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论文题目: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基因克隆及表达

中国·黄石

2010年12月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胡丽丹

(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0803班湖北黄石 43500)

摘要:绿色荧光蛋白(GFP)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用碱裂解法提取的的质粒pEGFP-N3和pET-28α经过Bam H I和Not I双酶切连接后,得到pET-28α-pEGFP-N3重组质粒。取部分的重组质粒做酶切实验,验证重组质粒的存在性,剩下的重组质粒导入表达菌E. coLi BL-21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重组有GFP基因的E. coLi BL-21,在含有1 μL/mL 的卡纳霉素的LB培养基上培养。当A600达到0.7时,用终浓度为0.8 mM的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培养3小时,离心得到下层绿蓝色沉淀物即可。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 GFP 基因的克隆荧光蛋白水母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

HU Li-Dan

( Class three Grade eight,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department,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0)

Abstract: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one kind of bioluminenscent proteins ,has

been found existing in the internal of Coelenterates,such as fellyfish,polyp and coral pEGFP-N3 and pET-28αwas harvested by sodium dodecylsulfate(SDS) alkaline process extraction and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After treating the two targeted plasmids with Bam H I and Not I, the recombinant plasmid,namely pET-28α-pEGFP-N3, can be retrieved by furthermore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Taking slight recombinant plasmid proves that recombinant plasmid does exist by dienzyme cutting(Bam H I and Not I).The recombinant plasmid lefting would be transported to E. coLi BL-21the competent cells. E. coLi BL-21containing recombinant GFP gene was grown overnight in LB solid medium containing kanamycin (Final concentration: 1 μL/mL). When absorbance at 600 nm value was 0.7, isopropyL β-D-thiogalactopyranoside was added to 0.8 mM and the incubation was continued an addition 3 h.

Key words: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Fellyfish Genetic Cloning Fluorescin

目录

1.前言: (1)

1.1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1)

1.1.1 GFP研究背景 (1)

1.1.2 GFP研究应用 (2)

1.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3)

2.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5)

2.1实验试剂与材料: (6)

2.2实验仪器: (7)

3.实验方法 (7)

3.1质粒提取方法: (7)

3.2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回收: (9)

3.3酶切及连接: (11)

3.4E. CO L I DH5Α或E. CO L I BL21感受态制备及转入: (12)

3.5酶切验证重组质粒: (13)

3.6GFP基因的表达 (14)

3.6.1活化菌种 (14)

3.6.2扩大培养 (14)

3.6.3 IPTG诱导GFP基因的表达 (14)

4.结果与分析 (14)

4.1质粒提取过程中现象与结果: (14)

4.2琼脂糖凝胶电泳 (15)

4.3E. CO L I DH5Α或E. CO L I BL21感受态制备及转入结果: (16)

4.4酶切验证重组质粒 (16)

4.5GFP基因的表达结果: (17)

5.讨论: (18)

5.1提取质粒出现图六的原因是: (18)

5.2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图七、图八原因: (18)

5.3E. CO L I DH5Α或E. CO L I BL21感受态制备及转入出现图九、十原因: .. 19 5.4酶切验证重组质粒出现图十一原因: (19)

5.5GFP基因的表达结果如图十二、十三原因: (19)

6.参考文献 (20)

前言:

1.1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

1.1.1 GFP 研究背景

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GFP 发射绿色荧光[1]。日本科学家下村修 1962年第一次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 如图一所示。

这种蛋白在紫外线光中呈现绿色, 这种水母

体内含有一种生物发光蛋白质

——aequorin ,但它本身发蓝光,通过对光谱

的研究, 下村修提出了发光景水母所发的绿

光是因激发的水母素向绿色荧光蛋白

发生的荧光能量转移所致。即水母素作为一种能量供体, 而绿色荧光蛋白成为能量受体。水母素和绿色荧光蛋白都有重要的应用, 但水母素是荧光酶的一种, 它需要有荧光素底物, 经过

酶促反应后发光。GFP 能把这种光转变成绿色,也就是当水母容光焕发的时候我们实际看到的颜色。其在阳光下呈绿色、 钨丝下呈黄色、 紫外光下呈现强烈绿色[2]。

1987年,道格拉斯?普莱沙(Douglas Prasher )克隆出了GFP 的基因序列。1993年,在普莱沙的基础上,马丁?沙尔菲(Martin Chalfie )成功地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使得除水母以外的其他生物(如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GFP ,这不仅证实了GFP 与活体生物的相容性,还建立了利用GFP 研究基因表达的基本方法,而许多现代重大疾病都与基因表达的异常有关。至此,生物医学研究的一场“绿色革命”揭开了序幕。

此后,谢尔盖?路基亚诺夫(Sergey A. Lukyanov )又从一种珊瑚中分离出了与绿荧光蛋白类似,但能发出红色光的荧光蛋白,预示着荧光蛋白可以有不同的颜色。美籍华人钱永健(Roger Y . Tsien )系统地研究了绿荧光蛋白的工作原理,。钱永健还对绿色荧光蛋白进行了颜色突变。不同颜色可以同时在同一个细胞或组织内标记多种蛋白或结构。多种颜色的绿色荧光蛋白的出现,

为研究蛋白之间的图一:夜晚水母体内GFP 显色[4] Figure1 Chromogenic GFP in Fellyfish at night [4]

相互作用、蛋白分解等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现在世界各地实验室使用的GFP , 都是经过改造优化了的, 而钱永健是这方面的先驱和领先人物[2]。

1996 年GFP 的晶体结构被解出,蛋白质中央是一个圆柱形水桶样结构,如图二. 长420 nm,宽240 nm,由11 个围绕中心α螺旋的反平行β折叠组成,荧光基团的形成就是从这个螺旋开始的,桶的顶部由 3 个短的垂直片段覆盖,底部由一个短的垂直片段覆盖,对荧光活性很重要的生色团则位于大空腔内。发色团是由其蛋白质内部第65-67位的Ser-Tyr-GLy自身环化和氧化形成[2]。

图二:GFP晶体结构图三: 质粒pEGFP-N3[5]

Figure2 Crystal structure of GFP Figure3 pEGFP-N3[5]

2001年1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培育成世界上首只转基因猴, 这是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灵长类动物. 添加在这只名为"安迪"的猴子体内的就是这种标志基因。

1.1.2 GFP研究应用

在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们更多的是利用这种能自己发光的荧光分子来作为生物体的标记。将这种荧光分子通过化学方法挂在其他不可见的分子上,原来不可见的部分就变得可见了。生物学家一直利用这种标记方法,把原本透明的细胞或细胞器从黑暗的显微镜视场中“纠出来”。

但传统的荧光标记在发光的同时,会产生具有毒性的氧自由基,导至被观察的细胞死亡,这叫做“光毒性”。因此,在GFP发现以前,科学家们只能通过荧光标记来研究死亡细胞静态结构。相反,绿色荧光蛋白对生物体无毒无害, 分子量小, 方便构建载体, 同时在多种非水母的生物体中均可稳定表达并易于检测, 所以, 作为一种生物分子标记,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由于GFP荧光是生物细胞的自主功能, 是一种现成的荧光蛋白质,荧光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外源反应底物,因此GFP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活体报告蛋白,其作用是任何其它酶类报告蛋白无法比拟的。

本实验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质粒pEGFP-N3,其结构如图三所示.其上有所用酶的酶切位点。

1.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基因克隆(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通过体外重组技术,将一段目的DNA经切割、连接插入适当载体,并导入受体细胞,扩增形成大量子代分子的过程。如下图四所示:

所需元件:限制性内切酶: Bam H I和Not I(Bam H I的切点为:

5’-G↓GACC-3’ Not I的切点为5’-GC↓GGCCGC-3’

3’-CCTAG↓G-5’ 3’-CGCCGG↓CG-5’

载体: E. coLi DH5a(1.易于接纳外源DNA。 2.无特异的内源性核酸内切酶 3.载体复制、扩增不受阻 4.与质粒有互补性)

