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悲剧分析(赛教)

《伤逝》悲剧分析(赛教)
《伤逝》悲剧分析(赛教)

《伤逝》悲剧分析

教学要求: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悲剧原因与意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教学重点:《伤逝》中主人公悲剧的根源

教学难点:对人物形象的价值评判

教学内容:

导入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婚恋为题材的小说。一周内写成,没有发表,后收入小说集《彷徨》。《伤逝》的创作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传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密切关系。易卜生著名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女主人公娜拉,在经历一场家庭变故之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所扮演的“玩偶”角色,于是,在庄严地声称“我是一个人”之后,毅然走出了家门。这对于处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青年,影响很大,娜拉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如胡适1918年创作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此后还有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卓文君》、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剧作,塑造了一批“出走者”的形象,被称为“娜拉剧”。

针对这种时代思潮,鲁迅深入进行了探讨。1923年12月26日,鲁迅前往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演讲,题目是《娜拉走后怎样》,提出“人生最痛苦的在于梦醒了无路可走”,娜拉虽然离家出走了,但没有经济后盾的娜拉出走后大概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在这种理智的思考下,两年后写作的《伤逝》就从“娜拉出走”后开始写起,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并且结婚,但最后仍然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之后的婚恋悲剧。

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里的涓生和子君是一对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的知识青年,在易卜生主义的影响下,受个性解放思潮的指引,两人自由恋爱,自主结婚,勇敢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和封建礼教的藩篱,建立了小家庭。但婚后子君陷入繁琐、庸俗的家务劳动,接着涓生失业,断绝了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在生存问题面前,涓生求生无路,不得已说出不爱子君的话,子君凄楚地回到封建专制的旧家庭,在“严威和冷眼”中走向“没有墓碑的坟墓”,涓生在深深的悔恨和痛苦中,继续空虚而孤寂地前行。涓生和子君的爱情破裂了,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外因:社会的迫害(根本原因)、经济的困顿(直接原因)

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他们的思想带有时代的特色,所以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有时代的原因。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知识青年的普遍呼声,然而在那种黑暗的生活中,“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不过是一种幻想,黑暗的社会环境和严酷的封建礼教迫害着他们。小说写到了涓生和子君恋爱交往时,周围那些无聊的看客们严密地监视着他们:“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贴在脏的窗玻璃上了,连鼻尖都挤成一个小平面;”“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当他们在路上同行时,“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社会排斥他们,仅有的几个朋友也相继绝交,后来涓生的工作单位因为他们自由恋爱同居的行为又开除了涓生,直接从经济上压迫他们。

涓生和子君同居后,子君没有工作,涓生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务员,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当涓生失业时,经济来源断绝,无畏的子君变得怯弱,涓生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轻松自如的心态也没有了,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整日忙于“川流不息”的做饭、吃饭的琐碎事情,因为生活的拮据同邻居小官太太明争暗斗,后来涓生吃掉了子君饲养的小油鸡,丢掉了小狗阿随,子君变得凄惨而冰冷,涓生感到“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最终两人爱情破裂。由此可见,经济上的困顿是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

小说中提到了一个名言警句:“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是浪漫的,但同样是物质的。没有了物质的爱情或早或晚会变成一种空洞的负担。鲁迅先生曾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

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梦是好的,但是钱是要紧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这样说,也许是对我们青年的一种告诫吧。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了很多。

二、内因: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性格弱点、两人思想文化的隔膜(重要原因)

二人的爱情之所以成为悲剧,与他们自身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尽管他们因相爱而同居,从精神到物质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却过于狭窄,未能正确认识爱情在全部人生中的位置,以至于在组成家庭的目标实现后,没有了新的人生的动力,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为此,作品提出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观点。

子君在恋爱同居之时非常勇敢,力争婚姻自主,不顾人们的一切非难,脱离了自己的家庭,大胆的宣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确实是不容易。由此可看出,子君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非常之坚决,但个性解放是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孤立的追求的,子君的悲剧就在于她原来的理想太狭小了。她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主要动力就是爱情。这个理想本身就决定了她的悲剧。就她理想的最终目的来看,这个理想是达到了,和自己心爱的人组织一个小家庭,斗争告一段落,已经胜利了。但恰是胜利的时候,正是她悲剧的开始。子君原来很苍白,同居以后,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润了,并且全心用于家庭的生活,经常回忆和重温过去与涓生恋爱的细节,甚至后来在自我遐想中苦苦支撑爱情的信念。但到涓生失业了,无畏的子君变了脸色,凄然而怯弱,经受不住打击。后来子君被涓生抛弃后不敢走入社会、寻求出路,最终又回到了父亲的家庭。子君的形象在当时社会有很大的代表性。这正是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之处,借着子君形象探讨妇女解放问题。

涓生和子君不同的一点在于,他开始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中没有子君那么勇敢,对社会压力有些畏难情绪,如他和子君一起上街同行,遇到那些“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感到“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但是当家庭建立以后,他不像子君那样一下子解除了武装,他比子君现实一些,有更进一步的觉悟,对社会的残酷性有些了解,当不幸来临时,多少有点精神准备,保持着一定的清醒,考虑过一些家庭更多的问题,失业后比子君经得起打击、坚强。他看到了人生要义,比子君只看到小家庭要广。但是究竟比子君清醒多少,看来也很有限,而无行动。他认为“人必须要真实”,不能虚伪,没有勇气讲真话的人,就不能开辟一条新生的道路。但是他对生活真实的第一步就是他要对子君说,“我已经不爱你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与压力,把不幸归因于和子君的结合上,自私地急于摆脱子君这个负累而走自己的路,但最终依然得到的是空虚,这正是他的悲剧。

涓生和子君两人在思想、文化、情趣上的不容与隔膜,也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这一原因在作品中有充分的展示。恋爱时,他们在一起谈话,子君总是不能理解,只是微微点头;涓生指给她看墙上雪莱的半身像时,她却草草一看,便低下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涓生以为可笑的,子君却不觉好笑。于是爱情早早变成了只能“相对温习”,甚至于后来连“温习”也渐渐稀疏起来了。结婚后,涓生用三个星期便“渐渐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了解更深了,“揭去许多以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涓生喜欢花,可子君不喜欢,却养起了油鸡和叭儿狗;涓生喜欢看书,注重夫妻间的谈话,可子君终日醉心于家庭琐事,“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都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涓生被局里开除,心情比较平静,觉得是一种解脱,而子君却“变了脸色”,声音也“只是浮浮的”,显得较为软弱;涓生自信地草拟求职广告,子君却很“凄然”;涓生着手翻译文稿,需要安静,子君在屋里总是散乱着碗碟;涓生的思路不能中途打断,子君却每日“川流不息”地叫吃饭;涓生比较务实,子君却很虚荣;甚至在阿随和油鸡的问题上,子君和涓生也显得互不相融,以致最终逼使涓生不能“在家庭中安身”。涓生感觉到爱情的危机,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他故意地与子君提起往事,提起文艺,“称扬娜拉的果决”,但子君“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还只是一个空虚”,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既不能“携手同行”,也不能“奋身孤注”,种种努力化为泡影,以致于最后“新的希望只有分离”。

