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功教学设计

初中功教学设计
初中功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

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

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

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

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

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

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

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 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

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

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

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 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 3 4 5 教学后记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

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

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篇二:初中物理《功》教案

第四章 4.2 机械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

2.机械功

(1)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

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

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

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三)知识应用

3.应用

(1)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2)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3)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4)布置作业

①教科书p17,1、2、3题。

②学生实验(这一内容既是这节课知识的应用,又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准备)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

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8的活动表格中。

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

做了机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公式

w=f·s——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米)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牛)

┕———力f做的功(焦)篇三: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学设计

1

2

3

篇四:教案初中物理_功率

第三节功率

课前准备

一、新课标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掌握功率的单位及计算公式:p=w,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t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能够判断出功率的大小决定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有控制变量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功率

计算公式:p=w t单位:瓦(w)、千瓦(kw) 1w=1j/s 功和功率关系:w=pt

三、相关知识

机器铭牌上的功率

这里说的铭牌,是指机器上的一个小牌子,上面标有机器的主要性能,其中有机器的功

率,例如有一台水泵,它的铭牌如下:

型号 8b13 扬程 12.7m 流量 270m3/h 允许吸上真空高度 5m 轴功率 11.3kw 转速 1450r/min 配套功率 17kw 效率 83%

出厂编号重量 11kg 水泵厂出厂日期年月

铭牌上的轴功率,是指水泵在流量、扬程和转速都正常的情况下,水泵轴从动力机械得

到的功率,配套功率是指与这台水泵配套的动力机的功率.

如果用电动机带动这台水泵,就应选择功率是17 kw的电动机.电动机的功率比17kw

小,带不动水泵;比17kw大,是一种浪费.就像小马拉大车,拉不动,大马拉小车,又没有

充分发挥马的作用一样.在购买和选用机器时,要仔细看一看它的铭牌,了解它的性能

是不是符合要求.

四、学法点拨

功率是力学中重要物理量,我们要准确把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我们要加强各

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以解决实际问题.

功率(power)

探究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2)如果做功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3)如果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一、功率的概念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而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说明

①功率只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如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不对,还

得看时间;反之,做功多功率就大,也不对,还得看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功率是由时间和

功两个因素决定的.

②功率与机械效率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物理量,不要混淆.

二、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功率的公式据其概念可以写成p=

s另外还常用千瓦、兆瓦、马力.

说明 w,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1w=1j/t w,是指平均功率,即在‘时间内的平均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 t s ②当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z/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由w=fs,v=, 可

得p=fv. t ①功率的公式p=

③马力是功率的单位,不是指马的力气.

三、比较功率大小的方法

功率是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一般采用下列三种办法比较其大小.

(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的物体,功率越大;

(2)在完成相同功的条件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的物体,功率越大;

(3)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p=w计算,进行比较. t

四、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

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功是有

用的.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联系的物理量.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

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大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

典型例题精讲

题型i 面向全体,双基巩固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做功越多,功率一定越大 b.做功时间越短,功率一定越大

c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d.机械效率越大,功率一定越大

分析:根据功率的定义和公式p=可知,当物体做功一定时,功率跟物体做功时间成反

比,当物体做功的时间一定时,功率与物体做的功成正比,故a、b都不对,功率和机械效率

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也不正确,由功率的定义可知c正确,

应选c

答案:c

例2 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内把一辆重为1 500n的汽车举高了2m,起重机对汽车做了

——j的功,功率是————w(g取10n/kg) 分析:新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本题主要考查

计算功和功率的方法.由公式w=gh可求出起重机对汽车做的功,再利用 p=w 求出功

率.答案:30000 3 000 t 题型ⅱ生活·物理·社会

例3关于机器的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器的功率越小,做功越慢 b.机器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c.机器的功率越小,机械效率越低

d.机器的功率越大,做的有用功越多

分析:(1)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大说明做功快,与做功多少无

关;(2)功率与机械效率无关.

答案:a

例4 甲、乙两个体重相同的同学同上五层楼,甲快步跑上去,乙慢步走上去,如果他

们做的功和功率分别是w甲、p甲和w乙、pz,那么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w甲=w乙,p甲=p乙 b.w甲=w乙,p甲> p乙.

c.w甲> w乙,p甲> p乙 dw甲> w乙,p甲=p乙

分析:甲、乙两同学体重相同,所以上楼用的力相同都是从一楼到五楼,所以通过的距

离也相同,因而据w=fs做的功也相同,甲快步跑上去,用的时间小于乙用的时间,据户=

车所以甲的功率大于乙的功率.答案:b 例6 正常人的心脏推动血流动的功率约1.5w,那么在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j。这

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提高——m,(g取10n/kg) 分析:本题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是一道综合性试题.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w=fs

=1.5wx24x3 600 s=1.296x105j;由公式w=gh=mgh,这些功可把一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

提高h=216m

答案:1.296x105 216

课标理念剖析

探究性问题剖析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物理的手段,本身也是物理学习的内容,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明确

目标.按探究的步骤,自己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课改目标.

