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

信息检索论文

(本科)

标题: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

学的比较浅谈

学生姓名:***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类

年级:**级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1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1)

1.1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1)

1.2 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2)

2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3)

3 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评论 (3)

4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5)

4.1 假设更加复杂,也更加接近现实 (5)

4.2 模型将比较优势、外部性等问题内生化 (5)

4.3 现实意义 (5)

总结..............................................6参考文献. (6)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

***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贸易理论革命的出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及知识信息的共享,“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本文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比较。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比较

引言

新经济地理学是1990’s初由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

1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1.1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路径依赖”现象,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收益递增、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是传统经济学中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

最早运用报酬递增来解释地理上的集聚的也并不是克鲁格曼,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新经济地理学”看作是经济学中对收益递增兴趣复兴的一部分。在空间集聚的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强凋收益递增的不同形式,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收益递增是指经济上相互联系的产业或经济活动,由于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近性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或者是产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无形资产的规模经济等。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收益递增思想,并试图在报酬递增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经济区位理论。在他看来,收益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空间聚集是收益递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问集中后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区域靠近的向心力。

除了用来解释产业活动的集聚或扩散以外,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报酬递增模型还被用来解释城市增长动力机制。绝大部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活动的区域分布,讨论为何特定产业在某些区位集中,尤其是在城市中,克鲁格曼在解释城市中人、财、物的聚集时指出:人们向城市集中是由于这里较高的工资和多样化的商品,而工厂在城市集中是因为这里能够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新经济地理学者认为,空间聚集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以及区域发展的基本因素。

在收益递增规律及相应的集聚或扩散模型的影响下,“新经济地理学”将区域和城市的发展定性为“路径依赖”和“历史事件”。与新古典的经济均衡模型相反,克鲁格曼使用历史方法,强调影响集聚的力量的持续和积累。也就是说,存在向“路径依赖”和“历史事件”发展的趋势。总之,在“新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的优势被认为是由一些小的事件所导致的自身的加强。

1.2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新经济地理学的第二个主要研究内容是区域的长期增长与空间集聚的关系。标准的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假定资本和劳动是收益递减的,依据这个框架对集聚(特别是国家之间)的产生进行预测,一个相对贫穷、资本储备较低的国家将有更高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新古典增长模型的预言结果是,较贫穷的国家增长较快,最终能赶上较富裕国家。而根据巴罗和沙拉马丁(Sala—I—Martin,1995)的研究显示,区域收敛率在整个美国、欧盟、加拿大、Et本、中国以及澳大利亚范围内是十分相似的,但是,区域收敛速度却相当缓慢,每年大约1.2%,这要比简单的新古典模型缓慢得多。区域收敛率较慢的事实以及对新古典长期增长模型有效性的怀疑,引出了与收益递增的模型之间的联系。

按照新经济地理学,资本外部性的相对规模(市场作用的范围)、劳动力的可移动性和交通成本将决定经济活动和财富在空间配置上的区域整合程度。一方面,当资本外部性及劳动力的迁移通过区域整合增加时,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将预言更大规模的空间集聚,富裕中心和较差的边缘区之间的差距将加大,经验结果也似乎支持这个预测;另一方面,如果区域之问仍然存在着不可流动性(由于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碍),那么中心地区的劳动力和由于拥挤而带来的成本就会增加,并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扩散和区域集聚的减弱。

2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数理分析表明:即使两个区域初始条件完全相同( 对称) 并且不存在外力作用,在满足一定的条件( 广义的运输成本足够低或贸易自由度足够高) 后,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终将引起区域分化,产业从而经济活动的集聚不可避免。集聚一旦发生,对称即被打破,最先获得优势( 即使很微弱) 的区域将成为集聚的中心,甚至形成极端的核心- 边缘结构。

集聚使核心区既获得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又大量节省运输和贸易成本,进一步促进生产集聚:核心区的市场需求远大于边缘区。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有助于核心区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同时大量出商品,运输和贸易成本的节省促成核心区相对于边缘区拥有成本低廉的优势,成本低廉涵盖各种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成为吸引生产( 者)和消费( 者) 从而各类非农经济活