受体细胞: E. coLi BL-21(1.易于接纳外源DNA。2.无特异的内源性核酸内切酶3.载体复制、扩增不受阻 4.与载体有互补性)

目的基因: pEGFP-N3

选择标记基因:pET-28α(同时含有抗kana的基因有助于后面选择,和β-半乳糖苷酶基因可被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目的基因GFP)

连接:平末端连接(相同酶切产生互补的粘性末端,再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连接)

原核基因表达系统(

Gene Expression ):

由于目前对原核生物基因结构了解的要透彻一些,所以一般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原核生物中。将外源基因引入原核细胞,并使其在原核细胞中以发酵形式快速高效地表达、合成基因产物的体系。如图五所示。

为提高GFP 表达的效率,我们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基因水平上:尽量选用受体细菌细胞的偏爱性密码子[6]

2.载体水平上:通过核外质粒构建合适的操纵子、增强子[6],如本实验的β-半乳糖苷酶操纵子基因,故通过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 )诱导表达目的基因GFP 表达

3.作为受体细胞上:根据DH5a 和E. coLi BL-21结构特点不同,前者对外援质粒扩增阻碍作用很小,故作为克隆菌;后者易于外源基因表达,故选用表达菌。 图四:基因克隆的过程 Figure4 Process of gene cloning

本实验是应用已学过的分子知识和查阅一些参考文献,来设计老师给定的实验课题。第一,是学习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指导设计实验使用方法;第二,学习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第三,查阅文献了解并学习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 )相关特性和研究进展,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本实验我们做了以下工作: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 )插入pET-28α构建pET-28α- pEGFP-N3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导入E. coLi DH5α扩增,用碱法提取质粒。核酸电泳检测质粒是否成功导入大肠杆菌,再酶切鉴定所提取质粒是否为重组质粒。将提取的质粒导入E. coLi BL-21感受态中,经IPTG 诱导目的基因表达产生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

本试验通过做实验过程中,王老师细心地指导及斧正以及同组同学的协商配合,最终实验结果大抵让人满意。在表达菌E. coLi BL-21中表达了我们期望的结果——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但此试验在LB 培养基平板上生长效果不是很好,酶切效果也不是那样完美,在以后的实验设计中要进一步完善这两部分的工作。

2.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图五:基因克隆与表达 Figure5 Gene cloning & expression

2.1实验试剂与材料:

1.克隆菌株E.coLi DH5α(8311实验室提供)

2.表达菌株E.coLi BL21(8311实验室提供)

3.LB培养基:10 g胰蛋白胨、5 g酵母提取物、10 g氯化钠,溶于950 mL中,用NaOH调节pH至7.0,补加蒸馏水至总体积为1 L,分装后高压蒸汽灭菌。(对于固体培养基加入10-15 g琼脂粉后再加热灭菌)

4.溶液Ⅰ: 50 mM葡萄糖,25 mM Tris-HCL(pH 8.0),10 mM EDTA(pH 8.0)。1 M Tris-HCL(pH 8.0)12.5 mL,0.5 M EDTA(pH 8.0)10 mL,葡萄糖4.730 g,加ddH2O至500 mL。在10 Lbf/in2高压灭菌15 min ,贮存于4 ℃。

5.溶液Ⅱ:0.2 M NaOH,1% SDS。2 M NaOH 1 mL,10%SDS 1 mL,加ddH2O 至10 mL。使用前临时配置。

6.溶液Ⅲ:醋酸钾(KAc)缓冲液,pH 4.8。5M KAc 300 mL,冰醋酸5

7.5 mL,加ddH2O至500 mL。4 ℃保存备用。

7.TE:10mM Tris-HCL(pH 8.0),1 mM EDTA(pH 8.0)。1 M Tris-HCL(pH 8.0)1 mL,0.5 M EDTA(pH 8.0)0.2 mL,加ddH2O至100 mL。15 Lbf/in2高压湿热灭菌20 min,4 ℃保存备用。

8.氯仿(1:1)

9.乙醇(无水乙醇、70%乙醇)

10.50×TAE:Tris 碱54 g,硼酸27.5 g,EDTA-Na2·2H2O 4.65 g,加ddH2O 至1000 mL。15 Lbf/in2高压湿热灭菌20 min,4 ℃保存备用。

11.溴化乙锭(EB):10 mg/mL

12.RNase A(RNA酶A):不含DNA酶(DNase-free) RNase A的10 mg/mL,TE 配制,沸水加热15 min,分装后贮存于-20℃。

13. 6×Loading buffer(上样缓冲液):0.25% 溴酚蓝,0.25% 二甲苯青FF,40%(W/V)蔗糖水溶液。

14.0.8% 琼脂糖凝胶:称取0.4 g琼脂糖于三角烧瓶中,加50 mL 1×TAE,电热套加热至完全溶化,冷却至60 ℃左右,轻轻摇匀。缓缓倒入架有梳子的电泳胶板中,勿使有气泡,静置冷却30 min以上,轻轻拔出梳子,放入电泳槽中(电

泳缓冲液1×TAE),即可上样。

15.双酶切体系:DNA sampLe 8 μL, Bam HI 0.5mL(大连宝生物公司提供), Not I 0.5mL(大连宝生物公司提供),BufferH 2 mL,Triox-100(0.1%) 1uL,BSA(0.1%) 1 μL, ddH2O 6 μL

16.10×Buffer H:100 mM Tris-HCL PH7.5,100 mM MgCL2,10 mM Dithiothreiol 500 mM NaCL

17.0.1 M CacL2

18.IPTG,kana固体粉末

2.2实验仪器:

ORION pH计(上海公司),HD-3紫外检测仪(日本有限公司)

GL-2M型冷冻离心机(湖南星科仪器有限公司)

雪山制冰机(北京长洋科学仪器公司)

超纯水机AYJ1-0501-U(颐洋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电泳仪DYY-5(北京市六一仪器厂)

电子天平TE412-L,TE2101-L,CP64(德国Satorins公司)

BS-1E振荡培养箱(江苏省金坛市亿通电子仪器厂)

高压灭菌锅YXQ-LS-50S(上海博迅有限公司),手持式紫外灯

双面紫外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电热套

3.实验方法

3.1质粒提取方法:

方法分别有以下几种:碱裂解法;煮沸裂解;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质粒DNA 释放法;酸酚法等。概括起来主要是用非离子型或离子型去污剂、有机溶剂或碱进行处理及用加热处理。所有分离质粒DNA的方法都包括3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菌;分离质粒DNA(有时还要求纯化质粒DNA,根据实验所需)

?选择哪一种方法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质粒的大小、大肠杆菌菌株、裂

解后用于纯化的技术和实验要求。对于本实验要求提出大量的质粒,且为使操作简便故选用SDS碱裂解法。其基本原理:

(1)当菌体在NaOH和SDS溶液中裂解时,蛋白质与DNA发生变性,当加入中和液后,质粒DNA分子能够迅速复性,呈溶解状态,离心时留在上清中;蛋白质与染色体DNA不复性而呈絮状,离心时可沉淀下来。

(2)在一定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迁移取决于分子筛效应,即DNA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构型(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DNA片段泳动速度不一样),且DNA分子的迁移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对数值成反比关系。因此,凝胶电泳不仅可分离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DNA,也可以分离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构型不同的DNA分子:其中超螺旋结构泳动最快,其次为线性结构,最慢的可能是复制中间体(没有复制完的两个质粒连在一起),而不是开环结构(用Eco RI来线性化质粒后再进行琼脂糖电泳,就会看到线性质粒DNA的位置与这三条带的位置不一样)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挑取LB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单菌落,接种于20 mL LB(含Kana1μL /mL)

