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读】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上,已不见单独设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重在整体理解的宗旨。我们虽然不必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精力去细抠各类文言句式,但绝不表示这个考点不重要。准确地把握文言句式,有助于译文、译句的“信”与“达”。文言文阅读的晓畅与否,当然要取决于我们对字词的把握,也要看我们对相关文言句式的辨析。这些知识遍布文言文中,阅读时难以逾越和回避,况且作为保留题型的文言文翻译,命题所选文句每每从词语、句式及其用法的代表性上考虑。故在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上,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应予以足够地重视。

【例题精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I)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帝”“苟”“死”三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比较重要的地方。“帝”在文中用作动词,意思是“称帝”“为帝”,这里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帝中国”应该翻译为“在中

国称帝”。“苟”是一个文言虚词,有连词、副词、形容词等多种用法,这里用为假设连词,表示“如果”,较为容易。“死”字的用法也不是单纯的不及物动词,而是“为……而死”的意思,文中表示“为金人另立异姓这事而死”。

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不吾索”“面责”“庶或”三处,“不吾索”涉及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不吾索”应理解为“不索吾”,也即参考答案中的“没有点名要我”。“面责”涉及名词用作状语,“面”是当面的意思,“面责之”指“当面指责他们”。“庶或”是语气副词,意思是“或许、也许”,而文中的“万一”表示发生可能性极小的副词,合起来用,如要让原文“庶或万一可济”中的“庶或”“万一”均得到落实,最好译为“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方法指导】

一、知晓文言文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也。”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3.“……者,……。”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二)被动句式

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为”,“为……所……”表被动。如: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6.动词本身表被动。戍卒叫,函谷举.。(《过秦论》)

(三)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

“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未之.有也。(《孟子》)正常语序应该是“未有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为)……”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例句意思是“项王、项伯面向东边坐,亚父面向南边坐。”

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如:人不暇自哀。(《过秦论》)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省略句式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

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理解时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驴》)赐之(以)彘肩。(《鸿门宴》)

二、明确词类活用的理解方法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如: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刑”都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的意思。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志”本来是名词,意思是“志向”,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立志”。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用脚踢”。

2.名词用作状语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从旁边)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象蛇一样)

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过秦论》)(如客人)

(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有时用连词“而”或“以”连接谓语。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在早晨、在傍晚)

(2)文言文中“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每年)(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在外边)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使……灭族)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以……为鉴)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与……交好)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使……灰暗)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以……为耻)

(三)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追亡.逐北。(《过秦论》)(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使……起舞、使……哭泣)

3.动词作状语。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跑着)

(四)数词的活用

数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但比较少见。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

例中的“二三”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数次改变”。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面题目。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就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刘向《新序·立节》)

1.与其它三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

A.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B.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C.纵君有赐,不我骄也。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2.与“先生非求于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D.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二、阅读下面一篇短文,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隙,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冥,代伸冤气耳!”自此状类痴,盖魂已离舍矣。

席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

(选自《聊斋志异·席方平》,有删节)

3.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

译文:

4.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

译文:

5.席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

译文:

6.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

译文:

三、阅读下面一篇短文,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①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勍敌:强敌。②胡耇:老人,亦指年老。

7.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译文:

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译文:

9.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译文:

10.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A (A句省略介词“于”,其余三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2.B (B项和“先生非求于人”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其余三项尽管也是介宾后置句,但都是被动句。)

3.羊氏如今用钱买通冥使并嘱咐他打我。

【关键词语之一“搒”,处于动词谓语位置,关联的宾语是“我”,引发的反应是“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所以应该解释为“打”。(适用于语境法)】

4.我父亲很实在,不善于说话,如今被强鬼欺侮了。

【关键词语是“朴”(宜用语境法、联想法)、“讷”(宜用造字法、联想法),句式是被动句(见……于)。】

5.席方平进了城,他的父亲已被关押在监狱中。到了监狱门口,(他)远远地看见父亲躺(在)屋檐下。

(第一个分句是被动词,动词“收”直接表被动,要翻译为“被关押”,第二个分句是省略句式,省略了介词“于”,要补充。)

6.狱吏全都接受了贿赂并受到了叮嘱,不分白天黑夜地拷打(我),我的腿被打伤得很严重了。

【关键词语是“悉”(宜用语境法、联想法)、“赇”(宜语境法、造字法)、“掠”(宜用语境法、造字法)“甚”(宜用语境法、联想法)等,句式是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应该着眼于主语与动作行为的关系。】

7.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司马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

(“济”,适用于语境法与联想法,应该解释为“渡河”,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和介词宾语,要补充完整。)

8.古时候的人带兵打仗,不凭借险要的地形(来攻击敌人)。

(关键词语是“为军”、“阻隘”,“为”是动词,“阻隘”是形容词作名词用。此外,这是一个省略句,要补充完整。)

