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自然之趣

大自然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多彩的画面。观山,鲜花遍野、树木丛生;看水,流水淙淙,汩汩多情;听鸟,啁啁啾啾,宛如天籁……,还有那日月星辰,轮换变转;还有那风霜雨雪,变化多姿。朝晖夕阴,四季更替。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以她多情的方式召唤我们投入她的怀抱。

让我们聆听着大自然的召唤,去雨后的空山、夜泊的江边、边疆塞外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到四季的轮回中感受大自然不同格调的美,到神奇的“鸟的天堂”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追寻月迹的童趣中感悟纯真之美。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吧,你一定能感受到她的壮美与神奇。

本单元课文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我们在欣赏本单元优美诗文的同时,也可以用心去观察周围的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大自然中的景物别样的美。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古诗词三首 2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理解诗

词的大意;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

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词)

人寄托的情感。

四季之美 1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运用时

间顺序描写景物;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

以致用。

鸟的天堂 2

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

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赏析描

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

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月迹 1

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品味

语言,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

的对家乡深沉的爱;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习作即景 2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按照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及其动态的变化,突出景物的特点。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3

交流写景文章中的一些写作技法;学习

制作海报的方法;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欣赏有关田园生活的古诗词。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1 古诗词三首

文本分析: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诗人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流水声、浣女归来的喧笑声,以及渔船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枫桥夜泊》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长相思》描写了将士们在边塞军旅途中因风雪声大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此外,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其次,要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意的方法。学生通过感悟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榆、畔、更、聒”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孙、泊、愁”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感悟诗词表达的情感;比较三首诗词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

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1.会写“孙、泊、愁、寺”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1.了解山水田园诗,结合《山居秋暝》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原诗,并配以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经》和被尊

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也有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和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杰出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这两幅图片分别切合了这两首诗的意境,大家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一下这两首诗。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两首古诗,观看插图,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山居秋暝”四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山居”,即诗人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这样组合在一起,我们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是:诗人于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教师介绍《山居秋暝》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有多篇佳作传世,多咏山水田园。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创作背景《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近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等,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明确节奏。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解释重点词语。教师相机纠正。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歇:尽。

王孙(sūn):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明确朗读节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图文结合,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各学习小组利用工具书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

(补充注释:[新]刚刚。[喧]喧哗。[春芳]春天的花草。[自]自当。)(2)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试讲诗意,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文。(出示诗歌翻译并配图。)

4.赏析诗句,领会意境。(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指导解疑。)

(1)王维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图画?小组讨论,分别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

(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师后展示多媒体课件。)

明确:诗中有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缎闪闪发光。

第四幅是“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嬉笑声传到了竹林外。

第五幅是“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惊扰了荷塘月色。

(2)颔联和颈联的四幅画面中哪些为静景?哪些为动景?分别从什么角度着笔?

明确:“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景。“明月松间照”是从视觉的角度着笔,“清泉石上流”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竹喧归浣女”是写所闻,“莲动下渔舟”是写所见。动静结合,视听互见,充分展现了山村的自然美。

(3)颈联中全是村民的活动,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静”呢?

明确:王维的山水诗善于用热闹的字面表现幽静的境界。正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人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平和恬静,体味出平和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4)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多媒体展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确: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显示此处如世外桃源,表现出了环境的幽静,暗合作者远离世俗的愿望。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小结:这首诗描绘了清幽明净、淳朴美好的山居生活图景,创造了山雨初霁、静谧幽美、如诗如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隐居山间的纯朴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5.扩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田园美好风光的比比皆是。诗人或表现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或展现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或寄托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读来令人深深陶醉。除了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课下找一找,积累并背诵。

积累示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欣赏到诗中优美的画面。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就是因此诗而名噪一时,枫桥也成为苏州名桥,名重江南。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枫桥夜泊”即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诗题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事件。

3.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张继 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其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幽美的秋夜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诗人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夜泊b ó 愁ch óu 寒山寺s ì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

◆书写指导:

[泊]左右结构,左小右大。“氵”略呈弧形。

[愁]上下结构。下部“心”宜正,托住上部。

[寺]上下结构,“土”两横上短下长。

◆易错提示:

[泊]右边是“白”,不要多写一横,写成“自”。

[寺]上面是“土”,不要写成“士”。

(3)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4)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再读古诗,了解诗意,与同桌交流学习。