鲁迅先生用了约四分之三的篇幅去描写和展示他们在思想、文化、情趣上的不容与隔膜。正是这种不容与隔膜,导致了爱情的消逝。诚然,社会的抛弃、涓生的失业、经济的困顿在这场悲剧中充当了帮凶的角色。但在这篇抒情味很浓的作品中,读者感受最深的并不是主人公对黑暗社会的控诉,而是涓生对男女之间隔膜的痛心以及由此引发的“说”与“不说”的困境。小说还体现了鲁迅自身的生命体验,即“主观抒情性特征”。当涓生明确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剩下无爱的婚姻以后,他面临两难选择:不说出爱情已不存在的真相,即是“安于虚伪”;但说出则意味着“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而且确实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这类不论怎样都不免空虚绝望,而且难以逃脱犯罪感的“两难”,正是终身折磨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如他对包办婚姻的妻子朱安的态度。

【讨论】:你欣赏子君吗?子君的身上体现了女性哪些共同的弱点?

子君形象

子君是受五四新思想洗礼的新女性,她有思想、敢作敢为,大胆地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勇敢地同涓生同居结婚。她还单纯、善良、无私、对爱情坚贞、深沉。小说中多次描写了她眼中“稚气的光”,她对小狗阿随的不忍遗弃体现了他的善良;当涓生说不爱她后,她无可奈何地独自离去,临走留下了仅存的几十枚铜元和面粉、半株白菜等粮食,想要涓生去维持较久的生活,显示了她的善良和对爱人的痴情。

但子君是个未完全脱尽旧思想的人,她简单理解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在和涓生建立家庭后,自觉充当传统的家庭妇女角色,视爱情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缺乏自我,依附于男性,志趣平庸,没有勇气持续进步和反抗,以至于在涓生抛弃她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再回到封建旧家庭,这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女性软弱的一面。

视爱情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子君的悲剧也是女性永恒的悲剧。其实爱情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不能长厢厮守,错的是子君把爱情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无法承受失去。子君在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冲动而盲目地离家出走,狂热地恋爱同居,这种绝然的态度,已经注定她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的悲剧的开始。爱情是苦涩的,但苦涩中却蕴涵着永远的哲理: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人如果太执着于某种情感,往往会引起这种感情的变化。涓生和子君的爱情用现代化简单的词来概括,那就是由冲动的爱开始再由理智的现实来结束,子君的死,与其说是特定时代下的社会悲剧,不如说是古往今来,把爱情的追求,视为人生终极目标的痴情女子的永恒悲剧。

【讨论】:如何评价涓生形象?涓生的忏悔中,是否存在着自我辩护的因素?这辩护有没有理由?

涓生形象

涓生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知识青年,他大胆反抗旧礼教,勇敢地与子君恋爱同居;他善良、真诚,对子君的死真诚地忏悔,自责悔恨;他也很诚实,不爱子君后,不愿对子君说谎。然而他是卑怯而且自私的,缺乏与社会斗争的勇气和婚姻的责任感,将自己的无路可走归咎于子君与家庭的拖累,要与子君分手,自己就可以独自轻松地谋生,并且在明知说出不爱子君的事实后,会导致子君的死亡,却仍然残忍地说出了,最后果然导致了子君的悲剧。

当然涓生的忏悔中,有着自我辩护的因素,如他所说:“……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看上去好像挺有道理,有合理的因素,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也无可厚非。如果涓生和子君勉强生活下去,那么结局又会是怎样呢?去挽留一段已从根部枯萎腐烂的爱情,无异于妄想镜中花水中月。感情是世界上唯一一件没有逻辑可言的东西。鲁迅先生在《幸福的家庭》中也作了回答。即使马马虎虎过下去,又当如何?不过是惨淡经营而已。

主题思想

1、控诉了黑暗社会和封建礼教对自由爱情的压迫,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前提。

五四时争取婚姻自主成为当时社会斗争思想的内容之一,因此歌颂恋爱自由也就成了当时作品涉及的内容,但许多作家没有意识到恋爱自由与整个社会的改革分不开,常常从个性解放的一般观点上加以鼓吹,似乎恋爱问题解决了,一切都解决了。鲁迅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指出“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在真的解放之前是战士”,《伤逝》里提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指出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是不能离开整个社会解放问题而单独解决的,社会不解放,即便个人自由暂时得到也会丧失的。

“正是由于鲁迅这样的思想,《伤逝》便显出了惊人的的解剖力量,它所描写的不仅是一种令人同情

的爱情悲剧,而且是一种令人深思的社会悲剧,它具有双重的悲剧性,是社会悲剧之中的爱情悲剧。”

——杨义《鲁迅小说综论》

2、对五四以来个性解放的质疑,进而对五四启蒙意义的质疑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但盲目地照搬西方先进思想,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思想大于行动、空有满腔的热情。在涓生被辞退工作之后,子君说:“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我们……”子君只能说这么多,因为她只有半解放的思想,更因为她的确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还有涓生一直在重复:新的生路还有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可是,这永远是虚空的自我安慰的话,因为到底该如何走出那一步涓生也不知道,更没有怎么试图去探索,只是这样一个论调重复着。五四个性解放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局限在冲击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层面,并没有触及到社会制度的根基层面,因此没有像西方个性解放思潮那样把人从自身局限中解放出来,而且对“自由”、“独立”、“个性”等概念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外在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模式的变革,没有真正地实现个体的解放。《伤逝》副标题是涓生的手记,实际上是涓生的忏悔录,鲁迅对知识分子自身弱点做了严厉的审视和批判,揭露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局限性,这也体现了对知识分子主导的启蒙思潮的质疑,并最终指向自身的反启蒙意识。

3、探讨了妇女的解放问题

《伤逝》中主要写爱情,但不纯是爱情,它是妇女解放问题,是社会问题。作者充分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封建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但子君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当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依附于男性,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这就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妇女解放的前提是社会解放,但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的独立和思想不断的进步。在五四年代,社会没有给妇女提供解放的有利条件,但妇女自身也缺乏人格独立和反抗精神,还保留着更多的封建旧思想和旧道德。

4、对知识分子命运和人生道路的探讨

《伤逝》与鲁迅的其他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在酒楼上》《孤独者》以及《幸福的家庭》一样,包含了对五四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探讨和思考,既有鲁迅自身的生命体验,也有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当时有志的知识分子,满腔的报国热忱和热血,但腐败的政府和黑暗的社会,使他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实现自己报国报民的美好理想,他们的命运和人生道路充满了彷徨和歧路。鲁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在批判政府的腐败、卖国等的同时,也在试图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因为是探索,所以在彷徨。《伤逝》也正是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的。小说结尾,涓生自白:“我要向着新的生活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正说明了启蒙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的彷徨、迷茫性。

【拓展】:“伤逝”之“伤”什么?

