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

围手术期:指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含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手术切口分类

(一)三类分类法:i类清洁切口:无感染、非外伤性的、未进入空肠器官的切口;n 类可能污染;川污染切口

(二)四类分类法:1、清洁切口;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但无明显污染;3、污染切口;4、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陈旧创伤手术,已有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三)愈合情况:甲:愈合良好;乙: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积液等但未化脓;丙:切口化脓需做切口引流。

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 )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间隙的感染。一般指术后30 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 年内。

预防用药原则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不需要预防应用

外科预防用主要两种情况:1、发生率高;

2、虽然发生率低(<5%),但是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的感染。

n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川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胃肠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腹壁切口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

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脾切除术眼内术等;

④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必须在手术前60 分钟内开始静滴第一剂抗菌药物(当选用万古霉素或喹诺酮类预防应在手术开始前120 分开始静滴)

用药持续时间不能超过手术结束后24小时

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是内源性的。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格兰阳性球菌

会阴及腹股沟区的皮肤常因粪便的污染而带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及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肠

道杆菌

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拟杆菌类),他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

的主要病原菌

国内外科感染致病菌前三位:金葡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一代头孢对葡萄球菌具有最强的杀菌活性,在预防头、颈、四肢切口感染上有优势

胸、腹部手术部位感染,广泛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并取得良好效果。

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

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或哌拉

西林

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不良反应少,停药后自行消失,最具威胁的过敏性休克罕见,可通过询问病史、做过敏试验等措施避免

患者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

兰氏阴性杆菌可以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

氨基糖苷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用药

万古霉素一般不作为预防用药,建议用于MASA感染高发的医院或者B -内酰胺类过敏严

重的病例。

喹诺酮类滥用,耐药率高,一般不作为预防,除非药敏试验证明有效。

切开皮肤30分(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静脉给药,30分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内慢

慢滴入,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覆盖手术全过程。

A

常选的头抱菌素半衰期1~2小时,如手术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超过1500ml,应补充一剂,必要时还可以第

三剂,如选用半衰期长的头抱曲松则无须追加

一般择期手术,术后不会再有污染发生,因此术后无需继续给药,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 小时,特殊情况可延迟到48 小时。连续多日用药甚至用到拆线是没有必要的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的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预防SSI 的其他措施

1 、尽量缩短手术前的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

2 、做好手术前准备,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

3、传统的术前一日剃毛已证明是外科领域的一个误区。剃毛后细菌会在表皮创面上定植,成倍地增加SSI 的机会。毛发稀疏无需剃毛,毛发稠密可以剪毛或者用电动剃毛。必须剃毛时(开颅手术)应在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室剃毛。

4、长时间放置引流物不是持续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征

5、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楚血块、异物碎屑和残存细菌,但抗生素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物确切预防效果,不予提倡。

6、术前和术中不用药,术后回病房再用往往已错过了细菌定植之前的好时机,结果是事倍功半。

各类手术最易引起SSI的病原菌及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正确预防性应用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 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一)SSI的定义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等。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SS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二)SSI的诊断标准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d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 (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SSI。 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d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 38℃,局部疼痛或压痛; (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d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二、手术切口的分类 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清洁切口、Ⅱ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Ⅲ类污染切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Ⅱ+Ⅲ类相当于原来的Ⅱ类),详见表1。 表1 手术切口分类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一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二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一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二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具体预防用药选择见附表,表中所列抗菌药物的剂量均为成人剂量。 第三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0.6~0.9克静脉给药)预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第四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可选用万古霉素(0.5~1克静脉给药)或去甲万古霉素(0.4~0.8克静脉给药)预防感染。 第五小儿剂量参照药品说明书或按公式(小儿剂量=小儿体重×成人剂量/70千克)计算。 第六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 则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 切口类别定义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 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 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 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 手术)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一、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三、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四、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五、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六、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七、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5.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MRSA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6.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7.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见附表1、附表2 八、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020年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课件)

2020年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课 件)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点评 标准 一、是否存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感谢聆听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感谢聆听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二、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用是否适宜:参见《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1。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2. 抗菌药物给药剂量、频次和途径是否合理. 三、给药方法是否适宜 1。给药时机: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2.用药时间: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

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 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 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 切口类别定义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 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 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 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 术)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 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 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 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 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 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最新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 (一)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 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 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1-1 手术切口类别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

