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绪论

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

(2)成活率、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

(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

(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

(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

第一章水文效应

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

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

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

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

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

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

(1)林冠特性

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

枝叶量:多>少

湿润程度:干>湿

(2)林分特征

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

郁闭度:

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3)雨量、雨的性质

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

(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

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

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

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另外,由于“附加截留”的存在,林冠的总截留量有可能超过林冠的饱和截留量的那个极限值。

附加截留指的是对于历时长的降水在这个阶段中枝叶体还将水继续蒸发到大气中去,它由湿而变干,这样一来又增加了截留雨水的潜力,这种因蒸发而增加的截留称为“附加截留”。

(4)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和林冠截留

在雨前林冠愈干燥,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愈大;反之,与前次降水相隔的时间愈短,则林冠含有较多的未来得及蒸发的前次截留量,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就小了。

5、林冠截留的作用

增加大气湿度

直接消减径流量,推迟林下降雨和出流,减少洪水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改变林下降雨的雨滴动能

相对延长降雨历时

6、枯枝落叶的水土保持作用

①截留、吸收部分降雨;(1kg枯枝落叶可吸收2-4kg水分,最高可达其6倍)

②彻底消灭降雨动能,形成地表保护层,维持土壤结构稳定;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④增加地表粗糙度,分散、滞缓、吸收过虑地表径流,起到调节河川流量和削弱洪峰的作用;

⑤拦截过滤固体径流,沉积沙粒,避免土沙流入河川和水库;

⑥防止土壤蒸发,稳定土壤湿度和温度,利于树木生长;

⑦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

⑧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7、森林对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

林地土层是产生森林水文效应的第三个活动层,降雨在这里进行第三次再分配。先后产生入渗、填洼、贮存、径流以及蒸发、蒸腾等水文过程。这些过程在流域的水文循环中对贮存量和输出量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降水通过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的再分配之后,一部分水分将进入土壤中被贮存,被林木及植物吸收蒸腾或通过地面直接蒸发掉;或者作为土内径流流走或渗入到地下潜水层中;而另外一部分将作为直接径流从地表流走,参与流域的汇流过程形成流域出口的洪峰流量。

降雨第三次再分配的效果不仅是影响坡面径流和流域出口流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水蚀强度的重要因素。

8、水源涵养作用

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促使水流均匀进入河川或水库,在枯水期间仍然维持一定量的水进入河川或水库的作用。

第二章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效应

1、水土保持林是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生物措施,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庞大的根系固持、网络、改良土壤;

②枯枝落叶层消灭降雨动能,拦截、过滤、分散径流;

③树干对土壤起到机械固持作用;

④林冠及地被物对降雨的拦截;

⑤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机械破坏作用;

⑥土壤具有较高的渗蓄能力;

⑦可以减少土壤结冻深度,延缓融雪,增加地下水贮量;

⑧林分的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

2、影响土壤抗蚀性的因子(土壤性质)和(植被状况)

3、树木根系对土体固持的实质:

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改变了抗剪力对剪切力的比值,从而起到了防止边坡土体滑动,增强边坡稳定性的作用。

4、影响林木固土作用的因子分析

(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重点)

①树种

根型主直根型﹥散生根型﹥水平根型

根系发育状况

根系的穿透能力

根系的表面积根径相同情况下,须根发达的根系比主直根系抗拉强度大。

②根系的物理特性

根系的直径根的抗拉力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

根系的抗拉强度随着根径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

根系的通直性根系分枝角度大,拐点多,受力时易断裂

③穿过剪切面的根量

穿越剪切截面的根截面积率越大抗剪强度越大

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根系量紧密相关

④树木的年龄

树木的年龄与根系的固土能力有紧密关系

幼林:小;中状林:大;老林:下降

⑤采伐对根系固土能力的影响

采伐后,根系逐渐腐烂,根系的固土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采伐后4~5年易发生滑坡

(2)环境因素(了解)

(3)地质条件(了解)

第三章森林立地

立地:一个地方环境的总体;

立地条件: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

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立地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立地分类: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基本相同、立地生产力水平基本一致的地段的组合。

6、森林立地的三大因子: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一)物理环境因子

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

(1)气候

大气侯主要决定者大范围或区域性森林植被的分布,而小气候明显地影响树种或群落的分布。因此,在立地分类系统中气候一般作为地域分类的依据或基础,在立地类型的划分中并不考虑气候因子。

特点:稳定、简单

(2)地形

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

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特点: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

地形是划分立地类型和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

(3)土壤

土壤是林木生长的基质,是森林立地的基本因子。

土壤厚度:厚层 100cm以上中厚层 80-100cm

中层 40-80cm 薄层 <40cm

腐殖质层:厚 >20cm,中 10-20cm,薄 <10cm

特点: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综合性强。

(4)水文

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

在平原地区该因子特别是地下水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植被因子(了解)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水热有不同的要求,从而反映到不同大气侯带的植被差别。从树种分布讲,红松代表温带湿润地区的树种,油松代表温带耐旱树种,马尾松、杉木则代表喜湿热的亚热带树种。

在植物未受严重破坏的地区,植被状况能反映出立地的质量,因此,可根据植被类型、指示植物种、建群种(或优势种)、林木优势高、生物量、收获量等也可衡量立地的质量。

(三)人为活动因子(了解)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取走林地枯枝落叶、严重开采地下水,会使立地劣变,发生土壤侵蚀,降低地下水位。

特点:多变性;不易确定性。

森林立地主导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之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确定方法:

一方面是逐个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植物必需的生活因子之间的联系,从分析中找出对生活因子影响最广、影响程度最大的那些环境因子;

另一方面则是找出处于极端状态,有可能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那些环境因子。立地分类的途径

(1)植被因子途径:利用林木生长效果(地位级或地位指数)和植被各种性质特征区别立地类型,鉴定立地质量。

(2)环境因子途径:利用土壤和地形变量来直接预测森林生产力。

由于环境因子相对比较稳定,根据它们的差异性,可从性质上划分

各种立地类型。

气候:在同一气候区内,大气候条件趋于一致,小气候差异一般可通过地形、土壤因子反映。

地形:在山区条件下,气候和土壤可通过地形来反映。

土壤:在相对一致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对森林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直接影响,常被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

(3)综合多因子途径: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途径综合多因子途径,即通过对气

候、土壤、地形、植被的综合研究,划分立地类型或立地单元。

9、森林立地分类的原则

(1)地域分异原则

森林立地分类应以光、热、水分、土壤与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主要依据。立地类型之间在主要立地因素上有明显的差异,相同立地类型在地域上可不连接,但立地条件必须基本一致,而且相对稳定,要求采取相同的造林和营林措施,有基本相同的生产力。

(2)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森林立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所以其分类必然取决于自然综合体特征的差异,必须综合立地的各构成因素,找出立地的分异特征,只有这样的分类才能反映立地的固有性质,只考虑单个或几个自然因子做出分类,往往是片面的。

然而,仅根据综合分析又很难进行具其的分类,因为综合特征又难以简要表明,综合指标也难确定,尤其在确定类型界限时难以着手。

因此,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一、两个主导因子及其划分指标,就能够容易地将类型区分开来。

