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word版教案

渔歌子word版教案
渔歌子word版教案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看到你们这么活泼可爱,我很想认识你们,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谁给你取的。你们的名字都是爸爸妈妈帮你取的。但有一个人,他的名字是当时的皇帝给他取的,他叫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板书:张志和心志平和)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渔歌子)

2、谁来读一读课题。(预设正确:读得非常准确——渔歌子是词牌名,不能读轻声。要读渔歌子)谁再来?(生读)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把生字读准确,把词读通顺。(生自由读)

2、(课件出示《渔歌子》。)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生读)

这首词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读,老师把它用红色描出来了。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谁来读一读。

相机指导生字:

(1)“西塞山”的“塞”(平舌音)

(2)读准“箬笠”(翘舌音)这是箬笠,(出示图片)你们认识吗?看看这是用什么做的?(用竹蔑、箬叶编制的斗笠)

写好“笠”——“笠”字是要求写的生字,请同学们拿出小手,跟我一起写。上下结构,上面竹字头,下面是一个立字。

知道什么是蓑衣吗?看,这就是蓑衣(出示图片)

(3)鹭——鹭字也是本课要求写的生字,怎样能将它写得漂亮些?有什么诀窍?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面稍扁点,下面瘦长些。(师范写)请同学们在书本上写一个。

我们再来把这几个字读一遍。

3、除了把词读准确还要注意词中的节奏。(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谁愿意来读一读。(几个生读)做到字断气不断。或者语断声连

若读不好,指导后再让学生自由多读几遍。

4、既然是一首词,还要读出词的韵味来。你来(生读)

(评价:有一点点词的味道了。谁能让词的味道再浓一点。

词在过去是用来唱的,它更讲究音乐感,讲究快慢缓急,讲究轻重变化,每个字在乐谱中一样,不要太快,太快了词的味道就没有了。)

5、这就是词的味道,让我们一起读。(齐读)

过渡:斜风细雨——(不须归),斜风细雨——(不须归),斜风细雨——(不须归)。词人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啊?(板书:风景优美)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你去看看都有哪些景物?用笔圈出来。

2、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生答)是的,总共有9种景物。(点明学习方法:像这样,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来理解诗歌,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3、同学们,一首词27个字,居然包含着9种景物,我觉得词人太了不起了。看着这9种景物,能把它背出来吗?我们试一试。

4、(课件出示这9种景物)这9种景物中,有哪些景哪些物呢?(出示:7种景2种物)

景:

看着这7个词,细细地读,静静地想,读着读着,它会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一幅画呢?

1、交流(穿插色彩、图片、香味)我们先来看看桃花。(流水,白鹭)

桃花:(出示图片):我看到了粉红色的娇艳的桃花,一团团,一簇簇地桃花。还有哪些也是描写桃花的诗句?你说。{若说不来,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诗句,我们来读一读。出示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你还看到了什么?

流水:(出示图片)看到了清澈见底的流水,鳜鱼在下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绿色:“正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诗为证。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一句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白鹭:(出示图片)(白鹭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雨:(出示图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西塞山、鳜鱼、斜风细雨:看到了苍翠欲滴的西塞山,一些毛毛细雨,还有在河里活蹦乱跳的鳜鱼。

(预设听到:我听见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鳜鱼活蹦乱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我听到小鸟叽叽喳喳的声音,我听到下雨的声音是沙沙沙的。风吹动花的声音,花开的声音)

——评价:她的耳朵可真灵,给我们展现流水的声音,斜风细雨的声音。

你还闻到了什么?(阵阵花香,春天的气息)

师总结:是啊,白鹭翻飞于苍翠欲滴的西塞山,我们看到了红艳艳的桃花,那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的桃花,潺潺流水中,鳜鱼在那嬉戏歌唱,春天里,细雨绵绵,像花针,像牛毛。一阵斜风吹过,不是发出阵阵花香。多美的一幅画啊!

2、师:还有很多同学看到更多的东西,没关系,把你看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让白鹭飞得更高,让鱼更加欢腾。好不好?(自己练)(配乐指名读)

——评价:你看让白鹭飞得更高,让我们闻到春天的花香。

我看到了欢腾的自由自在的鳜鱼(生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都有点不想回家了

你能让白鹭飞得更高些吗?

这么美的景色,你读的这么快,我都来不及欣赏了。

这么美的景色,白鹭边飞边欣赏,你能读出欣赏的感觉吗?

