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

目前高职院校在理论分析和探索实践过程中,常常提及“融‘教学做’为一体”这个关键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涵层次标准把握以及操作实施方面却显出一定的滞后性,其中最为关注的“融什么”、“怎么融”是重点和难点,应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具体操作标准的界定。我们认为,“融‘教学做’为一体”主要涵应体现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两个层面。

做中学。是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企业需求”与“院校服务能力至上”的原则,主动开展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开发服务,所以“做中学”是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重要涵。

学中做。是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为目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实际需要,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首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完成。所以,“学中做”也是当前深层次工学结合的重要表现。

当前,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何谓深层次工学结合,同行业者理解很多。我们认为,要实现“做中学”状态下的工学结合,关键是模式化与机制化两个要素:

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基于“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的核心,在于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一种包括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式课程改革、校实训基地“生产性”

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双师结构”团队构建、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以及院校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容的系统性、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仅体现在“工”、“学”自身交替上,而且体现在教育教学全方位的涵建设,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标准不到位的重要方面。

根据教育部在2006年3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集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精神,我们组建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课题研究人员都是来自教学和管理一线,熟悉教学情况,积累了丰富的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这就为课题研究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发展的方法,既重视实践探索,也不排除思辨研究,做到点面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国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纵向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同时我们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走访了本市的职业学校以及省外的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学校,对“半工半读”进行交流探讨,另外邀请、斗山等企业代表到学院进行“半工半读”专题研讨,对“半工半读”的涵、特点、意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讨,并进行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及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一、研究意义

据有关媒体“2006 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应聘者的简历,57.8%的企业最注重的是“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其次是“专业”(44%)、“毕业院校”(28%)、“英语、计算机等水平”(21.6%)、只有3.5%的企业会首先关注毕业生的“在校成绩”。这个调查报告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企业越来越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与经历。企业在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工作经历提出一定要求。这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合情合理的选择。随着人才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已成为必然趋势。不仅学生要适应而且高职院校也要适应市场的这一要求,并为此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能不能提供一种既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模式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半工半读教育就能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产生真正影响。半工半读是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教学计划包含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技能训练,特别是“半工”形成的“工作经历”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凸现出了半工半读教育的特点。半工半读为学生建立了工学交替的方式与过程,使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理论与实践、体验与发现、教与学等实现有机结合。学生可以面对企业生产实际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加强学生对职业的体验和理解。可见,半工半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较为有效的教育模式。它可以给学生提供“预就业”的机会,为扫除学生就业道路上拦路虎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二、成果主要容

创新与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国外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利益、学校利益、学生需求结合最好的一种培养模式。但该模式必须基于不同背

景条件来构建,应具有多样性,因此,对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1.提出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具有多样性。(1)工学交替型。是高职最普遍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形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与到厂工作轮换交替进行,直至完成学业为止。(2)学企合一型。即将学校办进企业,由学校企业两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变招工为招生,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进行,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进行,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同步进行,学生毕业与上岗就业同步进行。(3)订单培养型。订单培养型校企合作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合作模式,也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效明显的合作办学模式。它是按照企业意图,在学生进校前先与用人单位签署用人协议,明确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然后在教学中采取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的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三个结合”有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为企业培养了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性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

2.提出了实现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企业相关需求,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保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如将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分期分批派往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岗位实践,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技术水平的劳动力的需要;采用活模块、多学期工学交替的方式组织教学,满足企业对岗位操作人员的连续性需要;将企业对职业人才能力要求与个性化教学和订单培相结合,以满足企业不同岗位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实现学校服

务企业,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目的。

3.提出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解决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的原则及体系建立和运作的方法。

4.开展了创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1)构建了三个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例。在系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例,同步进行了方案实施试点,通过试点,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了配套制度建设,节约了教育成本,减轻了学生经济负担,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使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受益,改革效果明显,学校品牌逐渐显现。(2)探索了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了配套制度建设。制订了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充实了弹性学制、学分置换、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

(二)成果创新点

1.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要为基本思路,研究探索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原则和思路。

2.在三个专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实效。

3.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二个二分之一”(二分之一课堂教学、二分之一到企业)的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工学交替的教学