(3)简明实用原则

要求建立系统时以最简明、最准确、最直观的命名和文字描述表达出来,确定的主导因子要求容易鉴别,以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分类中各级类型划分的依据和指标都要紧密地考虑树种、造林和营林上的差别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10、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

(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

方法:选择主导环境因子若干,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水平组合成一张立地条件类型表。

命名:因子+级别(程度)。如黄土阴沟坡、阴斜坡薄层土等例:

因子: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

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理化性质……)

水平:坡位(上部、中部、下部、坡角)

土层厚度(<25cm薄、25-60cm中、>60cm厚)

(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

(3)综合法;

(4)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第四章人工林种类及造林树种的选择

1、造林目的

为了维持、改进和扩大森林资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木材和各种林产品,并发挥多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和培育而成的森林。

3、天然林:原始林、天然次生林;

原始林---未经人工培育或人为干扰在原生裸地上自然发生的森林。4、人工林种类

根据培育目标的不同,将人工林划分为不同的种类称为林种。

一级林种: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二级林种:

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用材林:普通用材林、纤维造纸林、胶合板用材林、矿柱林、珍贵用材林……

5、人工林的特点

(1)人工选择的苗木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

(2)林木分布比较均匀,营养空间利用充分;

(3)空间结构合理,郁闭后分化比较小;

(4)集约程度高,生长速度快。

6、人工林培育目标

成活、成林、稳定、多功能、高效益

7、造林树种选择的意义

中国面积大,条件复杂,树种资源丰富;

历史上有树种选择不当造成大面积损失的教训;

树种选择不当,不易很快显示出来,几年或几十年后才显示,后果严重。8、树种选择的基础

(1)生物学特性(指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遗传学特性)

如径柳属和匙叶草属植物有泌盐功能

(2)生态学特性(指对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9、树种选择的原则

(1)经济学原则:满足造林目的的要求,即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林业的要求(2)生态学原则:即适地适树的原则

(3)林学原则:种苗来源;栽培技术;有无栽培经验和习惯;造林成本。10、各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

(2)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重点)

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任务:减少、阻拦及吸收地表径流,涵蓄水分,固定土壤免受各种侵蚀。

土保持林对树种的要求:

①根系发达,能笼络固持土壤;在表土疏松、侵蚀作用强烈的地方应采用根蘖性强(如刺槐、旱冬瓜)的树种或蔓生植物(如葛藤);

②枝叶量大,枯落物多,且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如刺槐、胡枝子、沙棘、紫穗槐等),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③生长较快,树冠浓密,避免雨点直接冲击地表,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保护土壤;

④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林的特殊环境。如护坡林的树种要能耐干旱瘠薄(如柠条、杜梨等),沟底防冲林及护岸林的树种要能耐水湿(如柳树、柽柳、沙棘等),抗冲淘(旱柳、青杨、杞柳、沙棘等)。

11、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12、适地适树的标准

(1)一般标准(客观标准)

用材林:成活、成林、成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对间歇性灾害因子有一定的抗衡力);

防护林:防护效益能充分发挥出来。

(2)数量化标准

立地指数;平均材积生长量;

立地期望值相当于一定的使用期内立地的价值。用以评价经济效益水平。

13、适地适树的途径

(1)选择(单纯适应)

①选地适树②选树适地

(2)改造(相对适应)

①改地适树②改树适地

14、适地适树方法

调查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人工林生长情况,是探索适地适树的主要方法。调查方法有:

(1)单因子对比法:就是在其他因子相同而只有一个立地因子不同的情况下,对比调查相同树种人工林生长效应的方法。

(2)立地类型对比法:采用分类型(或等级)对比调查人工林生长效应的方法

(3)运用多变量的分析方法

应用大量样地调查,然后进行多变量分析的方法。

此法既可了解各因子对林木生长的作用程度和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可配制各因子综合作用于林木生长的数学模型,用于立地评价和生长预测,为适地适树提供依据。

15、适地适树方案的确定

(1)主要造林树种的确定

最适生(实用面最广)、最高产、经济价值又最大树种列为主要造林树种。

每个经营单位根据经营方针、林种比例及立地条件特点,应考虑:

①速生与珍贵、针与阔、对立地条件要求严与广域性树种搭配;

②确定合适的发展比例,使树种选择方案即能发挥多种立地条件的综合生长潜力,又能满足经济多方面的要求。

(2)造林地的安排

原则: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留给经济价值较高而且立地条件要求严格的树种;生态适应性较广的树种安排在立地条件比较差的造林地。对同一树种有不同要求时,应分配给不同的造林地。

第五章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一、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也叫初植密度。

二、初始密度:指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它是各种密度的基础。

三、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

(一)造林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

(二)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

1、密度对树冠生长发育的作用

密度不同的林分,首先表现在对林分树冠发育的巨大影响。

(1)造林初期个体基本上处于孤立状态

(2)随着年龄的增长密度大的林分,平均冠幅小;密度小的林分,平均冠幅大。

2、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1)密度对树高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树木的高生长主要由树种的遗传特性、林分所处的立地条件来决定。

(2)不同树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因其喜光性、分枝特性及顶端优势等生物学特性的不同,而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

(3)不同立地对密度的反应不同特别是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

(4)其作用取决于密度范围郁闭初期,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适当加大密度,有促进主干高生长的作用。到中、后期随着密度提高,树高反而减少。

3、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1)通过密度对树冠生长的影响而发生的。

冠幅与直径生长成正相关 CW=0.6348+0.2481D

(2)在树木间开始有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

(3)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还表现在直径分布上密度加大使小径阶林木增大,而大、中径阶林木的数量减少。

4、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1)单株材积

V=(π/4)D2 H f

式中:V-单株材积,D-直径

H-树高, f-形数

因为密度 N 对H、G1.3、f 三因子都有影响

其中:N----->H、f 关系较弱

N----->D 关系大,而G1.3又取决于D2

∴G1.3就成为不同密度下单株材积的决定性因子,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作用规律与对直径生长的相同。形数(f):树干材积与以树干上某一定位置的断面积为底,以树高为高的圆柱体体积之比。该圆柱体通称为比较圆柱体。

形数为干形数量指标。(胸高形数、正形数(h/10)、实验形数)

密度与单株材积生长的效应,可以用一定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即密度竞争效应幂乘式:

V= K N-a

式中:V-单株材积, N-密度

K-因树种而异的参数, a- 因竟争状态而变化的参数当N趋于最大时a值接近于1.5,因此,此式称为3/2幂法则。

密度与单株材积呈反比。

5、密度对林分干材产量的影响

林分干材产量有两个概念:一是现存量,也就是蓄积量,另一个是总产量,也是蓄积量和间伐量之和。

即: M=VN

M =(π/4)D2 H N f

蓄积量同时决定与V和 N , V 和 N 二者互为消长。

幼林期:N 起主导作用,M 随 N 而变。达到一定N,M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不再随 N 而变,则 M 恒定。

林分生长后期:V 起主导作用,较稀的林分总蓄积量反而逐渐赶上或超过较密林分。

最终产量恒定法则:在较稀的密度范围内(立地未被充分利用),密度本身起主要作用,林分蓄积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密度的竞争效益增强,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平衡,蓄积量就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再随密度增大而增大,这个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树种、立地及栽培集约度等非密度因素。

