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前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在当前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人进城,新建成的建筑为世界建筑总量的一半,城市地表径流量大,易于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和水污染等问题加剧。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先后出台了海绵城市规范要点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等规

范性文件,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通过经济技术比

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

(一)主要工程

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1)渗: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

(2)滞: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3)蓄: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

(4)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适当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建设;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

(5)用: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现生利用设施;建设综合雨水利用设施等。更新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的老旧管网等。(6)排:进行河道清淤,有条件的地区拓宽河道,开展城市河流湖泊整治,恢复天然河湖水系连通;新建地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老旧城区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高标准建设雨水管网,加大截流倍流;加快易涝立交桥区、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提标改造等。

2.城市建成区外主要工程:

(1)防洪:因地制宜,建设防洪堤坝、涵闸,分洪和蓄滞洪设施等,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

(2)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等;

(3)水源涵养工程:水源涵养林、湿地、水源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

1.水安全方面: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保护等。

3.水环境方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超采问题等。

4.周边区域影响方面: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情况等。

第一部分片区基本情况

(一)自然环境

通州区片区北至凤港减河、港沟河(不含),西南至通大界、东南至京冀、京津界,包括永乐店镇(38个村)、于家务回族自治乡(23个村)及漷县镇凤港减河南(7个村)和马驹桥镇(3个村)。

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1.3℃,年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

25.8℃,年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5.3℃,年极端最高气温40.3℃(1961年6月),年极端最低气温-21℃(1966年2月)。

通州区降水特点为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1956~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3mm,年降水量最大值为1087.2mm(1959年),最小值仅为286.5mm(2000年)。汛期降水量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左右。

多年平均(1980~2000年)水面蒸发量约为1200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多年平均时数为2730h。地面年平均温度13.6℃,1月平均地温-5.8℃,7月平均地温29.8℃。全年平均无霜期为179天。一般年份冻土深度为52cm,最深达70cm,最浅为32cm。

(二)排水情况

片区排水能力较为滞后。行政村排水设施还采用落后的雨污合流式,直接排入附近沟渠内。遇的暴雨季节排水能力更显不畅。

篇四: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当今社会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城市化比例越来越高带来高度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表现最突出的雨洪问题。

现行城市的雨洪模型如同一个山峰来的快走的快,但带给我们的灾难,触目惊心。

如北京7,21暴雨。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在我的认识中,造成这么大的损失的洪水只会发生在有超大面积降雨的季节,而不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和这么小的降雨面积。日本已经有成功的项目,在综合考虑的种植模式,种植可以给提供小鸟食物的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我国政府提出的整改目标很迫切,提高城市的排涝标准。实施时间段要求高。有专家教授说不能实现。根据我国领导人的决心和实施的力度能够实现。

首要任务改变现在的雨洪模型,由山峰变为缓坡,不让雨水快来快走,改为缓来慢走。如图

具体措施由政府部门统一指导监督运作会取得最好效果。

首先改变城市热岛效应

措施一:积极开展城市大面积立体绿化,屋顶绿化。

作用:1,进行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后,降低城市的温度。 2,延长雨水进入排水管道的时间,形成错峰排水。道路积水,屋顶植物过滤后的水,立体植物上的水先后进入排水沟。

措施二,城市中心建立永久的蓄水设施。屋顶露天水池和地下水池。

其次:人工控制降雨强度和梯次降雨,

措施;根据早期预测降雨规模,有计划的人工降雨,达到大面积、弱强度、多梯次降雨的效果。也可以根据地区能承受的降雨强度差异,合理安排降雨强度。干旱区、平原区、森林地区、城市周边地区可计划降雨强度较高,荒山区,城市区可多批次,弱强度降雨。

第三:优先在关键位置实施合适排水工程

结合地形在排水困难处,,充分考虑流域面积合理计算地表

径流量,实施合理排水工程。如:方案1深层大直径排水管道(盾构法施工)

方案2大型地下蓄水建筑(蓄水利用)

方案3地上水体设施(配备补水排水两用管

道保持水面)

方案123相互结合

以上措施综合运用实施,有决心就能取的很好的效果。

1.1.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考核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规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对低

于雨水设施设计降雨量的降雨,雨水设施不得出现雨水未经控制直接外排的现象。特殊情况下(如地下水位高、径流污染严重、土壤渗透性差、地下建筑(构)物阻挡、地形陡峭等),径流雨水难以通过入渗补充地下水、储存回用等方式减排时,若径流雨水经过合理控制(如土壤渗滤净化)后排放的,可视为达到径流总量控制要求。

1.1.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考核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在地块雨水排放口、关键管网节点安装观测计量装置及雨量监测装置,连续(不少于一年、监测频率不低于15分钟/次)进行监测;结合相关设计图纸与现场勘测,对示范区域内雨水设施的衔接关系、汇水面积、有效调蓄容积进行计算,判断设施的设计降雨量标准及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必要时结合实际降雨的连续监测分析进行辅助判断),进而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逐层计算得到示范区域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同时,结合气象部门提供的近3年的连续降雨的模型模拟,辅助分析示范区域近3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

1.2.1 城市热岛效应——考核要求

热岛强度得到缓解。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夏季(按6-9月)日平均气温不高于同期其他区域的日均气温,或与同区域历史同期(扣除自然气温变化影响)相比呈现下降趋势。

1.2.2 城市热岛效应——考核方法

根据区域型气象站和连片的温湿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长期监测,对比得出数据指标。

1.3.1 水环境质量——考核要求

通过在线水质监测,对水质常规参数进行监测。水体不得出现黑臭现象。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标准,且优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质。当城市内河水系存在上游来水时,下游断面主要指标不得低于来水指标(根据各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三年实施计划。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不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标准,或不劣于海绵城市建设前。

1.3.2 水环境质量——考核方法

具有完备的监测数据,并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水质检测。

1.4.1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考核要求

雨水径流污染、合流制管渠溢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1.雨水管网不得有污水直接排入水体;2.非降雨时段,合流制管渠不得有污水直排水体;3.雨水直排或合流制管渠溢流进入城市内河水系的,应采取生态治理后入河,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IV类。按各个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规划要求,SS年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为50%。

1.4.2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考核方法

查看管网排放口,辅助以必要的流量监测手段,配合实施在线径流污染物削减率SS指标的监测,并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水质检测。

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监测机构对示范区域各类雨水设施的径流污染物(如SS等)削减率进行监测,并结合示范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价结果,计算年径流污染总量削减率。必要时,进行长历时连续降雨的模型模拟分析,辅助确定年径流污染总量削减率,溢流污染控制率通过对管网排放口流量与水质进行连续监测获得。

1.5.1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考核要求

历史积水点彻底消除或明显减少,或者在同等降雨条件下积水程度显著减轻(试点区内涝防治标准为30年一遇)。城市内涝得到有效防范,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的标准。

1.5.2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考核方法

通过安装实施雨水井液位在线监测,查看降雨记录、监测记录等,必要时通过模型辅助判断。

本区域主要依靠河道沟渠、泵站等设施来进行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现实情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涝后必旱,旱涝急转”。另外,各行政村排水能力较为滞后,排水设施

还采用落后的雨污合流的自流式和明沟式,直接排入附近沟渠内,遇到暴雨季节排水能力更显不畅。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