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论述中医标准化客观化的必要性-精品

最新 论述中医标准化客观化的必要性-精品
最新 论述中医标准化客观化的必要性-精品

论述中医标准化客观化的必要性

摘要:本文对中医标准化客观化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对当代中医内科临床标准化客观化的现状简要总结。

关键词:中医内科; 标准化; 客观化;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 是中华民族祖先对于人类健康探索的成果和结晶。在现有的社会结构、现有生产力及世界经济秩序下, 中医需要现代化。而中医的标准化和客观化就是中医现代化之路。本文总结了一些中医同仁在中医内科临床标准化客观化方面做出的探索和研究。

中医的客观化标准化势必要包括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的客观化、标准化, 中医理论在开始当代模式中分出了以上详细的学科, 而中医诊断十分贴近临床, 与临床密不可分, 故本文主要总结一下中医诊断及中医内科的客观化和标准化一些研究和探索。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手段, 但是传统中医的舌诊、脉诊, 主观性较大, 缺乏客观指标及相关标准化, 当代学者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研究。

在对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中, 舌诊和脉象是中医的特色, 针对这两项检查手段, 国内外学者已经在不同角度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 在舌诊方面国内开展过舌荧光检查、舌印检查、舌活体显微镜检查、血流变学检查、舌血流测量仪器检查、电子显微镜检查、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查、纤维胃镜检查、舌面酸碱度测定等[1]。有学者为克服中医师视觉差异及临床经验不同造成视觉的误差, 采用色差仪对面色做光电比色, 将光电信号转换输入, 进行分析处理, 而取得客观定量结果, 比肉眼观察的精确率提高[2], 尽管使用仪器进行相关检查, 在临床使用推广存在难度, 但在基础研究及未来使用前景上有一定价值。

脉诊客观化已历经较长时间的研究, 国内出现了很多品种, 不同原理的脉象仪, 进行了脉图的描绘, 但在实用性和可推广性上还有待研究, 德国有人运用电子脉象仪描绘出了符合中国脉学的寒、热、虚、实脉象图 (并对四季六气变化与脉象关系进行了讨论。脉诊客观化的研究, 得到了医学界和生物医学工程学者的广泛重视。现已进入声象图领域, 对脉图的定量分析法, 通过建模, 运用超声心动图、超声多普勒及血液流变学分析各种脉象的特点和形成机理。日本已经有学者将脉诊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 如将脉搏描绘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疗效判定, 甚至列入心血管的常规检查。四诊客观化是标准化的重要前提, 如果客观化不能实现, 标准化也很难实行,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 对于四诊的客观化检查能够从研究过度到实际应用, 进而能有更加客观的标准化指标应用于临床。

虽然暂时中医没有客观化得检查手段和指标, 但是中医临床也一直在从症候和用药上进行客观化和标准化的探索和研究, 术流派众多, 学术观点不同,

在对疾病的认识看法上有很多不同, 依据自身经验, 在对疾病的症候分类也不统一, 甚至对于症候概念, 也有不同认识, 如成氏, 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关于“证”的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指出了其定义的狭隘性, 并认为证候是“泛指医生收集到的可用作中医诊断凭证的有关病人的信息”, 有学者认为证候是一类由于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基本病理过程和临床综合征。也有学者认为证候是疾病状态下的病理生理概括, 虽然概念不统一但证候无疑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前提和基础。

症候概念尚且有不同观点, 细化到对于疾病的病名, 分症论治则更加不同, 对于一个疾病常会有多达几十种的分型论治, 为中医诊疗的规范化造成的很大的难度, 中医想要实现标准化客观化, 先要逾越这一鸿沟, 暂行的一些诊疗规范, 在证候涵盖性和治疗的有效性上并没有大量数据的支持, 一些症状名词也缺乏规范, 例如饮食减少有食欲不振、食欲减退、食少、纳呆、纳呆的多种表述形式, 而且缺乏程度上的区分, 从中医理论讲, 食少在虚证、实证辩证中均可以出现, 如何更具特征性, 不仅需要制定规范, 而且还需要将规范实际应用并在临床中应用大量数据验证。

目前对于中医内科的标准化, 一些专科和学会进行了一些诊断标准的制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 依据建立了一系列血瘀证诊断标准, 该诊断标准通过前期考察, 认证了血瘀证在冠心病中的高占比, 依据原有诊断标准, 依据多位专家的共识意见进行修改优化, 形成新的诊断标准草案, 并用回顾性病例分析, 统计草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应用该标准采用随机双盲进行疗效观察, 印证的新标准的可行性。推动了中行业规范化、标准化, 满足了国际学术交流的重大需求。是中医内科客观化、标准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中医作为一门医学, 作为济世救人的手段, 传承不单单是要继承, 是要整理、印证、改进, 要让这门医学适应时代发展, 不被时代所淘汰, 客观化, 标准化是就是中医改进的一条必由之路。

[1]王琦.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杂志.2000年4 (41) :242-245.

