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观察法

第三章观察法
第三章观察法

第三章观察法

人们最初把眼晴与头脑结合起来,观察、体察周围世界,所以观察法是人类认识事物使用最早的一种古老的方法。

然而,观察法并不因为其古老而失去光彩。尽管现代科技及研究方法极速发展,但观察法依然是最基本的常用的方法。

第一节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的界定

1.概念

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研仪器,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考察教育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的一种科研活动。观是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研究,属于人的心理活动。

科学的观察法源于日常观察法,却又高于日常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感知对象是科学观察与自然观察在方法应用上共同之处。但科学观察法与日观察法存在以上几点不同之处。

科学观察法日常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没目的、自发进行

选择特定观察对象不选择观察对象

要作严格详细的观察纪录不要求作严格详细的观察纪录

2.要素与特点

⑴要素:观察者、观察对象、观察手段。

⑵特征:

①客观性。指观察所获得的现象和过程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正所谓眼见为实。

②能动性。观察是研究者根据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种活动,因而是自觉的,不是盲目的,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在观察中,既要按原计划进行,又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充分发挥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

③选择性。科学观察要求观察者善于把自己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某一观察对象上,尽量排除外界无关刺激的影响。因此,观察只有在典型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进行观察,才能获得预期的观察效果。

3.观察法作用

⑴观察是课题选择的重要来源。研究者不少研究课题是来源于对教育现象、事实的观察后的启发和思考,如有的教师通过对入学新生的观察,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学习不适应现象,于是就选择了幼、小衔接或小、中衔接的研究课题。

⑵观察法是获取原始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教育科研中,观察法是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任何科研方法都有观察的因素。而且任何科研资料的收集,也都少不了观察。如苏霍姆林斯基有关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是他在中学任教时听了许多节课,并观察记录了3700名儿童发展情况下进行的。陈鹤琴撰写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也是观察他的儿子陈一鸣发展情况作为原始素材。

⑶观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观察是检验科研成果可靠性和科学性的重

要途径,尤其是那些一时难以用测量、实验验正的理论观点,通过观察可以对其正确性作出初步判断。如检验某一教学模式是否有效,可通过观察课常上学生的反应加以检验。

总而言之,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选题,对搜集客观资料,对客观的教育现象与事实作出判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此,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如卢梭、马卡连柯、陈鹤琴等研究时无不重视观察法的应用,正如巴甫洛夫所说,从事科研,要观察,观察,再观察。

4.局限性

⑴观察过程缺乏控制。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观察者往往对可能影响观察对象真实情况的外部无关变量难以控制。

⑵一些教育现象,如师生的情感关系、教师教学风格,其观察结果较难用数量表示,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⑶受肉眼感官甚至科研仪器的限制,观察样本和观察范围相对较小。

⑷研究敏感性的教育问题或搜集的教育资料不宜有太大公开度的教育事实,如教师体罚学生,教育腐败等等的观察缺乏匿名性。

⑸研究人员须获准进入观察现场。研究人员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进行观察有时在获准上存在困难。

5.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适用和不适用范围

⑴适用范围。

①当研究目的是描述对象在自然状态的具体表现,或者需要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作出描述时。如研究学生团体内人际关系、教师的教学艺术、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家长间的冲突与合作等,此时不允许研究人员干预研究对象活动,只好用观察法搜集材料。

②当研究需要获得研究对象或事态变化过程第一手资料时,如班集体形成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某一事态产生和变化过程的第一手资料等。

③当对运用调查、实验等其他方法进行教育科研获得结果加以检验时,如检验由实验法得出的研究性学习“TT”或“AT”指导模式的有效性。

⑵不适用范围。

①由于方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观察法主要用于对事物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直接认识,不宜用于在对问题的内在核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方面的研究。要证实内在联系的存在,还需用实验等其他方法过行研究。

②由于观察手段的限制以及观察法常常需要花较多或持续较长的时间,在大规模、大范围研究中,如全民素质、人口问题研究、学龄人口比例等的研究,一般不以观察法为主要方法。

二、观察法的种类

了解观察法的种类是为了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灵活恰当地加以选择与运用。

(一)根据观察是否借助仪器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1.直接观察法

凭借研究者的眼、耳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如通过听课、参观、参加活动等去获得对观察对象的感性材料。

⑴优点:

⑴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观察者能得到直观、具体、生动的印象;

⑵容易形成对事物的有机整体性认识。

⑵缺点:

①观察者各自的气质、自身条件不同,各人感受也不一样;

②受人体自然器官的限制,有一些现象无法观察到,被观察现象不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甚至会产生错觉;

③有时,直接观察如随堂听课活动本身会影响观察对象对象的活动,从而影响到搜集到事实资料的客观真实性。

2.间接观察法

借助科学仪器间接地感知观察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如通过仪器记录的照片、录音、录像等资料,去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⑴优点:

①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性,使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全面、精确;

②做到观察者的观察活动本身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活动。

⑵缺点:

①观察者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观察获得的资料欠生动、直观;

②操作比直接观察法麻烦。

(二)根据观察时观察者是否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这是包括教育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分类。

参与性观察:指观察者参加到被观察对象活动之中从而达到观察目的的一种方法,如参加学生兴趣小组活动时的观察。此外,参与观察法还包括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隐蔽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加到活动之中,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其目的是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如以任课教师的角色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行为。

优点:可以缩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心理距离,使观察不只停留在外部可见、可测现象上,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结构与状态,深入到人的内在感受,发现非参与观察所不可能发现的问题。

缺点:观察者容易成为左右活动的人物,或带有偏见,以自己的感受代替观察对象的感受。

非参与性观察。指观察者不介入被观察对象的活动,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观察的情景之外的一种观察。它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自然状态下的非参与性观察,如研究者找借口每天花1个小时时间到教师办公室,观察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的行为,通过搜集到的观察事实资料的分析,比较教师与教师期望高的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期望低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不同的师生关系。其二是实验情景下的非参与性观察。如研究者设置一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场面,借助隐蔽的录音录像、单向隐视系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优点:非参与性观察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活动,使观察对象的活动真实、自然,搜集资料客观,从而提高观察结论的可靠性。

缺点:观察者没有亲身体验活动,故具有内在价值的材料不容易获得。

(三)根据观察过程的严密程度,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指观察者事先设计好观察的内容和项目,制定出有关观察表格,并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严格按照其进行观察记录。一般而言,结构式观察能获得大量确定和详实的观察资料,并可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但缺乏弹性,比较费时。

非结构式观察。指观察者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要求,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但没有详细的观察项目和指标,亦无具体的记录表格,因而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常常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有选择地进行观察。可见,非结构式观察比较灵活,适应性强,而且简便易行。不足之处是观察所获资料较零散,难以进行定量和比较严格的对比研究,且获得的资料具有片面性。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你的位置:第二章| 第四节|二,实验研究

二、实验研究

社会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是探索和认识各种社会事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原因。当我们对社会现实中的某种事物或现象感兴趣,或者发现两种社会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用研究的语言来说,就是发现两事物相关)时,我们往往会去探索这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在这方面,实验研究的方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介绍实验研究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基本实验设计,以及社会研究中比较实用的实地实验等内容。

