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笔记整理

管理信息系统笔记整理
管理信息系统笔记整理

1、数据的特点:粗糙的、杂乱的、真实的、可靠的、具有积累价值

2、信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共享性、层次性、不完全性、滞后性、转换性

3、数据与信息的关系:信息是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数据时载荷信息

的物理符号,两者缺一不可,但又有一定的区别:1并非任何数据都表示信息,信息是消化了的数据2信息是更直接反映现实概念的,而数据则是信息的具体体现3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成原材料和产品的关系,但数据和信息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4、信息的生命周期包括:需求、获取、储存、维护、使用和退出

5、系统的组成:输入、处理、输出、控制、反馈和边界

6、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7、系统的基本观点:系统必须用于现实特定目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有明确边界,并通

过边界与边界进行物质或信息的交流;系统可划分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并且分层次;在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物质和信息的交换;系统是动态的、发展的。

8、信息系统:一种供一人或多人使用的协助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的人造系统

9、信息系统组成:除系统的6个外,还有人员、过程和数据

10、信息系统的类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事物型处理系统和分析型处理系统从层

次上---作业层系统、知识层系统、管理层系统、战略层系统

11、管理信息系统:一个由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

护和使用的社会技术系统。

12、管理信息系统3大要素: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计算机应用

13、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P21

14、管理信息系统功能:1、数据处理2预测3计划4控制5辅助决策

15、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的关系P19

16、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基本思想:用系统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

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信息系统进行设计与分析。优缺点及适用情况:特别适用于开发那些能够预先定义需求、结构化程度又比较高的大型事物型系统(TP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要求有严密的系统分析和严密的开发控制,也适宜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进行开发。但这种正规化的开发方法并不适于对小系统的开发。主要缺点是耗费资源,缺乏灵活性。

17、原型化方法基本思想: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由用户与开发者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

要求和主要功能,并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实验性的、简单的小型系统,称作“原型”,然后将原型交给客户使用。优缺点及适用情况:优点是系统的开发效益高、适用性强、可维护性好、系统的可扩展性强、易学易用性,能提高用户满意度。缺点是不能代替仔细的需求分析和结构化设计的方法,不能代替严谨的正规文档,不能取代传统的生命周期法和相应大开发工具。适用于用户需求不清,管理及业务处理不稳定,需求常常变化;

规模小,不太复杂,而且不要求集中处理的系统;或者是有比较成熟借鉴经验的系统开发工作中;或者用于开发信息系统中的最终用户界面。

18、面向对象方法特点:以对象为基础,把信息和操作封装到对象中,然后利用特定的

软件模块完成从对象客体的描述到软件结构之间的转换,避免了其他方法在开发过程中的不一致性和复杂性,面向对象方法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易重复使用、易改进、易维护、易扩充,具有简单性、统一性、开发周期短、费用低等特点。

19、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开发过程P36(图)

20、对象:是面向对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基本实体,它既包括属性,也包括作用于属性

的行为

21、消息:是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数据结构。

22、类:是对一组对象的抽象,它将该组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以说明该组

对象的能力和性质。

23、继承:对象继承它所在类的结构、操作和约束,也指一个类继承超类或子类继承父

类的结构、操作或约束。

24、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所谓“封装”是指把对象的属性和操作方法同时封装

在定义对象中。

25、实例:就是由某个特定的类所描述的一个具体对象。

26、多态:即一个名字具有多种语义。

27、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考虑因素—应用的特点、方法的特点、资源分析。

28、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条件:企业规范化管理;领导重视,业务人员积极参与;

拥有一只开发的专业队伍;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

29、系统开发的方式和特点:方式: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购买软件包

特点比较:分析和设计力量的要求(非常需要;不太需要;逐渐培养;少量需要)、编程力量的要求(非常需要;不需要;需要;少量需要)系统维护的难以(容易;困难;较容易;困难)开发费用(少;多;较少;较少)说明(开发时间较长,但适用,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系统开发人员;省事;开发费用多。需要业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开发的系统比较适用,但用户必须具有一定的人员参加;要有选择,即使符合单位实际,但仍有部分接口问题)30、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过程: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缓和、风险跟踪

(2)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管理措施

影响因素:规模大小、结构化程度、技术难度

控制措施:内部结合、外部结合、规范化控制措施和技术

31、可行性分析的目的:说明该软件开发项目的实现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社会条件上的

可行性;评述为合理地达到开发目标可能选择的各种方案;说明并论证所选定的方案。

32、可行性分析的任务:了解客户的要求及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等3

个方面研究并论证本软件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制定初步的醒目开发计划。

33、可行性分析的实施步骤:系统的分析人员对现实系统进行初步调查;编写用户需求

书面材料;对待开发系统可行性分析;写出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评审和审批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若项目可行,则制定初步的项目开发计划,并签署合同。