例题我们经常都要爬楼,你知道自己爬楼的功率是多少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定它,

要求写出测量仪器,主要实验步骤及功率的表达式(用实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课后小结

一、知识梳理

功和功率的区别

二、方法规律总结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公式尸=之中反映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已知其中的两个

量可以确定另外的一个量,但如果只知道其中的—个,将无法确定另外量的大小.

功率与机械效率的有关区别加下表。

由上可知,功率与机械效率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功率大的机器机械效率并不

一定高,同样,机械效率高的机器并不一定做功快,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篇五:初中

物理《_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

兴趣。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略):

(二)功的计算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投影反馈练习题: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四、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

人教课标版教案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六、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二、电流和电路 三、串联和并联 四、电流的强弱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第七章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第八章电功率 一、电能 二、电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四、电与热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第九章电与磁 一、磁场 二、电生磁 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四、磁生电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二、电磁波的海洋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粒子 二、质量 三、密度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二、运动的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三、大气压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 五、浮力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二、机械效率 三、功率 四、动能和势能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1节电能电功教案

电能电功 课题电能电功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和调查研究,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2.通过讨论分析和教师介绍,知道电能单位; 3.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掌握电能表的使用方法;4.了解电功的定义、大小、单位、计算。 教学重点电能表的使用及各重要参数的物理含义; 教学难点电功的定义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电能 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有很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但这些能量,有的能被我们直接利用,有的不能被我们直接利用。人们用发电机把这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1.发电机能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下列是常见的发电方式及其能量转化的形式: 发电方式能量转化的形式 水力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火力发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风力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温差发电内能转化为电能 潮汐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用电器能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下列是常见的用电器及其能量转化的形式:

用电器能量转化形式 电风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日光灯电能转化为光能 电炉电能转化为内能 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电能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能的基本单位是焦耳,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度”来量度电能,“度”即千瓦时。 1 度=1 kW·h = 1×103W×3 600 s= ×106 J 【典型例题】下物理量单位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A. lkW·h=×105J s=h m3= l03g/cm3 D. lkg=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lkW·h=×106J,所以选项错误;B、1m/s=h,选项正确;C、l g/cm3 = l03 kg/m3,选项错误;D、kg是质量的单位,N是力的单位,质量和力不是同一物理量,不能划等号,选项错误。 【针对训练】在手电筒电路中,提供电能的是() A.电池 B.灯泡C.导线 D.开关【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个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电流通断,导线提供输送电能的路径.在手电筒中,电源是电池,用电器是灯泡,所以提供电能的装置是电池. 故选A.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功 教材分析: 本节对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方法做了阐述,并使学生理解怎样才算是做了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 ●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铁块,小车,细绳 .二、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附板书门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附板书2)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3j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1

初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第十五章第一节功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

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 (2) 第二章、光现象 (4) 第三章物态变化 (7) 第四章电流和电路 (10) 第五章电阻及欧姆定律 (16) 第六章电功率 (22) 第七章电与磁 (24) 第八章信息传递 (26) 第九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28) 第十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34) 第十一章力与运动 (37) 第十二章机械与人 (39) 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 (41) 第十四章功和机械能 (45) 第十五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49)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教学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及有关计算 4.乐音的三要素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知识结构】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原因:振动(举例:讲话时喉咙的振动;吉他) 2.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以波的形式传播。(举例:敲击桌子能听到声音)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作为常识识记)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快慢)决定。(举例:吉他或翻书)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一个人的声音大小)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两个人声音不同)三、乐音和噪声 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有规律或无规律;好听悦耳或难听刺耳);(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是否污染环境)。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戴耳机) 四、超声与次声 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低于20Hz 的声音称为次声(人耳不能听到)。

电能电功教学设计

18.1电能电功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3.1.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4.5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 2.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一个阶段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大部分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3.教材分析 《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课标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知道电能及其单位,知道电能表的作用、读数方法。 2.通过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了解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3.通过自学会用电功公式W=UIt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能和电能的计量。家庭电能表的使用。 难点:对电功的理解及计算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评价任务】 1.自学之后,能够认识电能,说出电能的单位,电能表的作用、读数方法及各参数的意义。 2.自学之后,能够举例说明电流做功的能量转化过程。 3.自学之后,能说出电功的公式及变形公式,并应用其解决相关计算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免费)全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 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 学生回答: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 (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 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 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 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 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当堂反馈〗P3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②P3第2题(2)。