(一)实验的概念与逻辑

1.实验及其基本要素

本书将实验定义为: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引入(或操纵)一个变量(即自变量),以观察和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即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从方法论上看,实验是定量研究的一种特定类型,它比其他几种社会研究方式更直接地基于实证主义的背景和原理。尤其是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实验研究具有最强大的力量。这是因为,判断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在实验研究的方式中,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满足。

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实验有着三对基本要素。这就是:(1)实验组与控制组;(2)前测与后测;(3)自变量与因变量。任何一项实验研究,一般都会涉及到这些基本要素。可以说,实验研究的这三种基本要素,构成了实验研究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

(1)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故也称做原因变量。而因变量则称做结果变量。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刺激,而因变量则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即考察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与一般意义上的自变量有所不同的是,实验中的自变量通常都是二分变量,即它通常只有两个取值:有和无,即给予实验刺激或不给予实验刺激。

(2)前测与后测

在一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果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称为前测。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称为后测。研究者通过比较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来衡量因变量在给予实验刺激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实验刺激(自变量)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测量既可以是一次自填式问卷调查,也可以是一项态度测验。

(3)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即使是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也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控制组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控制组的作用是向我们显示,如果不接受实验刺激那样的处理,那么实验组将会发生什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观察接受刺激的实验组,同时他们也观察没有接受实验刺激的控制组。并通过比较对这两组对象的观察结果,来分析和说明实验刺激的作用和影

响。

2.实验的逻辑

如果我们根据某种理论命题得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或者我们根据经验事实和主观判断,推测现象X是造成现象Y的原因,即:X→Y。为了证明这一假设,我们首先观察Y的变化情况,即先测量在没有受到X的影响之前,Y的情况如何,然后,通过操纵某些条件,引入被看作自变量和原因的实验刺激,即引入X,接着再对引入X以后Y的情况进行测量,并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如果前后两次的情况发生变化,则可以初步认为X是导致Y变化的原因,即有X→Y。这可以说就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的分析逻辑。

当然,这只是一种最简化的情形,同时,它也是一种最理想的情况。实际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的分析逻辑自然要比这复杂得多。因为整个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大系统。一般情况下,任何两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都会同时受到若干其他事物或现象的影响。要说明这两种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实际上就意味着我们要排除其他相关事物或现象造成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即要排除其他各种因素造成因变量Y在前后两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不同的可能性。

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我们第一次对因变量Y进行测量的行为本身对因变量就已经产生了影响,即前测的影响。它使得在我们引入实验刺激,即引入自变量X,并对因变量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之前,因变量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因而我们进行后测的结果与前测的结果就有所不同。正是为了排除这种因素造成结果变化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有一个控制组。对这个控制组来说,它也接受前后两次对因变量Y的测量,但却不对其实施实验刺激,即不引入自变量X。这样,在“实验组和控制组这两组对象是相同的”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量之差中,减去控制组前后两次测量之差,从而得到仅由自变量X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实验研究的分析逻辑中必须有“实验组”、“控制组”这一对基本要素的原因。

如果实验组和控制组这两组对象本身就不同,那么,对这两组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所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他们之间的测量结果实际上是不可比的。换句话说,由两组对象前后测之差相减所得到的,并不就是实验刺激X的影响——这其中还夹杂着由两组对象本身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正是为了排除这种影响,实验研究又必须面对实验对象选择的问题。

除了了解实验研究的基本逻辑外,我们还应注意到进行一项具体实验所必须满足的几个基本条件:

(1)必须建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是实验研究的逻辑起点。在进行一项具体实验时,研究者必须事先建立起两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的假设。同时,研究者应了解他所要引入的自变量是什么,他要测量的因变量是什么,特别是要清楚如何引入作为自变量的实验刺激。

(2)自变量必须能够很好地被“孤立”。这即是说,所要引入和观测其效果的变量必须能够与其他变量隔离开,即实验环境能够很好地“封闭”起来。在许多实际研究中,这一点往往是最难做到的。

(3)自变量(实验刺激)必须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是容易操纵的。最简单的改变是“有”和“无”,而对应的操纵则是“给予实验刺激”和“不给予实验刺激”;更为复杂的改变则是程度上的变化,比如“强”、“中”和“弱”等。

(4)实验程序和操作必须能够重复进行。实验作为社会研究方法中与自然科学方法最接近、程序和操作也最严格的一种研究方式,可重复性自然是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从另一个角度说,实验的可重复性也是实验结果所具有的高确定性的重要基础。

(5)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条件和能力。对实验对象(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严格控制,

以及对实验环境的高度把握,共同决定着实验研究的结论的准确程度。

(二)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1.实验研究的程序

实验研究的方式与其他社会研究方式一样,遵循着社会研究从选题开始直到得出研究结论的基本逻辑过程。只是由于实验研究在对象选择、研究设计、变量测量、资料收集等方面的独特性,因而在具体的研究程序和步骤上有所不同。纽曼详细列举了实验研究的12个具体步骤,见表2-3

表2-3进行一项实验的步骤

虽然并不是每一项实验都完全包含表8—1中的所有步骤,同时这些步骤的前后顺序也不一定完全严格地固定不变,但它仍然较好地勾勒出大多数实验研究的实际过程。

2.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

根据实验研究的分析逻辑的要求,我们必须有两组各方面都一样的对象。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为了创造出两组相同的对象,往往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匹配;二是随机指派。

(1)匹配

匹配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在某种意义上匹配的方法是基本无用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两组对象在所有方面都相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

困难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现实中往往会没有足够的对象供我们选择。因为随着需要相同的变量数目的逐渐增加,现实中符合条件的对象数目将急剧减少。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研究者将在这方面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二是研究者只能在那些他们已经意识到对因变量可能有影响的变量上进行匹配。而实际社会生活中还有更多没有被研究者意识到的因素可能对因变量有影响,这些没有被研究者意识到的变量,显然不会被研究者用来对对象进行匹配。三是人们的有些特征在实践上是很难测量的,或者说是很难操作化为具体的、可观测的指标的。

当然,匹配的方法在实际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作用,研究者还是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针对那些与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密切相关的变量来进行匹配,而暂时忽略和放弃其他一些与所研究

的问题联系相对不太紧密的变量。只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有一点应注意,研究的结论应限于一定的范围,下结论时应留有充分的余地。

我们还可以从一种相反的途径来对实验对象进行匹配,即直接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总体结构配成完全一样。这种方式与非随机抽样中的“定额抽样”方法有点相似。同样困难的是,要想同时考虑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所有变量上的比例和结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往往只是在非常有限的几个重要变量上两组结构相等。

(2)随机指派

随机指派的方法是研究者用来解决实验中两组对象相同性问题的另一种办法。随机指派的逻辑和程序十分简单,即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有如下三种:

①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每一个具体的对象是去实验组还是去控制组。根据概率原则可知,抛硬币时出现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概率各为50%。因而,被分到两个组去的实验对象也基本相等。

