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研究的文献综述

12370223 刘华兰

一、选题背景

随着今年来基础教育的普及,终身教育观和教育的全民化和民主化逐渐被大家认识到,特殊障碍儿童教育也受到大众的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特殊的需要,对他们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他们有一个全方位认识的基础上,其中也包括对他们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感知觉等)等方面的认识。视觉障碍儿童也属于特殊障碍儿童的一个类别。视觉障碍儿童按视觉缺失的程度分为全盲儿童和低视力儿童,按障碍的获得分为先天性视觉障碍和后天获得性视觉障碍。视觉障碍儿童由于缺失了视觉的感知,当然并不是所有视觉障碍儿童都失去了所有的视知觉感知,全盲的儿童比例是相对较少的,只占到了20%左右。但视觉障碍对他们的其他感知觉的发展以及人格特征、生活方式与适应能力等必定带来影响,与正常儿童甚至与其他感觉障碍儿童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都会认为视觉障碍儿童的听觉能力较正常儿童更加的灵敏,到底是不是这样呢?相比于正常儿童和其他感知觉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是否有一些特异性呢?近年来对视觉障碍儿童的研究也在尝试着回答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方面的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对特殊儿童的研究,无论是教育学研究还是心理学研究亦或是社会学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来说相对于正常儿童的研究都是很少的,尤其

在我国特殊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这样的一个现状下,相关的研究更少。而针对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的研究也是很少的,主要集中在对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与正常儿童的听知觉以及其他感知觉障碍,如听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进行对比的横向研究,缺少对基于视觉障碍儿童本群体的纵向研究,这就导致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群体间的差异而不是群体内的差异。此外,对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的研究都普遍出现重视他们的消极问题而不是积极品质,在研究过程中也缺少真正适合视觉障碍儿童的调查研究工具,普遍使用的是适用于正常儿童的调查工具。如在测量心理健康水平时使用SCL-90而非针对特殊儿童的独特量表;研究的范式单一,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独特范式,需要转型以符合特殊儿童的特征。

纵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视觉障碍儿童中全盲儿童与低视力儿童以及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别。琚四化2010年在《盲生与明眼生语音辨别的比较研究》中说明了,在相同的语音条件下,盲生在音素辨别和词语辨别上比明眼生在有视觉条件和无视觉条件下的得分更高,明眼生在有视知觉信息条件下,听辨能力比无视知觉信息条件下得分更高,而盲生却不会受到视知觉信息的影响,他们的听知觉处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听觉能力更优于明眼生。贺荟中在《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中》将其解释为全盲儿童排除了听觉注意时的视觉信息干扰,所以才强化了听觉的有意注意。

但王美芳在《浅谈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中,通过实验证实了,盲童听知觉与正常儿童并没有显著的差别。曹婕琼在《视觉障碍儿童辨音能力的认知研究》也表明如上结果。视觉器官是正常人获取外界信

息的主要途径,我们获得的信息中82%左右都来自于视知觉。视觉障碍儿童可以通过听觉、触觉等途径对视觉的缺失进行感觉补偿,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明眼人可以直接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视障儿童由于缺失了视觉线索,所以他们通过听觉、触觉等来获取相同的信息。王美芳解释了一般人都认为盲童的听觉较正常儿童更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视觉的丧失使他们集中更多的有意注意在听觉线索上。听觉对于他们来说非常的重要,是他们获得生活经验的主要途径,但通过听知觉获得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需要与其他感觉相综合才能够加强对事物的全面了解。曹婕琼指出,视障儿童的听力与普通儿童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听知觉也逐渐发展,但视障儿童听觉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可能是导致人们认为他们听力更发达的原因。此外,视障儿童听觉选择性更优于正常儿童,听觉记忆也更发达。这一点在马艳云的《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里也得到了证实。

以往的研究里存在三种对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差别的解释,一是感觉补偿说,二是阻碍或损伤说,三是视觉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出视觉存在差别以外,其他感觉均无差别,即使存在实际差别,也是由于视觉障碍儿童由于视觉缺失而付出有意注意的结果。商应美在《视觉障碍者基于位置和频率的听觉返回抑制研究》中说明了,由于中枢系统具有可塑性,视障者原先的视觉中枢的功能发生变化或者发生跨感觉通道的重组,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感觉置换装备,促进他们跨感觉通道的形成,对于视觉障碍儿童来说,这个装备可以促使他们的视觉皮层履行加工其他感觉通道的信息,其中就包括加工听知觉的信息。此外,在《视觉障碍者的跨通道重组研究》里商应美也阐述了,视障儿童的跨感觉通道的重组只有在执行难度

