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反思

本课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对身边一些常见的弹性物体进行观察、研究,然后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找出这些物体的不同摆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些物体,通过观察,对比发现物体的不同。

上完本课后我的反思有以下三点:

1、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教学要使教学贴近生活,散发生活气息。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以学生喜爱的玩具----弹珠、木块、纸片引入教学,然后对身边其他物体展开研究,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解放学生的手、脑,让探究成为本课主要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在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时,我不是让学生读、背教材上有关的定义,而是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从而体会、理解物体的形状的具体特征。

3、注重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平时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学习物体特征的时候,我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这样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的不足之处:上课没有叫学生进行对比物体的特征,特点。看哪组最快,哪组最多没有进行比较。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赣县城关第三小学温天林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交往互动成长的过程。”“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着对这些理念解读与实践,我在《认识物体》这一内容的教学预设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的活动中感受、体验、交流,进而形成对立体图形的表象感悟。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一上数学第32-3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学生在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游戏,增强参与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在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 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和模型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初步认识物体。 1、介绍物体-看一看。 师:你们在课前收集了很多各种形状的物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谁愿意把你带来的物体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 2、进行分类。

师: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们能根据刚才观察物体的方法,把“形状相同的”分到一起吗? 下面小组合作,把你们带来的物品分成几堆,看看哪一组的同学分得最好,保持的最安静(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交流,出示名称。 师:哪组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把它们分到一起? 学生阐述理由。 师:每类形状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教师举起学生所分的物品(按照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的顺序来说) 引导:这类物体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球体呢?像弹力球、乒乓球这样的物体我们就叫做球体。(你们看这样的物体像什么?我们叫它们什么?剩下的物体每个面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名字呢?) 4、动手实践,感受特征。 师: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名称,现在你把这些物体在桌面上滚一滚,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边做边在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 师:谁愿意大声的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球和圆柱可以滚动,长方体和起码方体不能滚动,只能推动。) 5、抽象图形,二次分类。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这四类形状的物体,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现在我们脱去它们的花外衣,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谁来给它们找找自己的家。(小黑板出示实物与相应图形的连线题,抽象出图形。) (2)特别比较正方体和长方体,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种物体有什么不同与相同(在学生意识中应该形成长方体的外形应更长一些,而正方体的每个面大小是一样的,显得比较方正。) (二)结合生活,再认物体。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这四种形状。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呢?看谁找得多、说得准?

初识形状补间动画教学反思

初识形状补间动画的教学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初识形状补间动画》的教学反思,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课前精心设计范例,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原理,使学生能够制作出简单的形状补间动画。我设想,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几个形状补间动画的成品,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形状补间动画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形状的变化了。所以我选了一个《长变圆》的动画,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这个动画制作简单,由于制作时间短,我又选了一个稍微难的小动画《在斜坡上滚落的小球》,提高学生学习层次,熟练学生掌握技巧。 二、课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对于FLASH操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制作出简单的动作动画。对于形状动画没有接触过,上课时,我先播放两个形状补间的动画《长变圆》、《在斜坡上滚落的小球》,让学生思考,形状补间动画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呢?学生通过观看这两个动画,得出结论:可将一个图形通过形状、位置、大小、颜色等变化变成另一图形。 三、课中有序组织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导入新课后,我开始和学生们一起制作第一个动画《长变圆》,根据学生观察的结果,舞台上原来应该有一个红色的长方形,单击起始帧在舞台上绘制一个红色的长方形,舞台最后有一个绿色的圆形,原来的长方形没了,这时要右击结束帧,选择插入空白关键帧,在舞台上绘制一个绿色的圆形,那要如何实现动画呢?选中起始帧,单击其属性窗口,更改补间为“动画”。 花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制作,我从旁指导。制作完后,我总结学生制作中出现的问题:有学生舞台上出现两个对象,是因为,右击结束帧时没有选好插入空白关键帧;有学生的动画出现虚线,是因为补间选错了,不应该选“动画”而应选“形状”。 接下来,我让学生观看成品,思考:应该有几个图层?哪些是要有动画的?哪些是静止的? 学生观察结果如下:两个图层。斜坡是静止的,小球是运动的。 我让学生分组协作,制作《在斜坡上滚落的小球》,我只需点几个关键问题,他们就能在自我探究下完成任务了。整个制作完成后,成功的同学立刻能够欣赏到自己的作品,未设置成功的同学更加急切地想知道自己作品哪道工序出了问题,这样下来一节课很快就在欢快的探究状态下完成了。下课铃响后很多同学还在探讨着,学生的学习兴致空前高涨,我认为这样一节课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质量 教学反思