②简单地按单双号来决定每一个对象是去实验组还是去控制组。

③按照排列的顺序或实际抽取实验对象时的先后顺序来决定。

按照上述三种方法分配的结果,两个组在各个方面都会比较相似。可以说,随机指派为我们创造了几乎完全相同的两组对象。随机指派仍然存在误差,特别是当对象的数量比较小时,这种误差可能还会很大。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实验对象应达到一定的数量。

(3)配对方法与随机指派方法的比较

配对方法的实质是尽可能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成员相互之间在许多重要的背景因素、个人特征因素上完全一样。而随机化方法的实质则是依据与随机抽样完全一样的原理,用概率论来控制各种干扰变量的出现。所以,使用后者所进行的实验在准确性和精确性上将超过前者。因为通过概率论可使那些偶然因素像熟知因素一样被把握,所以在匹配法中的那些由于不熟知而不能控制的因素,也成为可以把握的了。

3.对自变量的操纵

当研究者能够决定他的实验对象将经历什么,或将接受什么处理和安排时我们就说他能够操纵自变量。

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操纵常常体现在如何恰当地“制造出”这个自变量上。然而,许多对社会研究者来说十分感兴趣的变量通常都不能够被操纵。

除此以外,社会研究者还会由于政治的、伦理的原因或限制,而不能操纵另一些变量。因此,许多对社会研究者来说十分感兴趣的变量通常不能被操纵,正是造成社会学者较少采用实验研究的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4.实验的分类

(1)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

严格的实验研究通常在实验室内进行,当然实验也可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前者称为实验室实验(1aboratory expedment),后者称为实地实验(field experiment)。

在实验室实验中,实验背景和变量都相对容易控制,实验环境可以较好地“封闭”,实验者能够比较清楚确切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但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内容上局限性比较大,即许多社会研究者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无法在小小的实验室中人工地制造出来。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在推广性、普遍性和概括性上往往较差。而实地实验中,研究者可以在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中观察到人们自然的反应。但同时研究者却又常常难以对众多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实验背景、实验条件进行控制,难以孤立出自变量的独立影响。他所能做的工作仅仅是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仅仅

是对他无法控制的现象所产生的可能的影响进行测量。

(2)标准实验与准实验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实验设计必须具有一些必备的条件,比如随机指派实验对象以形成两个或多个相同的组,前测和后测,实验环境的封闭,实验刺激的控制和操纵等等。这样的实验通常称做标准实验。然而,对于社会研究者采说,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中、或者心理学中常见的诸如实验室实验那样的十分严格、十分完备的标准实验的可能性不大。社会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常常在许多方面限制了这种严格的实验设计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比如,他们有时不能完全控制对自变量的操纵,有时他们仅仅只能进行后测,有时他们又不能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总之,他们常常无法对实验环境进行高度的控制。

上述各种缺乏实验设计中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验,就被称做“准实验设计”。“准”是“类似于”、“接近于”、“几乎是”或者“半”的意思。准实验设计是在更好的实验设计无法实行的时候所使用的有实用价值的设计。

从变量分析的角度来看,准实验设计可以说是处在以相关分析为特征的调查研究与以因果分析为特征的实验研究之间。准实验设计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①“具有不等同组的仅有后测的设计”。这种设计有一个具有实验刺激和仅有后测的实验组,一个仅有后测的控制组,与后面“仅有后测的两组设计”十分相似,但有两点关键的差别:一是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并不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即两组不等同;二是对实验刺激缺乏控制。

②“有前测和后测的单组设计:这种设计仅有一个实验组,有前测和后测,也有实验刺激,但是无控制组。

③“仅有后测的单组设计”。这种设计比单组设计的组成部分更少,只有实验刺激和对实验组的后测。可以说这是最简单的准实验设计。

(3)双盲实验

所谓双盲实验,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即究竟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被给予了实验刺激,参与实验的双方(指实验对象和实验人员)都不知道,实验刺激是由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以外的第三者任意分派和给定的。

当实验者知道哪些对象是实验组成员、哪些对象是控制组成员时,他们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期待也可能影响到实验的进行、影响到行为的测量、影响到对结果的解释。因此,必须排除这种期待的影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更严格的实验设计中,往往会考虑采用双盲实验的方法。

(三)基本实验设计

1.经典实验设计

经典实验设计也称为古典实验设计,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标准的实验设计。由于经典实验设计中包含了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以及随机指派。故也有的书中称它为“双组前后测模式”。

经典实验设计的实施步骤为:(1)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2)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即前测;(3)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但不对控制组实施这种刺激;(4)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5)比较和分析两个组前后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别,得出实验刺激的影向。

用实验组差分减去控制组差分,实际上即等于从总的影响中减去外在因素的影响,所剩下的自然就是实验刺激,即自变量的影响了。

如果实验组差分(的绝对值)比控制组差分(的绝对值)大,则说明实验刺激对因变量有影响;如果实验组差分与控制组差分相等,则实验刺激的影响为零,即自变量对因变量不起任何作

用;如果实验组差分比控制组差分小,说明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是负向的。

2.更为复杂的实验设计

(1)索罗门三组设计

从以上所列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前测作为一种刺激,同样对实验对象有一定影响。这一点可以通过控制组差分发现,即就算不给予实验刺激,第二次测量时,实验对象的偏见也会略有下降。这也正是需要控制组的一个原因。它可以帮我们排除包含在实验组总的差分中的前测的影响。然而,除了前测的影响外,前测和实验刺激之间还会产生某种“交互作用效应”,即二者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加的影响。因此,我们还必须设法排除这种影响,以得出实验刺激真正的效果来。

索罗门三组设计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实验设计。它是在经典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控制组后形成的。这个控制组没有前测,只有实验刺激和后测。

由于第二个控制组有实验刺激,而无前测,因而这个组中围变量的任何变化只能归因于实验刺激。但是要实际计算实验刺激的影响时,还需要一个条件,即控制组2的前测得分。根据上面所说的道理,,我们可以用实验组与控制组1的前测平均数来代替。有了控制组2,我们还能计算出前测与实验刺激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影响。

(2)索罗门四组设计

尽管三组设计已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实际上仍存在缺陷。因为除了前测、实验刺激,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这些出现在实验内部结构中的因素外,还存在实验外部因素的影口向。即在控制组1的差分中,并不完全是前测的影响,它可能还包括我们所不知道的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样的,在控制组2的差分中,也并不完全是实验刺激的影响,它也还可能包括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正是为了进一步从实验组总的差分中再排除掉这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索罗门设计了更为复杂的四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是在三组设计的基础上,再增加第三个控制组,该控制组既无前测也无实验刺激,而只有一个后测。

由于控制组3既无前测也无实验刺激,所以在控制组3中所发现的任何变化就只能是实验以外的因素影响的结果。

从理论上说,这种四组设计应该是最为理想的实验设计,它具有很多的优点,离研究者希望达到的目标最近。但是这种理想的设计实际上包含着许多潜在的假定和前提:假定可以找到足够的实验对象,假定实验环境等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这些假定和前提在实践中往往会被逐一打破:寻找实验对象的困难,缺少足够的实验场所或实验设备,实验的时间不够,实验的经费有限等等,都会使得研究者放弃或退却。

