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瓦尔登湖

我的瓦尔登湖
我的瓦尔登湖

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自然保护者、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主流社会思潮的弃儿梭罗的代表作。作为美国文学中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图书,《凡尔登湖》是本常读常新的经典,不同的人生阶段你一定可以读出不同的感悟。很庆幸在我浮躁的大学时代遇到了它,让我狂躁而轻浮的心灵得到了沉淀。这本散文集由18篇长短不一的散文组成,其中有谈作者自己人生态度,也有描述湖边生活的篇章,等等。

踏入大学校门的我逛街、上网、逃课,觉得这就是正常的大学生活,读书仿佛与我的生活已无关。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看见一本绿色封皮书,画面中湖畔翠绿的森林和那碧波荡漾的湖水,湖边有一间精致的小屋。一切都安静极了。心灵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涤了一遍,也变得安静,恬淡了。刹那间,我的心被它抓住了。拿起它,《瓦尔登湖》赫然映入我的眼帘。信手翻开去看它的序文,“它是一本寂寞的书,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悟出深味。”当时的我出于好奇买下了它。

很长时间我没有翻动它。大学生活的新奇感越来越少,对生活的迷茫越来越多。心中迷惑的我,有一天又看到了它。好奇的打开了它。在阅读之初时,十分惊奇生活在一个有电报有火车的时代,在那块新

大陆上人人都在创业都在激进的时代,唯有他,梭罗,能干脆果决地放下一切离群索居,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要地独自在湖边缩衣节食地过着土著人一般的原始生活。世人都在说“放下”啊,可真正像他一样能放下的有几个呀。他很享受那种动物般亲近自然的,哲人般只需思考不需要交流的生活。他在那里很少读书,也不是有意去体验得出什么结论,他就那么呆着,看着,简单地劳作着。然后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简单而真诚的描述。

梭罗书中的描述让我的心静了下来,他静静地呆在那,没有世间的纷扰,只有瓦尔登湖的陪伴,在那里体会生活的真谛。我想从他那里得到生活真谛。所以我就争分夺秒的读。他文字间那种简朴、宁静足以给我一种震憾和感动。他是用心在写作,用一颗寂寞的心写作。在这种恬谈的寂寞中才能沉淀出一部如此厚重的作品。它就像一桌文学盛宴,但只有在你内心宁静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它的美味。

《瓦尔登湖》中文字间给我感动除了那简朴实在的田园生活描写外,还有那充满哲学智慧的经典语录。如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人性中最美的品质,就像果实上的霜,必须小心翼翼才可以保存下来。但是,现在人和人之间正好缺乏这种温情。”“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或者说指明了他最终的归宿。”其中还有我最喜欢的一句“导致房子很别致的不是它们的外表,而是房子里面的居民生活。”我总如饥似渴地品读着这些优美的句子,在这种品读中逐渐感到满足,甚至有时还会莫名地感谢作者。

梭罗的《瓦尔登湖》,从文字方面来说更像一位朴质、清秀谈雅

的乡村姑娘,它没有华丽的外在修饰,但那与生俱来的纯朴却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归真。语言有时候跟生活一样,过多华丽词组的修饰,不但不能给文章增添一些华贵,而用在这种修饰中糟踏了他原有的纯朴。就像一位原本清纯质朴的女孩,却浓妆重沫,结果只会让它失去原有的美了。《瓦尔登湖》便保存了那原有的质朴的美丽,我想这与作者二年二月零二天的林中生活是分不开的,只有作者心灵澄静了,才会有如此自然归真的语言。

通过阅读《瓦尔登湖》,我知道了美的生活就是远离尘嚣,远离世俗,远离那个所谓的文明的世界,而还自己一片宁静,还自己一片思考的空间,还自己一个灵魂的栖息之所。从此,我懂得了如何在烦躁的生活中寻找一片净土,懂得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应该追求的。

《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本文学巨著,对我而言更是精神指引,让我找到了生活真谛。感谢卢梭,感谢《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赏析