电能电功教学设计完整版

电能电功教学设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十八章第1节电能电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的过程,了解不同用电器能量的转化; 2.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能的工具,了解电能表的参数; 3.结合实例理解电功,知道电能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 认识电能表的各项参数,会使用电能表测某段时间内电路消耗的电能,会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1kW·h的电能的作用,对节约用电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电能和电能的计量。 教学难点:对电功的理解及计算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源”,知道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电能是从何而来呢? 问题2:提供电能的装置都有哪些? (一)电能的来源

水能 核能 化学能太阳能 风能化学能各种各样的发电厂和电池,把不同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供人们使用。(二)电能的应用 问题:那些地方需要电呢电能可干什么用呢? 电脑、电视机依靠电能工作 太阳能电池板为人造卫星提供电能 电灯为我们照明电能转化为光能 电动机使电风扇旋转;电动机使电力机车飞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热孵化器中的小鸡破壳而出;电热器烧水电能转化为内能二、知识构建 (一)电能实质及单位 1.实质:用电器工作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的过程。 即:使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2.电能的单位:能量的国际单位:焦耳(J) 生活中的电能单位:度,千瓦时(kW·h) 1度=1kW·h = 1×103W×3600S = 3.6×106J

电能-电功教案

电能电功 李明月教学内容: 课本87——90页的内容。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1)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通过探究,知道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的大小及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的大小及通电时间的长短的关系,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学生电源一台、电流表、电压表及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秒表、不同的小马达两个、细线两根(每根约1m)钩码一盒。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引入新课:假如现在生活中没有了电,生活会怎样? 二、揭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1)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通过探究,知道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的大小及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系。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课前思考: 1.演示:(1).将一粉笔头静止从高处释放,使其自由下落。 (2).用手拉着一个用线系着的钩码,使钩码上升。 提出问题:1.这两个现象中有没有做功?各是哪个力在做功? 2.做功过程中有没有能的转化?各是什么能转化为 什么能? 3.展示吊灯、电饭锅、电风扇等三个用电器 提出问题:它们工作时都产生了什么能量?都消

耗了什么能量? 四、先学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一比谁看得认真,坐姿端正、精力集中,效率高。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用眼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 2、做一做: (1)让后进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写书上。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坐姿端正)(2)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五、后教 、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说出猜想结果和依据,然后通过几个例子进一步肯定学生的猜想: (1)一个手电筒和一台21吋彩电工作时电流差不多,工作相同的时间,哪个消耗的电能多?电流通过哪个 用电器做的功多? (2)家庭中,一盏电灯和一台空调工作相同的时间,电流通过哪个用电器做的功多? (3)为什么我们提倡人走灯灭,夏季把空调的设定温度调高一些? 引导学生说出电流做功可能与电压、电流及通电时间有关。 2.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1)探究过程中应采用什么实验方法? (2).如何衡量电流做功的多少? (3)按照你的思路,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要使不同的用电器电流相同而电压不同,应怎样连接用电器?要使不同的用电器电压相同而电流不同,应怎样连接用电器? 通过交流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应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可通过用电器工作时得到的内能、机械能的多少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要使不同的用电器电流相同而电压不同,可将不同的用电器串联起来;要使不同的用电器电压相同而电流不同,可将不同的用电器并联起来。 出示小电动机,引导学生通过电动机通电时把钩码提升的高度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 3.进行实验 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教师进行指导,特别要求学生注意两电表量程的选择.实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完整版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150J ③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1800J ④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做功约10J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习题 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 (3)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 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动了2米。 (4)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 上。 (5)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 (6)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 前进了10米。 2、试一试,估算一下你做了多少功? (1)将100克的砝码举高1米。 (2)将掉在地上的课本拾起来,放到桌面上。 (3)将凳子放到桌面上。 (4)做一次引体向上。 学生练习, 并板演,教 师巡视,最 后与学生一 起评价学生 的板演,给 予指正和肯 定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及改进,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及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 由于时间的限制,在例题、练习的处理上时间有些仓促,学生巩固新知识的时间过少,从获得新知识到应用新知识之间转换过快,学生的思维转换有些跟不上。在对功的原理的学习中没有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充分实验讨论交流。学生对功的原理的理解没有直接的感受与认识。 作业P1642、3、4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功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准备回答问题 功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 学生回答问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四节测平均速度1课时 复习和总结 4课时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对的吗,果真如此吗,看课本上两幅图,先自己感觉一下长短大小,再测量一下,比较前后是否一致。 (二)讲授新课 1.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2.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电功教案示例2