模式,以项目任务实作穿插讲解的方式边讲边练,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4.进行了教学容改革。教学容的设置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导向,调整了课程结构;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更新了容;合理设置了实习的课题和进行技能的训练,以适应企业的生产实际。5.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大胆改革了现行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了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训练学生技能、工艺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

6.探索了全新的管理模式。(1)明确了校企双方职责。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了签订合理的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2)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加强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制订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①安全教育制度。

②带队教师管理制度。③学习成绩考核和学籍管理制度。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学分管理要求,根据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具体项目,建立起了相应的考核方案,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和参加的学习折算成学分。同时,积极研究了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不同,按照学校和企业所承担教学培训的实际,逐步建立了实行学校学籍和企业学籍的双学籍管理制度。

(三)成果应用情况

构建的三个不同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在系里三个专业进行了试点,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了配套制度建设,节约了教育成本,减轻了学生经济负担,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使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受益,改革效果明显。又指导和带动了全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以及对我院成功申报国家示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方案制订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四)成果特色

1.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成果理论联系实际,所提出的见解,对构建不同背景条件下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2.具有可操作性

成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例,结构体系科学、系统,兼顾学生,学校,企业多方的利益,可操作性强。

3.具有可示性

成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构建建议及实践经验,能够起到对其他专业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带动推广作用,具有示性。

三、课题研究与实践成果

根据教育部2006年14 、1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这些研究与实践成果,既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又是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即是对多年来高职教育体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总结,也是对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分析与展望。

在此过程中,我们结合学院整体发展的实际,重视开展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有力的推动了重点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示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其它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指导和带

动作用。说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

总之,“半工半读”教学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它涉及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使“半工半读”教学与学校的总体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继续完善高职“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教师:陈亚琴 4月21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我深受体会,从此让我明白: 首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如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理念,那么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谈。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应的地方。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

教学方法归纳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王洪江老师的录像课(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就是利用这一教学法完成的。 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应用,因现场教学模式要受到客观条件的一些制约,因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此种情景教学法。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开拓了视野,自觉增强了科学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既满足了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也体现了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求。 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5. 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课程、现实问题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7)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发燕尾服的主要有四个,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包括题目、引言、正方、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名称;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义;正言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就是对问题给岀答案;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明岀处来源。 5、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6.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6、简述培养良好班集体的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7、简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措施与方法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 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 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和基本结构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的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10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11.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记忆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12.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思想道德的内容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14简述教师发展基本途径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反思教学经验 1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幼儿园说课稿归纳总结---教法、学法讲解学习

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2.提问法: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运用了解释性提问(如:小蜗牛为什么会给大家送信?)、假设性提问(如: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们会怎么做呢?)等等。在提问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较容易的问题可让水平比较差的幼儿回答,需要幼儿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幼儿来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幼儿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让幼儿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活动中,我通过情景的刺激,让幼儿身临其境,在情境中观察、感知、操作、体验,在具体情境的感染下产生欢乐或苦恼、爱或恨、喜悦或愤怒等情感。从而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4.谈话法: 以平等地进行交谈的方式开展活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拉近教师与哟额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种宽松的语言氛围。我认为,谈话法是一种比较直接且能有效把握幼儿心理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散文中的比喻、排比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讨论法: 是指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它是儿童自己教育自己、主动接受教育的方法,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活动中,我以老师首先揭示或引发讨论内容,然后由幼儿进行补充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如:()。讨论法结合了《幼儿园规程》的要求,为儿童创设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其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教师讲解,避免了儿童因说教、指导过多而产生的腻烦、抵触心理和行为。能够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思维力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 6.操作法: 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供物质材料,引导幼儿在操作物质材料的活动中充分动手、动脑、动口,从而获得经验的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 操作法是幼儿喜欢的形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材料充分表现出来,既可以活动,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