动进一步集聚的动力; 人口的集聚从而人力资本的集中也有利于核心区的技术进步,促进生产、运输、贸易和生活方面的成本降低,这同样进一步促进经济集聚。这样,市场规模( 需求) 大、生产规模大、运输和贸易成本低、生产和生活成本低、技术进步快等因素实际上既各自自我加强又交织在一起相互加强,使核心区的集聚力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不断增强自己的优势,成为核心区不断吸纳人口和产业转移、促进资本积累和知识创造的持久力量来源。

核心区的巨大优势往往由最初微弱的优势在演化中不断累积而成,最初的优势则可能来自先天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某些历史事件、政策变动,甚至是来自随机发生的微小扰动等偶然因素,由于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存在,累积过程无需借助外力就能持续进行下去。于是,伴随着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产业和人口从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发生巨大的改变。只要有可能,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总是采取集聚形态。因为这样既降低生产成本又节省生活成本,城市的悠久历史及其不断发展壮大直至席卷全球的城市化现象即是典型例证。

显然,新经济地理学首先把经济空间高度抽象为同质性的平面。从没有任何外生差异的前提条件出发讨论经济空间的内生演化,但又丝毫不否认和排斥外生差异的存在。可以说,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即使不存在外生差异,经济空间也必然会演变分化。在本来就存在外生差异的条件下,经济空间的分化更在情理和自然之中,并且区位因素、历史事件、政策等偶然因素经常起重要作用,而商品的自由贸易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经济集聚得以迅速发生从而经济地理迅速改变的制度性前提。

总之,新经济地理学的众多模型深刻揭示了规模经济、运输成本( 贸易自由度) 、要素流动等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经济空间格局的复杂演化,需求规模、市场关联、消费偏好、知识溢出、心理预期、外生差异等具体因素作用其间。虽然关系复杂, 但都基于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而起作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是导致经济集聚的关键。, 贸易自由度的变化对循环累积因果机制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3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评论

尽管新地理模型第一次在模型中引入空间思考,它足够严密以至于成为了分析规范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模型太简单、太特殊而不能很好地重演现实世界真实的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学的某些模型过于抽象,但这些模型的建立毕竟相对于传统的区位科学模型有了很大进步和改观。如在传统的空间集聚模型中,区域、区位和场所常常用来代表某种经济景观中抽象的点或其他的形状,而文化、社会、历史、制度等对于决定经济过程和形成经济景观非常重要的因素却被忽略了。在区域集聚研究中也是如此,文化、社会、历史、制度这些要素在同时期的经济地理学家的研究中则普遍受到重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经济地理学”并不能解决空间(区域或地方的) 经济的概念以及空间经济与经验世界的关系等问题。

“新经济地理学”,除了过于依赖抽象、简化的数学模型以外,普遍被认为缺乏实证研究。虽然克鲁格曼和其他学者如亚瑟在他们的模型中使用了经验检验,但这些经验数据不足于使读者对模型的相信。更何况对于“新经济地理学”来说,在理论与经验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正因为如此,“新经济地理学”的许多内容并没有引起地理学家的兴趣与赞赏。例如,新区域集聚模型被批评为几十年前就被威廉森等人检验过、在本质上与新古典方法相似的模型。

很显然,虽然在研究空间集聚、区域增长与集聚以及国际贸易的地理关系时,许多经济地理学家与克鲁格曼及其他经济学家有着相似的兴趣,然而从方法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许多经济地理学家已经放弃了过于形式的模型,而寻求更现实的方法,如不同类型区域的政策以及社会、文化和制度的影响等;而克鲁格曼仍然依赖不现实的假设模型,并用之代替真实世界中问题的核心部分

“‘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模型忽略了许多要素,如国家行为和外在需求等。”另一个缺

陷是没有意识到技术对经济过程的重要性。从外部性上来看,“新经济地理学”强调的是资本外部性而不是技术外部性,这样技术溢出的外部性在“新经济地理学”中便没有得到重视。恰恰相反,80年代后许多经济地理学家开始研究技术对促进产业增长、区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如区域产业发展被认为是本土化的过程等。而克鲁格曼将外在经济和区域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对产业地理学进行了一次不小的修正。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城市发展、国际贸易的最基本的立足点, 一是收入递增和运

输费用作用下的产业前向关联效果和后向关联效果带来的集聚力; 二是不可移动的生产要

素带来的分散力, 这一对相反作用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区域发展、城市体系和国际贸易形

