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

吉科中心小学刘新格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2.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灵活应用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设计理念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

[设计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通过学生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导入新课

一、复习迁移。

1.计算 72+42+28+158 156-47-53

师问: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

用字母表示就是:a+b=b+a (a+b)+c=a+(b+c) a-b-c=a-(b+c)

这些运算定律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一个减数,再减去第二个减数。

2、揭示课题:整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吗?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整数的运算定律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引导学生知道其中的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这样,我们就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了小数。从而为知识的正迁移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 (

4.7+2.6)+7.4()4.7+(2.6+7.4)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把你的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板书:验证)可以怎样验证呢?师生共同计算,发现()的左右两边相等。

(4)从这两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两算式的结果相等,两个小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在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中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我们今天就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

2、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三、新知应用

出示例4:0.6+7.91+3.4+0.09

1、怎样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2、指名板演:0.6+7.91+3.4+0.09 0.6+7.91+3.4+0.09

=8.51+3.4+0.09 =(0.6+3.4)+(7.91+0.09)

=11.91+0.09 =4+8

=12 =12

3、比较不同的算法,发现规律:那种方法简便?

第二种方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证明了什么?

4、小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使用,那么我们在进行小数计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的去采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课程的核心目标,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能让课堂的动态生成变得更为丰富,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在不断的探究中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1、2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板书设计:

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减法的性质 a-b-c=a-(b+c)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以突出重点,简洁美观为主。所有的练习解答都以展示学生的板书为主,突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便于集体评价。]

五年级小数计算题(200题)

五年级小数练习题 7.658×850.18×15 0.025×14 3.06×36 3.7×0.016 53×2.07 36.02×0.3 56.78×8 1.55÷3.9 16.9÷0.13 0.04×0.12 3.84× 2.6 1.89÷0.54 7.1÷0.25 2 2.78÷ 3.47×0.62 12.25÷0.5 73.5×0.1 1.64÷41 1.55÷3.9 7.564×0.89 0.15×2.34 0.48×350 7.94×0.98 56.2×4.98 36.9×21.3 1.96×8.5 80.4×0.35 6.25×1.04 0.056×0.15 12.5×4.8 4.2÷28 5.76×1.3 7.15×22 15.6×13 3.68×0.25 3.7×0.016 0.45×102 2.05÷0.82 6.509÷0.27 28.448÷14 32×6.07 28.448÷14 0.58×250 4.4×0.8-3.4×0.8 6-1.6÷4 3.2×(1.5+2.5)÷1.6 6.5×(4.8-1.2×4) 5.38+ 7.85-5.37 56-1.19×3-0.43 0.82×40×2. (0.8+8)×0.125 1.25×5×0.16 4.2×99+4.2 0.235×0.15×16 35÷(0.35×2) 0.52×0.4×0.05 0.92×2.4-0.42×2.4 (1.25+0.25)×4 2.95×101-2.95 4.6×0.35+4.6×0.65 2 3.4-0.8-13.4-7.2 63×10.1-63×0.1 3.14×1.9+31.4×0.81 7.3×10.2-1.46 12.96-(9.6-1.52) 3.6 ×3.6+1.4 ×3.6 2.7×1.5-2.7 0.25×0.8×0.125×0.4 0.4×12.5×(4.2-1.7) 45÷0.09÷0.5 56.5×99+56.5 (1.25-0.125)×8 17.8÷(1.78×4) 1.5÷(6.07+ 2.53)×0.5 4.05÷1.5÷0.03 1.92÷0.12-2.7 4.6+32.55÷9.3 0.84÷(0.3+0.4) 0.84×1.7÷0.07 3.9÷1.3÷5 20.9+10.5÷(5.2-3.5)(6+10.88÷3.2)×1.5 18.9-18.9÷1.4 15.4÷[8×(6.34-4.59)] 3.2×5.6-11.4 9.4-1.2÷0.6+6.24 3.76×0.25-0.49 35.6-5×1.7 73.8-1.64-13.8-5.36 66.86-8.66-1.34 0.25×16.2×4 3.72×3.5+6.28×3.5 36.8-3.9-6.1 2 5.48-(9.4-0.52) 4.8×7.8+78×0.52 3.6×102 6.4×0.25+3.6÷4 32+4.9-0.9 4.8-4.8×0.5 (1.25-0.125)×8