9.寡人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但仍然不会击鼓下令攻击还没有排成战斗行列的军队。

(鼓,适用于语境法与联想法,在此处作动词,翻译为“击鼓进攻”。)

10.三军是凭借有利条件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声音来鼓舞士气。

(“利”,适用于语境法,在此处作名词,译为“有利的条件”;“用”,适用于语境法,在这里意译为“作战”;“声”,适用于语境法,在此处作动词,“以声音鼓舞”。)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分析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读】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上,已不见单独设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重在整体理解的宗旨。我们虽然不必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精力去细抠各类文言句式,但绝不表示这个考点不重要。准确地把握文言句式,有助于译文、译句的“信”与“达”。文言文阅读的晓畅与否,当然要取决于我们对字词的把握,也要看我们对相关文言句式的辨析。这些知识遍布文言文中,阅读时难以逾越和回避,况且作为保留题型的文言文翻译,命题所选文句每每从词语、句式及其用法的代表性上考虑。故在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上,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应予以足够地重视。 【例题精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I)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帝”“苟”“死”三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比较重要的地方。“帝”在文中用作动词,意思是“称帝”“为帝”,这里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帝中国”应该翻译为“在中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 (1)

现代汉语中特殊句式有六种,分别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判断句)、存现句、。 [口诀]把被连,兼是现。 1、把字句 把字句是一种用“把”字将宾语提前并与宾语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的特殊句式。这种句式使得语句的表达变得灵活多样,也为诗歌等韵文的押韵提供了方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把”字,还可以用“将”等虚词起到这样的作用。例如: 我把我的作文本忘在家里了。 他把他人生的黄金时期硬是这样虚度过去了。 林觉民把自己的一生凝固成了光照千秋的历史册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注意]把字句的本质就是将宾语前置,与介词“把”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在句式变换中,把字句是一种最基本的变换样式,也是最简单的变换,但是在写作中,它为语言表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被字句 被字句(也称“被动句”)是一种用“被”字变施事者(正常的语序中是主语,相应的宾语就被称为“受事者”)为状语或者用“被”字表示受事者所受的动作、行为的特殊句式。如: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给吓懵了。/ 我被吓懵了。 我被李老师这重重的一掌给打醒了。/ 我被打醒了。 我被《疯娘》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敌人被打败了。 他被公司开除了。/ 他被开除了。 [注意]被字句的本质是表示受事者所受到的动作、行为,突出的是受事者,所以有时候说出施事者,有时候不说出施事者,这要看表达的重点是什么了。另外,在句式变换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突出句子的某一表达重点”,被字句就是非常必需的。例如: 改变下列句子的句式,强调我方无辜。 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国南海上空把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撞毁了。 改写成为被动句: 答案: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在我国南海上空被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了。 3、连动句 连动句是一种一个主语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逻辑上紧密连接的谓语的特殊句式,也可以说连动句是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中几个谓语之间互不修饰限制,相互独立,但是谓语之间存在着目的、方式、因果、先后等逻辑关系。例如: 他脱下大衣坐在了炕上。(先后) 他搜集着一片片的干苔藓烧水喝。(目的) 凭着他的求生的意志,他还是挣扎着蠕动爬行。(方式) 由于劳累过度,李老师终于生病住院了。(因果) 4、兼语句(略)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 李可琼 【考点指津】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的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的常用句式”主要涉及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以及固定句式。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文言句式类题较为常见。既可以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也可以放在翻译题中,以主观表达题的方式考查。高考可以设题的方式有: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选出与题干有相同句式特点的选择项;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 解答此类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文言文中变式句的某个成分不在它应在的位置,为了明确句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排列顺序,将这些成分复位。如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定要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同样,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必须将它们提到谓语前,句子才通顺。如“盛以锦囊”译为“用锦囊盛放”。 二、归类整理,分类记例,举一反三。 每种特殊句式选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句,熟读牢记。需要某种句式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例如: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文言判断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者……也”“……者也”“……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梁,吾仇也。 ②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③用副词“乃”、“即”、“非”“则”“皆”等帮助表示判断。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梁父即项燕。/予本非文人画士。 以上几种类型判断句,翻译时,表肯定判断要用“是”,表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④文言中也有用“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被动句 现代汉语常用“被”表示被动,也有不用“被”的。文言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于”表被动。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②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④文言文中也有用“被”表被动的,但较少见。如:蓼洲周公之被.逮。 ⑤语意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省略句 文言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当中常用一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者,……也” 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这也” 连用放在句尾。例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相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问今世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用“非”表否定判断,例如: 予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5)直接表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判断。例如: 秦,虎狼之国 刘备天下枭雄 【二】疑问句 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例如: 谁为哀者?(疑问代词,谁)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疑问代词,何)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 壮士,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疑问语气词,欤)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疑问语气词,耶) 【三】被动句 文言文当中常用介词表被动,不同的介词用来引导主动者或被动者。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导进行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皇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表被动,或者“……为所……”。“为”引出的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4)直接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文言句式和用法