阅读要求:

①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②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图上画了什么?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③同桌之间交流有疑问的地方。

6.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想象诗中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情景,谈谈自身的感受。(示例: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2)你是怎么理解诗中的“对”字的?(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这样理解: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故而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它们也因为忧愁,所以相对无眠。)(3)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话把“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示例: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使满怀愁绪的“我”难以入睡。)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二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有什么表达作用?(听觉角度。诗人心中本就忧愁,寒山寺的钟声凸显夜的寂静,更加渲染了诗人难以排遣的愁绪。)

(5)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请分析这首诗写景的顺序,并说说这首诗是怎样以景衬情的。(景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顺序:从远到近。以景衬情: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

四、课堂回顾,交流方法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其中第二首诗主要由同学们自主学习。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结合图画想象了古诗描绘的情境,体悟到了诗人的心情。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这就是理解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吗?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一篇名家作品。

五、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写: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意思,写成两段文字。

2.找:找一找王维的其他诗,读一读,背一背。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长相思》

1.会认“榆、畔、聒”3个生字,会写“榆、畔”2个生字,积累多音字“更”。

2.结合注释,查找资料,联系上下句,读懂词的大意。

3.结合词中富含画面感的词语,感受作者征途之艰辛与思乡之苦闷。

4.学习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词作的创作背景。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背诵两首古诗。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居秋暝》与《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前者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的田园风光,后者描绘了游子夜泊枫桥时所见到的江南深秋夜景和所听到的绵绵不绝的寒山寺钟声。下面,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分

别背诵一下这两首古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这两位同学背得很不错,从他们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幅独特的画面,感受到诗人蕴蓄其中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相思》这首词。词虽与诗格式有别,但我们依然可用上节课我们掌握的方法来学习它。(板书: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二、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

(2)介绍作者及词作的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他是清代大学士明珠的公子,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格高韵远,颇具特色。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人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聒(ɡuō)榆(yú)畔(pàn)

(2)补充词语的意思。

[那畔]那边,词中指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里的灯火。千帐,言营帐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3)读出节奏,读懂词意。

明确朗读节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的大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再读课文,品读欣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在重点词句后做批注,教师相机指导。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明确:山、水、榆关、千帐灯、风、雪。是边疆塞外的景物。

(2)词中有哪些词句引起你的注意,需要你细细地品味呢?

A.“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B.“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C.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塞外风雪交加,寒冷环境和各种嘈杂的声音打碎了作者期望与家人团聚的梦,因而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对比之中反衬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体会情感,背诵积累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这首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词的上阕以“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环境的恶劣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2.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背诵。

五、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群文阅读。

过渡:同学们,我们到此就学完了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这三首古诗词都描写了自然美景,虽然作者在其间体现的情感有所不同,但这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都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现在,我们再把这三首古诗词一起读一遍吧!

(1)齐读三首古诗词。

(2)填写表格,比较异同。(课件出示表格。)

①先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教师点拨后出示答案。

②对比一下三首古诗词,你发现了什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示例:

诗词名作者朝

描写的景物

作者的情

《山居秋暝》王维唐

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

莲、渔舟

远离尘俗

《枫桥夜泊》张继唐

桥、月、乌啼、霜、江枫、渔火、寒

山寺、钟声

羁旅愁思

《长相思》纳兰

性德

山、水、榆关、千帐灯、风、雪、故

游子思乡

相同: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动人的自然图景,情与景相融。

不同:作者见到的景物不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

2.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过渡:古诗词的妙处就在于虽然只有寥寥几字,却能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些诗句,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感受到怎样的心情。(课件出示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极目远眺,不见草木,只看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俯瞰蜿蜒的河道,只见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孤零零的炊烟与大河使诗人倍感孤独。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吹拂,春草萌生,过不了多久,就会绿透江南岸边。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遥望明月,深情地问道: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重归故里?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枫桥夜泊》

◆赏析品味,体会古诗的意境

师:同学们,要读好古诗,光是读通了、读顺了,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

生:读出感情来。

师: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想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古诗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同学们,老师能感受到你们读得很投入。那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觉得这首诗非常安静。

师:那你能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吗?