[2]谈正卿.论中医医学工程学及其发展现状[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 1 (11) :41-43.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中医药信息数据的挖掘

浅谈中医药信息数据的挖掘 摘要: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技术是对中医药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的一个有效工具,关联规则、聚类、决策树、分类与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药新药开发、复方配伍规律、方症相应研究等领域中都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并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数据特征和科研课题需要同时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中医药尚未被充分认识的丰富的科学内涵,已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引入中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如对中医证侯的现代科学基础、针刺镇痛原理和经络的研究以及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深入认识;中医药对特殊病、疑难杂症治疗的特殊疗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重大疗效;中医药古典医籍的挖掘整理。 1、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个多步骤过程(它需要为数据挖掘算法访问和准备数据),包括挖掘数据、分析结果和采取行动。数据挖掘的目的在于使用所发现的模式帮助解释当前的行为或预测未来的结果[1]。 数据挖掘技术主要包括组合或关联、聚类、分类、估计、预测等等,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各有自己的特色和适用条件,需要结合实际的研究目的和不同的变量类型而加以使用。下面对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一些浅析。 数据挖掘的特点是从数据库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并且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因为和数据库密切相关,又称为数据库知识发现,具有以下特性:(1)有效性,是指发现的模式应用于新的数据时要具有一定的可信度;(2)新颖性,是指要求发现的模式应该是新的、用户未知的或未预料到的;(3)潜在有用性,是指发现的知识将来具有实际效用,如用户根据发现的知识进行商业决策可产生一定经济效益;?最终可理解性,要求所发现的模式容易被用户理解. 数据挖掘技术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它不仅是面向特定数据库的简单检索查询调用,而且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和推理,以指导实际问题的求解,发现事件间的相互关联,甚至利用已有的数据对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当然,所有发现的知识都是相对的,是有特定前提和约束条件、面向特定领域的,同时还要能够易于被用户理解。事实上,数据挖掘并不只是一种技术或是一套软件,而是一种结合数种专业技术的应用。 2、中医药信息数据的挖掘: 数据挖掘技术是对中医药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的一个有效工具,关联规则、聚类、决策树、分类与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药新药开发、复方配伍规律、方症相应研究等领域中都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并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数据特征和科研课题需要同时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数据挖掘技术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中医药工作者和数据库、数据挖掘方面专家的共同协作,以便更好的理解中医药数据并在挖掘的效率和准确性方面进一步提高。 医学数据具有多态性、不完整性、较强的时间性、复杂性和冗余性。由于中医药历史悠久,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形成了地域性的中医药文化,带来数据的不完整、不一致和异常等。 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针对中医药数据特点实施合理的数据处理和知识提取。应采用聚类方法、数据归约技术、模糊集理论等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清理过滤数据,确保数据的确定性;采用数据融合技术消减数据的维数,使不同模式数据在属性上趋同或一致,之后进行综合;中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 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 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 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 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化;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交流 当前,中医药行业已成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重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以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中医药信息化作为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研究和思考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与卫生信息化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对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我国中医药信息化现状 “十一五”以来,国家和各省市紧密围绕大力发展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不断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1.1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关于落实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实施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主要负责部门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发改高技〔2012〕1202号)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明确提出“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中西医协同的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中西医电子病历”等建设内容。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在“3521”卫生信息化工程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医药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情况信息统计和动态监测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基层中医药服务信息等主要任务,并在其实施方案中明确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为重点项目。2012年,中央转移支付专门拨付专款1.76亿元,加强592家基层中医医院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建设。 1.2电子政务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国家和各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中医药政务信息网络、数据库和信息交换系统,注重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改变传统办公方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强化便民措施和服务功能。北京、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14个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建设了独立的中医药门户网站,建立了政务公开、政策解读、中医药文化、医政管理、公众留言等便民服务窗口,设立群众互动栏目,扩大网上服务功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发并推广应用了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系统、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平台、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平台,基本实现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网上传输、交换和处理。吉林省开展中医药系统网站集群建设,建立全省70余家县及县以上中医医疗机构网站,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中医药信息服务平台。山东省青岛市建立起覆盖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管理及科普宣传的信息平台[1]。 1.3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网络不断建设和完善 在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跨区域、跨地区、跨医院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网络,积极开展电话和网络预约挂号、远程专家会诊和咨询等中医医疗服务,涌现出一批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引领、辐射和带动着区域内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据全国中医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915家中医医院中82.25%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94.98%建立药品管理系统、87.24%建立财务管理系统、76.38%建立护士工作站、64.70%建立病案统计系统、42.41%建立医生工作站[2]。部分中医医院建立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