1、伤逝是悼亡的意思,哀悼一个曾经无畏、勇敢的新时代女性的毁灭,一个美好的生命的逝去。

2、哀悼爱情的消逝。《伤逝》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因爱而共同生活的男女,最终因共同生活而失去爱,为什么?爱情成熟步入婚姻,却因成熟而失去曾经的激情和美好的时光与体验,因平凡琐碎生活而慢慢淡化以致消逝,爱情让人忧伤;《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即使没有经济问题,他们的爱情也让人担心,忧伤。《伤逝》是对现代都市人情感生活的一次深刻反省与心灵观照:当爱情的激情褪去之后,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当理想的烈焰一闪而过,我们又如何在现实的灰堆中保留它零星的光芒?

《伤逝》揭示了爱情本身的内在规律:“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爱情如果不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那就必定“伤逝”。

【思考】:《伤逝》的副标题是“涓生的手记”,以手记体的形式叙事,对表达主题有什么意义?

4、格言警句的运用。如“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必须时时生长、创造、更新。”“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伤逝》以诗的语言,出色地创造了意味隽永的诗的意境,不仅以深刻的思想启示读者,而且以情动人,似一首深沉、悲枪的抒情乐曲,饱和着感情力量震动读者的心弦。

《玩偶之家》剧构分析(精品文档)

《玩偶之家》剧构分析 《玩偶之家》是一部出色的佳构剧,它遵循“三一律”的原则,其出场人物以及人物活动空间的高度集中,全局情节也比较简单,始终围绕着“海尔茂和娜拉如何对待八年前的一张借据”一条线索展开。作者还使用了“倒溯法”,使戏剧矛盾集中突出,将复杂的矛盾集中为精炼的情节,一开场剧情便出现了一个矛盾发展的小高潮。 通过柯洛克斯泰之口,我们了解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八年前,娜拉由于帮丈夫治病,在父亲过世后,以假冒签名的借据向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这一关键事件对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要人物关系的变化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我们看见了主人公尽似完美的夫妻关系下隐藏的危机。在这一场里,柯洛克斯泰威胁娜拉,并由此揭示出了另外两组人物的矛盾冲突:海尔茂和柯洛克斯泰之间,海尔茂和娜拉之间。海尔茂准备辞退柯洛克斯泰,而柯洛克斯泰为了保住银行的职位不得不对娜拉进行威胁。海尔茂道貌岸然,对娜拉要求严格,而娜拉却在八年前伪造借据,犯下忌讳,独自还债,唯恐暴露。易卜生安排柯洛克斯泰短暂的出场便迅速的进入了戏剧的主题,使得情节非常简洁、紧凑。 其后,柯洛克斯泰为了保住工作而写信威胁,加速了娜拉的紧迫感,进一步激化矛盾,使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性格也越来越清晰。第三幕柯洛克斯泰又把借据寄还给娜拉,在主人公之间关系极度恶化的时候,他的这封来信让海尔茂转危为安,对待娜拉的态度再次骤变,让娜拉同时也让观众洞悉了海尔茂的虚伪,成为推动娜拉决然离开的决定性力量。 本剧利用高度集中的时间、空间,将复杂的矛盾冲突紧密环绕在一起,更加深化了人物性格。全剧大概有七段人物关系:娜拉与海尔茂;娜拉与柯洛克斯泰;娜拉与林丹太太;娜拉与阮克大夫;海尔茂与柯洛克斯泰;海尔茂与阮克大夫;柯洛克斯泰与林丹太太。相互交织的人物关系对使得情节更加集中,结构更加紧凑凝练,娜拉和海尔茂的关系为主线,穿插其他的人物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比如海尔茂与柯洛克斯泰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通过正面冲突展现的,他们两人并没有正面交锋,它只是造成柯洛克斯泰和娜拉冲突关系的原因之一,表面上看是娜拉和柯洛克斯泰的矛盾实际上是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冲突。而洛克斯泰和林丹太太的爱情关系使得剧情集中又简练,柯洛克斯泰与林丹太太的矛盾解开了,在其影响下,柯洛克斯泰把借据退回去,这一行动又直接导致了主人公关系的新的发展,并解除了海尔茂与柯洛克斯泰、娜拉与柯洛克斯泰间的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最终只剩下了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对立,将戏剧冲突剔除了“谎言”的外壳,引向人性对立的实质。这一系列的转变都环环相扣入情入理。通过这样人物关系的设置,结构更加集中,情节也更加有理有据,体现了剧作家高超的编剧技巧。