(学生朗读,语调有意读得较轻。)

生:我觉得读出了一种“安谧静美”的意境。

师:(竖起大拇指。)了不起!你能读读吗?

生:我觉得这些景物非常优美。

师: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学生读。)

师:真美!还有什么感觉吗?

生:我觉得诗人很忧愁。

师:你能读读吗?看怎么读出一点“愁”的味道。

(学生读,师生鼓掌。)

师:掌声说明了一切!同学们的感情都非常细腻、丰富,那么在那个晚上,诗人张继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一读。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古诗。)

师:你读出味道来了吗?诗人张继在那晚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

生:忧愁。

生:我也觉得很忧愁,我是从“愁”字看出来的。

师:哦——哪一句?

生:第二句。

师:江枫渔火——对愁眠。很好!

生:很孤独。

生:我觉得诗人是对自己现在的处境很忧愁,我从“客船”可以看出来。它体现的是思想的忧愁,他现在正在客船里面,或许,他不应该在客船里,应该在家里。

师:是啊,真好!

师:诗人愁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可能在为国家而烦恼。

生:有可能在思念他的家乡。

生:有可能在担心他的家人。

师:古诗中有一个字,刚才有个同学也点到了,我们从那个字可以看出诗人

这个时候不在家乡,他在外面。是哪个字呢?

生(齐答。):客!

生:还有个字,“姑苏城外”的“外”字。

师:你从这个“外”字也感觉到了他不在家乡,在外面,是吗?你的感觉挺有意思的!

师:客,客是什么?

生:客人……游客……在外做客……

师:是啊,客人也好,游客也罢,反正他就是个“客”,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哪怕不是佳节,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漂泊在外的游子也会“倍思亲”啊!对吗?

生:对!

师: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人在船头上,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生:家人身体是否还好?

生:他可能会想回家。

师:在外漂泊,感觉很累了。

生:自己的国家是什么样子了,是强盛,还是衰败?

师:是啊,可能有很多事情,他都在担心着呢。

生:他想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生:他可能在想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

师:夜深了,他无法入眠,站在船头上,他非常想家。可这时候,家人并不在身边。眼前这如此美丽的夜景,有人和他分享吗?……要是遇上了伤心的事儿,有人可以诉说吗?……夜深了,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聊聊天——生:也没有。

师:他只好一个人站在船头上,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大家想进一步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学生通过多种方法了解诗人张继。)

赏析:教读古诗和教读现代文不一样。古诗短小精美,情感丰富,思想深髓,而离我们(尤其是当代的学生)甚远,所以要阅读古诗,在读中打开思路,在读中品味和感悟。此教学片段实录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思路清晰,教学有序,循循善诱,教学有成。

五年级的学生人生经验相对较少,如何让他们走进古代诗(词)人的内心,揣摩诗(词)人的情感,是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我在教学时通过朗读、揣摩、想象、感悟,引导学生领会诗(词)人的情感,倾听他们心灵深处的声音。

第一,朗读,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重复。从开始的初读、有节奏地读、有韵味地读,到品读、赏读、想象读、教师范读、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升华情感。特别是教师适时深情地诵读,真正地、巧妙地将学生带入一个沉醉的境界。

第二,调动学生的情感,找出诗词中闪现的最珍贵、最打动人心的场景。读通诗词之后,我把“通过你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得到问题之后,学生第一时间再将本课的三首古诗词朗读一遍,朗读之后,有些学生开始举手回答。如此,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诗词中描写的情景,同时也创设情境。

第三,以想象促进学生理解。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创造想象的心理历程。以教读《长相思》为例:想象故园的亲人思念纳兰性德的情景,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将作者此时所处的状况和心中的家乡进行对比,让学生畅所欲言。一堂课下来,学生表达欲望很强,能结合词中的意境和想象的画面勾画出一个深夜难眠、思念家乡的戍边将领,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就很自然地从学生口中流露出来。

本次教学还有许多不足:时间上分配不够合理,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但想象过后的朗诵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应该让学生结合想象的画面再去诵读,诵读的时间可以更多些,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这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 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电与我们的生活 主备人:柴宁宁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电与我们的生活》里的“家用电器”。 活动目标: 1. 知道家用电器的种类、作用,体会家用电器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激发学生对家用电器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概括、提炼问题,把自己对家用电器感兴趣的、想探究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兴趣与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互相交流、相互合作的良好交往品质。 活动对象:五年级学生 活动过程: 一、广告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你们想看吗 2.看完了这段轻松幽默的录像,你们想说些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近家用电器,板书:家用电器 二、交流信息,发现问题