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

News: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 -------------------------------------------------------------------------------- 作者: 来源:搜狐网发布者: 刘斌日期: 2006-08-07 “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下同)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标准化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参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结合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标准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标准化逐步成为各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措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近年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各具特点的标准化发展战略,将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力度和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作为战略的重点。随着传统医药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日益显现,中医药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迅速普及,中医药标准化的国际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展传统医药决议的引导下,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纷纷开展了传统医药标准的研究制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争取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中医药标准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

中医药标准化的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

中医药标准化进程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 The progress of TCM standardiz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relative problems 张静莎郭义陈泽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天津300193) 摘要:本文通过收集、整理近几年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成果及政策思想,简要介绍了中医药标准化的现状,并且对中医药标准化未来的研究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By collecting and sorting out the document data relating to the research of standardization, results and polices, this commentary is brief to introdu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CM standardization and includes some advanced views on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CM standardization in future. 关键词:中医药;标准化;相关问题思考 The key: TCM ;standardization;consideration on relative problems 标准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制度。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标准的竞争将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我国顺应这一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相信对我们以后的工作会有帮助,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标准化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中医药标准化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虽然是近几十年才开始提上日程,但是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的每一个进步无不与标准化紧密相连,例如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劳动工具的制造等。可以说,一部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医药的标准化历史。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到清代的《温病条辨》,诸医家都在努力进行标准化的探索,形成了部分标准化的文献,为现代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中医药标准化针灸标准化是先导,早在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中医药信息化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11级研究生针灸系 苏莲 201130130623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摘要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概念是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人先提出来的,之后被翻译成英文传到西方,70年代后期得到普遍使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信息化问题,1986年12月召开了“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随着国家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及行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列入了中医药现代化站略发展的进程中,相继制定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及《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其宗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医药信息质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科学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中医事业加数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化;现状;发展 1.信息技术助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1.1医疗信息化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专家就开始研究计算机在中医临床诊断系统、专家诊疗系统中的应用。近年来,中医诊断疗系统正朝着智能化、标准化及规范化方向发展。 2005年初北京联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多位知名临床专家,综合运用模糊数学、系统工程、管理科学、思维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遵循中医传统理念,历时8年研制成功“联世智能化中医诊疗系统”,该系统已在国内外300多家卫生机构使用临床取的较好效果。 2007年11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开展的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通过了专家验收。该系统利用信息、数据仓库及商业智能、数理统计与数据等技术,建成了中医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北京市和广东省的6家三甲医院应用,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中医临床数据。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代化中医运营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此与技支撑环境。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中医药质源共享与远程医疗服务,促进管理现代化,提高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全国重点“示范中医医院”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从1997年开始建设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近几年,该院信息化建设为方面一直走在中医医疗行业的前列,被许年媒体誉为“数字化示范医院”。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业务系统主要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为主,从以财务为中心的经济核算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涉及到医院管理、临床、护理、医技、科研、财务等各个环节,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覆盖全院的所有部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已在病房、门诊全部建立并启用了医生、护士工作站,全医院的日常诊疗工作的全部流程都实现了信息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丘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在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上具代表性,该院医生工作站的用药错误提醒功能,能对中药方剂配伍禁忌发出即时警示,从而避免由于医生疏忽导致