我眼中的涓生和子君

我眼中的涓生和子君 内容摘要:面对爱情,我们该如何对待?是不是义无反顾就能最终获得幸福?鲁迅先生的《伤逝》给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伤逝》悲剧虚伪凄凉 老实说,一直以来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可是,他的作品除了读书以来课文上所选的,我很少去选读。并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我发现自己的文学素养真的还不够,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感觉的自己看的并没有那么深,很多内在的东西都读不出来,只能浅尝辄止。 上大学后,写作课上,陈怀奇老师就极其推崇鲁迅先生的作品,鼓励我们多去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我个人比较喜欢陈怀奇老师的课,对于他推荐的书一般都会去借来看看,于是渐渐地,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比较多了。但我必须说,我发现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真的很吃力,我的阅读还只是停在表面上,无法真正的深入作品中去。我只能一点点地,慢慢去阅读,也许我读得会比别人满上许多,但又何妨呢? 这个学期,我们的专业课又开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颜敏老师的课上,还有专门的一章介绍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心虚上的变化,最近读了《伤逝》,感触良多,但是能够真正说出来的却很少。我无法说出有关涓生心理活动的描写有多么的生动细腻,也无法说出有关涓生和子君爱情过程的叙述有多么的委婉感人,更无法说出故事本身带给人们的启示有多么的深刻。我所能够做到的,就是把我内心想到的记录下来。 其实,对于鲁迅先生的《伤逝》,我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也只是知道涓生,知道子君,知道他们的爱情悲剧,却没有真正去读过原文,也从未去在意过他们之间细微的感情。某天,当我如获至宝地从图书馆借来一本鲁迅先生的《彷徨》,翻着里面的小说,就被涓生的话给吸引住了,便仔细阅读了一下,感觉,好凉。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并不喜欢这句话,包括说这句话的涓生,但我就是被这首句吸引的,当我们失去了某些东西后,悔恨这一类的词语便都显得虚假而苍白。 《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关于爱情主题的小说,通篇弥漫着一种凄美、苍凉的悲剧气息。寂寞空虚的会馆破屋,窗外半枯的槐树和紫藤,是那样的凄凉。涓生用“手记”的形式,在幽深的记忆中娓娓道来他与子君的故事。从初恋时的美好,到共同生活的繁琐,到残忍的撇开子君,再从等待子君的急切美好的期待中到回忆结束后的悔恨、悲凉与孤寂,从鲜明的昔今对比中表现爱情的憧憬在现实中破灭。涓生那颗震颤、孤寂的心在得到稍许的安慰后又再次经受更为残酷的孤寂虚空。整篇小说,篇幅虽短,却叙述了一场令人心碎的恋情,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真实地记叙了涓生和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而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恋爱,并不是小说的重心,出现在小说中的涓生和子君,他们的身上分明带着“五四”时期小资产阶级只是分子的显著特点。他们在时代潮流里敏感地接受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爱情自由等新思想,为了争取获得个人幸福,他们勇敢地向封建势力展开了挑战。家庭的束缚、社会的非议都被他们置之脑后了。 我们都了解,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寄予了厚望,因此他十分重视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探索。《伤逝》很是深刻地告诉我们,个人反抗在当时只是知识分子觉醒的起点,但是如果不超越个性解放思想的水平,并把视野扩大到社会解放的高度上来,他们终将悲剧。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涓生是“五四”时期具有某种民主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正是因为他具有这种思想,使得他得以与子君结合。他们结合的力量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11级师范一班尹宝玉 2011071026 《玩偶之家》中娜拉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的描写场面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堡,精致优雅的别墅,而是平凡普通的家庭,全剧是在海尔茂和娜拉的家里展开的,作品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小康家庭的日常生活图景,这样的图景很容易使读者拉近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娜拉她善良单纯,有热心肠,优雅可人,并且孝顺,更可贵的是她对海尔茂坚贞不渝的爱情。首先,开场中娜拉对脚夫的赏赐,体现出她对于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帮助,从侧面反映出了她的善良、质朴与纯真。她的好友林丹太太向她求助,请求她劝说她的丈夫为自己在银行中寻求职位时,娜拉也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以实际行动帮助了林丹太太,这些都能够看出她的热心肠。其次,在娜拉父亲重病期间,娜拉她遇到了困难麻烦,宁愿冒着名誉被毁的危险,自己假冒父亲签字,也没有把借据邮寄给她的父亲,她不想让她的父亲担心她,“难道法律不许女儿想法子让病得快死的父亲少受些烦恼吗?”这是娜拉说的话,足见她的孝顺。 但是这个优雅的可人,在家庭中却没有什么地位,她就连吃杏仁饼干都要藏着掖着,怕她丈夫海尔茂发现,这就暗示了她在家中的卑微地位。从她的丈夫称呼她为“小鸟儿”、“小松鼠”、“乱花钱的孩子”和“不懂事的孩子”这些称呼中,就能够看出来,在海尔茂的眼中,自己的妻子就是一个大孩子,单纯可爱,不谙世事,这个“大孩子”的一切行动都要受他支配,听他指挥,他曾说“你的事情都由我做主,都由我指点”。如果不是柯洛克斯泰以她伪造签名来要挟她的话,这长达八年之久的婚姻或许不会这么快分崩离析,娜拉她的确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大孩子”,在面对债主的威逼利诱,她不知道如何应对,总说“没有的事,不会有的事”,来自欺欺人,最后她甚至想独自承担这一切的后果,以自杀来逃避现实的残酷。其实,在娜拉身处险境的时候,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仍然祈祷着海尔茂能够坚定的同她站在一起,希望奇迹的出现,希望海尔茂是一个勇于为自己妻子承担责任的男子,但是海尔茂的表现,让娜拉彻底的明白了,她的丈夫从来就没有了解过她,她受尽了委屈,她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拯救她病危的丈夫,为了不让她的丈夫为此感到不安和耻辱,她独自一个人保守着这个秘密,后来为了还债,她做点轻巧的活计,像编织、绣花一类事情,她甚至还从事抄写工作,省吃俭用为还贷款,当她的丈夫知道真相后,却辱骂她,如同娜拉做了多么让他无法忍受的事情一般。在这骂声之中,娜拉明白了她说“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玩偶女儿’一样”。 自此,娜拉拥有了女性的觉醒意识,她想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她自己正确,并且娜拉还有反宗教意识,她说“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因此,娜拉勇敢地离家出走,找寻答案。