(四)实地实验

实地实验也遵循一般实验的逻辑,而其主要的特征是被研究的对象不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分离。

(五)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实验研究的方式在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优于其他几种研究方式。但它的这一主要优点却是以其在必备条件、操作程序、环境控制等方面的各种限制为代价的。在实际社会研究中,除了霍桑效应那样的带有方法论意义的影响因素外,实验的正确性还受到一些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大事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实验设计都需要进行前测和后测,并且常常是对实验对象在实验刺激前后的态

度、观念、价值和行为进行测量。而前测和后测之间又往往会相隔相当长一段时间,短则一周、半月,长则半年、一年。因此,出现在前、后测结果上的差异除了实验刺激所造成的影响外,还有可能受到发生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某些重大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用实验的语言来说,就是除了原来的实验刺激以外,重大事件也成了另一个新的“实验刺激”。

在出现某些与实验内容关系密切的重大事件时,实验对象在态度、观念、价值及行为上所发生的变化,不一定全部是由于实验刺激的作用所致;很可能是由实验刺激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实验对象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

实验对象的发育指的是在实验的前测和后测之间,实验对象在生理上、心理上的成长、成熟及其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实验结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一些特定的实验中,这种影响还会相当大。

从形式上看,实验对象发育的影响与重大事件的影响有比较大的不同。如果我们把重大事件的影响看作是一种外部影响的话,那么,这种实验对象的发育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内部的影响——即实验对象自身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3.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

实验对象发育的影响也可以看成是进行前测与进行后测时实验对象的不同(发生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实际上,除了实验对象的不同外,进行前测和后测时所具有的环境也常常是不同的。即使用的是一份同样的问卷,在同样的地点,由同样的研究人员参与,有时也会造成前、后两次测量在某些方面、某些细节、某些条件上出现差别,从而给实验对象带来不同的影响。比如说,研究者和实验对象在前、后两次测量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对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的指示不同;对实验说明的方式不同;实验的物质设备、工具不同;或者实验时间的控制、要求的掌握不同等等,都是形成实验环境不一致的原因,它们都会使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中,掺杂进一些不属于实验刺激影响的效果。

4.初试一复试效应的影响

实验中的前测和后测还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们的形式、内容完全一样。这是实验方法的基本逻辑所要求的。然而,也正是由于实验方法的这一特点,容易产生初试一复试的影响问题。

5.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

实验对象作为实验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也可能产生出一些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这种情况首先存在于实验对象的选择上。由实验的特定目标、特定逻辑、特定方式所决定,实验对象的选择通常不是像调查研究那样从某一总体中随机抽取,而大多是采取下列三种方式之一:自愿参加、征募参加、强制参加(征募参加指的是类似于招工的方式以一定的报酬来招聘实验对象;强制参加指的是使用学生、犯人等“被控制的群体”作为使用对象)。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三种方式所得到的实验对象都不能很好地代表一般公众。这是因为,自愿者往往比一般人更热衷于科学研究,具有比一般人高得多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冒险精神;被招聘者则往往具有在经济上处于比较紧张状况的特点;至于研究人员所容易控制的学生或犯人,他们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别和不同就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其次,与实验对象有关、并影响到实验正确性的另一个因素是实验对象的缺损问题。由于实验需要进行前测和后测,而且前、后两次测量的对象都必须是同一群人。所以,如果有的实验对象在完成前测以后就自己主动退出实验,或者在后测开始时,有的实验对象由于调动、搬迁、死亡等原因而无法找到,这都将给实验结果蒙上一层阴影。因为,这些缺失者,尤其是那些中途自

动退出的人在有些重要方面与留下来的人是有差异的。他们可能对研究的意义更不关心,也可能研究的题目或研究的内容对他们更为敏感,使他们感到更为不安,还可能他们的文化程度、表达能力等不如其他人。

教育观察法及案例分析5

教育观察法及案例分析 观察法是由研究者经过自己的感官等方式搜集资料。教育观察法虽然也通过研究者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即以日常观察为基础,但它不是自发的、偶然性的活动,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观察对象与方法也是经过选择与策划的;并且最后需要作严格详细的观察记录。 相对于其他教育科研方法来说,观察法收集第一手感性材料的必经途径,是后继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同时可以检验科学假说、发展科学理论。 一般来说,观察法的实施有以下要求: 1、明确观察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2、准备好观察手段 3、进行多次反复观察 4、客观、全面、典型、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5、要掌握好观察方法与技术 6、及时分析、处理观察所得的材料 其实施步骤包括: 一、准备工作 1、制定观察计划与提纲 观察提纲包括: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who, what, when ,where, how, why) 2、准备观察所用的辅助工具,记录表格、记录方式、仪器设备 3、确定观察途径:访谈、听课、参观、参与 4、训练观察人员 二、实施观察 先熟悉环境,再建立和谐关系,最后正式观察。注意做到灵活地执行计划,抓住观察重点,注意做到看、听、问、查、思考相结合,做好观察记录 3、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在本次作业中,我选取了三个教育观察法案例,分别是《大班幼儿与一年级小学生24小时活动观察比较》,《幼儿个体行为观察》和《优化情境教学”课堂观察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观察法.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观察法 1.教育观察法的概念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2.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研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这类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受到人的主观能力的局限,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号性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

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它的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研究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深层结构和关系的材料。但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非参与性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地位。而是以“旁观者”身份,可采取公开的,也可以采取秘密的方式进行。每当其一种行为发生时,观察者及时进行观察记录。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3.观察的具体方法 (1)实况详录法 实况详录法是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地、尽可能详尽地记录被观察对象的所有表现或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2)时间取样法

第七章 动作分析

第七章动作分析 7.1 动作分析概述 一、动作分析的定义 动作分析是在程序决定后,研究人体各种动作的浪费,以寻求省力、省时、安全和最经济的动作的过程。其定义是: 动作分析是按操作者实施的动作顺序观察动作,用特定的记号记录以手、眼为中心的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内容,并将记录表格化,以此为基础,判断动作的好坏,找出改善点的一套分析方法。 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1)动作分析的对象是操作者实施的动作。这里的动作是指操作者身体各个部位的每一个活动。如寻找、握取、移动、装配必要的目的物等。 (2)动作分析的目的是发现操作人员的无效动作或浪费现象,简化操作方法,减少工作疲劳,降低劳动强度。 (3)动作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分析人在进行各种操作的细微动作,删除无效动作,使操作简便有效,以提高工作效率。 (1)动素分析:观察人体中的手、足动作和眼、头活动,把两手的动作顺序、方法与眼睛的各种活动联系起来,用描述最小动作单元的动素记号记录动作并加以分析的一种方法。(2)慢速摄影分析:按每11s拍摄一张照片的标准对作业实施过程拍摄,以此进行观察分析,把握操作者和所有物件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3)VTR分析:用摄像机对作业的实施过程摄像,再通过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的一种方法。此法可忠实的记录作业的实施过程,并能马上放像,因此除用于动作分析外,也广泛用于其他的作业改善。 7.2 动素分析 一、动素和动素分析的概念 在双手作业分析中如果把握了作业动作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仅把握和分析了动作大概的实施顺序和方法,还不能深入探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状态。动素分析就是把作业动作进一步细分为手、足、眼、头等人体各部位的一个一个的动作,以便进行细微的分析和讨论。比如,对手的等待状态,可以进一步明确是处于“简单的手的空闲状态”还是处于“用眼寻找目的物过程中的手等待状态”,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探讨改善的策略。 虽然动作有许多种类,但是将动作进一步细分到不能再分的要素后,可以发现所有的动作都由一些简单的、共同的基本动作组成,我们把这些简单的、共同的基本动作称之为动素。动素是组成所有动作的基本单位。工业工程的创始人吉尔布雷斯把动素总结为18种。这种用动素记号详细分析动作实际状态的方法就是动素分析。因此,动素分析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动素分析就是通过观察手、足动作和眼、头活动,把动作的顺序和方法与两手、眼的活动联系起来详尽地进行分析,用动素记号记录和分类,找出动作顺序和方法存在的问题,