文言句式和用法 一、课内复习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 1. 匪女之为美() 2. 俟我于城隅() 3. 秋以为期() 4. 恐年岁之不吾与() 5. 肇锡余以嘉名() 6.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7. 为仲卿母所遣() 8. 但闻悲鸟号古木() 9.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0.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1.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2.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13. 秦人不暇自哀() 14. 戍卒叫,函谷举() 15. 击空明兮溯流光() 16.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7. 则又何羡乎() 18. 客有吹洞箫者() 19. 语未毕,余泣() 20. 令人长号不自禁() 21. 其制稍异于前() 22.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3. 所以敢先汝而死() 24.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25.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26. 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27. 而控于地而已矣() 28. 之二虫又何知() 29. 而彼且奚适也?() 30. 彼且恶乎待哉!() 3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2.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3. 是社稷之臣也() 34. 无乃尔是过与() 35. 冉由、季路见于孔子曰() 36. 何以伐为() 37. 非我也,岁也() 38. 未之有也() 39. 树之以桑() 40. 可以无饥矣()

4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42. 輮以为轮() 4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4.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5.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6.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47. 陈利兵而谁何() 48.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9.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50.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1.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2. 不拘于时() 5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4.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5.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5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7.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58. 岂取其之易而守之难乎() 59.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60.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61.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2.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3. 沛公欲王关中() 64. 赐之彘肩() 65. 其告以事() 66.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67. 籍何以至此() 68. 客何为者() 69. 何辞为() 70. 今日之事何如() 71. 大王来何操() 72. 沛公安在() 73. 吾属今为之虏矣() 7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5.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76. 为之奈何() 77. 今臣亡国贱俘() 78. 实为狼狈() 79. 而刘夙婴疾病() 80. 告诉不许() 81.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82. 具以表闻() 83. 欲谁归罪() 84.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知识梳理】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 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 用副词”乃” “则” “即” “皆” “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 论》) 3. 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 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0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 用”为” “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殊句式的标志及类型 2.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教学重难点: 辨别特殊句式的类型并掌握翻译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二.句型介绍: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三.分类说明: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 (5)用 “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第2编12-3文言句式和用法 精品

第二编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三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B.执敲扑而鞭笞 ..天下 C.外连衡而斗.诸侯D.以弱.天下之民 【解析】B项的“鞭笞”,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A项的“来”,使动用法,“使……来”;C项的“斗”,使动用法,“使……斗”;D项的“弱”,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梁以此奇.籍 B.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解析】C项的“冷”,使动用法,“使……寒冷”。A项的“奇”,意动用法,“以……为奇”,句意为“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B项的“小”,意动用法,“认为……小”,句意“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D项的“美”,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答案】 C 3.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B.孔子师.郯子、苌弘…… C.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解析】C项的“帝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A项的“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项的“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D项的“奇”“壮”,意动用法,“认为……奇怪”“认为……壮美”。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惊.姜氏B.木直中绳,以为轮 C.先破咸阳者王.之D.《齐谐》者,志怪.者也 【解析】D项的“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A项的“惊”,使动用法,“使……惊动”;B项的“”,使动用法,“使……弯曲”;C项的“王”,使动用法,“让……做王”。 【答案】 D 5.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刘备,天下枭雄 C.妪,先大母婢也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解析】D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A项“为”表判断;B项主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判断句;C项属于“……也”式判断句。 【答案】 D 6.下列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副词“则”构成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 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着眼于“异”,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 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 “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如“吾父死于是”的“是”,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在古汉语中用“者”、“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例如:“粟者,民之所种。”(榖米是农民种的。);(2)“……也。”例如:“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3)“…者…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肯定判断句式。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则”、“即”、“皆”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应是)公子扶苏。”//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就是)退。”// “梁父即(就是)楚将项燕。”// “环滁皆(都是)山也。”二是用“为”(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和用法 文言句式和用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沛公军霸上 D.此其志不在小 【解析】D项的“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A项的“虹”,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项的“衣”,名词作动词,“穿”;C项的“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解析】C项的“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A项的“族”,名词作动词,“灭族”;B项的“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D项的“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答案】C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周生一个姓周的儒生。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起义军。 从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 A.乘势起陇亩之中 B.放逐义帝而自立 C.身死东城 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解析】A项和C项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B项为一般句式;D项为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 【答案】AC 【参考译文】 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 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乎,表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