4. 同学们,你们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出示幻灯片。 师小结:这种以电为能源,通常在家里使用的电器,我们把它叫做家用电器。 5.关于家用电器,你们有哪些了解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家用电器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将对《家用电器》这个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交流探讨,合理选题 1.你对哪种家用电器最感兴趣 师板书:电视机空调 洗衣机电脑 热水器冰箱 电磁炉电话 这几种家用电器是我们常见的,每个同学家里几乎都有的,方便我们研究。为了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组成研究小组。教师边发牌子边说:刚才同学们对这几种常用的家用电器比较感兴趣(师发电器名称的牌子)如果你想研究其它的家用电器也可以,老师准备了几张空白的,等一会儿你就可以坐到这里来。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家用电器,并坐到相应的研究小组去。推选组长。 2.老师很高兴看到你们组成了新的研究小组,你对这种家用电器的什么问题感兴趣(评:你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值得去研究。)(评:能够把心中疑问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能力。)(评:会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山居秋暝(míng) [唐] 王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注释:【泊】停靠。【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

(完整word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doc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 生活中的电视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看电视这一现象,通过讨论交流、辩论、课内采访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看电视习惯;正确、科学的观看电视。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看电视的好与坏,学会自我选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些学生熟悉的电视明星:月亮姐姐、李咏、毕福剑等。 2、学生谈对他们的了解。 二、课堂调查,揭示课题: 1、内容:我们班喜欢看电视的有多少?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2、板书课题。 三、“小小辩论台” 1、辩论话题:看电视有好处看电视有坏 3、辩论规则: A 理由要充分 B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反驳对方时要注意文明,要有礼貌。 4、学生准备一分钟后展开辩论。 四、出示家长态度统计表。 五、现场采访:学生下座位采访听课的老师,以寻求正确观点。 六、教师总结:科学收看(时间要恰当内容要选择) 七、学生制定自己的收视指南。(表格略)

学生交流 八、课后实践:策划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今天我当家 设计意图: 现在的独生子女处在大人的包围之下,依赖性强、任性,很少懂得体谅父母。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要维持一个家庭的生存很不容易,父母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金钱,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教育他们不乱花钱,让花的每一分钱都有意义。 目的要求; 1、帮助学生了解家庭开支情况,初步树立健康消费的观念,懂得花钱要合理、有计划、有节制。 2、在过程设计中学习互助、合作、分享,并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3、培养自理能力。 过程设计: 一、汇报课前调查情况。 1.请你说说家庭中一般都有哪些开支?(水电、煤、菜金、学费、饭费、医药费、娱乐消费、礼尚往来等) 2.在这些开支中,哪些是维持生活的必要开支? 3.说说你家一般每月的基本生活费是多少? 4.引导学生算出全班的平均生活水平,并可提醒学生对这个结果不必非常的精确,可以保留整十数或整百数。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 活动一:几个叶片的电风扇使用效果好 授课日期: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电风扇的使用原理。 2. 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学重难点:实验分析教具:小电风扇、布条、直尺、记时器 教学过程: 一、小调查询问同学们调查使用效果好的电风扇的标准。 1. 启动要快。 2. 风量要大。 3. 噪音应该很小。 二、设计实验方案 1. 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 2. 小组开始实验 2人操作, 1人记录, 1人观察,再轮流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小结:用 1个和 3个叶片时,布条开始飘动时所需的时间最短。 4. 评价自己的实验把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写在书上。 活动二:神奇的风帆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风帆的知识。 2. 知道风帆可以使船走得更快。 3. 懂得如何投稿。教学重、难点:风帆知识的收集。 教具:幻灯图片、风帆模型、信封 教学过程: 一、导课出示“征稿启事” 二、寻觅风帆宝库 1. 哪里会有关于风帆的知识? (1出示一些有用的网址,让学生去查找资料。 (2找一些有关风帆知识的书。 三、整理收获 1. 风帆百态 2. 风帆助行 3. 出示风帆的图片,让学生知道风帆助行的原理。四、构思稿件 1. 怎么投稿? 2. 投稿的内容是什么?准备从几个方面来写。五、如何修改稿件同学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活动三:让小电珠亮起来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知道风力发电机的工作方式。 2. 让学生学会连接电路。 3.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验 教具:小电珠电线 教学过程: 一、了解风力发电机的工作特点。 二、设计风力发电模型 要注意 1. 风力发电模型示意图 2. 风力发电说明 3. 风的来源及风力大小 4. 操作场地和时间 三、演示并介绍开关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1. 功能:用来控制电流的通断。当开关合上,电流可以从开关上流过;当开关断开,电流不能从开关上流过。 2. 学生分组实验。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 小结:在一个电路中,要分别控制电路中两个小电珠的亮、灭, 其方法是把两只开关并列地连接在电路里。 第二单元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一有趣的纸世界 一、教学目标。 1、查阅纸的历史,了解纸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了解纸文化的特点。 3、通过参观造纸厂,认识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懂得节约用纸的道理,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5、设计既环保又实用的纸制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纸的文化特点 三、本课内容 1、认识纸 2、纸文化 3、参观造纸厂 4、节约用纸 5、多种多样的纸制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试过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宏大志向吗?你们试过用彩纸折成一只只带着自己美好祝愿的纸鹤送给父母吗?你们相信用纸做的锅能烧水吗?你们了解纸的历史吗?你们了解纸的分类和特点吗?带着纸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纸世界吧! 2、板书课题:认识纸。 二、填写表格。