较大的任务时才会被激活,也就是说,简单的任务并不会促使视障儿童的视觉皮层跨通道加工其他感知觉,如听知觉,只有在任务复杂时才会被激活。

在研究视觉障碍儿童听知觉的特点的基础上,一些研究也侧重于将结果运用在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等方面。彭丹丹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寻—以视觉障碍儿童为例》里探讨了将音乐教育运用于视觉障碍儿童的好处,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视障儿童音乐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听觉艺术的有效途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达,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也日趋现代化,许多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直观教具也应用到对他们的教育当中以补偿他们视知觉的缺失。徐洪妹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视力缺陷补偿的实验研究》中阐述了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视障儿童教育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运用对于提高视障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教育质量作用十分显著。

基于以上各个探究的结果,有学者提出了针对视障儿童的听知觉训练的几点建议,包括早期干预认知与教育适应(较早的干预有利于视障儿童把握听知觉的发展关键期),缺陷与补偿教育原则(要有针对性的联系视障儿童的听知觉)以及协同教育原则(即将听知觉训练与其他感知觉训练相结合,全面的了解事物)等。这些建议的提出对以后针对视障儿童的听知觉训练具有指导意义,也将会被运用到实践当中。

三、总结

从以上的探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关于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是否真的优于正常儿童这个问题上。综

合所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与正常儿童差异不显著,之所以人们会认为他们的听力更好,是因为他们相对于正常儿童来说,由于视知觉的缺失,排除了视知觉信息的干扰,更加强化了他们听知觉的有意注意。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侧重以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进行对比,几乎没有将视障儿童中全盲与低视力区分开来加以研究,基本上都是笼统的将全盲代替了视觉障碍儿童,这难免有些偏颇。此外,针对视障儿童的听知觉研究没有与其他感知觉联系起来,不能够排除其他感知觉对他们听知觉的影响,也不能说明听知觉的独特性。总体看来,对视障儿童的听知觉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四、参考文献

余晖,钱文. 特殊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18):3586-3587.

陈和英,姚端瑞,郭向和.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3:056—059.

江琴娣. 视觉障碍儿童适应性为特点的研究. 心理科学. 2003.26.2:260—262.

商应美, 张明. 视觉障碍者的跨通道重组研究综述. 中国特殊教育. 2007. 01:31-34.

马艳云. 视听觉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 中国特殊教育. 2004.01:59-61.

贺荟中, 方俊明. 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 中国特殊教育. 2003.02:41-44.

商应美. 视觉障碍者基于位置和频率的听觉返回抑制研究. 2006.6

彭丹丹.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寻—以视觉障碍儿童为例. 科教文汇. 2009.03(中旬刊).

陈立,申云芝. 国内视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绥化学院学报. 2015. 35.4 :96—100.

琚四化. 盲生与明眼生语音辨别的比较研究.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10. 9. 3:21—23.

王美芳. 浅谈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 4:64—67.

孙鸿媛. 视觉加工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影响. 2014.

曹婕琼. 视觉障碍儿童听音辨意能力的认知研究. 2004.

