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及问答资料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及问答资料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及问答资料

品种(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种质资源:指一切具有特定的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育种目标:对新品种的性状的具体要求,是育种工作的依据和指南。好比一项工程的蓝图。育种目标正确是育种工作成功的关键。

有性繁殖:生物通过有性过程产生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繁殖后代,有完整的个体发育周期

无性繁殖:利用营养器官或体细胞等繁殖后代的方式。即不通过雌雄性细胞相互结合而繁殖后代的方式

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常异花授粉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作物称为常异花授粉作物。

异花授粉作物:通过植株不同花朵的花粉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作物。

自交不亲和性:某些作物具有完全花,并可以形成正常的雌雄配子,但自交不结实或结实极少的特性。雄性不育: 雌蕊发育正常,雄蕊退化(无花粉、无花药等)

无性系:无性繁殖作物的一个个体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繁殖系,简称~。

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基因型由母体决定,个体内基因型杂合或纯合,个体间一致

杂交育种:通常指利用作物具有不同遗传性的品种或类型相互杂交,创造遗传变异,然后再通过选择和系统的试验鉴定,培育成新品种的方法。广义的杂交育种还包括回交和远缘杂交。

群体品种:指由基因型不同的植株组成的个体群。

引种(广义):以外地区,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遗传育种等有关理论研究所需的各种种质资源

气候相似论:“地区之间在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上,应相似到足以保证作物品种相互引种成功时,引种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系统育种法:根据育种目标,从现有品种群体的变异类型中选出优良的变异个体,种植成株系,通过试验鉴定,育成新品种。又称单株选择法、一株传选择法

单交种:2 个品种或自交系组配成的杂交种。

双交种:由2个单交种组配而成的杂交种(A×B)×(C ×D)

不育系:具有雄性不育特性的自交系或品系。遗传组成:S(rfrf)

混合法:在杂种的分离世代,按组合混合种植,不选单株,直到一定世代,性状纯合率达到80%以上时(约在F5~F6),才开始选择单株,下一代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叫混合法。

系谱法:从杂种的分离世代开始单株选株,分别种植成株行(株系),即系统;以后各世代均在优良的系统中连续进行单株选择,直到选出性状优良一致的系统升级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在选择的过程中,各世代予以系统编号,以便考察系统的历史和亲缘关系,故称系谱法。

混合法:在杂种的分离世代,按组合混合种植,不选单株,直到一定世代,性状纯合率达到80%以上时(约在F5~F6),才开始选择单株,下一代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叫混合法回交:两个亲本杂交后,F1 再和双亲之一重复杂交

轮回亲本:受体亲本,在回交过程中用于重复杂交的亲本。

另一个亲本叫非轮回亲本,又叫供体亲本。

回交育种法:指利用回交方法,改良优良品种的个别不良性状,从而选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外照射:处理材料受到的照射来自外部的辐射源。

内照射:利用同位素(如P32、S35、C14、Zn65)的化合物配成溶液进行浸渍种子或使植物吸收或注射茎部。即处理材料受到的照射来自植物体内部的辐射源。

原生作物:指人类有目的驯化的作物(原生作物)

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诱变一代:经诱变处理的种子或营养器官长成的植株或直接处理的植株,均称(M1),嵌合体。

远缘杂交:不同种、属或科间的杂交,或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间杂交。

远缘杂交育种:指通过远缘杂交创造变异,并从中选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倍性育种:指通过植物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化来获得遗传变异,并进一步选育获得作物新品种或新类型的育种方法。

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多倍体:凡体细胞中含有三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单倍体育种:利用单性生殖的方法,获得植物单倍体个体,再通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的二倍体,再根据育种目标育成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杂种优势:两个性状不同的亲本产生的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适应性以及产量、品质等方面超过其双亲的现象。

平均优势(中亲优势MH):F1超过双亲平均值(MP)的百分率。超亲优势(HH):F1超过较好亲本(HP)的百分率。对照优势(CH):F1超过当地推广品种(Ck)的百分率。杂种优势指数:杂交种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与双亲同一性状平均值的比较。杂种优势指数(%)=F1/MP*100

自交系:经过多代人工强制自交和选择形成的基因型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后代材料。

杂交种:指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一般配合力:指一个被测系(自交系、纯系等)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群体改良:通过选择(通常是轮回选择)和人工控制下的自由交配等一系列育种手段,提供优良基因重组的机会,使不同的优良基因集于一些个体内,然后将这些个体选择出来,构成新的群体,使群体的优良基因和优良基因型的频率不断提高,从而达到改良群体和育成新品种的目的

一环系:从品种群体或品种间杂种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种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生理小种:按毒性差别划分的类型,称为生理小种,因小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毒性,故也称为毒性小种。在生理小种分化的病原菌群体中,占比例较大的小种称为优势小种。其余的称为次要小种。

