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教案

温州市2007年数学新课程备课会四上年级

2、5、7、8单元教学体会

温州市实验小学吴鹤

各位老师:

又是一年新的开始,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本次备课会我主要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对本册教材2、5、7、8单元的教学体会。这四个单元的内容涵盖了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按单元顺序逐一讲解,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总体印象、教学思考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先来看一看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位置与方向》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新增加的重要内容。在一年级上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上、下、左、右、前、后,并能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三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是在学生第一学段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即极坐标的思想),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六年级时还将学习用“坐标系”(即“数对”)确定物体位置。

一、教学内容:

1、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方面的内容,有4个例题: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三、总体印象:

1.内容有一定难度,但新颖有趣、富有挑战性。

老师们看见这一单元,很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刚教学这一单元时,我们也有点觉得无从下手,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我们组里进行了很多的研讨。教完之后,觉得这个单元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例3、例4:《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和《描述、绘制简单路线图》难度比前两个例题更大。但学生学习时是非常有兴趣的。

本单元以“定向运动”引入,到底什么是“定向运动”,我们老师可能也还不太了解,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定向运动是一项健康的户外运动,通常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进行。一般参赛的有几个队,各队由组织者配给指北针、定向地图。图上标有要到的检查点。哪个队以最短的时间依次到访所有的检查点为胜。在这个过程队员要借助地图和

指北针,根据方向和距离来判断要到的检查点。到时请老师们多看一看教参,上面已经介绍得比较详细了,也可以自己或学生再收集资料让学生了解这项运动。这个运动已成为高考的一个加分项目。

2、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例如,“公园定向越野赛”、“看地图说一说香港等各城市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与上海的相互位置关系”、“小伟上学怎么走”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提供丰富、有趣味性的活动。

本单元的许多内容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充分探索实现的。教材设计了许多有趣并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如:在图上标出某处位置、说一说自己与同学的相对位置、根据描述绘制路线图、设计“小小动物园”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行真正的“定向运动”。

四、教学思考:

因为这个单元内容大家非常陌生,我就按课时跟大家作详细交流:

《位置与方向》(一)

1、落实两个知识点:“方向”与“距离”

(1)以“方向”确定位置。

学生在交流例1的结果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东偏北30°或北偏东60°,教师应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例如,本例题中1号检查点的方向,一般说成“东偏北30°”。同时,学生用量角器量角度的时候,也应该把零刻度对准“东”。较难的是从南、北这两个方向说起的方向。如:南偏西20°,有些学生不知道应该把量角器怎么放。老师可以就这两个方向进行强化训练。另外,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如:“东偏北45°”可以说成是“北偏东45°”,它们也可以称为是“东北”方向。(2)以“距离”确定位置。

某个地点的方向确定后,还不能确定这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还必须以“距离”多少来确定。“做一做”中,并没有提供比例尺,要让学生数一数400米里面包含几小段,得出一小段代表100米,再以此确定其他地点的距离。学生较容易掌握。

《位置与方向》(二)

1、多种方式解决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与上节课的难点是有联系的,就是如何确定“东偏北”、“北偏东”之类的问题,不过一个是用量角器量、一个是画。如果上节课学生已能正确描述方向,到这节课要用量角器画出指定方向的指定角度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中下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1)详细讲解

画角度,必须先确定他要画的地点是靠近哪个方向的,再把零刻度线对准这个方向,往另一个方向看。如:画“北偏西30度”,量角器零刻度线要对准方向“北”(通常是离哪个方向夹角小的方向为基准。)再往“西”那边看30度再确定地点。

(2)示范

要由老师和同学进行正确的示范。

(3)对比

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北偏西“、“西偏北”搞错,要多进行类似的对比。

(4)多次练习

学生要进行多次的尝试、纠正才能正确、熟练地画图。

2、关于“比例尺”

例题图中出现了“比例尺”,一个小线段代表50米。这里并没有正式进行比例尺的教学。但我们也要用“单位长度”让学生理解,并要求学生在画图时,要一段一段地画出距离,让别人看得更清楚。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好笑的错误,学生不知道从具体地点的中心点量起,而从地点的外沿量起,造成距离上的较大误差,老师们上课提一下学生就会知道了。

《位置与方向》(三)

教学这节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以“谁”为中心。

明确“()在()的()方向”,是以“在”后面的那个地点为中心。如果“中心”没找准,肯定是错的。这是这节课的关键点。

2、注意方向的“相对性”。

说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时,方向是有相对性的。相对位置方向相反就不会错了。如图:

如果前者是“东偏南”那么后者要说的就是“西偏北”。“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当然,这要由学生在多次的尝试后自己发现规律,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个例题的角度45度比较特殊,方向可以有两种说法,最好把角度变一变。