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

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具有以下独特的思维和方法, 一是认为初期条

件的状态对今后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二是表示区域、城市和国际贸易发展和

变化的运动方程式是非线性数学模式; 三是认为看上去混乱的经济运动, 随着时间的变化

可能会表现出某种秩序, 即认为经济空间变化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四是认为经济事物的运

动规律在某时间会出现突变现象。

新经济地理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集聚力和分散力是否是决定所有空间

经济问题的关键值得商榷; 二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探讨层次, 缺乏实际操作性和

预测性。但是, 该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非常值得地理学家思考和借鉴。

4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4.1假设更加复杂,也更加接近现实

收益递增、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是传统经济学中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而新经济地理学以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接近于现实。

新经济地理学将空间因素和厂商层次的报酬递增纳入到了一般均衡的框架,成功的应用D —S模型与冰山成本相结合,解决了经济学长期以来厂商层次报酬递增与竞争性一般均衡不兼容的问题。

4.2模型将比较优势、外部性等问题内生化

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将比较优势内生化来深化背景上的认识问题,为没有先天差异的区域之间发展差异寻求解释。在新经济地理学中,外部经济现在是被推导出来的,而不是被假设的,因而作为经济变化更基本的参数,外部经济可以被视为以一种可以预测的方式变化。

4.3现实意义

新经济地理学是包含非均衡力的经济学,它的核心模型是非线性模型,因而它给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理论观点,揭示了经济活动空问模型的复杂性,而且,克鲁格曼通过对有些不确定性的复杂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这些都使得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更有现实意义。

总结

与其它新生事物一样,新经济地理给经济地理学家带来惊喜的同时也显露出其缺陷,但其把空问概念引入经济系统,微观经济机制引入到在地理分析中,与现实的接近,都是在传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的重大突破。

致谢

感谢王晓宏老师一学期的教导,一学期的信息检索的课,让我对信息交流、信息行为、信息

资源、信息工具、信息检索、信息分析有了了解和认识,并且学会了写论文的格式和要求。感谢各方资料和文献,对我的论文写作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殷广卫吴柏均新经济地理学的魅力和缺陷刍议

[2]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地理科学进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3] 刘安国,杨开忠,谢燮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地理科学进展(1.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29;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3.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8)

[4] 潘峰华,贺灿飞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2010

[5] 李小建,李庆春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1999

[6] 段学军虞孝感陆大道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地理科学进展,Josef Nipper3 2010

[7]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

[8]张玉卓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评述——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古典经济范式的比较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

[9]朱华友,丁四保,高斌新经济地理学及其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地域研究与开发(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0)

[10]“新经济地理学”究竟如何定位?保罗克鲁格曼(保罗、克鲁格曼在《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上论文)

[11]顾朝林,石爱华,王恩儒“新经济地理学”与“地理经济学”——兼论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J]地理科学2002年02期

[12]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13]宋德勇;胡宝珠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J]. 经济地理2005年04期;

[14]经济学家的幽默[J].大科技2006年01期(百科搜索)

[15]谢燮; 杨开忠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政策含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3期;

[16]何枭吟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改革与战略2010年12期;

[17]何伟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年07期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二章 一.标准产业分类法是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联合国制定的。因而,这种分类法具有权威性、完整性及广泛的适用性,也是研究产业结构常用的产业分类方法之一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共分十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这十大类是: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性;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标准产业分类法的优点在于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并且使其规范化,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分析各国各地的产业结构,而且与三次产业分类法联系密切。标准分类法既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细化,例如将制造业细分为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制药冶金工业;化工产品和药品、石油加工、煤炭加工、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等 二.区域开发,是指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 优势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 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 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三.(1)区域间的平衡问题:无论世界范围还是一国范围,由于各地发展条件有差别,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总是不平衡的,在客观上形成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应有空间推移。问题的实质都涉及如何处理好效益与公平问题。据有关部门研究,如果采取梯度开发战略,首先加强沿海地区,经济效益最高,但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得太大;如果采取重点开发西地区,优点是缩小了地区间的差臣,但经济效益又太差;如果来取中间突破战略,把中部区作为投资重点,虽然地区的差距拉得不大,然而其经济效益也比较差。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要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出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地区经布局。主要采取轴线发展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通过三条主线,将三大地带贯穿起来。沿海地带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又是对外开放的有利地区,沿海地的开发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万里长江是我国黄金水道,它连接东、中、三大地带,而且其上游水能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在水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以及伴随上海浦东进一步开发开放的今天,建设长江经济走廊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既充分发挥沿海地区优势、又重视沿边地区的开发与开放,并通过横贯东西的两条经济走廊把全国各地联连起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不致于使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得太大。与此时,还应将轴线开发与重点发展地区有机结合起来。今后一个时期,要对全国十几个经济发或者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综合开发,在全国形成一些有特色经济中心区,包括京津唐地区宁杭地区、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山东半岛、闽南三角洲等。。当然,还要采取切有效措施逐步提高面上的欠发达地区及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做到重点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这样,既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又重视沿边地区的开发与开放,并通过两条东西向经济走廊将三大地带以及各重点发展地区连结起来,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益,又不致