徐洪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视力缺陷补偿的实验研究. 2001. 10

小学生学习障碍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学号 密级_______________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小学生学习障碍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problems of students learning College:School of Education Subject:Primary Education Name:Ma Hongxin Directed by:Zheng Xueyan vice-prefessor May 2013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第1章前言 (4) 1.1问题的提出 (4) 1.2研究意义 (4) 1.3研究方法 (5) 第2章文献综述 (6) 2.1学习障碍的定义 (6) 2.2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具体表现 (9) 第3章小学生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10) 3.1学校教育因素造成的小学生学习障碍 (10) 3.2家庭因素造成的小学生学习障碍 (10) 3.3小学生自身的心理认知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 (11) 第4章小学生学习障碍的解决对策 (12) 4.1 家庭教育矫正对策 (12) 4.2 学校教育矫正对策 (12)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1]《房屋建筑学》,邢双军主编 建筑学作为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沙及到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经济、建筑艺术以及环境规划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般说来,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一定的艺术形象,它必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且总是受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建筑物—一作为人们亲手创造的人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它除了具行满足物质功能的使用要求外,其空间组合和建筑形象又常会赋予人们以精神上的感受。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1 为了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 1 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 2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0m 的公共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24.0m 的单层公共建筑; 4 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属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5 厂房; 6 仓库; 7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 8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 9 可燃材料堆场; 10 城市交通隧道。 注:1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 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 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 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建筑层数的计算: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 于 1.5m 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 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 的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住宅顶部为两层一套的跃层,可按1 层计,其它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 多于2 层一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 1.0.3 本规范不适用于炸药厂房(仓库)、花炮厂房(仓库)的建筑防火设计。 人民防空工程、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工企业、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等的建筑防火设计,当有专门的国家现行标准时,宜从其规定。 1.0.4 建筑防火设计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5 建筑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摘要:时间选择性注意是在时间知觉和选择性注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研究领 域之一,回顾了来自各种研究技术关于选择性注意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并在此 基础上对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时间选择性注意时间知觉注意认知神经机制 由于我们人类精力的有限性和世界信息的复杂性,我们需要对我们周围的信 息有所选择的吸收,这就是选择性注意的功能。 从时间维度所做的研究才刚起步。但是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2个领 域的结合,时间选择性注意进一步加强了脑损伤患者以及脑疾病患者的研究。另 一方面,功能性脑成像技术应用于时间选择性注意的研究领域,也为理解人类时 间选择性注意的脑机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时间选择性注意探讨的就是如 何利用时间维度的信息增加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准确性,以及内在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1.时间知觉与选择性注意 1.1时间知觉与选择性注意的联系 对时间选择性注意的研究巧妙地结合和借鉴了时间信息加工和选择性注意两 方面的独立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两项功能都是人脑常见且不可或缺的功能。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在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里属于极短时距(5s内)的 研究范围。时间知觉包括对事件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目前从认知神经科学角 度对时间知觉的研究仅限于事件持续性知觉。选择性注意在我们适应环境的过程 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脑有限的加工能力和蜂拥而至的海量信息之间的矛盾,使我们必须有所选择,优先处理任务相关的信息,忽略或抑制无关信息的加工, 从而更好地达到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1.2时间选择性注意 注意调节能影响我们对刺激物呈现时间的估计。分配给事件或活动的注意程 度影响对事件或活动的时间估计。被试同时执行两个交互任务时,对非时间任务 的注意分配,会使被试对时间任务的时间判断正确率下降。也有研究表明,在有 限的认知能力前提下,如果非时间信息加工任务的难度越大,非时间信息处理就 需要更多的认知能力,而时间处理所获得的信息量就减少,所知觉到的时间也越短。时间信息与非时间信息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相互竞争,对一个维度注意的增加 会减少另一个维度的注意,即两类信息加工会出现干扰效应。【1】除了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时间知觉之外,选择性注意和时间知觉还存在一 层更为直接的联系,即“时间选择性注意”“时间注意”,或者称为注意的时间定向,该方向自 1998 年开始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7],并逐步走向深入。众所周知,在 选择性注意的研究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仍然是视空间领域的注意.在这方面,Posner 等完成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经典的实验范式是通过提示将注意资源引导 到目标相关的位置,被试表现出对相关特征的加工质量和速度的提高,提示选择 性注意可以强化早期的知觉加工.尽管空间是研究视觉注意的优势维度,但事实上,注意既分布在空间维度上,也分布在时间维度上.时间选择性注意是指通过 有效的提示,不仅可以引导被试去注意什么位置,而且可以引导被试在什么时间 注意,从而将注意资源导向与即将到来的事件相关的可预测的时间点或时间窗的 过程.Nobre, Coull 及同事借鉴了 Posner 对空间注意的研究思路和范式,并在时 间维度的框架下加以修订,率先开展了对时间注意的研究,并且得到了一些有趣