1、把查到的纸的历史记录下来。 2、填写自己喜欢的书的页数、厚度、重量。 三、小组讨论: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纸? 四、搜集各种纸的纸样,制作纸样大全。 五、研究不同用途的纸。 1、举办“纸”运动会 2、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 六、教师总结,表扬优胜同学。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中华文化、风俗紧密结合在一起。仔细看看四周,不难发现纸文化的踪迹,让我们来看看它们不同的风貌吧! 二、根据采访所得,填写有关纸的文化特点。 1.油纸伞 2.春联 3.纸风筝 4.纸灯笼 三、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纸艺术品。 四、小制作:学生动手做小帽子折纸。 五、剪纸艺术欣赏。 1、欣赏书中剪纸。 2、贴出自己的剪纸作品,大家齐欣赏。

六、朗诵诗歌:纸船_____寄母亲 七、课后延伸:让家长欣赏自己的作品。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我们几乎天天用纸,却很少有人知道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今天,我们就去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情况。 二、检查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三、参观造纸厂。 四、对古代和现代造纸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五、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 六、指导学生将活动感受写下来。 第四课时 一、导入后填写“用纸量的调查"。 二、小组讨论:填写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三、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四、教师根据数据,说明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五、学生制作节约用纸实施方案。 第五课时 一、引入新课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册教案 目录 活动一地震防护 活动二爱护我们的眼睛 活动三商品包装上的标志 活动四设计校园环境警示牌 活动五我是环保特使 活动六认识塑料 活动七自制泡沫盆 活动八“限塑令”有效吗?