34、可行性分析的结论:可行性分析结果完全不可行;系统具备立即开发的可行性;某

些条件不具备。

35、可行性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引言;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意义;现行系统的调差与

分析;新系统的几种方案介绍;几种方案的比较分析;结论

36、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1从系统的全局出发,在总体上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

构;2提出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3进行计算机的逻辑配置

37、总体规划的特点:1侧重高层的需求分析,对需求分析有比较具体的准则2系统结

构设计着眼于子系统的划分,对子系统的划分具有明确的规则3把系统实施计划看作设计任务中的决策内容,对子系统的开发有优先顺序,有明确的规则,支持系统优先级的评估4从整体上看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中层与操作层规划方面的内容5总体规划从宏观上描述系统,对数据的描述限在“数据类”级,对处理过程的描述限在“过程组”级。

38、总体规划的原则:1支持组织的总目标2面向组织各管理层次的要求3方法上摆脱

信息系统对组织机构的依从性4在结构上信息系统有良好的整体性5便于实施

39、总体规划的步骤:总体规划准备;组织结构调查;定义管理目标;定义管理功能;

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结构;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计算机逻辑配置;完成总体规划报告,提出开发计划

40、数据类:在总体规划中,把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信息归成一类数据

41、C/S:优点—1通过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功能合力分布,均衡负荷,从而在不断增加

系统资源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整体性功能2系统开发性好,在应用需求扩展或改变时,系统功能容易进行相应的扩充或改变,从而实现系统的规模优化3系统可重用性好,系统维护工作量大为减少,资源可利用性大大提高,使系统整体应用成本降低。缺点—开发成本较高;移植困难;软件升级困难

42、B/S:优点—使用简单;维护容易;便于企业资源连接;信息共享程度高;扩展性

43、C/S 、B/S的适用情况:在目前实际开发中,通常采用B/S模式,在用户端安装浏

览器软件,基础数据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中间建立WEB服务器作为服务器与客户机浏览器的交换通道,对于模块安全性要求高,处理数据量大的地点使用C/S模式。

44、系统分析:以系统的观点、对已选定的对象与开发范围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赫斯

基调查和科学分析。

45、系统分析的任务:系统分析员和用户一起充分理解用户的要求,并把用户的需求用

文档形式表述出来。系统分析就是定义或制定将来新的系统应该“做什么”,暂不涉及“怎么做”

46、系统分析的原则:1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分开2面向用户3结构化分析

47、系统分析的工作步骤:1现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2进行数据分析,建立数据库逻辑

模型3确定新系统逻辑结构4明确处理方式,提出系统分析总结报告

48、结构化系统分析的工具及作用:对系统进行概要描述的工具---业务流程图和数据

流程图;数据部分详细描述的工具---数据字典;功能详细描述的工具---结构式语言、判断表和判断树;数据库逻辑设计的工具---数据存数结构规范化;数据存取分析的工具---数据立即存取分析图

49、数据字典:就是将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储存、处理功能和外部实

体等的详细情况加以记录,并按照一定方式进行排列所形成的一部关于数据的字典。

50、数据字典的建立方式:人工方式、自动方式和半自动方式

51、数据字典6类条目: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外部实体和处理功

52、数据字典的作用:1按各种要求列表2相互参照,便于系统修改3由描述内容检索

名称4一致性和完整性检验

53、1NF:指在一个关系中没有重复出现的数据组项,即关系中的每一个属性都是不可

分的数据项

54、2NF:如果在一个满足一范式的数据结构中,所有非关键字数据元素都完全依赖于

整个关键字,则称它是第二规范形式。

55、3NF:在所有的非关键字数据元素之间,不存在函数依赖关系,则称为第三规范化

形式。

56、数据仓库的特点:1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2数据仓库是集成的3是非易失的4是

随时间变化的

57、粒度:是指数据仓库的数据单位中保存数据细化或综合程度的级别。

58、数据分割:是指把数据分散到各自的物理单元中去。

59、数据存储分析:运用数据库存取的理论知识,结合新系统的实际条件进行分析,与

用户商量,舍去一些不重要的和难以实现的查询项目,确定有哪些实时查询,画出相应的数据立即查询存取图。

60、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概述、现行系统分析、新系统逻辑设计、系统数据分析、

数据量估计、数学模型及说明、运行环境规定、用户领导审批意见

61、系统设计的任务:总体设计阶段是完成对系统总体结构和基本框架的设计;详细设

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总体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将设计方案进一步详细化,条理化和规范化。