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

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的一般定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被试言语和行为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法。而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观察法是这样被定义的,即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仔细的观看,尽可能客观地捕捉他们心理表现的研究方法,同样也被分为两类:一是在实验环境中观察的实验观察法;二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的自然观察法。 在学前儿童心理学中,观察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运用合适的观察记录方法也至关重要。学前教育观察研究的种类分为描述记叙法、取样观察法、等级评定法、间接观察法四种,四种不同的研究种类又有各自不同的记录方法。 一、描述记叙法这种观察方法运用最多,所获资料可长久保留而不失其价值,通常是现场实况详录。根据分类有日记描述法、系统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 1、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行为的一种古老的方法,研究者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的行为追踪观察,持续地记录变化,记录其新的发展和新的行为。它方便易行,把儿童的发展置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能了解儿童法发展的确切次序和行为的连续性。但是日记描述法往往用于对个别(或少数)对象的日常观察,故只能说明少数儿童的特点与情况,缺乏代表性,难于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2、系统记录法是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有几计划有组织的观察记录方法。 3、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一般是观察对象的典型行为或异常行为。轶事记录法也可以没有主题,如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轶事记录法简单方便,记录时要求准确如实地反映情况,不加入主观解释或者把主观判断和解释与客观事实分开来。 4、持续记录法是指在特定观察时段用笔记录目标个体的所有行为或全部个体的特定行为,或者用录音机、摄像机等连续录下被观察对象的行为过程。一般在持续时间内记录单个观察变量比较容易,例如记录一个幼儿在玩某个玩具的时间段内的行为。如果观察变量不同时发生,观察者可以记录刚入托的幼儿在哭与不哭的时间段内的行为表现。 二、取样观察法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分为事件取样法和时间取样法两类记录方式 1、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前选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观察中只注意观察这些选定的行为或事件。记录预先选定的某特定类别事件的发生。持续进行直至某时限(如二小时)选定的某类行为事件。现场判定和记录某事件的发生。只在事件出现时记录。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答案_高教出版社_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算术平均数)、H(调和平均数)和G(几何平均数)的关系是:( D ) A、A≤G≤H; B、G≤H≤A; C、H≤A≤G; D、H≤G≤A 2.位置平均数包括( D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众数 3.若标志总量是由各单位标志值直接总和得来的,则计算平均指标的形式是( A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 4.平均数的含义是指( A ) A、总体各单位不同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B、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C、总体某一单位不同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D、总体某一单位某一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5.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基本原则是( C ) A、可比性; B、目的性; C、同质性; D、统一性 6.由组距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假定条件是( C )。 A.各组的次数相等 B.组中值取整数 C.各组内变量值不同的总体单位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 D.同一组内不同的总体单位的变量值相等 7.已知3个水果店香蕉的单价和销售额,则计算3个水果店香蕉的平均价格应采用( C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8.如果统计资料经过分组,并形成了组距分配数列,则全距的计算方法是( D ) A.全距=最大组中值—最小组中值 B.全距=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C.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D.全距=最大组上限—最小组下限 9.已知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 A )。 A.平均数大的,代表性大 B.平均数小的,代表性大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第八章自测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第八章自测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32分) 题目1 观察法通常用于在实地调查中收集社会()或(),而且通常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 正确答案是:初级信息,原始资料 题目2 观察的内容及其结论究竟如何,除了取决于观察对象的()和观察者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外,也取决于观察者的()。 正确答案是:客观状况,认识能力 题目3 根据观察者的角色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和()两大类。正确答案是: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 题目4 观察法多数是()观察,适用于()类型的调查研究。 正确答案是:非结构式,定性 题目5 观察法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和进行必要的()。 正确答案是:制定观察计划,物质准备 题目6 ()是观察法最常用的一种记录方式。它需要注意的最关键一点是不能破坏观察现场的()。 正确答案是:当场记录,自然状态 题目7 观察误差来自()和()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是:观察主体,观察客体 题目8 对于()观察来说,关键是不能惊扰观察对象。而在()观察中,关键是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正确答案是:非参与式,参与式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8分) 观察法是指主要通过()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 选择一项:

A. 访谈 B. 人们的感觉器官 C. 问卷 D. 搜集文献 正确答案是:人们的感觉器官 题目10 观察法的局限性主要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B. 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C. 获得合作有一定难度 D. 资料整理和分析难度大 E. 可靠性较高 F. 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是: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资料整理和分析难度大, 获得合作有一定难度, 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题目11 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 选择一项: A.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B. 实验观察和非实验观察 C. 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D.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正确答案是: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题目12 观察法多数是非结构式观察,主要用于()。 选择一项: A. 访谈调查 B. 定量研究 C. 问卷调查 D. 定性研究 正确答案是:定性研究 题目13

最新观察法案例及分析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 小学教育张颖 案例一:帕顿(Parten)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时间取样法1926年10月——1927年6月,观察了2岁至5岁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性行为,设计了6种反映儿童参与社会性集体活动水平的预定类型指导观察,并赋予操作定义(表1),设计了时间取样表(表2)和观察记录表(表3)表1 表2 时间取样记录表 表3 儿童社会性活动观察记录表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时间取样法的运用,通过观察记录可以得到儿童在一段的时间段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行为发生的变化。 优缺点:较之描述法,时间取样法由于赋予了操作定义,可以克服观察者一定的主观看法,也比较省时省力;但是在观察之前需要大量的准备,也可能只得到表面现场无法知道深层原因。这个观察实验中如果给操作定义用符号来代替的话,可能记录时更加方便及时。 对教师来说,这种观察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状态,从而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案例二:达维(Helen C.Dawe)关于“儿童争持事件的研究”——事件取样法达维(Helen C.Dawe)对学前儿童的200例争执事件的研究分析,是在自然情景中运用事件取样技术的经典研究。这项研究是在幼儿园的自由时间里,对儿童的自发发生的争执事件做了观察描述。观察者对25个月至60个月的40名观察对象(女19人,男21人)进行了58小时的观察,记录争执事件200例,平均每小时3-4次。 主要观察内容 ①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 ②争执持续的时间; ③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 ④争执什么(玩具、领导权等); ⑤争执者把扮演的角色(侵犯者、报复者、反抗者、被动接受者等);