客户价值识别研究文献综述

客户价值识别文献综述 摘要:客户价值识别是CRM实施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文章综述了客户价值的内涵,分析归纳了客户生命周期模型、客户感知价值模型、竞争可得性模型的优劣,来引出较为完善的客户识别多维框架模型。 关键词:客户价值识别;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客户感知价值;竞争可得性;客户识别多维框架模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企业之间客户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归结起来,现今企业花招百出的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无非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客户。然而企业获取的客户中并非所有的客户都是忠诚的,作为企业,如何识别客户,从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展开差异化的营销战略也愈发的重要。鉴于此,有必要对国内外各种客户价值识别的理论方法进行梳理,使企业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时更加事半功倍。 一、客户识别的概念 客户识别即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根据大量客户的个性特征、购买记录等可得数据,实现确定出对企业有意义的客户,作为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对象,从而为企业成功实施CRM提供保障。 客户识别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与传统的客户细分与客户选择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营销理论对整个客户群体按照多种因子进行细分,从而选择企业的目标市场。而客户识别则是在已确定的目标市场中通过一系列测量从而筛选出对企业有意义的目标客户。 二、客户识别中的维度 (一)客户感知价值维度CPV(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客户感知价值从客户角度出发,指的是客户感知到的产品效用与支付价格之间的平衡。产品的价格、质量、品牌形象、服务质量以及客户的个性偏好都会影响客户感知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只有CPV较高的客户才可能与企业建立并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相对的,CPV较低的客户则与企业建立客户关系的可能性较低。由于“客户将从那些他们认为能提供最高让渡价值的公司购买商品”

冲刺练习

名词解释 1.肺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及各级分支,最后进入肺泡壁上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经肺动脉返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之为肺循环或小循环。 2.学校体育团体:是指体育教师和学生在共同规范与目标指引下,以特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协调活动的结合体。 3.体格:人体形态结构方面,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身体整体指数与比例及身体形态。 4.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技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5.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分子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6.角速度: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7.徒手训练:指运用踢拿摔打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 8.暗示训练:指利用语言、手势表情以及其他刺激物,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训练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9.进攻战术(排球):指在接对方发,扣,拦,传,垫过来的球后,全队所采取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进攻行动。 10.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 11.社会体育团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自身的规律,按照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志趣爱好需求资源组织起来,以开展体育、健身和娱乐为宗旨的民间体育团体。 12.间歇训练法:是一种对训练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强度、间歇时间具有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方法。 1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14.静息电位:安静时存在于细胞两侧的电位差。 15.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有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16.体育锻炼: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活动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17.体育学习: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体育健康卫生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锻炼身体,发展体质,增强健康,和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 18.垫球(排球):通过手臂或身体其他部位的迎击动作,使来球从垫击面上反弹出去的击球动作。 19.能力分组: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体育能力的水平,将其分成若干小组,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能力来选择学习小组的方式。 20:运动应激综合症: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能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 21.体育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想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

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症状及现状 小学生厌学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持冷漠态度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般认为,如果学生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失去兴趣而不愿学习,目前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应付、混日子状态,绝大部分文化课学习成绩很差且抱毫不在乎的态度,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就被认为产生了厌学。 有的学者总结出小学生厌学心理具体表现为: 1.消极应付。表现为懒惰、视学习为包袱,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主动性。抱着消极态度听课,缺乏独立学习的习惯。 2.畏惧回避。表现为对学习的一种胆怯心理。课堂上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做作业,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想方设法回避学习,做作业时常说“不会”。 3.厌倦对抗。表现为厌恶学习,不专心听讲,有时好搞小动作,发展成对学习呈对抗心理。 4.自卑弃学。表现为对学习丧失信心,缺乏勇气和毅力,虚荣心强,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情绪波动,逆反心理较强。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忻音认为厌学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厌学行为三个方面,是指孩子对上学读书持否定的态度,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内心不愿意去学习,因而经常有逃学或借机旷课等表现。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调查到北京部分小学学生,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小学生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由此可见,厌学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据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小学生(二年级以上)大约有45%左右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其中有20%左右的学生有较严得的厌学心理。正如朱永新教授曾观察到的“厌学,似一股旋风在席卷。它像病菌般地在我们校园中恶性地传播、扩散,笼罩面越来越广。”厌学是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书本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甚至抵触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在行为方式和生理现象上不良的表现。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城镇还是乡村、小学还是中学,厌学现象都普遍存在。作为基础教育危机的一种表征,我国中小学厌学现象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 国内外众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等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研究视角出发,对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研究,对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很多说法,众说纷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表现在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指低级庸

中国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与现状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

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 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 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