瓦尔登湖 (美)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 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 及自然主义者。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 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 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 《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而《瓦 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 作品。 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 《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1849)、 《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 《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瓦 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我喜欢瓦尔登湖,也喜欢湖畔的森林和山冈。瓦尔登湖的景色很美,蜿蜒的湖岸,成了森林最柔美的界线,周遭的树,因为有足够的空间,纷纷向湖边伸展粗壮的枝干,它们也喜欢瓦尔登湖。这里人烟稀少,湖水轻拍着湖岸,好像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一八四五年,我在湖畔搭了一栋小木屋,住了下来。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一个静谧的午后,我划着小船沿湖岸前行。就在前方,我瞥见一只潜鸟从岸边游向湖心,发出粗犷的笑声,我连忙向它划去,它也随即潜下水去。可是,一会儿,它却在离我更近的地方浮上来,一看出我,立刻又没入水中。当它再度浮起时,彼此的距离约有一百公尺远,它又在那边笑起来了,笑声很大。每次浮出水面,它都先转头看看前后左右,似乎还在选择下次潜行的方向,好躲开我的视线,我也动脑筋它会怎么走。有一次,它把我引诱到湖中央,却在远远的地方浮上来,它似乎很得意,发出一种近乎狂野的笑声,回荡在湖的四周。我才知道自己又上当了。就这样,我在水上,它在水里,一个人和一只鸟,在湖上玩着这里游戏,实在很有趣。 每当暖和的夜晚,月亮倒映在湖心,我常常坐在船里吹笛。夜晚的湖,是一首温暖的诗歌,我用笛声来伴奏。有时后,我在午夜划着小船去钓鱼,树林里,除了夜鹰和狐狸的浅唱,还有许多鸟儿在附近发出细微的啁啾。把船停在四十多公尺深的湖心,几千条游鱼环绕着我,月光下,鱼尾在水面激起的波纹,清晰的浮现眼前。我用一条长长的鱼线,打听潜在四十多公尺深的鱼儿。偶尔,鱼线那端传来轻微的颤动,显示钓饵附近有许多鱼儿俳徊。不久,我慢慢的收线,再慢慢的提起,一条鲶鱼就被钓上来了。当我优游于无边无际的幻想时,忽然被手边传来的颤动,重新拉回大自然,在黑夜里,那种感受的确非常奇妙。 我在湖滨散步、沉思、写作。鱼、鸟儿和森林里的小动物,跟我一样,都喜欢这个湖,我一点儿也不寂寞。湖滨永远那么宁静,湖水永远那么清澈。瓦尔登湖不会老,圈圈的涟漪,不曾留下一丝皱纹。 【作品分析】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

