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构成道路交通事故应的7要素:车辆、、在运动中、发生事态、违章、过失、有后果。(P3在道路上)

2、道路交通事故可以分为轻微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P5一般事故)

3、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频发性、社会性及不可逆性等特点。(P6随机性)

4、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车构成的动态系统。(P13路)

5、在人和视标都不动的状态下检查的视力是。(P19静视力)

6、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P27运动知觉)

7、是指驾驶员长时间连续驾驶所产生的疲劳。(P35驾驶疲劳)

8、驾驶员在道路上能够清楚看到的前方道路某处的距离

为。(P82视距)

9、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按照调查的先后顺序可分为

和事后调查。(P127事故现场勘查)

10、任何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必须具备、地点、人、车、物五个要素。(P128时间)

11、我国规定道路交通事故两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

基本相当的。两方负。(P147同等责任)

12、导通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和公私财产的损失,称之

为。(P150交通事故损害)

13、在一条道路的多个路段或某一区域的多个路口上,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是不同的,确实存在着事故频率突出的路段或路口,

即。(P209事故多发点)

14、当驾驶员由行车条件好的路段进入条件差的路段时,由于惰性原因,使得实际车速道路条件允许的车速,这就可能导致交通事故。(P211大于)

15、制动防抱系统又称,该系统能在制动时使车轮始终维持在有一定量滑移的滚动状态下减速以至停车,而不会像通常的行车制动会把车轮完全抱死。(P57 ABS)

16、又称积极安全技术,它是汽车上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的各种技术措施的统称。(P65汽车主动安全技术)17、纵向坡度的一般值,按小客车大致以平均行车速度可以爬坡,普通载货车大致按设计速度的能够爬坡的原则来确定。(P80 1/2)

18、所谓交通标志,就是将交通指示、交通警告、交通禁令和交通指路等交通管理和控制法规,用文字、或符号形象地表示出来,设置于路侧或道路上方的交通管理设施。(P91 图形)

19、道路交通标线按设置方式可分为、横向标线和其他标线。(P91纵向标线)

20、道路交通标线按功能可分为指示标线、和警告标线。(P91 禁止标线)

21、道路交通标线按形态可分为线条、、突起路标和路边线轮廓标。(P91字符标记)

22、交通环境是指车辆运行过程中,所处的、交通条件、管理条件、气候条件等相互作用的关系。(P111 道路条件)

23、目前测绘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直角坐标法、三定点法、、交会法等。(P143 平面极坐标法)

24、绝对指标是用来反映交通事故的和水平的绝对数量。(P195 总体规模)

25、相对指标可分为结构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P195 比较相对数)

26、道路交通安全可以通过主观的安全感受和客观的

进行评价。(P225 安全程度)

27、事故现场在事故发生时产生,根据其完整和真实城调度可分为原始现场、、伪造现场、逃逸现场和恢复现场五类。(P129 变动现场)

28、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三类指

标:,也称事故绝对指标;事故率指标,通常称为相对指标;管理水平指标。(P227 事故总量指标)

29、道路交通事故预测的母的是为了掌握道路交通事故的未来状况和,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P237 发展趋势)

30、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方法可分为和定量预测两大类。(P247 定性预测)

31、两个货多个道路使用者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彼此接近到一定程度,此时若不改变起运动状态,就有发生碰撞的危险,这种现象称为。(P249 交通冲突)

32、交通冲突是一个随机事件,其本身具有和模糊性。(P251 偶然性)

33、道路设计一般可分为路线设计、、路面设计、道路构造物设计和平面交叉口设计。(P263 路基设计)

34、是在夜间行车时,为防止驾驶员收到对向来车前照灯眩目,而在道路上设置的一种保证行车安全并提高行车舒适性的构造物。(P23 防眩设施)

35、光线突然由亮变暗时的适应过程成为。(P23 暗适应)

36、注意指人们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对象的指向和。(P28 集中)

37、情感可分为道德感、和美感。(P29 理智感)

38、汽车的制动性主要从制动效能、和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3个方面来评价。(P43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39、汽车发生碰撞事故一般是指汽车和外部事物之间的碰撞,称为。(P58 一次碰撞)

40、两辆汽车在同一条车道上相向行驶,发现时来不及或无法错车,

只能双方采取制动措施,使车辆在相撞之前安全停车的最短距离,称为(P84 会车视距)

二、判断题:

1.交通状态处于安全状态,并不一定不发生事故;交通系统处于不

安全状态,是因为由事故引起的。(×)

2.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有三大特点,分别为事故死亡人数多,事故数及伤亡人数呈低速增长趋势,高速公路事故率大大高于普通公路。(×)

3.在夜间,离汽车前照灯的距离远的物体也能较易看清。(×)

4.刺激信号显露的时间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反应时间随刺激信号显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5.汽车通常设计成具有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

6.安全车身结构应包括“经得住碰撞的车身”和“吸收冲击的汽车前部及后部”。(√)

7.道路超高规定在4%—7%之间。(×)

8.路面按照力学特性份柔性和刚性两类。各种沥青路面都属于柔性路,水泥混凝土和碎石路面属于刚性路面。(×)

9.道路线性要素的景观协调包括视觉上和平面上的协调。(×)

10.任何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车、物五个要

素。人、车、物是构成交通事故现场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交通事故现场存在的前提。(×)

