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_以西双版纳傣族_泼水节_为例

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_以西双版纳傣族_泼水节_为例
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_以西双版纳傣族_泼水节_为例

第30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 .30N o.12010年1月 Journal of South 2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Jan .2010

收稿日期:2009-08-12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

(08JA 850007) 作者简介:光映炯(1975—),女(彝族),云南省元阳县人,云南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民俗学、旅游人类学。

E -m ail :nuozhadu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3686524.html,

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

——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

光映炯,张晓萍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在旅游场景中,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节日文化内涵与传承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泼水节”和“旅游”之间有着“仪式”功能上的契合,“泼水节”被旅游开发和打造可以看作再一次的“传统的发明”。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节日在“舞台真实”的展演中传承着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以旅游开发催生的“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进行着传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大众也参与到这场现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中;现代大众传媒则从各个方面改变和型塑着现代民族文化的风格与模式。

关键词:“泼水节”;传统的发明;舞台真实;文化再生产;传承机制

中图分类号:F 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0)0120045205

一、“泼水节”:从“传统”到“现代”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而尤其以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最有名。

1.“传统”的“泼水节”。关于“泼水节”的历史渊源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泼水节”是傣族及东南亚各国的新年节,与历法、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1]。所以,人们将其称为“傣历年”,在泰国、缅甸等地又称其为“宋干节”。第二,“泼水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印度的婆罗门教,认为它最初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而按佛教的说法,“泼水节”又称“佛诞节”或“浴佛节”,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节日。随着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的广为传播,这一风俗广泛传播到南亚和东南亚地区[2]。但是,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的时间一般认为最迟不晚于公元5世纪,而公元6-7世纪是逐步深入发展时期,到了公元8世纪时,西双版纳已是到处建盖佛寺和建佛塔的全民信奉小乘佛教的时期了[3]。所以,有学者就认为:“傣历、稻作农业早于佛教传入,所以推本溯源,泼水节乃是佛

教化、世俗化了的农耕节日。”[4]303

第三,“泼水节”的“泼水”风俗还与“泼寒胡戏”有关。唐时有一种仪式为“泼寒胡戏”或“乞寒戏”,曾流行于宫廷和民间,因

其与中华礼乐文化传统相悖,唐开元年间被禁。“泼

寒胡戏”遭禁后,乐舞“苏幕遮”与“泼寒胡戏”渐渐脱离了关系,却保留了“泼水”的习俗。其中,南北朝与唐时的“泼寒胡戏”相比较就发生了变化,一是由宫廷之戏扩展为全民之戏;二是入华后的“泼寒胡戏”已不是纯粹的“大众游戏”而有了某种“表演”的意味[5]。对于西双版纳的“泼水节”而言,由于在流传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无法保持原有的传统[6],已经和从西域流传而来的“泼寒胡戏”在节期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泼水节”的传统内涵中,既沿袭了“农耕”的岁时因子,也传承了小乘佛教中“浴佛”、“赕佛”的要素,还保留了“泼水戏”的娱乐活动[7]。

傣族“泼水节”经由人们一代一代地相传并承继着这一“传统”。但是,可以看出,“泼水节”这一“传统”的形成也并不是西双版纳傣族最“传统的”节日,

而可以看作是一种“追溯性的发明”[8]18

。虽然傣族的贝叶经中《泼水节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傣族的民间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但贝叶经上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小乘佛教和佛本生故事等,一般不会记载世俗性的故事,贝叶经中记录的傣族神话与史诗只有是在小乘佛教传入后才刻写上去的,“浴佛”的仪式

也是在后来佛教传入才融合了的传说[9]。而且,“泼水戏”是民间流传的曾被禁止的习俗,所以很难在贝叶经中有系统完整的记载。显然,傣族“泼水节”中的宗教因子和泼水习俗在西双版纳的兴起与流传就是一次最早的“传统的发明”。

2.“泼水节”的现代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政治生活赋予了它新的意义[10]。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陪同缅甸前总理吴努到西双版纳欢度了这一节日,周总理“泼水”事件的广泛传播加深了人们对“泼水节”的印象。

“泼水节”已不再是纯粹的“民间”活动,不仅当地的傣族和其他民族喜爱这一节日,外地客人、外国朋友也都千里迢迢来参加这一节日;政府有关部门更是参与其中进行组织和安排,“泼水节”逐渐成了融民俗、艺术、体育、经贸、旅游为一体的民族盛会,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节日。需要指出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西双版纳的旅游业获得了长足进步,在云南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泼水节”的名声也享誉海内外。1999年,在世博会的带动下,旅游业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