瓦尔登湖及作者介绍

《瓦尔登湖》初版于1854年。它记述了作者在瓦尔登湖畔所经历的一段生活,以及其间作者的所思所想。1845年3月尾,作者戴维·梭罗向邻人借了一柄斧头,跑到郊外一处人迹罕至的森林去砍伐白松,在那儿的山丘林地环抱的湖泊边上盖起一座小木屋;随后,他独自一人在那里整整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之久。 这样一本书,在世纪末的中国,竟然着实很热闹了一番,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然而很快也就归于沉寂;不过,这反而显得正常和在意料之中。因为,从人们屡试不爽的经验来看,它的确不啻缺乏感观上的可娱乐性,更主要的是脱离了现实生活,从其方式到其观念都近乎于不切实际。 对于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的人们而言,它远不如一本《养殖致富手册》来得重要与实用。在经济上,它所宣扬的最宏大的目标不过是“脱贫”:建造一座可以遮挡风雨寒暑的整洁明净的小木屋;开垦出不到两英亩的荒地,种植一些豆类、玉米、土豆和黑麦,吃没有发酵的面包,喝未经加热的纯净湖水,偶尔收获一些从湖中钓上来的鲈鱼或梭鱼。在满足食物供应的情况下,其盈余只要能够保证获致正常生活所必须的适量的油盐酱醋以及服饰,如果还能够再购买一些自己所渴望的少量书籍则更好(事实上,真正值得阅读的书籍向来很少,以后也不会更多)如此,劳动者也就不必再去考虑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劳动强度了。 这本书所描述的这个劳动者确实没有更为远大的抱负。他只是想经由最有限的劳作来维持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给自足式的平静生活,拥有一副健康、自然、洁净的身心。他甚至不无得意地说,每年大约只需花费六周的时间来劳动即足以保证生计,而其余时间则完全可以由自己自由支配,随便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读读书、写写字、间或到附近的农庄或荒野上消磨一些寂寞的时光。梭罗在书中提倡的是一种有限的劳动,一种仅仅作为生活手段的劳动,它从来都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和归宿;一旦超越了这种有限,劳动就会堕落成自由的桎梏。因此,在那些一心想努力早日致富的贫困者眼中,阅读这样的文本,无疑不啻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荒谬。 而对于那些已经富裕或暴富了的人们来说,这本书也未能满足一种因财富而日益增长起来的荣名心的需要,相反,它却对财富以及“出人头地”表达了一种“斯多噶”式的节制、淡漠,甚或反感。梭罗通过对服装、东方式的陵墓以及纪念碑的论说表达了他的态度。他说,一条狗向所有穿了衣服走到它主人的地方来的人吠叫,却很容易被一个裸体的窃贼制服,一声不响。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没有了衣服(财富或威权)的话,人们将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他们的身份,没有了衣服的话,你能不能在任何一群文明人中间,肯定地指出谁个最尊贵?人们关心的往往并不是真正应该敬重的东西,而只关心那些受人尊敬的东西。人们认识的人很少,可认识的贵重奢华的衣服和裤子倒是怪多的。其实,使任何人的衣服庄严起来的,乃是穿衣人的严肃显现的两眼和穿衣人在衣服之中过的真诚生活。 梭罗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所有人的说法也都是值得商榷的。梭罗似乎忘记了,大凡内容总是需要经由某种形式来表达的,人的富有、尊贵和伟大又岂能独独例外呢。而服饰、豪华轿车、别墅乃至官位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最直接、最方便、最经济、最省心力的表达方式―――它根本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才能学识,也不需要什么难能可贵的品格修养。服饰的实际功能不过是保暖、蔽体、装饰而已;这些早已不再有什么实际意义了,服饰已经被款式、品牌所遮蔽。款式、品牌变成了服装的话语,它表达时尚和趣味,向大众暗示不菲的价格,表明拥有者的消费水平,并显示了拥有者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有限物质资源的卓越才能与胆识;最终,他通过“穿着”这样一种无处不在的日常行为,使许多无力消费的大众经由比较、联想、嫉妒,在对自身萌生出一种深深自卑的同时,对穿着者由衷地产生一种肃然起敬感觉。在此,富有者或权势者的艰辛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而他们那本已卓绝无比的进取心则更进一步被煽动起来。

《瓦尔登湖》

2 《瓦尔登湖》 【教学设想】 本课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故在介绍作者、布置生字词以后,将全课内容设计为一套阅读练习题,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独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师评讲,再阅读有关评价文章。这样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 亨利·梭罗(1817-18620,美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1817年出生于康科德城,十六岁即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就学。次年,大思想家爱默生到哈佛大学作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宣扬先知先觉的智慧,而正是这一次演讲,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梭罗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影响很深。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专业从事写作。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十年后,《瓦尔登湖》出版,但它不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还遭到批评和讥讽。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终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梭罗在大学毕业后所写的第一篇日记中写道:“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在———我要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独特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这样一种寻求孤独、在孤独中思索的观念贯穿了梭罗的一生。