海尔希望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始终按照课程改革理念、方法,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落实。从思想上重视,理念上更新,行动上落实,总结中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 一、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1、成立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学校从校长到教导处、教科室、各科教研、备课组,各级部署,层层把关,全面落实实施课改工作。 2、加强课程改革的宣传推广工作。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召开家长会议,争取家长和社会得广泛支持,形成社会支持课改的良好实验环境。 二、全员学习,整装待发走进新课程。 1、改革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等有关课改的文件及著作。我校领导还要求学校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有关该方面的著作,并亲自挑选书本买来人手一本学习,学习蔚然成风。并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的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的理念与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制订个人发展计划。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能把握新课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局组织的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校本全员培训。几年来,我校选派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参加县市的培训。有专门的理论知识培训,也有课堂教学观摩,受益匪浅。回校后,利用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向全校老师传达有关知识,或者交流学习感受,或者谈论课堂反思。我校还坚持年级组每周周一半小时的活动,各年级以学科为小组进行。讨论教学中的疑难点,集体备课,集体学习,集体谈论,交流反思等等,效果明显。 三、把握新课程方案,积极主动做好工作。 1、按照新的课程计划组织本学年的课程。 每年秋季开学,我校领导总是认真学习本学年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好任课老师特别市专职教师。在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上的教师安排尤为重

19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

19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使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防碍才能的发挥。------[英]贝尔纳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初步学会使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思维方法分为两种,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为发展抽象思维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形象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理解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实行积极想象,对表象实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 1、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实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但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实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能够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相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理解、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制作一些数学教(学)具,而且这些教(学)具用过后要好好保存,能够重复使用。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绩。2、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比如有的数学教师爱徒手画数学图形,难免造成不准确,使学生产生误解。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能够协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例1 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24分钟,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图略)思维方法是:图示法。 思维方向是:锯几次,每次用几分钟。 思路是:锯3段锯了几次,每次用几分钟,锯6段锯了几次,需要多少分钟。例2 判断等腰三角形中,点D是底边BC的中点,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图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鞍山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鞍山市基础教育程改革汇报材料 鞍山市新程改革已实施四年,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 XX年进入新程改革,市内四城区XX年进入新程改革,高中XX 年进入新程改革。在新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下面就把几年来实施新程改革的情况作如下汇报:一、程方案执行情况 1、国家程是否开全了程门类 在期初视导和新程专项检查中,初高中各所学校全部开齐 开全了国家规定的程门类,初中、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程也都有所开设。高中开全了必修和选修。 2、国家程是否开足了时 初、高中开足了国家程规定的时,个别学校略有增加。 3、地方程是否开全了程门类 地方程开设情况不仅人意,多数学校不能开全程。四城区初中已经不在征定地方教材。 4、地方程是否开足了时 每所学校每周能保证2时地方程的开设,但门类不全。 、都开设了那些学校程,是否有教材吗,效果如何校本程的开设好于地方程,各个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开设了相关的校本程。其中有工业类、农业类、经济类、科学类、科技类。鞍山一中编制了40 余种校本教材,岫岩满中编制了《满族风情》教材等等。

对国家、地方和学校程还有那些意见和建议 对国家程没有意见。地方程的教材,内容多,时少,需要把教材重新整合,注意和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互补和协调,去掉类似的雷同的,在内容选择上从一年到六年也要有相对的稳定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为了使地方程和国家程能在同一个高度上,应加强专业教师配备,应加强相关教师、相关专业内容的培训,使地方程教学逐渐规范化。 上级教育业务行政主管部门想了解基层学校地方程实施的基本情况,不要光听领导说或看材料,要到实地去调查去研究, 走进学生,走进一线教师,问题是存在的,要想解决问题,不要怕暴露矛盾,基层学校领导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决定了对事情的不同处理方式,上级教育业务主管部门,下到基层了解情况,要让基层学校了解其真实意图,免除后顾之忧,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更有效的指导改进工作。 在地方程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也应该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有评价等相关机制,进而促进此项工作,使之走向正轨,就向语文数学一样,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的一门学科。应注重对学校程编写的审查和批准。 二、堂教学情况 1、新程改革带来的突出变化是什么 (1)新程带来的新变化 新程改革带来的突出变化是:一教育观念的变化。由教育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变化: A、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 教师由过去传统的单一讲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堂

2019年新的教学方法总结

新的教学方法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师范生和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主干课程。为了解决《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较少的矛盾,笔者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学生课外自学,教师课内辅导”的路子,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架构 根据学科特点和师范生的学习特点,笔者按以下教学架构设计教学: 由于师范生和在职小学教师都经过多年的文化课学习和《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础,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因而课外自学具有可能性。课堂上教师主要进行检查、启发引导、组织讨论和针对性指导等工作,学生主要进行回答问题、提出疑问和相互讨论等学习活动。这样,课堂教学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要作用,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主要自学方法指导 1、综合串联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学习它,不仅要以语文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还要以政治常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为指导。所以,教学必须根据它的性质,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寓自学指导于课堂教学中。为此,笔者运用综合串联法分析研究教材、设计自学提纲和检查提纲等,渗透自学方法的指导。

