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地面站测控资源调度CSP模型

卫星地面站测控资源调度CSP模型
卫星地面站测控资源调度CSP模型

作业车间调度模型

基于WSA算法的作业车间低碳调度方法研究 1.1 引言 本章主要研究了以最大化完工时间和能耗指标为目标的作业车间低碳调度模型的求解方法。首先,建立了多目标作业车间低碳调度模型;然后基于Pareto 支配理论,设计了一种高效的MODWSA算法获得满意的Pareto非支配解;最后,设计了一套测试算例,将MODWSA算法与其它经典多目标算法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MODWSA算法的优越性。在本研究中,作者完成了两项工作:首先,构建了一个新的多目标作业车间低碳数学模型;其次,设计了一种高效的MODWSA算法获得满意的Pareto非支配解。 1.2 作业车间低碳调度模型 本章研究的作业车间低碳调度问题可描述如下:对给定的n个工件及k台机器,一个工件的加工需要经过m道工序,每道工序允许在特定的机器上加工,任意一台机器在任意一个时刻仅能加工某一工件的某一道工序,并且一个工件只能在其上道工序完成后下一道工序才能开始加工[插入文献]。 考虑机器的准备时间,准备时间与同一机器上相邻两工件的加工顺序相关,并且机器的启动和工件的加工是相连的。对应于不同工序,机器具有不同的速率档位进行加工,并且可以进行调节。从能耗的角度来看,机器有四种不同的状态:加工状态(机器在加工工件),启动状态(机器在准备加工一个新的工件),待机状态(机器处于空转中),以及关机状态(机器被关机)。通常情况下,当机器在较高速率运作时,工件的加工时间会被缩短,但是相应的能耗会增加。因此本问题以最大化完工时间和能耗指标为目标,由于本章所研究问题的特点,该问题要比传统的作业车间调度问题要复杂的多。在该问题中,其它设定如下: ●工件在车间里被连续加工。也就是说,加工过程不能被中断。 ●机器允许有空闲时间,并且各阶段间具有容量无限的缓冲区。 ●当有第一个工件在机器上加工时,机器开机;当在该机器上加工的所有工件 加工完毕后,机器关机。 ●机器速度在工件加工过程中不能进行调整。 1.2.1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为了提出问题的数学模型,根据上面对问题的描述,我们首先定义了下面的相关数学符号。

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 数学模型的建立

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 数学模型的建立 摘要:介绍了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的主要内容以及原则。同时介绍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的研究状况。用水量预测研究是优化调度的基础和前提。用水量预测模型是在分析城市用水量序列数据模式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建立的数学表达式。给水管网数学模型是建立水厂出厂压力和流量与管网测压点之间的经验数学表达式, 它反映了给水系统的运行工况。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是优化调度的核心。 关键词: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模型;用水量预测 Optimal Operation of Urba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Wei She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Beijing,100044) Abstract:Primary coverage of urba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its principles are int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e the situation of the urba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Water consumption forecasting is the bases of optimal dispatching. Water consumption forecasting model is a mathematical represent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data pattern of urban water consumption series.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 model reflecting the operating mode of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is an empirical equa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 of pressure, water flow and pressure tap's data. Derivation of optimal dispatching model is primary. Key words:urban water supply system; optimal dispatching model; water consumption forecast 1.优化调度原因及概念

