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以下每要点1分)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请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分)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2分)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分)3、请简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人们的启示。

(1)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以下每要点1分)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信,真理最终总要战胜谬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2分)

4、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分)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2分)

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分)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2分)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2分)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分)

(2)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内部都存在着固有的优秀先进成分和腐朽落后成分,它们的优秀先进成分是它们保持和传承的基础,而他们的腐朽落后成分则是促使它们被改变和更新的缘由。因此我们在对待它们的时候,需要区别对待,既要抛弃或克服它们腐朽落后的

部分,又要保留和发扬它们优秀先进的部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它们都能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建设来服务。(5分)

7、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其理论根据是什么?p132

答: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8、试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答: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个地球俨然一个大工厂。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三是金融的全球化。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其次,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的主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9简答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答: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0、简答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答: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是: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1、简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2、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部分: (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其他商品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表现为工资等对应收入)更大。

43 、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人类生产活动的国际水平分工、竞争和跨国界组织生产、协作,使得各国成为全球市场体系的一部分;二是贸易的全球化:随着生产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其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

率;三是金融的全球化: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一体化水平提升;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世界经济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而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水平,推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44、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4 分)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3 分

第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42、简述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4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 分)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3、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4 分)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42、如何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 1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助于我们分析和借鉴其积极因素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41.简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

43、简述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4、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行政学名词解释

1.行政权力:属于政治权力的一种,它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

2.行政国家:20世纪行政权力发展的独特现象,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么一个阶段———国家行政权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其生命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成为影响人们生命、自由、财产和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一种几乎无所不能之物。

3.政府职能转变:即是指政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对其履行职责的范围和发挥功能的程度作出适当的调整。

4.政治与行政2分法: 在史坦因、狄克洛克和威尔逊政治行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了更为系统和具体的阐述,明确提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的观点,并且指出人们虽然可以从理论上对政治行政作出区分,但是在实际中两种现象往往出项重叠和交汇;政治一定程度上控制行政,行政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的政治行政协调机制。

5.行政组织的编制是指国家关于某个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人员定额及其结构比例的规定。

6.公务员: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同时具备依法履行公职, 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这三个条件的人员, 都列入公务员范围。

7.3R授权:“3R”式授权 Respect(尊重)- 对被授权者工作方式和工作成就的尊重- 对被授权者人格的尊重; Resource(资源)提供资源是管理者对被授权者的责任;Retry(重复)在授权过程中的辅导和支持。

简答

1.早期行政研究时期代表及贡献:

(1)安培:曾经设想建立管理国家的科学,被誉为公共行政学产生的胚胎。

(2)德国学者史坦因首次提出“行政学”一词,但主要是指行政法学而言。

(3)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十分重视政府行政,并且指出行政强而有力的三个条件:统一稳定;法律支持;足够的权力。

(4)威尔逊:主张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承袭了德国学者布隆赤力

的“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行政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的观点,对政治和行政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明确。

(5)古德诺:在史坦因、狄克洛克和威尔逊政治行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了更为系统和具体的阐述,明确提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的观点,并且指出人们虽然可以从理论上对政治行政作出区分,但是在实际中两种现象往往出项重叠和交汇;政治一定程度上控制行政,行政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的政治行政协调机制。

2.行政三分和三权分立关系:行政三分制是指在一级政府管理系统内部,将决策、执行、监督职能分离,并在运行过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一种行政管理体制。三权分立制度就是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3、重塑政府十个原则: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

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

4、卓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

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投入拨款,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主张进行政府业绩测量;

6、受顾客趋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

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受益而不浪费;

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人才解决问题,天才避免问题);

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4.影响行政权力行使制度主要因素:

(1)目的与手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2)行政权力的强度:权力结构稳定程度和权力基础(分配的基础和个人的基础)(3)客体的潜在能力

(4)行政权力的作用范围

(5)行政环境

案例

事业单位分哪几类: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政事分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任务:

脱钩:使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脱钩,确立事业单位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

分类: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区别对待。

放权:改变传统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政部门的弊端,赋予事业单位必要的自主权。

搞活:除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需要财政拔款或补贴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外,其它事业单位要通过改制和改组成企业,进入市场,走自我发展的道路。