瓦尔登湖

一个人的世界 在春天或者秋天,滂沱大雨下个不停,我便有了一些最愉快的时光,因为大雨把我拦在家里,或者一上午,或者一下午,听着它们雨珠溅落如乱麻的声音,我便感到十分惬意;我从微明的早起就进入了漫长的黄昏,期间有许多思想扎下了根,开始延伸自己。在那种来自东北的倾盆大雨中,村中那些房屋都受到了考验,女佣人都已经拎了水桶和拖把,在大门口阻止洪水侵入,我坐在我小屋的门后,只有这一道门,有一丝被保护的感激。在一次雷阵雨中,曾有一道闪电击中湖对岸的一株苍松,从上到下,划出一个一英寸,或者不止一英寸深,四五英寸宽,很明显的螺旋形的大裂缝,就好像在一根手杖上刻的纹路一样。那天我又路过那里,一抬头看到这一个痕迹,真是惊叹不已,那是八年以前,一个可拍的、不可抗拒的霹雳留下的痕迹,现在却比以前更为清晰。人们常常对我说,“我想你在那儿住着,一定很寂寞,尤其晚上。”我忍不住总想这样回答:我居住的这个星球,也只不过是浩瀚宇宙空间里一个小小的点儿。那边一颗星星,我们的天文仪器还无法测量出它有多大呢,你想想它上面的两个相距最远的居民又能有多远的距离呢?我怎会觉得寂寞?我们的地球难道不在银河之中?在我看来,你提出的似乎是最不重要的问题。怎样一种空间才能把人和人群隔开而使人感到寂寞呢?我已经发现了,只靠两条腿不管怎么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的距离缩短。我们最愿意和谁紧邻而居呢?人并不是都喜欢车站啊、邮局啊、酒吧间啊、会场啊、学校啊、杂货店啊、烽火山啊、五点区啊,虽然在那里是人们最多的地方,人们倒是更愿意接近那滋养生命的大自然啊,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时常感到有这么个需要,好像水边的杨柳,要向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人的性格不同,所以需要也很不相同,可是一个聪明人必须在不竭之源泉的大自然中挖掘自己的巢穴……有一个晚上在走向瓦尔登湖的路上,我碰到一个,他已经积蓄了所谓的“一笔很可观的产业”,我并没好奇地看看他的财富,那晚上他赶着两头牛去市场上,他问我,我是怎么想出来的,宁肯抛弃这么多人生的乐趣。我回答说,我确信我很喜欢我这样的生活;我不是开玩笑。便这样,我回家去,上床睡了,让他在黑夜泥泞之中走路到布赖顿去——或者说,走到光亮城里去——大概天亮的时候才能走到那里。 ——选自索罗《瓦尔登湖-寂静》篇‘我是我见到景色的帝王,在那里我的权力毋庸置疑’--索罗,这是高中背作文题材名言中至今记忆的一句。自那时起对索罗的这本书根植心底。不时有一个腰弯背驼笑容满面的糟老头,一只毛茸茸的不是皮帽的揉眼睛的土拨鼠,还有一个可怜兮兮的土豆浮现于眼前。前段日子终是有幸拜读了这本书,李暮译的,上述气派的权语在此书中变更为‘我勘察一切,

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

_瓦尔登湖_的生态意蕴 第16卷安康师专学报Vol·16 2004年12月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Dce·2004 《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 张群芳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指出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高,导致人类 崇高精神的衰微。并且因此而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理性的约束和审慎的思考,从而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掠 夺。书中还强调自然的独立价值,反对把自然的价值仅归结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意义和 精神意义。认为自然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才能拥有完整无缺的生命内涵。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意蕴;工业文明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24X (2004)