中医药标准化情况汇报

渭源县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8月19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XXX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工作情况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构想,确立了建设“全国有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的目标,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编制了《XXX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出台了《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围绕扩大种植基地,提升加工水平,搞活商贸流通,加强质量监管,扎实推进标准化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30万亩,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从中医药产业中获得收入878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在中医药产业标准化工作方面,我们重点做到五抓:一是围绕规范种植,抓种植体系建设。按照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狠抓农民科技培训,加强农业科技示范,稳步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今年,全县建成千亩以上中药材GAP标准化种植示范点16个,形成了南部当归为主、北

部党参为主、中部红(黄)芪为主的6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无公害种植25万亩,GAP标准化种植16万亩。支持县内4家企业建立GAP标准化原药种植基地 4000多亩。同时,与市旱农中心合作,在我县成功选育了“渭党1号、渭党2号”党参品种,示范推广渭党、岷归、陇芪系列等7个中药材品种,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万多亩。 二是围绕提升能力,抓加工体系建设。为了促进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我们积极搭建工业平台,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投资1.2亿元规划建设了占地1000公顷的工业集中区,全县已形成了以渭源工业区为主的精深加工区、以会川工业区为主的饮片加工区、以金滩园区为主的粗加工区。目前,已入驻渭源工业区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2家,总投资1.54亿元;入驻会川工业区9家,总投资8864万元;入驻金滩园区加工大户37家,总投资近5000万元。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30家,其中省市龙头企业3家,年加工中药材3万多吨。兴华公司生产的“归芪扶正胶囊”被国家列为保健食品保护品种。 三是围绕搞活流通,抓运销体系建设。为了提高中药材交易能力,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在工业集中区规划了中药材商贸物流园,建成了渭源县中药材产业网和中药材价格采集、定期发布的长效机制,建立了以渭水源中药材市场为中心市场,会川三角路、东升和莲峰、新寨四个中药材市场为

中西医诊断

临床诊断面临的趋势 临床诊断是对疾病认识的重要环节,是治疗疾病 的依据。临床诊断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 位,它起了沟通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桥梁作用 对疾病是作出正确诊断还是错误诊断,是及时诊断还 是延误诊断,是仅作出一般疾病分析还是上升到个体 临床诊断问题是在发展中不 断提高认识的,还有许多问题目前尚且不能完满回答, 还有相当多的疾病原因暂时是不清楚的。居于目前的 条件,要认识复杂、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生命体.以现代科学为基础,聚中医宏观整体辨证精华,取西医 微观科学检查先进手段.来丰富临床诊断知识,形成一 种综合性、整体性、高层次性医学,将是医学发展的成 熟之路。 从历史背景来看.中医诊断学由于受到当时天文科学和 朴素辨证法哲学思想的影响,实质上是不自觉地应用 了模糊理论。所谓。模糊”是相对于“精确”而论的,中医模糊理论经历了比类取象——实践——理论,再由理 论到实践的过程。中医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是以系统 论来观察生命体的.系统论就是把任何事物看做是一 个开放独立的系统,开放性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既有 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过程。独立性是指机体本身 的整体性。在物质和能量交换中,人体内环境处于不断 自我调节、维持稳定而有序生长活动的过程。 虽然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从历史发 展观点看今天,中西医临床诊断在局部与整体、微观与 宏观的认识上都在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在理论和实 践上不断地互补。特别是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了“中 西医并重”的精神,在当今中医走向世界的潮流中,中 西医结合呼声越来越高以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为基 础,发挥中西医理论与实践的各自优势,形成一种中西 医结合的现代临床诊断方法,来认识生命体的多层次 性、多变性、整体性、综合性,科学地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在临床工作中已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实用性、价值 性、迫切性、重要性。 辨证是中医的核心问题,证实质的研究以及辨证 客观化、现代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 意义。有关证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报 道颇多,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或 突破。分析其原因,既有技术方法上的问题,也有指导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向“标准”看齐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标准体系表则是标准制修订的导向和依据。随着中医药信息系统的日臻完善,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行业对“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的政策推动 2007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提出了四大主要任务,实践证明“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医药信息技术日益普及,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和加强,以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为重点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期间,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制修订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和其它一系列中医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初步建立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与开发技术平台。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尚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不够,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十二五”是中医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改、实现中医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强调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的任务,首次提出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建设,提出构建中医药标准信息平台和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以推进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实现。 建设者的实际需求 就像不同国家的人一定要有共同语言才能沟通一样,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实现需要有共同的基础,标准就是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操作的基础。 由于缺少相关标准,各家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以满足自己医院的需求为实施目标的,各信息化建设厂家投入较大,存在开发、实施、测试、上线时间长等问题,造成上线前后医院内部协调工作过于繁杂,信息化建设阻力大,满意度低。 中医药信息化的标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阻碍了互联互通的实现。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的一系列卫生信息标准中,特别是在《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等35项强制性卫生信息标准中,中医药内容亟待补充。 应时而出的“标准” 2013年7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并颁发了《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表(试行)》(国中医药办发[2013]41号,以下简称“《体系表》”),旨在贯彻落实《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1-2020年)》和《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做好对中医药信息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技术指导。《体系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标准体系层次结构图”;二是“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表明细表”。 在2013年8月23日的“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中医药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代表热烈讨论了《体系表(试行)》,充分肯定了其在弥补中医药信息化标准空白方面的价值。作为中医药信息化的技术性指导文件,《体系表》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基层中医药规范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基层中医药规范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打牢基层中医药工作基础,规范基层中医药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作用,针对我市基层中医药建设实际,决定在全市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规范化建设项目。为做好项目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相对集中独立统一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提供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技术服务。在全市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齐能够开展中医药服务的诊疗设备,提供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项目范围及内容 (一)项目范围 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项目内容 1、加强基层中医药基础建设。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诊室、治疗室、中药房、煎药室等中医药科室集中设置,布局流程符合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形成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便于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装饰装修采用中式风格,门扇可挂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对联,走廊、诊室张贴中医药知识和方法的宣传栏、宣传图片等,突出传统文化特色,注重人文关怀,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集中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同时向群众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2、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配备火罐、刮痧、推拿、艾灸、熏洗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设备,在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上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的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在最基层开展中医基本诊疗和养生保健服务,向基层群众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3、提高基层中医药技术水平。基层单位要有计划的安排中医药人员到二、三级中医院参加培训和跟师学习,二、三级中医院要主动与基层单位对接,安排专家到基层坐诊、讲课和义诊,现场帮助、规范和指导基层中医药工作。