现代汉语基本句型

现代汉语基本句型 一、按结构划分: 1、单句,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我是中国人。|购买力提高了。|张老师教我们算术。|一句话逗得大家笑起来。由主谓词组构成的句子称为主谓句。 形容词谓语句 田野绿了。|大桥十分雄伟。|天气热得十分厉害。|她真漂亮。 名词谓语句 今天星期天。|4月5日清明节。|小伙子高高的个子。|鲁迅浙江绍兴人。主谓谓语句 老大娘心事太重。|她性情温和。|这个问题我们研究过。|奶奶一个字也不认识。 非主谓句名词非主谓句 好大的风啊!|多麼美的图画!|我的书呢?|一个温暖的下午。由单个词或主谓词组以外的词组构成的句子称为非主谓句。 动词非主谓句 下雨了。|随手关门。|请勿抽烟。|加油! 形容词非主谓句 好极了!|太棒了!|慢一点。|多好哇! 叹词非主谓句唉!(来了。)|喂!(抓紧点儿。)|啊!(一言难尽。)|哎哟! 2、复句(多个单句) 并列关系: 他一边跑,一边哭。|我既不出去,又无事可做。常用关联词:也,又,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关系: 他走过去,拉起了她。|他盛了饭,端过去,放在饭桌上。关联词有:又,於是,然后。 递进关系: 这本书我看过,而且看过不止一次。|这种西瓜不仅个儿大,而且很好吃。|我热爱家乡,特别热爱今天的家乡。常用关联词: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不但不…反而… 选择关系:

与其跪著生,不如站著死。|要麼是你记错了,要麼是我忘记了。关联词主要有:与其…不如,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麼…要麼。 总分关系: 人死的意义不同,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战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至少需有两个层次。 转折关系: 文章不长,内容却丰富。|他年纪不大,见识却很不一般。常用关联词:却、 然而、但、不过、虽然…但是。 假设关系: 纵有千难万险,也挡不住我们的前进步伐。|要是没有一次次试验失败,就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常用关联词:如果…就,即使…也,假如…就。 条件关系: 要改造沙漠,就得有充足的水源。|只有认真地调查研究,才能把情况弄清楚。主要关联词有:只有…才,除非…才,无论(不管)…也(都)。 因果关系: 我十分感谢您,因为您教我知道许多道理。|既然你对那个会议不感兴趣,那就不必去参加了。主要关联词:因为…所以,既然…那麼,之所以…是因为。 目的关系: 为了提高生产率,就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我们改乘了飞机,免得赶不上参加会议。主要关联词:为了,为…起见,以便,为的是。 二、按作用划分: 陈述句桌子上有一本书。|他是医生。|你去通知他吧。|这是我记错了。| 这种说法绝对不对。述说事情的句子,用平缓的陈述语调。包括肯定的陈述、 否定的陈述和强调的陈述,末尾常用“的、了、呢、罢了”等语气词。 疑问句谁是最可爱的人呢?|这是你的衣服吗?|他有几岁了?|你去还是我去?|你喜欢不喜欢看电影?|你看见过他没有?|他愿意去还是不愿意去? 提出 问题的句子,一般用疑问语调。包括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几种形式。祈使句你站起来。|快去吧。|请把桌上的报纸递给我。|不要再闹了。|禁 止在场内吸烟!|不要这样称呼我吧! 表示要求别人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句子, 用祈使语调。一般分为表示要求和表示禁止的两类。句末可用“吧、呀”等语气词。 感叹句哈,这模样了!|太好了!|这座桥真长呀!|秋天的香山公园多麼美丽呀! 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用感叹语调。句末常用“啊、啦”等语气词。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过关检测 1、下面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湖北03)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③刘备天下枭雄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②⑤ D、①③/④⑤/②⑥ 2、下面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湖北02)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赵尝五战于秦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A、①④/②⑤/③⑥ B、②⑥/①④/③⑤ C、①②/③⑤/④⑥ D、②④/①③/⑤⑥ 3、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湖北01) A、刘备天下枭雄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巨是凡人 D、天下苦秦久矣 4、下列各句中,不含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湖北01) A、大王来何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士奚由进”相同的一项是()(湖北10) A、验之以事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手不可屈伸,弗之怠 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公主何在”同属宾语前置的一项是()(湖北09) A、必有太平、安乐之祸 B、昂其值,居为奇货 C、立之阶下,不之视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7、从句式特点看,找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刘备天下枭雄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巨是凡人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下列句中两个“于”字都表示被动的一项是() A.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B.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业精于勤,荒于嬉 9、下列句中中不含定语后置现象的一项是()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0、下边“是”不表判断的句子是()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 殊句式归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常见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例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 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无标志系列 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如: 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例如: 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例如: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1.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用代词做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例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