(三)密度对干型材质的作用

(四)密度对根系生长及林分稳定性的影响

(五)造林密度对水土保持作用的影响

林分密度越大,林地的入渗性能就越好

改善了土壤的结构;

土壤水分状况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上,从而促进了水分渗透;

在一定密度范围内(0.3-0.7),林地的稳渗速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产流量和产沙量随密度的增加大幅度减少。

油松林和刺槐林的郁闭度以0.7左右为宜。

郁闭度﹥0.7 随密度的增加,土壤侵蚀量随郁闭度增强而增加

四、确定造林密度的总原则

以密度作用规律为基础,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使林木个体之间对生活因子的竞争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

五、人工林种植点配置:种植点或播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排列方式。

配置形式有(行状配置)和(群状配置)

第六章混交造林理论与技术

一、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称纯林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叫混交林

二、造林树种组成分为(造林时的树种组成)、(成林的树种组成)

1、造林时的树种组成:以各树种株数/全林总株数×100% 包括所有的乔灌木

树种。

2、成林的树种组成:以每一乔木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占全林总胸高断面积的成数表示。或以每一乔木树种的蓄积占全林总蓄积的成数表示。

三、混交林的特点(了解可不要)

1、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

2、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

(1)改善林地小气候(2)林地土壤地力得到维持和改善

3、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数量,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由于混交林大多立体利用光能,因此,综合光合产量较高。

4、混交林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的作用大。在滞蓄径流、拦截泥沙、抗蚀抗冲方面的作用大于纯林。

5、可有效地提高林木的抗逆性由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系统,食物链较长,营养结构多样,有利于各种鸟兽栖息和寄生性菌类繁殖,使众多的生物种类相互制约,因而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大量发生。如松栎混交林

6、混交林能提高生物多样性

四、种间关系的作用方式

1、机械作用方式

2、生物作用方式

3、生物物理方式

4、生物化学方式

5、生理生态关系

五、混交林的应用条件

1、森林培育的目的

A 商品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营造纯林

B 生态公益林

防护林:营造混交林

特种用途林:实验林、种子林——纯林

风景林、国防林、环境保护林——混交林

2、经营条件

经营条件好的地方——不宜多营造混交林

经营条件差的地方——营造混交林

当地没营造混交林的经验或合适的混交树种,先营造纯林,再发展混交林。

3、立地条件

在某些极端的立地(高寒、瘠薄、水湿、盐碱等)上,不宜营造混交林。

4、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直干性强、生长稳定、天然整枝能力强的树种—纯林

5、轮伐期

轮伐期长的用材林——混交林

轮伐期短的用材林——纯林

6、其它条件

森林病虫害严重的地区,应大力发展混交林。

六、混交林中的树种分类

(1)主要树种:主要培育对象,经济价值高或防护效能好,为优势树种。一般为高大乔木。

(2)伴生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为次要树种,经济价值较低,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多为中小乔木。

作用: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

(3)灌木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灌木树种。

作用:护士和改土。

七、树种的混交类型

混交类型: 将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人为搭配而成的不同组合。

(1)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乔木混交类型)

(2)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主伴混交类型)

(3)主要树种+灌木树种(乔灌混交类型)

(4)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的混交(综合性混交类型)

八、混交树种的选择

混交树种:指伴生树种、灌木树种

1、原则:适地适树,最大限度地发挥辅佐、护土、改土作用,给主要树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混交树种选择的条件

(1)与主要树种有不同的生态要求,不同的生长特点和不同的根系类型;

(2)应具有良好的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作用,给主要树种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提高林分稳定性;

(3)具有较强的耐火和抗病虫害特性;

(4)最好萌芽力强,容易繁殖。

3、混交方法

混交方法:参加混交的各个树种在造林地上的排列或配置方式。

(1)株间混交:用于种间矛盾不大的树种混交(多用于乔灌混交类型)

(2)行间混交:主要用于种间矛盾较小的树种混交(即乔灌混交或主伴混交类型)

(3)带状混交:主要用于种间矛盾较大的树种混交

(4)块状混交:适宜于种间矛盾大的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

(5)星状混交:杉木与檫树混交,杨树与刺槐混交

(6)植生组混交:应用不很普遍,多用于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及治沙造林等。

九、混交比例

指造林时每一树种的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百分比。

混交比例与种间关系的发展趋势、林木生长状况、混交效益有关。

通过调节混交比例,即可防止竞争力强的树种过分的排挤其它树种,又可使竞争力弱的树种维持一定数量,保持混交林的稳定。

十、混交林树种间关系调节技术

关键:处理好种间关系,使主要树种尽可能的多受益、少受害,兴利避害。

1、造林前:在选择主要树种的基础上,确定好混交类型、方法、比例,预防种间不利作用的发生,以确保较长时间地保持有利作用;

2、造林时:通过控制造林时间、造林方法、苗木年龄、株行距等措施,调节种间关系;

3、在林分生长过程中:平茬、修枝、抚育间伐,或环剥、去顶、断根、化学药剂抑制等。

第七章造林整地工程

一、造林整地是指造林前通过人工措施对造林地的环境条件进行改善,以使其适合林木生长。包括造林地的清理和土壤翻垦

二、造林整地的作用

(一)改善立地条件

改善小气候、改善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养分、改善土壤通气性。

(二)保持水土

1、整地是坡面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切断了径流线,改变了坡面径流状况;

3、增加了土壤入渗能力和土壤持水能力;

4、径流得到了就地拦蓄。

(三)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四)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

1、种子发芽、苗木根系愈合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了改善;(温度、水分、通气性)

2、整地后植物的物候期改变;

3、整地后苗木的根系发达,吸收根增加;

4、立地条件越差整地的效果越明显。

第八章造林方法

一、造林方法按造林所使用的材料分为:

植苗造林(苗木)、播种造林(种子)、分殖造林(营养器管)

二、影响造林苗木的成活的因素

造林苗木的成活取决于苗木生活力、造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种植技术。

1、苗木生活力:苗木体内水分状况是影响苗木活力最关键的因子。

2.造林地土壤水分状况:造林后根系尽快恢复。

3.种植技术

苗木的生活力:与遗传特性、质量特征、含水量有关系

苗木体内水分的损失:苗木根系数量减少、吸收根减少、暴露于空气中

的根系散失水分、茎叶持续蒸腾

苗木生活力丧失的速度:与树种、器官、气候条件有关。针叶树较快,阔叶树较慢;根系较快,地上部分较慢;高温、低湿、强风时较快

三、苗木栽植前的保护和处理

关键是保持苗木体内的水分平衡,尽可能缩短苗木造林。后根系恢复的时间,提高造林成活率。

栽植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处理措施

地上部分处理措施:截干、去梢、剪除侧枝、除枝叶、喷化学药剂、蒸腾抑制剂等。

截干的留干高度为地表5-10公分

去梢剪去苗干高度的1/4-1/3不超过1/2

剪除枝叶一般去掉侧枝全长或叶量的1/3-1/2

化学药剂作用:减少蒸腾,提高抗旱能力。

蒸腾抑制剂作用:阻止水分从小气孔溢散。

地下部分处理措施:修根、蘸泥浆、浸水、吸水剂、激素蘸根。外源激素包括:萘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

四、适宜的栽植造林时机:苗木地上部分生理活动较弱,而根系的生理活动较强

第九章幼林抚育管理

一、概念:

幼林抚育管理是从造林后至郁闭以前这一时期所进行抚育管理技术的统称,包括土壤管理技术和林木抚育技术,以及幼林保护和造林检查验收等。二、所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幼林抚育可使苗木渡过成活阶段,促进适时郁闭,加速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

三、林地及林木抚育管理的任务

1、通过土壤管理创造较为优越的环境,满足苗木、幼树对水分、养分、光照、温度和空气的需求;

2、进行林木控制,使之生长迅速、旺盛,并形成良好的干形;

3、保护幼林,使其免遭恶劣自然环境条件的危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

4、检查验收新造林幼林,加强造林质量管理。

第十章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

一、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1、在地域上,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各业用地,确定林业用地和数量。在时间上,根据经济条件和人们的需要,作出合理进度安排。

2、把水土保持整地工程技术和先进适用的造林技术安排到山头地块,实行科学造林,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生产力,保证了造林质量。

3、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增强造林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克服盲目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二、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的任务

1、查清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2、综合分析资料,提出规划设计的方案。

3、对有关附属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主要包括道路、通讯、灌溉与排水工程等规划设计。

4、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文件。

三、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确定范围、面积和年限,即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郁闭度小于0.3)和疏林地及宜林地的面积。

2、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为了做到适地适树,通常要根据立地条件类型选择适生的造林树种,并在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编绘立地类型图。

3、造林类型设计:是在造林立地调查及有关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林种规划和造林主要树种的选择,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造林技术措施。是造林施工和抚育管理的依据。

4、树种规划:主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和地带性原则,兼顾归家和群众的需要来选择树种。

5、林种规划与配置:根据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的确定合适林种,在立地调查和造林地调查的基础上具体落实林种布局。(五大林种:

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新炭林、特种用途林)

6、现有林经营规划:在有林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划分林分经营类型;针对不同经营类型进行经营措施规划设计。注重病虫害的防治

7、自然恢复规划: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自然恢复区必须采取措施限制人类活动,特别是严禁人类破坏地面植被。例如,封山育林育灌育草

8、种苗规划:根据造林规划设计提出的树种和种苗规格要求制定种苗规划。规划时要首先计算出每年各树种种苗需求量,然后提出用种和育苗计划,并落实种子生产及育苗基地等。

9、附属工程规划:石质山区的道路工程或北方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10、进度安排:既要考虑林业区划和规划提出的造林总任务,又要考虑规划地区栽林的任务和种苗、劳力、经济条件,通过全面分析研究做出切合实际的安排。一般以3—5年为好。

11、投资与效益估算:投资估算主要是计算造林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效益估算主要是计算造林完成后的森林覆盖率、立木蓄积、抚育间伐所生产的林产品和林副产品,以及多种经营的实际收益和生态效益等。

基层规划的顺序:从下而上;大型工程例如三北防护林规划的顺序:从上而下。

四、小班区划的原则

小班界线最好能与地貌线和地物标志相一致。

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按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特种用途地、暂不利用地划分;

②在林业用地中,按有林地、疏林地和宜林地划分。其中有林地按林分起源(天然林、人工林)、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林种、树种、林龄、郁闭度划分。

③宜林地按立地条件类型划分

(1)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发改农经〔2011〕170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和完善中央补助地方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2009]124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程根据经批准的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强化管护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实施。 第四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入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共同承担。各地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劳参与工程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五条各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对中央补助地方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的小型水土保持项目,实行中央切块下达投资规模计划、地方分解安排具体项目的管理办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衔接平衡、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审核下达和建设管理综合监督等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文件审查、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具体组织和指导项目实施,有关流域机构做好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六条水土保持工程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前期工作文件组织实施,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前期工作

818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最新整理)

南京林业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18 科目名称: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满分:150 分 注意: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水土流失2.土壤侵蚀程度3.正常侵蚀4.径流系数5.年土壤侵蚀模数 6.林带胁地7.林带结构8.输沙率9.透风系数10.荒漠化 二、填空题(10题,每格1分,共30分) 1.根据土壤侵蚀的成因和发展速度,可将土壤侵蚀分为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对象是。(3分) 2.重力侵蚀的形式主要有、、和。(4分) 3.切沟侵蚀的特点是横断面初期呈形,并形成一定高度的,长、宽、深三方向的侵蚀同时进行。(2分) 4.沟蚀有、、、等几种形式。(4分) 5.防护林带的结构类型主要有:、、。(3分) 6.按断面形式分类,梯田主要类型有:、、。(3分) 7.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类型主要有、、。(3分) 8.在林带的不同方向胁地程度不同,其规律是、。(2分) 9.风蚀发生时沙粒有三种移动方式:、、。(3分) 10.主林带方向应该与垂直,副林带方向主林带;辅助林带位于两条之间。(3分)、、简答题(5题,每题9分,共45分) 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2.我国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其相互关系? 3. 写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并说明K值的确定方法? 4.坡地改成梯田后,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5.林带横断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其防风特点是什么? 四、问答题(3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谈谈我国水土流失的形势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试论述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机制? 3.试论述风沙流活动的规律?流沙治理方法主要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农地水土保持

第一章 1.农地水土保持:在有水土流失危害的农耕地上,通过实施农地水土保持技术措施,防治 水土流失和养分消耗等土壤退化现象的发生,并且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确保土地生产力经久不衰,获得高效、丰富和永续的生产。 第二章 5.土地合理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过程,是人类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转换的过程,是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行为。 7.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依据(1)以特定区域的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2)农、果、茶、林和水产养殖各业生产队土地的要求(3)土地利用现状(4)土地自然生产力的高低为主要依据 8.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评价系统拟定,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一般由土地适宜类,土地适宜等和土地限制型三级组成 (1)土地适宜类:反映土地对各种预定用途的适宜和不适宜,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适宜类分为a宜耕类b宜园类c宜林类d宜水产养殖类e不宜类 (2)土地适宜等: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根据土地适宜程度来划分,一般分为一等、二等、三等a一等地:土地对某类用途高度适宜,可持续利用且基本无限制,土地生产率较高且经济效益较好b二等地:土地对某类用途中度适宜,有一定限制,经济效益一般,持久利用且不采取相应改良措施会引起土地退化c三等地:土地对某类用途有较大限制,勉强适宜或临界适宜,土地生产率或经济效益很低,利用时易产生土地退化 (3)土地限制型:反映土地对某类用途的主要限制因素及其限制强度。 9. 9.土限制型的确定:砂限制型:土壤地质为砂土 黏限制型:土壤质地为黏土,保水保肥,不利于养分运输 酸限制型:土壤反应强酸性,ph小于5 浅限制型:土层浅薄,宜耕类耕层<10cm(水田),或15cm(旱田),宜园土层厚度<60cm,宜林类土层厚度<40cm。 瘦限制型:土地瘠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 渍限制型:地下水位<30cm,土壤排水不畅,土层终年渍水。 旱限制型:水源不足,水利设施差,灌溉不能保证。 冷限制型:土地温热水平低,宜耕和宜园类(果)>=10度。 第三章 2.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植物消耗单位水量生产出的同化物质量 水分利用效率:每单位蒸散的水分在一定面积上所产生的经济产品的重量 WUE=Y/(ET) Y-作物的经济产量ET-水分的蒸散量或生产期间的实际耗水量 影响Y因素:内因—品种特性外因—水分、肥力、栽培耕作措施 3.降水与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1)凉爽季节水分利用效率大于温暖季节 (2)有效降水:自然界中实际补充到植物根系分布层可被植物利用的部分 (3)有效降雨量=实际降雨量-树冠截留-径流-渗漏 5.作物的基本生活因素:在影响作物生活的环境因素中,有一些是作物生命活动所绝对必要的,没有他们,作物就不能很好地生活甚至生存,这些因素可称为作物的基本生活因素或生活条件,他们是光、热、空气、水分和养分 作物基本生活因素的特性(1)基本生活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2)限制因素:相对最少的因素(3)最低因素法则:作物的产量水平不会超过作物基本生活因素中最受限制的因素所允许的程度(4)因素的综合作用 6.作物生产力:指某一地的气候、土壤、社会经济及最优的管理水平、无杂草病虫害条件下,