垂直抗性:又称小种特异性抗病性或专化性抗病性等。其特点是:寄主对某些病原生理小种是免疫的或高抗的;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若把这种品种的对不同生理小种的反应绘成柱型图,可以看出各柱顶的高低相差悬殊,所以称为垂直抗性。即同一寄主品种对同一病菌的不同生理小种具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水平抗性:又称为非小种特异性抗性和非专化抗性等。其特点是:寄主品种对各个生理小种的抗病反应,大体上接近于同一水平。若把这种品种的对不同生理小种的反应绘成柱型图,各柱顶大致在一个水平上,所以称为水平抗性。它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其病原菌致病性的差异是侵袭力的不同。

转基因育种:根据育种目标,从共体生物中分离目的基因,经DNA重组与遗传转化或直接运载进入受体作物,经过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遗传工程体,并经过田间试验与大田选择育成转基因新品种或种质资源。

体外培养:又称组织培养和离体培养), 指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离体组织、器官、细胞或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

无性系突变:指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再生植株出现与亲本不相同的变异性状.

种质资源的类型:地方品种、改良品种、新育成品种,中间材料,野生种,近缘植物

种质资源按来源可分为本地、外引、野生、人工创造四类

按亲缘关系分初级基因库、次级基因库、三级基因库。

种质资源收集方法:考察收集、交换与转引

保存种质资源的主要方法:种植、贮藏、离体、基因文库。

有性繁殖包括:自交繁殖、异交繁殖、常异交繁殖

无性繁殖包括:营养繁殖、无融合生殖、无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

自然异交率=F1中具有显性性状的植株数/F1总植株数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主要有:高产、优质、稳产、适应机械化

自花授粉作物:小麦、大麦、水稻、大豆;异花授粉:玉米;常异花授粉作物有:高粱、棉花。

低温长日照作物:小麦、水稻、大豆、油菜,高温短日照作物:玉米、大豆、棉花、水稻

高温短日照作物,由南方引种至北方延迟成熟,由北方引种至南方提早成熟,株穗粒变小;低温长日照作物由南方引种至北方生育期缩短,由北方引种至南方生育期延长,营养器官加大

系统育种选择育种方法: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自交)

鉴定的方法: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自然鉴定和诱发鉴定、官能鉴定和实验室鉴定、本地鉴定和异地鉴定。

诱变育种包括:物理、化学

自交系间杂交种可分:单交种、双交种、综合种、三交种

作物品种分四类: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

优良玉米自交系应具备的条件有:纯度高、配合力高、农艺性状好

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是:抓主要矛盾、着眼当前顾及发展、品种的合理搭配、目标落实到具体性状上

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是:高纯度的亲本、强优势的组

合、制种简单容易

杂交方式的类型单交、复交、多父本授粉、回交

复交分为:①三交②双交③添加杂交④聚合杂交

杂交育种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系谱法、混合法、单粒传法、衍生系统法

远缘杂交分为:种间杂交、属间杂交

远缘杂交的两大难题是:杂交难以成功、杂种夭亡和不育

抗病性鉴定的方法:田间鉴定和温室鉴定、成株期鉴定和苗期鉴定、离体鉴定

驯化分为:栽培驯化、引种驯化

雄性不育的类别:质不育型、核不育型、核质互作不育型

三系是指: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

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1适应当前生产需要,预见生产发展前景2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确定目标性状3考虑品种合理搭配4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明确具体

种质资源的重要作用?1作物育种的物质基础2凡突破性新品种的育成都来自于特异优良遗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3为避免品种遗传基础贫乏,必须利用更多的基因资源4是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

系统育种的特点?1利用自然变异,方法简单,实用范围广2 “优中选优”,“连续选优”,易于获得生产上推广的品种3 简便快速:①立足于选:省去人工创造变异的环节②纯合快:所选个体一般为同质结合③推广应用快,只在原推广品种基础中选改进了部分性状适应性强。有一定局限性:①依靠自然变异,不能有目的的创新;

②个别性状上改进,综合性状上较难突破

产生自然变异的原因?a.自然突变b.自然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c.新育成品种群体的变异d.染色体畸形单株选择法优缺点?优点:1能较准确地把优良基因型个体选留下来。2可按多方向选择,形成不同的新品种或新类型。缺点:1程序较复杂。2选育时间较长。

混合选择法优缺点?优点:1选择程序简单2节省劳力3育成新品种时间短。缺点:1不能对单个后代进行鉴定,群体中含有较多的不良基因,优良程度降低,选择效果较差2不能追溯优良后代的历史

系统,不利于积累育种经验3一些与生物学性状有矛盾的经济性状不易选择。如高蛋白等。

简述三系制种的方法?A 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繁殖;B 制种和恢复系的繁殖

简述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1提高产量2改善品质3增强抗性4扩大栽种地区5.改革耕作制度6促进农业机械化