第七章观察法

第七章观察法 ? 第七章观察法 第一节观察法的涵义、类别和基本原则 一、观察法的涵义 观察法是将调查者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根据一定的目的,用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观察仪器和观察技术,对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观察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作为科学的观察应具有如下特点:一,科学观察是具有研究目的的观察;二,科学观察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观察;三,科学观察是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观察。 二、观察法的分类 从调查行为的不同变量出发,观察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实验观察和非实验观察 从研究者能否对观察对象实行控制来划分,观察可以分为实验观察和非实验观察。实验观察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下进行观察。非实验观察是在自然的环境下进行观察。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能对观察环境及有关因素实施控制,而后者则完全自然发展,无法进行控制。 2.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从研究者的观察方式来划分,可分为结构性观察和无结构性观察。结构性观察在于预先设计出观察指标;无结构性观察指研究者不预先设计出观察题目,也不专门谈就某一行为,而是观察和记录在研究对象本身及其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件。 3.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从研究者在观察中扮演的角色来说,又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参加到被研究对象的活动之中进行观察。这类观察可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隐蔽观察,及参加到各种活动中却不暴露自己的身份。目的是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和语言;另一种是非隐蔽性的参与观察,这种观察是对被研究对象不隐匿自己研究调查者的身份,并通过对方的支持,尽可能地为研究者提供方便,是研究者较充分地掌握资料。非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不介入被研究对象的活动,而是作为局外人,通过观察,来收集所需要的资料。这种观察完全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和语言。 三、观察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原则:全方位原则,在运用观察法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尽量以多方面、多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观察,搜集资料;求实原则,观察者必须注意,密切注意各种细节,详细做好观察记录,确定范围,不遗漏偶然事件,积极开动脑筋,加强与理论的联系。 要求:注意细节,做好观察记录;确定范围、不遗漏偶然事件;开动脑 筋,加强与理论联系。 四、观察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的优点有:第一,搜集非语言行为的资料方面优于其他的方法;第二,观察法的伸缩性较

学前教育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

学前教育观察法的各种记 录方法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学前教育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的一般定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被试言语和行为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法。而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观察法是这样被定义的,即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仔细的观看,尽可能客观地捕捉他们心理表现的研究方法,同样也被分为两类:一是在实验环境中观察的实验观察法;二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的自然观察法。 在学前儿童心理学中,观察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运用合适的观察记录方法也至关重要。学前教育观察研究的种类分为描述记叙法、取样观察法、等级评定法、间接观察法四种,四种不同的研究种类又有各自不同的记录方法。 一、描述记叙法这种观察方法运用最多,所获资料可长久保留而不失其价值,通常是现场实况详录。根据分类有日记描述法、系统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 1、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行为的一种古老的方法,研究者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的行为追踪观察,持续地记录变化,记录其新的发展和新的行为。它方便易行,把儿童的发展置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能了解儿童法发展的确切次序和行为的连续性。但是日记描述法往往用于对个别(或少数)对象的日常观察,故只能说明少数儿童的特点与情况,缺乏代表性,难于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2、系统记录法是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有几计划有组织的观察记录方法。 3、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一般是观察对象的典型行为或异常行为。轶事记录法也可以没有主题,如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轶事记录法简单方便,记录时要求准确如实地反映情况,不加入主观解释或者把主观判断和解释与客观事实分开来。 4、持续记录法是指在特定观察时段用笔记录目标个体的所有行为或全部个体的特定行为,或者用录音机、摄像机等连续录下被观察对象的行为过程。一般在持续时间内记录单个观察变量比较容易,例如记录一个幼儿在玩某个玩具的时间段内的行为。如果观察变量不同时发生,观察者可以记录刚入托的幼儿在哭与不哭的时间段内的行为表现。 二、取样观察法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分为事件取样法和时间取样法两类记录方式 1、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前选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观察中只注意观察这些选定的行为或事件。记录预先选定的某特定类别事件的发生。持续进行直至某时限(如二小时)选定的某类行为事件。现场判定和记录某事件的发生。只在事件出现时记录。 2、时间取样法是指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时段观察预选先确定要观察的行为。辨别与记录预先选定并详细定义的具体行为的发生,或归入已准备好的某种类别。在一定时间间隔但同等的时间段中进行。选定的行为或变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A.教学 B.教育 C.自学 D.智育 2.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3.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0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5.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A.导人、详述和汇总 B.导人、分析和汇总 C.分析、详述和总结 D.分析、质疑和总结 6.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能力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0.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 A.单纯书本、排斥实践,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 B.儿童中心论 C.空洞说教、单纯知识传授 D.片面单一知识的学习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12.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13.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14.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重要力量 B.主要力量 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 15.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6.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7.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

教育研究方法--观察法

教育研究方法——观察法 一、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观察法的作用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搜集资料的基本途径,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实验实际是一种被控制的观察,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观察,问卷法也需要凭借观察的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产生理论假设的手段。 三、观察法的种类 (一)描述观察法:包括日记描述法、系列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 (二)取样观察法:包括时间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 (三)等级评定法:包括数字量表法、图示量表法、累记评定法; (四)间接观察法:包括谈话法、对偶故事法、两难故事法、创设情景法。 四、经典范例 皮亚杰在对儿童进行液体守恒实验的同时,加上观察、谈话,他在儿童面前呈现两个相同的玻璃瓶,放上相同量的水,把一瓶水倒在高一点、窄一点的瓶子里,把另一瓶水倒在矮一点、粗一点的瓶子里,问这两瓶水一不一样多。三岁的小朋友说不一样多。问为什么,小朋

友回答说,这瓶水高,那瓶水矮。六岁的小朋友说一样多,“这瓶水高,可是窄一点,那瓶水矮,可是粗一点”。从上看出六岁小朋友可以从二维角度看问题,具有补偿性。观察可以了解儿童是怎样思维的,由此可以分析六岁儿童思维开始具有守恒性,即事物外表发生变化,事物本身不发生变化。 五、方法应用 小学英语课题研究有许多需要用观察法来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收集资料。加强课题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如小学英语进行课堂分组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在进行分组教学的原则中需要对小学生英语学习进行有目的的长期观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观察了解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那些孩子的语言能力强,那些孩子语言能力差;那些孩子接受能力强,那些孩子接受能力差。或观察某一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积极参与就可以知道他对英语活动的兴趣如何;通过观察他的英语课文朗读和用英语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他的英语口语进步情况。 六、实施步骤 观察研究要注意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并要求不施加任何压力,使观察始终保持客观、公正。观察的步骤有: (一)计划。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的目的、对象、范围,使观察能围绕计划进行。 (二)过程。由于观察是在复杂的教学现象中进行,要注意选择好自己的观察对象,将所观察到的有关事实数据及时记录,必要时采