06-0044-04① The Eco-Implication in Walden ZHANG Qunfang (The Chinese Department,GuangxiNormal University,Guilin541004,Guangxi,China) Abstract:In Walden,Thoreau pointed out people s noble mind had been become inferior because they focus their thoughts on making money and enjoy all sorts of convenient facilities·He also emphasized the world of organism had independent val- ue,and human being was only one part of natural world· Key words:Thoreau Walden ecological implication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瓦尔登湖》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的代 表作。书中记录了梭罗从1845年到1847年两年多时间里在瓦尔登湖湖畔独自一个人生活的经历和对 人生的思考。在瓦尔登湖湖畔的森林中,梭罗与自然为伴,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虽然在物质生活 方面极其简朴,但却拥有无比丰富的精神生活。在那里,他除了必要的劳动之外,可以与荷马、柏拉 图等先哲们对话,也可以与自然的生灵进行无言的交流与沟通。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哈佛毕业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1) 简约地生活 本书文字,或者说其中大半,写于数年之前。当时我孤身一人,在马塞诸塞州康科德密林深处的瓦尔登湖畔生活。我在那里亲手搭建小屋,营谋生计。我僻居其间两年有余(两年又两月),最近的邻人也在一英里之外。此刻,我又重返文明世界,匆匆驻足,聊充过客。 关于我的生活方式,如果不是乡人着意垂询,我怎能以一己之私渎扰读者诸君?对于这样的打探,有人觉得唐突冒昧,但是,在我看来,不但不会感到丝毫的冒犯,而且,考虑到各种情况,恰好觉得自然而然,理属常情。有人曾问我何以果腹,是否寂寞,甚或是否恐惧,如此等等;也曾有人以我将多少收益奉献于慈善事业相责;间或有家口甚大者问我供养了多少穷孩子。因此,若诸君对此不甚关心,而我却就此在书中予以解答,则我恳请包涵与谅解。在不少书中,“我”,亦即第一人称,被隐去了,而本书则不循此例,予以保留,言必称我乃本书一点特色,我们常常忽视了,毕竟叙述者就是那个第一人称的“我”。如果我对别人知之如我之详,自然也就不必如此之多地谈及自身,遗憾的是,我有限的经历框定了本书的论旨。非但如此,我向同道衷心建言:用简约诚挚的讲述将自己的生命经历和盘托出,不只是听到的他人生活,一如他在遥远的地方会给自己亲人寄去话语,因为,如果他活得真诚,在我看来他肯定是在一个遥远的去处。或许,本书所述对那些穷学生更为相宜,至于其他读者,他们自会选择跟自己相关的内容。我相信,没有人会撕开衣缝去穿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只有对适宜的人,一切才会派上好的用场。 我意欲对本书读者,据说也生活在新英格兰的诸位谈谈感受,对中国人和桑维奇岛民则不置一词,谈谈诸位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外在生活环境,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们是否果真就那么糟,若然,这种状况能否得到改益等等。在康科德,我走过的地方不少,所到之处,似乎感到人们在进行苦修,店员官吏,农夫商贾,概莫能外,形式则五花八门,令人愕然。我曾听说过婆罗门的苦修:或是端坐凝眸,曝身于四围的烈火,望着天空的太阳;或倒悬于火焰之上,头颅低垂;或仰首苍穹,“直至无法恢复原状,将脖颈扭动一下也只有液体能进入胃囊”;或终生束缚着肉体,在大树下凝思寂虑;或是如爬虫那般,用他们的肉身之躯丈量广袤的帝国;或单腿独立于杆子的顶端——这些苦修已经让人难以置信,惊诧莫名,但较之我平素目睹却相形见绌,不值一提了。即便是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宗使命跟我邻人的诸般行止相比也算不得什么,因为他的任务只有十二项,并且有个终了,但是邻人则屠龙无望,漫无休止。赫拉克勒斯尚且有他的朋友伊奥拉斯相助得以斩草除根,而我的邻人则常常一事未了又生波澜,既未杀死过任何怪兽,也未完成过任何苦役。

(完整版)《瓦尔登湖》教案

《瓦尔登湖》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美的写景文字,学习写景的方法。 2.感受作者与自然亲近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写景的语句,学习写景的技巧是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课文篇幅较长,有些语句不太好理解是课文的难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3.重点阅读第2自然段,对优美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最后一篇散文《瓦尔登湖》(板书),我们要 阅读这篇课文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作者梭罗(板书),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梭罗(学生回答)。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曾经有两年多,他独自一人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林中小木屋里。散文集《瓦尔登湖》就是这两年生活的结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受到广泛阅读。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优美的散文就节选自散文集《瓦尔登湖》,由于文章较长,我们重点学习第二段。 三、整体把握。 师:读完了这个语段,大家对瓦尔登湖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生:湖面平静、光滑,湖水清澈。 四、具体赏析。 (一)师: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表现瓦尔登湖迷人的景色和醉人的风姿的?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研究一下,看看其中有那些写景的技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研度读这个语段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写景的方法。 (学生归纳,老师板书) 1.恰当的修辞 2.侧面衬托 3.动静结合 4.精确而有表现力的词语 5.不同感官 (二)师:下面请大家自由阅读这个语段,同时对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点批注,结合写景技巧进行赏析。