论_桃花扇_中李香君的艺术形象

论 桃花扇 中李香君的艺术形象 周轶群王方玲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本文剖析了明清传奇剧 桃花扇 的女主人公李香君的艺术形象。作者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王朝覆亡的悲剧历史。剧中的人物也是个性独立的人,其中又以李香君的人物性格最为鲜明,她是以妓女的形象出现,但是,出于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既忠于爱情又有坚定的政治抱负。可以说,她是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本文从她的美丽聪慧、坚强不屈以及凛然正气来分析她异于常态的妓女形象。 !关键词?桃花扇;李香君;美丽聪慧;坚强不屈;凛然正气;入道 李香君是 桃花扇 中的主要人物,她是个多才多艺、美丽聪慧的妓女,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正义立场。她和侯朝宗在反对#魏家种?的一致立场上结合了,从此,她直接卷入了政治斗争漩涡。在尖锐的斗争中,她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这使得她显现出了与一般歌妓有别的高尚品质,让我们看到了妇女身上最为珍贵的东西。 一、出淤泥而不染%%%腼腆羞涩的美丽少女 李香君生活在秦淮岸边,长板桥头的水榭歌楼。是一个容貌艳丽、技艺高超、国色第一的秦淮歌姬,她品性高洁、举止端庄,不为旧院恶习所染,洁身自好,宛若藏于深闺的小家碧玉般清纯脱俗、羞涩腼腆。香君从一上场就极为单纯和安静,对待拜访她的文人墨客,即使是熟悉的杨龙友,言语也极为简单,只是回答提问和道谢,其他一概均由李贞丽代为应酬。香君与人交谈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当人学歌?了。 (唤介)孩儿,杨老爷不是外人,取出曲本快快温习。待你师傅对过,好上新腔。(且皱眉介)有客在坐,只是学歌怎的。(小旦)好傻话,我们门户人家,舞袖歌裙,吃饭庄屯。你不肯学歌,闲着做甚。(旦看曲本介)(第二出传歌) 歌妓学歌本是很平常的事情,学歌、唱歌是她们谋生的手段,所谓: #一串歌喉,是俺金钱地。?(第二出)可是,李香君对此的表情是#皱眉?,可见心中不乐,但是又无能为力;只能小声埋怨,却又于事无补。在这里,作者特意刻画#学歌?这一看似平常,却极有深义的细节,无疑是想借此来展现出香君的腼腆和羞涩的本性来。 就是这样一个本性内向的少女,她在面对爱情时就表现得更加腼腆和羞涩。当她与即将要成亲的侯方域见面时,态度也极为端庄,丝毫没有忸怩作态、卖弄风情的样子。 (丑)才子佳人,难得聚会。(拉生、旦介)你们一对儿,吃个交心酒何如。(旦羞,遮袖下) (净)香君面嫩,当面不好讲得。(第五出访翠) 众人拿香君和侯方域开玩笑,虽然香君已经羡他#风流雅望、东洛才名?并心中暗许,却仍然不愿当着众人表达感情。即使是别人谈及此事时,她的表情是#羞?,随即的行动是#遮袖下?,俨然是个温婉娴静的大家闺秀。 香君虽然成长于旧院,可是却出淤泥而不染,显示出纯真少女的腼腆与羞涩。这与普通女子如出一辙。 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强不屈的忠贞烈女 李香君虽然品性高洁,洁身自好,但她身在旧院,摆脱不了妓女的身份,因此,亦有着普通女子不曾有过的烦恼。然而,在经历爱情考验时,她处变不惊,誓死抵抗,这种贞烈在妓女身上是少有的。 李香君在侯方域走后,一心想要立志守节。她对待丁继之、卞玉京再次提亲的试探,态度坚决,#奴家已嫁侯郎,岂肯改志?。面对他们的百般劝说,言语激烈,#这题目错认,这题目错认,可知定情诗红丝拴紧,抵过他万两雪花银?。面对他们的威胁,更是义愤填膺,#尽你吓唬,奴的主意已定了?(第十七出)。然而,无论李香君的态度是多么坚决,言辞是多么义愤,她的#甘愿等待?的小小愿望也不会受到当时社会的认同,以致后来出现了抢亲。 然而,李香君并没有屈服,而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与危险作斗争。 在第二十二出 守楼 中,李香君面对着#忙忙的来交聘礼,凶凶的强夺歌妓?的局面,惊恐不已,#唬杀奴也?。面对着杨龙友、李贞丽的妥协退让,义正词严,#案齐眉,他是我终身倚,盟誓怎移。宫纱扇现有诗题,万种恩情,一夜夫妻?。她坚决表示,等侯方域#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其气性,又像#却奁一时,摘翠脱衣怒斥阮大铖的光景?。然而,纵使香君的内心多么愤怒,话语多么坚决,李贞丽和杨龙友依然不肯就此罢手。此时,李贞丽早已不顾及香君的感受,杨龙友亦不见了平时温文尔雅的举止,想要强行抱香君下楼。李香君面对李贞丽、杨龙友的抢亲开始还心存幻想,将他们当作素日的亲友,只是言语上的反抗。随着他们所采取的蛮横无理的行为,李香君拿着侯方域送给她的定情诗扇前后乱打、左右招架,把一把诗扇变成了防身的利器,最后在紧要关头,为了不负誓言,李香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倒地撞头,碰破花容,血溅诗扇,绝不辱于权奸,表现出忠贞不渝、刚强自尊的高贵品质。 李香君虽是风尘女子,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她的行为表现了她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三、巾帼不让须眉%%%凛然正气的女中豪杰 李香君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她气性刚烈。兼有女子的温柔贤淑和男子的英姿飒爽。对政治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立场。将个人感情和政治得失联系在一起,必要时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是香君作为妓女形象的独特性表现。 侯方域因为受到了权奸阮大铖的陷害而远走避难,当杨龙友把消息告诉李香君和侯方域等人时: (小旦)事不宜迟,趁早高飞远遁,不要连累别人。(生)说的有理。(愁介)只是燕尔新婚,如何舍得。(旦正色介)官人素以豪杰自命,为何学儿女子态。(第十二出辞院) 此时,李贞丽老于世故,应对自如。侯方域新婚燕尔,尚沉浸在幸福之中,不忍离去。而李香君面对二人的表现,显示出极其严肃的面容,直接告诫侯方域不应以儿女之情为念,而应以事业为重。此时香君的告诫是从侯方域的政治事业的前途角度出发的。因为,此时的虎口脱险,不仅是保全自己,更是保存与权奸斗争的实力。只有以#复社?的中坚力量为核心的正义之士存在,才能稳定时局,才有力挽狂澜、救国家于水火之希望。因此,香君毅然决然选择让侯方域暂时离开。但是,香君此时也承担着沉重的心理压力,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欢娱事,欢娱事,两心自忖;生离苦,生离苦,且将恨忍,结成眉峰一寸。?(第十二出)此时,香君的心里自然想起了新婚燕尔的美好生活,可是她考虑到侯方域的前途事业、整个国家的存亡命运,她只能默默忍受离别的痛苦。由此可见,当爱情与事业相冲突时,香君是以事业为重的。 此外,在#却奁?这一场戏中,又显示出李香君注重政治名声的思想。阮大铖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重金促成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结合。侯方域在阮大铖、杨龙友的巧言利诱下,表现出了政治立场上的动摇,几乎丧失了名节。他想要为人人唾骂的阮大铖说情:#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同相见,即为分解。?在这关键时刻,李香君不为儿女浓情 论 桃花扇 中李香君的艺术形象文史纵横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孙绍振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如认为《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惟妙惟肖地反映了美好的“景色” 。这从哲学上说,是机械反映论。就是那些注意到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矛盾的分析文章,也往往把文本当做一个绝对的统一体。如认为《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等等。其实这首经典诗作表现的矛盾很明显:一方面是激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一方面又是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一方面是和康桥再别,一方面又是和云彩告别。文本分析的无效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症,就是因为文本内在的矛盾成为盲点。许多致力于文本分析的学者,满足于为复杂的文本寻找一个原因,单层次的思维模式就这样流毒天下。这不能笼统地怪罪中学和大学教师,而应该怪罪我们这些研究理论的。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论的自觉,则无从下手。在面对文学经典时,这种困难就更为突出。因为文学形象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一些在方法论上不坚定的 老师,在无从下手之时,就妥协了,就不是进行分析,而是沉溺于赞叹了。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把可操作性和操作性的系统化作为最高目标,但愿能对把具体分析落实到文本分析的系统工程上,有所助益。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不得不举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从写出来到如今一千多年了,仍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原因何在?表面上看这是个小儿科的问题,但是,要真正把它讲清楚,不但对中学教师,而且对大学权威教授,也一点都不轻松。有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柳赏析》,说“碧玉妆成一树高”是“总体的印象”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具体”写柳丝,柳丝的“茂密”最能表现“柳树的特征” 。这就是他的第一个观点: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来自表现对象的特征;用理论的语言来说,就是反映柳树的真实。这个论断,表面上看,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实质上,是很离谱的。这是一首抒情诗,抒情诗以什么来动人呢?普通中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以情动人” ,但教授却说以反映事物的特征动人。接下去,这位教授又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很好,好在哪里呢?好在比喻“十分巧妙” 。这话当然没有错。但是,这并不需要你讲,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这个比喻不同凡响。之所以要读你的文章,就是因为感觉到了,说不清原由,想从你的文章中获得答案。而你不以理性分析比喻巧妙的原因,只是用强调的语气宣称感受的结果,这不是有“忽悠”读者之嫌吗?教授说,这首诗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这就更不堪了。前面还只是重复了人家的已知,而这里却是在制造混乱。“创造性劳动”这种意识形态性很强的话语,显然具有20 世纪红色革命文学的价值观,怎么可能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贵族诗人头脑中? 为什么成天喊着具体分析的教授,到了这里却被形而上学的教条所蒙蔽呢?这是因为他无法从天衣无缝的形象中找到分析的切入点,他的思想方法不是分析内在的差异,而是外部的统一:贺知章的柳树形象为什么动人呢?因为它反映了柳树的“特征” 。客观的特征和形象是一致的,所以是动人的。从美学思想来说,美就是真,美的价值就是对真的认识。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寻求美与真的统一。美是对真的认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就是教化。不是政治教化,就是道德教化。既然从《咏柳》无法找到政治教化,就肯定有道德教化。于是“创造性劳动”就脱口而出了。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可以说是对具 体分析的践踏。 其实,所谓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应 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是等同于生活,而是诗人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的特征的猝然遇合,这种遇合不是现实的,而是虚拟的、假定的、想象的。应该从真与假