第四章 观察法

第四章观察法 第三节观察的类型(p70) 本章说明了观察法的概念、特点及基本原则,介绍了观察法的几种主要类型,讲述了观察法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记录阶段的内容及方法,指出了观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并对观察法的优缺点做了简要的评价。其中重点和难点是掌握观察法的类型、实施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观察误差产生的原因等。 前课复习: 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简单回顾 观察法的涵义,观察法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的地位,观察法的基本原则等。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s)是指研究者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物体或事件进行系统感知观察并记录、分析有关感性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应用最普遍,并且对于作为学前教育研究对象的幼儿而言,也是较适宜的方法。 运用观察法要遵循的原则: 观察要有严密的组织计划,观察要有一定地知识准备,观察记录要系统、准确,正式观察之前要先进行预观察。 讲授新课: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者们将观察法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的对象不同) 直接观察:是指对当前所发生的事或人的行为的直接观察和记录。

间接观察: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来追溯和了解过去的社会情况和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实物是指反映过去社会现象的各种物质载体,例如写实性绘画、古迹或遗址、各种腐蚀性或积累性物质痕迹,以及反映一定社会现象的物体或环境等。 例如观察一定时期内幼儿园阅览室中哪些书籍磨损严重,由此看出这一时期幼儿的阅读倾向; 间接观察法比较复杂,需要观察者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有时还需要有科学的鉴定手段和方法,而且在推论时也可能发生种种误差。在学前教育研究中间接观察法应用很少。 2、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根据观察的情景与条件的不同) 自然观察是在一般的日常现实生活场景中,观察行为或事件的自然发生与进程。 简单举例说明: 在幼儿园中观察一个班幼儿的一日活动,可以从幼儿入园至午睡或从下午起床至离园作观察。又比如在幼儿自由游戏时间观察幼儿的相互交往行为。 实验室观察是在实验室有控制的条件下的观察,需要设置特定的情景,观察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行为。

第五章 市场观察法和访问法

第五章市场观察法和访问法 观察法和访问法是市场调查中最常用的搜集资料方法,它们都是直接调查方法,即在搜集市场资料时,市场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是直接接触的。观察法和访问法各有其特点,在市场调查中各有其适用条件。 第一节市场观察法的类型 对市场现象进行实地观察,是市场调查最基本的搜集资料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认识事物,是认识市场的起点。市场调查中的观察法,与人们日常对其他现象的一般观察不同,也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同,应着重对市场调查中的观察法有关问题深入理解。要了解、掌握、应用观察法对市场进行调查,应首先清楚观察法的概念、特点、类型等基本问题。 一、市场观察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1、定义 市场调查的观察法,是观察者根据研究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自身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工具,直接搜集当时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市场现象有关资料的方法。 2、特点 根据以上对观察法的表述,显然可以看出它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也不同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它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1)观察法是观察者根据研究市场问题的某种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市场资料,是为科学研究市场服务的 在观察过程中所观察的内容都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出门看天气、到公园观赏风景和花草树木、去观看体育比赛、去展览馆观看各种展览等等观察活动,仅仅是为了安排个人生活或调节个人行为。市场调查中应用的观察,是为研究市场问题搜集资料的过程。 (2)观察法是科学的观察,它必须是系统、全面的 在实地观察之前,必须根据市场调查目的对观察对象、观察项目和观察的具体方法等进行详细计划,设计出系统的观察方案。对观察者必须进行系统培训,使之掌握与市场调查有关的科学知识,具备观察技能,这样才能做到对市场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的观察。显然,科学的观察与日常生活中的无系统、片面的一般观察是不同的。科学的观察必须通过对观察过程的周密计划,通过对观察者的严格要求,避免或尽可能减少观察误差,以保证调查资料的可靠性。 (3)科学的观察在利用观察者感觉器官的同时,还可以运用科学的观察工具进行观察在对市场现象的实地观察中,其观察工具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即人的眼、耳、鼻、舌、身等,其中主要是眼睛,在观察过程中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量最大,其他感觉器官也可对市场现象做出直接感知;另一类是科学的观察工具,如照相机、摄像机、望远镜、显微镜、探测器等等。这些观察工具大大提高了观察者对市场现象的观察深度,其中主要是延伸了人的视觉能力。观察工具在科学的观察中,不但提高了人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起到对观察结果进行记载的作用,使调查记录除调查表和文字记录外,还有经观察工具得到的照片、图片等,增加了观察资料的详实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新的可作为观察工具的发明成果出现,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类对市场现象的观察能力o (4)科学观察的结果必须是客观的,它所观察的是当时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市场现象 对市场现象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所谓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就是不带有任何人为制造的假象,完全依市场现象所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表现进行观察,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市场现象自然状态,实际上是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所谓实验条件下的观察,是在人为创造的特定条件下对市场现象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应用较多,在市场现象的研究中也被采用,称为实验法。观察法中的观察活动,必须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这一点所强调的是,所观察到的市场现象不能有人为的假象,其观察结果才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

第五章 观察法

第四章观察法 教学目标:了解观察法的步骤和类型;掌握观察记录表的设计;理解观察法的特征和优缺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表的设计 第一节观察法概述 “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页)与其他方法一样,观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成果当然是以观察为基础的。 观察是人类科学认识中的重要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其手段和功能都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深刻认识观察的意义、特点、类型和方法,对于提高教育技术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教育现象中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科学研究的第一等方法”。 (一)观察法的特点 1、与其它方法的区别 观察法具有以下突出特点:①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②观察是在客观条件下进行的,具有真实性;③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④观察是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对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⑤观察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观察工具,包括人的感官和仪器、设备。 2、与日常观察的区别 (二)观察法的主要类型 1。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 以观察对象是否受控制为标准来划分。自然观察主张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即在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而实验观察则通过人为地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对象的某些心理行为反应,进而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自然观察能搜集到研究对象在日带生活中的真实、典型的行为表现,但研究者处于被动,难以揭示那些较少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实验观察能使研究者获得更全面、更精确、更深入的事实和资料,但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以是否通过中介物为标准来划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人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后者则借助于各种仪器或装置(如录音机、录像机、摄像仪、照相设备等)进行

第八章访谈法练习+答案

第八章访谈法 一、单项选择题。 1.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间接访谈法,是指()。 A.个别访谈法 B.座谈会法 C.特殊访谈法 D.电话访谈 2.被称为“焦点小组法”的是()。 A.个别访谈法 B.一般访谈法 C.小组访谈法 D.特殊访谈法 3.公文、介绍信、证件等属于访谈使用的()。 A.普通工具 B.一般工具 C.特殊工具 D.其他工具 4.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 A.半小时 B.1.5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二、多项选择题。 1.访谈法的优点是()。 A.信息量大 B.灵活性高 C.适用范围广 D.控制性强 E.成本较高 2.根据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可以分为()。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无结构式访谈 E.一般访谈