论述

行政机构改革:深化新时期的行政机构改革

第一、继续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的机构改革原则,在此基础上,巩固改革成果,着力提高政府效能。

第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完善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凡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和契约机制解决的问题,政府久不要设置机构管理。

第三、进一步理顺行政组织与其它组织的关系。政企、政事、政社、党政分开。

第四、进一步理顺行政组织内部关系,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关系。应当扩大地方权限,使地

方权责相称;机构改革不应当仅仅着眼于机构数量的增减,更应该注重行政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改造方面。

中国当前腐败主要特点:

腐败的含义:

一般而言,腐败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三项。其一是腐败主体,这些主体是担任官职的人员,在我国也包括垄断性行业中的工作人员。其二是违反了一定的规范。其三是违反规范造成了一定的后果,也就是通过实施腐败使行为者得到了期待的好处,同时伤害了公共利益。

二、中国当前腐败的特点

第一、从腐败行为发生的过程来看,既有双向性腐败,又有徇私性腐败。前者指权钱交易和行贿受贿,后者搞裙带关系和贪污。

第二、从腐败行为主体来看,既有个人性腐败,又有集团性腐败。

第三、从腐败行为发生的部位来看,腐败行为多滋生于政治系统的输出阶段。在中国,由于利益结集机制的虚弱,公民不能有效的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的执行则成为政治参与和竞争的焦点。向立法机关行贿的很少见(成克杰),一般向执法者行贿的较多。

第四、从腐败行为与法律规范的关系来看,既有黑色腐败,又有灰色腐败;前者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腐败,后者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腐败。如批圈土地,取得垄断经营权;安插亲信在高盈利单位;期权腐败等。

第五、从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看,既有因体制、制度产生的腐败,也有因反腐力度不够而产生的腐败;前者是监督措施和设备落后,后者是对腐败的惩处过于宽松。“检讨一阵子,舒服一辈子。”

1989年8月广东省检察院设立全国第一个反贪局开始,至1995年下半年,全国已经有26个省级检察院、292个分州市检察院,1283个县区检察院成立了反贪局。1995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正式成立。

行政监督系统主要内容:

1、自力督导:

(1)一般监督:按照隶属关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地方政府对于设在本辖区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监督。

(2)职能监督:政府各职能部门就其主管工作,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其它部门进行的监督。

(3)主管监督: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对下级对口部门的监督和各级人民政府对各自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进行的监督;行政机关主管人员即行政首长对下级工作人员的监督。

2、特种监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行政复议

3、外部制衡:

(1)立法监督:人大

(2)司法监督: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3)政党监督:党组织的监督、党的纪检机构的监督;执政党和非执政党的监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社会监督:社会团体(工会、青年团和妇联),新闻媒介(第四权力),人民群众。

行政法学

36.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关法律责任的组织。

37.其他规范性文件:指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等。

38.行政合同:又称行政契约。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权。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39.行政责任:狭义上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义务而引起的,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即行政违法以及部分行政不当所引起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40.行政补偿:指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合法行为损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给予的补偿。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1.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有哪些?

如果行政行为具备下述情形,行政相对人可视之为无效行政行为,有权国家机关可宣布该行为无效:

(1)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违法的或明显违法的;

(2)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职权的;

(3)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

(4)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的;

(5)没可能或无法实施的。

42.简述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

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又称当场处罚程序.指在具备某些法律规定的特殊条件的情况下,由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并且当场执行的步骤、方式、时限、形式等过程。进行当场处罚时,应遵循下列程序:

(1)表明身份。执法人员应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或委托书。

(2)说明处罚理由。执法人员应主动向当事人说明其违法行为的事实,说明其违反的法律规范和给予处罚的理由和依据。

(3)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4)制作笔录。执法人员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的客观状态应当场制作笔录。

(5)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当场处罚决定书应是由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或组织统一制作的有格式、编号的两联处罚决定书,由执法人员填写,并当场交付被处罚人。