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与算法研究

作者姓名:翟桥柱 论文题目: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与算法研究 作者简介:翟桥柱,男,1972年6月出生,1999年9月师从于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管晓宏教授,于2005年12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 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是有巨大潜在经济效益的一类优化问题。它的主要目标是在确保电力正常供应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发电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降低发电总成本,提高发电厂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主要发电用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日渐消耗和世界范围内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如何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水平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Lagrange松弛法是目前公认的求解电力系统优化调度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Lagrange松弛法框架下一些多年遗留问题以及电力市场环境下与调度有关的一些新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电力系统优化调度问题进行了概述,特别分析了电力市场环境下对调度问题的新要求,介绍了我国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现状。 Lagrange松弛框架下的同构振荡是一个多年未获解决的难题,同构振荡是指在松弛法框架下,乘子每次修正后,相同机组对应的子问题的解始终保持同步变化。虽然从对偶问题角度看,同构振荡是自然的,但由于受系统负载需求的制约,在可行解和最优解中相同机组的开关状态及生产情况一般不同,所以同构振荡会使构造可行解变得异常困难。本文通过分析同构振荡产生的根源,指出只有通过合理的途径将对偶优化中的相同子问题化为不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同构振荡。由于正是系统负载需求约束导致相同机组的解可能不同,所以本文提出采用增广Lagrange函数引入对负载需求约束的惩罚项,且在解子问题时提出了序贯求解算法以克服可分性被破坏后给求解带来的困难,理论分析和实例测试均表明这是一种能彻底克服同构振荡的有效算法,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解决相同机组市场竞标中的公平性问题。(参见:Qiaozhu Zhai, Xiaohong Guan, Jian Cui. Unit Commitment with Identical Units: Successive Subproblems Solving Method Based on Lagrangian Relax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Vol.17, No. 4, pp.1250-1257. 2002. X.H. Guan, Q.Z. Zhai, F. Lai. New Lagrangian Relaxation Based Algorithm for Resource Scheduling with Homogeneous Subproblems[J].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Vol. 113, No.1, pp.65-82, 2002.) 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中机组的爬升约束会给求解带来极大困难,引起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离散量与连续量的密切耦合,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状态定义及阶段划分方法,基于新的状态定义实现了离散量与连续量的解耦,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双动态规划算法,在低层用连续动态规划求解最优的连续决策,在高层用离散动态规划求解最优的离散决策,其中离散决策费用与低层的最优连续决策有关。双动态规划法可以迅速获得具有爬升约束机组子问题的最优解,理论分析及数值计算均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从而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

数据资源建设标准化研究

数据资源建设标准化研究 摘要:数据标准化一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各个层面也都面临 着数据标准化的问题。数据标准化的核心也就是建立制度规范以及对数据元和元 数据进行统一定义。数字化油田建设中数据的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数字化建设产品,则可以有效的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关键词:数字化油田;标准化;数据建设 前言 数字化油田建设在提升油田的管理效率、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安全性和 节能降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油田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数字化油 田建设是一个艰巨的工作,其中统一的数据标准是重中之重,只有标准化的数据 才可以贯穿整个数据平台,才能构建合理的数字化油田系统,并在发展中不断完 善自己,从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 一、数据标准化意义 数据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基础的工作,是实现数据一体化和数据共 享的基本保证。建立数据采集流程的标准规范,是为了约束数据资源建设的过程,维护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数据采集和整理的目的是满足成果资源建设和成果 数据管理应用的需要。标准规范中建立了严格的审核制度,要求每一项数据资料,都必须经过相应的审核程序才能最终进入信息系统。 数据标准化是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使其能够按照统一的规则集成并提高数 据的价值,是负责完成数据从数据源向目标数据仓库转化的过程,是实施数据仓 库的重要步骤。 1、标准化:数据标准体系作为核心技术规范,更是决定数据治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只有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数据的高效流动与开发利用。只有加强数据标准 化建设,打造一套数据治理体系,我们才能真正进入数据时代和油田智能时代 2、目标化:数据服务目标是完成油田日常所有动静态资料整理,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正确性审核及录入等工作。通过数据资源建设服务,应该达到开发 生产资料及时整理入库,支持数据系统等各模块顺利运行,给用户群提供资料查 询服务。 二、数据标准化特点 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与应用之前,我们通常需要先将数据标准化,标准 化的数据也才更具开发利用价值。与此同时,数据标准化又是一项复杂的巨大工程,需要认清其自身特点,以便有效推动数据标准化工作。 1、长期性特点:数据类型多,随时会有新数据需要定义,需持久作战。 2、科学性特点:数据标准化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服务于具体业务,不 能随意标准化,要科学推进。 3、复杂性特点:数据类型多,标准化过程复杂。 4、紧迫性特点:只有数据标准化,才可以在信息数据转换使用中共享,实现互联互通。 5、体系性特点:数据标准化涉及国家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安全管理等多方面,需统筹考虑、体系化推进。 三、数据标准化的价值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数据标准化的 重要保障,要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管理工作,加强合同处理流程的信息化,