11.事故处理时,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争议双方进行协商后再处理。(×)

12.两辆同型号汽车以相同速度正面碰撞与其中一辆汽车对坚固墙壁的相撞等价。(√)

13.汽车碰撞时的速度是造成车内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

14.我国目前在交通安全管理上常采用的绝对指标有交通事故次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即交通安全四项指标。(√)

15.质量控制法是一种基于假设的理论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法要比其他统计方法更合理,且表明危险路段改善的优先次序。

(×)

16.道路教育安全评价指标包括事故总量指标、事故率指标、安全管理水平指标。(√)

17.道路交通事故预测一般分为三阶段:数据采集阶段,建模阶段,评价过程。(×)

18.在道路设计的安全审计中,有积水,积雪的情况时要考虑危险增加到何种程度,有必要的话只能改变路面面层的材料与结构,增大横向附着系数。(×)

19.交通标志的颜色,形状和符号被称为交通标志的三要素。(√)

20.一般来说,交叉口的饱和度越高,则周期越长;饱和度越底,则周期越短。(√)

参考答案来源:

1.交通状态处于安全状态,并不一定不发生事故;交通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也未必完全是由事故引起的。(第一章,P1)

2.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有三大特点,分别为事故死亡人数多,事故数及伤亡人数呈高速增长趋势,高速公路事故率大大高于普通公路。(第一章,P11-12)

3.在夜间,离汽车前照灯的距离越远,照度越低,因此远处大的物体也不易看清。(第二章P21)

4.刺激信号显露的时间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反应时间随刺激信号显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第二章 P25)

5.汽车通常设计成具有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第三章 P41)

6.安全车身结构应包括“经得住碰撞的车身”和“吸收冲击的汽车前部及后部”(第三章 P59)

7.道路超高规定在2%—6%之间。(第四章 P77)

8.路面按照力学特性份柔性和刚性两类。各种沥青路面和碎石都属于柔性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属于刚性路面。(第四章 P93)

9.道路线性要素的景观协调包括视觉上和立体上的协调。(第五章

P112)

10.任何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车、物五个要素。时间和空间是构成交通事故现场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交通事故

现场存在的前提。(第六章 P128)

11.事故处理时,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立即报告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管辖,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决定,并通知争议各方。(第六章 P145)

12.两辆同型号汽车以相同速度正面碰撞与其中一辆汽车对坚固墙壁的相撞等价。(第七章 P168)

13.汽车碰撞时的减速度或者加速度是造成车内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第七章 P168)

14.我国目前在交通安全管理上常采用的绝对指标有交通事故次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即交通安全四项指标。(第八章 P195)

15.质量控制法是一种基于假设的理论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法要比其他统计方法更合理,但是却没有表明危险路段改善的优先次序。(第八章 P210)

16.道路教育安全评价指标包括事故总量指标、事故率指标、安全管理水平指标。(第九章 P228)

17.道路交通事故预测一般分为三阶段:设计阶段,建模阶段,评价过程。(第九章 P238)

18.在道路设计的安全审计中,有积水,积雪的情况时要考虑危险增加到何种程度,有必要的话要调整几何线性指标或改变路面面层的材料与结构,增大横向附着系数。(第十章 P271)

19.交通标志的颜色,形状和符号被称为交通标志的三要素。(第十一

章 P296)

20.一般来说,交叉口的饱和度越高,则周期越长;饱和度越底,则周期越短。(第十一章 P29)

三、名词解释

1.交通安全:交通安全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或财

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

2.汽车被动安全性:汽车被动安全性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汽车本

身减轻人员受伤和货物受损的性能,又可分为内部被动安全性和外部被动安全性。

3.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简称ABS,是一种机

电液一体化装置。它在传统制动系统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控制技术,实现制动力的自动调节,防止制动车轮抱死,以期获得最有效的制动效果,并大大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

4.停车视距: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看到同一车道上前方的障碍物

时,从开始制动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的最短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5.交通环境:交通环境是指车辆运行过程中,所处的道路条件、交

通条件、管理条件、气候条件等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6.道路交通事故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主要是分析事故发生的原

因,找出事故的重点或典型类型的形态,提出改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汽车安全设计、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等措施。

7.事故车辆车速分析:事故车辆车速分析就是利用车辆的制动痕迹、

碰撞散落物体以及碰撞力学原理,对制动车速、碰撞车速等进行推算。

8.交通事故率:交通事故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某一地

区或某一具体道路地点的事故次数、伤亡人数与其人口数、登记机动车辆数、运行里程的相对关系。

9.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志是一种用文字与图案传递特定信息,

用以管理道路交通的安全设施。

10.交通事故分析:交通事故分析是对交通事故总体进行的调查研

究活动,目的是查明交通事故总体的分布状况、发展方向及各种影响因素对事故总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便从宏观上定量地认识事故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

三、简答题

1.简述道路交通事故构成要素(P2)

答:1)车辆;2)在道路上;3)在运动中;4)发生事态;5)违章;6)过失;7)有后果

2.简述影响制动性能的因素及改善措施(P46)

答:影响制动性能的因素有:1)汽车本身制动系统;2)外界行驶条件。

改善措施有:1)提高制动效能;2)提高制动效能的恒定性;3)提高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