液体培养基中,37 ℃、200rmp振荡培养过夜(约14h)。

2. 取1.5mL培养液倒入1.5 mL eppendorf管中,10000rmp离心1min。弃上清,

将离心管倒置于卫生纸上,使液体尽可能流尽。

3、菌体沉淀重悬浮于200 μL溶液Ⅰ中, (需剧烈振荡,使菌体分散混匀。)室温下

放置3 min。

4、加入新配制的溶液Ⅱ300 μL,盖紧管口,快速温和颠倒eppendorf管数次,以

混匀内容物(千万不要振荡),冰浴3 min。

5、加入200 μL预冷的溶液Ⅲ,盖紧管口,将管温和颠倒数次混匀,见白色絮状沉淀,可在冰上放置3min。12000rmp离心3min。溶液Ⅲ为中和溶液,此时质粒DNA复性,染色体和蛋白质不可逆变性,形成不可溶复合物,同时K+使SDS-蛋白复合物沉淀。

6、上清液500 μL移入干净eppendorf管中,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振荡混匀, 12000rmp离心10min。(500 μL的苯酚/氯仿/异戊醇。)

7、小心移出上清于一新微量离心管中,加入2倍体积预冷的无水乙醇,混匀,室温放置2-5min,离心10000rmp×2min。

8、弃上清,将管口敞开倒置于卫生纸上使所有液体流出,加入1mL 70%乙醇洗沉淀一次,10000rmp离心10 min。

9、吸除上清液,将管倒置于卫生纸上使液体流尽,室温干燥。

10、将沉淀溶于20 μL TE缓冲液(pH8.0储于-20℃冰箱中。)

?

3.2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回收:

实验原理: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概述琼脂糖是由琼脂分离制备的链状多糖。其结构单元是d-半乳糖和3,6-脱水-L-半乳糖。许多琼脂糖链依氢键及其它力的作用使其互相盘绕形成绳状琼脂糖束,构成大网孔型凝胶。影响DNA在琼脂糖凝胶中迁移速率的因素主要有:(1)DNA分子的大小双链DNA分子在凝胶基质中迁移的速率与其碱基对数的常用对数成反比。分子越大,迁移的越慢,因为摩擦阻力越大,也因为大分子通过凝胶孔径的效率低于较小的分子。(2)琼脂糖浓度给定大小的线状DNA片段在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凝胶中迁移速率不同。在DNA电泳迁移速率的对数和凝胶浓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3)DNA的构象超螺旋环状(Ⅰ型)、切口环状(Ⅱ型)和线状(Ⅲ型)DNA在琼脂糖凝胶中以不同速率迁移。其相对迁移速率主要取决于琼脂糖凝胶的浓度和类型,其次是电流强度、缓冲液离子强度和Ⅰ型超螺旋绞紧的程度或密度。一些条件下,Ⅰ型DNA 比Ⅲ型迁移得快;在另一些条件下,顺序可能相反。(4)所用的电压低电压时,DNA片段迁移率与所用的电压成正比。电场强度升高时,高分子量片段的迁移率遂不成比例的增加。所以,当电压增大时琼脂糖凝胶分离的有效范围反而减小。要获得大于2kb DNA片段的良好分辨率,所用电压不应高于5-8V/cm。(5)电泳缓冲液DNA的泳动受电泳缓冲液的组成和离子强度的影响。缺乏离子则电导率降低,DNA或者不动或者迁移很慢。高离子强度时(如10×buffer),电导率升高,使得应用适中的电压也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最严重时凝胶会熔化,DNA 变性。

具体操作步骤:

1. 1.0.8%琼脂糖凝胶的配制:精确称取0.4 g琼脂糖加到三角瓶中,加50 mL

1×TAE缓冲液于三角瓶中,于微波炉中加热至完全熔化,冷却至60 ℃左右,

2.用蒸馏水将制胶模具和梳子冲洗干净,放在制胶平板上,封闭模具边缘,架

好梳子;

3.轻轻旋转琼脂糖凝胶以充分混匀凝胶溶液,倒入电泳槽中,待其凝固;

4.室温下45分钟后凝胶完全凝结,小心拔出梳子,将凝胶安放在电泳槽内;

5.向电泳槽中倒入电泳缓冲液,其量以没过胶面1mm为宜,如样品孔内有气

泡,应设法除去;

6.在DNA样品中加入10×体积的载样缓冲液(Loading buffer),混匀后,用枪

将样品混合液缓慢加入被浸没的凝胶加样孔内;

7.接通电源,红色为正极,黑色为负极,切记DNA样品由负极往正极泳动(靠

近加样孔的一端为负)。一般100V电压,电泳40min即可;

8.根据指示剂泳动的位置,判断是否终止电泳;

9.电泳完毕,关上电源,在凝胶成像仪上观察电泳带及其位置,并与核酸分子

量标准Marker比较被扩增产物的大小。

10.同原质粒一起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回收片段。根据亮度可以估计回收的量。

11.待回收的DNA段经电泳分离后,从琼脂糖凝胶上切下所需DNA段,放在

1.5 mL EP管中;

12.加入3 倍(请准确估量凝胶的体积)体积的溶胶液(以100 μL 体积胶加入

300 μL溶胶液为一次标准反应),室温下放置5分钟或50℃保温3分钟,其间轻摇EP管几次使胶完全融化;

13.加入10 μL玻璃奶(玻璃奶使用前请充分摇匀),颠倒混匀,冰浴下放置10

分钟。每隔2~3分钟混匀一次,12000rpm离心30秒,吸弃上清;

14.加250 μL漂洗液(浓缩漂洗液使用前,按浓缩漂洗液:无水乙醇= 3:7配

制成工作浓度),用加样器吹打漂洗液,轻柔地将玻璃奶悬浮混匀,12000rpm 离心30 秒,吸弃上清;

15.重复步骤4(尽量吸尽漂洗液)。吸取完漂洗液后再离心10秒钟,用Tip头

将最后一点儿漂洗液吸干净。然后,放置于37℃烘箱干燥直至沉淀呈白色,约15~20分钟;

16.加适量洗脱缓冲液即无菌水(20 μL为一次标准反应),混匀,60 ℃水浴5分钟,12000rpm离心1分钟,回收上清备用。重复步骤6,能提高回收率。

3.3酶切及连接:

实验原理:迄今已发现了3000多种限制性内切酶。传统上将限制性内切酶按照亚基组成、酶切位置、识别位点、辅助因子等因素划分为三大类。II 型酶在其识别位点之中或临近的确定位点特异地切开DNA 链。它们产生确定的限制片段,因此是三类限制性内切酶中唯一用于DNA 分析和克隆的一类。

II 型限制性内切酶中最普遍的是象EcoR I 、Hind III 、Bam H I 和Not I 这样在识别序列中进行切割的酶。这一类酶是构成商业化酶的主要部分。大部分这类酶都以同二聚体的形式结合到DNA 上,因而识别的是对称序列;但有极少的酶作为单聚体结合到DNA 上,识别非对称序列。一些酶识别连续的序列(如EcoR I 识别GAATTC ;Hind III 识别AAGCTT ;Bam HI 识别G↓GATCC; Not I 识别GC↓GGCCGC );而另一些识别不连续的序列(如BgL I 识别GCCNNNNNGGC )。限制性内切酶酶

切DNA 后形成两种类型的末端:(i)两条链断裂的位置

是交错地,产生粘性末端,如EcoR I 酶切后产生末端;

(ii)两条链的断裂位置处在一个对称结构

的中心,产生平末端,如Hae III 酶切后产

DNA 连接酶能够催化在两条DNA 链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这种酶需要在一条DNA 链的3’-末端具有一个游离的羟基(-OH ),和在另一条DNA 链的5’-末端具有一个磷酸基团

(-P )。

反应体系选平衡液,依据查阅内切酶供应商在目录后的附录中提供的各种酶在不同buffer 中的活力表,如果有一种buffer 能同时使2种酶的活力都超过70%的话,就可以用这种buffer 作为反应buffer 。对于本实验所用的酶为Bam H I 和Not I 在bufferH 均有最高酶活性。 5’-G ↓AATTC-3’ 3’-CTTAA ↓G-5’ 5’-GG ↓CC-3’ 3’-CC ↓GG-5’。

5’ 3’ 5’

3’