伤逝人物心理分析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人物心理评估 涓生:在最初,涓生还未与子君相恋前,他对子君的爱是强烈而懵懂的,对其未来的打算与也是感性的,“子君不在我这破屋的时候,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翻了十多页,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可见,涓生当时的心情正如我们平时自习时见到喜欢的姑娘迎面走来的时候一样,我们无法专注于书本,因为心早已转移至那位姑娘,这里涓生便是心不再书中,翻书的动作表达了他当时的紧张与焦急,更确切便是浮躁。“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在这对于鞋声的描写中,涓生不经意间便表现出了对子君的强烈的喜爱,正如我们所说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她的各方面都是最好的。正因这种喜爱,当涓生听到子君对家人所说“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便毫无疑问地更爱一层了,他爱子君这种独立的性格。所以涓生骄傲,为子君骄傲,也为自己骄傲,心里暗想“看,我家女朋友为了我竟然敢跟家人抬杠,你家的敢吗?哈哈哈!” 两人在一起后,两人开始要共同面对生活了,他们开始找住处。爱是盲目的,花了大半积蓄,住在了一个条件并不好的房子里,两人开始自己想象中的过日子。以至于对朋友的忠告与劝阻根本一个字都听不进去,小两口还买了四只油鸡和一只狗。狗叫阿随,名字是子君索取,涓生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但还是随着子君叫了。注意,这就是文章中涓生对子君的第一次,第一次妥协。 涓生为了这个家开始辛勤的工作,子君也尽力的做着一个妻子该做的东西。涓生开始有了归属感,开始有了责任感,开始有了家的感觉。同时也开始心疼自己女朋友为家务的操劳。这时涓生被辞退了,涓生失去了工作。这个时候涓生其实是很慌的,而文中“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到现在才发生效验,已经要算是很晚的了。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钞写,或者教读,或者虽然费力,也还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便是涓生受挫后条件反射般的自我安慰,他第一时间便把罪魁祸首推给了自己一向不中意的“雪花膏”,第一时间把责任指向了别人,因为他这个时候怕,他怕自己是真的没有能力做好事情,没有能力维护好这个家,同时也说明了涓生爱逃避的性格。文中多次提到了“怯弱”二字。在这个时段,我觉得涓生的怯弱便是指向这个遇事爱逃避的心理。但现实不允许他逃避,他要支撑这个家庭。 丢失局里工作后,涓生写信打广告寻求工作,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个机会,给《自由之友》译书。之后的一大段时间都是涓生为了这个家每天埋头于翻译中,并渐渐感觉到子君没那么体贴了。“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这时涓生开始对子君产生了爱慕以外的感觉,开始产生一丝的厌倦。 冬天来了,为了生计,涓生不得不把阿随丢掉,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子君的冷暴力,“我终于从她言动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这时涓生开始觉得子君不像从前那样理解他,开始觉得子君是个负担了。他开始了逃避,他开始逃出这个所谓的家,图书馆成了他取暖和躲避的场所。 这种情形愈发强烈,涓生与子君的感情也愈发疏远,此时只有一首歌能表达他的心理了。便是beyond的《冷雨夜》——“冷雨夜我不想归家,怕望你背影,可知道我的心,比当初

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分析

《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分析 摘要:《桃花扇》反映的是明末社会真实人物李香君与侯方城的爱情故事。剧作的核心人物李香君,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众多女性形象的繁花中耀眼夺目,她虽社会地位低下,却有崇高的思想,深明大义,不惧强权,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疾恶如仇、敢爱、敢恨,是一个有血有肉、饱受压迫、侮辱却忠贞爱情、立场鲜明、颠覆传统、境界脱俗的典型进步妇女形象。 关键词:进步妇女对爱情忠贞不渝崇高的民族气节 《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1。它是作者孔尚任以侯方域所写的《李姬传》为蓝本,经过十余年的长期酝酿,于康熙三十八年写成的传奇剧本。是一部爱情戏,更是一部政治历史剧。它描写明末弘光朝廷覆亡的悲剧历史,而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离合悲欢的爱情故事贯穿全剧。作者企图通过爱情故事所联系的明末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来揭示明亡国的原因,是作者借人之离合写国之兴亡,作品中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明末当时社会的黑暗、动荡、腐朽,暗示了明必然覆灭的历史规律,抒发所谓“兴亡之感”。 李香君是《桃花扇》剧作的核心人物,秦淮名妓,社会地位低下,却有崇高的思想,她深明大义,不惧强权,敢于当面痛斥丞相和朝中达官的腐败误国,敢于抗拒权贵的威逼,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疾恶如仇、敢爱、敢恨,是一个有血有肉、饱受压迫、侮辱却忠贞爱情、立场鲜明、颠覆传统、境界脱俗的典型进步妇女形象。 《桃花扇》女主角李香君与顾媚、马湘兰、卞玉京、柳如是、董小宛、寇白门、陈圆圆等号称“ 秦淮八艳”。她们不仅颜色如花,身姿绝世,而且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吹弹歌舞、诗词曲赋,无所不通。若论胸中志气,政见节操,有的真能令须眉俯首,男儿气短。政治上,她们仰慕和支持当时的进步势力东林、复社,参预集会,兄弟相称,甚至有“家家夫婿是东林”之说。成为清流士子的红颜知己,风尘挚友。像柳如是,清兵攻破南京,柳如是劝钱谦益死节,后来又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活动;李香君这个身材娇小,被称为“香扇坠”的女子,以其才识魄力,使侯方域避免了政治失节,也逃脱了逆党迫害,令清流士子自愧弗如。柳如是与李香君在鼎革易代之际所表现出来的英风侠概,光彩照人,令人起敬。但在写作指导思想上又存在差异:《柳如是别传》之重点在论证柳如是“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观念之形成;且以史识启发人,论人论世,必求真实,恢复了钱、柳的面目。《桃花扇》之重点在摹绘南明亡于“昏君乱相”,故渲染侯方域、李香君对南明权奸的斗争,作者以情节感染人,叙事塑人,不拘泥于真实,美化了侯、李的形象。为了塑造李香君的形象,孔尚任虚构了赠扇、溅扇、画扇、寄扇、骂筵、入宫等一系列重要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能反映人民的愿望。为了反映国破家亡的悲剧,孔尚任将侯方域两朝应举,改为出家入道,虽对侯方域的行为有所掩饰,却概括了明末清初一部分士大夫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生历程。作者对史实的虚构与加工,使情节更为精练,人物更为典型,戏剧特征更为鲜明。同时作者还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典型丰富的细节描写,揭示这些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社会意义:首先,从性格方面来看,突出了李香君正直,刚强的性格;其次,从立场观点来看,反衬了李香君明大义,识大体的高尚气节;再次,从社会角度来看,折射了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南明的社会形态。可见戏剧所展现的并不只是爱情,而是南明灭亡的全过程,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塑造来体现结构的重要性,意旨突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通过人物性格思想的变化,反映南明历史的社会面貌。 一、才艺双全、机警聪慧、德才兼备