《位置与方向》(四)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1、中心的确定。

中心的确定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本节课的中心确定要向让学生明确:从哪个地点出发就是以哪个地点为中心,在行进的过程中,中心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较易与第三节课学习的确定中心方法搞混,如“学校在商场的()方向”与“从学校到商场”中心是不一样的。

2、求“平均速度”。

“求平均速度”是个难点。现在教材上的例题已去掉了第2小题,但练习里还出现了差不多的题,因此还是要大家注意一下:求速度学生易把总路程除以3个赛段,应该是把总路程除以时间的总和。这题错得非常多,甚至到期末时都还有人错。

3、画图

学生自己画线路图时,容易忘记标出单位长度代表多少(即“比例尺”),哪个方向是“北“也应标出。标出角度和实际距离。另外,起点的确定也较重要,如果起点位置确定不合理,有时会画到纸外去没办法画。应引起注意!画图这块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难的,教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第五单元三角形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是在基础上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

1、三角形的特性

包括: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分类

包括按角分类和按边分类

3、三角形的内角和

4、图形拼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总体印象:

1、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

本单元的许多内容都是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释、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如:篮球架等为什么做成三角形?这里需要用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来解释、小明上学走哪条路最近?需要用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数学知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探索数学知识,学得非常有兴趣!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

这是本单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3、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思考

教学要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渗透思想。

1、加强概念教学

第一学段对图形的认识停留在直观层面上,从第二学段开始要更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如: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对三角形的定义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居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围成”的意思。

2、进行充分的实践、探索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图形、体会图形特征、把握知识的本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应让学生进行操作、验证,才能让他们有深刻体会。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也要让学生利用小木棒进行相应的操作。而且,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探索活动,用多种方法来证明。如:刚才所说的三角形内角和

除了教材展示的两种验证方法:测量、拼摆,还可以通过折叠来证明。(见录像)

3、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认识图形之间的联系。

对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的培养不能停留在第一学段的直观层面上。如:用几个相同的三角形能拼出哪些四边形?让学生更清楚三角形与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在五年级时学习求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作出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教学时要有整体观念。又如: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用三角形创造美丽的图案等,教师都应重视,开展好这些活动。

4、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

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学生学习会更有动力、更有兴趣!如:在三角形稳定性的学习当中,让学生多举一些实际例子。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姚明一步能走3米远吗?等等。学生会觉得很有意思!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5、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操作认识上有困难。如: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表面上看上去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但是实际上两边不可能完全连接,肯定是有空隙的,但学生不承认。教师课前可以先说明存在这种情况。

(2)关于作三角形的高。

习题中出现根据三角形指定的一条底作相对应的高,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学习。作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因为有延长线出现,参考书上说不作要求。我们觉得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尝试,不要求每个同学掌握。这个问题以后还是逃避不了的,可以在这里先作一下铺垫。

第七单元统计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统计这块安排的内容是:折线统计图。统计在实验教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教材的编写上总体来说步子很细。

第一学段关于统计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更着重要求学生能分析数据、对自己身边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本单元内容安排如下:

(1)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回答问题。

(2)完成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进行推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总体印象:

1、内容简单,学生基本能轻松掌握。

在前几册的统计教学的积累下,能较轻松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而且,调查他们喜欢不喜欢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都说喜欢:因为不用一格一格地涂、只用画点、连线就可以了,制图比较简单方便。

2、重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不是“为统计而统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数据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思考

1、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展现数量的增减变化,除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体会它的特点外,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折线统计图,通过折线的起伏来感受、体会它的增减变化。

2、规范作图。

可以让学生按观察横轴、纵轴找出相应数据先画点再连线的方法画折线统计图,画时应在每个点上标上数据,以便观察比较。不同的连接应连接每个点的中心、线要直。力求做到美观大方!

3、回答问题要完整。

如,问题:哪个月平均气温最高?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是两个字:八月。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完整。顺便提一下学生对“变化趋势”这个词不大懂。

4、把握教学目标。

教参的要求是: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学内容

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也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

1、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

2、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3、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体印象:

1、学习难度较大。

单节课教下来,学生掌握得还是可以的,但一个单元教好以后,在综合练习中学生出错很多,后进生甚至全都搞混,较难深刻理解。配套练习难度也很大,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让全体学生完成。

2、内容新颖,注重生活运用。

本单元中的涉及的内容基本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植树、敲钟、公交车站等,都可以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内容新颖有趣、有挑战性。

3、有较大探索空间。

解决问题时不强求一个答案,如果合理的话都是可以的,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学习、吸收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教学思考

