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整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王位世袭制

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

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目的:拱卫周王室的统治

分封制:

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前代帝王的后代

封国:齐鲁燕卫晋宋

权利:周王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王

义务:①服从周王的政令

②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③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

作用: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使西周成为当时的强国

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王室通过分封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缺点: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宗法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宗、小宗相对而言。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

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务

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监察百官。

③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④制定秦律:轻罪重刑。

影响:彻底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但高度皇权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政权的瓦解。

规律方法总结:

郡县制和分封制度影响不同的原因:

①分封制同宗法制相联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自主权,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削弱了地方自主权,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汉代:初期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使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大,严格威胁了中央集权,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大封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扩大之后形成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

宋代:收精兵:禁军一半收归京师,一半留守地方,实行统调分离。统兵权归三衙,调兵权归枢密院。

削实权: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各州设通判,可向朝廷直接汇报,知州由文官担任。

制钱谷:各地赋税地方只保留一小部分,其余的运往京师,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影响: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是后期的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元代: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直接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是现在省的开端。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事物。

2、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汉代: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是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的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变成外朝,逐渐退出执政的地位。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度

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审议驳

尚书省:负责执行交由六部

影响:三省间相互牵制又互相补充,挺高了办事的效率,完整相权被分割,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朝:

中书门下是宰相办事机构,掌管行政

枢密院掌管军事

三司省掌管财政

参知政事为副丞相,掌管行政权

元朝:废三省,只保留一省——中书省,宰相的权势又逐渐变大。

明朝:明太祖废除了丞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清朝:清初重要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设军机处,只能跪授笔录,简化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选官制度:

战国至汉初:军功爵制

汉武帝:察举制(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向社会征聘人才)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来担任官吏。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考试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

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武举和殿试。

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代所沿用。

4、监察和谏议制度:

监察:御使大夫、刺史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

2、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

3、商周:少量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后发展成二牛一人,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犁评,标志我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西域的坎儿井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人力)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单位)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领域)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目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井田制

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2、形成:

(1)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劳动者有可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土地。

(2)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4、评价:

积极: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具有生产积极性,是推动精

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是推动古代经济发展和中国文明发展的基础。

消极: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在封建社会后期,

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

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

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1、发展的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冶金、制瓷、丝织等领域

在世界上一直领先。

(二)发达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撑

(三)主要成就

(1)高超的冶金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商周时期

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推广

秦汉时期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西方称中国是“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

的影响下,从17世纪起,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外销

宋代: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出现五大名窑

元代:青花瓷、彩瓷

明:景德镇是著名瓷都,五彩、斗彩瓷

清:珐琅瓷;粉彩;西餐具、鱼缸等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原始社会—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代—织机出现,可织多种丝织品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政府织室规模大,有数千人,有“丝国”之称

唐朝—技术提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缂丝

技术。

宋朝—品种繁多,吸收写实风格

明清—水平超过前代,特别是细致精密的缎。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苏

州、杭州、南京是丝织业中心。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古代社会稳定的因素;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

1、整体状况:

小农经济;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2、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遭摧残

隋唐:恢复发展

两宋以后:艰难发展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取代麻、丝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衣料。

明中叶: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也就是出现了的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原因——

技术领先;贸易往来频繁

2、重要成就:

西汉起: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丝国”誉称;运送丝绸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1)“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把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成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②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发展③春秋战国时期允许民间商业发展的政策。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表现:①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②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原因:①秦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②秦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③西汉海陆丝绸之路的开辟。

3、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表现:①长安、洛阳、扬州、益州都市商业的发展②农村集市贸易发展③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飞钱相继问世。

原因:①国家统一政局安定②农业、手工业发展③大运河的开通,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表现:①唐以前,市坊是有严格界限的,至宋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④出现了草市和夜市

最能反映宋朝经济繁荣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代: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1)环境——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2)表现:①城镇商业繁荣

②棉花、茶叶、甘蔗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作为货币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走向衰弱——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衰落。表现:仅广州一处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

2、主要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朝贡贸易的特点:官府控制;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对土地有使用权,无转让与买卖权,且需向国王缴纳贡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

2、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原因和进程: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②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井田制遭到破坏

③各国的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

3、封建土地所有制

主要形式——国有土地,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小农土地私有制因封建土地制度存在,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其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历朝政府都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北魏至唐前期的均田制,按照人口分配土地,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直接原因)

维护封建统治(根本原因)

表现:

1、战国:商鞅变法首倡

2、西汉:抑制富商大贾。积极作用为主:利农、打击富商大贾势力。

3、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积极: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