计算机导论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计算机导论课后习题答案汇编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系统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 2、解释·诺依曼所提出的“存储程序”概念。 把程序和数据都以二进制的形式同意存放在存储器中,由机器自动执行。不同的程序解决不同的问题,实现了计算机通用计算的功能, 3、计算机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精度高 计算机的字长越长,其精度越高,现在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几十万次以上。一般计算机可以有市纪委甚至几十位(二进制)有效数字,计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是任何计算工具所望尘莫及的。 具有逻辑判断和记忆能力 计算机有准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和高超的记忆能力。能够进行各种逻辑判断,并根据判断的结果自动决定下一步应该执行的指令。 高度的自动化和灵活性 计算机采取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即把编号的程序输入计算机,机器便可依次逐条执行,这就使计算机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灵活性。 4、计算机有哪些主要的用途?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 实时控制 (4)人工智能 (5)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辅助教育 (6)娱乐和游戏 5、计算机发展中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一代计算机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器件 第二代计算机特征是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器件

第三代计算机特征是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计算机特征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6信息化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建立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 2·采用现金的信息技术 3·建立广泛的信息产业 4·拥有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5·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 7、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有哪些要求? 在信息化社会中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是多方位的,不仅需要研究型、设计型的人才,而且需要应用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开发型人才而且需要维护型、服务型、操作型的人才。要求计算机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对于新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8、说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及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含义。 9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畴主要包括哪些?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畴主要包括计算机理论、硬件、软件、网络及其应用等。 二、选择题 1 计算机是接受命令,处理输入以及产生【数据】的系统 2 ·诺依曼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存储程序概念】 3 共科学研究,军事和大型组织用的高速,大容量计算机是【巨型计算机】 4 计算机硬件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下面【总线】不属于这5个基本组成部分 5 其容在电源断掉以后就消失又被暂时存储器的条件是【存储器】 6 拥有高度结构化和组织化的数据文件被称为【数据库】 7 计算机系统必须具备的两部分是【硬件和软件】 8 计算机处理的5个要素是【输入,输出,处理,打印和存储】 9 信息系统的作用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辅助人们进行统计,分析和决策】 10 目前,由于【Inteinet】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11 Internet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 12 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第二章 一简答题。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考试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2018年1月1日最新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与前者正好相反。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运费、非运费)、收入)、非经济因子)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企业增长的因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产品周期理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出来到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创新、增长、成熟、衰退、老化等阶段。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跨国生产单位分为的几种组织模型: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域的类型: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 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人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第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第三,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网络式。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A.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B.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C.带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域条件、外部环境。 增长极的概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C.极化与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 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及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2.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 3.历史地理学(Historioal Geography),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 4.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的科学。聚落是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的集中点。 5.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地域条件及城镇的体系、结构、布局的学科。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和相互制约的方式。 2.区域开发: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的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区域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3.区域发展政策:1)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2)区域组织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政策,是区域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政策保证。3)区域调控政策: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实行中央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调控体系。 4.如何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 ①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作为地域单元,制定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全国经济布局。 ②主要采取轴线开发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通过三条主轴线将三大地带联系起来。 ③重视沿边地区的的开发和开放,既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并通过横贯东西的两条经济走廊把全国各地连结起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并避免各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④轴线开发与重点地区开发相结合,推进区域一体化及参与国际竞争。 ⑤继续发展较发达地区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扶持欠发达和贫困地区,重点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 5.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①主导产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占较高

计算机导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习题参考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教学团队 2010.9