杂交育种的遗传原理?1基因重组,综合双亲优良性状2基因互作,产生新性状3利用基因累加,产生超亲性状

简述杂交育种中亲本选配的原则?1亲本优点多,主要性状突出,缺点少又较易克服,双亲的优缺点能互补2亲本之一最好为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3 选用生态型差异较大、地理来源远、亲缘关系远的材料作亲本4目标性状遗传力高,注意性状间的相关性5亲本的配合力要高

简述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人工去雄,化学杀雄,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

简述杂交育种的育种程序?1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2选种圃3鉴定圃4产比圃5区试和生产示范6种子繁殖。

简述回交育种中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选择的本原则?回交育种中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选择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A. 轮回亲本的选择:优良品种,只存在个别缺点,是被改良的对象。1产量高、适应性强、综合性状好,只存在个别缺点。轮回亲本是未来品种丰产性和适应性的基础2经过数年改良后仍能在生产上有较长时间的使用价值的品种。作为改造对象,要求被改良性状要少,即从非轮回亲本中转移的性状不能太多,否则工作量大,且效果不好。B. 非轮回亲本的选择:目标性状的提供者。1具有突出的目标性状2目标性状最好是单基因或少数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且表现为显性的,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性状易于鉴定选择。如果是数量性状,遗传力要高3尽可能没有严重缺点,可使回交育种进程快些,最好不与不良基因连锁,如与不良基因连锁则进程慢。

回交育种的优缺点?优点:1针对性强2有利于打破基因连锁,创造综合双亲优良性状的材料3回交所需要的育种群体小,便于加代4育种年限短,育成的品种易于推广。缺点:1只限于改良个别性状,不能使品种有多方面的重大突破2目标性状限于主效基因控制的性状及遗传力强的数量性状,转移遗传力低的数量性状的效果差3回交改良的品种多数赶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且杂交工作量大。

回交育种的用途?1用于改良推广品种的个别缺点2转移新性状(不育系和恢复系的转育)3可以克服和解决远缘杂交的杂种不育和分离世代过长等问题4打破基因连锁5选育近等基因系和多系品种

简述测定作物自然异交率的方法?测定天然异交率的方法步骤包括:①给父本导入1 个显性标志性状,给母本相应隐性性状;②父母本间行种植或父本种在母本周围;③收母本植株种子,播种,统计。

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及克服方法?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1花期不遇与花器构造的隔离:有些植物花器构造特殊,花柱特别长,即使其他种的花粉在柱头上能发芽生长也无法到达胚囊2生理差异的隔离:细胞渗透压、酶的组成,激素以及酸碱度的微小差异都可阻止外来花粉的发芽3遗传上的差异:染色体数目,结构及基因组成的差异都可以导致不易交配。克服方法:1选择适当的亲本,确定适当母本2染色体预先加倍法:在远缘杂交前将亲本的染色体加倍,能促进杂交成功3媒介法(桥梁法)4嫁接法:将不易杂交的一个亲本的营养体嫁接到另一物种的植株上,使它们彼此的生理状况得到接近,然后再进行远缘杂交,易于得到种子,前苏联在果树及瓜类中应用曾得到良好结果5采取特殊的授粉方式,如混合授粉、提前授粉、重复授粉等6理化因素处理:温度、紫外线、电离辐射、植物激素等,通过理化作用提高杂交亲和性。

远缘杂交杂种夭亡和不育原因和克服方法?原因:1核质互作不平衡(核质不协调,细胞物质合成受阻)2杂色体不平衡。数目不同、结构差异(重复、异位、缺失等)3基因不平衡(基因数目、NDA

序列等)最大的影响是引起杂种夭亡、杂种不育、杂种不易稳定。克服方法:1利用化学药剂处理2杂种胚的离体培养3杂种染色体加倍4利用回交法5延长杂种生育期6其他方法

远缘杂种的重要意义?1利用人为方式打破物种的生殖隔离,实现物种间的基因转移,或染色体转移,获得有利的新性状(丰产、优质、抗病、抗逆等基因)2创造新物种3创造特异种质类型4创造细胞质雄性不育系5创造核质杂种6产生单倍体

远缘杂种后代分离和遗传特点?1分离无规律性2分离类型丰富,性状变异幅度大3分离世代长,稳定慢4有向两亲分化的现象。远缘杂种后代的处理特点?1早代种植较大的群体2放宽早代材料选择标准3采用适宜的处理方法

诱变育种的特优缺点?1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2有效地改良个别形状3缩短育种年限。缺点:1有利突变不多2突变性质和方向不定3很难出现多形状好的突变

简述影响诱变育种效果的因素?1材料a综合性状优良,只存在个别缺点b优良的杂交材料c单倍体或多倍体2诱变剂a物理或化学诱变剂b适宜的剂量苗高降低30~50%3群体的大小4后代的处理方法:系谱法、混合法经验