质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授课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1、介绍质量这个物理量,包括概念、单位和感受物体的质量;2、学习规范使用托盘天平。教学重点我认为是规范使用托盘天平、难点是感受生活中物体的质量和托盘天平的规范使用。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用的是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学生的巩有知识入手,认识物体和物质。再通过分类认识质量的概念;利用生活常识说到质量在生活中用时要有单位,进而讲解质量的几个单位,以及和生活中的质量单位的关系,体会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学生总结天平使用的规范步骤。最后演示测量硬币的质量,让学生对日常用品的质量有新奇感,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第这节课中,学生初步知道物理上的质量与生活中的质量的区别,但是在第一节课中学生对质量的理解还并不是很透彻的,对质量的解释会有点难度,举例分析一下会清楚一些,我在一个班强调说明了,情况就好些,而另一个班就差多了,说明学生的理解还是有限的。 我在质量这节课中使用了导入、诱发和总结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知识总结都想由学生分析和总结出来的。学生也很活跃,把课堂真正意义上还给学生。 反思二:物体的质量教学反思 质量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习密度的必备知识。这节课的内容包括: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性质、质量的单位、质量的测量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重点把握较好。抓住了质量的单位和托盘天平的使用这两个重点。 2、课前学生预习较充分。学生有了充足的自学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 3、学法指导到位。如: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横梁平衡的技巧----指针偏左向右调,指针偏右向左调, 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形状补间动画》教案

” 1.3 形状补间动画 一、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会表现一定的差异:大部 分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师提供的基本任务;部分学生除了能完成教师提供的基本任务外, 还能完成扩展任务,并自行制作自己的“作品;还有一部分学生未能在给定的时间内独 立完成教师提供的任务。因此,教师应在课前开发设计 Flash 在线学习资源网站,使 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能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形状补间动画” 和上节课所学的“动作补间动画”都是 Flash 制作动画的最基础部 分。这一节课通过“魔术水果”动画的制作,来熟悉绘图工具的使用,学会形状渐变动画 的设置方法;并从中总结了动作渐变动画与形状渐变动画之间的区别及适用范围。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方法; ● 动作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不同点; 难点: ● 形状渐变动画的条件; ● 动作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不同点; 3、课时安排:1 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会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方法;进一步掌握补间动画的设置方法; (3)了解形状渐变动画的适用条件; (4)了解动作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不同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几何图形变化的渐变动画操作的掌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2)通过完整的作品动画创作,培养学生以动画方式呈现信息的能力; (3)通过作品欣赏交流,掌握表达个人观点以及与别人交流思想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评价和欣赏动画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 (2)通过完整的作品动画创作,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1、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是Flash动画中形状渐变动画这一渐变动画类型的设置方法。由于学生已经通过上一节课的动作渐变动画掌握了渐变动画的原理和方法。因此,本节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可以“先学后做”即教师可以简单的讲授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边学边做”,教师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浏览教师课前准备好的Flash在线学习资源网站等方式自主去探究。学生通过不断地实践,从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与《琵琶行》有着同等音乐造诣的唐诗,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由于地域、家庭条件等的限制,孩子们很少有音乐方面的熏陶及培养,就更不用说学习了。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先从直观的图片入手,介绍箜篌这一古老的乐器,接着让学生欣赏了一段箜篌演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有了视听享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李凭箜篌引》属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课本的第三单元,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要求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一、天马行空的朗诵。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这描摹音乐诗歌的声律美和情韵美更需要通过朗读来感知品味,但是仅仅朗读感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意象繁密跳脱,奇异怪诞,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知诗歌营造的意象,学生在讨论、争论、达到共识的过程中,理解了四个乐段的情感表达。 二、奇特怪诞的想象。江娥、素女的哀愁,玉碎的激昂,凰叫得凄厉,芙蓉泣露香兰笑的画面美,女娲炼石、老鱼跳波,月宫的的遐想。让学生在一片辽阔的天地之中尽己之遐想,在音乐的王国中感受作者如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所感所想。学生受到了感染,有部分学生提笔而书。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学生是高