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安定人心。

消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①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人民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

2、原因:

(1)明初统治者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清初统治者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3)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 影响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兴起。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思想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②“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③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评价——

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④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思想)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

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②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③《荀子》一书保存了荀子的主要思想。

④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哲学思想——

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天命论”;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政治方面)、“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③《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要达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义受各种条件左右)。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价--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结论: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兼爱”(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节俭”

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③《墨子》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基本资料。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4、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③其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④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兵家

孙膑--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评价--①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②其军事思想被编为《孙膑兵法》一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③《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兵书,揭示了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兵伐谋,先为不可胜,三军可夺气,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及系统性、整体性控制等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几乎涉及古代战争的各个方面,被尊崇为兵学圣典)

(三)历史意义(评价)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 一、春秋时期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 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二、两汉时期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 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

2020年事业单位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

2020年事业单位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 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 B ) A.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B.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C.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D.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2.《诗大序》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是(D ) A.“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B.“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C.“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D.“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诗经·大雅·生民》是( A ) A.史诗 B.情爱诗 C.农事诗 D.社会政治诗 4.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 C ) A.庖丁解牛 B.买椟还珠 C.揠苗助长 D.唇亡齿寒 5.《天问》的诗歌体式是( A )

A.四言体 B.五言体 C.七言体 D.杂言体 6.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 D ) 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 7.贾谊《服鸟鸟赋》所表现的主要情感倾向是( A ) A.齐同生死的豁达 B.知难而进的执着 C.随波逐流的混世 D.挑战命运的抗争 8.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 C ) A.记述王侯各国的兴衰始末 B.记述古今著名人物的事迹 C.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 D.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变迁 9.从思想倾向看,桓谭是( C ) A.反对君权至上的代表 B.讥刺儒家经典的代表 C.反对图谶虚妄的代表 D.抨击恶风鄙俗的代表 10.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A ) A.《归田赋》 B.《刺世疾邪赋》 C.《穷鸟赋》 D.《鹦鹉赋》 11.最早收录《孔雀东南飞》的诗歌总集是( C ) A.《乐府诗集》 B.《文选》 C.《玉台新咏》 D.《古诗纪》 12.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D) A.反对通俗浅白,提倡典重艰深 B.反对文辞华美,提倡质实无华 C.反对以情为文,提倡冷峻沉着 D.反对虚浮不实,提倡真诚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 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20XX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

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 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 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古代文化史》教案

邯郸学院 教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分院(系、部):历史系 教研室:中国古代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文化史授课班级:2009级历史学本科班主讲教师:李傲雪 职称:副教授 使用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邯郸学院制

1 教 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中文:中国古代文化史 课程编号 406021060 英文: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 分 3 授课教师 李傲雪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学位课( ) 必修课(√) 选修课() 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和班级: 2009级 历史学本科班 共 1 个班 课程学时 48 学时 周学时 3学时 起止周 3—17周 学时分配 理论讲授: 48 学时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使用 教材 教材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作者:张岱年、方克立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1月 主要参考 资料及指定参考书 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至六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审核 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2 周次第周日期节次第5-7节 授课内容绪论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构成特点与地位。进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难点文化结构层次说 教具和媒体 使用 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界说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一)广义文化 (二)狭义文化 三、文化的功能 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意义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 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5.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怎么才能学好中国文化概论?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文化史 商代: 甲骨文,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成熟的汉字;金文。 周代: 分封制(周、晋、卫、宋、鲁、齐、燕);宗法、礼乐制;青铜制品成熟;工商食官;丝织工艺突飞猛进; 春秋: 孔子(春秋,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恢复等级秩序,为政以德,改良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老子(春秋,天法道,道法自然,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风(各诸侯国民歌),雅(西周宫廷乐曲歌词),颂(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句式,现实主义倾向,“赋比兴”手法。 九九乘法口诀,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计算法。 战国: 孟子(仁政,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唐代以后《孟子》被奉为经典,南宋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尊为亚圣) 荀子(赵国人,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注重环境和教育,主张礼法并施,治国以礼教为主) 墨子(鲁国人,兼爱非攻,节葬,节用,尚贤,尚力) 庄子(宋国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顺应自然) 韩非(韩国贵族,后至秦国,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屈原等人编著,自由灵活的句式,瑰丽华美,想像奇特,与《诗经》合称“风骚”,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发明“司南”,指南车,指南鱼。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内有世界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秦朝: 统一后,推行小篆,后来推广隶书。 西汉: 初年兴黄老之学,积极无为,后不利于中央集权发展,爆发七国之乱,汉武帝登基后,决定强化集权,重用董仲舒。 西汉儒学:依据《公羊春秋》,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行仁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汉赋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黄帝内经》成书。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望闻问切”中医临床学的经典,被称为医圣。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作业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第一,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比如说元明清以来的省制和自然环境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河南省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一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古代政区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最为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权力一直处于不断的加强的趋势,这就要求地方权力的不断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强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举个例子,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刚开始时这种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但到了春秋末期,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政区却失去了他原来的效果,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的进行攻伐,使得这种分封这种中央统治地方的方式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这种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违背的政区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郡县