电功教案示例2 (一)教学目的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的形式。2.通过演示实验,得出计算电功的公式并使学生掌握公式。 3.对电功的单位焦耳的大小有具体的认识,知道生活中电功的 单位是“度”。4.知道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并会读数。5.通过用电能表测电功和1度电的作用,使学生能自觉地节约用电。 (二)教具课本图9_1实验装置一套,米尺一根,电能表一只及电能表挂图一张。写有例题的小黑板。(三)教学过程1.复习(1) 提问①在第一册物理书中我们学习了功,大家还记得做功的两 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吗?功的单位是什么吗?(答略)②流动的水能够做功吗?(学生答并举例)③这册书中我们又学习了电流,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水流可以做功,那么电流可以做功吗?2.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用电源、电动机、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串联电路。用电动机提升砝码。①由实验证实电流可以做功。闭合开关后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答:砝码上升)问:是谁把砝码提起来?(学生答:电动机)问:电动机为什么能提起砝码?(学生答:因为给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转动起来,所以把砝码提起来)问:此实验表明什么?(学生答:表明电流是可以做功的)教师指出:此 实验中电流对电动机做功,电动机又对砝码做功,所以电动机把砝码提起来。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不仅通过电动机时做功,电流通过其他用电器时都要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请同学举例电流还有哪些做功的形式。(学生举例略)②能量转化情况。问:砝码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如何变化?(学生答:增加)问: 砝码增加的机械能是从哪来的?(指出:因为电动要消耗了电能,所以砝码的机械能增加)师生再共同分析刚才学生举出的例子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电功率

初中物理教案:电功率 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功率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能力目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电功率的概念,再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给出电功率的单位.然后从电功率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

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包括电功率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 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电功 率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电功率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 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 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是电功率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 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二、电功率: 电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 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电功率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 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电功率的大小关系.例如:在 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 电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 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教学内容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沪科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15.1电能表与电功教案

15.1 电能表与电功 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了解电能表参数的物理意义。 ⑵让学生会根据电能表读数计算消耗电能的多少。 ⑶通过实验得出并理解电功公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⑷让学生会用电功公式计算电器消耗的电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能表参数的意义及计算耗电的方法,电功的含义,电功的公式及运用。 难点:电功的含义,电功公式的得出过程。 学生知识基础 机械功的知识;能量的概念;初步的能量转化知识;初步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阅读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电能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小灯泡、开关、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教师:近期,我们一直在学习电学知识。但说到电,其实,我们最熟悉的还是家庭用电和每月要交多少多少电费。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引导学习 一.电能表的学习 教师:出示电能表,问:谁读过电能表的示数,谁会读数?下面我们用2分钟时间阅读课文学案中单相感应式电能表的技术参数的说基本规格。 学生:阅读根据学案的说明了解电能表的规格。 教师:我们先来交流一下每个人通过阅读了解到得电能表的规格。 学生:回答并交流尚不清楚的地方,鼓励其他同学帮助。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讲解几个概念: 1.“电能表的计量单位:kW·h” 2.电能表的示数为四位整数和一位小数(深色框内的数字)组成,如图15-2所示。

教师:我们来做个小练习,看谁真正理解了电能表示数的含义? 示题如下: 例:小明家2003年1月底与2月底电能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请计 算,小明家2月份消耗多少电能?若1kWh电费为0.52元,应付多少电费? 学生:交流计算。 3.“电压-220V”表示电能表适用的额定电压为。 4.“电流规格-10(40)A” “10A”电能表持续工作时的最大电流为; “(40)A”的数字表示在短时间允许内通过电能表的最大电流为40A。 5.“电能表常数300 r/(kW·h)”表示用电1 kW·h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圈数为转。练一练: 1.若消耗电能2kW·h,则电能表转盘会转过转。 2.若消耗电能0.5kW·h,则电能表转盘会转过转。 3.若电能表转盘转过了30转,则说明消耗了电能kW·h。 教师:如图l5-1(b)所示.电子式单相电能表有一个重要参数imp/(kW·h),它表示用电l kW·h 耗电指示灯闪烁的次数,如3200imp/(kW·h) 二.电功概念的学习 ㈠电功的定义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电流做功的其他实例。 ⒈电风扇扇风时;⒉洗衣机洗衣时;⒊电饭锅烧饭时;⒋电灯发光时;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观察。 ⒈电风扇扇风时&⒉洗衣机洗衣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⒊电饭锅烧饭时:电能转化为内能; ⒋电灯发光时: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内能。 教师:联系实际分析、归纳总结 总结:电流做功的过程中,伴随着电能向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电流做了多少功,消耗了多少电能。(课件) ㈡电功公式的构建和运用 教师:电流做功的过程伴随着电能转化为其他能的过程,那么,电流做功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

陈汉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亮同学做清洁时,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因为他用了力,我们说他在“工作“。而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1、力学中的功 “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下面是几个做功的例子。课本图15.1—1,物体在绳向上拉力的作用下升高,拉力对物体做了功。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拉力对小车做了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重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学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功的关系。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我们在分析下面几个例子中是否有力做功?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F=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

电能 电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第十八章电功率 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 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

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2)电功计算公式:W=UIt。说明电流做功的多少与电流的大小、电压的高低、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