“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节日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泼水节”的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过去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置备年货,准备送酒迎新,现在演变成白天举办庆祝大会、赛龙舟、歌舞表演、物资交流、赶摆,晚上放电影、放高升、放水灯等热闹欢腾的盛会。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天既不属前一年,也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主要活动是泼水,现在改为民族文化大汇演和赶摆,即展示傣族风情习俗的综艺大型活动。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为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这天要举行堆沙、浴佛以及滴佛水、放高升、拜年和泼水等活动,现在改为城镇以拜年和泼水狂欢为主,村寨虽保持原有的习俗,但增加了歌舞娱乐活动内容[11]。

二、旅游场景中的“泼水节”

如今,“泼水节”知名度越来越大,人们不仅将“泼水节”和西双版纳联系在一起,还常常和傣族联系起来,反而与其他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比较模糊。其中原因,一是和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较早有关,二不得不提的与西双版纳傣族园推出的“泼水节”活动“天天泼水节”和“泼水节?印象”有关联。

1.从“天天泼水节”到“泼水节?印象”。西双版纳傣族园于1999年8月建成营业,2001年10月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景区内有曼将、曼春满等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也是西双版纳州唯一集中展现傣族历史、文化、宗教、建筑、服饰、饮食的特色旅游景区。2002年底,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投巨资,一举打造了全州绝无仅有的“百名小卜哨——天天欢度泼水节”等大型民俗歌舞泼水系列精品活动,震撼了中外游客,并一举夺得了西双版纳民俗泼水专营权,实现了“天天欢度泼水节”系列品牌向精品品牌的提升。2003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报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此后,这一旅游节事活动成为了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头戏。

2006年,与“天天泼水节"相呼应,西双版纳傣族园又与曼迈桑康景区联袂打造了新的民俗旅游品牌“泼水节?印象”。“泼水节?印象”以自然为背景,以青山绿水为舞台,以数千名村民为载体,以村民的生活习性为根基,呈现了傣族的民俗活动。节目分为5个篇章:生产?生活篇、舞蹈?艺术篇、娱乐?互动篇、龙舟?竞渡篇、天地?对话篇,表现了傣族的“赶摆”、“堆沙”、“龙舟”、“高升”、“泼水”等内容。为了打造这一旅游产品,傣族园于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请你欣赏》栏目全年播出了600分钟的宣传片,还派出130余人的演艺队到昆明召开新闻推荐会,制作宣传光碟10000盘,并在西双版纳州电视台长年播出宣传片。通过这些宣传手段,不仅树立了傣族园的外部形象,促进了旅游品牌建设的发展,既吸引了省外广大游客,又稳定了省内的客源。“泼水节?印象”品牌基本形成,同时已将该商标注册成功。

2.“泼水节”变迁的特点。“泼水节”从民间“传统”到政府组织、各界参与,再从西双版纳傣族园开发的“天天泼水节”到打造的新品牌“泼水节?印象”,“泼水节”含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时间上的延长与“缩水”。特别在1978年以后,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每年都由政府牵头举行庆祝活动,而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州内一市二县不再依照傣历同一天开始,而是先景洪市,后勐腊、勐海县,这样对游客来说,节期就延长了[12]。另一方面,傣族园的“泼水节”经过旅游开发则变为每天一次,一次一个下午,甚至跳跃到了一台旅游表演之中,使游客在很短的几个小时里体验傣族的“泼水节”。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2)内容上的浓缩与扩展。“泼水节”的活动都凝缩在有限的旅游景区内,游客通过文艺表演活动来了解“泼水节”的内容,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而对于西双版纳全州来说,又增加了更多具有时代特色浓厚的内容,如2003年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及傣历1365年新年庆祝活动就有文艺活动、摄影比赛,甚至还有“旅游服务月”活动等。而在2006年的泼水节活动中又有“西双版纳风光”图片展、第二届全国贝叶文化研讨会《中国贝叶经全集》发行仪式、中国西双版纳澜沧江亚洲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比赛、民族堆沙作品展览以及西双版纳题材电影展映,等等。

(3)社会参与主体越来越多。除了当地的傣族及其他民族,还有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政府、旅游部门,从事旅游开发的各种企业单位,还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新闻媒体,以及各界专家和学者。甚至游客的地位还特别突出,旅游景区为了吸引四方游客而开展有关的活动。

(4)在节日的形式上,也可归纳为开放型、表演型和发明型三种旅游开发模式[13]。政府组织的一年一次的“泼水节”属于开放性的;“天天泼水节”是表演性的,每天都能到泼水广场上观看泼水节的盛况;而“泼水节?印象”不仅是表演节目更是发明型的,而且它已经改变了“泼水节”的公共空间领域,将它搬上了大自然的舞台。从节日的角度而言,由于旅游开发,现在的“泼水节”已经具有了标志性节事的强大功能[14]。