制。 第三,古代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与自然区相吻合,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税负的任务。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人口是古代社会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划分政区以及行政等级的依据。举个例子宋代时设立的一个监云安监是为了生产盐业而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样的政区的设立其实是为了生产的需要,为的是进行经济活动。 第四,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往往会考虑不同的文化的影响,往往会把同一种文化的的地方划分在同一个政区里面,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得考虑文化的认同感。从另外一面出发,政区一旦划定了,就会在这个政区里面形成一定的文化,或者是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加强。民俗是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假如在一个政区内存在着不同的几种文化,几种认同感,假使有一两种文化在认同感上是冲突的,那么会造成政区内的不稳定,甚至爆发械斗之类的事件,这不利于政区的统治和统治者的意愿,因此在划分时会尽量的避开不同文化划分在同一政区内的决策。举个例子,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因此在政区划分时尽量避开。清代时期,广东设立的十个府里面有潮州府和其他府,是不会把讲潮州话的县置于讲粤语,或是讲客家话所管辖的州府的统治下,这不仅加强了潮州府内的文化认同感,也避免了不同文化在同一政区内的冲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一、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1.秦朝:①建立皇帝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大量文化典籍失传);④统一文字,最初使用小篆,后推广隶书。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②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造成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毒害)。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②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注意】中国古代地方三大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2)秦朝的郡县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些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重大经济决策与调整 1.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等。 3.西汉时,汉武帝规定货币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4.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唐朝:①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贞观之治”。②武则天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开垦荒地。 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③唐玄宗下令整顿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出现“开元盛世”。 6.宋朝: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居粮食产量首位。陶瓷生产进入新阶段,出口海外,被誉为“瓷之国”。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元朝:忽必烈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凿新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8.明朝:棉纺织业发达,苏州是丝织业中心;业发达瓷,景德镇市全国的中心 9.清朝初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三、思想科技文化成就 1.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办私学(中国最早),“因材施教”,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著《道德经》。 2.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发明司南(最早的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3.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西汉前期发明造纸术(麻纸,世界上最早

中国古代文化史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化 第一部分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统治者实行 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 系,稳定社会秩序;“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要做到“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 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 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 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 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③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 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 治的一种策略。②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 子》一书。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思想)②“性 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 长非常重要。)

2019年事业单位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试题及答案 (六)