水土保持林学

植被条件对产流的影响 摘要:植被是影响坡面流水力特性的重要因子,目前国内外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李毅等通过室内人工降雨试验研究,指出植被有增加入渗率、减小径流系数、明显降低径流流速等作用;郭雨华等通过野外放水试验,得到相同的结论;周星魁等研究指出,稳渗率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并给出了关系表达式;李毅等研究了不同草地覆盖面积比与坡面流出流时间、终止时间的关系,得出草地覆盖面积比与坡面流出时间和径流终止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草地覆盖面积越大,对坡面流的延滞作用越显著;放水流量越大,草地覆盖对坡面流的延滞作用越小。总之,植被的覆盖改变了坡地径流的形成过程和不同径流成分的比例,从而使坡地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和溶质运移发生了变化。所以对植被条件对产流的影响的研究对防治水土流失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流参数植被类型植被格局产流 水力侵蚀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坡面土壤侵蚀主要是由雨滴击溅、坡面径流引起,而森林植被作为陆地上最萤要的牛态系统以其林冠层、林木茎杆、林地上富集的枯枝落叶层、根系层以及发育疏松而深厚的土壤层截持和蓄储大气降水,发挥着其特有的水文生态功能,从多个角度影响降雨和坡面流的水力特性,在防治土壤侵蚀方面有其不可缺少的意义,然而目前对森林植被防治坡面土壤水蚀机理系统的研究还较少。系统的总结了森林植被各个垂直层次对坡面水蚀作用的动力学机理以及不同学者在此领域所做出的研究成果及此项研究的研究现状,并从以下儿个方面指出了林地坡面水蚀作用动力学机理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林冠对降雨重新分配出现林冠截持和干流等现象,降雨雨滴的大小、分布、降落速度和动能等性质发生变化,林冠层通过改变雨滴特性来影响坡面流水力特性,进而改变坡面流对坡面的侵蚀机理;森林植被茎干对径流的分散阻止作用,增大地表径流的阻力系数,茎干绕流现象对坡面土壤侵蚀的作用有正反两方面,林木在一定种植密度内,会使得泥沙起动流速减小,增加坡面侵蚀,因此应合理选择林木的种植密度才能起到减少坡而水蚀的作用;坡面流在枯落物层中流动并穿过枯落物层后下渗进入土壤的过程,类似于水流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枯落物的物理性质如分解程度、空隙度等的变化,引起水流流动的状态变化复杂,有必要应用渗流理论来深入研究以搞清其流动机理;根系层的存在能逐步改善土壤的内在特性,稳定表土层结构、提高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省级实施规划(2013-2017年)编写提纲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 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规划(2013—2017年) (编写提纲) 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 二○一二年六月

项目名称: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规划(2013—2017年) 编制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 审定: 审查: 报告编制: 典型设计: 投资估算: 制表: 制图: 参加人员: 参加单位:

前言 简述规划编制的缘由(依据),编制过程,规划的范围,编制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及建设规模,投资估算与筹资方案,预期实施效益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特性表

目录 前言 1项目区概况 (1) 1.1项目县及项目区选取原则 (1) 1.2项目区选定及布局 (1) 1.3项目区自然条件 (3) 1.4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4) 2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 (6) 2.1水土流失状况 (6) 2.2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7) 3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任务 (9) 3.1 指导思想 (9) 3.2规划依据 (9) 3.3规划原则 (9) 3.4规划水平年 (9) 3.5规划目标任务 (9) 4规划分区与治理模式 (11) 4.1 类型区划分 (11) 4.2 治理模式 (11) 5 建设任务与总体布局 (12) 5.1 各类型区典型小流域设计 (12) 5.2建设任务 (13)

5.3总体布局 (13) 6水土保持监测规划 (14) 6.1 监测目的 (14) 6.2监测技术路线 (14) 6.3监测时段、内容和方法 (14) 6.4 监测机构及管理 (15) 7 科技示范推广规划 (16) 7.1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 (16) 7.2 技术培训 (16) 8 环境影响评价 (17) 8.1评价的目的、依据和指标 (17) 8.2评价分析 (17) 8.3环境影响防护措施 (17) 8.4评价结论 (18) 9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19) 9.1 投资估算 (19) 9.2资金筹措方案 (20) 9.3 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 (20) 10 保障措施 (21)

景观生态学与水土保持

景观生态学与水土保持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与迅速发展的学科,与传统的生态学相比,更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与尺度在研究生态格局与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尤其突出了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水土流失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陆地生态过程之一,目前研究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时,更多的是利用小区的观测试验结果来推断大尺度上景观(土地利用)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随着尺度增加,水土流失的发生机制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理论作为一种方法体系,用来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是景观生态学应用方面比较活跃的领域。 一、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 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流动原理、营养再分配原理、能量流动原理、景观变化原理和景观稳定性原理等。 1、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inciple) 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

林学概论课程重点汇编

林学概论课程重点 第一章概述 森林: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据相当大的空间(或面积),具有一定的结构,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我国森林法关于森林的概念:指土地面积≥0.0667hm2(1亩),郁闭度≥0.2,离地生长高度≥2m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且行距≤4m或冠幅投影宽度≥10m的林带。 郁闭度: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森林的特点: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第二章森林及其分布 森林的组成:森林植物、森林动物、森林微生物和林地。 森林的种类: 根据起源:天然林、人工林 根据人为干预程度: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 根据树叶形状:针叶林、阔叶林 根据林木组成:混交林、纯林 根据用途: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林木;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 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功能系统。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组成结构复杂、 生物量高的一种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1、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 2、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 3、稳定性相对较高 4、生产力相对较高 5、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林分:是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具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根据成熟度林分分为:幼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我国森林的纬度地带性:寒温带针叶林带(大兴安岭)——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小兴安岭——长白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华中)——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带(华南) 第三章主要森林树种简介 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多种多样的活有机体和生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森林地段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物种之间协同、竞争的关系,体系内能流、物流的循环,体系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保证了系统内的协调及系统与环境的统一。正是这种协调和统一,使得系统稳定。 森林内非常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内部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和农田等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这也是混交林比纯林更加稳定的原因所在。混交树种越多,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越好,越不易受外界影响。 2)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森林是一座庞大的基因库,森林中形形色色的生物防治是各种遗传基因的外在表现。目前全世界已经鉴定的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约170万种,其中森林内物种占60%以上。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划分