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分析与讨论

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分析与讨论 发表时间:2015-01-14T13:18:45.65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9月第9期供稿作者:徐彬[导读] :Ⅱ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超过72小时并不能有效提高预防效果。 徐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药剂科上海崇明202150)【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摘要】目的:对Ⅱ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2010年Ⅱ类手术切口的手术病例1782例,将这些病例按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的长短随机分成A、B、C、D四组,对这四组切口的感染率用计算NNT值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A、B、C、D四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77%、1.53%、1.60%、1.62%。设A组为对照 组,B、C、D与之对照组成三组试验组并计算出的NNT值分别为416、588、666。结论:Ⅱ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超过72小时并不能有效提高预防效果。【关键词】Ⅱ类切口;NNT;围手术期Ⅱ类手术切口是清洁-污染手术切口,该类切口一般需要预防用抗生素。好多临床医生还是不放心,唯恐患者切口感染,故意延长预防用药时间。所以笔者在此对Ⅱ类切口的预防用药时间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探讨Ⅱ类手术切口的最佳预防用药时间,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从我院的信息系统调取Ⅱ类手术切口的手术病例1782例,由临床药师整理记录,最后汇总统计。所选的病例围手术期给药时间都是术前0.5~2小时给药。预防用药所用品种的选择都是恰当的,并严格按照38号文件进行选取。1.2方法需要治疗指数(NNT)是指预防1例不良事件发生,临床医师在一段时间内应用某一疗法需治疗的病人数量。在本文中是指每预防1例手术切口感染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例数。NNT值越小,预防价值越高。设治疗组事件发生率(EER),对照组事件发生率(CER),则NNT=1/CER-EER。这里的事件发生率也就是指切口感染率。对照组A组(预防用药时间t<24h),治疗组B组(预防用药时间24<t<48h),治疗组C组(预防用药时间48<t<72h),治疗组D组(预防用药时间t>72h)。设A组为对照组,A、B、C组与之对照得到三组对照试验组AB、AC、AD,对这三个对照试验分别计算出NNT值。2结果A、B、C、D四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77%、1.53%、1.60%、1.62%,统计结果详见表1。AB、AC、AD 三个对照试验组所计算出的NNT值分别为416、588、666,详见表2。3讨论由表1可以看出,当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t<24h时,切口感染率为1.77%,切口的感染率已经非常低了,完全可以被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当预防用药时间延长为24<t<48h时,切口的感染率为1.53%,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切口感染率稍微有所下降,但是下降的并不明显。所以,Ⅱ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的给药时间t<24h就足够了。B组的切口感染率比A组稍微有所下降,说明有些手术还是有必要适当延长预防给药时间,当患者的手术部位比较容易感染切口时,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就要适当延长,否则容易出现切口感染。当给药时间进一步延长为48<t<72h,C组的切口感染率并没有比B组下降,这里说明有些手术虽然有必要延长围手术期的用药时间,但是总的预防时间最好不要超过48小时,超过了48小时并不能提高预防效果。当围手术期的用药时间t>72h时,D组的切口感染率并没有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是基本上跟C组持平,这里更充分说明给药时间超过48小时,并没有提高预防效果。由表2可知,AB、AC、AD三个对照试验组的NNT分别为416、588、666。AB对照试验计算出的NNT值为416,说明在预防用药时间t<24h的基础上,预防用药时间24<t<48h要通过预防416例手术患者才能预防1例切口感染,显然B组的预防效果与A组基本相当。这种延长给药时间并没有显著提高预防效果,所以Ⅱ类手术切口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只要t<24h就可以了,不需要延长到24<t<48h。同样,AC和AD两组对照试验也说明了这个问题,Ⅱ类手术切口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并不需要延长至72小时甚至超过72小时,并不是预防用药时间越长,切口的感染率越低,因此,四组预防措施可排序为:A优于B优于C优于D。有的时候临床医生根据病人情况,确实需要的话,预防用药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为24<t<48h,这种情况只是对少数手术而言,如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手术,涉及重要脏器的手术,异物植入手术等。4结论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点评标准 一、是否存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二、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用是否适宜:参见《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1.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2. 抗菌药物给药剂量、频次和途径是否合理。 三、给药方法是否适宜 1. 给药时机: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2. 用药时间: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八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报告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我院10个临床科室(普外科、骨一科、肝胆神经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科、骨二科、产科、创伤烧伤整形科)共45例外科手术,其中Ⅰ类切口手术28例,Ⅱ类切口手术17例,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如下: 一、预防用药整体情况 在点评的45例手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有19例,使用率为%。 表1.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及预防率情况 切口类型例数合理例数合理率(%)预防用药例数预防使用率(%)I28262 Ⅱ/Ⅲ170017100 %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此次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不超过30%)。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Ⅰ类切口一般不主张预防用药,除非手术时间长(超过2小时)、范围大、有异物(心脏起搏器、关节置换)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属于高危人群(年龄大于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等)。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一联使用抗菌药物14例,%;二联使用抗菌药物5例,占%;没有抽到三联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表2. 围手术期预防联用抗菌药物情况 切口类型预防使用抗菌 药物例数 一联使用例数 一联使用率 (%) 二联使用例数二联使用率(%) I220 Ⅱ/Ⅲ17125 手术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合理有11例,占%;用药疗程合理有1例,占%;用药疗程在2-5天有8例,占%;用药疗程5-10天有9例,占%;没有抽到用药时间超过10天病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规定,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小时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2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长时间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但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耐药菌株,引起微生态絮乱,而且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在抽查的45例病历中,预防用药最短2天,最长10天,平均用药时间为天。我院2015年7月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见表3。 表3.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 切口类型无指征预 防用药 品种选择 不合理 用药时机 不合理 使用疗程不 合理 药品用法用量 不适宜 Ⅰ 例数11/10比例(%)/0Ⅱ/Ⅲ例数/143100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自文件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评,各科室须严格遵照执行。 一、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预防用药条件 (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