(6)备案。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向所属行政机关备案,以便接受监督和检查。

43.简述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容。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和实施,贯穿于行政程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主要包括程序公正原则、相对人参与原则、效率原则等。

(1)程序公正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所遵循的步骤、方式、顺序和时限都必须公平、正直而无偏私,是现代行政程序的起码要求,是现代行政民主化的必然要求。该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必须在程序上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必须排除各种可能导致不平等或不公平而有偏私的因素。

(2)相对人参与原则。该原则是指行政相对人在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时,在行政程序上有了解并获得告知有关自己的权益,并能获得实现或行使该权益的保障的基本准则。该原则的确立和贯彻实施,是使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保证行政权的公正行使这一终极目的得以实现的保障条件之一。

(3)效率原则。它作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行政程序的设立与采取应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以适应现代行政之客观需要的基本准则。现代行政活动的特点和目的

决定了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时,不仅要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确保行政程序公正合理,而且应尽可能提高行政效率.迅速、全面地实现行政管理目标。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l小题,每小题l0分,共10分)

44.试析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行政指导制度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行政指导制度的必要性表现在:

(1)行政指导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完全取消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但又不能强制进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灵活性且富弹性的行政管理手段,行政指导就成为必然选择。

(2)行政指导是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模式的要求。在过去,我国政府职能主要靠行政命令直接干预和管理经济,行政模式也是一种“官本位”的全面管制模式。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弊端呈现多多。实行行政指导自然是经济体制转轨、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模式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

(3)行政指导是现代行政法治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行政指导是一种有利于提高社会综合效益的行政管理方式,采用行政指导有利于:①降低管理本身成本;②降低社会成本;③更为有效地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由此观之,行政指导是现代行政法治成本效益原则的客观要求。

36.内部行政法律关系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内部组成机构之间、行政机关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发生的受行政法调整的行政关系。

37.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是指政府对其行为应守信用,个人或组织对政府行为的正当信赖必须予以合理保护,以使其免受不可预计的不利后果。

38.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39.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40、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国家对此承担的赔偿责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1.简述行政法的特点。

(1)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①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②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居各部门法之首。

(2)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

①行政法的内容极其广泛。

②以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

③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42.简述行政命令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命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行政相对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是行政行为中一种极为普遍的行为形式。其特征有:(1)行政命令的主体是行政主体。(2)行政命令是一种意思表示行为。(3)行政命令是一种设定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4)

行政命令的实质是为行政相对方设定行为规则。(5)行政命令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作为保障。(6)行政命令是一种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43.简述对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赔偿的范围及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

(1)行政赔偿范围概述

行政赔偿范围是指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哪些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2)对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的范围

①违法拘留或违法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

②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

③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④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⑤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3)对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的范围

①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

②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③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

④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4)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

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②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③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l小题,每小题l0分,共10分)

44.试述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概念及种类。

行政复议受案范围是指行政复议机关依照行政复议法律规范的规定可以受理的行政争议案件的范围。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6条的规定,其案件的种类包括:(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8)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9)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10)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7条规定,对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申请对其审查。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政府即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

政治是人类共同体以权力为平衡、管理冲突、建立和维护秩序,并实现共同体目标的方式和过程。

宪法是纲领性的国家大法,是规定国家组织、政府制度及指导原则,并集中反映社会发展

和民众要求的国家根本法。

国家性质亦称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说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在一个国家中由哪个阶级来实行统治,联合哪些阶级,对哪些敌人实行专政的问题。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根据本阶级意志和利益确认的原则、组成国家机关并实现其行使国家权力的特定方式。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关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地居于首脑地位的部分。现在国家元首是依照宪法规定履行职能的人格化的国家机关,是一个政权组织的首脑部分或国家的最高代表者。

宪法功能

1、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宪法最直接的首要功能就是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巩固国家政权。

2、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维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上。

3、从法制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健全的法律制度,推动法制建设上。

4、从保障人权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保障并维护公民的基本权益上。

5、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还具有确认文化制度,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功能。中国共产党概况

中国共产党组织机构自上而下分为三级: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中央组织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 5 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由中央委员会决定。