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优点:1克服杂种分离,加速材料纯合,缩短育种年限:2提高选择(纯合体)的效率3排除显隐性的干扰,提高了选择的准确性。缺点(问题):1诱导技术上不完善a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低和绿苗再生率不高b不同材料的诱导频率差别大c移栽和加倍中死亡率高。2出现理想基因型的个体少a基因重组的机会

少b缺乏多代的观察和评定

单倍体在育种中的应用?1克服杂种分离,缩短育种年限:通过染色体加倍获得纯系。可与杂交育种相结合2提高目标基因型的频率3克服远缘杂种不育4加快自交系纯合5提高诱变育种效率6与转基因和细胞工程相结合

转基因育种优点?1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使可利用的以近资源大大拓宽2为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适应各种不良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提供了崭新的育种途径3可以对植物的目标性状进行定向变异和定向选择4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加速育种进程

简述用基因工程改造植物性状的主要内容和步骤?用重组DNA 技术实现对某一植物的改造,大体上要经过以下5 个步骤:1获取外源DNA 或目的基因2获取目的基因的载体;3把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上,获得DNA 重组体4使重组DNA 进入受体细胞,即实现外源DNA 的转化5被转化的受体细胞再生成完整植株,外源DNA 在受体内表达

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措施?原因:1机械混杂2生物学混杂3杂种的剩余分离4自然突变5不正确的选择。措施:

1作物品种合理搭配防止“多、乱、杂”现象2建立和建全良种繁育体系3制定严格的种子技术标准试述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的主要内容及可以解释的现象。

答: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显性假说的基本观点:杂种F1 集中了双亲的所有显性基因,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有利显性基因的互补作用的结果。杂交亲本的有利性状大都由显性基因控制,不利性状大都由隐性基因控制,通过杂交,使双亲的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杂种里。超性假说的基本观点: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引起的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杂合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大于纯合等位基因的作用。a1a2 > a1a1 或a2a2。超显性假说可以解释下列现象:双亲亲缘关系的远近与杂优的相关;自交衰退;杂优难以固定

试述系谱法各世代的工作要点及其优缺点。从杂种的分离世代开始单株选株,分别种植成株行(株系),即系统;以后各世代均在优良的系统中连续进行单株选择,直到选出性状优良一致的系统升级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在选择的过程中,各世代予以系统编号,以便考察系统的历史和亲缘关系,故称系谱法。F1:1种植:按组合种,单株植,种植亲本及对照品种,种植数决定于F2 群体的大小及繁殖系数。2选择:去除杂种,淘汰特别差的组合;3收获:按组合混合收种。F2:1种:按组合种植,单株植,田间均匀设对照,以便参照各杂种植株最临近的对照选择单株;适当种植亲本,根据亲本及F2表现,了解亲本的性状遗传特点,为选配亲本积累经验。2选择:在优良的组合中选单株,选遗传力大的性状,选择的标准要宽;3收获:按组合分株收,分株脱粒保存。F3:1种:一株一区,建立株系(系统),种CK。2选择:F3的一个株系来自F2 的一个单株,株系间差异明显,株系内有程度不同的分离,F3是对F2所当选株做进一步鉴定及选拔的重要世代,各系统主要性状的表现趋势已相当明显,F2所选单株的优劣程度至此初见分晓。所以将F3 系统间的选拔与评定称之为关键的关键。从优良株系中选择优良单株。3收获:单株收获,分株脱粒保存。F4:F4 及以后各世代,首先选优良的株系,然后在优良的株系内进行单株选择。对基本稳定且优良的株系可以提前进入鉴定

和产量比较实验。优点:1较早集中优良株系,可及时组织试验、示范、繁殖2便于查源,便于研究;缺点:1中选率低,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易丢失2工作繁重。

混合选择步骤及优缺点?1早代按组合混合种植,不予选择,每组合种上万株。2待杂种遗传性趋于稳定时建立株系,每组合选3000~5000 株(纯合个体数达80% 左右的世代,约F5~F8)。3选拔优良株系升级试验。4收的方法:①随机混收②初步选择: 淘汰明显的劣株,或在F2或其他混种世代,针对遗传力高的性状选择一次单株,以后仍按混合法处理,也可连续进行混合选择或分类选择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改良混合种植法。优点:1早代不选,混收混种工作简便2多基因控制的优良性状不易丢失(与系谱法比)。缺点:1可能丢失:早熟、耐肥、矮秆等类型;2单株难选:因缺乏历史的观察和亲缘参照,优良类型不易确定;3延长育种年限。

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一加速世代进程1 异地加代2温室加代二加速试验进程1早代测产,提早升级;F3对各株系边选择边测产2对突出的低世代优异系统越级试验;鉴定直接升区试3边试验边繁殖种子。进行多点试验,提早进行生产试验,繁殖种子。三利用单倍体