62、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保证实现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的各项指

标,即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可修改性、灵活性、通用性和实用性。

63、系统设计的质量评价标准:运行效率、可靠性、可修改性、灵活性、通用性和实用

性等,其中前3项是最主要的指标。

64、结构化系统设计使用的基本工具:结构图、一组系统设计原则、两个设计策略

65、模块:将能够执行某项动作的若干条程序语句,看作一个模块。

66、模块的属性:输入和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内部数据

67、耦合:两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68、耦合的类型:简单耦合、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

69、模块耦合的程度比较:可读性,可维护性,扩散错误的能力,公用性

耦合形式:简单耦合(好,好,弱,好);数据耦合(好,好,弱,好);控制耦合(一般,不好,一般,不好);公共耦合(最差,差,强,最差);内容耦合(最差,最差,最强,最差)

70、内聚性:是度量一个模块功能强度的相对指标

71、内聚类型:功能组合—功能内聚;顺序组合—顺序内聚;通信组合—通信内聚;过

程组合—过程内聚;暂时组合—暂时内聚;逻辑组合—逻辑内聚;偶然组合—偶然内聚72、模块组合形式的比较:块内联系:耦合性;可读性;可修改性;公用性;评分。功

能组合(低;好;好;好;10)顺序组合(低;好;好;较好;9)通信组合(较低;

较好;较好;不好;7)过程组合(一般;较好;较好;不好;5)时间组合(较高;一般;不好;差;3)逻辑组合(高;不好;差;差;1)偶然组合(最高;最差;最差;

最差;0)

73、模块分界的原则:按功能分解

74、模块的扇出:表达了一个模块与其直属下级模块的关系

75、模块扇出的影响:直接影响着系统的高度

76、模块的扇入:表达了一个模块与其直属上级模块的关系

77、模块扇入的影响:说明系统的通用情况,模块的扇入系数越大,表明共享该模块的

上级模块的数目越多,通用性越强。

78、模块的深度:表示系统结构中的控制层数

79、模块的宽度:表示系统的总分布,即同一层次的模块总数的最大值

80、系统设计策略是使用范围---:事务分析一般用于高层数据流程图转换成结构图,

它能够把一个大的、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简单的系统;变换分析一般用于将低层数据流程图转换成结构图,变换分析可将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功能分解成具有输入、中心变换、输出功能的简单模块。

81、代码:就是代表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名称、属性或状态符号。

82、代码的作用:识别功能;处理功能;利用代码可以节省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提高运

算速度;利用代码可以调高系统的可靠性

83、编码设计的原则:唯一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和稳定性;简单性;适用性;规范性;

易于修改性;标准化与通用性

84、数据库设计:就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

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

85、数据设计的步骤: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

库实施;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86、输出设计的内容与步骤:确定输出内容;选择输出设备与介质;确定输出格式

87、输入设计的原则:最小量原则;输入过程简洁性原则;检验原则;尽早使用处理形

式的原则

88、输入设计的内容和步骤:确定输入数据内容,确定数据的输入形式,确定输入数据

的记录格式,对输入设计的正确性检验进行实际,确定输入设备和介质

89、系统实施的任务:设备的购置和安装;程序的编制与测试;数据的录入;人员的培

训;系统的测试、调试与转换

90、系统实施计划的制定主要考虑:1工作量估计2实施进度安排3系统人员的配备和

培训计划4系统实施的资金筹措和投入计划

91、程序化机构设计的方法: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逐步求精

92、层次模块图与程序流程图、系统结构图的区别:层图不同于程图,前者不反映数

据流向,也不反映判断或循环逻辑,也不反映模块的执行次序,它只反映程序的功能,以及在这个程序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只反映程序中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层图反映了程序要执行的功能,而程图只反映了程序执行的过程。前者强调要做什么,后者强调如何去做,即逻辑与物理的关系。

层图中的模块和结构图中的模块不相同,一个程序的层次模块图中的模块,相当于结构化程序图中的一个控制结构,因此它很小,很简单,可以用较小的程序语句来实现该模块的功能,是一个子程序或一个程序段。在系统结构图中的每一个模块,至少是一个程序或一组程序,通常一个子程序或程序段不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出现在结构图中。

93、测试:就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93、测试的任务与手段:任务---预防软件发生错误;发现并改正程序错误;提供错误诊

断信息。手段---人工测试和计算机测试

94、测试的方法:动态测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静态测试(程序审查会、人工运

行、静态检查)