《 2019 年事业单位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试题 及答案 (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 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礼记·郊特牲》中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蜡辞》的歌词是( B ) A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B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C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D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 2. 吕氏春秋·古乐》中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动作而歌舞的记载是( D A .履虎尾,不咥人 B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C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D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3.《诗经》中的作品大致产生于( B ) A .西周以前 B .西周初至春秋中叶 C .西周初至春秋末 D .春秋战国时期 4.《诗经·大雅·生民》是( A ) A .史诗 B .情爱诗 C .农事诗 D .社会政治诗 5.《天问》的诗歌句式主要是( C ) A .七言 B .五言 C .四言 D .杂言 6.下列作品中出自《九章》的一篇是( B ) A .《山鬼》B .《橘颂》 C .《东君》 D .《招魂》 7.《论语》的文风特点是( A ) A .语录体裁,辞约义丰 B .篇幅简短,韵散结合 C .质木无文,逻辑性强 D .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8.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荀子》的是( C ) A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9.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 A ) A .铺陈排比 B .多用比喻 C .质实无华 D .婉转诙谐 10.与汉初各家散文比较,枚乘《上书谏吴王》最主要的特点是( B A .语言犀利,直说主题 B .譬喻叠出,设辞委婉 C .质朴无华,造语恳切 D .铺排纵横,气势宏大 11.以王充、桓谭为代表的东汉前期散文的主要创作倾向是( D ) A .针对王朝的兴替翻覆发抒感慨 B .针对东汉政治的腐败揭露抨击 C .针对宦官、外戚专权的政治现实提出批评 ) )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高频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24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B.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6.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7.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B.没有理性思维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 28.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 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B.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29.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下列表述符合宋代特征的有() ①军事强大得以立国三百多年②儒学应对挑战获得重要发展③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④制度创新推动了各民族的交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一、知识体系 二、知识梳理 (一)、王朝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 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 2、朝代沿革:上古三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两汉(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北宋、南宋)、夏、金并立——元——明——清 (二)、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1、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 2、四个结束长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 3、九个统一的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三)、主要政治制度: 1、禅让制(原始时期) 2、世袭制(夏启开始) 3、分封制(西周开始)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清朝结束。 (1)理论来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理论,主张“法治”(商鞅—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2)建立:秦朝(秦始皇)——①最高国家统治者称“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官职。③地方实行郡县制。④“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3)巩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 (5)加强:北宋(宋太祖)——限制武将权力“杯酒释兵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行省制度 (7)顶峰:明清: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明太祖时废行省制度,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②明太祖时,罢宰相,废宰相。③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票拟”、“批红”),皇权空前强化。④明太祖时,文字狱开始。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②康熙、雍正、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导语:常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农业(水稻,粟,刀耕火 种,养蚕缫丝织绸,耒耜,; 早期铜器;彩陶(蛋壳黑陶) 原始艺术 奴隶制社会开始 夏(前2070—1600)禹—家天下(世袭制),地方 分侯和伯(分封制起源)大禹治水(水利工程),青铜 出现 《夏小正》 商(前1600—1046)殷(安阳)宗法制,神权王权相结合井田制,集体耕作,陶到瓷的 过渡开始,青铜器大力发展, 商业初步发展 甲骨文,金文形成,(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殷历” 西周(前1046—770)镐京(西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 封制、礼乐制、世官制,等级 制 流通骨贝铜贝,井田制,青铜 作为礼制象征(商周时期青铜 业繁荣),商人形成,工商食 官,冶铁 诗经开始形成 东周(前770—256) 洛邑(洛阳)春秋(前770—475)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 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人工冶铁,私田出现左传,国语,诗经 公元前475、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战国(前475— 221)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中央集权 制,郡县制,世官制 都江堰、郑国渠,小农经济, 淬火工艺和炼钢有所发展,铁 犁牛耕,富商和商业中心 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司南,石氏星表,诗经, 楚辞,《人物御龙图》(走向成 熟) 秦(前221—206)咸阳(西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 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察 举制,征匈奴,南越,修直道驰 道,修长城(郡—县) 商品买卖明码标价,灵渠颁布秦律,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小篆形成,隶书出现, 汉(前202—后220)西汉(前202—后 29) 长安(西安) 中外朝制,刺史制度,察举制, 郡国并行,推恩令,附易之法(州 —郡—县) 耦犁,二牛一人,犁壁,耧车, 鼓风冶铁,丝绸之路,盐铁官 营 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纸,汜胜之书,黄帝内经(奠 基),汉赋 东汉(25—22) 洛阳 杜诗水排,陶到瓷过渡完成水排,青瓷,改进造纸术,九章 算术(计算为中的数学体系形 成),伤寒杂病论(临床),佛 教传入 魏晋南北朝(220—589)西晋:长安(西安) 东晋:建康(南京) 北魏:平城(大同)—洛阳南朝:建康(南京)三省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租调制, 草市形成,第一次人口南迁 白瓷,灌钢法,翻车,齐民要术 (黄河),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篆 隶楷),楷书(王羲之,钟繇), 草书(张旭,怀素),兰亭集序, 女史简图(人物画),洛神赋图(顾 恺之),三教并立 隋(581—618)新庆(长安)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形成,高转筒车,京杭运河,立井水 车 雕版印刷术 唐(618—907)长安(西安)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 (决策)、门下省(审议)、尚 书省(执行)六部—吏、户、礼、 兵、刑、工)(道—州—县), 科举制完善,提高进士科地位, 对外兼收并蓄,“贞观之治” 曲辕犁,渠堰使,柜坊,飞钱, 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安史 之乱第二次人口南迁(经济中 心开始南移),海上丝绸之路, 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筒车,南青北白,唐三彩,唐诗, 坊市设置,出现夜市,吴道子(送 子天王图),阎立本(步辇图), 三教并行,火药应用于军事,科 考以诗赋为主,唐传奇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尚书》研究) 一·导论 儒家文化有五家经典,它们是:《诗》、《书》、《礼》、《易》、《春秋》(第六经为《乐》,已丢失)。 注:《易》内容为哲学,《春秋》内容为当代史,《书》经是儒家的教材。《书》是当时记录夏商周的政治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二千多年之中居于意识形态的最高端,它深深影响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灵,是中国人的精神故园。 《尚书》研究有三层意思:1、与一般性质的通史不一样。 2、与一般的心得区别开来。 3、所讲的内容都不是定论,要有自己的思维。二·《尚书》与《周书》 《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虞夏书,第二部分是商书,第三部分是周书。 其中虞夏书有四篇,它们是《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 《尧典》记载了尧和舜与他们的大臣处理政务的史实,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件事:一是治水,二是巡狩,三是敬授民时,四是禅让。 《皋陶谟》的内容是记载大禹与皋陶的对话。皋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制定刑法的人。 《禹贡》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以及治水后规定九州贡纳贡赋的情况。 《甘誓》记载的是夏禹与有扈氏在甘的地方作战时所做的动员令。 商书有五篇,它们是《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汤誓》记载的是商汤和夏桀决战时商汤的一个动员令。 《盘庚》是盘庚率领殷人迁都到殷的动员讲话。 《高宗肜日》是记载高宗肜日的这一天。 《西伯戡黎》是记载武王在勘定黎的叛乱之后引发有识之士的恐慌,因此向帝辛要求改弦更张。 《微子》是帝辛同父同母的哥哥,讲的是微子面临商王朝即将衰亡的感叹。 其中《盘庚》学者认为比较可信,源自商代的原始篇章。但对其他四篇怀疑较多。 周书共十九篇:《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雒诰》、《多士》、《无