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参赛教案 课题:《运算定律》复习课 学校: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李官镇中心小学学科:小学数学 姓名:葛洋洋

《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1、小学四年级学生 2、学科:小学数学 3、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4、通过一阶段的运算律的学习,学生对运算定律有了初步的掌握,但是还没有 的热情,并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 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 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 再教学乘法的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 的运算律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 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 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 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 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 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 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在应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时,对于基本题型学生掌 握的较好,但是稍微变换一下形式,特别是乘法分配率的反向应用,中下等 生在学习上就有困难,提倡小组互帮,会的学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共 同进步。 四、教学设想: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网络图,让学生对运算律有整体的系统的认识,再设 计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让学生将运算律掌握扎实。

分层次作业设计课题:运算律练习题

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运算律。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 标签 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演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两个算式之间填什么符号?40+56 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__ (生:等于65+25) 78+64=________ ⑥加法交换律练习: 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课件) 运用学过的加法交换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课件) 课堂练习(课件) 加法的验算(课件)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板演线段图:根据学生回答列出不同算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带小数点计算题

①5.25×1.8 ②12.6÷2.8 ③17.48÷7.6 ④70.3-17.48 ⑤3.24×1.02 ⑥0.35÷1.4 ⑦1.28×0.45 ⑧1.45+18.5 ⑨26÷1.6 ⑩1.365÷0.35 ①7.6÷0.32 ②1.56÷0.13 ③36.8+1.56 ④108÷2.7 ⑤20.5×5.8

⑥5.8÷0.25 ⑦62.5×4.08 ⑧104.78÷26 ⑨79.5÷0.3 ⑩3.85÷2.5 ①6.48÷1.2 ②16.06÷5.5 ③4.5×1.8 ④6÷1.5 ⑤15.2÷0.37 ⑥62÷0.6 ⑦0.25÷1.8 ⑧124÷53(保2位) ⑨74÷0.014 ⑩58.5÷0.39

①0.246÷1.2 ②192÷1.2 ③394.8÷0.28 ④0.315÷0.18 ⑤21.05÷4.5 ⑥0.66÷0.3 ⑦0.9÷0.045 ⑧162÷8.1 ⑨52.5÷0.75 ⑩50.4÷0.014 ①27.3÷0.12 ②18÷0.54 ③9.6×40 ④17×10.2 ⑤25×0.18

⑥10.2×17 ⑦9.6÷40 ⑧6.42÷24 ⑨3.91÷0.17 ⑩0.492÷12 ①1.38×20 ②5.46÷1.5 ③5.06÷23 ④2.05÷0.82 ⑤3.95+33.6 ⑥22.78÷3.4 ⑦9.07+2.278 ⑧1.08×0.8 ⑨44.28÷4.1 ⑩71÷2.5

①7.28+13.2 ②32÷2.5 ③0.75×180 ④18÷0.15 ⑤0.23×4.5 ⑥2.07÷0.23 ⑦10.8÷45 ⑧19.76÷0.52 ⑨8.84÷0.17 ⑩21÷0.14 ①48÷0.6 ②0.96÷0.03 ③25.8÷6 ④22.8÷3 ⑤19.76÷5.2