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1.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1.1.概述 应急指挥系统解决方案是一个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资源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系统、信息表示系统为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数据的收集、分析、对应急指挥的辅助决策、对应急资源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控制等指挥功能。该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为指挥首长和参与指挥的业务人员和专家,提供各种通讯和信息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和分析手段以及指挥命令实施部署和监督方法,能及时、有效地调集各种资源,实施灾情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减轻突发事件对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用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和小的资源投入,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1.1.1.方案实现目标 在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方面,实现突发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预案确定及启动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 在预警方面,建立分布式可逐级监测和处理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网络,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评估与预警触发启动; 在会商方面,利用视频接收设备、通讯系统、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设施,为指挥首长、业务人员和专家提供大屏幕显示和信息服务,随时为首长决策提供各种有效而生动的辅助决策信息; 在决策支持方面,形成一套具有实时监测、科学预测、及时有效发布和动态反馈评估等功能的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决策支持。 在资源调度方面,通过系统对应急资源的科学调度,充分保证对特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资源的配置。 在公众信息发布方面,能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紧急救助信息服务和善后处理工作信息。 1.1. 2.方案特色 在监测、预警和应急领域提供“监测、预警、应急”一体化的应急决策指挥解决方案,实现系统“平战结合”的建设思想。 基于我们丰富的监测系统设计经验,我们提供一套快速的监测系统开发和部署框架;以多样化、可扩展的可靠信息渠道解决应急指挥中必须的信息来源问题;

流域水量调度技术与黄河水量调度

流域水量调度技术与黄河水量调度 [摘要]本文从技术上比较了国内外建立流域水量调度管理模型的优化和模拟两种主要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范围,介绍了目前美国、荷兰和国内典型模型的类型和特点。对黄河水量调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黄河水量调度模型的指导思想和应该追寻的目标,并对建立黄河水量调度模型需要考虑的因素和适宜的模型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水量调度模型黄河 1 流域水量调度分配技术 水资源科学配置与水量统一调度是合理开发利用全流域水资源的关键措施之一。在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流域,水量分配制度已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与完善,相应的调度分配技术也一直在不断发展与进步。 目前,在发达国家,水量调度分配注重的是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历史上形成的水量分配模式多数是以水权为基础的,这种分配模式并不是最理想的模式,但从可操作的角度看,却比基于生态和经济分析的方式容易接受和实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认识的普及,流域水量调度分配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尤其是现代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先进调度分配算法得到了实现,形成了许多流域水量调度分配的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 1.1 优化方法 优化方法是在一些约束条件下推导出单个优化解的线性或动态非线性优化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限制。首先,描述实际问题的方程通常是奇异方程,因此问题的解多数是奇异解,有时甚至没有解,因此优化算法通常比其他算法复杂而且十分脆弱。 优化模型的优点是问题的数学概化比其他模型简单。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目标明确且容易量化的问题。所以对流域规划考虑最大经济目标问题是非常有效的。而对涉及一些不易量化成线性或半线性方程为目标的水量分配问题是困难的。 1.2 模拟方法