活动一地震防护 一、主题设想 地震、海啸、飓风、洪水、雪灾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自然灾害强大的破坏力,掌握一定的逃生自救知识无疑会增加成功脱险的砝码。本单元以地震自护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体验地震,树立科学应对地震灾害的意识,学习一些在地震中的应急避险措施,懂得如何自救与互救。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 惯;在设计安全避震方案、模拟逃生等活动中,培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以及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情感。 2、通过搜集资料,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拟定访谈 提纲,在采访中,能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模拟演练,掌握紧急逃生与自救互救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敏锐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地震灾害的有关常识,初步掌握相关的自救自护知识。 三、活动准备: 1、卡片 2、书籍 3、相关网站 四、活动时长:1课时 五、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再现汶川地震的情景,激起学生探讨怎样应对地震的强烈欲望1、感知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以低沉伤痛的语调讲述: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让我们永远伤痛的日子,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当满目苍痍从眼前漂过,我们的心不由得缩紧了。特别是那些和你们一样年龄的孩子们,生命的花朵还没有完全绽放就在这无情的地震中凋零了。面对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联系汶川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交流自 己的感受。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015-2016(下)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罗坝小学黄小云 第一单元多彩的季节 单元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季节的变化,了解四季的更替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与季节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季节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通过亲身实践,了解不同季节里有着不同的生产劳动和农产品;让学生了解先进的科技给农业带来的新变化,了解家乡应用科技生产的反季节产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3、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季节的美丽风光,体验四季带给人们的欢乐和美妙,在走进季节的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1、走进季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2.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3.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设想:集中话题,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探索和调查,认识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征及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 2.说得真棒!你们能先说一说现在所处的秋季是什么样的吗? 二、探索和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春季是什么样的? (天气、动物、植物┅┅) 2. 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3.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夏季、秋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补充。 5.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师生小结。 (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6.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7.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性变化现象也叫做物候,如植物什么时候萌芽、开花、结果;动物什么时候冬眠、始鸣、迁徙等;非生物,如始霜、始雪、初冰、解冻、打雷等。我国古人归纳的七十二候,也基本反应了我们祖国大地上气候变化特征。 三、回顾和解释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相当丰富,形式也和多。教材编排上充分体现小学学科知识和技能联系较多,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联系密切,容易激发兴趣。 三、教学内容、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成长需要和知识结构,精心设计了五个类型的活动内容:亲自动手制作动画片,体验扮演不同角色的乐趣;

共同关注校园公共设施;一起走进家乡,品味特产,考察古迹,领略风土人情;参与改善社区消防设施的活动,积极为社区服务;进行人与自然的科学研究,观测预报天气情况。这些内容不仅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教材的重难点是走进家乡这一部分。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五、提高质量的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有趣的纸世界 一、教学目标。 1、查阅纸的历史,了解纸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了解纸文化的特点。 3、通过参观造纸厂,认识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懂得节约用纸的道理,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5、设计既环保又实用的纸制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纸的文化特点 三、本课内容 1、认识纸 2、纸文化 3、参观造纸厂 4、节约用纸 5、多种多样的纸制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试过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宏大志向吗? 你们试过用彩纸折成一只只带着自己美好祝愿的纸鹤送给父母吗?你们相 信用纸做的锅能烧水吗?你们了解纸的历史吗?你们了解纸的分类和特点 吗?带着纸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纸世界吧! 2、板书课题:认识纸。 二、填写表格。 1、把查到的纸的历史记录下来。 2、填写自己喜欢的书的页数、厚度、重量。 三、小组讨论: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纸?

其危害。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有位同学呕吐腹泻,上医院看了医生,才知道是吃了劣质的果冻造成的。如果他注意观察一下甜果冻包装上的标志,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商品包装标志。 二、认识标志,学以致用: 1、同学们,我们知道每一件商品上都有包装,今天大家带了很多包装纸、包装盒、包装罐。老师也带了一个包装罐,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出示一“光明”酸牛奶饮料罐)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 2.商品包装上花花绿绿的图案和文字,我们就叫它“商品包装标志”。 3、认识注册商标 (1)(再看“光明”酸牛奶饮料罐)在这些图案和文字当中,有一个是它的牌子,你能不能来找一找。(学生回答) (2)再出示一个“真福”桂圆包装袋和一个“香香公主”面霜包装盒,让学生找牌子。 (3)在同学们找到的3个标志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吗?(都有一个R )(4)你知道这些带R 的标志我们叫它什么吗?其实这些标志我们都叫它“注册商标”。注册商标是生产厂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代表某种产品的标记。 (5)是不是每一种商品包装上都有注册商标呢?请同学们从自己带的包装袋上找一找看,找到的向同桌介绍一下。(学生找注册商标) 反馈: ①你们的包装袋上是不是都有注册商标?(都有的举手,没有的看投影共同找) ②请几位学生介绍找到的注册商标。 4、认识注册商标的作用 (1)那么注册商标代表的又是什么意思?老师这里还有三个包装盒,(出示包装盒)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几个包装盒里装的是什么?它们的注册商标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同是牙膏,它的注册商标会不同? 小结:不同的注册商标代表不同的生产厂家。 (2)商标为什么要注册? (3)现在社会上还有些非法商人生产一些没有注册商标,没有生产厂家,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商品进行销售,有的甚至贴上别人的商标,坑害顾客。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或见到过这样的事情? (4)如果你见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呢?(向工商所的叔叔阿姨举报或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投诉电话为96315,因为每一年的3月15日是全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而这个日子又是从96年开始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勇敢地与假冒伪劣行为作斗争。 5、认识食品标志上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 (1)现在,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购物时要看清注册商标,又明白了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该怎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可爱的南海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观察、访问、调查、去图书室或上网等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 2、通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动手操、合作交往、团体精神和应变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在活动,进一步学会交流、学会评价、学会总结,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康快乐的人生观。 4、通过活动,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家乡,学习和解读南海精神及南海历史文化精华,畅谈南海发展前景,憧憬自己的美好未来。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从小立志,为了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活动时间安排:本次活动拟计划在一个半月内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如下:第一阶段:指导学生确立课题,确立研究方向。(一课时)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精心进行准备,在实践中探究。(一个月)第三阶段:让学生踊跃汇报,快乐达到活动目标。(一课时) 活动准备: 1、发动、组织同学们看报纸,收看收听电视、广播节目,了解家乡新变