《四则运算与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宜良县北墩子小学李刚【教学内容】第一、三单元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自主整理四则运算知识。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计算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巩固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运算技能。 3、能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在观察、比较中会灵活地选择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减法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会运用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玩过扑克吗?老师在玩扑克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那好(多媒体出示扑克牌:2、3、4、6),如果要使4张牌面上的数字经过运算得到24,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 1、小组合作 2、交流汇报 3、设疑导入 刚才算24点,我们用到了哪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四则运算) 二、知识梳理 1、什么叫做四则运算? 2、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①、谁来说说这几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多媒体出示) ②、师生交流后明确: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③、小结(板书) 3、运算定律 谁来说说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定律吗?(板书) 三、知识闯关 1、第一关:填空,并说明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 2、第二关:数学诊断室 3、第三关:火眼金睛识简便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复习,相信你有很大的收获,谈谈你的收获吧! 通过复习:①、加深了对四则运算定义的理解;②、系统地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③、能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了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第一级运算) 从左到右 ×、÷(第二级运算) 运算顺序含有两级运算:+、-、×、÷从高到低 有括号:()、〔〕从里到外 四则交换律:a+b=b+a 混合运算加法 结合律:(a+b)+c=a+(b+c) 交换律:a×b=b×a 运算定律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c±b×c 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性质:a÷b÷c=a÷(b×c)

五年级上册小数简便计算100题

五年级上册小数简便计算100题练习 73.8-1.64-13.8-5.36 66.86-8.66-1.34 36.8-3.9-6.1 2 13.75-(3.75+6.48) 5.48-(9.4-0.52) 3.9- 4.1+6.1- 5.9 4.02+ 5.4+0.98 5.17-1.8-3.2 3.68+7.56-2.68 7.85+2.34-0.85+4.66 35.6-1.8-15.6-7.2 47.8-7.45+8.8 3.82+2.9+0.18+9.1 9.6+ 4.8-3.6 7.14-0.53-2.47 13.35-4.68+2.65 5.27+2.86-0.66+1.63 0.398+0.36+3.64 15.75+3.59-0.59+14.25 132-43.7-56.3

12.25-3.1+0.85-6.17 6.3+4.82+3.7-0.82 48.4+2.78+51.6-0.48 7.3+2.7-7.3+2.7 3.6-3.6×0.8 3.72×3.5+6.28×3.5 4.8×7.8+78×0.52 18.76×9.9+1.876 56.5×9.9+5.65 7.09×10.8-0.8×7.09 4.2×99+4.2 9.7×99+9.74 4.8-4.8×0.5 (1.25-0.125)×8 20.5-1.074-8.35×5.5 5.6×1.25 4.36×12.5×8 5.83×2+4.27 15.6×13.1-15.6-15.6×2.1 27.5×3.7-7.5×3.7 3.4×0.46+3.4×0.54 0.32×12.5×2.5

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设计

运算定律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内容:运算定律P17——P31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5、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经历简便计算过程,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

运算定律…………………3课时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11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2、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四、教具准备 备课、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30+20= 28+72= 38+50= 20+30= 72+28 50+38= 二、讲授新课 (一)谈话导入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称作运算。上面这几组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在加法算式30+20=50中,30、20和50分别叫什么?(30和20叫做加数、50叫做它们的和。)(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出示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本子上解答) 谁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40+56) 还有其他方法吗?(56+40) 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没变,符号没有变,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 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哪些同学能像上面的算式一样写出来呢? (例如:8+6=6+8等等) 这几个式子都是等式吗? 数不变位置发生变化不影响计算结果。 观察这几个算式,把你观察到的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吗? (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我们给这条规律起了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成立) 请你与同桌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通常我们数学上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就选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a表示第一个加数,b表示第二个加数。用字母就可以表示成:a+b=b+a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计算题120道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计算题120道 1.0.125÷5= 2.0.24÷0.2= 3.0.4÷0.01= 4.0.57÷19= 5.0.7÷0.01= 6.0.9÷0.01= 7.0.9÷0.15= 8.0.96÷0.03= 9.0.96÷0.3= 10.0.96÷3= 11.1.08÷0.4= 12.1.1÷0.5= 13.1.28÷3.2= 14.1.47÷0.7= 15.1.55÷3.9= 16.1.84÷0.2 17.1÷0.5= 18.10.1÷3.3= 19.10.75÷1.25= 20.10÷2.5= 21.10÷25=22.100÷1.25= 23.12.3÷0.03= 24.12÷0.3= 25.120÷0.24= 26.123÷1.23= 27.128÷0.4= 28.13.95÷3.1= 29.13÷4= 30.133÷.0.7= 31.15.1÷0.05= 32.15.4÷0.4 33.15÷0.06= 34.15÷1.5= 35.16.2÷0.06= 36.16.9÷0.13= 37.16÷1.6= 38.18.63÷0.03= 39.18.72÷3.6= 40.19.6÷2= 41.19.6÷4= 42.19.76÷5.2=