中国古代文学史常识2

中国古代文学史常识(唐宋元)试题(2) 一、填空题 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一个朝代,与汉代一起并称“”。 2. 促成唐代文学繁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______、、______三家思想对杜甫、李白、王维等人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3. 李白,号,伟大的诗人,诗歌风格,想象丰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本课选讲了。 4. 杜甫,又称 ,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为 ,他本人被尊为。诗风,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5. 白居易,晚年号,是唐代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6. 元稹和白居易齐名,人称。除了诗作之外,还写过传奇,为后世名剧《西厢记》的源头。 7. 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是。 8. 我国最早的民间词集是《____________ 》、第一个以写词而成为词家的是________ 。 9. 唐代三大爱姻传奇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0. 宋代豪放词集大成者是。 11. 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 12. 号“青莲居士”、“香山居士”、“东坡居士”、“易安居士”、“稼轩"者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13.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历来受到推崇,也是咏物诗大家,最杰出的的是以为中心的爱情诗。 14.中唐以后,、发起的古文运动将散文发展推向高峰,也得到宋代作家的热情响应,代表作家有、、等人。 15.元杂剧是把、、、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 16. 是元代最伟大的杂剧作家,他的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成就。他的代表作品有、、、、等。 17. 舞低杨柳楼心月,。 18. 枝上柳绵吹又少,。 19. 落花人独立,。 20. ,二水中分白鹭洲。 2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22.,千载谁堪伯仲间。 23.已诉征求贫到骨,。 24. 落花人独立,。当时明月在,。 25. 轻胜马,谁怕?任平生。 26.,不思量,自难忘。 27.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28.,五十弦翻塞外声。 29. 荒村雨露宜眠早,。 30. ,,,北雁南飞,,总是离人泪。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位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 A 王勃 B 卢照邻 C 王昌龄 D 骆宾王 2.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是() A 高适 B 王维 C 王之涣 D 李白 3.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谁评价李白的() A 杜甫 B 苏轼 C 李商隐 D 陆游 4. 唐传奇《柳毅传》的作者是() A 杜光庭 B 李朝威 C 白行简 D 蒋防 5. .既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又有大量创作实践的诗人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韩愈 6. 《漱玉词》的作者是() A 秦观 B 陆游 C 柳永 D 李清照 7. 初唐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振起一代诗风的诗人是( ) A. 王勃 B. 杜审言 C. 陈子昂 D. 张九龄 8. 辛弃疾在词中较多地运用典故,主要是为了()。 A 表现自己学识的渊博 B托古喻今 C 使词艰深晦涩 D扩大词的内容 9. 下列诗句出于王昌龄诗句的是( )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0. 下列诗句不是出于杜甫诗中的是( )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1. 下列词人属于婉约派的词人有() A 范仲淹 B 李清照 C 辛弃疾 D 苏轼 12. 下列不属于宋代的诗歌流派有() A 西昆体 B 台阁体 C 江西诗派 D 四灵诗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