3.访谈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 A.访谈准备 B.进入访谈 C.访谈的控制 D.结束访谈 E.访谈记录与资料审核 三、简答题。 1.访谈法 2.小组访谈法 3.简答访谈法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 4.简述访谈控制的技巧? 5.简述访谈调查员应当具备的条件? 6.简述小组访谈法的种类? 四、综合题。 1.试述访谈法的优缺点? 2. 试述访谈法的类型?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正确答案】 D 2. 【正确答案】 C 3. 【正确答案】 D 4. 【正确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 1. 【正确答案】ABCD 2. 【正确答案】CD

【正确答案】ABCDE 三、简答题。 1. 【正确答案】访谈法又叫访问法,即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的交谈而获取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最基本的特点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在同一时间里进行的交谈。 2. 【正确答案】小组访谈法,就是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小组座谈的方式了解社会情况或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小组访谈法,实质上是访谈法的一种扩展形式。 3. 【正确答案】访谈法的种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根据对访谈过程的控制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与无结构式访谈;根据访谈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流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根据一次被访谈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可以分为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 4. 【正确答案】所谓访谈控制,是指调查员通过提问和其他方式对交谈的内容和方式实施控制。调查员对访谈过程实施控制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提问与采用一定的表情和动作。 (1)提问控制 ①恰当的提问方式。 ②恰当的题目转换方式。 ③控制跑题。 ④对问题的追问。 ⑤合适的发问与插话。 (2)表情与动作控制 ①动作技巧。 ②表情技巧。 5. 【正确答案】一般说来,访谈调查员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任何研究的访谈员都应具备的条件,另一个是由研究主题的性质、社区类型及调查对象的特点所规定的条件。前者称一般条件,后者称特殊条件。(1)访谈调查员应具备的一般条件 在访谈调查中,访谈员一般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①诚实与精确。 ②兴趣与能力。 ③勤奋负责。 ④谦虚耐心。 (2)访谈调查员应具备的特殊条件 ①性别。 ②年龄。 ③教育。 ④语言与社会背景。 6. 【正确答案】小组访谈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1)按照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区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了解情况为主的小组访谈;另一类是以研究问题为主的小组访谈。

教育观察法

教育观察法 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教育观察法的含义 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2、教育观察法主要的特点 (1)目的明确。观察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为解决某个问题而主动进行的。目的在于获得直接的经验事实素材。 (2)真实自然。观察是指观察对象不加干预控制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从而使研究者能够考究被观察者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的、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3)直接翔实。观察者和对象共处一体,研究者能够直接地、准确地了解到正在发生的教育现象及应采取某措施而发生的现象,获得真实、生动而翔实的资料。 3、教育观察法的功能

(1)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情况,以进一步探寻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规律,深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工作。 (2)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我们系统地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情况,从而探讨与教师教学活动有关的规律。 (3)了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研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4)了解学生与教师的群体氛围,揭示各项教育因素的作用,使教育过程得到更好的调控,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5)了解其他教育影响的作用,比如内外环境、教学手段、教材等方面的情况。 二、教育观察的分类 1、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即事件自然发生对观察环境不加改变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观察。? (2)实验观察法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系统观察。其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周密的实施计划,对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做精确的观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影响

第八章 事件取样法

第八章事件取樣法 壹、概論 事件(event)是事件取樣法的重點。 ˙事件取樣法是一種正式的觀察法,是利用事件的發生,以定義感興趣的特定事件並在觀察的情境中等待期出現。 ˙在觀察幼兒的脈絡中,事件是指可能歸屬於特定類別中的行為。 ˙例如爭吵這個事件是由一些可觀察的特定行為,像是大聲說話、各種臉部表情或為了爭奪玩具的所有權而爭論所構成。 ˙事件取樣法只選擇一種取樣,也就是特定的行為或事件。 ˙可以選擇任何一種事件,如吵架、社會互動,或依賴行為來作觀察。你先針對此事件用你可以接受的例子來定義這個事件的行為,然後找個能觀察到幼兒的位置,然後等待事件的發生並記錄。 ˙應該盡可能詳細的從頭到尾記下行為的整個過程,才能做為日後推論的詳實資料。可選擇下列任何一種方法來記錄: (1)編碼設計(coding scheme) (2)敘事描述法(narrative descriptions) (3)前兩種方法合併用 ˙事件取樣法式非常類似敘事描述法,只是事件取樣法是不考慮不符合特定事件定義中的行為。 ˙事件取樣法並不在意行為發生的時間,它也不會被必須只記錄在預定的時段內發生的行為所受限。 一、開放性對閉鎖性 ˙事件取樣法是屬於閉鎖性的方法。但是,如果能詳細的敘述並保存原始資料的話,那就可以符合開放性的條件。 二、選擇性程度 ˙因為事件取樣法中所要觀察紀錄的特定事件,是事先就經過選擇的,所以其選擇性程度極高。 三、推論的必要性 ˙事件取樣法在一開始的推論是必要的。推論是指對某一行為或一連串的行為,是否屬於某事件的特定類別所作的任何判斷。 四、優點 ˙對行為及行為的脈絡有豐富及詳細敘述的可能性。 ˙事件取樣法也具實用性,尤其適用於紀錄那些經常發生的行為。 ˙事件取樣法是「由行為和脈絡的自然單位,構成觀察的範圍」。這些「自然行為」(natural units),可讓你研究行為及其脈絡間的關係。 ˙事件取樣法的最後一項優點是能結合敘述描述法和編碼設計,因此,它具備編

05939教育科学方法论(一)--8教育观察法(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自考学生)

200610 1.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技术手段为中介进行观察,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在观察方式上称为()。 A直接观察B间接观察 C非实验室观察D实验室观察 2.简述教育观察法的适用范围。 200710 1.在实验室中,在控制有关变量的情况下进行观察,以获得材料的观察法称为()。 A直接观察B结构式观察 C参与性观察D实验室观察 2.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的活动,观察法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 3.结合实际论述在运用教育观察法时应贯彻的基本原则。 201010 1.教育观察法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是什么?”“怎么样?” B“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 C“为什么是这样?” D“可以如何改进?”

2.在教育观察研究中,常用的记录方法有:评定等级法、呈现频率法和()。 3.试详述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201101 1.根据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特征,教育观察法可以分为()。 A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B非实验室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C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实验法 D结构式观察法和非结构式观察法 2.教育观察卡片的设计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数字记录,另一种是()。 3.简述运用教育观察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01110 1.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和步骤的可控性观察,被称为()。A结构式观察B非结构式观察 C参与性观察D非参与性实验 2.我国有一个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他对其第一个孩子出生之日起,连续追踪观察达800天,并作出详细记录,为其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这位心理学家是()。

A陶行知B陈鹤琴C朱智贤D梁漱溟 3.教育观察记录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现场笔记和()。 4.简述教育观察法的优点和缺点。201207 1.根据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特征,教育观察法可以分为()。 A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B非实验室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C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实验法 D结构式观察法和非结构式观察法 2.教育观察法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是什么?”“怎么样?” B“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 C“为什么是这样?” D“可以如何改进?” 3.教育观察法的优点包括()。 A操作简便实用,应用范围广泛 B所得材料客观真实 C研究样本较大 D所获材料比较深刻 E被观察行为具有自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