43.2.17÷0.7= 44.2.2÷0.11= 45.2.4÷0.2= 46.2.4÷2= 47.2.5÷0.5= 48.2.5÷0.7= 49.2.7÷4 50.2.7÷7.5= 51.2.87÷0.7= 52.20.8÷0.2= 53.21÷1.4= 54.22.8÷3= 55.246.4÷13= 56.25.8÷6= 57.26÷0.13= 58.3.2÷0.04= 59.3.2÷1.6= 60.3.24÷0.24= 61.3.24÷2.4= 62.3.81÷7= 63.3.96÷1.2= 64.32÷0.4= 65.36÷0.18= 66.36÷0.6= 67.36÷3.6= 68.39÷0.003= 69.4.2÷0.1= 70.4.2÷3.5= 71.4.329÷6= 72.4.5÷0.05= 73.4.6÷0.023= 74.4.8÷0.6= 75.4.8÷6= 76.4÷0.8= 77.41.8÷0.2= 78.42÷0.3= 79.45÷0.5= 80.46÷0.23= 81.48÷0.6= 82.492÷0.4= 83.5.05÷0.5= 84.5.2÷0.5= 85.5.22÷0.29= 86.5.4÷6=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 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 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1题。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中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和根据简便方法灵活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投影出示) 112+59=123-39=203+99=128-99= 2、口算。 第一组:78-16-14=80-18-12=95-25-15= 第二组:78-(16+14)=80-(18+12)=95-(25+15)= 教师:通过口算这两组题你有什么体会?(学生:第二组的题口算起来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加法运算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7-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时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探究单、测试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明确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1:加法运算定律有几个?(板书:几个) 生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板书:用处)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师: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大问题是加法运算定律有几个?学习它有什么用处? 三、自主尝试,交流成果

师: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两个问题拿出课前探究单,打开课本17页,看一看探究单上的问题,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补充的? 课前探究单 1.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可以列式为: 还可以列式为: 由此可以得出: 你的发现是: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两个问题,拿出课前探究单,打开课本

17页,看一看探究单上的问题还有什么内容需要补充的吗? 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按照课前探究单上的问题进行汇报) (一)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可以列式为:40+56=96(km) 还可以列式为:56+40=96(km) (二)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生: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师板书算式)师:观察这组算式:40+56=56+40,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 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验证定律 师: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谁能举例说一说?(生举例,师适当板书) 四、师生梳理,提炼规律 师: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就叫加法交换律。 生:同桌互记定律,全班共同熟记(板书:加法交换律) (一)用字母表示定律 师:我们用语言叙述比较繁琐,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记忆加法交换律方法?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生3:a+b=b+a(板书) 师:加法交换律表示的方式很多,用字母表示定律更直观更方便。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竖式计算500题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竖式计算50题3.5×3= 0.72×5= 2.05×4= 12.4×7= 2.3×12= 6.7×0.3= 2.4×6.2= 0.56×0.04= 6.7×0.3= 0.56×0.04= 3.7×4.6= 0.29×0.07= 6.5×8.4= 56×1.3= 3.2×2.5= 2.6×1.08= 0.87×7= 3.5×16= 12.5×42= 1.8×23= 0.37×0.4= 1.06×25= 7×8.06= 0.6×0.39=

27×0.43= 1.7×0.45= 1.2×1.4= 0.37×8.4= 0.86×1.2= 2.34×0.15= 21×2.84= 4.32×8= 6.8×25= 2.58×3= 58×1.6= 36×2.4= 2.56×3.7= 1.56×0.08= 1.03×5.3= 0.208×2.5= 1.12×1.1= 0.326×1.3= 6.5×6.5= 3.3×2.6= 0.98×5.5= 2.1×2.15= 5.2×2.9= 0.48×8.1= 26.4×0.063= 0.15×0.65= 6.7×0.3= 0.56×0.04= 3.7×4.6= 0.29×0.07=