(上接表8) 填表说明: (1)总概算表(表1),是由分部工程概算表(表2)汇总加预备费而成。(2)分部工程概算表(表2),适用于编制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措施和独立费用概算。按项目划分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措施均应列至三级项目。 (3)分年度投资表(表3),按项目划分列至一级项目。 (4)独立费用计算表(表4),按项目划分列至二级项目。 注:表1-表8作为编制设计概算的基本表格,插入小流域初设报告中。

2.2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划分 按照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按治理措施划分为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三大类。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算由工程措施费、林草措施费、封育治理措施费和独立费用四部分组成。 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各部分下设一、二、三级项目,如工程措施包括梯田工程、谷坊水窖蓄水池工程、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治沟骨干工程、其他工程等一级项目;梯田工程包括人工修筑梯田、机械修筑梯田、客土等二级项目;人工修筑梯田包括三级项目人工土坎梯田、人工石坎梯田、人工土石坎梯田、人工修植物坎梯田。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项目划分详见《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中项目划分表p57-p65。 2.3水土保持投资总概算表的编制 总概算表包括工程措施费、林草措施费、封育治理措施工程费、独立费用四部分。 1、第一部分工程措施费 按照项目划分一级项目计列工程措施费用,梯田工程、谷坊水窖蓄水池工程、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治沟骨干工程、其他工程等。 2、第二部分林草措施费 按照项目划分一级项目计列林草措施费用,如水土保持造林工程、水土保持种草工程、苗圃。 3、第三部分封育治理措施工程费 按照项目划分一级项目计列封育治理措施费用,如护栏设施、补植(补种)。

林学试题A卷答案

林学试题A卷 一、单选题20道(每题1分) 1.《森林法》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A 清查,建立资源档案制度,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A 森林资源 B 资源 C 林地 D 树木 2.违反《森林法》规定,在特种用途林和 D 内砍柴、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 A 薪碳林 B 防风林 C 防火林D幼林地 3.枸骨是良好的观叶、观果树种、它的花小( A )。 A 单性异株 B 单性同株 C 两性 D 杂性 4.可攀援于墙壁的藤本树木是( D )。 A、葡萄 B、紫藤 C、忍冬 D、爬山虎 5.炭疽病具有( A )的特点。 A 潜伏侵染 B 隐症现象 C 系统侵染 D 隐症现象和系统侵染 6.在营造水土保持林时,最好选用的混交类型是(B)。 A 乔木 B 乔灌 C 综合性 D 主伴 7.在土层薄、坡度陡山区应采用的整地方法是(D)。 A 块状 B 反坡梯田 C 水平阶 D 鱼鳞坑 8.与植苗造林的苗木能否成活最有密切关系的主要(C )。 A 苗木大小 B 苗龄 C 能否维持苗木本身的水分平衡 D 苗木种类 9.幼苗除草松土的年限,一般应进行到(A )为止。 A 幼林全面郁闭 B 高生长速生期 C 材积生长速生期 D 壮龄期 10.造林时密度要小一些的树种是(A )。 A 阳性、速生 B 阳性、整枝不良 C 阳性、慢生 D 阴性、整枝良好 11.下列树种中,属于松科的是(B)。 A 香榧 B 日本冷杉 C 南洋杉 D 池杉 12.“只有此花开不厌,一年四季总占春”,该诗句描写的是(A )。 A 月季 B 山茶花 C 杜鹃花D紫薇 13.在造林地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叫(C)。 A 生态因子 B 生长条件C立地条件D农林复合经营 14.林分的平均单株材积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B)。 A 增加B减少 C 不变D无关 15.树冠与单株材积的关系是(A ) 。 A 正比 B 反比 C 无关系 D 关系不大 16.马尾松与油茶混交种间关系实质是一种(D ) 关系。 A 机械 B 生物物理 C 生物化学 D 生态位 17.(A ) 整地方法适用于土层薄,地形破碎的干旱山地。 A 鱼鳞坑 B 水平沟 C 穴状 D 反坡梯田 18.造林技术规程规定,成活率达不到( B ) 都要进行补植。 A 80% B 85% C 90% D 95% 19.应营造混交林的是(B)。 A 速生丰产林 B 水源涵养林 C 经济林 D 纤维林 20.种间矛盾比较缓和的混交方式是(A)。 A 耐贫瘠与耐贫瘠树种 B 喜肥与喜肥树种 C 喜光与喜光树种 D 耐水湿与耐旱 二多选题15道(每题2分) 1.《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规定,发生大面积( B C )森林病虫害时,省、自治区、

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实习报告

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幕府山风景区、紫金山上实验基地径流小区、学校的降雨大厅的实地实习认识,我们对植被修复工程、修复方法、植被修复成效、野外水土流失的检测、径流小区的具体设计方案和实验原理以及人工模拟降雨的各方面功能,有了一次全面的感性认识,使我们加深了对所学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课程知识的理解,让学习和实践更好的结合。 二、实习时间 2015年11月3号 三、实习地点 幕府山风景区、紫金山实验基地径流小区、学校的降雨大厅 四、实习内容 1.参观南京幕府山风景区,了解植被修复情况 幕府山由于其拥有丰富的白云石矿,挖矿将近50年历史,由于长期的开矿,导致水土流失,植被树种及其动物的减少都非常严重,经过十多年的整治,现已基本恢复植被,成为南京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幕燕(幕府山--燕子矶)风景名胜区西起上元门,东到燕子矶,北临长江,南至幕府西路,总面积10500多亩。值得一提的是幕府山采用的轮胎修复法,把废旧的轮胎用钢钉钉在裸露的岩石上,在用铅丝捆绑固定起来。然后再在上面覆土植绿,经过十多年的治理,今天我们