化。建议家长带子女参观游家乡名胜古迹,搜集家乡有关资料,学习和解读南海精神及南海历史文化精华。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搜集来的资料,出墙报、编节目、制成网页、图片等,并排演有关的节目。 3、绘制简单的家乡地图和各镇名称卡片。 4、分工合作,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布置好活动场地。活动过程:(一)、相片引入,确定课题出示去年与家人一起到千灯湖时所照的相片展示给同学们看, 大家看着相片你一言我一语地嚷开了…… 预设学生反应: “老师,南海到底有多少名胜?” “南海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个镇区……”大家像发炮弹似的向我提出了有关“南海知多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便引导大家说:“同学们,大家提的问题很好,不管是旧南海人还是新南人,我们认识南海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二)确定总课题 本土资源这样丰富多彩,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学生研究的条件很成熟,活动课的主题能定了下来 (三)确定活动目标。 (四)实践活动过程及活动成果展示:第一阶段:确立课题确立研究方向(一周) (一)第一步:分好各小组,选出小组长,商量子课题。 提出了总课题后,选出小组长,再进一步讨论小组的研究小课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第一课早餐的学问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早餐的分类,知道科学营养早餐有利于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水平,会实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3.学会配置一些科学、合理、有营养的早餐菜谱,做一名“小营养师”。 二、活动准备 1. 调查一下自己家或学校附近哪里有早餐车 2. 跟家长买一次早餐 3. 教师收集一些早餐材料。 三、活动设计 (一)制定活动方案 1、提问引入研究课题《早餐的学问》。 问题设计: (1)同学们,你们早晨到第三课时,肚子有什么感觉? (2)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这些情况会有什么害处? 对于吃早餐的学生教师可这样提问: (1)你早餐每天吃的是什么? (2)对于每天一样的早餐,你有没有感到厌倦,没胃口? (3)你吃的早餐是否符合科学营养价值? 通过提问,使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早餐问题上来,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为活动的内容展开创造条件。

2、分组讨论各小组研究课题,制定调查方案。 各小组制定各自的研究课题及方案,例如:a.调查早餐价格定位问题。b.调查早餐营养问题。c.调查早餐用餐时间问题。d.调查附近“一百放心早餐”的销售情况。e.调查苏州人“一碗面”的销售情况。f.上网收集早餐资料。 (二)调查整理 1、各小组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在一星期内在社区、家庭、学校实行调查访问。 2、分组整理调查结果。 学生根据自己一星期对早餐用餐情况的调查,实行整理、统计,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例如: a.调查早餐价格定位问题。 《学生早餐价格统计表》 班级第小组编制统计时间:2006年月日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1)

孔子 教材分析 《孔子》一文有八个自然段,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分为“孔子生平”和以有反映孔子的思想主张、风貌的几个“小故事”两部分,为我们概述了孔子的生平和表现了他的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则。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这个名人,更可以从孔子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如做人要推己及人、勇于反省、严以律己、勤奋读书等。 学情分析 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崇敬。教学这篇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有一定的帮助,从而引导他们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去认识那些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但五年级的学生历史文化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认识比较浅薄,要全面地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并不容易。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word完整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目录 1、早餐的学问 (2) 2、偏食与减肥 (3) 3、秋天的节日 (4) 4、过节 (5) 5、生活中的电 (6) 6、电的游戏 (9) 7、有限的水资源 (10) 8、水的调查 (12) 9 交通工具的变化 (14) 10 设计一个新型的交通工具 (15) 11 科学家的故事 (17) 12 发明的技法 (18) 13 当个小小发明家 (19)