中医辨证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亦需创新 中医辨证思维的方法源于《内经》,奠定于《伤寒杂病论》,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形成独特和固定的模式,但始终未脱离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维轨迹,其中整体、系统、辨证的方法广泛运用,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其朴素古老的人生观,师徒相承的教育方式,使中医学术有较大的局限性、稳定性,由经验积淀的思维方式使其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 中医辨证过程,一般分为二步:一是症状的获取,依靠四诊收集;二是证候的确定,依靠经验思维判断。前者是靠感性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而后者凭经验停留在宏观阶段,未进入微观平面,只能直观、粗略地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在辨证过程中,由于医生的主观性,对客观认识的差异和思维的特异性,造成传统的辨证思维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客观的统一判断标准,不能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因此中医诊断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客观化是提高辨证水平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化检测手段的发展,中医四诊的手段和内容必须扩充和量化,尽量减少由主观因素带来的差异。要借助现代科技的成果,对中医证候的定义从微观定量的角度加以充实,从而制定出一套客观、量化的依据。 在提高四诊资料客观性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临床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名诊断、证候诊断、病情轻重缓急、分期判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尤其应强调症状描述的规范化和证候、疾病诊断的标准化。 一、症状描述规范化 目前中医对症状的描述在概念、程度、性质等方面存在用词模糊不清、术语混淆的现象。规范化应强调症状的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能反映出症状特点、属性,而定量主要反映症状的轻重程度。症状的规范化为证候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二、证候诊断标准化 中医辨证必须要有相应的证候诊断标准,没有诊断标准就不能区别比较,标准各异也无法进行。所谓辨证的灵活性也必须在明确标准的前提下实施。 三、辨病科学化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不能体现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因此,强调辨证的同时,更要强调辨病的重要性。中医的病名主要是根据主症和病机来确定,常不能准确反映疾病的特点、演变规律,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容易导致误诊,使治疗缺乏针对性。笔者认为,中医、西医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上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临床上既要把握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矛盾,又要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尤其在无证可辨的情况下,依靠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联系患者体质和发病原因,能使中医的辨证更加合理。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思维的创新,必须突出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应该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大胆创新,突破旧的思维逻辑,在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升华,使症状、证候、病名的描述定义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将辨病与辨证科学地结合,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探讨 中医学的辨证思维方法,有其显著的特点,而《伤寒论》则予以系统应用,突出体现其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现代研究者对此深感兴趣,并从辨证法思想、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及逻辑思维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现据有关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一.辩证法思想 中医学理论核心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浓厚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以《伤寒论》亦充满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其六经辨证体系中,阴阳观、正邪观、标本观、病证观、常变观等,无一不体现出彼此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现代研究者则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科学地考察和总结《伤寒论》有关内容。 (一)对立统一规律