步入幕府山时已经几乎看不到废旧的轮胎,看到的都是满山的绿色。 2.参观野外水土流失检测设备,了解其实验原理。 紫金山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又称钟山,我们学校正好坐落在紫金山脚下,在紫金山上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基地,是我们学校很多老师和科研小组的实验去处。在该实验基地上学校建立了一个标准的径流小区和若干个微型的径流小区,径流小区是对坡地水土流失规律和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测验设施。一般由边埂、边埂围成的小区、集流槽、径流和泥沙集蓄设备、保护带及排水系统组成。规划时尽可能保持原有土壤地形等状态。径流小区测验的主要内容是降水、径流及泥沙观测等。径流场须设置一台自记雨量计和一台雨量筒,相互校验,若径流场分散,可适当增加量雨筒数量。径流小区虽小,但其带来的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各地的降雨等方面的信息都可以及时的记录下来。 为了从各个方面模拟自然降水,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对其有进一步的接触,学校购进了人工模拟降雨器,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机器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的投入实验中。经过老师的详细解读我们知道机器采用了侧喷式模拟喷头是一种由不同规格的挡水板组成的人工模拟降雨喷头,其通过先向上喷射雨滴然后再自由落体的方式模拟自然降雨。人工模拟降雨控制系统采用的是闭环控制法,即就是在降雨区所布设的雨量计可以实时监测降雨强度的大小,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台,与设定的雨强值进行逼近式对比分析,再通过自动调节流量调节阀、调压阀等组件,改变供水水压及流量,从而更方便准确地模拟不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重点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重点 径流系数:指某时段内,径流量与同时期降雨量之比。 水土保持耕作含义:是在保土保水保肥的条件下,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的耕作措施,是迅速减少坡耕地土壤侵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实现大面积治理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通过改变微地而兴修的一种保持水土蓄水拦泥排水防漏聚肥增产的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科学。 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据2002年资料,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年均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全国现坡耕地约有15亿吨,坡耕地每年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约占总量的33%,侵蚀沟每年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约占总量的40%。 坡耕地和侵蚀沟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枯枝落叶层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A、彻底消灭降雨功能 B、吸收降雨 C、增加地表粗糙,分散滞缓过滤地表径流 D、形成地表保护层维持土壤结构的稳定 E、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修建山边沟的目的及其有点 目的:A、减短坡长,分段截洪径流以防止侵蚀,增进水土保持效益。 B、提供田间作业,道路建立坡地省工经营基础 优点:a、断面稳定,水力因素良好,因沟浅而水流浅,不易造成侵蚀b、可为原地的安全通道,不损失耕地的面积或者栽培株树,且可增加c、山边沟可用为分期完成阶段,即先筑山边沟,以后分年在其间增加构筑,可减少初期投资成本。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五、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第1章编制依据 (032) 第2章工程概况 (033) 第3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034) 第4章施工方案、方法与技术措施 (035) 第5章总工期、进度计划 (043) 第6章主要劳动力、施工设备及检测仪器配备 (050) 第7章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054) 第8章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058) 第9章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 (063) 第10章环境保护措施 (065) 第11章水土保持措施 (068) 第12章施工期安全度汛措施 (070) 第13章现场施工协调处理 (072) 第14章项目风险预测与防 (075)

第15章应急救援预案 (077) 第16章冬雨季施工方案 (081) 附表一: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086) 附表二:拟投入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087) 附表三:拟投入本标段的劳动力计划表 (088) 附表四:计划开工日期、完工日期和施工进度横道图、网络图 (089) 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 (090)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091)

第1章编制依据 本投标文件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容进行编制: 1、依据《2015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2、国家、部委和各行业现行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为:《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1992)、《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176-2007)、《水利水电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 3、我公司已承建的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第2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建设容 本次工程治理围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14km2,其中基本农田84.37hm2,水土保持水窖2个,沟头防护0.69km,植物护埂0.89km,生产道路4.73km。林288.32hm2,经果林128.01hm2,水土保持种草27.52hm2,封禁治理813.1hm2。 (二)建筑材料 工程所需施工用砂子需在当地附近砂厂购买,其他的如水泥、柴油、汽油等材料在附近县城或集镇采购供应,其余零星材料均可在当地市场购买。 (三)施工条件 项目区外围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对外有国道,对有村镇道路可达工程区上、下段,为施工建材和机械转运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场地较为开阔。工程区可按照工程划分区域选择施工用电接线,其余段可从附近村庄农网中接线。为防止突然停电影响施工,施工单位可以配备柴油发电机。施工生产用水可以就近采用农灌井水源,生活用水从工程处附近的村子购买。交通、水电路、气候等条件优越均满足施工要求。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新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思考题 (修改稿) 1、什么是水土保持林? 以调节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和改善山区、丘陵区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用地、水利设施。以及沟壑、河川的水土条件为经营目的地森林。 2、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 ②成活率、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 解决的问题 ③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太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④科学研究远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 ⑤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 ⑥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 ⑦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治轻管 3、水土保持林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防护作用:调节地表径流作用、水源涵养作用、减灾作用;固持土壤、地表侵蚀防治作用、重力侵蚀防治机理与作用;区 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影响。 2)营林技术:立地条件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整地技术及季节、造林方法与季节、幼林 抚育管理。 3)空间配置技术:防护林体系及林种划分、坡面配置、沟道配置、水边周围配置、径流林业、快速绿化。 4、简述水土保持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①优质高产林木生长木材形成的机理及调控 ②森林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研究 ③森林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基础理论研究

④土地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 ⑤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 ⑥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预防机理的研究 ⑦人工生态林植被演替及近自然人为干扰机制研究 ⑧林木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 ⑨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与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⑩荒漠化预防及综合治理技术 11 优质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 12 经济林、竹藤、花卉良种栽培与高效利用技术 13 森林灾害防治技术 14 美国的“新林业” 15 德国的“近自然林业” 16 印度的“生态林业” 17 以色列的“径流农林业” 5、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是什么? 降雨、水分贮存、径流、水分消耗 6、降雨的三次再分配是什么? 1)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下木、灌木和活地被物) 2)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 3)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 附:(1)林冠截留作用* 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2)林冠截留量 在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 (3)截留率 该时段内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水量之比。

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实习报告

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教学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林学 指导教师:庄家尧 2012年11月8日

关于南京河道修复问题的问卷调查活动 一、实习背景 近年来,关于南京河道水质恶化的报道越来越多。2011年5月11日,南京市市民反映内外秦淮河发现较多死鱼。接报后第一时间内,环境监察、监测人员便展开调查。根据现场调查以及监测情况初步认定,10日下午至晚间的暴雨将秦淮河沿岸入河管道及沟渠内沉积污染物冲刷入河,沿岸排水泵站集中排放,从而造成水体在短时间内急剧缺氧,导致鱼儿浮头并成群死亡。 南京治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问题没得到根本性解决。原因主要是雨水和污水不能完全分流,河道没有清淤,目前城里有80几条河道准备雨污分流。再加之部分化工企偷排废水,使得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目前南京市已关掉了250多家化工厂。 二、实习目的 因人类活动造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水生态系统孤立化,水循环短路化、绝缘化,从而导致了水生态、水环境恶化,为了纠正人类活动中的偏差和错误,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河道生态修复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成为今后河道整治的主要内容。 河道修复是指使用工程的、生态的或是综合的措施,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全部或部分自然功能,这些功能例如: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和谐自然的风景和环境等。河道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是指通过建设的方法消除那些与生态环境不协调或有害的存在,例如:污水处理,底泥清除疏浚,人工湿地,引水调控等;生态措施是指通过生态构建方法,在修复区域内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生态修复,例如:天然湿地的修复,生态护岸、护坡,生物措施,进行生态移民等。 本次调查的目的就在于了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南京市民对东南大学附近水环境的基本看法与关心程度,了解民众对河道生态修复的认知程度,搜集民众对目前治理措施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的意见。 三、实习内容 班级同学共分成5组,根据大家平常关心的事做出一份具有调查力的调查问卷。每组在东南大学附近进行问卷调查和宣传册发放,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然后汇总各组问卷数据进行班级统一,最后得出结论。 四、调查问卷 1、您是否了解东南大学周围河流源自哪里么?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国家水保工程”)管理, 展。 (二)项目区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规划实施期末,每个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一般不少于100平方公里; (三)当地政府重视,项目区群众自愿投劳参与工程建设; (四)项目实施县制定并出台了封山禁牧的有关政策; (五)项目实施县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较强,能够承担工程组织实施

与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家水保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项目区组织编制规划,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初审后联合上报水利部、财政部。 第八条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批复各省上报的规划,规划经审批后实施,作为年度计划下达的依据。 据。 第三章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工程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技术审查和审批、项目年度计划的编制和申报、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年度验收及竣工初步验收、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统计及效益监测等工作。 第十五条国家水保工程建设实行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项目的责任主体为县级