(5)在功能上已跨越了节日原本的含义。过去的“泼水节”在民族文化中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现在的“泼水节”则是民族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显性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文化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一种新的仪式结构,旅游参与即“朝圣”,是旅游“朝圣”的“朝圣”对象。

作为一种节日,“泼水节”本身的内涵已被时代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传统是被不断发明、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过程,现有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地来自过去的某个原点,其中甚至常常融入当代的内容。因此,不能再以所谓的“传统”来限制人们看待民族文化事象的视野。旅游场景中的变迁已充分地说明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傣族的,更是当代大众的。

三、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

“泼水节”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环境已经超出了所谓“传统”的范畴,迈入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

境之中,特别是在旅游场景中的“泼水节”被赋予了时代的特色。正是这样,“泼水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也已开拓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1.“现代仪式”中“传统的发明”。节日是一种重要的“仪式”。仪式不仅是神圣的,也是世俗的,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更可以维持社会稳定。民族节日是一种典型的仪式,旅游则是一种“现代的仪式”。“泼水节”和“旅游”,两者具有相似的社会仪式功能。“泼水节”在傣族文化中是一种社会性的过渡仪式,它可以强化族群的文化认同意识和加强族群内部的凝聚力。旅游则是通过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的旅游过程使旅游者在体验世俗—神圣—世俗的过程,并且游客在对“他者”的“泼水节”的参与中来反观自我,同时加强自身的社会认同。仪式更是欢娱的,泼水的嬉戏带给人们“狂欢”的喜悦,也能给游客以暂时忘我的快乐。随着社会的发展,过渡仪式的社会化功能日益强化。群体庆典的社会化功能更为显著,这一功能体现为庆典的两种相反的作用:一是凝聚向心的作用,一是宣泄离心作用[15]。“泼水节”与现代“旅游”正好也都充分体现了这两种作用。

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看来,傣族“泼水节”的广泛变迁是“涵化”的结果。但现在的节日文化已远非“涵化”所能概而言之,因为“涵化”更多的是在相对有限的时间段上,强调的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所发生的变迁。若将仪式放入更广泛的历史背景来看,“泼水节”可被看作一种“传统”文化的文本,旅游开发后的“泼水节”则可看作是再一次的“传统的发明”。现代旅游场景是此节日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作为节日的节期、内容、形式等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泼寒胡戏”的历史渊源早已被人们忘记,只有“泼水”的狂欢留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

这种改变取决于仪式表演的性质,也取决于仪式所处的背景。参照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的分析内容,结合“泼水节”的内涵和变迁及现代旅游开发中的表现,它的仪式内涵及表演与背景存在以下关系并从中发现其“意义”[8]137。第一,政府部门在其中的政治权力,政府每年都对泼水节的系列活动做出统筹安排。第二,经济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西双版纳旅游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第三,社会结构的变化,参与节日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第四,传媒的类型、范围和态度等,现在的电影、电视媒体在旅游宣传上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第五,技术与时尚的流行情况,网络

第30卷 光映炯,张晓萍: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

化的现代高科技为节日的流传与扩布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第六,民族形象的关系,云南旅游的“二次创业”发展就将民族形象推上了一个崭新的舞台。第七,在举办“泼水节”的时候大多是在市区里的主要街道和泼水广场上,特别是旅游景区里的“泼水节”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背景,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八,实际上所表演礼仪的性质是商业开发的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对“传统”发明的一些诱因,在这样的背景与环境中,节日的“意义”被进一步扩大。

现代泼水节的这一新“传统”的产生,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认为的“被发明的传统这一说法,是在一种宽泛但有并非模糊不清的意义上被使用的,它既包含那些确实被发明、建构和正式确立的‘传统’,也包括那些在某一短暂的、可确定年代的时期中(可能只有几年)以一种难以辨认的方式出现和迅速确立的‘传统’”[8]1,因此,傣族的“泼水节”历史上的两次“传统”发明同样也具有此“传统”的意义。不同的是,现代的“传统”更多地是为旅游开发所利用,更多地张扬在旅游场景之中。而且,这种变化还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稳定的印象,如“天天泼水节”至少已经有5年时间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旅游使旅游业合理化,旅游业的合理化开发也使得这种历史背景中的节日被“传统化”或所谓“现代化”。