【预设1:可是听她的读,这个老人还是想回家的感觉——师深情地范读不须归。好一个不须归的老人哪!来,你再来(生读)慢一点(生再读)还太快一点,再留恋一点。(齐读)】。

这首词的确很美,用古人的话讲,叫“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相信我们能够将它美美地吟诵出来。(配乐。生齐读。)

师:所以斜风细雨——(不须归)

物:

1、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箬笠、蓑衣这两种物。

想象一下,头戴箬笠,身穿蓑衣,这样一个人,可能会在雨中干什么呢?(钓鱼)师:这样的生活,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呢?(悠然自得、自由自在、怡然自得……)

2、你觉得这个人可能会是谁呢?(张志和)

3、师:一个好友颜真卿曾说,张志和平常钓鱼的鱼竿上没有鱼钩,能钓到鱼吗?(不能)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到了什么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张志和(出示作者简介)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十六岁那年中了举人,任命为待诏,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

师:看了这份资料,其实他想钓的是什么呢?(生答)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自由自在的生活)还有吗?你说(桃花的香味,快乐的心情)你真是个有诗意的人哪!

是啊,他钓到的是美景,钓到的是快乐的心情,钓到的是那份悠然自得。这也是他的一个愿望。他的心愿是过悠闲自在的生活。(板书:生活悠闲)所以斜风细雨——(不须归)

4、张志和有一个哥哥叫张松龄,因为怕他流连忘返,于是根据弟弟的这首词也做了一首词(出示:《和(读第四声)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自己读读这首词。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来)你怎么知道?(狂风浪起且须还。)一个字(还)

师:哥哥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现在我做哥哥,你就是我的小弟弟张志和,咱哥两来对一对,我用我的词,你用你的词,可以吗?(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且须还——不须归;且须还——不须归;且须还——不须归)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吧!

四、情感升华,歌曲收尾

1、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唱唱它。出示歌曲《渔歌子》

2、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对后人影响很大,苏轼将它改写成了《浣溪沙》,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

西塞山边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肥。

自庇一身青篛笠,相随到处。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板书

渔歌子

张志和

风景优美

不须归

生活悠闲

渔歌子教学实录

《渔歌子》教学实录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曾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2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3预备起。配乐梦江南 生:(齐背,放课件)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4它的作者是代的张志和 拿出你的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渔歌子 师:读一读。 生:渔歌子。 师:真好。“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再来一遍。 生:渔歌子。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 生:词牌名。(课件)5 师:词牌名有什么作用? 生1: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 师:是的,还有谁来补充? 生2:词牌名还限定了词的类型 师:也就是说词牌名规定了词的—— 生:形式与字数。 师: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 生:长。 师:有的—— 生:短。 师: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 生:长短句。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师:好的,同学们,拿出课本,按照自读要求来读这首词。(出示自读要求)6生自读。

师:请你来把要求读一读。 生:第一遍,不读错字,口齿清楚;第二遍,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第三遍,试着读出词的韵味。 师:好,开始吧。 生:自读。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请你。 生:读词。(课件7) 师: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这首词中“塞”字是多音字,它既可以 读,西塞山,是山名,塞是平舌音。还可以读塞子,也可以读,堵塞。还有两个词不常见,一个是——生:“箬笠”。 师:知道“箬笠”是什么吗? 生:这两个字都是竹字头,应该是竹子做成的……(犹豫,说不出来了) 师: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生:“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用来挡雨和阳光。 师:很好。“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斗笠。课件9“箬笠”这两个字是形声字,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吗?(熟字加偏旁、编故事) 师: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 生:蓑衣。箬笠蓑衣都是避雨工具,相当于今天的雨帽和雨衣,书上 注释里面也有,其实,联系注释也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呀。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古人吟诗诵词喜欢击掌打节拍,还喜欢踏歌,就是用脚打节拍。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 师示范、领读、生拍手读。(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古诗)10 师:示范、领读,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拍手读。 师:真好 师:词的节奏大家读出来了,古人读词还讲求韵味儿。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生接)缩短一些。 生情不自禁地试读起来。 师:不——需——归——一声字拉长一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出了词的韵味。 师:把掌声送给她。一起来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水乡二月桃花汛期之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学情分析】 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教学难点: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为什么喜欢钓鱼? 今天,我们学的词人张志和也很爱垂钓,他喜爱的原因是否跟你们一样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中,一起去领略作者的心境吧! 2、了解词牌名。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了解词:这是一首词,与诗不同,句子有长有短【出示课件】,所以又叫长短句。 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它的词牌名。读关于词牌名的介绍。《渔歌子》原来叫做《渔父》或者《渔父乐》。后来,有人给它配上了曲子,也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了,所以“子”要读轻声。 范读、齐读课题。 二、一读——字正腔圆地读。 1、练习读。有人说诗词是语言的贵族,这首词一共27个字,非常简练,因此,读的时候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准确。请大家甩开声音练读一下吧! 生自由大声地练习读。 2、指名读。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两名学生左右,老师相机点评) 3、学习生字词。 塞:还有哪些读音?【出示课件】齐读多音字“塞”的相关读音及组词。 西塞山在哪?原来,结合课文的注释可以帮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啊。