案例1吃的学问 设计思路: 人类生命离不开空气、水和营养,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就更需要营养。吃是一门学问,名副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关心吃的学问。本案例设计了两个专题:“早餐的学问”着重探讨如何吃好早餐,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怎样合理搭配早餐;偏食与减肥着重帮助学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1、早餐的学问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吃好早餐对学习和健康非常重要。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珍惜自己的身体。 3、通过计算与比较,使学生自己能探讨出早餐的营养搭配问题罩,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1、怎样合理搭配早餐。 2、了解儿童早餐需要的营养。 3、独立设计合理的早餐 活动过程: 1、创情激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的早餐都吃什么了?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 2、讨论指导点拨 (1)说一说:先分组交流自己早餐吃了什么?(让同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今天早餐吃了什么东东。)集体交流统计,归纳吃早餐的几种情况。 (2)评一评:谁的早餐吃得最合理,营养最全面。为什么要这样吃呢? (3)指导:教师根据早餐营养搭配的基本要求给予点拨指导。 3、范作评析 (1)教师提供一个营养早餐让学生分析交流,提出观点,最后教师点评。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预习和复习 目录 知识点 (1) 生字组词: (1) 多音字: (2) 课后习题答案: (2) 山居秋螟知识点 (4) 山居秋暝 (4) 枫桥夜泊 (5) 长相思知识点 (6) 长相思 (6)

知识点 生字组词: 孙:子孙外孙侄孙孙女王孙贵族泊:停泊漂泊泊车淡泊名利 愁:忧愁愁闷发愁愁绪愁眉苦脸,寺:寺庙寺院佛寺山寺寺观 榆:榆关榆树榆钱榆荚榆叶榆木畔:河畔田畔江畔湖畔篱畔池畔 多音字: 泊:bó漂泊pō湖泊 更:gēng三更gèng更加 形近字: 孙(子孙)孔(孔雀) 泊(停泊)伯(伯父) 愁(忧愁)怒(发怒) 寺(寺庙)侍(侍奉) 榆(榆树)愉(愉快) 畔(湖畔)伴(伙伴)

课后习题答案: 2、读一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 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知识点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课文主题: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注解] ①但使:只要。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④教:令,使。 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胡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⑥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鉴赏:

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知识点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课文主题: 《凉州词》这首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写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注解] ①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③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④沙场:战场。 鉴赏:

前两句诗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欲饮”二字进一步写热烈的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后两句诗写宴席上的畅饮和劝酒。“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旷达、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知识点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课文主题: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讽刺南宋朝廷投降逃跑的行径,表达了诗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感情。 [注解] ①人杰:人中豪杰。②鬼雄:鬼中英雄。③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④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鉴赏: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教科版

XX年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教 科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XX年春季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1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15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热爱学习,有上进心。通过三、四年级两年的学习,学生对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册教学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和对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理解及其他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教材内容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高年级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社区老年人调查。第二单元:鸟类生息观察研究。第三单元:地质灾害。第四单元:校园绰号调查。第五单元:体验农村(城市)生活。

三、教材分析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与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四、教学目的要求 让学生对研究生物特征及其行为产生浓厚兴趣,学习用简单的控制实验获取事实的方法,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特征的方法,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收集数据的必要性,经历进行简单实验设计的过程并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交流讨论。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法制教育。 五、重点难点 在观察的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了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把综合实践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6、树立开放式教学。7、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第一单元火灾的预防与自救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火灾,牢记火灾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正确预防火灾。 2.正确掌握和应用火灾逃生的基本技能。 3.掌握扑灭火灾的应对措施及基本技能。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集

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案 学校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合作程度等。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和个性化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讨论,开展主题活动,理解学习行为的含义,了解良好的学习行为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从而指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践操作,了解饮食与健康的重要性。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的发展能力。 3、通过调查我们身边的电和交通工具,让我们用实践行动为保护环境做贡献。 4、通过调查、采访,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5、通过制作水果拼盘、了解茶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四、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