2.“舞台真实”中的“符号”传承。“泼水节”是仪式性的节日,但同时也是被“舞台”展演的现代活动。旅游开发中的“泼水节”,还作为表演行为和过程的活动程序而存在。美国著名的学者马康纳借用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前台”和“后台”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中提出了“舞台真实”理论。马康纳认为在旅游场景中向游客展示的不只是戈夫曼的“后台”,而是一个“舞台化了的”(展示的)后台,一个活的博物馆[16];对于旅游场景来说,整个的社会空间就是“舞台场景”。他还指出,在旅游场景高度发展的地方,游客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带有表演性质的后台般的至少是一种短暂的经历,特别在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行业中表演性尤其突出。传统的节日被重新排练,因为有游客的摄影机,有旅游者的“凝视”,一百个小卜哨的衣服特别鲜亮,泼水活动结束后还要和游客合影留念,若不是这些众多的“镜头”,这些苦心经营就没有任何意义。此外,傣族园还开发了一些特殊项目,“让游客学一首傣家歌,跳一曲傣家舞,吃一顿傣家饭,住一宿傣家楼,观一次傣家景,干一回傣家活,泼一身幸福水,作一天傣家人”,在民族旅游中将傣族文化“舞台”化。旅游目的地的“大舞台”向

游客呈现的是一出“地方戏”,旅游者则通过地方“舞台”来认知“他者”的文化。

在“舞台真实”理论的研究视域里,“前台”进行的文化表演比“后台”的传统文化还要“真实”,它在更大程度上保存和延续了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这种“真实”其实是一种“符号化”的“真实”,它是在旅游者和“他者”的共同建构中所产生的一种民族文化“符号”,被打上了“旅游”的标签。如“一宿傣家楼”就是木结构式的农家乐,“一身幸福水”就是泼水广场上的大众“娱乐之水”,而在众多的旅游符号中,“泼水节”的符号意义是最强烈的。从“泼水节”的本质特点来看,它是一种欢乐的庆典,像一种语言一样通过能指的各种物质符号表达着特定的所指,来表现狂欢的气氛。从旅游产品的经营角度来说,旅游品牌的产生和形成也加速了“泼水节”符号化的进程。“品牌”亦即“符号”,傣族园在被评为旅游知名品牌后,就进入了“符号化”的消费过程中。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使云南西双版纳州旅游盛地的形象日益“火爆”,已逐步成为固定的国际品牌[17]。旅游在消费社会中的物或商品是符号的命题必然导致旅游的“符号性”,即无论是旅游经历还是旅游商品(纪念品)都是符号,其背后隐藏着含而不露的文化社会象征意义[18]。特别像遗产旅游,它本身就是国家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象征。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泼水节”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又意味着“泼水节”的“符号”意义更加突出。傣族的“泼水节”不仅是西双版纳民族旅游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旅游符号,同时也是傣族文化在现代场景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显性因素。

3.“文化再生产”中的“传承机制”。在旅游开发作用下所催生的“文化再生产”进一步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在大众文化的商业运作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律下,“泼水节”俨然成了一种纯粹的“东方狂欢节”式的娱乐项目,全国上下凡是旅游景区内的傣族村,如云南民族村、中华民族园里的傣族园、深圳民族村……都竞相举办“泼水狂欢节”,节日以“文化再生产”的方式传承和发展着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一般来说包括传承的三要素:传承人、传承场和传承方式。过去,浴佛中的和尚、赞哈都是重要的传承人。现在,从傣族到现代大众而且还有很多社会角色参与其中,包括政府、企业、传媒和大众等。在当代的文化生产和再生产中,政府的积极组织与参与则将“泼水节”推向了一种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的“传统”。因此,政府的组织与参与,不仅对保护节日的“传统”意义、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团结、稳定当地社会的发展担任着重要的职责,而且社会各界的大力参与也将推动民族节日的传承与发展,能延展民族文化的传承能力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所有的民俗都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场,其中民族节日居于核心的地位,是各民族社会文化系统的“焦点”,集中了民族文化的全部要素[4]368,也是民族文化变迁的“震源”所在。但在旅游开发的影响下,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并不只是单纯的“东道主与游客”之间的关系。被卷入旅游活动相关社会角色和社会力量很多:政府机关和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以及当地社区的组织和居民,甚而可以用“旅游场域”这个术语来描述这种特殊的境遇,即卷入到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角色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构型,各种社会关系在“旅游场域”中能得到最为充分的观察、描写和阐释。所以,“泼水节”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民族文化生态效益都是现代旅游业发展所触发的“旅游场域”中新出现的客观现实。因此,“传统”的传承场具有了现代“旅游场域”的新的传承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在社会经济大发

展时代下的特有传承环境。

在现代大众传媒的作用下,民族文化传统的“口耳相传”传承方式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报刊杂志到电台,从电视到网络,从视觉享受到视听效果,市场对民族文化的重复利用开发与商业化制造扩大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各类旅游宣传,就是一种“旅游化”的传承方式。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节日出现在大众传媒的视野之中。不仅民族民间节日日趋商业化、都市化和时尚化,大众传媒正日益介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展示、地方文化身份塑造以及族群与社区认同的建构和维系过程[19]。

四、结语

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表明,人创造了文化又受文化的支配,人和文化一刻也分不开。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节日被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是民族文化资本化的突出表现形式[20]。在现代旅游产业的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则已经从一种“惯性”转为“自觉”的传承,民族节日的文化生态环境从所谓的“原生态”或“传统”趋向文化的“生产”、“再生产”的“现代”产业开发之中,并主要表现为“旅游文化”形态下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茜.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及其意义[M] 王懿之,杨世光.贝

叶文化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691.