(完整word版)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案设计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案设计1.1需求分析 1.1.1采购范围与基本要求 收集智慧园区建设涉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信息标准,编写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的接口规范、信息交换标准、元数据标准等。 1.1.2建设内容要求 (1)编写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元数据信息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代码规范目录》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交换方式》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交换内容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接口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采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处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质量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管理制度》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系统运维管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文档管理制度》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运营管理标准》 (2)收集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住建部智慧城市文件(2013年4月)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工信部,2013年4月)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21063-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GB/T21062-2007) 《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20141191-T-469) 《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架构》(20141191-T-469) 《关系数据管理系统技术要求》(GB/T28821-1012)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住建部2005年) 《城市地下空间开法利用管理规定》(建设部59号、第108号) 《电信建设管理办法》(国发委第20号)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1.2设计方案 XX高新区智慧园区是一个大规模的建设工程。该工程以业务系统的相关数据为业务处理核心,以其它相关部门为信息交换对象,实现跨机构的大型综合与分布式的信息化系统。 面对这样一个大型的信息系统,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相关制度。保障XX高新区智慧园区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标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1.2.1标准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 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与标准规范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各项内容的建设必须遵循标准和规范,其设计、开发和实施等需要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和维护离不开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的建设实践,标准和规范必需符合实际需求,随着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的不断建设和推广,标准和规范也要根据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的进展不断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及其配套体系的建设需要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标准和规范具有以下指导作用: ?有利于确保XX高新区智慧园区相关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有利于确保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网络互联互通; ?有利于确保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安全可靠;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方案

城市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方案

1.系统概述 长期以来,政府各部门内部拥有着大量城市基础数据资源,但由于管理分散,制度规范不健全,造成重复采集、口径多乱、数出多门;各部门的指标数据自成体系,标准不一,共享程度较差。随着政府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就要求必须能够全面、准确掌握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强化政府部门掌控决策信息资源的能力,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需求越来越紧密,但当前部门间信息共享多是点对点方式,没有统一的数据交换管理平台。因此各部门对加快解决数据资源分散管理、数据共享不足的问题需求十分迫切,需要建立城市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系统以解决以上问题。 依托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各委办局、各所辖地区的经济社会综合数据采集交换,为各部门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共享支持,一方面数据信息从各委办局、各所辖地区整合接入,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和这些接入部门提供全面的共享服务。同时,以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指标体系建立为基础,整合来自各委办局和各所辖地区的、经过审核转换处理的数据资源,可实现对经济社会信息的统一和集中存储,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为今后政府工作提供一致的基础数据支持。 数据整合共享只是手段,数据分析服务才是目的。依托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可有效整合各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全市经济社会信息资源,满足政府业务对统一数据资源共享需要,进而提升形势分析预测水平,对政府在发展规划、投资布局、资源环境、管理创新、科学决策等业务提供强有力支持,提高了政府部门掌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能力。 2.建设目标 1)建立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指标体系,力求全面反映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 2)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地对政府统计部门、政府各部门以及国民经济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统计的关系到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

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数据体系建设的意义和原则

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数据体系建设的意义和原则 国防科工委信息中心罗建国阮志宏林丽赵越 一、引言 1.国防科技工业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和国家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国防科技工业电子政务建设,可以有效履行国防科工委政府职能、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为加强对国防科研生产的统一领导和计划调控,统筹规划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保持规模适度、专业配套、布局合理的国防科研生产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对于全面了解和掌握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能力、调控运行质量,科学规划和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实行有效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国防科技工业电子政务建设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框架:以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的建设为保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坚持以应用为关键、服务为宗旨。如下图所示: 2.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数据体系建设的内涵 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数据是国防科技工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和描述国防科