地方组织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

党中央委员会重要性:

1、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及其所设立的具体工作部门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代表中国共产党。

2、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了全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这些人对全国政治和政策的影响意义重大。

3、中央委员会又是产生和其他中央领导机关的机构,是赋予最高政治领导人政治合法的最终机构。

4、由于中央委员会实行常任制,且是委员会制度,因此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有重要政策问题,需要以全党名义出现的支持,召开中央委员会是最有效和最高有效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1、是代表和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

2、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

3、是政府权威合法化的源泉。

4、是实现国家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

5、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特有的组织形式,具有自身优势。

一是政治优势,二是组织优势,三是界别优势,四是智力优势,五是联系广泛的优势。

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

1、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除全国统一的宪法外,还具有自己的“小宪法”。

3、除全国统一的国旗国徽国籍和货币外,还有自己的国旗国徽国籍和货币,在国际交往中持特别行政区护照。

4、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行政体制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随之而来的重大问题是:必须使用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客观诉求重新界定政府角色,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在于:

1、从全能政府走向市场政府

所谓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有市场体制实现私人物品的有效供给,而由政府负责安排公共物品供给的一种制度安排。

2、从人治政府走向法治政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推进依法行政建设,但由于受到“人治”传统和“官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政府管理中人治现象还是比较流行。

法治政府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府的重要保障之一。

3、从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

管制型政府坚持官员本位,政府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绝对主导者。

服务型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是公共权力的代表者。

4、从预算型政府到绩效型政府

绩效型政府注重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它以治理绩效作为安排财政的根本依据。

5、从封闭性政府向透明化政府

政府信息在社会信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政务信息公开是公民参与和完善政策过程的前提条件。

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

1、开明政治家的锐意改革取向

2、市场经济的内在诉求和企业家群体的力量

3、知识份子的理论力量

4、全球竞争和国际规则的制约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哲学的物质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与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从实际的观点出发,实现了哲学物质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正确阐明了意识的起源及其与物质相互关系,而且深入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客观地揭示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物质的统一体,它已经并还将不断为科学与哲学的发展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 义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义 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两个概念的关系。这一问题其实主要是“信仰”与“信念”的关系问题。有人人为地严格区别这两个概念,认为应该用“信仰”一词来称呼宗教信仰,用“信念”来称呼科学信仰。其实,信仰与信念的差别不是性质上的,而是层次上的。信念通常用来表示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观念的相信和信奉,而信仰则用来表示对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观念的信奉和相信,以及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各种信念的体系。比如,我们在最高的以及体系的意义上称呼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时,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或“共产主义信仰”,而当我们称呼这一信仰中更为具体一些的观念的信奉时,则多用信念一词,如革命信念、必胜信念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这两个概念也需要加以说明。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对这一信仰的完整指称。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也是把它们当同义语来使用的,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二者也各有其个性色彩,主要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词在意象上突出的是这一信仰的学理基础方面,给人一种理论信仰的印象,而“共产主义信仰”一词突出的是该信仰的现实追求方面,给人以信仰的行动的印象。具有这种差别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任何信仰都有两个基本方面,它既是知识,又是行动,是从理论向行动的转化。正因为如此,在具体的行文和讲话中,根据语境和语气的不同,有时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较为恰当,有时又用“共产主义信仰”更为帖切,这也毫不奇怪。同时,由于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更多地是从现实的追求方面来谈论这一信仰的,因而“共产主义信仰”一词似乎更流行,更顺口。 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它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人们对这种理论的相信和信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是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到的就是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 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 WAY,NO ONE! 然,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 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 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 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

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 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 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 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 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 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 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 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 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全球化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 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从而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准确把握和全面分析。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各种视角和方法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归纳西方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然而,这种定义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种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

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突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直观性,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综合测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综合测验