《瓦尔登湖》英文读后感

Why you need Walden Walden, written by Henry David Thoreau, mainly talks about the writer’s life and thoughts; during he lived alone in the woods near Walden Pond. This book belongs to your soul, before you read it, you have to be alone, when you finish it, you may enjoy your loneliness. Reading this book, you will enjoy the journey of the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around the Walden Pond, you will walk into the woods, you will touch the cool water of the lake with your finger, you will see the autumn leaves floating in measure down to the ground. It’s that simple, it’s the authentic records about a man backing to nature, backing to himself and innocence, backing to basics, and becoming a part of the great universe. Life in Walden isn’t a running away from reality, it is some kind of precipitate about living alone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s a peaceful and quite living status. Reading this book, you will think about the humanity, civilization, society, life, money, death, and yourself. The great thinking of Thoreau isn’t about any kind s of guiding for personal growth or 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 It’s that simple, just some description about everyday life, and the sound of nature, personal feelings and so on. But when you read it, your soul will feel peace even you stand right in a market full of noise. This

人教版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案 一、整体把握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有远景全景和近景小景两种景致。远观全景,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近观小景,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两个比喻都生动而贴切,尤其是后一个,感觉很新鲜,这是静心观察、细心揣摩的结果。其间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虫带水生光、鸭子整理羽毛、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鱼儿捉虫子、水蝎在水面上滑行……还有水的波纹、水的漩涡等。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主要写小鲈鱼的嬉戏场面。嬉

戏的环境:湖面“出奇地平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用“阴暗”一词,说明作者对景物色彩非常敏感。嬉戏的鲈鱼“成亿万”,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身色是“华丽的铜色”,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更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这段的几个比喻非常精彩:“我好像坐了轻气球而飘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枝鞭挞了水波,立刻它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每个比喻都是一种情景,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总之,这是课文中对一种景物描写最充分、最细致、最精彩的地方。 2.抒情、议论方面,主要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文明负面影响的痛心与厌恶。 首先,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如开篇“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是实写,但又是通过设喻写想像,表达作者的一种欣喜的审美情怀。写“梭鱼或银鱼在捕捉一个虫子时”感慨道,“真是神奇,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却可以这么精巧地显现”,表达对景物的一种评价,也表达内心的一种喜悦情感。至于“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