五年级上册语文《渔歌子》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 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 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 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刘玲新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 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师:渔夫打鱼,究竟唱了什么呢?在进入正式学习这首词之前,请先看我们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2、我能简单的说出整首词的含义,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体会渔夫悠 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师:齐读一遍好吗?学习目标,预备起!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了,那,你能达到这些目标吗?(能)声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自学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些目标,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一):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预设:(师照着名单,随便叫人)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渔歌子》优质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师:第一次跟张老师上课紧张吗? 生:不紧张师:敢发言吗?生:敢 师:我们来对答几句,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神采奕奕 生:老师神采奕奕或老师精神抖擞 师:同学们活泼可爱 生:预设,老师活泼可爱。 师:老师活泼可爱不太合适,这是形容孩子们的,让学生换词、讨论(和蔼可亲、精神饱满)老师再说同学们活泼可爱 生:老师和蔼可亲师:你们都是老师的知己,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生:做好了 师: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啊。)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齐读课题“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不是题目。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词牌名还有很多,老师又给大家带来几个,生读,再读课题,读出音乐的旋律。(课件出示:渔歌子)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首词。谁来说一说词的特点。生若说不出来,引导从字数上来说噢!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呢词也叫长短句。这首词的作者是?(张志和)

你知道张志和吗?(提前让学生了解张志和,并让学生互相补充)张志和:唐代著名词人、诗人,浙江金华人。原名张龟龄,字子同,号烟波钓徒。在他的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张志和简介让我们一起走近张志和,走进诗词的意境。(课件:渔歌子朗诵) 二、初读,感知 刚才一定被词的意境所陶醉,我们一起读,再读之前老师先给你们介绍两个小老师帮帮你们。 第一个小老师是文中的注音,注音注音,帮你正音。 第二个小老师是课文下面有什么,注释,注释注释帮你解释。下面借助这两个小老师把这首词自读几遍。开始。 在第一个小老师的帮助下生字词都学会了吗?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 1.谁来读一下生字词。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课件出示这些字中有没有多音字?在这里,读sài这几个词怎么读?谁来读一下。塞车(sāi)边塞(sài)茅塞顿开(sè)教学生这个读音课件出示 2.2.第二个小老师用的怎么样呢?老师说词语,你们解释怎么样?西塞山鳜鱼箬笠让学生起来理解箬笠,师出示图片蓑衣让学生起来理解箬笠,师出示图片这两个小老师用的都很好。 3.3.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这首词?看老师又请来了斜线小帮

《渔歌子》优秀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情感。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以辅助理解词并体会其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 美。教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 学法:合作探究、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听《渔歌子》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简介张志和生平。 3、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4、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 结构特点。 5、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渔 歌 子 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一下: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三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屏幕出示)同学们表现真棒,相信这节课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词牌名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提示: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强调多音字“塞sài”,看插图理解“箬笠、蓑衣”。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4、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头看前面……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翠绿的西塞山 :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陡峭的西塞山 :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怎样的桃花? :粉红的桃花 :多姿多彩的桃花 :姹紫嫣红的桃花 怎样的斜风? :微微的斜风…… 细雨?蒙蒙的,凉凉的 流水、白露、鲑鱼?选一个说说?鲜美的鲑鱼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那能不能把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 一、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组教材的主体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是唐代文学家张志和的代表到。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一个“不须归”唤起了人们对江南的眷恋之情,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一)教学目标: 1、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进而背诵这首词。 2、通过品味文本,想象画面,走进作者的心灵。 3、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文本进行想象,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以及了解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情”的艺术表现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不须归”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教学课时: 一课时