二、四班的刘哲同学,对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歌曲中鱼儿游于水中的描写,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喝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了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学习,效果显著。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效果上感觉有些赶时间。学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在调动所有的学生上作出一系列尝试,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语文素养相对较低的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 作文二: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训练学生朗读和赏析诗歌的能力。亮点:本课时教学设计以读促教,读中品悟、赏析,体现古诗文教学的特点。一读采用各种形式,读通、读顺、读出情感,初步走进诗文。二读,读出美感、诗韵。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出表现箜篌美妙的诗句,并能小组内讨论赏析诗句,积极活跃。三读,试着赏析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的异同,这是本堂课的难点,大家小组内讨论争议,多数仅仅在找修辞方法的不同。教师需要提示学生,分析侧面描写的效果,两首诗文中比喻句的作用及效果。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发现,九年级学生的比较能力、鉴赏诗歌的能力需要积极训练。 作文三: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利用自主学习平台指导学生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听到的知识不如自己搜索到的来得深刻,更何况,一首诗歌(词),它最美之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应该会在未来的学习模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尽管我们这节课超

一年级科学教案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意识到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了解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 研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会影响平铺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师:同学们,看到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画了什么形状的画? 生:(根据展示,自由回答)…… 二、新课

(1)观察立体物体 1、形状是物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些形状都是平面的。如果物体是立体的,他们的形状有哪些特征?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活动。 2、观察立体物体。 3、提出问题:观察角度发生变化,它们各个面的形状都一样吗?哪些物体观察角度发生变化后,它们各个面的形状不一样? (2)把乒乓球和木块分别平铺到大小相同的盒子里 1、分别把乒乓球、木块、螺母、橡皮平铺到盒子中,只铺一层。平铺的方法一样吗? 2、先平铺乒乓球和木块试一试。 3、师:想一想,为什么把乒乓球和木块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活动,分别平铺? 4、比一比乒乓球木块放置在盒子里的数量那个多? 5、木块放入盒子里的数量要比乒乓球多,你能找到原因吗? 生:乒乓球是球形的,很多空间没有利用上。 6、想一想,乒乓球和小木块还有其他的平铺方式吗?为什么? 生:乒乓球和小木块各个面都想吐,因此没有其他方法平铺。 7、总结 通常各个面都相同的物体,它们的平铺方式是单一的。 (3)把螺母和橡皮分别平铺到大小相同的盒子里 1、前面我们已经分别平铺了乒乓球和木块,接下来我们分别平铺螺母和橡皮试一试。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张丽琼)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单元教学内容: 1、物体分类(认识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你说我摆(几何体以及它们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正确识别)。 单元教学目标: 1、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加以识别。 2、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发展初步的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实物和模型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物体分类 1课时 2.你说我摆 1课时 1、物体分类 教学内容: 教材68~69页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数学教学的要求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课时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并与平面图形区分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在操作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对只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关键: 教学关键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触摸和比较的活动机会,在活动中感悟。教具准备: 一个布口袋(内装各种形状的实物)、小猴子图片、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几何图形的的图片。 学具准备: 一个小口袋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物体分类 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 2、你说我摆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课前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公益广告_形状补间动画》微课稿

《公益广告—形状补间动画》微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市河西区少年宫的电脑美术教师尚莉。我微课的题目是《公益广告——形状补间动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信息技术》五年级教材第四单元《未来的闪客》中的第五课《会变形的文字》,结合学生情况设计了《公益广告——形状补间动画》这一教学。本课的知识点是学习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理解步骤中“空白关键帧”、“分离”的作用。了解在变形过程中“添加形状提示”的作用。本课通过中通过设计制作公益广告这一教学情境,既体现学生利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也有意识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学情分析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flash软件中图层、帧、关键帧的作用,能够制作“动作补间动画”。在此基础上,本课所讲的形状补间动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是仅仅通过模仿练习,无法帮助学生提升在信息社会中的自学能力,因此本课通过让学生阅读学案、模仿练习、总结步骤的过程,使学生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设计的公益广告的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具挑战,又不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学习热情。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在尝试制作文字变形动画的过程中,掌握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操作步骤。

2.通过制作文字变形动画,理解对文本进行分离的作用,了解添加形状提示 的作用。 3.通过添加形状提示或制作多个形状补间动画,设计个性公益广告分享公益主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提炼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操作步骤以及对文本对象的分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插入空白关键帧、添加形状提示在制作形状补间动画中的作用。 2.合理运用本课所学,设计个性的公益广告分享公益主张。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任务驱动法、协商教学;学习策略: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先展示用flash制作的公益广告,引导学生发现广告中的公益主张是通过文字体现的,而文字形状上的变化更能够吸引人,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制作形状补间动画”。此环节通过猜软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本课任务。 现在老师来将讲解什么是形状补间动画,并带领学生模仿制作文字变形动画。 在此环节中先展示几个图形形状补间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形状补间动画从哪些方面发生改变了。学生不难发现是在形状、颜色、大小、位置发生变化,提示学生要根据设计综合运用这些变化效果可以使动画更有个性更吸引人。 随后,以“天津”变“青岛”为例,演示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过程,学生阅读学案提示教师如何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讲解分离的原理与作用及插入空白关键帧的作用。讲解完毕,学生尝试模仿操作。 学生尝试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方法。(设置起始帧,