层次分析法及实例分析(应急能力)

应急能力与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后,就需要准确的确定体系各个指标对评价目标的影响能力,即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值,权重值就是指标影响力的量化数值,指标之间相对的重要程度,指标权重确定的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50]。现阶段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观赋权法,专家可以根据实际问题,自己的经验判断得到原始数据,准确的确定各个指标系数排序,例如层次分析法(AHP),另一种是客观赋权法,由指标评价中获得的实际数据形成原始数据,例如主成分分析方法(PCA)。 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天然气净化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数学方法,该方法应用线性代数中矩阵的求解方法,具体计算过程为构造两两判断矩阵,求解该矩阵的特征值,选取最大特征值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检验后,解得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即为该层元素相对于上一层某元素的重要度,通常结果需要归一化处理,进而计算出对总目标的权重,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权重最大者即为优选方案。 实践证明,层次分析法能够准确的确定指标的权重,它由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方法体系深受学者和专家的欢迎,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的改进,建立了多样的变形方法,适用于所建指标体系结构复杂又缺乏原始数据的决策当中。 在应急管理评价研究方面,随着全球各类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社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灾难和严重的后果,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表现出了高度重视,纷纷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进行研究,极大的促进了应急能力评价方面的发展。国外主要是在国家和政府层面上对应急能力评价进行了研究,多集中在评估体系建设方面,本本主要介绍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在应急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 (1)美国应急能力评价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突发事件的防灾能力进行评估的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的两大应急管理机构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和国家应急管理协会(NEMA)相互合作共同建立了一套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标准,标准简称为CAR,这套应急评估系统使用十分广泛,几乎没有地域限制,当时美国的56个州都应用此系统对其应急能力进行了评估,美国的财务部门也依据CAR这套评估系统,可以合理的向地方政府提供发放应急救援物资。 这套评估系统中防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13项一级指标、209项二级指标和1014项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讲,1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是法律法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物资管理、编制应急预案、指挥协调、通讯和预警、

分析鲁迅《伤逝》中子君涓生的形象

分析涓生,子君的形象 涓生:电影中的涓生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正派,有思想、有活力、有激情的勇敢的向封建社会挑战的战士形象。他敢于表达自己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新生活,敢于挑战封建思想而向子君大胆示爱,虽然是毫无新意模仿电影情节似的单膝跪地突然冲到子君面前,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之强烈,他为子君努力付出过,尽管艰难不易,就算当自己失去工作时仍然饱含信心,他相信他们可以一起度过难关,可是子君的表现让他失去了继续的勇气,他不知道怎么再去面对子君,以至于他最后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之类的话,他选择与子君分手,此时他已无力对抗封建社会,子君的勇气不在了,他的信心也不在了,尽管之前的他是多么有激情,最后还是无力对抗这个封建社会了,也许是封建社会的摧残让他们最后成为悲剧把!子君离开之后绝望选择了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涓生毫无疑问的要对子君的死负主要责任。书中鲁迅先生对于涓生的一系列描写让我发现涓生并不像电影中的那么好,形容涓生最多的一个词是空虚和虚空,我开始怀疑涓生对子君的爱,也许涓生只是想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倾诉对这个世界不满的人吧,也许涓生只是想让自己可以在子君的崇拜中沉浸的久一点吧,也许涓生在子君身上看到了世人都没有的纯真和稚气吧,也许涓生对于子君并不是男女之间的爱!他的冲动让子君毫不犹豫的接受了他的爱,让子君和家人也因此决裂,让子君不顾一切和他同居生活,他让子君从天堂忽然坠入地狱,子君承受不了而选择离开,他的行为有些不负责任,先是将子君唯一可以寄托感情的阿随丢弃,可见涓生残忍,随后又将子君抛弃,文中有些句子也可以看出,在他想到对子君示爱方式的时候,他会愧,记忆上却偏有这一点永远留遗,他甚至怕子君看到他那可笑的电影一闪,他认为自己可笑甚至可鄙,而子君从未这样认为过,或许就是子君这样不同于他自己对自己看法而让涓生喜欢吧,涓生缺少子君所拥有的很多美好之处,在他们寻住所的路上会遇到讥笑和轻蔑,涓生会感到身体瑟缩,只好提起自己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而子君是自豪的大步向前,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封建社会不仅摧残了广大人民群众,就连仅有的进步青年也遭受毒害,涓生没有背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他是一个卑怯者。 子君:无论是电影中的还是书本中的子君她都是一个勇敢,进步,充满活力的一位女性。起初受涓生影响,她常常与涓生一起谈论家庭专制,谈论男女平等,谈论泰戈尔雪莱等,是涓生给力她奋斗的希望,让她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壮语,也是她这一句话让涓生看到了辉煌的曙色,让她一步一步的陷入爱情的深渊,是她自己选择的路,怪不得谁,她有勇气时常去找涓生谈论,不顾家人反对和旁人的冷眼,她甚至有勇气做出与家人决裂的勇气从而与涓生同居生活在一起,她的勇气的确是当时那个社会女性甚至男性都不能具备的,涓生因此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可是她自由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她没有发现当她自己开始接受涓生的同时,自己已经开始在步入封建妇女后尘之中,从此她整天忙于家庭琐事,围着自己的丈夫转,就像涓生说子君的一样“子君的功业完全建立在吃饭中了,她似乎将先前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可见子君思想的局限性,与其说她天真不如说她无知,她轻易的接受了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这个男人,她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男人是否值得自己这样牺牲,完全不顾自己的家人,完全被爱情冲昏头脑,就连她最后的选择也让人很无语,为了这样一个男人选择了死,她这样做是否值得,也许当初她