1、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

数学广角的内容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应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的整个科学探究过程。如例1,先让学生猜一猜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再经过实验验证(可以让学生画线段图来证明两者关系),在多个数据的证明下,建立数学模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最后在生活实际中进行运用。其中,实践验证环节是最重要的,力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活动中理解。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2、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沟通联系。

教师要把握教材的清晰脉络,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

针对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特点(见总体印象1),教师教这部分知识不能太零碎,不能只盯着一堂课就课论课,要有系统观念。如,植树问题可以分成三种情况: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只种一端: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每一种情况里面,还可以分成3种求不同问题的,如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分别求:棵数、间隔数、距离。如题目: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一共栽了21棵树苗,每隔几米栽一棵?

3、同学们在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栽了21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具体要让学生明白这几个数量关系:1、棵数=间隔数+1,2、间隔数=棵数—1,3、距离=间隔数×间隔长度,通常题目不会直接告诉你间隔数,一般是通过:距离=(棵数—1)×间隔长度来计算。让学生掌握这些数量关系对他们灵活解决问题会有较大帮助。

而且,之后学习的求封闭图形的距离的也可以与上述“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建立联系。可以通过动态课件来演示,让学生更清楚两者实际上是同一种情况。(见课件)再拓展到圆形、三角形。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封闭图形求距离的问题。

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作为考核内容。问题难度不要太大,必要时要给予及时、恰当的帮助。

4、拓展探索空间。

尽量在不过份增加难度的情况下拓展学生探索的空间,学会灵活地解决问题。如:《方阵问题》教材中把这个例题作为植树问题中“封闭曲线”的一种,但我们觉得方阵问题也有它值得挖深的一些地方。象蓝老师的这节《方阵问题》,就对教材作了一些挖掘,但是又比较自然,学生也很有收获。同时,数学教学时让要尽量让学生学会解决逆向思考的问题,做到融汇贯通、培养思维能力。

综合应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

建议:

1、事先安排任务

2、充分自主交流

3、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案例:《小管家》

以上是我和我们组在教学中的尝试,希望能给即将进入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老师们一点点帮助,因为本人水平有限,很可能有一些错误和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证。谢谢!

1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侨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

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2009年11月22日15:48:01 来源:上林县乔贤镇中心学校【字体:大中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下册介绍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原义务教材在六年制七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在义务教材修订时,没有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这一次根据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在实验教材的第六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五册。 变化: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一位数除商四位数;改变口算除法的编排;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六册。

变化:改变⑴口算乘法的编排;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加强估算。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六册。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 空间与图形 1.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七册。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探究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八册。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解决问题 1.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8389116.html, 全册教材分析 一、学习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学习目标是: .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由欣赏、绘画、工艺三部分组成。该实验教材是老教材的修改版,较原教材课时量减少了五课,删除一些教学内容近似的教材,降低了难度,增加工艺课比例。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在儿童学习绘画的“过渡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日渐丰富,观察能力逐步提高,而表现技能却难以跟上,引起学生心理矛盾。该年级有三分之一学生对美术极为爱好,想象能力极为丰富,无论在造型上、色彩、构图、工艺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欣赏上对一些美术家的介绍故事特为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造型上普遍极差,缺乏观察能力,色彩能力上有点缺乏彩感,配制不够准确。整体来说本班在美术的课堂学习上稍显沉闷,需好好的利用学习积极的学生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总目的要求 1、能够在色轮或色谱上区分出冷色与暖色,能够说出冷、暖色彩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或联想,用拼贴、绘画等方法,创作一幅表现温暖或寒冷的作品。 2、知道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确感觉,利用直线或曲线完成一幅主题创作 3、能够用绘制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图案的方式来表现节奏感,能完成一幅四方连续作品。 4、能够运用对比色搭配规律设计贺卡,感受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 5、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最快乐的一件事并且用绘画或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习纸版画的绘画技巧,利用吹塑进行创作。 6、通过画画和制作,培养学生观察里、创新精神和再造能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进行仔细的观察。初步了解校徽设计的意义及设计要领,指导学生用图形和文字的表现形式设计校徽,要求设计出简洁、独特,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校徽。 7、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设计的兴趣,通过制作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进行设计的兴趣,感受穿编的乐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指导学生采用WINDOWS画图程序对图象进行复制、粘贴、拉伸、扭曲和翻转,组成一副装饰画。 四、全册重难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四、全册教学难点 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4、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总复习。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博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烂熟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烂熟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体会学习数学的欢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齐的优良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养成优良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详尽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优良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崇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2017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7四年级下册 数学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一、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有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本册教材的学习目标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的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部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部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分析 这一册内容都很重要,但是重点在第一、二、四、五单元。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三步文字题列成综合算式的思考方法和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野茶小学:孙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数学》,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下面就这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本册教学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1)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 (2)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