4、教具准备: 课件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方法:借助注释、看插图、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应继续巩固提高这些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以歌入手,走进文本 课前播放歌曲渔歌子的录像,让学生去感受,然后与学生讨论这首歌曲: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么?” 师:“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的歌中隐藏着一首千古流传的词,你知道是哪几句么?” 引出课题,板书:渔歌子 (二)品读文本,读出味道 1、读得正确。 首先,全班齐读,重点认读:鳜鱼、蓑衣、箬笠,并在读中指导“鳜、蓑、箬”的写法。 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大家跟着老师来试一试!”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案 三堰小学陈玉荣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 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 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师:同学们,一首好的诗词,它不仅仅是诗词,我们还可以把它当做一幅画来欣赏。同学们,回顾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还有一个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共同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请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自学指导(三)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幅画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优美的音乐,听老师读这首词,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物?你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提示:从景物的颜色、动物的情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发挥同学们独特丰富的想象力,三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生汇报,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渔歌子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1.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齐答)《忆江南》。 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词有什么特点呢? 2.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请位同学来读读题目,强调子读第三声。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介绍张志和。(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2.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忆江南》回忆了江南的美景。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把生字读正确,把诗读通顺。 3.(课件出示《渔歌子》。)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读准“西塞山”的“塞”“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 4.齐读这首诗。 5.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6.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2.指名说。 预设: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需要回家。 3.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在书上圈一圈。 4.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预设: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 5.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你能朗诵一下吗? 6.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预设: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预设: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预设: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心旷神怡、悠闲自在、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渔歌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语四下古诗词三首之《渔歌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1、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词诵读的课堂氛围。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内容,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把握词眼“不须归”,感受“钓翁之意不在钓”的闲适散淡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的朗读《渔歌子》,感受到词表达的内容和意境,能背诵这首词。 2、品读《渔歌子》词句,体会词中描写的景物美,想象词的画面美、意境美。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学习古诗词阅读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学习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读好这首词,品词品句,想象并描述这首词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所表现的词人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了解一点词的基本常识。 教师准备:朗诵配音;简笔画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忆江南》,引出《渔歌子》。 1、生背诵。 2、交流补充关于词的知识

3、引出今天要学的新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生读题,读准“子”第三声。 二、正确读词,能读出节奏、韵味。 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把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儿词的味道。 3、借助课后注释,初步感受这首词写了什么。 三、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诵出风光美 1、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2、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你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3、自主选择方式表现自己的想象,可口述,可描写,可画画等。 4、入情入境地吟诵《渔歌子》。 四、走进诗人,诵出词人的悠闲。 1、走近诗人——张志和 2、师生交流解读词人:略 3、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是什么让你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4、带着清闲飘逸的心,师生一起背诵。 五、悬念激发课外阅读 张志和诗词中最有影响的是他写的《渔歌子》,他一共写了五首,那么其他四首到底都写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那就请大 家课外去揭秘,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全面的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奇怪的钓鱼人,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和发现的。 六、课后作业,巩固练习。 1、抄写《渔歌子》,书写要工整。 2、课外阅读张志和写的其他四首《渔歌子》。 板书:

渔歌子教案

23、渔歌子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他…… 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 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生②像牛毛,像绣花;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微风吹拂凉风习习清风徐徐毛毛雨毛毛细雨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细雨绵绵绵绵小雨细雨如烟烟雨蒙蒙细雨飘零阴雨绵绵淅淅沥沥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Ancient Poetry "Song of the Fisherm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词中的生字,背诵这首词。 2、学会图文结合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件搜集田园诗 四、教学流程: (一)忆旧知知作者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背诵过很多首古诗。谁写渔人垂钓的古诗?这节课老师再和大家学习一首和垂钓有关的,但不是诗,而是词。(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通过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学生介绍) (二)读词句学生字 1、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词,注意生字,听得一字不落。 2、学生自由读。还要注意生字,要读得一字不错,直到

读得字正腔圆为止。 3、认生字。去拼音指读,齐读。 4、写生字。“塞”“鹭”“笠”学生观察相同之处。写时注意什么?“鹭”学生规范美观地练写。相互鉴赏。 5、画节奏。轻声读出节奏感。 (三)知背景悟诗意 1、回忆以前学习诗句意思的方法。(换语序、补省略、看插图、看注释、查字典) 2、用看插图的方法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引导日围绕词句) 3、继续看画面。把画面转化成文字,不用写出来,说出来就可以。(引导围绕整首词说) 4、讲述背景:张志和——烟波钓徒。点拨:不须归。 5、同样这幅画面,张志和见了是怎样表达的?(学生读词)我们见了却说得这样详细,快成一段话了。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词短小、精悍) 6、这么有魅力的经典古诗词,我们背诵下来吧。边背诵、边想象画面。(配乐朗诵) (四)巧拓展广积累 哥哥担心弟弟放浪江湖,和词一首: 和答弟志和于赋歌 唐张松龄