具体操作步骤:

按如下双酶切体系(30 μL)混合:

反应物(μL)pEGFP-N3 pET-28a

质粒18 18

Bam H I 2 2

Not I 2 2

10×bufferH 3 3

0.1%BSA缓冲液 3 3

1.离心10s,混匀。

2.37℃水浴酶切3h。

3.配制1.0%(M/V)普通琼脂糖凝胶30mL。

4.适当放置冷却,45℃左右倒于电泳胶板上,插好梳子。

5.待凝胶凝固好以后,拨下梳子。

6.酶切样品中加入5 μL溴酚蓝-GeneFinder混合液混匀,上样。

7.在1×TAE Buffer,80V(3-4V/cm)下电泳30min

8.回收连接好的目的基因,依次加入5 μL回收纯化的pET-28a质粒,GFP基因片段12 μL,T4连接酶1μL,缓冲液(10×)2 μL

3.4E. coLi DH5α或E. coLi BL21感受态制备及转入:

实验原理:感受态就是细菌吸收转化因子的生理状态,只有发展为感受态的细胞才能稳定摄取外来的DNA分子。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如:电击法,CaCL2等化学试剂法)的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能容许带有外源DNA 的载体分子进入的感受态细胞。

目前常用的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有CaCL2法,简便易行,且其转化效率完全可以满足一般实验的要求,制备出的感受态细胞暂时不用时,可加入占总体积15%的无菌甘油于-70℃保存(半年),因此CaCL2法为使用更广泛。

将正在生长的大肠杆菌细胞在0℃下加入到低渗的CaCL2溶液中,便会使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改变,此时的细胞即呈现为感受态。这一方法可以用于批量制备感受态细胞,其转化效率可达到5×106-2×107个转化克隆子/μg超螺旋质粒DNA。

制备好的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可在-70℃冻存。

在0℃下外源DNA可吸附到感受态细胞表面,短时间的热刺激(42℃,90s)诱导细胞吸收DNA。

转化了质粒DNA的大肠杆菌随后在培养基中37℃培养1h,可使质粒DNA

中编码抗生素抗性的基因得以表达,因此,转化了质粒DNA的大肠杆菌细胞

可在含有相应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而没有转化的细胞则无法生长。

具体实验操作步骤:

用枪头挑一大肠杆菌E.coLi DH5α或BL21单菌落放入2 mL LB液体培养基(含Kana 1 μL/mL),37 ℃培养过夜。

(1)活化大肠杆菌:取4mL新鲜的LB液体培养基加入80 μL的过夜菌,培养3个小时。

(2)将昨夜摇出来的E.coLi DH5α或BL21培养液转入离心管中,冰上放置10min,然后于4 ℃下4000rpm离心5min。

(3)弃去上清,用预冷的0.1mol/L 的CaCL2溶液600μL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

20 min, 4℃下4000rpm离心5min。

(4)弃去上清,加入300 μL预冷的0.1mol/L的CaCL2溶液,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5min,即成感受态细胞悬液,可-80℃长期保存。

(6)取2个无菌离心管,分别加入100 μLDH5α感受态细胞悬液,第1管加5 μL 无菌水,第2管加入质粒DNA溶液5 μL,轻轻摇匀,冰上放置30min。

(7)42℃水浴中热激90s,热激后迅速置于冰上冷却5min。

(8)分别向管中加入400 μL LB液体培养基,混匀后在37℃振荡培养60min。(9)从管1中取100 μL涂布于含抗生素,从管2中取100 μL涂布于含抗生素的

平板上。正面向上放置约10分钟,待菌液完全被培养基吸收后倒置培养皿,37℃培养14小时。

3.5酶切验证重组质粒:

原理:经同种酶切后(BamH I和Not I),重组质粒从新被切开,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紫外分析仪下看其跑过的胶图,进行分析。

实验步骤:

按如下双酶切体系(20 μL)混合:

提取E.coLi DH5α中的重组质粒,在下列体系下反应

反应物(μL)pET-28α-pEGFP-N3

质粒8

BamH I 500

Not I 500

10×bufferH 2000

0.1%BSA缓冲液 3

Triox-100(0.1%) 1

BSA(0.1%) 1

ddH2O 6

水浴2h后,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

3.6GFP基因的表达

3.6.1活化菌种

用黄色枪头蘸取表达菌E.coLi BL21种单菌落,连同枪头一起垂直放入装有2 mL 的LB液体培养基的试管(含有卡那青霉素,其工作浓度为1μL /mL)中。于37 ℃摇床振荡培养14小时。

3.6.2扩大培养

将试管中活化的80μL菌液接种到4 mL LB培养基,同时加入卡那青霉素(终浓度1μL /mL)培养基于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小时。

3.6.3 IPTG诱导GFP基因的表达

实验中在不同的培养时间(用OD值表征菌体密度)加入IPTG诱导表达发现,当OD=0.8时,加的IPTG至终浓度为0.8mM时GFP的表达量达到最大

4.结果与分析

4.1质粒提取过程中现象与结果:

Figure6 sodium dodecylsulfate(SDS) alkaline process extraction

结果分析:

加入溶液Ⅰ的作用是维持细胞渗透压,使细胞悬浮在溶液中,故呈现浑浊;加入溶液Ⅱ作用使细胞裂解,释放内涵物,内含物溶于溶液,故上层变澄清;

加入溶液Ⅲ作用是时变性的质粒在酸盐环境下从新复性,但大量基因组DNA不能复性,在PDS作用下产生絮状沉淀。

加入氯仿破坏了蛋白质,使其变性沉淀。

4.2琼脂糖凝胶电泳

如图七所示电泳结果图可以看到,第一孔道和第九孔道跑的带在紫外分析仪下,明显跑带量少,效果不如其余七条带。中间几条带总共出现五条带如图八,条带1 最为明亮,说明第一条带出所含的核酸物质最多。大肠杆菌中RNA的拷贝数远大于质粒DNA的拷贝数,而核酸电泳分析过程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没有加入RNase降解所制样品中含有较多的RNA,所以判断该条带一定为RNA。提取的质粒多数以超螺旋型存在,超螺旋的质粒DNA中一个螺旋由10个碱基组成,当分子上有一个缺刻时,分子会立即松弛,形成开环分子。如果质粒的双链配对处都断裂则形成线性质粒。分子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判定:条带2为超螺旋DNA,条带3为线性DNA,条带4为开环DNA,条带5可能为线性DNA,超螺旋DNA,开环DNA中的两者或是三者缠在一起未得到分离。

图七:琼脂糖凝胶电泳九条孔道电泳

Figure7 All channels in Agarose Gel El

ectrophoresis

图八:琼脂糖凝胶电泳中间七条孔道

电泳图

Figure8 Seven channels amid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4.3E. coLi DH5α或E. coLi BL21感受态制备及转入结果:

管1中取100 μL无菌水涂布于含抗生素LB平板结果如图九为:LB平板未生长任何菌落;管2中取100 μL重组质粒涂布于含抗生素的平板上结果如图十为:生长少量菌落;

分析:管1做空白对照,表明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无法生存任何自然条件菌落;管2实验组,表明重组质粒能表达某种蛋白物质,使重组均在此环境能生存。

图九:空白对照管 1 Figure 9 Negative contrast

图十:实验组管2

Figure 10 Experimental group

4.4酶切验证重组质粒

如图十一所示所有孔道,其中第七八孔道是浓度不同的Maker蛋白。其余九条孔道为实验酶切的带。两条Maker蛋白明显可见六条带,而实验组的带型都很模糊。已知pEGFP-N3的分子量为4700bp,而pET-28a分子量为5369 bp,故在相

实验绿色荧光蛋白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张龙龙 学号:2011506066 班级:11级生技02班