教案比较阅读《听颖师弹琴》与《李凭箜篌引》资料

浅议音乐诗歌的阅读方法 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出现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两首音乐诗歌,于是我就这两首诗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了音乐诗歌鉴赏模式探究。 教学目标立体化。 知识与技能层面通过比较二首诗在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异同进行学法建模,归纳音乐诗歌的比较阅读方法;过程与方法层面则以诵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进行深入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则是从复杂多变的乐声中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作者经历为先导。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以作者生活经历为先导能使学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幼丧父,兄韩会抚养之。 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次皆不中,直到第四次,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三次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董晋幕府中得到了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元和十一年,47岁,屡次上书剖析政事,希望革除弊端,结果屡遭贬斥,一不小心由中书舍人降为太子右庶子,此时创作《听颖师弹琴》。 李贺(790~816),字长吉,号四明狂客。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虽家道没落,但勤奋苦学,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最终李贺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文本探究为基础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两首诗歌在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集锦新人教版

《认识物体和图形》 1、《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 “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学习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着.下面我就结合一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谈谈自己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多种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借助生活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从而激发其探究的兴趣.为此,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弹力球、乒乓球、魔方、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学生们两人一组互相猜一猜.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他们确实看到物体时,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看一看,摸一摸,你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二、开放教学环境,营造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 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如,在教学完“物体的形状特征”后,我让学生在桌子上随意拿一些物体,在桌子上推一推、滚一滚,问“你能发现什么?这样,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非常活跃,在学生中形成了研究风气.最后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阳光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及时给与评价,使师生情感相通,心灵相碰撞.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上“认识物体和形状”的这节课时,不论学生回答得是否令我满意,我都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在整节课中我的表扬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 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实践也证明,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2、《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3

苏教版:认识物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有关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了解它们的外部特征。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比较、抽象、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 媒体选用:(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图形卡片,多媒体课件。(2)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们,昨天的周末你们玩得快乐吗?(生:快乐),可昨天,我们快乐王国的小精灵们过得并不快乐!你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快乐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精灵山上的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谁说的好?我们来比一比好吗! (1)学生观察,师着引导。 (2)学生汇报自己说观察到的。 师:小朋友们的观察可真仔细,昨天呀!森林公主要在美丽的森林之顶选拔一批很好的设计专家来帮她修建一座美丽的城堡,材料自己找。这时小精灵们看到半山腰有许多的人们丢弃的废材料,他们想用这些材料去建房子,可材料太多

初中信息技术_形状补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虽然本节内容对初二学生有点难度,但本节的学习优势是:形状补间动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初一网络部分已经对网上的flash动画有所了解,能够亲自动手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动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有针对性地实例演示,将学生的动手欲望调动到极致,所以本节课的关键是任务的设计,只要任务设计恰当,学生的参与度与配合度将会很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效果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实践操作、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设计中运用了同学们感兴趣的“孙悟空大变身”、“十二生肖送祝福”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画制作中有发现、有收获,让学生感受到形状补间动画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实践操作、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设计中运用了同学们感兴趣的“孙悟空大变身”、“十二生肖送祝福”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画制作中有发现、有收获,让学生感受到形状补间动画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