瓦尔登湖

Walden瓦尔登湖(有删节) By Henry D. Thoreau 徐迟译 文字难度3.5 对于无数文人雅士来说,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是令人神往的仙境,是心灵渴望归依的天堂。它是城市森林中一片飘逸的云,匆忙脚步边一缕停驻的风,是诗人海子追随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想哲学。此书的译者、著名散文家徐迟曾评价它为“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让我们在这个冬季的下午,泡一杯清茶,在暖暖的阳光透进的窗前,翻开这本《瓦尔登湖》,静静地走入梭罗的世界。 Excerpt from Chapter 6: Visitors 节选自第六章《访客》 He interested me because he was so quiet and 1)solitary and so happy 2)withal; a well of good humor and 3)contentment which 4)overflowed at his eyes. His 5)mirth was without 6)alloy. Sometimes I saw him at his work in the woods, felling trees, and he would greet me with a laugh of inexpressible satisfaction, and a 7)salutation in Canadian French, though he spoke English as well. When I approached him he would 8)suspend his work, and with half-9)suppressed mirth lie along the trunk of a pine which he had felled, and, 10)peeling off the inner 11)bark, roll it up into a ball and chew it while he laughed and talked. Such an exuberance of animal spirits had he that he sometimes 13)tumbled down and rolled on the ground with laughter at anything which made him think and tickled him. Looking round upon the trees he would exclaim—“14)By George! I can enjoy myself well enough here chopping; I want no better sport.” Sometimes, when at leisure, he amused himself all day in the woods with a pocket 15)pistol, firing salutes to himself at regular intervals as he walked. In the winter he had a fire by which at noon he warmed his coffee in a kettle; and as he sat on a log to eat his dinner the 16)chickadees would sometimes come round and alight on his arm and peck at the potato in his fingers; and he said that he “liked to have the little17)fellers about him.” In him the 18)animal man chiefly was developed. In physical 19)endurance and contentment he was cousin to the pine and the rock. I asked him once if he was not sometimes tired at night, after working all day; and he answered, with a sincere and serious look, “20)Gorrappit, I never was tired in my life.” But the intellectual and what is called spiritual man in him were 21)slumbering as in an infant. He had been instructed only in that innocent and ineffectual way in which the Catholic priests teach the 22)aborigines, by which the pupil is never educated to the degree of consciousness, but only to the degree of trust and 23)reverence, and a child is not made a man, but kept a child. When Nature made him, she gave him a strong body and contentment for his 24)portion, and propped him on every side with reverence and 25)reliance, that he might live out his threescore years and ten a child. He was so 26)genuine and

高二语文瓦尔登湖练习题

瓦尔登湖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有远景全景和近景小景两种景致。远观全景,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近观小景,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两个比喻都生动而贴切,尤其是后一个,感觉很新鲜,这是静心观察、细心揣摩的结果。其间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虫带水生光、鸭子整理羽毛、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鱼儿捉虫子、水蝎在水面上滑行……还有水的波纹、水的漩涡等。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主要写小鲈鱼的嬉戏场面。嬉戏的环境:湖面“出奇地平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用“阴暗”一词,说明作者对景物色彩非常敏感。嬉戏的鲈鱼“成亿万”,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身色是“华丽

的铜色”,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更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这段的几个比喻非常精彩:“我好像坐了轻气球而飘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枝鞭挞了水波,立刻它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每个比喻都是一种情景,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总之,这是课文中对一种景物描写最充分、最细致、最精彩的地方。 2.抒情、议论方面,主要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文明负面影响的痛心与厌恶。 首先,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如开篇“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是实写,但又是通过设喻写想像,表达作者的一种欣喜的审美情怀。写“梭鱼或银鱼在捕捉一个虫子时”感慨道,“真是神奇,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却可以这么精巧地显现”,表达对景物的一种评价,也表达内心的一种喜悦情感。至于“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再没有什么像这一个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这样美,这样纯洁,同时又这样大”等等,更是直抒胸臆了。这些随写景而生出的抒情,点到为止,不事铺陈,并且与景物描写浑然融洽,相与为一,使景物增添了情的

瓦尔登湖简介

瓦尔登湖 作者简析: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孤独而芬芳。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他的读者将会发现,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而且精美绝伦,世上罕见。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作者梭罗的第一篇日记,正好记于他二十岁之时,1837年10月22日。如下: ‘你现在在干什么?’他问。‘你记日记吗’好吧,我从今天开始,记下这第一条。 ?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在-我要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够孤独的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在那里是连蜘蛛都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一堆地堆放柴火。? 不过我们要注意到,上处日记中的‘他’指的是爱默生。从此后,索罗一直用日记或日志的形式来记录思想。他写的是一个孤独者的日记。而他之所以要孤独,是因为他要思想,他爱思想。 梭罗不是出生于一个商人之家,但他却出生于一个商人的时代,,至少他也得适应于当时美国的商业化精神,索罗的血肉之躯也是要去航海的,他的船也是要翻的,他的一生也要遇到风吹和浪打的经历的,然而真正的索罗已在一个安安静静的海洋上,他向往于那些更高的原则和卓越的人,他是向往于哲学家和哲学了。 以上这段关于梭罗的评价是通过他写的一篇日记的来的,在日记