6.5×8.4= 56×1.3= 3.2×2.5= 2.6×1.08= 0.87×7= 3.5×16= 12.5×42= 1.8×23= 0.37×0.4= 1.06×25= 7×8.06= 0.6×0.39= 27×0.43= 1.7×0.45= 1.2×1.4= 0.37×8.4= 0.86×1.2= 2.34×0.15= 21×2.84= 4.32×8= 6.8×25= 2.58×3= 58×1.6= 36×2.4= 2.56×3.7= 1.56×0.08= 1.03×5.3= 0.208×2.5=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计算题道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计算题120道 1.÷5= 2.÷= 3.÷= 4.÷19= 5.÷= 6.÷= 7.÷= 8.÷= 9.÷= 10.÷3= 11.÷= 12.÷= 13.÷= 14.÷= 15.÷= 16.÷ 17.1÷= 18.÷= 19.÷= 20.10÷= 21.10÷25= 22.100÷= 23.÷= 24.12÷= 25.120÷= 26.123÷= 27.128÷= 28.÷= 29.13÷4= 30.133÷.= 31.÷= 32.÷ 33.15÷= 34.15÷= 35.÷= 36.÷= 37.16÷= 38.÷= 39.÷= 40.÷2= 41.÷4= 42.÷=

43.÷= 44.÷= 45.÷= 46.÷2= 47.÷= 48.÷= 49.÷4 50.÷= 51.÷= 52.÷= 53.21÷= 54.÷3= 55.÷13= 56.÷6= 57.26÷= 58.÷= 59.÷= 60.÷= 61.÷= 62.÷7= 63.÷= 64.32÷= 65.36÷= 66.36÷= 67.36÷= 68.39÷= 69.÷= 70.÷= 71.÷6= 72.÷= 73.÷= 74.÷= 75.÷6= 76.4÷= 77.÷= 78.42÷= 79.45÷= 80.46÷= 81.48÷= 82.492÷= 83.÷= 84.÷= 85.÷= 86.÷6=

87.÷= 88.÷7= 89.÷= 90.÷= 91.54÷= 92.÷21= 93.÷= 94.÷= 95.÷16= 96.65÷= 97.÷= 98.÷2= 99.÷5= 100.÷= 101.÷= 102.7÷=103.÷=104.78÷= 105.78÷= 106.÷= 107.÷=108.÷= 109.÷= 110.÷2= 111.÷= 112.8÷10 = 113.81÷= 114.÷= 115.÷= 116.÷= 117.÷3= 118.÷= 119.9÷= 120.÷=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3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课27、28、29页及相关练习 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会运用加法 交换律验算加法。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 A、36+29 29+36 B、68+51 51+68 C、72+13 13+72 二、新课 (一)、教学例1 1、讨论:观察这三组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结果:相同 位置:交换

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学生读一遍) 36+29=29+36 68+51=51+68 72+13=13+72 像这样的规律,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什么(加法交换律),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全班齐读)2、讨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课件出示 字母表达式) 3、师:其实我们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就是课本28页例1的内容, 我们一起来看。 4、同学们知道以前哪果就用过加法交换律吗 5、练习。 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300 + 600= + + 65 = + 35 25 + = 75 + 36+ = 64 + 56+44= + a+ = 12 + 6、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谁能说说这幅额头的内容(学生回答)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这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解答: 88 + 104 + 96 = 192 + 96 = 288(千米) 88 + (104 + 96)= 88 + 200 = 288(千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脱式计算-练习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 脱式计算 72×0.81+10.4 7.06×2.4-5.7 50.4×1.9-1.8 3.76×0.25+25.8 0.75×18÷0.15 2.07÷0.23÷0.45 21.36÷0.8-12.9 7.28+3.2÷2.5 1.08×0.8÷0.27 2.05÷0.82+3 3.6 4 4.28÷0.9÷4.1 9.07-22.78÷3.4 5.5×17.3+ 6.7×5.5 3.8+4.29+2.1+4.22.881÷0.43-0.24×3.5 30.8÷(9.85+1.07) (9.5+28.9)÷0.18 2.881÷0.43-0.24×3.5 (2.44-1.8)÷0.4+0.15 28-(3.4+1.25×2.4) 2.55×7.1+2.45×7.1 777×9+1111×30.8×〔15.5-(3.21+5.79)〕(31.8+3.2×4)÷5 31.5×4÷(6+3)0.64×25×7.8+2.22÷2.5+2.5÷2 194-64.8÷1.8×0.936.72÷4.25×9.95180-705×6 24÷2.4-2.5×0.8(4121+2389)÷7671×15-974 469×12+1492405×(3213-3189) 3.416÷(0.016×35)(10-6.76)÷1.2 19.4×6.1×2.3 5.67×0.2-0.62 18.1×0.92+3.930.0430.24+0.875 0.4×0.7×0.25 0.75×102100-56.23 0.78+5.436+1