时间心理学

时间心理学 (Psychology of time)是研究个体大脑对客观事件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的科学。时间心理学的研究是围绕着时序、时距和时点这三个时间信息的基本属性进行的。由于人对时间的反映同计时工具测量出来的时间通常不一致,因此对时间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建立时间心理学这门学科对把握主观时间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纵观时间心理学的整个发展历史,时间心理学大致经历了从纯粹时间知觉模型建构到对整个时间认知范畴研究,从单一的时间认知研究到认知人格研究的一体化,从纯粹的现象分析到系统学科的建立。将时间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结合起来,开创了人格心理学大师们(Allport, Cattell, Eysenck 等) 所没有涉及到的人格的时间维度的差异研究, 在中国由黄希庭等著名心理学家把时间研究和人的人格发展相结合形成了时间人格研究。已经论述的认识有:时间是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在综述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时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领域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时间知觉与意识,主要研究时间知觉和意识过程的关系,特别是探讨意识过程的时限和时间整合问题,其中时间知觉与意识时间知觉即“知觉到的现在”(perceived pre-sent),和时间估计不同,它强调的是离散的心理事件只有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其上限约为3秒钟)才能形成知觉上的整体[1]。P ppel认为这种时间知觉就是意识的限度; (2)时间认知的脑机制,主要利用事件相关电位和脑成像技术探索时间信息加工的时程和功能定位问题; (3)时间人格研究,主要探讨时间洞察力的内涵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理论及其应用。 法国的弗雷斯因其对时间和节奏心理学的研究中。已经形成成型的认识。 他认为时间包含的概念有两个:顺序和期间,顺序就是比较多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而期间就是指时间间隔的概念,它代表两个先后发生的事件之间所经历的时间,他主要谈到的时间概念为事件的顺序、时刻间的时间量(期间)。他还指出,在空间和时间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空间的大小与时间的大小是可以互相影响的。他提出了知觉到的现在(perceived present,1963、1984)这一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能在很短暂的时间内把若干有限的事件排列有序并知觉为一个单位,在此单位中,各个事件则成为了一个相对同时的整体。他将这种有限性与心理学的“现在”概念(定义为不必参照记忆就可以觉察刺激的时间间隔)相联系起来,称为知觉到的现在。知觉到的现在不超过 5 秒,平均在2-3 秒,该时段内的时间适应对于有机体的生存和进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顾客满意文献综述.doc

顾客满意文献综述 引言 当今世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之焦点就是顾客竞争,争取和保持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使命。企业既要不断争取新顾客,开辟新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又要保持现有顾客,稳定市场占有率。然而,在企业实际的经营运作中,尤其是服务业,往往一方面大批新顾客源源而来,另一方面许多现有顾客悄悄而去,这就是西方营销界所称的“漏桶”现象。企业要防止顾客流失,堵住“漏桶”,其关键就是要提高和实现高度的顾客满意,以形成良好的顾客口碑和培养顾客忠诚。本文针对国内外学者对顾客满意的研究就顾客满意的定义、顾客满意测量以及与顾客满意相关的因素进行文献综述。 一、顾客满意的定义 1、顾客满意的提出 20 世纪60 年代;1965 年,Cardozo 首次将顾客满意的观点引入营销领域,提出顾客满意会带动顾客的购买行为。 2、顾客满意的研究发展 由于顾客满意管理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为了预测顾客的行为反应, 因此, 自80 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开始从行为学视角来研究顾客满意的行为结果。这些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种观点认为, 顾客满意度对购物意向的影响是通过态度间接产生作用。例如, 01iver(1980) 的研究发现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度可增加顾客对品牌的偏爱程度, 进而增强对该品牌的重复购买意向; Bearden and Teel(1983) 在对汽车的研究中发现, 顾客满意度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受到态度的调节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 顾客满意度对购买意向具有直接作用。有调查显示, 较高比例的不满意顾客不愿意再购买同样品牌的产品(TARP, 1979) 。

3、顾客满意概念界定 目前,对顾客满意的定义,学术上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状态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购买行为的事后感受,是消费经历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如Howard 和Sheth(1969)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其所付出的代价是否获得足够补偿的一种认知状态”;Oliver 和Linda(1981)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顾客根据消费经验所形成的期望与消费经历一致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Westbrook 和Reilly(1983)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是伴随或者是在购买过程中产品陈列以及整体购物环境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Kotler 则认为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是感知的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 另一种观点是从过程的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认为顾客满意是事后对消费行为的评价。如Hun(1977)认为顾客满意是“消费经历至少与期望相一致时而作出的评价”;Engel 和Blackwel(1982)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所购买产品与以前产品信念一致时所作出的评价”;Tse 和Wilton(1988)则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在购买行为发生前对产品所形成的期望质量与消费后所感知的质量之间所存在差异的评价”。这些学者认为,在顾客满意的内涵中,评价过程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从过程角度对顾客满意的定义囊括了完整的消费经历,指明了产生顾客满意的重要过程。 二、顾客满意测量 1、满意测量的“期望不一致模式” 满意测量的期望不一致模式源于美国营销学者Oliver于1980年提出的期望不一致模型。该模型对顾客满意的心理形成过程作了这样的解释:顾客在购买之前先根据过去经历、广告宣传等途径,形成对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期望,然后在随后的购买和使用中感受产品和服务的绩效水平,最后将感受到的产品(或服务)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判断。当感知绩效符合顾客期望,顾客既不会满意也不会不满意;而当感知绩效超过顾客的期望(积极的不一致),顾客就会满意;当感知绩效低于顾客的期望(消极的不一致),顾客就会不满意。 因此,期望不一致模式有三种操作化的方法:(1)分别测量期望(消费前)和绩效(消