前言: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 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GFP 发射绿色荧光。它产生荧光无需底物或辅因子发色团是其蛋白质一级序列固有的。GFP 由3 个外显子组成,长2.6kb;GFP 是由238 个氨基酸所组成的单体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7. 0kMr,其蛋白性质十分稳定,能耐受60℃处理。1996 年GFP 的晶体结构被解出,蛋白质中央是一个圆柱形水桶样结构,长420 nm,宽240 nm,由11 个围绕中心α螺旋的反平行β折叠组成,荧光基团的形成就是从这个螺旋开始的,桶的顶部由 3 个短的垂直片段覆盖,底部由一个短的垂直片段覆盖,对荧光活性很重要的生色团则位于大空腔内。发色团是由其蛋白质内部第65-67位的Ser-Tyr-Gly自身环化和氧化形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表达用基因克隆引物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外源基因的原理、流程及方法。 3、掌握PCR、DNA片段的酶切与连接、细菌转化、阳性克隆筛选、质粒提取、DNA样品的纯化、核酸电泳等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二.实验原理 基因工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二是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成重组DNA;三是把重组DNA引入某种细胞;四是把目的基因能表达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 本实验根据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该引物将GFP基因从含GFP基因的质粒中扩增出来。再利用双酶切切开表达载体pET23b 和目的基因的两端接头,通过T4连接酶GFP基因与表达载体重组。将含GFP 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宿主菌BL21(DE3),在IPTG的诱导下,使GFP基因表达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1、实验材料:含有GFP的质粒;DNA Marker;DH5α;BL21; 2、仪器: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制冰机、台式离心机、涡旋振荡器、冰箱、电泳仪、透射仪、PCR仪、PCR管、刀片、玻璃涂棒、酒精灯、无菌牙签、吸水纸、微型离心管、台式冷冻离心机、塑料手套、1.5ml离心管。 四.实验内容 4.1 质粒的提取、酶切及电泳鉴定: 1)实验试剂:LB培养基;溶液Ⅰ;Tris-HCl(pH=8);溶液Ⅱ;溶液Ⅲ; 酚/氯仿抽提液;无水乙醇;电泳缓冲液;加样缓冲液;GoldView核酸 DNA 染色剂;1%的琼脂糖凝胶;XhoⅠ(10U/μl);NdeⅠ(10U/μl);T 4 lisase。 2)实验步骤: 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绿色荧光蛋白GF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绿色荧光蛋白G F基因 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绿色荧光蛋白(G F P)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南方医科大学 2011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 摘要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以及对其进行粗提取。方法:从 DH5ɑ中用碱提取质粒的方法提取质粒pEGFP-N3和质粒pET-28a。然后用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已经提取的产物进行电泳,确定从大肠杆菌中成功提取了质粒。再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NotI对成功提取的质粒进行酶切,并对酶切后的质粒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以确定已经提取了GFP基因。将含有GFP基因的质粒转化到感受态细胞 BL-21中,用LB培养基对转化后的进行扩大培养。用IPTG诱导GFP基因表达可以看到浅绿色菌落。最后对绿色荧光蛋白进行粗提取。结论:本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为进一步的实验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重组表达转化粗提取 目录

1 前言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GFP 发射绿

色荧光。它产生荧光无需底物或辅因子发色团是其蛋白质一级序列固有的。1962 年,下村修等分离纯化了水母中发光蛋白水母素,并发现一种绿色的荧光蛋白。1974 年,他们分离得到了这个蛋白,当时称绿色蛋白,以后称绿色荧光蛋白(GFP)[1] GFP 作为一种新的报告基因,其优点在于①荧光强度高,稳定性高;②GFP 分子量小,易于融合,适用于多种转化方式,对受体无毒害,安全可靠;③不需要反应底物与其他辅助因子,受蓝光激发产生绿色荧光,尤其适用于体内的即时检测; ④GFP 不具有种属依赖性,在多种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中都表达;⑤通过替换一些特殊氨基酸,可以使之产生不同颜色的光,从而适应不同的研究需要。近年来广泛用于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定位、转移以及相互作用、信号传递、转染与转化,以及细胞的分离与纯化等研究领域[ 2~3]。采用GFP 作为标记基因,可直接收集转化细胞供实验,缩短了筛选时间、减少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可作为活体标记,为研究发育的基因调控和分子机制提供了一种简洁有效的手段[ 4、5 ]。采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GFP标记的方法,可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免疫诊断技术[6]。 质粒转化进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细胞是分子克隆的关键步骤[7],是基因克隆以及DNA文库构建等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操作。目前,感受态 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重复性好、转化率 细胞的制备主要采用CaCl 2 高,可广泛应用于一般的实验室。其原理是Ca2+ 破坏细胞膜上的脂质阵列,并与膜上多聚羟基丁酸化合物、多聚无机磷酸形成复合物以利于外源DNA的渗入[8]。 大肠杆菌是第一个用于重组蛋白生产的宿主菌,它不仅具有遗传背景清楚、培养操作简单、转化和转导效率高、生长繁殖快、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

南方医科大学分生实验-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基因克隆

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基因克隆 南方医科大学学院 摘要 本实验旨在学习基因克隆并检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入宿主细胞后很稳定,对多数宿主的生理无影响,是常用的报道基因,便于实验。本实验通过将含有目的基因GFP的pEGFP-N1质粒和pMD18-T载体进行酶切、电泳、回收、连接、转入、筛选之后,把GFP基因成功导入到大肠杆菌DH5α(克隆菌)中,从而实现荧光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克隆表达 实验名称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 2015- ~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2015- 合作者指导老师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DNA酶切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掌握PCR技术原理和PCR仪的操作方法。 4.学习PCR产物的TA克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5.了解和掌握大肠杆菌的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以及DNA转化大肠杆菌的原理和方 法。

6.掌握双酶切法鉴定重组DNA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及菌落PCR鉴定重组DNA的基本原 理和方法。 7.掌握IPTG诱导GFP基因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 1.pEGFP-N1质粒 2.T载体

三、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质粒:pEGFP-N1 T载体:pUCm-T 菌种:DH5(克隆菌) PCR引物: F——GGCATATGGTGAGCAAGGGCGA R——CGGGATCCCTTGTACAGCTCGTC Tm=56 实验试剂: 即用型蓝白T载体(pMD18-T vector cloning kit) 快速DNA连接试剂盒 限制性内切酶:EcoR I(Fermentas) Axygen质粒提取试剂盒 抗生素:氨苄青霉素(Amp)、卡那霉素(Kan) X-gal、IPTG等 实验仪器: 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台式高速离心机,大容量冷冻离心机,PCR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水平电泳槽,垂直电泳槽,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制冰机、超低温冰箱等 2.方法 分离目的基因→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重组体→转入受体细胞→筛选重组体、转化子 四、实验具体流程 1.获取外源基因 1)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使用Axygen质粒提取试剂盒