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4)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三)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四)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017.9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2012新版教科书,总共有八个单元: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新教材跟老教材相比,内容看似简单了,但实际上新教材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比较难,这对我们的教学的要求就更加高了。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3.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立体图形。 7.初步了解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明白位置的相对性原则。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9.数学乐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下面我们从各个单元来具体解读教材,了解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内容:P2-8页,数一数、比多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三、教材说明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的源泉。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只有准确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学习价值,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圆满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认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

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的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整合教材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专题组元型。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比如,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则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的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 根据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在本册八个单元导语中,提示学习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的任务。在内容上,力求启发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比如,第一单元,“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

(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新课标与教材解读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

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一、数学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冀教2011版三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三年级上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又有新的突破。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在教学中体现互动教学,创造性教学。情景教学类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自动探究为主的学习观,做到趣味性、情感性、活动性、自主性、生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生活中的大数、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图形的运动、、四则混合运算、周长、、吨的认识、探索乐园。 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数与代数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5)数与代数部分在本册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本学期的学习在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对称,测量和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交流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并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并判断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编写,一方面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材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这一课程资源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合理把握教学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在二上年级教学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在实际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平移与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崇左市江州区江南一小覃彩虹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活动四个领域的内容,共十个单元。 ㈠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次根据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在实验教材的第六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五册。 变化: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一位数除商四位数;改变口算除法的编排;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义务教材:也安排在六年制六册。 变化:改变⑴口算乘法的编排;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加强估算。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义务教材也安排在六年制六册。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 ㈡空间与图形 1.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七册。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探究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是根据课标新增加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㈢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八册。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㈣解决问题 1.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

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与大家交流的是——部编小语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相关内容。 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组合单元。这两条线,让“教什么”变得清晰。当我们站在整组教材、整册教材、整套教材的角度来把握教学目标时,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到目标,找到达成目标的路径,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单篇教材分析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我想那就犹如还没有看清楚地形地貌,不知深浅等情况,就跳河游泳,于是就会出现在教师引领学生在单篇中扑腾挣扎,耗尽力气,却总不能上岸的情况。 大势所趋的“单元整组备课”成为必然的选择。 我们今天的分享由四个部分组成。(ppt) 一、四下教材通览 首先我们熟悉一下四年级下册的八个单元的人文主题? 第一单元描写田园美景、描绘乡间美好生活场景; 第二单元介绍自然与科技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感受现代诗魅力 第四单元动物描写主题 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写游记 第六单元文章篇幅较长,其中两篇选自长篇小说管桦的《小英雄雨来》、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从字里行间感受成长历程。 第七单元表现人物品质 第八单元感受中外经典童话的奇妙。 二、下面我们聚焦八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方面和习作方面,要素如下。 请大家边听我读要素,边回顾,本册教材所提出的语文要素,与我们四年级上册教学的内容有怎样的联系?

(读PPT中的要素) 是不是有些要素听起来很熟悉呢?四下与四上教材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呢?我们来比较一下。 相同颜色的表格,表示涉及了相同要素或主题,为了方便比较,我讲阅读要素单列出来看。 四上四下第一单元都是围绕写景的主题选编文章的,四上教学关注点在于感受景色之美,四下教学重点是学习体会美景背后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上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提问不懂的问题;四下需要继续巩固提问的方法角度,还要尝试解决问题,侧重点在于如何解决问题。 关于写人物的单元安排,四上侧重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惹人物的心情,四下侧重人物品质的感受,并学习如何塑造人物品质。 关于概括,四上学生学习抓主要人物和事件,通过起因、经过、结果梳理的方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四下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难度升级。 写作要素也有着层级提升的关系,我们罗列比较一下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关于写景单元,从要求关注身边美景,推荐写一个地方,写清理由。到在写景过程中,表达出自的感受,做到情景交融。 关于写观察。从定点连续观察,进阶为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写景。从一处景过渡到多处景的描写。 关于写事,从侧重把一件事写清楚,到更细化的关注顺序、过程的描写。 关于写人,从关注人物某个点,到多方面描写,并按合理分段。 关于故事,从神话故事的了解到童话故事的涉猎,文体意识逐步形成中,五年级民间故事也是重要的文体单元。 综上分析,我们对本册教材的要素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我们考虑如何做到精准解读教材,让要素落地。 通过四年与部编教材的亲密接触,我们对它已经比较了解。单元组块的构成基本是相同的,都有篇章页、精读文、略读文(或习作例文)、交流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