[2] 覃娜娜.傣族的泼水节及其文化内涵探析[J].民族论坛,2009

(2).

[3] 罗廷振.从出土文物看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的传播[J].东南文

化,1992(2).

[4] 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

[5] 柏红秀,李昌集.泼寒胡戏之入华与流变[J].文学遗产,2004

(3).

[6] 尚衍斌.泼水节溯源与传播小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

(3).

[7] 光映炯.泼水节的人类学解析——以西双版纳泼水节为例

[M] 秦家华.贝叶文化与民族社会发展.昆明:云南大学出

版社,2007.

[8] 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9] 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3:152.

[10] 曾安秀.西双版纳傣族章哈的基本特色[J].民族音乐,2008

(3).

[11] 冯晓飞.简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傣

族泼水节的保护[M] 秦家华.贝叶文化与民族社会发展.昆

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82.

[12] 邓永进.民族旅游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137.

[13] 李春霞,彭兆荣.彝族都则(火把节)的仪式性与旅游开发[J].

旅游学刊,2009(4).

[14] 戴光全,等.节庆、节事及事件旅游——理论、案例、策划[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2.

[15] 维克多?特纳.庆典:译者序[M].方永德,等,译.上海: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3.

[16] D EAN M A CCANN ELL.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张

晓萍,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2.

[17] 王可心.2004年中国?西双版纳国际泼水节将举办[J]:中国

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4).

[18] 马晓京.旅游象征消费对云南石林旅游商品开发的启示

[M] 张晓萍.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中西旅游人类学

研究论丛.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95.

[19] 王萍.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少数民族节日与生存——以彝族火

把节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5(6).

[20] 孙九霞.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题[J].中南

民族大学学报,2003(6).

(责任编辑 李吉和)

第30卷 光映炯,张晓萍: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

(完整版)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难忘的泼水节课后练习

《难忘的泼水节》课后练习 快乐大本营 1.我会拼读,还会书写。 ()() ()()答案:凤凰敬爱鲜红长寿 2.我会比较,还会组词。 答案:长度凉席害怕柏树思念恩情 3.我能写出意思相近的词语。 高兴——()特别——()祝愿——() 答案:快乐特殊祝福

4.照样子用划线的词造句。 例:傣族人民一边欢笑,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红字选填正确音节。 A.hǎo hào B.kòng kōng C.shèng chéng (1)地上铺满了鲜红的花瓣,好()像铺上了红地毯。 (2)我喜欢踢足球、唱歌、游泳……爱好()非常广泛。 (3)周总理有空()就到群众中走走看看,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 (4)晚霞布满了西边的天空(),就像盛()开的一朵朵莲花。(5)每天晚饭时,我都盛()好饭,送到爸爸、妈妈手中。 答案:(1)hǎo(2)hào(3)kòng(4)kōng shèng(5)chéng 轻松加油站 西双版纳 云南的西双版纳是傣族人民聚(jù)居的地方。傣族人的村寨在群山怀抱中,那里雨量充沛(pèi),四季常春,盛产稻谷、甘蔗、咖啡等多种经济作物,出产柚(yòu)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金丝猴、孔雀等珍禽(qín)异兽,所以那里也被称为“孔雀之乡”。 泼水节是傣族人的新年。泼水节的清晨,人们早早就起床,穿上鲜艳的服装,然后互相泼洒象征吉祥的清水。相传,身上被泼的水越多,新年里的幸福就越多。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孔雀舞就是一种具有傣族特色的舞蹈。 第一站傣族人聚居的地方在哪里?(在正确答案上打“√”) A.北京 B.西藏 C.西双版纳 第二站泼水节傣族人为什么相互泼水?(在正确答案上打“√”) A.讲究卫生 B.互相祝福 C.学习本领 第三站我知道我国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站 C 第二站 B 第三站满族、回族、壮族、苗族、高山族等 妙笔生花 画家乡,写家乡(提示:可以写或画家乡的桥、塔、楼等)。