技工业实现军工经济发展和武器装备建设所必需的生产力及相关要素总和的数据;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数据体系建设则是通过建立数据调查、管理、开发、应用和维护的综合体系,快速、准确、持续地获得行业的基础性数据资源;进而,借助于相关的核算、监控和评估体系,可以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有效管理和科学调控提供有力的支持。 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数据体系建设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任务,一方面,要为基础应用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要为其他相关的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难度和复杂性也是非常巨大的。 3.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数据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国外基础数据建设高度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压力 世界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基础数据建设工作,特别是美国,建立了丰富而全面的数据资源,支撑其国防工业基础能力精细化、体系化的评估工作,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政策措施,指导其国防工业基础转型。对照国外,我们在基础数据建设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花大力气做工作,力争早日缩短差距,迎头赶上; 2)对自身“家底不清” 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对“家底”并不十分清楚,反映军工企业基础产品、技术、设备设施,以及国防科技工业运行规律、产业结构等的基础数据缺乏或不全,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信息化手段和管理制度,摸清家底; 3)信息采集、管理、加工和分析的手段不全 搜集处理基础数据的采集系统、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加工分析系统等现代化手段不健全、不系统,特别是服务于有关能力评估的数据调查、处理和评估分析系统还不成熟;大量的“信息孤岛”仍然存在,部门与部门间、系统与系统间、数据与数据间的有效整合,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数据加工、分析工具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量仿真调度模型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量仿真调度模型研究 畅建霞1,黄强1,王义民1,杨房廷2 (1.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2.北京仿真中心)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个大型复杂调水系统,本文在分析其调水特点的基础上,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建立了该系统的水量仿真调度模型,合理地确定了系统网络结构和模型计算原则,并通过加入辨识模块和控制修正模块,使模型能快速找出满意解。通过仿真计算,得出了引汉水给沿线各省市的分配水量。对比分析引汉前后的供水情况,表明引汉水与当地水源的联合调节,可使沿线各省、市各用水部门的供水保证率有较大提高。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仿真调度;辨识修正;供水效益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当前最缺水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是缓解华北水资源危机的跨世纪工程。该工程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引汉总干渠,自流供水到华北平原西、中部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供水区地表水资源量为147.4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81.6亿m3,扣除重复水量后,水资源总量为258.3亿m3(不含入境水量)。供水总面积为15.5万km2,总耕地面积859万hm2。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供水区内各地区、各部门的供需矛盾将日趋尖锐。在未来工程运行期间,如何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关系,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是现阶段规划设计和未来运行管理均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仿真模型 中线工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水资源大系统,从水量调度的角度来看,中线工程的调水有以下3个特点:(1)多水源联合调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期引汉,远景引江,输水总干渠横跨四大流域,流域内大、中型水利工程众多,参与水量调配的水库共有41座,总调节库容约71亿m3,而且各流域年来水量丰、平、枯不同,来、用水过程也不协调;另外,由于丹江口水库来水年际变化大,且有防洪、发电等任务,使得水库北调引水过程变化较大,难于适应供水区的需水过程,因此,必须将引汉水与当地水源结合起来,统一调度,互相补充,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2)多目标供水。供水目标归纳为四类:生活、工业、农业、其它。生活、工业为均匀用水,农业、其它部门为变动用水,不同的供水目标有不同的供水保证率要求。生活供水保证率要达到95%,工业供水保证率为90%。同时,不同地区供水保证率也不相同。(3)多决策变量求解。中线工程是供、蓄相结合的复杂的水资源系统。需决策的问