红豆杉中MYB家族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开题报告 于凯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红豆杉中MYB家族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类别毕业论文 系别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班生物工程0701班 姓名于凯 评分 指导教师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癌活性,对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等疗效突出。但是由于含量少、提取困难等诸多因素,高纯度紫杉醇价格昂贵,每公斤200万元人民币左右。因此,近年来国内外许研究人员、实验室和公司一直试图通过生物合成、化学合成、微生物提取、组织和细胞培养、寻找类似物等途径来解决紫杉醇的药源短缺问题。 研究紫杉醇的生物合成,尤其一些限速反应步骤机理的阐明对于人为定向的提高合成效率,克隆重组形成关键酶基因从而提高紫杉醇的产量意义重大。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一个好方法,但是紫杉醇的合成途径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酶以及很多分支途径,单纯依靠转化一、两种限速酶基因,只能保证转入的限速酶表达量提高,使之不再是限速因素,但其它阶段对于最终产量的限制依然存在,而且同时转入多种基因的可行性非常低,这种方法的缺陷很明显。 若采用化学合成,如从红豆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巴卡亭Ⅲ经过四步化学过程可合成紫杉醇,为合成紫杉醇提供了新途径[5]。但化学合成从实质意义上说还没有取得彻底的突破,目前还不具备应用价值。 如果从共生真菌中直接提取紫杉醇,能够利用真菌生长速度快的优势,但目前分离的菌株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远不够工业化的要求,而且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1]。生产紫杉醇的微生物大多是与红豆杉共生的真菌,其紫杉醇含量极微,并且这些真菌的培养和大规模发酵困难,菌株衰退也是一个难题。 另外,红豆杉愈伤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工厂化大规模生产紫杉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运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仍处在实验室阶段,如何获得高含量、产紫杉醇稳定的愈伤组织一直都是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关键。 1.1.3关于MYB基因 ①MYB基因 目前,在几乎所有的真核生物中都发现了与禽类逆转录病毒癌基因和细胞原癌基因c-MYB相似的基因,它们的编码产物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高度保守的DNA结合域,是一类转录因子[6]。在植物中首先从玉米中克隆了含有MYB结构域的转录因子C1基因,之后在植物中发现的MYB相关基因的数量迅速增加[7]。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之欧阳歌谷创作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克隆、表 达和粗提取 欧阳歌谷(2021.02.01) 南方医科大学 2011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 摘要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以及对其进行粗提取。方法:从 E.coli DH5ɑ中用碱提取质粒的方法提取质粒pEGFP-N3和质粒pET-28a。然后用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已经提取的产物进行电泳,确定从大肠杆菌中成功提取了质粒。再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NotI对成功提取的质粒进行酶切,并对酶切后的质粒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以确定已经提取了GFP基因。将含有GFP基因的质粒转化到感受态细胞 E.coli BL-21中,用LB培养基对转化后的E.coli进行扩大培养。用IPTG诱导GFP基因表达可以看到浅绿色菌落。最后对绿色荧光蛋白进行粗提取。结论:本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为进一步的实验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重组表达转化粗提取

目录 1 前言3 2 实验目的4 3 实验设备4 4 材料及试剂5 5 实验操作步骤5 5.1操作流程5 5.2质粒DNA的分离与纯化6 5.2.1 质粒的培养6 5.2.2 质粒的DNA的碱提取法6 5.2.3 质粒DNA的鉴定与纯化7 5.3酶切及连接8 5.3.1 双酶切8 5.3.2 回收酶切产物(采用DNA回收试剂盒进行回收)8 5.3.3 连接9 5.4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9 5.4.1 LB(Luria-Bertain)液体和固体培养基的配制(参考附 录)9

基因克隆载体上的各种常用蛋白标签

基因克隆载体上的各种常用蛋白标签 蛋白标签(proteintag)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与目的蛋白一起融合表达的一种多肽或者蛋白,以便于目的蛋白的表达、检测、示踪和纯化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相继开发出了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标签。目前,这些蛋白标签已在基础研究和商业化产品生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GeneCopoeia(复能基因)为客户提供50多种蛋白标签,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包括各种最新型的标签,如:SNAP-Tag?、Halo Tag?、AviTag?、Sumo等;也提供齐全的各种常用标签,如eGFP、His、Flag等等标签。 以下是部分蛋白标签的特性介绍,更加详细的介绍可在查询产品的结果列表里面看到各种推荐的蛋白标签和载体。 TrxHIS His6是指六个组氨酸残基组成的融合标签,可插入在目的蛋白的C末端或N末端。当某一个标签的使用,一是能构成表位利于纯化和检测;二是构成独特的结构特征(结合配体)利于纯化。组氨酸残基侧链与固态的镍有强烈的吸引力,可用于固定化金属螯合层析(IMAC),对重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使用His-tag有下面优点: 标签的量小,只有~0.84KD,而GST和蛋白A分别为~26KD和~30KD,一般不影响目标蛋白的功能; His标签融合蛋白可以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条件下或变性条件下纯化,前者在纯化疏水性强的蛋白得到应用,后者在纯化包涵体蛋白时特别有用,用高浓度的变性剂溶解后通过金属螯和去除杂蛋白,使复性不受其它蛋白的干扰,或进行金属螯和亲和层析复性; His标签融合蛋白也被用于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研究; His标签免疫原性相对较低,可将纯化的蛋白直接注射动物进行免疫并制备抗体。 可应用于多种表达系统,纯化的条件温和; 可以和其它的亲和标签一起构建双亲和标签。 Flag标签蛋白 Flag标签蛋白为编码8个氨基酸的亲水性多肽(DYKDDDDK),同时载体中构建的Kozak序列使得带有FLAG的融合蛋白在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效率更高。FLAG作为标签蛋白,其融合表达目的蛋白后具有以下优点: FLAG作为融合表达标签,其通常不会与目的蛋白相互作用并且通常不会影响目的蛋白的功能、性质,这样就有利用研究人员对融合蛋白进行下游研究。 融合FLAG的目的蛋白,可以直接通过FLAG进行亲和层析,此层析为非变性纯化,可以纯化有活性的融合蛋白,并且纯化效率高。 FLAG作为标签蛋白,其可以被抗FLAG的抗体识别,这样就方便通过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对含有FLAG的融合蛋白进行检测、鉴定。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摘要】绿色荧光蛋白(GFP)最早发现于水母体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蛋白质。由于其众多的优点,现已在分子生物和细胞生物的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GFP基因也在许多其他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生色团;报告基因 2008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三位科学家: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非(Martin Chalfie)和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Tsien)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1 绿色荧光蛋白的理论研究 1.1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 绿色荧光蛋白最早于1962年在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体内被发现,同时它也存在于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它的内源基团可以在蓝光或紫外光激发下发射绿光,属于生物发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在水母体内之所以能发光,主要依靠水母素的辅助。水母素和GFP之间能发生了能量转移,在钙的刺激下,其能量可转移到GFP,刺激GFP发光。 1.2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和发光原理 1992年Prasher等克隆了GFP基因的cDNA并分析了其一级结构。野生型GFP基因组全长2600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238个氨基酸,分子量约28kDa。GFP的三维立体结构是由11个β折叠围在四周形成一个中空的圆柱体,1条α折叠贯穿在圆柱体的中间,其中有一段位于65-67位的3个氨基酸残基(Ser-Tyr-Gly)形成的杂环咪唑啉结构组成生色团,位于圆筒中央并附着在α螺旋上。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原理是位于氨基酸第65位的Ser的羧基和67位的Gly的酰基经过亲核反应生成咪唑基,66位的Tyr通过脱氢使芳香团与咪唑基结合,形成对羟基苯甲酸咪唑环酮生色团发出荧光。GFP的最大和次大的激发波长分别是395nm和475nm。溶液中,395nm激发的荧光发射峰在508nm,375nm激发的荧光发射峰在503nm。 1.3绿色荧光蛋白的优点 绿色荧光蛋白的独特之处即它的优点很多,主要有:荧光反应不需要底物和任何其他辅助因子,只需要在蓝光和紫外光下照射,利用荧光显微镜甚至是直接用肉眼就可以观察,易于检测且灵敏度高;荧光性质稳定,对光漂白有较强的耐受性;无毒害,转化后细胞仍可连续传代;通用性好,无种属特异性;分子量小,易于构建载体;不受假阳性干扰,结果真实可靠;可进行活细胞定时定位观察;易于得到突变体。 2 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 1994年Chalfie等首次在大肠杆菌细胞和线虫中表达了GFP,开创了GFP 应用研究的先河。也正是由于绿色荧光蛋白的许多优点,使得其应用十分广泛。 2.1作为报告基因 GFP通常用作报告基因,可用来检测转基因效率,把GFP基因连接到目的基因的启动子之后,通过测定GFP的荧光强度就可以对该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GFP最显著的优势是荧光反应不需要底物和其他辅助因子。有利必有弊,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结果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质粒提取 用醋酸铵法提取pET-28a 和pEGFP-N3质粒后,进行琼脂糖电泳检测质粒是否提取成功。得到电泳结果,如图一所示,3、4号泳道有明显清晰的条带说明pEGFP-N3提取成功。1、2泳道同样有明显清晰的条带,说明pET-28a 提取成功。 3.2 双酶切 用BamH1和Not1分别对pEGFP-N3和pET-28a 双酶切。1、2号泳道为pEGFP-N3的酶切结果,如图二所示,电泳会得到两条带,说明pEGFP-N3酶切成功。4号泳道为pET-28a 的酶切产物的电泳有明显条带,证明酶切成功。 3.3 抗性筛选 通过氯化钙法制备DH5α感受态细胞,用热激发将pET-28a-GFP 转入DH5α感 图 1 pET-28a 和pEGFP-N3质粒提取电泳图 1、2泳道为pET-28a 电泳结果 3、4号泳道为pEGFP-N3电泳结果 图 2 BamH1、Not1双酶切 pEGFP-N3和pET-28a 1、2号泳道为pEGFP-N3酶切产物 3号泳道为pEGFP-N3原始质粒 4号泳道为pET-28a 酶切产物 5号用泳道为pET-28a 原使质粒