玩偶之家阅读答案

玩偶之家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拉照我现在的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 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拉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 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 (穿外套)我不能再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拉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拉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约束,我也不受你的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连戒指都要还 娜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 娜拉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都不会想我了吧 娜拉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拉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拉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生人 娜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拉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拉改变到咱们俩在一起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玩偶之家阅读题: 1.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名词解释: 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3、文学形象层面:内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4.文学意蕴层:所谓文学意蕴层,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 5、哲学意味层:指通过具体事物对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即在诗意描绘中启发人产生对于人生、宇宙、生存等问题的思索、领悟。 6、审美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感(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 对于美的感悟、体验:自然美、人生美、人性美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重点: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重点:2特征性《化》:就是通过以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内在本质。 3: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重点:4意境的定义: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与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韵味无穷:指由艺术作品的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6.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7、重点:审美意象:就是充分表现审美理想的意象,是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8、哲理:人类能够取得与自然的和谐却难以消除同类间的隔膜,并且无声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和谐融洽。 叙事性作品 1、叙事的含义:最早的叙事文学是原始社会中通过口头流传的神话和史诗。如荷马史诗就是叙事体史诗。叙事(narration)的涵义: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黛玉葬花,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系 列事件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情节的事件;2.塑造形象的事件。 3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有时一个行动元由几个角色担任。 4、 行动元、“角色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角

《玩偶之家》娜拉提纲

《玩偶之家》娜拉提纲 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娜拉是谁 娜拉是平凡的家庭主妇:她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庭。 剧本开始于非常祥和的家庭氛围中,圣诞节的前夕,娜拉认真的准备着圣诞树和过节的礼物,丈夫亲昵的唤自己为“小鸟儿”、“小松鼠儿”,似乎对娜拉宠爱有加,让读者很是羡慕这样的家庭生活。但是这个家庭真如表面那样幸福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实则不然,读者了解到八年来,娜拉一直在独自承受着一笔巨额的债务。 娜拉是个不平凡的女人:她在家庭遇到挫折的时候敢于担当,敢于拼尽全力去守卫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行为与她的丈夫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不禁佩服这个女人的坚强和善良。发现到这个女人并不是只知道吃饼干带孩子的家庭

主妇,而是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有智慧面对的女人。 在丈夫眼里,娜拉是个玩偶,她只需要扮演好她为人妻子为人母亲的角色就好。不需要有太多的思想和个人见解。 二、娜拉的成长 娜拉的成长不是突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八年的磨难中一步步成长的,在剧情的催化下一步步成熟的。娜拉的成长为她最后的出走提供了剧情的可能,也为她的觉醒做了很好的伏笔。从一开始,面对丈夫的病,父亲的去世,娜拉敢于担当,到后来面对珂洛克思泰的要挟她甚至敢用性命去一力承当,读者都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善良智慧,还有一颗坚毅的心。 娜拉的成长,是林丹太太促成的,是珂洛克思泰促成的,更是与她朝夕相处的丈夫促成的,这为她后来的觉醒的奠定了基础。 三、娜拉的觉醒 这部三幕话剧直到最后才让所有的矛盾爆发出来,达到剧情的高潮。到最后,当娜拉说出那一连串让丈夫有点不可思议的话的时候,读者是否也会感觉有点突然?!这个一心以家庭为中心的女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有了这么大的觉悟,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 其实细读文本这并不突然。早在之前,通过对娜拉心里的描写,她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她做好毅然赴死的最后决定,就已经

《桃花扇》李香君人物形象分析

《桃花扇》李香君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孔尚任的《桃花扇》描写的是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李香君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众多女性形象中烁烁闪光,她美丽聪慧,德才兼备,虽社会地位低下,却有崇高的思想,忠贞爱情,敢爱敢恨;深明大义,不惧强权;脱俗入道,殉节理想。她是一个饱受压迫、侮辱却立场鲜明、颠覆传统、境界脱俗的典型进步妇女形象。 商丘才子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相恋,阉党余孽阮大诚为了拉拢复社文人,通过名士杨龙友代出资费,促成侯李结合,李香君得知后愤而退奁,因此得罪了阮大诚。后者设计逼迫侯方域远走扬州,投奔扬州督师史可法帐下,并陷害李香君,强迫嫁入田府。李香君以死明志、誓死不从,血溅定情折扇,后经杨龙友点墨而成桃花扇。李香君被选入福王之宫编演新曲,演出时当面痛骂奸佞,被赶出宫。得到香君所送之扇的侯方域返回南京,二人在栖霞山偶遇,被道士点化,在国破家亡的悲恨中毅然抛弃儿女情长,双双入道。 剧中的女主人公李香君是中国古代戏曲中一个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她不仅美丽聪慧,而且正直刚强,忠贞不渝;她深明大义,虽然社会地位低下,却不向权贵低头,不受金钱利诱;她虽为歌姬却有明确的生活理想和鲜明的政治是非观。在她身上体现了受压迫受侮辱的妇女身上最可贵的东西。[2] 一、忠于爱情,坚贞不渝 李香君自幼在李大娘身边长大,诗书、琴画、歌舞样样精通,她擅南曲,歌声甜润,深得四方有事追慕,有书云“香君身躯短小,肌

理玉色,丰神俊婉,调笑无双。性知书,侠骨慧眼,能鉴别人物。”更难能可贵的是,香君还结交了一群品行端正、刚正不阿的复社名士,使她具有了自己的政治品格。她的老师苏昆生,原在魏府,因为恨其奸佞,宁可生活于街巷也不附从于魏党,后在烟花巷靠教授昆曲度日。李香君的假母李贞丽与复社文人陈宝生也有交往,她对权奸也恨之入骨。通过与这些人的交往,香君深感于东林党和复社文人的政治节操和忠贞的正义感,就像传唱的那样:“慧福几生修得到,家家夫婿是东林”。从《传歌》出中也可以看出,她的妆楼四壁充满着文人赞美的诗篇,连复社领袖也题赠。 男主人公侯方域正是慕名而来,才有了一场荡气回肠的侯李爱情故事。爱情本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是人生价值实现的一个或不可缺的部分,无论任何人都有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的权力,少女春心的李香君,自然亦有她自己的遐想与情思,晓妆初罢,她唱:“香梦回,才褪红鸳被,重点檀唇胭脂腻,匆匆挽个抛家髻,这春愁怎替,那新词且记”。学就半本牡丹亭后,杜丽娘的闺中情怀许也是她春心的写照了。作者让她唱著名的《皂罗袍》二支曲,可看作是香君闲愁的注脚中,也含她对爱情的憧憬。再看苏昆生教她重唱的其中三句:“良辰美景奈何天”,“雨丝风片”,“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那意境恰正好与她日后的遭逢相若;良辰美景稍纵即逝,春风春雨之中,群芳开遍,只叹牡丹尚早。牡丹是花中之王,但开期不长,往往在春天百花盛开後才姗姗来迟,而春残之前,它已凋榭了,生命短暂。未能及早赶上满园春光的牡丹,好比栽在错误时空里的国色天香,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