数据资源是智慧城市的基石

王丰锦:数据资源是智慧城市的“基石” 智慧城市融合了最新的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支撑这些不同领域智慧应用的正是形形色色的数据,数据资源堪称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 数据资源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它搭建了对外提供应用服务、对内实现整合的一体化数据采集、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的业务服务平台,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数据进行规范、整合,形成“智慧城市”的数据资源体系,并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形成智慧城市的“知识库”。 由于认识到数据资源的重要意义,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基于“城市运行体征管理”的智慧城市完整概念,并把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规划和设计,同时,也基于多年的行业项目建设经验归纳和提出了完整的智慧城市数据资源体系规范。 总结多年的政府数据项目建设经验,同方发现利用基础的技术数据“元数据”来进行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的信赖和认可,所以同方以“元数据”这一技术术语为载体,对“元数据”进行了分类,形成“元数据体系”,实现对数据的标准化工作,构建一个更加丰满、更加完整的数据标准的描述体系和框架。而同方智慧城市的“数据资源体系”就是以“元数据”的标准体系为基础来实现对不同应用、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整合过程实现的,从而为智慧城市体系提供数据资源服务。 据了解,基于这套完整的智慧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同方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数据资源系统产品,统一在“同方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产品线下,并获得了5项相关软件著作专利。此外,“同方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已在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数字什邡等多个政府项目中得到成功实施,获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是一个面向北京市的宏观数据的统一数据中心,它将不同政府部门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规范和存储,在统一数据存储基础之上,对外提供数据查询、数据分析、数据决策支持等服务。北京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自2010年12月试点上线以来,得到了来自北京市政府领导、委办局及社会公众的一致认可。

关于统计数据资源建设

胡帆:关于统计数据资源建设 “2010国际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交流会暨第五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电子政务专刊稿件,转载请注明。 一、统计信息化的历程 1、短暂的主机时期 1978-1984年期间,国家信息中心前身—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开始以主机形式进行报表数据处理,只涉及较少核心业务,IT资源垄断性地集中在IT部门。 2、微机起步时期 1984-1995年期间,IT资源开始走出IT部门宝塔,集中地完成普查数据处理任务,分散地完成常规报表数据处理任务,使用微机和电话线进行点对点数据传输。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计工作的数据处理环节,如超级汇总,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幅提高。是典型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以分散的个性化应用为中心,封闭自足,SIT要素、资源配置和应用发展不均衡、不协调。 3、网络初建时期 1996-2001年期间,微机和Internet打破了主机模式的垄断地位。“九五”国家统计信息工程项目建设了国家、省和部分中心城市的统计信息主干网络,开始尝试网络化应用,如电子邮件、网上直报等。但是,“烟囱”、“孤岛”式应用日趋严重,软件多乱,亟待治理。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开始从微机点对点通讯、FTP、网上直报发展到不同网域、不同密级的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的建设与管理。调查数据报送、信息传递与发布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4、基础设施资源整合时期 2002年至今,信息化建设开始强调顶层设计。通过统计信息工程扩建项目和地方配套工程进行网络延伸。同时,补充小型机服务器,进行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应用软件逐步大型化,开始探索应用软件规范化的道路。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服务器的应用开始从大硬盘数据的容器,发展到应用与技术规则的载体、资源的载体,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枢纽职能的载体。 另外,数据安全从微机系统安全发展到环境-网络-主机安全的重点防范,开始构筑等级保护、分级保护、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及数据安全的内外兼顾的“大安全”体系。信息安全一票否决的威严与“三员分立、互相制约”安全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信息安全意识亟待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5、数据资源建设起步时期 2007年至今,统计信息化建设开始强调数据资源建设和业务协同。从数据库、核心业务、服务门户几个方面促进行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如国家统计数据库建设运行过程中,以数据为中心,数据库应用软件、数据组织制度、岗位职责三种流程的协调统一。 综上所述,统计信息系统从1984年的“微机起步,人机结合”开始,到技术-业务复合型人才的涌现,SIT的典型模式在各个时代都推动了一些地方和专业的应用工作,甚至是跨越式的发展。统计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探索统计业务建设与信息系统建设之间一条融合的发展道路,其交集就是信息数据资源建设。同时,信息系统的服务支撑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统计数据资源建设