水利水保部门。 第十六条国家水保工程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监理单位由县级水利水保部门通过招标的方式择优选定,且必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监理单位依据合同,按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工程建设要因地制宜推广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程建设效益。 所有项目实施县要明确科技支撑单位,为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 第二十二条在项目规划立项阶段或工程建成后,必须明确工程建后管护责任。

水土保持林学实习报告

贵州大学林学院水保101班张军 一、前言 水土保持林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根据林学、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多树种多林种多效益为其主要内涵,结合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综合治疗措施,着重研究阐述充分发挥林业特有的多种功能和效益,使之在特定范围(如小河流域、流域等)达到持续、稳定、高效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林业配置和培育技术的一门运用学科。学习和掌握好水土保持林学是很重要的,它对水土保持和营造经济林生态林有着很深刻的意义,为今后的工作建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实习就是一个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实习更好的深入实地,结合所学,了解实地林木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从而加深对天然林木和人工管理的林木立地的了解和认识、并提升我们的实地调查和操作能力。 二、实习目的 此次实习是真正的走入实际,亲身体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的营造技术、管理方法等等,也全面地了解山区、丘陵区营林技术的基本技能,不但巩固了我们所学的知识,而且为提出解决植树造林合理方案提供了实际依据。 三、实习地点 1、贵州省孟关林场 2、花溪水库 四、实习材料及工具

实习指导书、孟关林场坪子上工区林业区划地形图、测树围尺、皮尺、钢卷尺、记录表、记录板、锄头、测高器、铅笔、圆珠笔、计算器、土壤刀。 五、实习内容与操作过程 1.水土保持林造林立地类型划分、评价。 (1)采用样地调查方法设置20*20m样地,并在样地内挖典型土壤剖面,调查样地内的主要立地因子。包括:海拔、坡向、母岩、土层厚度、坡度、植被盖度等。 (2)主要对孟关林场立地因子进行调查,采用设置调查样地,并在样地内挖典型土壤剖面的方法,然后根据“乌江流域立地分类系统”划分各调查点的立地类型,调查样地区的主要立地分子以及造林树种的生长情况(乔灌木树种、株数、胸径、树高、枝下高、盖度)。 2.林分生长效果调查。 通过样地调查,分析林分生长特点,掌握水土保持林人工造林的技术环节及关键技术,包括树种选择、苗木培育、密度确定、整地、栽植和幼林抚育管理等。掌握造林密度的确定、整地方法、植苗造林技术等等。 3. 防护林封山育林技术及效果调查。 (1)了解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封山育林技术,包括封育地段选择,封育类型划分,封育方式及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在实验区内针对不同封山育林地段,不同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的典型地段,设置样地,调查封育树种及封育林分的生长情况,并对封育效果进行分析。 (2)设置对不同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技术的典型地段20*20m的样地,调查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县项目区2013~2017年规划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县**项目区2013~2017年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 (典型设计编写提纲) 编制单位:***** 编制时间:*****

审定:审查:报告编制:工程设计:投资概算:制表: 制图: 参加人员:

目录 附件 一、附表 附表1 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表 附表2 地块调查表 附表3 水土保持措施规划表 附表4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明细表 附表5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明细表 附表6 投资概算总表 附表7 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表 二、概算单价表 三、附图 1:地理位置图 2、水土流失现状图 3、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现状图 4、各单项措施典型设计图 5、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布置图

典型小流域要有代表性,涵盖本县项目区所有措施类型,总面积原则上不小于10平方公里。 综合说明 简述本项目来源,前期工作情况,编制过程,规划的范围,本项目区在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初步设计编制依据,主要编制内容、成果及效益。附项目区地理位置图和工程特性表(特性表参见附表格式)。 附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 1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1.1.1流域概况 流域地理位置,所属水系,所含行政村,总面积,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流域经纬度,属侵蚀类型区。地形,海拔高程。所属地貌类型。 附项目地理位置图。 1.1.2地貌 (1)流域沟道情况:流域干沟总长,主要支沟多少,总长度多少。平均沟壑密度,沟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比例。干沟与主要支沟平均比降,流域内干沟沟底宽度和沟道坡度分上中游介绍。主要支沟沟底宽度和沟道坡度分上中游介绍。 (2)坡面情况:土地各坡度组成面积及占土地总面积比例。 (3)耕地坡度组成为:耕地各坡度组成面积及占耕地总面积比例。 1.1.3土壤 该流域土壤类型,土质,土层厚度。土壤分布及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含量。 1.1.4土地资源评价 该流域土地资源总面积,人均土地面积。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08)评价方法,结合流域内土地生产潜力和限制因素对各类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其土地资源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见下页表1-1、1-2。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本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前沿动态,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承担本学科领域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开辟新领域作出创造性成果的能力。 、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能够适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健康体魄和进取精神。二、研究方向 ()土壤侵蚀规律与控制技术 ①土壤侵蚀规律 本研究方向以区域水土流失控制为目标,以区域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理论为核心,通过模拟降雨、野外径流场、小流域定位水土流失监测,结合遥感反演土地利用类型与植被变化,解读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控制过程的影响机制,揭示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控制影响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规律,提出适合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预测模型。 ②土壤侵蚀控制技术 基于土壤侵蚀以及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机制基础理论,提出相应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技术体系,探索生态修复措施对区域(流域)水土资源环境演变过程的影响;研究群落演替、水土保持功能及植被重建理论与技术,建设结构稳定、功能高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

据、示范样板与技术体系。 ()森林水文与理水机制 ①森林理水机制 通过森林生态站的定位观测和野外调查,掌握植被结构特征,确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主要因素;通过野外森林生态系统各水文过程定位监测,揭示森林对降雨再分配机制,水分在林内传输和径流组分转换规律。通过对林分、小流域进行嵌套式径流过程系统监测以及小流域小气候因子监测,定量评估森林植被垂直结构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机制。 ②森林植被耗水规律与水源涵养功能 以区域典型森林植被为对象,通过系统观测,定量揭示典型森林植被的生态耗水量以及影响因素;多尺度进行地面径流、壤中流、深层径流等径流各组分、气象与环境因子的定位观测,基于生态水文模型进行不同尺度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揭示森林植被对水文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价森林植被对径流量及其组分的形成过程影响、植被耗水与水源涵养对区域干旱、洪涝灾害控制功能。 ③森林植被的水资源影响评价和区域特征分析 以典型森林植被对水文各要素及其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为基础,揭示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规律,系统分析和定量评价区域典型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并提出区域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技术方案与对策。 ()岩土稳定机制与边坡防护 ①通过对岩、土体的微观结构、宏观力学特性(包括动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揭示影响岩土体稳定的内外因素与基本规律,识别地质灾害,为林区地基处理与边坡防护提供理论基础。 ②以生态护坡为特色,开展裸露岩壁生态修复基质配比、土壤微生物种群的筛选与运用,植被修复技术模式优化等研究,揭示破坏山体生态修复机制。开展边坡岩、土体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机理室内实验与原位实验,研究各种植被护坡机理与应用,揭示边坡浅层水土保持与深层力学稳定的协同作用机制,为裸露山体边坡复绿与稳定加固一体化防护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提出新型边坡支护与防护技术,人工边坡开挖支护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展边坡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