“出现” (2)说.怿女.美通“悦”,译为“喜爱” 通“汝”,译为“你”。这里代指“彤管” (3)自牧归.荑通“馈”,译为“赠送” (4)氓之蚩蚩 ..通“媸媸”,译为“笑嘻嘻的样子” (5)抚子无.怨通“毋”,译为“不要” (6)于.嗟鸠兮通“吁”,译为“叹息声” (7)犹可说.也通“脱”,译为“解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