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 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 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四、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1、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菌种类选用。 2、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

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4.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注意事项 1.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2.单次剂量: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如药品说明书没有说明具体剂量均按照一般感染的治疗量给药,例如头孢呋辛说明书:1)一般用法,一次0.75—1.5g,q8h;2)严重感染或罕见敏感菌引起的感染,3)1.5g,q6h;4)脑膜炎,每8小时不超过3g,。当我们选择作为预防感染时按照1)一般用法,一次0.75—1.5g。具体剂量根据患者的情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2014年4月点评我院10个临床科室(普外科、骨一科、肝胆神经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科、骨二科、创伤烧伤科、产科)共48例外科手术,其中Ⅰ类切口手术29例,Ⅱ类切口手术19例,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如下: 一、预防用药整体情况 在点评的48例手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有40例,使用率为83.3%。 表1.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及预防率情况 切口类型例数合理例数合理率(%)预防用药例数预防使用率(%) I29827.592172.41 Ⅱ190019100.00 72.41%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有8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过高,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30%) 有很大距离。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Ⅰ类切口一般不主张预防用药,除非手术时间长(超过2小时)、范围大、有异物(心脏起搏器、关节置换) 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属于高危人群(年龄大于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 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等)。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一联使用抗菌药物33例,占82.5%;二联使用抗菌药 物7例,占17.5%。没有抽查到三联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 表2. 围手术期预防联用抗菌药物情况 切口类型预防使用抗菌 药物例数 一联使用例数 一联使用率 (%) 二联使用例数 二联使用率 (%) I291655.17517.24Ⅱ191789.47210.53 手术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合理有14例,占30%;用药疗程合理有5例,占12.5%;用药疗程在48h-5天有20例,占50%;用药时间5-10天有15例,占37.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也有相应的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长时间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但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耐药菌株,引起微生态絮乱,而且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在抽查的48例病历中,预防用药最短1次,最长10天,平均用药时间为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二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

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多者;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四)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白血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第五条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手术,上、下消化道手术,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导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六条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七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第八条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应于切开皮肤(或 粘膜)前0.5?2小时或麻醉诱导时在手术室开始给第1剂抗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医学院附属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 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提高临床预防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发〔2009〕38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

注: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 3.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三、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1、接受清洁手术者,应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静脉给药可在术前0.5h,肌注在术前0.5~2h),一般在手术室完成。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 、 术中追加:手术时间≥3h即追加手术时间>3h未追加 或失血>1500ml即追加或失血>1500ml未追加预防用药总时间(疗程) Ⅰ类切口:用药24h内停药用药时间>24h

Ⅱ类切口:用药48h内停药用药时间>48h Ⅲ类切口:用药3~7天内停药用药时间>7天 联合用药有指征、有协同作用无指征、品种多、有拮抗、增加毒性、 理论上无协同作用、重复用药等 药物选择正确不正确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概述 近年来,抗菌药物在预防细菌感染、治疗感染性疾病、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及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1、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及意义 抗菌药物在外科领域预防性应用是指给予择期手术的病人预防性使用某种抗菌药物,此病人不应有潜在的炎症或感染,预防性用药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细菌对手术野的污染或感染。换言之,是适时的抑制初次接种的微生物定植、繁殖和扩散,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临床对照试验已证实,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因而可减少发病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可减少脓毒血症的死亡率。 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政策 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自2004年起,卫生部先后颁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等法规文件,其中都涉及到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问题。 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1)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细菌学特点 SSI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但以内源性为主,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黏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其中,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大多为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在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切开手术中,SSI典型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同时,在结直肠和阴道,还存有厌氧菌(主要为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2)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 一般的I类(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仅在下

《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 第七章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对具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用抗菌药物。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I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监测指标 1、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 2、在手术前1小时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3、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 4、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 生素使用的时间。 5、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1 指标代码:PIP-1 指标名称: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标准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 1、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首选使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性抗菌药。 2、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3、未按要求选择,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麻醉与手术记录中相关预防抗菌药使用(预防性抗菌药选择与应用时机)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1、甲状腺切除术 ICD-9-CM-3:06.2,06.4,06.5 2、半月板摘除术 ICD-9-CM-3:80.6 3、子宫摘除术 ICD-9-CM-3:68.3,68.4,68.5,68.6,68.7 4、剖宫产术 ICD-9-CM-3:74.0;74.1;74.2;74.4;74.9 5、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ICD-9-CM-3:53.0;53.1 6、阑尾切除术 ICD-9-CM-3:4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