0.4×0.7×0.250.75×1020.78+5.436+1 4.07×0.86+9.12.518.1×0.92+3.93 4.07×0.86+9.12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9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65=+35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192+96 =288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竖式计算100道

列竖式计算: 0.34×2.5= 1.5×1.7= 243.2÷64= 0.28×0.39= 4.2×2.4= 101.7÷9= 68.8÷4=85.44÷16=67.5÷15= 289.9÷18= 列竖式计算: 16.8÷28=15.6÷24=0.138÷15= 1.35÷27=0.416÷32= 3.64÷52= 91.2÷3.8=0.756÷0.18=51.3÷0.27= 26÷0.13= 列竖式计算: 210÷1.4= 2.688÷0.56= 6.35÷0.8÷1.25=10.625÷25= 126÷45=10÷25= 2.7÷7.5=15÷0.06=25.6÷0.032= 36×5.5= 列竖式计算: 18×3.06= 3.45×21=0.87×1.5= 0.28×0.25=150×0.12= 7.06×2.4-5.7=0.4×0.076= 1.5×0.062= 6.5×0.04=8.7×10.1= 用简便方法计算: 2.5×6.8×0.4= 2.5× 3.2×1.25= 21.36÷0.8×2.9=102×0.45= 8.27+7.52+1.73-3.52=

0.79×99+0.79= 2.8×3.2+3.2×7.2= 0.15+ 0.75×18= 72+8÷2.5-30.2= 10.5×1.03=https://www.360docs.net/doc/fe16173382.html, 保留一位小数: 8.85÷13≈ 0.72÷0.7≈ 3.18÷2.8≈ 2.17×6≈ 0.24×15≈ 0.76×34≈ 1.05×16≈ 50×0.13×0.2≈ 1.25×0.7×0.8≈ 0.3×2.5×0.4≈0.78×100.5≈ 1.5×102≈ 1.2×2.5+0.8×2.5≈ 保留一位小数: 14.36÷2.7≈8.33÷6.2≈ 1.7÷0.03≈ 27×0.43≈ 0.86×1.2≈ 1.2×1.4≈ 保留两位小数: 3.81÷7≈ 246.4÷13≈ 7.09÷0.52≈ 0.17×0.8≈ 保留两位小数: 2.7×0.35≈ 32÷42≈ 1.25÷1.2≈ 2.41÷0.7≈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 162÷3.6= 13÷11= 4.6÷0.27= 用简便方法计算: 12.5×4.8= 1.01×2.6= 3.8×9.9= 用简便方法计算: 0.125 ×2.5×3.2= 0.93×201= 871×47+871×53= (7.04+2.76)×1.2= 4.25×0.99+0.01= 125×32=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练习题及答案大全讲解学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练习题及答案大全五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念总结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2.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3.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6.积的近似数:

四舍五入是一种精确度的计数保留法,与其他方法本质相同。但特殊之处在于,采用四舍五入,能使被保留部分的与实际值差值不超过最后一位数量级的二分之一:假如0~9等概率出现的话,对大量的被保留数据,这种保留法的误差总和是最小的。 7.数的互化 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化有限小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小数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化成百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