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科学学院 心理学 一、适用学科、专业 心理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 ·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认知与神经科学方向、社会与文化心理学方向 ·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方向、工业心理学方向 二、专业培养目标 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与实践的专门人才,以及与心理学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专门人才。其中,认知与神经科学方向的培养定位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脑科学研究和认知科学研究的后备人才;社会与文化心理学方向的培养定位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本土社会文化心理研究和不同民族社会文化心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方向的培养定位是研究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健康与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后备人才以及健康与临床心理学工作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工业心理学方向的培养定位是应用型研究人才,培养目标是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以及决策心理学研究的后备人才以及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决策心理学工作的高层次应用人才。 三、培养方式与要求 主要培养方式有:相关课程学习和在导师指导下做研究相结合。其中,认知与神经科学方向还包括:实验室研究工作以及临床医院实习(脑与神经解剖方面);社会与文化心理学方面还包括:社会考查研究工作以及跨文化交流实习;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方向还包括:临床见习以及实习与督导;工业心理学方向还包括:实验室研究工作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活动。 培养要求: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应完成相应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并进行相应的见习行业实习,同时要求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 四、学习年限 原则上三年毕业;如果在两年或者两年半内完成了培养方案中的全部要求,且成绩优秀,可申请两年或两年半毕业;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9分,其中公共必修学分为5分,学科专业要求学分不少于21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自学学分另计。 (一)公共必修学分5学分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心理辅导论文 姓名: 学号:1016413050 成绩: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学习障碍的概念、流行学病程、分类、症状、成因、诊断标准和干预技术,并阐述了自己对学习障碍的干预方法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干预意见;文献综述 1 学习障碍的概念 学习障碍一词是由英文learningdisability(简称LD)翻译而来的。学术界对他最早的界定是美国特殊教育加柯克提出的学习无能的概念。但是对学习障碍的定义一直未统一,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各界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 1.1 美国公法94-142的定义 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理解或运用语文的心理历程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异常,以致在听讲、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拼字或演算等方面显现能力不足的现象。学习障碍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常、失读症及发展性失语症等状况,但不包括基本上由视觉、听觉动作异常或智能障碍、情绪困扰或环境、文化、经济地位不利等因素所导致学习困难的儿童。[14] 1.2 美国学习障碍全国联合委员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是一个概括的名词,指的是在倾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或数字能力的学得与使用具有明显困难的异质障碍团体。学习障碍是个人内在因素,推测是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所致,它可能出现于一生中的各阶段。学习障碍可能具有自我调试行为、社会知觉及社会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本身都不会导致学习障碍。虽然学习障碍可能同时具有其他的障碍情况(例如,感官缺陷、智能障碍、严重的情绪困扰),或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差异、不足与不当的教学),但都非这些情况或影响所造成的结果。[4] 1.3 美国精神医学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就是注意力缺失障碍。所谓注意力缺失障碍,是指注意力低。医学常将其当做有关学习障碍的诊断性症候使用。[1] 1.4 我国对学习障碍的定义学习障碍 指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的习得与应用上显著的困难者。学习障碍可能伴随其他的障碍,如感觉障碍、智能不足、情绪困忧;或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如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所产生的障碍,但不是由前述状况所直接引起的结果。学习障碍通常包括发展性学习障碍与学业性学习障碍,前者如注意力缺陷、知觉缺陷、视动协调能力缺陷和记忆力缺陷等,后者如阅读能力障碍、书写能力障碍和数学能力障碍等。[7] 观察以上各种定义发现,这些定义的共同要素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发展不均衡、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差,排除其他障碍和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学习困难。