习题1 1.1 选择题 1.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46年研制成功的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名称是( C )。 A) Pentium B) IBM PC C) ENIAC D) Apple 2.1981年IBM公司推出了第一台( B )位个人计算机IBM PC5150。 A) 8 B) 16 C) 32 D) 64 3. 中国大陆1985年自行研制成功了第一台PC 兼容机,即(C)0520微机。 A) 联想B) 方正C) 长城D)银河 4. 摩尔定律主要内容是指,微型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C)个月翻一番。 A) 6 B) 12 C) 18 D) 24 5.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 C )作为主要电子元件。 A) 电子管B) 晶体管C)集成电路D)微处理 6. 计算机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是( B )。 A) DRAM B) CPU C) CRT D) ROM 7. 将微机或某个微机核心部件安装在某个专用设备之内,这样的系统称为(C)。 A) 大型计算机B) 服务器C) 嵌入式系统D)网络 8. 冯.诺依曼计算机包括,(B)、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A) 显示器B)运算器C)处理器D)扫描仪 9.从市场产品来看,计算机大致可以分为大型计算机、(C)和嵌入式系统三类 A) 工业PC B) 服务器C) 微机D) 笔记本微机 10.大型集群计算机技术是利用许多台单独的(B)组成的一个计算机系统,该系统能够像一台机器那样工作。 A) CPU B) 计算机 C) ROM D)CRT 1.2 填空题 1.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变迁。 2.未来的计算机可能朝着(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方向发展。 3.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的。 4. 从目前市场上产品来看,微机包括(个人计算机)、(苹果系列微机)、(一体微机)、(笔记本微机)、(平板微机)、(掌上微机)和PC 服务器等几种。 5. 微处理器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1.3 简答题 1. 什么是摩尔定律?你认为摩尔定律会失效吗?为什么? 答: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18个月翻一番。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芯片上元件的几何尺寸总不可能无限制地缩小下去,这就意味着,总有一天,芯片单位面积上可集成的元件数量会达到极限,所以摩尔定律总有一天会失效。 2. 什么是硬件?计算机主要有哪些硬件部件组成? 答: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实体,即构成计算机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部分)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 答: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一)史志描述 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17世纪以前)代表作《山 海经》、《禹贡》、《地理学》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前身 1.时间——17世纪至19世纪。 2.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及大规模商贸出现 (2)地理大发现 3.特点: (1)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3)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诞生阶段 1.背景 (1)产业革命(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特点 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答: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1) 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 (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 (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地理科学导论》试题(B)及参考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标准试卷 2006 ~ 2007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日期2007 年月日 科目地理科学导论(B卷) 地理教育专业本科2006 年级班姓名学号 我承诺,遵守《上海师范大学考场规则》,诚信考试。签名:________________ 一.辨析下列地理科学术语:(每题2分,2×5=10分) 1.流星和陨石; 2.生物圈与智慧圈; 3.城市“烂皮树”现象与城市“烂心树”现象 4.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 5、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二、连线(每项1分,1×12=12分) 1.将下列文化现象与主要发生地区连线 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地区: 四合院上海 石库门北京 窑洞云南西双版纳 竹楼山西 评剧华北 碉房内蒙 马头琴西藏

2.将下列观点与相关方法理连线 方法论:观点: 例外主义反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主张研究区域的多样性。 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应重点研究区域个性和差异性,以便因地制宜地改造环境 发展经济 结构主义地理学是空间科学,应研究共性、规律、法则,应用数学方法人本主义重视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方面 后现代主义认为区域结构和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三、填图: 1将中国生态文化区名称填入图中空白处(每空1分,1×10=10分) 中国生态文化区 2、读图分析(每项1分1×8=8分) 以下是某城市草图,请为下列产业选址,填到相应字母标志的地点 化工厂、小麦、菜田、茶园、林业、商业街、印刷厂、食品厂 A B C D E F G H

四、问答:(每题3分,5×9=45分) 1有位商人从赤道空运1000公斤黄金到极地,到极地后变成1005公斤,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好象是飘了起来?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长久留存? 3、世界第二最小岛国图瓦卢位于太平洋南部,近年因为海平面上升,全国1.1万人口全数迁至新西兰,放弃了自己的国土。为什么海平面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 A E C C E B B D H F G G