备课时,笔者依据教学内容,通过分析研究,找准教学内容与语文、政治常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联系(串联),编写学生自学提纲,设计检查提纲及启发引导学生的教学语言等(综合)。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思考、质疑、讨论,变单纯的教师讲授的注入式为引导学生质疑讨论的启发式,变灌输知识为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叶圣陶语),从而达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学方法指导的目的。 自学提纲的设计,要紧扣教材,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少问“是什么”“有哪些”。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如“为什么字的音、形、义要结合?”一问,涉及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汉字的构成,以及识字心理等知识。理解了“为什么”,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怎么办”。 检查提纲的设计要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要少而精。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面面俱到。同时,需注意习题形式不能单一。可用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如上例,笔者设计了两道检查题: (1)选择题:()需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A同音字,B多音字,C多义字,F形近字。 (2)谈谈你对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三步走”的理解。 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自学中可能存在的一问(难点),设计好突破难点的方法。如,学生对怎样使小学生纠正“鸟”漏写一点发生争论。笔者先引导学生从心理角度分析出错的原因,然后以斯霞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文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学院:教育学院 年级:2006级2班 姓名:李晓阳 学号:222006305211063 指导老师:范蔚教授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李晓阳 222006305211063) 【摘要】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八个年头。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政府官员到学生家长,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育工作者纷纷献言献策,或总结经验,或积极探索,或针砭时弊,或解读政策。下面,我将就一些近年来关于对新课改的理论认识进行总结概括,希望对现行的课改有所裨益。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2004年9月,引人注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启动。从2006年秋开始,安徽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增加到10个。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铺开。本次课改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是一场“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那就要有大动作,要有新气象,要与旧传统泾渭分明。 以下,我将就新课改的原因、目标、特点、具体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新的探究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教育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还表现在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长期压抑,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削弱甚或消失。因此,本着“人的发展”的理念,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进行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就我国而言,课改历经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学校课程中应试教育仍然势力强大,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并未得以根本性扭转,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以落实,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并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平性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还学生以自由,与体现主体性思想不谋而合;公开性或开放性原则与教育的不断变化相,追求终身发展理念异同工;公正性原则与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全体学生有所发展的观念殊途同归。基础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教育改革制度化、改革行为合法化、增强改革成果有效性、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政策介入教育实践问题的重大尝试。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张显出课程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总结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总结 每一个英语初学者总希望别人告诉他学好英语的窍门或捷径,通过近几年的英语教学,我认为在英语学习上无捷径可走,但有方法可寻。科学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爱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love what you do,才会get what you love。人往往一旦爱上某件事,即使不让他去做,他也非去做不可,兴趣就是在这一次次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而且变得越来越浓。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 首先,作为一个老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把自己对英语、对人生、对生活的深沉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真实、最美丽、最张扬、最健康、最阳光而最富有独特激情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从而转化为学习动力。 其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动作、表情、小表演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其引入特定的情境,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故事性、探索性、竞争性等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

最后,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重要策略。心理学者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快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 二、“模仿”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说到模仿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发音,确实纯正的发音会给人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别人也会对你的英语水平刮目相看。如果发音不好,即使你以后的英语功底很深,人家也可能对你作出不公正的判断,更糟的是,它对今后的听力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个音素,千万不要认为发音好不好无所谓,这个关攻不下,就会导致你学习中的残缺。有位成功人士谈他学英语的秘诀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外国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外国人怎么写,我就怎么写。”世界闻名的英语专家亚力山大为英语学习也下了这样的定义,“语言是一种表演技巧,我们在思考语言的时候,不是考虑我们对它了解多少,而是我们能把它表演得多好,我们能把它用得多好”。说到底,学英语就是模仿那种腔,那种调,那种味儿。 要突破语音关,先要明白单个音素的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把握连读、弱读等在口语表达时的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语调和节奏,练习时最好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应录下自己发音,与原声进行对比,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唯有耐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