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但是,这堂课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普遍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小组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他们的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光靠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另外,课堂设计内容较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稍显紧张。在课堂中,有的同学很快完成了任务,而有的同学操作较慢,教师应该及时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如对作品进行完善,也可以让他们依着自己的兴趣或疑惑,继续进行与任务相关的深入的探究。在以后的课堂中,还应该继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泰山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上第三章《动画创作初步》第一节《形状补间》,重点是掌握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方法与特点;难点是关键帧的应用、文字的“分离”(即打散)、外部图形的转换(位图转换为矢量图)。 第1节《形状补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的教学反思 2010年下学期 李哲《认识物体》这课是人教版第一册中的内容,这节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像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四种物体形状的生活品,如:乒乓球、香水瓶、铅笔盒、魔方等,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然后创设了把这些物品分分类的小游戏,引导学生把其中的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积累感性认识,接着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并认识相应图形的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 通过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大多能说出物体的名称。只有在说到圆柱的时候,学生会说成:圆柱体。球,学生会说圆或球体。对名称反复强调,学生便能准确说出各物体的名称。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我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学生说了许多:我爸爸抽的烟是圆柱体、电风扇支架管是圆柱体、日光灯管是圆柱体、音响箱是长方体、篮球和足球是球体等等,有的学生还没说尽兴,下课后还抢着找我接着说..... 本节课个人感觉比较成功是练习的设计,这部分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课本的书面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对物体的认识,个人觉得效果更好,学生也学得很有兴趣。但是由于本人是第一次教学一年级,对学生的

知识水平还不够充分了解,教学中发现很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正确区分,于是我临时增加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转一转、摆一摆,观察这两个物体转到不同的方向后有什么变化。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长方形转到不同面后它的长短、高矮是不一样的,而正方形无论怎么转都是一个样,通过后面练习发现这一教学较果还是不错的,学生能基本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如果在教学前能了解更好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能更丰富,评价方式能更多样,我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3课,学生在第2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本课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形状补间动画》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形状补间动画》教案【教材分析】 本课为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影片剪辑元件、什么是场景,掌握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方法,能够区分“动作补间”动画与“形状补间”动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动画的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动画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画面设计与加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形状补间”动画与“动作补间”动画的区别,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会与同学相互协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行为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能够区分“形状补间”动画与“动作补间”动画。 教学难点:“形状补间”动画与“动作补间”动画的区别,能够较灵活地使用元件与场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类型的动画(“动作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以及综合运用的动画。 学生准备:依据就近与互补原则,每5~6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并推选一名为小组长。 硬件准备:连接因特网的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欣赏一段动画,播放综合运用动作补间与形状补间的动画。 生:欣赏动画。 师:同学们,刚才那个动画好看吗?你们想不想做一个这样的动画呢? 生:好看,想做。 师:那老师请同学们再看几个动画,请同学们思考它们都是什么类型的动画?(老师播放“逐帧”动画及“动作补间”动画) 生:欣赏动画,查看动画源文件。思考问题。 师:请同学们回答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动画? 生:口答,第一个动画是“逐帧”动画,第二个是“动作补间”动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在第一个动画源文件中可以看到在每一帧上都有不同的动画效果,所以说它是“逐帧”动画。而另一个动画源文件中,在属性面板中可以知道是“动作补间”动画。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请同学再仔细看属性面板中的“补间”选项,还有另一种补间──“形状”补间,这一种补间动画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精彩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利用不同类型的动画引入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动画类型。) 二、自主探究,尝试制作动画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形状补间”动画? (2)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主要步骤是哪几步? (3)你怎样理解“影片剪辑”与“场景”? 生:学生动手在课本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来回答一下刚才的问题。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回答相关问题。

九年级《李凭箜篌引》(1课时)陈娟教学内容

九年级《李凭箜篌引》(1课时)陈娟

课题:《李凭箜篌引》课型:新授 时间:2012年9月24日姓名:陈娟 单位:舜耕中学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李凭箜篌引 课前预习: 1、熟读全诗,理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及其他基本常识。 3、完成《助学》预习积累。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诗歌。”“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诗歌内容,体味和推敲描摹声音的特点。”“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通过理清字词障碍、熟读全诗,了解作者及其他基本常识。进而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会比较阅读《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学法指导】 自主情境感悟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对照比较品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ppt出示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助读资料一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早有诗才,遭竞争者毁谤,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仅担任过奉礼郎,于27岁病逝。怀才不遇,一生潦倒。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助读资料二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 新授 一、字词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神妪()蛟舞 () 二、读诗 1.教师范读 .2.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几何教学。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是很有探索欲望的,在感知圆柱体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柱竖着放不会滚,只有倒下来才回滚”的问题时,许多学生争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因为它的上面是平的,就能站在桌子上,旁边是弯的,所以能滚动;有的说,平平的面挨着一起只能推动,不能滚。将平面和曲面区分得清清楚楚。

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热烈的讨论,大胆的探索使我认识到:要想让学生获得感知,就必须给学生创设可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在探索中获取对数学的认识,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有意外的收获。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2 《认识物体》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在日常生活里,学生一般已经接触过这几种常见的几何形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先了解了部分学生对这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案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 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 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 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 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 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