描写傣族泼水节的精选作文

描写傣族泼水节的精选作文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一般傣历的六月中旬,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举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描写傣族泼水节的精选作文,一起看看吧! 篇【1】:傣族泼水节的精选作文傣族,是一个充满着欢乐的民族,哪里的泼水节挺有名的。 我爸爸是个爱旅游的人,也常常带我们一家人去旅游,记得,去年,爸爸带我们一家去了傣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去旅游。我正想着为什么爸爸偏带我们去傣族呢,原来呀,这里将要举行深大的“泼水节”开幕仪式。我快乐的一蹦三尺高。 我们来到村长家,村长是个十分好客的老人,连忙把我们接进屋里。 我们坐下喝茶,村长递给我们每人一套傣族服装,我的心思立马转移到服装上,我走进里屋,关好门窗。换好衣服出来后,问爸爸:“爸,‘您老’早知道是泼水节吧?”爸爸说是,我又咳了两声,爸爸叹了一声,随即从包里拿出了一直还未装水的水枪。我已拿到水枪就往外跑,一跑出去就到处找,不一会儿,我就看到里村长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池。我跑到水池边,又看到瓷砖上刻着“泼水节专用”五个大字,我赶紧装好水,就跑回家去了。 第二天上午8点,我拿起水枪就到昨天装水的地方埋伏。我等呀

等,终于,一批“人马”来了,他们刚蹲下装水,我立马从草丛中“蹿”出来,用水枪射他们,他们尖叫起来,一下子变成了落汤鸡。他们一反应过来,马上用水盆装水泼我,我左蹿右蹿,他们一个也没泼着我。我对他们做鬼脸,谁知,另一队“人马”把我们都泼成了“落汤鸡”,我们一反应过来,马上朝他们射水,泼水。我与第一队“人马”从“敌人”转变为了“战友”。 我们笑着,闹着,可快乐了。不知不觉中,太阳当头。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到了家里。 我回到村长家,想:我一定还要来,而且,下次来的时候,我要认识一下今天一起玩的那些人。 篇【2】:傣族泼水节的精选作文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一般傣历的六月中旬,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举行。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步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味和民族色彩。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了,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把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A-5.17《难忘的泼水节》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课后作业A-《难忘的泼水节》 一、填空题。 1.拼一拼,写同音字。 活pō()山pō()pào()火水pào() dù()子dù()假 2.加一加,变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 加一笔:加偏旁: 今——()()亡——()() 尤——()()牙——()() 3.读一读,连一连。 一年一度的凤凰花一条条龙船 敬爱的周总理一根根花炮 火红火红的泼水节一串串柏树枝 端着江面 驶过银碗 泼洒清水 4.照样子,写句子。 例: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1),好像 例: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2)一边一边 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咸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用“”画出描写周总理穿着的句子,并用“○”把表示颜色的词语圈出来。 (2)判断下面对周总理的穿着的理解,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周总理平时就是这样的穿着。() ②周总理特意穿上傣族服装,表现了周总理对傣族人民的尊重。()(3)除了穿着傣族服饰,周总理还与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庆祝,可见他与傣族人民,也可以看出周总理是个的人。 二、同步阅读。 关怀 我没有想到,周恩来总理会到我们的学校里来视察,更没有想到,周总理会跟我们一同上课。 那天上午,我们和往常一样,正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周总理轻轻地走进来了。我们一看见周总理,都站了起来。周总理一边和老师握手,一边说:“老师好!”接着又转向我们,说:“小朋友好!” 周总理让大家坐下。他走到教室后面,看墙上的“学习园地”,一边看一边不住地点头。然后,他在我身边坐下来,拿起我的语文课本,轻轻地问:“是讲这一课吗?”我连忙回答:“是的。”周总理戴上眼镜,认真地看课文。看完课文,他把眼镜拿在手里,跟我们一起听讲。窗外阳光灿烂,菜花的香气一阵阵扑进教室来。春天这样美好,周总理这样关心我们,我们感到又温暖,又幸福。 (1)短文题目“关怀”指的是对的关怀。 (2)根据短文内容填写。 周总理地走进教室。在“我”身边坐下后拿起课本,地问“我”是不是讲这一课,并地看课文,之后和“我们”一起听讲。 (3)“周总理这样关心我们”,那么,周总理的关心体现在哪里?打“√”。 ①周总理和“我们”一起上课。() ②周总理观看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 ③周总理和老师握手。() (4)“我”的心情是怎样的?用“”画出来。 (5)用文中加点的词语“一边……一边……”造句。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文言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就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文言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音乐)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认识“傣”)大家猜猜看,傣家人民最开心的日子是什么节日呢?板书“泼水节”。“泼”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2、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3.泼水节也就是傣历的新年。在每年的4月13日到15日,为期3天,是傣家人一年中最喜庆的日子。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时,泼水节也就到了。“ 二、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⑵.识字小游戏 游戏一:找朋友 学生在“我会认”里把偏旁相同的生字用相同的颜色涂一涂。(凤、凰)(咖、啡)(襟、褂) 游戏二:认读生字卡片后,教师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念字音,有该字卡片的学生站起来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⑶.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泼水节因为敬爱周恩来总理花炮对襟白褂敲鼓 银碗祝福健康长寿幸福令人盛满 (教学多音字:盛) ⑷.认读长句。 ①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⑸.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019年新版)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材理解