试述玉米杂交制种的关键技术?玉米杂交制种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选地隔离,隔离的方法:空间隔离:500m; 时间隔离:错期播种,春播40天,夏播30 天;自然屏障隔离:树林、村庄、河堤等;高秆作物隔离:高梁,麻类等,50~100m。2规格播种①调节父母本播期,保证花期相遇。方法:同期播种,或错期播种。如掖单2号:掖107×黄早4,掖107 早播14 天;②确定合适的行比,一般父:母=1:3~6;决定因素:父本的花粉量。③认真播种,保证质量要求:一播全苗,严禁父母本行播错④精细管理。目的在于使花期相遇,提高产量。3去杂去劣去杂至少2次:间苗时,抽雄前。4去雄授粉,要求:及时、干净、彻底。时间:抽雄散粉前;方法:带叶人工去雄;辅助授粉:剪花丝、剪苞叶。5分收分藏父母本分别收获、分别脱离、分别凉晒,严防混杂。一般:先收父本行,再收母本行。国外:授粉前加强保安,授粉后砍雄株。这样,一防混杂,二防材料丢失。

群体改良的意义?1创造新的种质资源2 选育优良的综合品种3 改良外来种质的适应性

群体改良的方法?1群体内改良2群体间改良3异花授粉作物的群体改良方法4自花授粉作物的群体改良法

分子标记的类型和作用原理与特点?1以分子杂交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简称RFLP标记、DNA指纹技术等;RFLP原理:通过电泳的方法分离和检测这些片段。凡是可以引起酶解位点变异的突变和一段DNA的重新组织等均可导致限制性等位片段的变化,从而产生RFLP。2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包括简称RAPD标记、SSR标记、SSLP标记、AFLP标记、STS标记等;RAPD原理:利用合成的随机引物(一般为8~10个碱基)非定点地扩增基因组DNA,然后用凝胶电泳分开扩增片段。遗传材料的基因组DNA如果在特定引物结合区域发生DNA片段插入、缺失或碱基突变,就有可能导致引物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PCR产物增加、缺少或发生分子量变化。若PCR产物增加或缺少,则产生RAPD标记。STS原理:依据单拷贝的RFLP探针、微卫星序列、Alu因子等两端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显示扩增产物多态性。有时扩增产物还需要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才能表现出多态性。目前用于STS引物设计的主要是RFLP探针。3是一些新型的分子标记,如SNP标记、EST标记等。

分子标记优点:1直接以DNA的形式表现,在生物体的各个组织、各个发育阶段均可检测到,不受季节、环境限制,不存在表达与否等问题2数量极多,遍布整个基因组,可检测座位几乎无限3多态性高,自然界存在许多等位变异,无须人为创造4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5许多标记表现为共显性的特点,能区别纯合体和杂合体。

分子标记作用:植物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种质鉴定;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定位与图位克隆;转基因植物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等方面。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柱:海鞘、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柱。沟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营养学名词解释