受态细胞。转化重组质粒后涂平板,进行重组质粒的抗性筛选。因为28a中含有 抗卡那基因,所以筛选后可以得到含28a的重组质粒。从图中可以看出1号平板 长出较多菌落,说明DH5α感受态细胞存活。2号平板无菌落生长,说明DH5α中 不含抗卡那基因。3号板生长出较少菌落,证明卡那有活性。4号板无菌落生长。 失败原因其一可能是在倒了第一个平板加入卡那后,由于倒平板速度太慢,导致 培养基凝固,影响了卡那的浓度和活性。其二可能是在转化过程中,离心后,弃 上清的过程中,将沉淀和上清混在了一起,影响了溶液的浓度。 图3重组质粒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 1号图为不含卡那的阴性对照 2号图为含卡那的阴性对照 3号图为含卡那的自提pET-28a的阳性对照 4号图为含卡那的连接产物结果 3.4PCR鉴定 经PCR扩增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是否扩增成功,得到电泳结果如图 四所示,结果表明,1、2泳道的条带约为700bp,说明成功扩增出含有GFP的基 因。DNA电泳检验扩增片段,选出能够得到700bp左右片段的阳性克隆。 图4阳性重组菌的PCR鉴定 1、2号泳道为重组质粒转化结果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研究进展及应用_吴沛桥

■通信作者 E mail :baxiaoge1957@yahoo .com .cn 绿色荧光蛋白GFP 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吴沛桥1 ,巴晓革 2■ ,胡海1,赵静 1 (1.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5;2.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威海264210) 摘要:源于多管水母属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绿色荧光蛋白(GFP ),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标记物,有着 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就GFP 的理化性质、荧光特性、改进和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GFP );标记物;荧光特性;进展;改进;应用 中图分类号:Q51,503;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78(2009)01-0083-04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WU Peiqiao 1 ,BA Xiaoge 2 ,HU Hai 1 ,ZHAO Jing 1 (1.Nanjing Agricultu 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anj ing 210095,China ; 2.Shandong Drug and Food V ocatio nal College ,W eihai 264210,China ) A bstract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from the jellyfish Aequorea vietoria is a great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of the marker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e article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the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FP are reviewed . Key words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Marker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Progress ;Improvement ;Application 1 引 言 发光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腔肠动物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受到机械性干扰时都可发射绿色荧光,而栉水母类发射蓝色荧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 otein ,GFP )是一类存在于这些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1962年Shimomura 等 [1] 首先从多管水母(Ae quoria victoria ) 中分离出一种分子量为20kD 的称为A equorin 的蛋白。由于水母整体荧光及提取的蛋白质颗粒荧光都呈绿色,因此,人们将这种蛋白命名为绿色荧光蛋白。随后,人们从不同动物体内提取出了各种不同的GFP ,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是来自多管水母科(Aequorleidae )和海紫罗兰科(Renillidae )的GFP ,即 Ae quoria GFP 和Renilla GFP 。 2 GFP 的理化性质,荧光特性及其改进 2.1 GFP 的理化性质 从水母体内分离到的GFP 基因,长达2.6kD ,由 3个外显子组成,分别编码69、98和71个氨基酸。GFP 本身是一种酸性,球状,可溶性天然荧光蛋白。A equoria GFP 分子量约27×103 ,一级结构为一个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而Renilla GFP 是分子量为54kD 的同型二聚体。两种GFP 有不同的激发光谱,A equoria GFP 在395nm 具有最高光吸收峰,肩峰为473nm ;Renilla GFP 在498nm 具有强烈的光吸收,肩峰为470nm 。两种GFP 含有相同的 生色团,发射光谱基本相同(λmax =508~509nm )。 GFP 性质极其稳定,易耐受高温处理,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不影响其荧光性质。其变性需在90℃或pH <4.0或pH >12.0的条件下用6mol L 盐酸胍处理,一旦恢复中性环境,或去除变性剂,虽然变性的蛋白质并不能完全复性,但是复性蛋白质同天然蛋白质对温度、pH 变化的耐受性、抗胰蛋白酶消解的能力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很大的pH 范围内(pH7~12.2)的吸收、发射光谱也是相同的。Renilla GFP 的稳定性就更为显著。它在上述一系列的变性条件下都很稳定,不易变性。根据Sheen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J 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Res earch 2009,28(1):83~86

生化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表达开题报告

题目: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李宏远 2014236053 立题依据: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内, 使外源基因进行表达、阐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或者通过与染色体基因组进行稳定整合,将生物性状传递给子代动物的研究方兴未艾[1]。 1.选材: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第一个用于重组蛋白生产的宿主菌,它不仅具有遗传背景清楚、培养操作简单、转化和转导效率高、生长繁殖快、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目的蛋白等优点。而且其表达外源基因产物的水平远高于其它基因表达系统,表达的目的蛋白量甚至能超过细菌中蛋白量的30 %,因此大肠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质表达系统。 2.基因标记技术 基因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蛋白基因在标记基因方面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而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现已被普遍应用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荧光蛋白是海洋生物体内的一类发光蛋白,分为绿色荧光蛋白、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2]。

3.绿色荧光蛋白 从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发现的发光蛋白。分子质量为 26kDa,由238个氨基酸构成,第65~67位氨基酸(Ser-Tyr-Gly)形成发光团,是主要发光的位置。其发光团的形成不具物种专一性,发出荧光稳定,且不需依赖任何辅因子或其他基质而发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入宿主细胞后很稳定,对多数宿主的生理无影响,是常用的报道基因。 【实验目的】 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d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研究意义】 研究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克隆和表达。通过质粒重组形成所需要的重组质粒pET-28a-GFP,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体内,通过酶切、PCR及用IPTG诱导检测是否在大肠杆菌体内诱导表达成功。根据电泳结果及荧光现象得出结论,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体内成功诱导表达。 GFP的应用特点 检测方便:不需要外加底物和辅助因子,用内眼就可以观察到,在长紫外光照射下特别漂亮,以此作为标记,观察表达产物。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

绿色荧光蛋白的分子生物学 及其应用 吴琦 四川农业大学 二○○九年十二月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贡献下村修,日本人,名古屋大学理学博士毕业后赴美,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波士顿大学和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所工作。1962 年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被誉为生物发光研究第一人。钱永健,美籍华裔,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医学院院士,2004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其主要贡献在于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化学物来追查实验室内进行的生物反应,他被认为是这方面公认的先驱。马丁·沙尔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获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理学和医学等领域 。

1962年Shimomure 等首先从维多利亚水母(Aequorea Victoria )中分离出了GFP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史 维多利亚水母 (Aequorea Victoria)

A test tube containing a sample of a cyan (greenish-blue) fluorescent protein from a sea anemone illuminated by ultra-violet light from below.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史 1992年Prasher等克隆了GFP基因的cDNA,并分析了GFP 的一级结构。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史 1994年Chalfie等首次在大肠杆菌细胞和线虫中表达了GFP,开创了GFP应用研究的先河。