中国残疾精神儿童现状

(一)孤独症儿童数量 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特点是个体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包括在各种场合的多种功能活动,如社会交往障碍-、言语表达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等行为方式。 根据2001年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报告,我国0-6岁精神残疾儿童现患率为0.10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根据2007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目前我国0-6岁精神残疾现患率为0.110%,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1万人。因此,我国精神残疾儿童数量在10万人左右,且现患率呈上升趋势。另据精神残疾儿童发现率推算,全国每年新增0-6岁精神残疾儿童约1.5万人。由于孤独症是儿童精神残疾致残的主要原-因,所以孤独症儿童在精神残疾儿童中应占据较大比例。 (二)中国残联所做的工作 为满足广大孤独症儿童及家庭的康复需求,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中国残联、教育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被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国残联将在全国选择31个试点城市,建立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发挥现有妇幼保健、特殊教育网络和相关社会力量的作用,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全国31个试点城市以及省级康复训练机构的筛选和认定工作,制定了《“十一五”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试点工作实施办法》,成立了全国专家技术指导组,召开了“十一五”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研讨会,组织目前国内孤独症教育与康复领域的专家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编写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一书,作为“十一五”期间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全国统一培训教材,同时举办了全国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骨干技术人员培训班。 二、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训练问题逐步引起政府、社会的重视,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教师以及孤独症儿童家长在康复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但是,到目前为止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 1、早期干预不足,影响康复效果。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诊断、干预的工作体系尚未建立,评估工具的研究不足,筛查队伍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转介,导致多数孤独症儿童得不到早期干预,影响后期康复效果。此外,孤独症是一种新的较为少见的精神疾病类型,公众对孤独症的认识还不清楚,这也成为导致康复效果不理想的因素。

汽车防碰撞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汽车防碰撞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1.引言 汽车碰撞有汽车碰撞到固定的物体或与行驶中的汽车相撞两种类型。为了防止汽车在行驶中,特别在高速行驶时发生碰撞,一些现代汽车已装备了自动控制防碰撞系统,这是一种主动安全系统。 汽车行驶时,防碰撞系统处于监测状态,当汽车接近前车车尾或超越前车时,该系统将发出警告信号。在发出警告后,如果驾驶员没有采取减速制动措施,该系统便启动紧急制动装置,以避免发生碰撞事故。 2.概述 防碰撞控制系统装有测距传感器,它们利用激光、超声波或红外线,测得汽车与障碍物间的距离,这个距离信号,加上车速传感器和车轮转角传感器的信号送入电子控制器,通过计算求出行驶汽车与前方物体的实际距离以及相互接近的相对速度,并向驾驶员发出预告信号或显示前方物体的距离。当将要碰撞时,控制器向制动装置和节气门控制电路发出控制指令,使汽车发动机降速并及时制动,从而有效地避免碰撞。 3.测距传感器 (1)防碰撞传感器 ① CCD照相机 CCD(电荷耦合器件)摄像元件可以读取受光元件接收的光通量放出的电流值,并作为图像信号输出。在夜间,由于照相机处于低照度的环境,只有在汽车前、后照灯打开时才能确认障碍物。

汽车装设的CCD照相机如上图所示,当点火开关接通时,变速器换档杆换到前进档或倒档,多功能显示板上就能显示出车辆前方或后方的图像。 ②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是从激光发送至被测物体,然后反射回来被接收,其间的时间差即用来计算至障碍物的距离。早期的车用激光雷达都是发送多股激光光束,并依靠前车反射镜的反射时间来测定距离。现代汽车除了测定前方车的距离外还要对前方多辆车的位置进行辨识,因而开始采用扫描式激光雷达。 根据物体的反射特性,激光的反射光亮变化很大,因此可能检测出的距离也是变化的。由于车辆后部的反射镜等容易反射,故可以检测出稳定的较长距离。有少许凹凸的铁板等因不能得到充足的反射光量,故测出的距离较短。另外,在检测侧面方向及后方的障碍物时,与检测前方障碍物的情况不同,如果障碍物上没有反射镜,那么由于各种障碍物的反射特性变化很大,故可能稳定测出的距离变短。