1.营养:营养是机体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对身体有益的成分构建组织器官、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维持正 常生长、发育和防病保健的过程。 2.营养素nutrient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3.营养价值指某种食物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4.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 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5.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它们转变成可溶的、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消化。 6.吸收:食物的消化产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和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叫吸收。 7.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8.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钾离子、钠离子)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9.胞饮作用:指活细胞不靠通透性从外界摄取液态物质的现象。(指内吞细胞外液体。) 10.完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完全蛋白质:指那些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充足,相互比例适当,能够维持生命和促进生长发育的一类蛋白质。优 质蛋白质: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则这种蛋白质越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称为优质蛋白质。 11.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12.限制性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LAA):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或缺乏,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 用,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 13.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 of protein:由于食物蛋白质中限制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如将几种食物进行混合,能起到取长补短, 使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量模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蛋白质消化率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越高,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可能性越大,营养价值也越高。 1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1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n-3(或w-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端数,第一个不饱和键在第三和第四碳原子之 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 17.n-6 PUFA:n-6(或w-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从甲基端数,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之间。 18.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 19.内源性胆固醇:由肝脏合并随胆汁进入肠腔的胆固醇,一般为2至3g/d。 20.膳食纤维指不能被人体消化道酵素分解的多糖类及木植素。 21.节约蛋白质作用: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能量为基础,当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时,将由蛋白质、脂肪产能来弥补,即为糖类对蛋白质 的保护作用。 22.抗生酮作用当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过多酮体,会产生酮症酸中毒;当碳水化合物充足时,可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这种作用称为抗生酮作用。 23.功能性低聚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分功能性低聚糖(functionaloligosaccharide)和普通低聚糖两大类。 24.功能性多糖:是一类由十个以上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25.食物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某种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通常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之比。GI值越高,说明这种食物升高血糖的效应越 强。 26.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BM) :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 27.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 food:指由于进食而引起能量消耗增加的现象。人体在摄食过程中,除了夹菜、咀嚼等动作消耗 的热量外,因为要对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及代谢转化,还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营养学家把这种因为摄食而引起的热能的额外消耗称为食物热效应,又叫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 28.营养学标准人以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为标准人,以其能量供给量10.0MJ(2400kcal)作为1。 29.微量元素: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称为微量元素。 30.常量元素:指在有机体内含量占体重 0 . 01 %以上的元素.这类元素在体内所占比例较大,有机体需要量较多。是构成有机体的必备元素。 31.混溶钙池:在软组织和体液的钙以游离或结合形式存在,这部分钙统称为混溶钙池。占人体内总钙量约1%。 32.食品营养价值:指食品中所含热能和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被人 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33.乳糖不耐受:乳糖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吸收,需要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才能被吸收,缺少乳糖分解酶的人群在摄入乳糖后,未被消化的乳糖直接进入大 肠,刺激大肠蠕动加快,造成腹鸣、腹泻等症状称乳糖不耐受症。食用酸奶、低乳糖奶可以减缓乳糖不耐受症。 34.酸性食品:通常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食品,因含硫(S)、磷(P)、氯(Cl)元素较多,在人体内代谢后产生硫酸、盐酸、磷酸和乳酸等物 质。 35.碱性食品:指含钾、钠、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常呈碱性,包括蔬菜、水果、豆类、牛奶及硬果中的杏仁、栗子等。 36.Index of nutrition quality(营养质量指数):即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营养素占供给量的比)与热能密度(待测食品所含热能占供给量的比) 之比,作为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 37.公共营养,社区营养:通过营养监测、营养调查发现人群中存在的营养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将营养科学理论应用于改善人群中营养问题的综合性学科。 38.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指为满足人群健康个体基本营养所需的能量和特定营养素的摄入量,它是在美国的推荐膳食 营养素供给量(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39.EAR RNI AI UL RDA=推荐的日摄食量 EAR=平均需要量 RNI=推荐摄入量 AI=适宜摄入量 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40.膳食指南: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本国国情提出的一组以食物为基础的,知道人们合理选择与搭配食物,已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为目的的指导性意见。 41.营养调查:是通过膳食调查,实验室检测,体格检查,能量消耗观察,了解个体或群体营养状况的方法。营养调查是营养监测的基础。 42.营养监测:根据营养标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营养调查和分析测定,掌握信息,为改善居民营养状况提供依据。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教材中P24: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 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第二个刺激可引起新的兴奋,但所需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实验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1、实验动物: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能够用于科学实验的所有动物,它包括实验动物、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实验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或家畜家禽,但又不同于野生动物和家畜家禽。 3.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研究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新兴科学。简言之,实验动物科学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的科学。 4.近交系:至少经过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近交系数达98.6%以上。 5. 亚系(Substrain):近交系内各个分支动物群之间,已经发现或确信可能存在遗传上的差异,则这些近交系的分支称之为原近交系的亚系。 6.支系(Subline):由于饲养的环境或人为的技术处理,可能影响动物群的某些特征,这个动物群体并未发现真正的或可能存在的遗传上的差异,相对于原来的近交系或亚系,它称之为支系。 7.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RI):由两个无血缘关系的近交系杂交后,得到F2代,分组分别经20代以上的兄妹交配而育成的近交系系列动物。 8.同源突变近交系(Coisogenic inbred strain):指两个近交系,除了一个指明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外,其它遗传基因全部相同的品系。其更注重突变基因的研究。 9. 同源导入近交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通过杂交—互交或回交等方式将一个基因导入到近交系中,由此形成的一个新的近交系与原来的近交系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段上的基因不同,简称同源导入系或同类系。 10.同源分离近交系(Segregating inbred strain):在培育近交系的同时,采取一定的交配方

营养学名词解释Word版

1. 绪论 ?营养不良:或称营养失调,是指由于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RDA:推荐膳食营养供给量,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足够维持不同性别和绝大部分人的健康。 ?DRIs:膳食参考摄入量,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四项。?EAR:平均需要量; ?RNI:推荐摄入量; ?AI:适宜摄入量; ?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2. 生理基础 ?消化:人体摄入的食物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被机体细胞所利用,称为吸收。 3. 能量 ?能值:每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 ?生理能值:食物中人体可利用的能值。 生理能值=(食物能值-代谢废物能值)*相应的消化吸收率 ?基础代谢BM:指维持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 ?基础代谢率BMR:指人体在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或每千克体重)的能量消耗。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在摄食过程中,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营养素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热量散发。这种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额外消耗的现象叫做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4. 碳水化合物 ?可利用碳水化合物:血糖生成,有淀粉、可溶性糖类 ?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非血糖生成,有半纤维素和纤维素 ?血糖生成指数GI:在一定是时间内,人体使用含50g有价值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后,2h体内血糖曲线下面积的百分比。 ?低聚糖: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链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分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两大类。 ?膳食纤维:能抗人体小肠消化吸收的,而在人体大肠能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用的植物性成分,包括多糖、寡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的植物物质。 5. 脂类 ?必需脂肪酸:指机体不能合成,但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 6. 蛋白质 ?氨基酸池: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统称氨基酸池。 ?必须的氮损失:机体每天由于皮肤、毛发和粘膜的脱落,妇女月经期的失血等,以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损失约20g以上的蛋白质,这种氮排出是机体不可避免的氮消耗,称必需的氮损失。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