绿色荧光蛋白

知识介绍 绿色荧光蛋白 马金石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 100190) 摘 要 绿色荧光蛋白是46多年前从多管水母体内发现的,它可以在蓝光或紫外光激发下发射绿光。 由于它稳定的结构和光物理性质,又易于在细胞内表达,近些年作为标记物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领 域。本文简要介绍了水母发光蛋白与绿色荧光蛋白的关系、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发色团的形成、发光机制、变异体以及它的特点和应用。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 基因表达 结构 发色团 生物发光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Ma Jinshi (Insti tute of 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 Abstract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was discovered46years ago from A equorea V ictoria,it can emit green light under exci tation of blue or UV irradiation.GFP as a marker for gene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of gene product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life sciences for the past years because of its stable structure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y and easy expression in cells.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of aequorin and GFP,GFP structure,chromophore formation,and the mechanism of bioluminescence,also the variants,characteri stic and application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ene expression,Structure,Chromophore,Bioluminescence 由于对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发现、机理研究以及利用做出的特殊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马丁 沙尔菲(Martin Chalfie)和美籍华裔化学家钱永健(Roger Y Tsien)。 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贡纳尔 冯 海伊内和评委莫恩斯 艾伦贝里对绿色荧光蛋白的评价指出,这是当代生物学的重要工具,借助这一 指路标 ,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监控脑神经细胞生长过程的方法,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说,下村修1962年在北美西海岸的水母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在紫外线下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即GFP。随后,马丁 沙尔菲在利用GFP做生物示踪分子方面做出了贡献;钱永健让科学界更全面地理解GFP的发光机理,对GFP作了改造,通过改变其氨基酸排序合成出了能吸收、发射不同颜色(蓝色、蓝绿色和黄色)光的荧光蛋白,为同时追踪多种生物细胞变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已经广泛应用GFP,对它的介绍和应用的文章也有很多[1~6]。国外的综述可阅读钱永健和Zimmer的文章,最新的是Shaner等的文章[7~9]。化学界对它的了解可能较少,在此做个简单介绍。 1 生物发光与水母 先从生物发光说起,生物体的发光现象称为生物发光。植物界有细菌植物门的发光细菌和真菌植物门的发光蘑菇,动物界从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都有,脊椎动物中主要是鱼类。从发光生物的分布来 2008 10 25收稿,2008 11 04接受

基因克隆和表达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peroxisomal Ascorbate Peroxidase gene from wheat Yaping Chen,Huazhong Wang,Xiue Wang,Aizhong Cao&Peidu Che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210095,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Phone:+86-25-84396026;E-mail: pd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fb16330418.html,) Accepted24October2005 Key words:peroxisomal ascorbate peroxidase,powdery mildew,SSH,wheat Abstract A full-length cDNA encoding wheat peroxisomal ascorbate peroxidase(pAPX)was cloned by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and in silico approach.The cDNA was1027bp in length and contained a complete ORF of876bp,which encodes a protein of292amino acid residues.Its deduced amino acids sequence had84%identity with that of pAPX from barley.The gene was designated as Ta-pAPX.The Ta-pAPX homologous genes were mapped on wheat chromosome7A and7D using Chinese Spring nulli-tetrasomic lines analysis.Norther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after inoculation by Erysiphe graminis Dc.f.sp. tritici,the expression of Ta-pAPX gene in Yangmai5was enhanced,but its expression in wheat-Haynaldia villosa6VS/6AL translocation lines changed a little.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Ta-pAPX may be related to susceptibility of wheat to powdery mildew.The complete coding sequence of Ta-pAPX was cloned into an expression vector pET32(a+)and a protein with the same deduced molecular weight(MW)was expressed in E.coli BL21(DE3),which showed ascorbate peroxidase activity. Abbreviations:APX–ascorbate peroxidase;ESTs–expressed sequence tags;IPTG–isopropyl-beta-D-thiogalactopyranoside;MW–molecular weight;ORF–open reading frame;pAPX–peroxisomal ascorbate peroxidase;SSH–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Introduction Ascorbate peroxidase(APX),found in higher plants,cyanobacteria,and algae[1],is the key enzyme in degradation hydrogen peroxide.So far, at least?ve APX isoforms have been identi?ed in plants:cytosolic isoforms,mitochondria isoforms, peroxisomal/glyoxysomal isoform and two chlo-roplastie isoforms,one in stroma and the other associated with the thylakoid membranes,all of which catalyze the reaction: 2ascorbate peroxidasetH2O2! 2monodehydroascorbatet2H2O APXs activity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a num-ber of stress conditions,such as drought[2],salt [3],high temperature[4]and pathogen infection [5].Relationship between di?erent stress condi-tions and changes of APX activity were observed. Powdery mildew caused by E.graminis DC.f.sp.tritici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of common wheat in China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The Triticum aestivum(‘‘Yangmai5’’)–Haynaldia villosa6VS/6AL translocation line carrying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21 confers e?ective resistance to all current powdery mildew races.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06)33:207–213 DOI10.1007/s11033-005-4536-1óSpringer2006

绿色荧光蛋白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08,29(1):56259 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绿色荧光蛋白研究进展 王晓丽1,邵卫星2,单 虎13 (1.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青岛266109;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来源于海洋多管水母属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是目前惟一在细胞内稳定表达,在蓝光或长紫外光的激发下,不需要任何反应底物及其他辅助因子就能发出绿色荧光的新型报告基因,无种属、组织和位置特异性,且能监测基因表达、信号转导、共转染、蛋白运输与定位,以及细胞系谱分类等。GFP对细胞无毒性,且检测方法简单,结果真实可靠,目前在多种原核和真核生物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就GFP 的生化特性、GFP的改进及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选择标记基因;应用 中图分类号:Q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5038(2008)0120056204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在活体中表达且易于检测的报告基因,目前常用的报告基因主要有分泌型胎盘磷酸酯酶(secreted embryo alkaline p ho sp hatase, SEA P)基因、β2半乳糖苷酶(galactosidase)基因、β2葡糖苷酸酶(glucosidase,GU S)基因、萤火虫荧光素酶(luciferase,L UC)基因等[1],但这些基因的检测方法并不理想,它们都需要底物和辅助因子,因而在活体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一种全新的非酶性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 rotein, GFP)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该蛋白能够自身催化形成发色结构并在蓝光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作为报告基因,GFP是能在活细胞中表达的发光蛋白;作为荧光标记分子,GFP既具有敏感的标记检测率, 收稿日期:2007210218 作者简介:王晓丽(1981-),女,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3通讯作者 [19] Mammina C,Pontello M,Dal Vecchio A,et al.Identigica2 tion of Shigella sonnei biotype g isolates carrying class2inte2 grons in Italy(200122003)[J].J Clin Mirobiol,2005,43: 246722470.[20] Mammina C,Aloe A,Romani C,et al.Shigella sonnei bio2 type G carrying class2integrons in sout hern Italy:a retro2 spective typing study by pulsed gield gel electrophoresis[J]. BMC Infect Dis,2006,(6):117. Advance in G ene C assett2Integron System of B acteria WEI Shu2yong1,WU Deng2hong1,L IU Shi2dong2 (1.V eterinary Depart ment,S out hwestern Uni versit y Rongchang Cam pus,Chongqing,402460,China; 2.Forest Enterp rise of L inyi,L inyi,S handong,276000,Chi na) Abstract:Gene cassette is a minor2movable deoxyribonucleic acid(DNA)molecule,and usually is t ran2 scribed wit h a integro n.Integron is a conservative and movable transposon2like DNA element,which can make a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of drug resistance gene and has a great cont ribution on t he diff usion of drug resistance gene among bacteria and t he production of multidrug resistance.Since t he concept of gene cas2 sette and integro was p roduced,new types of integron was detected continuously.At p resent,t hree types of integron were generally accepted and named typeⅠ,typeⅡand typeⅢ.TypeⅠintegron has a more de2 tection and deep research.This article summarizesd t he origin,st ruct ure,categorization,expression,bio2 logical detection and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and t he recent advance in gene cas2 sett2integron system of bacteria. K ey w ords:gene cassette;integro;drug resist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