阿里数据整合及数据管理体系解读

前段时间给大家推荐了《大数据之路--阿里巴巴大数据实践》,这本书确实内容非常详实,全是干货,值得反复品味。刚刚看完第9章,讲的是数据整合及管理体系,觉得非常好,设计得非常精妙,只看看觉得还不能深刻理解,遂做个读书笔记按照自己理解重构整理一遍,同时补充上自己的解读分享给大家,推荐给准备搭建数据产品或者数据平台的人。 传统企业的业务变化相对不快,但使用一般的表格文档来管理数据过程也已经越来越困难,更何况互联网这样迅速变化的业务,做好数据整理及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但阿里的数据团队还是形成了完成的方法体系,并把其工具化。也只有完备方法体系下构建的工具能满足复杂的数据管理需求。 阿里大数据建设方法论的核心就是,从业务架构设计到模型设计,从数据研发到数据服务,做到数据可管理、可追溯、可规避重复建设。目标是建设统一的、规范的数据接入层(ODS)和数据中间层(DWD 和DWS),通过数据服务和数据产品,完成服务于阿里巴巴的大数据系统建设。所以数据管理体系是包含具体的方法论以及相关的产品两个部分,通过产品把方法论固化为标准的流程和操作,达到数据管理的目的。数据体系架构 数据管理体系包括了业务板块划分、数据域提炼、业务过程梳理、原子指标/度量定义、派生指标定义及管理,维度分析整理以及数据模型的设计。通过下面的体系架构图来看看数据体系建设的过程、以及每一步做什么和如何做。另外,如何定义每个术语的涵义,准确定义术语非常关键,有时候描述不清楚复杂的流程、场景最根本是因为对其中的一些概念没有非常很好的厘清。

业务板块:根据业务的属性划分出相对独立的业务板块,业务板块间指标和业务重叠性较低,比如电商板块涵盖淘宝、天猫、天猫国际、B2B系,金融板块涵盖支付宝、花呗、蚂蚁微贷等。业务板块非常宏观,可以想象成贾不死的7大生态。 规范定义:结合行业的数据仓库建设经验和阿里数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出的一套过程方法和数据规范命名体系,规范定义将用于模型设计中。规范定义指以维度建模作为理论基础,构建总线矩阵,划分和定义数据域、业务过程、原子指标/度量、修饰类型、修饰词、时间周期、派生指标规则,下图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实例。 规范定义实例

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第十章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明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弄清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状,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情况,进一步探索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途径。 第一节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与目标 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 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类型的信息机构协调合作,根据统一的规范,建立一个集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存储、传递、开发和利用于一体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一)我国资源建设的战略需要 (二)适应和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变化的需要 (三)改变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基础薄弱和发展不平衡状况的需要 二、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总目标 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或用户对信息最广泛的需求。(二)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子目标 1.信息收集与积累 (1)各级各类信息资源机构在各个层次上开展信息收集的分工协调。 (2)整体规划信息资源建设。 (3)对信息资源的地理分布进行宏观调控和整体布局。 (4)建立文献的联合储存收藏系统。 (5)建立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印刷型文献与其他各种文献载体相结合,文献检索与原始文献提供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的保障体系。

2.书目控制 (1)完善国家书目 (2)实现在版编目和集中编目 (3)建立联合目录报道体系 (4)建立和完善检索刊物体系 3.馆际互借 (1)实现馆际互借的系统化、网络化 (2)扩大馆际互借的规模和范围 (3)以现代技术装备馆际互借网络 4.信息检索 (1)网络公共查询:包括联合目录数据库、成员馆馆藏目录数据库和其他共享数据的查询; (2)联机检索 上述四个方面的子目标,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集。这个目标集是逐项落实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总目标的结果,也是实现总目标的保障。 第二节国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一、IFLA核心计划:UBCIM和UAP (一)IFLA基本概况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简称国际图联(IFLA),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国际性组织,代表全世界图书馆协会、情报协会、图书馆和情报服务机构的利益。 IFLA的目标: (1)促进高标准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提供; (2)鼓励私有、公立和民营机构广泛了解优质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价值和重要性; (3)代表全世界会员的利益。 (二)IFLA的核心计划 1.世界书目控制(Universal Bibliographic Control,简称UBC),19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