?名词解释 ?内环境、阈刺激、兴奋、兴奋性、正反馈、负反馈、阈电位、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第二信使、受体、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兴奋-收缩耦联。 ?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稳态,生理意义是什么? 2、易化扩散的特点 3、Na+-K+ATP酶的作用和生理意义 4、第二信使物质包括那些? 5、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6、试述神经细胞RP和AP的产生机制,改变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RP和AP幅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7、局部电位的特点是什么? 8、试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 9、试述N-M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10、试述动作电位是如何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11、试述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 ?名词解释 ?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纤维蛋白溶解血型红细胞凝集渗透脆性等渗溶液 ?问答题 1,血浆蛋白的功能和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2,红细胞为何能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 何因素可影响血沉? 3,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那些? 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5,试述血液凝固过程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6,试述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7,肝素的作用是什么? 8,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9,ABO血型凝集素的特点? 10.血管内的血液为何不凝固? ?名词解释 有效不应期、窦性节律、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力储备、中心静脉压、微循环、组织液 ?问答题 1、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是什么? 2*、试述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并进行对比。 3、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的生理意义? 4、窦房结P细胞如何控制整个心脏的活动?动作电位在心脏的传导路径? 5、何谓房室廷搁?生理、病理意义? 6*、试述心脏泵血过程及心室和动脉的压力变化。 7、心肌的前负荷如何影响心肌收缩力? 8、何谓心肌收缩能力?试举二例说明何方法改变心肌收缩能力,并说明其机制. 9、心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心输出量? 10*、试述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试举二例日常生活中出现血压变化的例子,并说明其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原生动物 应激性: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包囊:低等动物在环境恶劣时分泌出一种蛋白质薄膜包围于体外。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下,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 卵囊:有些原生动物受精后的合子分泌出的一些物质,把自己包住,虫体就在其中分裂繁殖。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的新个体分类 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接合生殖:某些真菌,细菌,绿藻和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光合营养:在细胞质中,有大量的卵圆形的叶绿体,含有叶绿体,因此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过多的糖类以类淀粉粒的形式储存在细胞质中的自养营养方式吞噬营养:原生动物通过胞口吞食其他生物或有机碎片,食物由临时性的膜包围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质内被消化和吸收的营养方式。 渗透营养:生物体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物质,称为渗透营养(osmotrophy),也称为腐生性营养.与吞噬营养合成异养 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间日疟原虫)的生殖方式,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schizont),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或潜隐体 孢子生殖:孢子生殖是结合子在进行减数分裂之后所进行的分裂生殖,也是单倍体时期。合子形成后能分泌一个很厚的外壁,成为卵囊(oocyst),在卵囊内经过多分裂又形成许多孢子(spore),每个孢子或者不分裂,或者再分裂成2、4或8个子孢子,以后卵囊破裂,子孢子逸出成为传播阶段。 裂殖子:见“裂体生殖” 扁形动物 原肾管:是很多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纽形动物、内肛亚门苔藓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内陷而成的网状多分支的管状系统,是由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和排泄孔所组成,分布遍及全身。 皮肌囊:低等三胚层动物的体壁是由单层上皮组织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织构成的囊状体壁,于扁形动物来说往往是一种全封闭的结构,具有运动和保护功能。这是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 不完全消化系统:结构比较简单,有口无肛门的消化系统。可分为口、咽和肠3部分。 左右对称:通过主轴只能构成一个对称面,将生物体分成彼此对称的两部分。是扁形动物及以后的动物所具有的,能适应水底爬行生活。又称“两侧对称”。 原体腔动物 原体腔:位于中胚层形成的体壁肌肉层和内胚层形成的肠壁之间。又称假体腔或初生体腔,线形动物所特有的。 完全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分化为一条直管的消化系统。 合胞体:含有由一层细胞膜包绕的多个核的一团细胞质,这通常是由于发生了细胞融合或一