17 难忘的泼水节 一、教材简说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学习课文,可先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要求认识的15个字,有些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三拼音有“敲、健、穿、向”,后鼻音有“龙、容、盛、康、令、向、忘”,翘舌音有“驶、盛、祝、寿、穿”,平舌音有“踩”。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以下引导识字的方式供参考。 1.抓“特务”。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2.消灭“特务”。借助文下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教师对有困难

傣族民间故事

傣族民间故事 傣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傣族流传的故事也有很多。那你知道傣族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傣族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傣族民间故事:布桑改雅桑乞讨的故事传说,天地刚刚形成的时候,地球上只有光秃秃的土地和茫茫的海水,没有人类、动物和植物。天上最大的神帕雅英派出布桑改、雅桑改夫妇二神带着仙葫芦来到地球上。他俩把仙葫芦破开,把葫芦籽撒向天空和大地,天空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大地就有了森林和其他各咱植物。但地球上仍然没有人,于布桑改、雅桑改仿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巴捏成人,布桑改捏的是男人,雅桑改捏的是女人,并让他们成为夫妻,赋予他们生命、灵魂与活力,让他们承受日光风雨的洗礼。经过长时间以后,泥人变成了活人,然而他们不会说话,夫妇二神就教他们说话和思维,并给他们取名为“人”。 从那时起,地球上就有了人,他们在布桑改、雅桑改的指点下,逐步学会了劳动、生活和休养生息。接着,夫妇二神又用泥巴捏造了象、马、牛、羊、狗、鸡、鸭、虎、豹、狼、麂、鹿、鸟等数万种飞禽走兽,分别给它们取了名字,教他们不同的叫声,把它们放进了海洋和森林。从此,海洋里就有了鱼虾蟹贝等水生动物,陆地上就了有各种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和昆虫。

傣族民间故事:傣族泼水节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凶恶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里漂不走,掉在水里烧不烂,刀砍不烂,枪刺不入,弓箭射不着。他自持法力过人,傲慢自大,整天横行霸道,为非作歹。那时,天有十六层,他就成了其中一层的霸主。他对人民欺压掳掠,无恶不作。他已经有了六个美丽的妻子,但哪一家若有美丽的女儿,他都要霸占为妻。有一次,他看到人间的一个公主名叫婻粽布的,长得比他的六个妻子都漂亮,于是,他又把她抢来,作了他的第七个妻子。有一年六月,正是人间过年的那一天,魔王为婻粽布贺年,招来了魔臣魔将,在宫中饮酒作乐。酒过三巡,宾主都已经醉醺醺的了。婻粽布乘机对魔王称颂道:“我尊贵的大王,您法力无边,德行高尚,凭着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狱、人间,您应该做三界的主人。”魔王听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会儿,转过脸对爱妻说:“我的确能征服三界,我的弱点是谁也不知道的。”婻粽布接着又问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么会有弱点?”魔王小声回答:“我就怕别人拔我的头发勒我的脖子,这会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经常看着点儿。”婻粽布假装惊讶的追问:“能够征服三界的大王,怎么会怕头发丝?”魔王又小声的说:“头发丝虽然小,但我的头发丝却会勒断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 婻粽布听了以后,暗暗打定主意。于是,她继续为 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尽,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这时,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未等魔王惊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就掉到地上,头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变成了一团火,熊熊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练习题及答案

17 难忘的泼水节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敲.门(qiāo qiào)长寿.(shòu zhòu)铺.满(bū pū)驶.入(chǐ shǐ)一碗.(wān wǎn)从容.(róng kōng)二、比一比,组词语。 令()忘()跑()泼() 今()思()炮()拨() 一串串一条条 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五、我会写,用下边加点的字造句。 傣族人民一边 ..向周总理泼水。 ..欢呼,一边 六、课文整体梳理。(判断正误,对的打“√”) 1.傣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广西的广大地区。() 2.周总理1961年来到了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七、重点段落品析。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角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这段话共_____句。 2、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这段话写的是() ①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八、写一写。 傣族人民有泼水节,彝族人民有火把节,你还了解那个少数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一写。

参考答案 一、qiāo shòu pū shǐ wǎn róng 二、令(口令)忘(忘记)跑(跑步)泼(泼水) 今(今天)思(思念)炮(大炮)拨(挑拨) 三、一串串花炮一串串葡萄一条条龙船一条条小鱼 四、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五、他们一边跑,一边喊。 六、1.× 2.√ 七、1.2 2.略 3.② 八、蒙古族的那达慕、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等。