中,梭罗以爱默生暗喻自己的引路者,为其打开了另一扇门,对他有极大地影响,使得他追求卓越与更高层次的想法更加的强烈。 梭罗与瓦尔登湖:1844年,爱默生在瓦尔登湖上买了一块土地,当着年过去后,索罗得到了这块地主人的允许,可以让他在湖边居住,用他的话来说,终于跨出了勇敢的一步。 7月4日,恰好是美国独立日,美国的国庆,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小屋之中。在这木屋中,在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的生活了两年有多一点时间。他记录着他的观察体会,他分析研究了他从自然界里得来的音讯,阅历和经验。决不能把他的独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隐士生活。他是有目的的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并不是消极的,他是积极的。并不是逃避人生,他是走向人生,并且就在这中间,他也曾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 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处。要读此书,许是心境平和,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再打开这本书,才能沉浸到这本书当中,不然会读不下去,认为他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他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I should not talk so much about myself if there were anybody else whom I knew as well. 如果我的知人之深,比得上我的自知之明,我就不会畅谈自我,谈那么多了。 I trust that none will stretch the seams in putting on the coat ,

语文:1.3《瓦尔登湖》课文精讲

3.瓦尔凳湖(节选)·课文精讲 1.文本全解。 (1) 作者简介 《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1817 — 1862) ,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3 — 1837 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 — 1840 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与爱默生的交谊独厚,1841 —1843 年,他曾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爱默生家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爱默生的鼓励和思想的影响。1845 年,他就单身只影,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 年才回到康城。1848 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1849 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On Civd Dmobedience) 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1854 年,出版《瓦尔登湖》。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尔登湖·》的影响越来越大。1860 年末,梭罗由于不肯取消一次约定的讲演而得了严重的感冒,后来转为气管炎,最后变成急性肺结核,后来病情恶化,于1862 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4 岁。 (2) 基本解读。 《瓦尔登湖》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在梭罗看来,城市生活是令人厌恶的,在那里,人的生命被物质享受消磨掉了。为了物质生活的享乐,人们终日疲于奔命,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1845 年,他单身只影,住进了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在探索人生。他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隐居之原因”中,说:“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摄取其精华。我想借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赘疣;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是无核之果,我也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瓦尔登湖》便是他这段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

瓦尔登湖简介

瓦尔登湖(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中国大陆译“瓦尔登湖”,台湾译“湖滨散记”,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 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 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 一次尝试。 《瓦尔登湖》的中文译本有多种,例如有徐迟、张知遥以及戴欢等翻译的 版本。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主 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 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 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 后来的读者们。 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 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 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 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 人启迪。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 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 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 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 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 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 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进展的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 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

瓦尔登湖

课题:《瓦尔登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教学用品: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它)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徐迟《<瓦尔登湖>译序》二.让学生来介绍作者 1845年,梭罗单身只影,住进了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并写就了《瓦尔登湖》。本文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今天我们来一同到文字当中去领略徐迟所说的那份宁静。 三.欣赏文章,理解内容 (一).作者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现在我们安静地阅读课文,并找出作者描写瓦尔登湖的“最美、最有表情”的湖景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二)作者在描写瓦尔登湖湖景时多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 (三)欣赏学生提到的文章中的比喻句。 ①“它象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有美感,远观全景。 ②“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有美感,清澈,近观小景。 ③这一面明镜,石子敲不碎它,它的水银永远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没有风暴,没有尘垢,能使它常新的表面黯淡无光;——这一面镜子,如果有任何不洁落在它面上,马上就沉淀,太阳的雾意的刷子常在拂拭它,——这是光的拭尘布,——呵气在上,也留不下形迹,成了云它就从水面飘浮到高高的空中,却又立刻把它反映在它的胸怀中了。 分析:作者通过玻璃和明镜,写出瓦尔登湖的平静和清澈。“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远观全景,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近观小景,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两个比喻都生动而贴切,尤其是后一个,感觉很新鲜,这是静心观察、细心揣摩的结果。 找出文章中“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时所用到的比喻句。 ①“我好象坐了轻气球而漂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他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做或有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