中医药信息化

中医药信息化 背景现状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也是影响中医药长远发展的关键工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工作,《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中医药信息网络建设,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综合统计制度。《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更明确地将实施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作为中医药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中医药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和加强。如一些中医医院建设了基于电子病历的信息平台,涌现了一批信息化示范单位;中医药科技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强,基本建成了中医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部分中医药院校构建了中医药数字图书馆以及数字博物馆;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建立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与开发技术平台等。虽然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基层中医药部门信息化执行能力不强;中医药信息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能力薄弱,设施缺乏,经费投入不足,东中西部地区信息化程度存在一定差距;中医药重点业务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制约了

中医药管理效率和监管能力的提高;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尚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不够,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中医药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中医药人员信息技能有待提高,民族医药信息化相对滞后等。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持续不断地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设目标 到2015年,中医药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依托国家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基本构建统一高效的国家、省、区域(地市或县级)三级中医药信息平台,满足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业务应用的需要;基于信息平台的中医药电子政务系统、中医药综合统计管理系统、中医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中医药预防保健信息系统等初步建成,形成一批覆盖中医药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中医药数据资源库和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建立一支中医药信息化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中医药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内容丰富多样,其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近年来应势而生的中医诊断类设备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价值较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现简要介绍如下: 中医诊断类设备在中医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中医诊断类设备主要包括中医四诊仪、中医舌面象仪、中医脉

中医诊断和黑箱理论

2诊法原理科学性的依据 1司夕喘内的联系观极似“黑箱”理论。《内经》曰:“合而察之,一叨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镜之不失其形。”根据望闻问一切所获 得约初』体外在表现,可以推之体内脏腑气血变 化,这就象清水明镜中约影子不变形一样。同样 的道理,如果认识了内在脏腑的病变,便可解释 显现于体外约疾病征候。这就是司外揣内、由表 知里和司内揣外、由里知表方法的道理所在。而 中医的这一诊断原理,与近代控制论约“黑箱” 理论,在认识方法上非常相似,可以说它就是原 始控制论的黑箱方法。控制论常把研究和控制 约对象看作是一方“黑箱”,其内部和性能是未 知的,有待探索的。研究黑箱有二种方法:一是 直接打开黑箱,如生物学家解剖动物,工程师把机 器拆成零件,西医约剖腹探查等。二是不打开 黑箱,即在不干扰和破抹研究对象内部结构的 条件下,通过建立黑箱的输入与输出联系,来达 到研究它本身约目的·控荆论约方法注重约是 不打开黑箱。由于这一方法没有肢解所研究的 对象、干扰和破坏对象本身固有的各种联系,被 观察认识约是对象固有的特性和变化,因此这 一万法对于许名复杂对象,特别是生介过程之 研究具有许多其它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中医这种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约联系观,正是护 人体看作是一个黑箱,采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 方法来研究疾病变化规津。如外感六淫,内伤七 情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可视为是对黑箱的 输入,反映于外的症状、休征,可认为是一种输 出,通过这种输入与输出的联系,就可诊察病之 所在,达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然而,由于司外弓脂内方法是在不打开黑箱, 不大了解内在结构细微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研 究,它虽能从整体上准确地把握被研究对象内 在的联系和变化规津,但对许多细节约了解失 之笼统,比不上打开箱子(白箱)方法精确,这在 某种程度上又限制了对整体的深入认识因此, 司外揣内的黑箱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目前有 人提出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可采用“灰箱”万法. 即将黑箱和白箱二种研究万法统一起来,互刀 种元,以求得对和.体更深层的一认识。 引用自《中医诊法原理简析》杨徐杭 2关于“黑箱”理论之说 中医诊断疾病是不是象有些学者所描述的那 样,是“采用不打开黑箱的办法来研究黑箱的”,是在 “不干扰和破坏被研究对象本身结构的条件下,从外 部对它建立输入输出的联系,进行试验观察,获得被