傣族泼水节-六年级作文

傣族泼水节-六年级作文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比如:京族的哈节、纳西族的火把节、汉族的春节……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傣族的Water-SplashingFestivd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我们春节,在公历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传说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有一个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都困在寨里。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和村民,他不畏危险,冲出“火网”,去江边挑来一桶桶水,把火泼灭。经过一天的奔波,火终于灭了,但李良却累得不行,他一头扑进江中,变成了巨龙。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开创了泼水节。 每到泼水节,人们就会拿着脸盆,来到场地,接一盆水,向上或向别人泼去……你瞧!那位男士正用颈向周围的女士泼水,那水还没落地,在空中变成了无数个水滴,非常调皮地往人们身上溅。再看看那些女士:有一个女士弯下身子,狼狈地躲避着别人的“攻击”;旁边的两位小姑娘则快速躲开,立马弯下腰准备拿水“反击”,她们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看那两个胖墩墩的妇女,还在擦前面被泼的水珠,毫无准备的被泼了个落汤鸡模样,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小朋友们也在起哄:“哦——哦——,洗澡喽!”大一点便显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准备参加下一轮。围观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好多人都举着相机,围着场地转,想照到自己的亲人,口里还不停的大喊:“前

面!小心!攻击!”整个场地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那欢乐也印在了我们的心里…… 各地民族的风俗各有不同,它们传递着人们的祝福,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欢乐,在欢乐中增递情感……“朋友们,让我们在快乐的殿堂里,盛起幸福的水珠吧!”这句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我也在心里默默的想:让我们衷心祝愿这美丽的民族奇葩永远绽放!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干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

17 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教学重难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上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杭州著名的旅游景点宋城泼水节的盛况。 1.个别介绍。 2.其他同学作补充。 3.课件出示有关宋城泼水节的图片和录像。 4.积趣存疑: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 (板书课题) 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三、检查朗读,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翘舌音有“驶、盛、祝、寿、穿”,平舌音有“族、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

4.1 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 3

1.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华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易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 2.国粹:国粹指的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三大国粹】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3.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是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1)为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弘扬;传承;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1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 精华与糟粕并存,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槽柏的过程. 2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被压缩了.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文化本身应对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政府要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团体。加强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四、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1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2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五、结束语

《难忘的泼水节》练习题

11 难忘的泼水节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读读记记 风光()()蒙蒙()()()()高照 ()()环绕灯光()()绚丽()()()()闪闪()()夺目 三、选词填空。(4分) 茂盛茂密 1、森林里到处可以看见()的枝叶。 2、夏天到了,森林里的树木长得(),鲜花到处可见。

观看观察 1、同学们正在认真地()蚂蚁是怎样搬家的。 2、晚上,爸爸在()一场精彩的足球赛。 四、读一读,连一连。(4分) 一条条立交桥宽富 一座座龙船败窄 一个个灯光贵胜 一束束凉棚贫贱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8分) 武夷山在福建省西北部。那里风景优美,水秀山奇。九曲溪是最有 名的风景点之一。 九曲溪的水绕着山峰走了九个弯,所以人们叫它九曲溪。溪水很清, 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可爱。水面也很平 静,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岩洞、树木、绿竹映入水中,就像 一幅映在水面上的风景画,美丽极了。 1、短文中第二自然段共有()句话。 2、九曲溪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请用“ ___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2 分) 3、请用“ ( ) ”画出描写溪水的句子。 4、照样子写词语。 游来游去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扩展资料 欢乐泼水节 傣族是个爱水、恋水、惜水、敬水的民族,以水表示洁净,每年傣历六月中旬是傣历的新年(傣语称“桑勘比迈”,今年为1364年),也叫“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主要活动有浴佛、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泼水节的水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健康,因此被泼得越多越预示着新年的好运。泼水节的具体日期每年都要按傣历计算,大致在公历4月14日、15日、16日。 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傣历年节,在农历清明后十天。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傣族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后来来了一个火魔,使傣族家乡变得酷热干旱,寸草不生。火魔接连抢走了七个年轻美貌的姑娘,其中一个最小的叫侬香。她聪明伶俐,为了除掉火魔,她设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历六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兴的时候,假意奉承说:“大王,火、刀、剑、水,哪一样武器都不能伤害你,你永远活着该有多好啊!”火魔听后,得意至极,便泄露了天机:“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可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有一个办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的一根头发,勒紧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侬香趁火魔熟睡之机,轻轻地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头就掉下来了,可火魔的头一落地,马上就着了火,滚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侬香赶忙把其他六个姑娘叫来,轮流抱着魔头,不让魔头落地。魔头滚热火烫,姑娘们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泼水降温。她们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