阶段测验一(绪论~第1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 C.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答案解析】:答案选C。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参见教材P40。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德国古典哲学 【答案解析】:答案选C。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参见教材P40。 3、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的著作是()。 D.《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答案解析】:答案选D。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参见教材P44。 4、列宁在()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A.《论“左派”幼稚性和+资产阶级性》、《国家与革命》 【答案解析】:答案选A。列宁在《国家与革命》《论“左派”幼稚性和+资产阶级性》《论我国革命》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参见教材P45。 5、列宁的论文()中,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C.《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答案解析】:答案选C。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参见教材P45。 6、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集中表现为它鲜明的政治立场 【答案解析】:答案选A。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参见教材P48。 7、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为基础的。 B.实践性 【答案解析】:答案选B。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参见教材P4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简答题论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物质客观存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清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为物质以奠定了基础。 2、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 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3、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一旦形成,便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其中正确的 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实践失败。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 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级的程度。 4、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关系: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同一性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 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重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 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掌握这个概念,关键在于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要正确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应该把握以下特点: 1.共同性 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从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2.唯一性 除客观实在性外,变化、运动等也是物质现象的共性,而物质概念同意识概念是相对应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与意识相比较,物质所有共性中唯一特有的共性。变化、运动等共性不是物质现象特有的,意识也是运动、变化的。它们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相区别,也就不能成为物质概念的本质属性。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客观实在性是在剔除物质具体形态个别特性后,对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和抽象。但这并不是说,客观实在性可以离开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存在。相反,客观实在性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可能有客观实在的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差万别,它们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表现形式。物质概念抽象概括出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4.永恒性 物质的永恒性指的是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改变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使自然物人工化,而不是创造了物质。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如何改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特点没有发生改变。自然物人工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人们是不可能凭空创造物质的。 5.可知性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虽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可以认识它。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暂时还不认识的事物迟早会被认识。 (2)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他们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阶级学说的。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它系统地分析了阶级的产生、发展与消亡、阶级划分的标准以及阶级的相互关系。3.1.1阶级概念:作为经济范畴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形成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这就不但指认了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也说明了这一范畴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阶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曾经指出:“所有这些资产阶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对此,恩格斯也做了重要的论述:“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直接相互对立的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他说,“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是阶级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奴隶制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

的社会考察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列宁在他给阶级下的定义中也十分明确地指出阶级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经济关系所产生的不同社会集团,这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形成是由于经济原因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 3.1.2 阶级形成根源:分工和私有制 生产力的发展就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产品的交换,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随之出现。 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了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氏族公社占有的生产资料慢慢转变为家庭占有的私有财产。三大分工还将人们分为不同的职业集团。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这些不同的职业集团就成了不同阶级演化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具有相同意义和作用的事情。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阶级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真实的分工的时候才产生的。对于这一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中有过很多经典的论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也促进了新的阶级的划分,“除了自由人和奴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也面临着多种选择。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转变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和社会职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准则。就业价值观通过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态度及价值评价反映出来, 支配和调节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驱使他们择业和就业行为的内部动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当代大 学生就业价值观念和以往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 (1)非理性的价值选择。在就业地点选择上,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本可以分散的求职者集中在相对狭窄的地域和领域内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这些地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上海、北京等城市薪金待遇水平近两年来有下降的趋势就是这种供求关系的体现。与此同时,和个人长远的发展机会相比,眼前的薪酬及福利待遇更具有吸引力,把福利待遇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缺乏对自身定位和职业规划

的理性思考。 (2)缺乏基本的诚信观念。从就业手段来看,简历造假、证书造假等现象反映出少数学生仅考虑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在乎使 用的手段和方式是否符合价值评判。这样不计后果的短视行为,破坏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秩序,降低了简历证书等在用人企业心目中的公信力。除了用人企业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外,我们还从中可以看出少数学生就业行为的短期化也降低了简历中某些记载内容的可信度。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就业外部环境的压力增大与大学毕业生规模的扩张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社会问题的外在动因,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用人标准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体性意识膨胀。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等已成为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主体价值的膨胀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主体意识方面,表现出不轻信、不盲从、不附众,他们希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然而!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当主观性要求和客观性需求无法统一到就业的实践中时,主体性需求的异化就会使得本已压力重重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更深一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之一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动过时间改造世界。人们要取得时间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 1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2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3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4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6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7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8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9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10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1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12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 一、物质定义: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