顾客感知论文感知价值理论论文

顾客感知论文感知价值理论论文: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顾客感知价值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占据消费主权,企业为了使顾客满意、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加强自身竞争优势而产生的。通过回顾和整理国内外学者对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以期望对企业在如何应对顾客感知价值方面有所启发。 关键词:顾客感知价值;特性;驱动因素 1 引言 感知价值是营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时期,顾客感知价值对企业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都运用到了顾客感知价值的思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顾客感知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理论界对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从总体上来说,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顾客资源对企业所能产生的价值,另外一个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研究顾客的需求和感知,分析顾客想从企业获得什么,以此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本文是从顾客的角度对顾客感知价值进行分析。 2 顾客感知价值的涵义 目前,学者对顾客感知价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顾客感知价值进行了阐述,但直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概念。

顾客感知价值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德鲁克的思想,他指出顾客购买和消费的不是产品,而是价值。这一思想是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中提出的,但他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买方价值链”的概念,并指出企业为买方创造的价值如果要得到溢价的回报,它必须为买方所觉察,虽然Porter并没有明确给出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但为后人研究顾客感知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 Zeithaml(1988)从顾客心理的角度,展开了他对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的研究。Zeithaml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在市场交易中根据所得利益和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的感知,对产品进行的总体评价。 Monroe(1991)将顾客感知价值定义为“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比例”,认为“购买者的价值感知体现了对产品感知质量或感知利益与因支付而产生的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感知利得是与使用特定产品相关的实体特性、服务特性和特定使用条件下可能的技术支持;感知利失包括所有与购买行为相关的获得成本、运输、安装、订货处理、维修以及潜在的失效风险。 Philip Kotler(1994)是从让渡价值角度来剖析顾客价值的。他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预期顾客评估一个供应品和认知值的所有价值与是所有成本之差。总顾客价值就是顾客从某一特定供应品中期望的一组经济、功能和心里利益组成的认知货币价值。总顾客成本是在评

【开题报告】时间压力对决策规避的影响

开题报告 应用心理学 时间压力对决策规避的影响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地觉醒,但步履维艰。1956年,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标志,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祖国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无论是在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是经济、教育、航天等事业,中国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经济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地改善,而在这中间,消费起了桥梁作用。现在人们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更注重的是精神的需要,美的需要,进而来自我实现。在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是根据什么来决定买什么,买还是不买,什么时候买,在什么地方买,怎么买,谁去买。这个过程表明了消费者在做决策时所经历的步骤以及对零售商的关系。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消费还是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偏好的测量或预测都是相当重要的。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领域里,如果能够事先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那么对于产品的开发、销售的策略及售后服务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本研究是在查阅前人有关时间压力对决策规避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杭州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对两者的相关进行分析,探讨时间压力是如何影响决策者制定决策策略的。具体框架如下: 1、前言:简介当前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的相关背景; 2、查阅相关的文献并总结; 3、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和问卷设计,被试、研究工具、数据统计与分析; 4、讨论; 5、结论。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杭州大学生的决策制定过程中时间压力的影响进行 探讨。设计问卷,随机抽取250名杭州大学生,通过前测问卷及虚拟情境修正后,发 出正式问卷,收集原始资料, 确认所有填写符合要求后, 将原始数据输入数据库, 用SPSS17.0 软件进行分析。 四、参考文献 [1] 果洪迟. 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 (01). [2] 于泳红,汪航. 选项数量和属性重要性对决策中信息加工的影响[J] . 应用心理学,2005, (03). [3] 黄凌玲. 消费者决策模式之探讨—规避决策对消费者选择之影响[D]. 国立中央大学, 2008. [4] 李红锋. 时间压力和选项属性对决策中信息加工的影响[D]. 河南大学, 2008. [5] 王大伟, 刘永芳. 归因风格、时间压力对购买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08, (04). [6] 刘金平, 李红锋. 时间压力下的决策策略和决策理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6). [7] 彭华. 时间压力对情绪性权衡困难下决策行为的影响[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11) . [8] 王大伟. 决策制定过程中的时间压力效应[J]. 心理研究, 2009, (06) . [9] 王大伟. 时间压力、属性数量影响决策信息加工的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06) . [10] 柯青松. 时间压力对偏好反转的影响[A]. 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 2009. [11] 王大伟,刘永芳. 时间知觉对决策制定的时间压力效应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09, (05) . [12] Rieskamp J,Hoffrage U. Inferences under time pressure: How opportunity costs affect strategy selection [J]. Acta Psychologica,2008,127:258-276. [13] Hsin-Hsien Liu, Andrew M. Colman. Ambiguity aversion in the long run: Repeated decisions under risk and uncertainty [J]. Elsevie,2009,30:277-284.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55904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