计算机导论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1

课程《计算机导论》考试时间:12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1分,共10分) 1.现代计算机都是基于__________模型的。 2.位运算可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___运算和__________运算。 3.中央处理单元(CPU)由__________ 、__________和寄存器组三个部分组成。 4.根据网络覆盖的范围,可以将网络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广域网。 5.当操作系统没有对进程的资源进行限制时会发生__________。 6.计算机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分为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横线上,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面哪些属于数据? A.数 B. 视频 C.音频 D. 以上全是 2、在计算机语言中,是告诉计算机怎么处理数据的一系列指令。 A、操作系统 B、算法 C、数据处理器 D、程序 3、一个字节有位。 A、2 B、4 C、8 D、16

4、如果计算机断电,那么下列中的数据将被擦除。 A、RAM B、ROM C、磁带驱动器 D、CD-ROM 5、兄弟土豆公司总部在A市,但在B市和C市有分店,各分店之间要通信,这种网络类型可能是。 A、LAN B、MAN C、WAN D、以上都不是 6、进程在状态能够转换到就绪、终止或等待状态 A、保持 B、虚拟 C、运行 D、a和c 7、在排序中,将最小的元素移到无序列表的起始位置,但没有一对一交换。 A、选择 B、冒泡 C、插入 D、以上都是 8、对于无序列表使用查找。 A、顺序 B、折半 C、冒泡 D、插入 9、计算机硬件唯一可理解语言。 A、机器 B、符号 C、高级 D、自然 10、记录中的所有成员必须是。 A、同类型 B、相关类型 C、整型 D、字符型 三、判断题(请在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冯诺.伊曼模型中,程序可以不存储在存储器中。() 2.在扩展的ASCII码中,每个符号为16位。() 3.把位模式的指定位置位是异或运算的一个应用。() 4.高速缓冲存储器是中速存储器。()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重点整理by老眠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3 、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外,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另外,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其他利用方式。 3 、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1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2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 3 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 1 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2 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 3 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5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 1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 2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 3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第三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1 、概念题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请根据以自己的社会化历程为例,说明不同社会化类型的具体内容,并阐释不同社会化机构对社会化的影响。 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 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尤其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因此,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校除了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与技能,在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还会充分利用学校来为自己培养接班人,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既有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力求向学生传授长期以来形成的情感和价值规范。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结构,它是社会的雏型。实际上,每个学校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文化、价值标准、传统甚至仪式或礼节,儿童在这里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各种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与老师、同学、校长等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互动。所有这些,都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规范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伴团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的诸因素中,同龄群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龄群体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同伴团体一般是指由年龄相近、社会地位相当的一群人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年级相同的一群儿童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权威和为社会所赞同的目标,是儿童自由组成的,同伴之间相互平等地选择朋友,没有强制性的组织关系,来去自由,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活动,可以不顾成人的规定,有团体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它的成员可以探讨家庭和学校所禁忌的问题,发展家庭和学校所不允许的关系。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考研历年真题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考研历年真题 2011年真题 地理学综合 人文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文化区计划分依据 2..地理物象 3.PRED问题 4.麦金德 5.人口迁移及其机制 6.辽宁沿海经济带 二、试述文化史层及意义。10分 三、试论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10分 四、试论民族及其特征10分 气象学与气候学 一、简答题20分 1.空气增温与冷却的方式,固定地点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因子 2.降水形成的原理 3.空气水平运动与高低压的关系,为什么? 4.小气候及其形成 二、试述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10分

三、季风气候的主要成因及其对我国的影响10分 四、分析北半球温带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为什么?10分 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地貌羊背石黄土地貌断层三角面海蚀柱新月形沙丘侵蚀基准面冰水扇河口泥石流 二、问题30分 1.何谓坡面径流,形成那些地貌? 2.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3.分析说明河漫滩与河流阶地关系。 中国地理 一、基本概念30分 线性构造带台风后备耕地资源风景旅游资源邮电通讯业地域分异规律 二、简答题70分 1.自然风光资源主要有哪些?14分 2.地下水资源的种类?12分 3.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15分

4.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15分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14分 三、论述题50分 1.论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 2.晋陕内蒙古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0年真题 地理学基础 气候与气象学部分 一、简答题30分 1.引起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其主要方式 2.人工降水及其方法 3.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4.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天气和分类 5.季风的形成 6.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 二、试述大气环流平均基本特征与形成主要因素 三、试分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是气候类型最复杂的区域 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