营养学习题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营养:营养是机体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对 身体有益的成分构建组织器官、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防病保健的过程。 2.营养素: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 物质。 3.营养价值(malnutrition):指某种食物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4.营养不良: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5.膳食与营养状况变迁:从膳食匮乏低劣和体力活动强大为主的状况,向膳食能量、脂肪过多, 同时缺少运动占主导的状况转变。 6.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它们转变成可溶的、结构简 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消化。 7.吸收:食物的消化产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和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黏膜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叫吸收。 8.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 细胞提供能量。 9.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钾离子、钠离子)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 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10.胞饮作用:指活细胞不靠通透性从外界摄取液态物质的现象。(指内吞细胞外液体。) 11.完全蛋白质:指那些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充足,相互比例适当,能够维持生命 和促进生长发育的一类蛋白质。 12.优质蛋白质: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则这种蛋白质越容 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称为优质蛋白质。 13.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满足机 体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14.限制性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LAA):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 低或缺乏,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 15.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imentary action of protein):由于食物蛋白质中限制氨基酸的种类 和数量各不相同,如将几种食物进行混合,能起到取长补短,使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量模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16.蛋白质消化率; 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越高,被人体吸收 利用的可能性越大,营养价值也越高。 17.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通过 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18.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或w-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端数,第一个不饱和键在 第三和第四碳原子之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 19.n-6PUFA:n-6(或w-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从甲基端数,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之间。 20.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 21.内源性胆固醇:由肝脏合并随胆汁进入肠腔的胆固醇,一般为2至3g/d。 22.膳食纤维:指不能被人体消化道酵素分解的多糖类及木植素。 23.节约蛋白质: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能量为基础,当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时,将由蛋白质、 脂肪产能来弥补,即为糖类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 24.抗生酮作用:当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过多酮体,会产生酮 症酸中毒;当碳水化合物充足时,可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这种作用称为抗生酮作用。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1.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反过来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4.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在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由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组成。 5.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6.内环境: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7.反馈(feedback):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称为反馈。 1.阈电位: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 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3.前负荷(preload):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它决定收缩前的初长度。 4.终板电位:(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与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通道开放,允许Na+、K+等通过,以Na+的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静息电位减小,向零值靠近,产生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5.去极化(de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称为复极化) 7.峰电位(spike potential):在神经纤维上,其主要部分一般在0.5~2.0ms内完成,(因此,动作电位的曲线呈尖峰状)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故)称为峰电位。 8.电化学驱动力: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有两个:浓度差和电位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 9.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0.微终板电位: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发生约每秒钟1次的乙酰胆碱(ACH)量子的自发释放,并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变化。这种由一个ACH量子引起的终板膜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11.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2.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一分血计中,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mm),简称血沉。 1.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2.正常起搏点(normal pacemaker):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食品营养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食品营养学 一、名词解释 1、健康 2.RNI 3、AI(与RNI得比较) 4、EAR 5、消化系统 6、基础代谢 7、食物代谢反应 8、血糖生成指数 9、限制氨基酸 10、完全蛋白质 11、蛋白质得消化率 12、氮平衡 13、蛋白质互补作用 14、第一限制氨基酸 15、必需氨基酸(9种) 16、必需脂肪酸 17、代谢水 18、烟酸当量 19、叶酸当量 20、食品营养强化 21、混溶钙池 22、食物得成酸、成碱作用 23、峰值骨密度 24、营养强化剂 25、膳食调查26、INQ 三、简答 27胃酸得作用 28胆汁得作用 29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T得用途与意义 30EAR与RNI 31比较概念 32营养强化剂与营养补充剂 33叙述食物得成酸成碱作用 34叙述中国膳食指南得内容与膳食宝塔得内容 35食谱编制原则 36营养配餐得意义 37膳食宝塔 38叙述“暗适应”过程与维生素A得关系 39从核黄素稳定性得角度叙述牛奶最好选用避光包装得原因 二、名词解释 1、健康: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得一种状况,而不仅仅就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征健壮。 2、RNI:即推荐摄入量,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得需要得摄入量、 3、AI(与RNI得比较):AI就是适宜摄入量,就是通过观察或试验获得得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得摄入量能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得需要、准确性不如RNI。 4、EAR(概念,EAR与RNI得关系):EAR就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得平均值、摄入量达到EAR 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50%个体得需要。RNI=EAR+2SD =1、2EAR(SD=10%)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第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第二章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Na+-K+依赖性的ATP酶的蛋白质。他所需的能量是由ATP 直接提供的,这种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的主动转运 复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里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 电化学驱动力:浓度梯度产生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去极化: 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阈强化: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受到的负荷。与之相对的是前负荷 第三章 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第四章 正常起搏点: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每分心腧量: 心动周期: 第五章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L,女性约2.5L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约400~600ml 血氧含量:主要是血红蛋白结合的氧还有极小量溶解的氧。 血氧饱和度:Hb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

动物学名词解释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 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 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 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 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 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 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22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 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 24齿式:将哺乳动物单侧上下齿列的数目分别列于分数线上下方的表示方法。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 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