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综述

中医药标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一、前言 (一)中医药的发展形势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人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都发生了重大改变,都对中医药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中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必须加以扶持,促进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医药更是获得了国际上的足够重视,在国际上的传播更为广泛,但是由于国际标准的缺乏和管理上的缺陷而导致了中医药标准国际交流的困难,影响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健康发展,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加大了对中医药研究的投入,并指出对中医药要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的工作,由此看来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潮流。 (二)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形势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如2006年10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同志指示:把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标准、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此基础上推广开去[2]等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中医药标准文本的管理还是很混乱。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使用的标准大都是以纸质的形式进行保存和管理的。 国家颁布新标准速度的增加,标准数量的逐年增多,标准交替速度的加快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纸质载体的标准不再实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更使得标准的更新不及时、标准体系不明确。发布标准的部门较多,标准之间没有进行充分的协调,存在标准重复制定的现象。种种的问题都迫切要求我们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标准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即建立标准信息管理系统。 《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3]明确提出“推进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任务,并提出“依托现有的中医药信息资源,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随着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的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发展对支撑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中医药标准信息化的建设,利用标准信息管理系统对不断更新的标准进行统一分类和管理,实现对标准的存储、查询、添加、删除和编辑等操作,实现标准信息的共享,保障标准信息的安全,方便对标准进行及时更新,扩大标准的使用范围,并以此来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也更加符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趋势。 二、标准信息管理系统有关概念 为了把握好中医药标准信息管理系统的内涵,我们首先就要理解标准及其有关概念。 (一)标准的概念

中医处方及病例规范化书写培训试卷

科室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8分,共80分) 1、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2、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饮片与中成药应当分别单独开具处方。 3、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4、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5、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6、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7、中医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望、闻、问、切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8、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9、病历书写中涉及的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其中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

的寒热、饮食、睡眠、情志、二便、体重等情况。 二、简答题:(每题10,共20分) 1、主诉是指? 主诉是指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2.既往史是指? 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内容包括既往一般健康状况、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等。

科室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8分,共80分) 1、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根据《》、《》、《》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2、中药处方包括、(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同)处方,与应当分别开具处方。 3、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的原则。 4、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应当体现“、、、”的特点要求; 5、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 )为单位,“”(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6、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为单位; 7、中医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及、、、、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8、病历书写应当、、、、、。 9、病历书写中涉及的诊断,包括和其中中医诊断包括与。

21世纪生命科学艺术: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意义

21世纪生命科学艺术: 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意义 汉典科技董事长 林德良/文 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是21世纪生命科学艺术。 中医药是自然与人文的文明标志,是时代进程实践科学本原医药学哲学。格物致知,致广大而尽精微。传统中医药学理论,解析宏观医药学、微观医药学科学哲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平衡观,藏象医学盈亏诊断学病证指标,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六经辨证施治中医药学理论,皆归纳科学标准。中医药学理论科学与标准系统,是各个时期不断进步的科学发展成就。《神农本草经》《唐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学圣典代表各个时代中医药科学发展历程。 汉典制药遵循传承与创新,以“科学化、标准化”规划产业发展和建立科学管理方法,科学体系建设纲要,实施中医药产业“科学化、标准化”发展战略,为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一、科学化、标准化 标准,乃治国之重器,技术之准绳也。1934年,美国约翰·盖拉德在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一书中对标准作了如下定义:“标准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或用任何图解方法,或用模型、样品或其他物理方法确定下来的一种规范,用以在一 段时间内限定、规定或详细说明一种计量单位或准则、一个物体、一种动作、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项实际工作、一种能力、一种职能、一项义务、一项权利、一种责任、一项行为、一种态度、一个概念或观念的某些特点。”这说明,标准化其实是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标准是由市场化竞争形成,社会形成标准化共识,标准制造者和标准使用者自愿守则。供应者标志、需求者标识,社会优质生态共享各得其所。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标准规范通过社会中运行机制、标准评价、标识及社会辨识而不断健全完善,以促进社会标准升级。 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各国都将标准化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德国国家标准在1999年已达25000项;日本制定国家标准,2010年各种商品JIS标志认证数量达到8694件;美国颁布《美国国家标准战略(2000~2005年)》《美国国家标准战略(2005~2010年)》,实现全球美国质量标准的战略意义。 二、中医药发展面临时代契机 中医药在吸取各个时期优秀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重 点 推 荐 创新时代 2018.0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