古诗诵读渔歌子

古诗诵读渔歌子 教学目标: .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朗读《渔歌子》。 .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简介作者。 .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自学。 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词两首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读一读、背一背。

最新《渔歌子》四年级语文教案(精品)

《渔歌子》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教学《渔歌子》

1课前准备:介绍自己的名字以及取名的含义。 刚才我们聊了一些和名字有关系的话题,那么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师板书:张志和 问:不知道没有关系的,做个更有意思的游戏,猜一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释: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课件出示)。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去领略他那个年代的生活画面。板书:渔歌子。齐读 2.问:‘渔歌子’是题目吗?” ‘渔歌子’其实是词牌名,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者提示,虽然这首诗写的就是‘渔歌子’,就是渔父打鱼时唱的歌,不过它不是题目,是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课件:渔歌子五首)请同学们看看,是否发现了渔歌子的规律, “渔歌子”是词牌名,内容可以与打渔全无关系。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目标一:读: 1、初读。 ①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②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③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⒉再读课文 ①要读出诗中写的内容,写的味道。请生读,点评。 ②你们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请几个同学回答。 这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有一个人,是不是?所以你在读的时候,既要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还要能想象出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带有怎样的性格呢?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③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每个人都试一试。 ④大家再一起试试。(柔和、舒缓)

⑤修改建议:“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声调要稍稍拉长一些。”师范:语调自然,节奏平缓, ⑥请大家试着再读一遍,喜欢的同学还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⑦评:恩,味道出来了。等理解了这首诗,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呢! 目标二:理解诗意 1、请生译,增补。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诗中字的意思。 2、把诗齐读一遍,把刚才这位同学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 三、细读体悟。 ㈠“解”诗,细读景物 1、请大家看前两句。大屏幕上出现的前两行诗句中(“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这些景物用黄色字体被清晰地标示出来。)一起轻轻地读。问:“我为什么把这些字都变成了黄色的呢?” “那么西塞山前又有怎样的风景呢?”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 2、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景物大家没有说出来呢,请同学们去找找。“斜风、细雨”。这样,西塞山前这幅美妙的图画就全了。 3、春色图(这是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 看着这幅图,感受一下—— [复踏] 青山、白鹭、粉桃、碧水,足以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墨画,读—— 振翅的白鹭,更给这一幅静静的画面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生趣。读—— 清亮的流水中,山跃动起来,生机无限,读—— 山间,坡底,满是一片儿一片儿如红云般的桃花,绚丽无比,读——问: 西塞山前,是怎样的桃花? 西塞山前,又是怎样的流水? ⑴问题:“你看,西塞山前应该有梨花,有杏花,可是却为什么要写“桃花”?”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播放音乐)同学们,大家还记得这首曲子吗?对,这就是我们四年级下册周目标导航第一单元名曲推荐中的《春江花月夜》。听着这着婉转悠扬的曲调,让我们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忆江南》。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说说看…… (预设:《忆江南》是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谱上曲子唱出来。)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渔歌子》是词牌名。(板书课题) 二、初读体会,读出词的味道。

1.词人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出示ppt) (1)自由读,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多音字:“蓑”、“箬”、“塞”、的读音。 2.出示三组词语,分别是有关颜色、春天、轻松自在心情的,让学生认读,并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说几句话。 3.出示诵读要求:请大家试着再读几遍,注意刚才老师强调的个别字的音,争取把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并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

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4.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词的味道。(ppt出示节奏图)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渔歌子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渔歌子》三十分钟片段教学设计 长沙市开福区马栏山小学 凌敏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题,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1、师: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咏柳》、《春日》等。今天所学的这首古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呢? 课件出示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唱的歌曲。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 二、解读画面,品味词境 师:备课的时候,老师也像你们刚才一样反反复复地读着这首词。读着读着,眼睛里就只剩下了三个字。猜猜看,是哪三个字? 生:“不须归”。 师:答得好!(板书:不须归)“归”就是——(生答:回家)“须”就是——(生接答:需要)“不须归”连起来就是——(生接答:不需要回家)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这首词。能找到“须归”的理由吗? 生:“斜风细雨”。下雨了,我们一般就回家了。不会待在外面的。 师:那么,“不须归”的理由呢? 生:“青箬笠,绿蓑衣”,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就用不着回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