95、软件测试的步骤:单元测试、子系统测试、功能测试---有效性测试、系统测试、安

装测试、验收测试

96、调试的方法:试探法、回溯法、折半查找法、归纳法、演绎法

97、调试与测试的区别:调试是程序完工前的工作,调试前的程序一般都不是正确的,

调试后才是正确的。测试是程序基本完成以后的步骤,一般是作为正确性验证的,测试可能会发现问题,但是应该不会满是问题。

98、系统转换前的准备:数据的准备、文档的完善、人员培训、

99、系统转换的3种方式及优缺点:1直接转换方式,优点是转换简单,费用最省。缺

点是风险大。2并行转换方式,优点是转换期间工作不间断,而且新旧系统可以相互对比、审核、可靠性强,风险小。新旧系统并行运行期间,可以对用户继续进行培训、规范用户的行为、检查并改进系统的功能,新系统运行的成功率较高。缺点是费用高。3分段转换方式,优点是既可以防止直接转换产生的危险性,又可以避免并行转换方式费用高,这种方式转换平稳、可靠,易于管理。缺点是在混合运行过程中,必须事先很好地考虑它们的接口。

100、系统维护的内容:硬件的维护;软件的维护;数据的维护

101、系统维护的过程:建立维护组织、安排计划、系统维护实施、系统维护文档的简历102、系统安全与保密的内容:数据或信息的安全与保密;软件的安全;硬件设备的安全;

运行的安全

103、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与内容:目的---检查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检查系统的设计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如何;检查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提出系统改进和扩充的方向;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对系统状况作出综合评价;系统对企业管理工作起了什么作用;还有什么缺点和问题;应从什么方面改进,扩充什么功能。内容---组织管理、系统运行、经济情况、技术情况、审计评估

104、系统评价的目的:检查系统目标、功能及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如何;检查系统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检查信息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包括人、财、物,以及硬件、软件资源等的使用情况;检查系统的使用过程;检查评审和分析的结果,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105、系统评价的指标:经济指标、性能指标、管理指标

106、决策支持系统DSS的特征:处理半结构化问题为主;系统本身具有灵活性;多数为联机对话式的。

107、MIS与DSS的区别与联系:DSS与MIS的目标一致,起点不同,DSS的目标是MIS本来就要追求的目标之一,只是这个目标具体实现是在DSS阶段。

108、结构式语言、判断树、判断表的比较及应用:比较---1、从掌握这项工具的难易程度看,判断树最容易被初学者接受,易于掌握;结构式语言的难度居中;而判断表的难度最高。2、对于逻辑验证,判断表最好,它能够把所有的可能性全部考虑到,能够澄清疑问;结构式语言较好;而判断树不如这两项。3、从直观表达逻辑看,特别是表达判断逻辑结构,判断树最好,它用图形表达,一目了然,易于和用户讨论;结构式语言居中;而判断表的表达能力最低。4、作为程序设计资料,结构式语言的判断表最好,而判断树却不如这两项工具。5、对于机器可读性,也就是计算机自动编程程序,判断表和结构式语言的机器可读性最好,能够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程序;而判断树却不好,没有这种可读性。6、对于可修改性,结构式语言的可修改性较高;判断树居中;而判断表的可修改性最低。应用---1、对于一个不太复杂的判断逻辑,也就是说,条件只有两个或3个,条件组合最多只有15个,相应的动作也只有10个左右,使用判断树最好。

有时可以判断表转换成判断树,便于用户检查。2、对于一个复杂的判断逻辑,也就是说,条件很多,组合也很多,相应的动作任意多个,使用判断表最好。3、如一个处理功能既包含了一般的顺序执行动作,又包含了判断或循环逻辑,则使用结构式语言最好。

详细版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 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那些方面能给管理提供支持? (1)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2)信息技术是现阶段对企业组织进行改革的有效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向扁平式结构的非集中管理转变。 “扁平化”管理的实质是“信息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组织内部信息交流的成本,从而使纵向(金字塔)的官僚体制开始崩溃”,“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距离缩小和最终向合一回复”。 2.为什么说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1)所谓人造系统,是指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一系列的要素做出有规律的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例如计算机系统,生产系统和运输系统等。实际上,大多数系统属于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而且许多系统有人参加,是人—机系统。 (2)信息系统看起来是一个人造系统,但是它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往往不以设计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有其内在规律,特别是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了解自然系统的运行规律及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建立和发展信息系统的关键。 第二章 1.你认为应该怎样定义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2)(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社会技术系统。) (3)特点: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2.简述应用环境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这里,环境是有关组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 一、生产过程的特征: 由于不同的生产特征决定着企业开发应用管理系统时应当贯彻的管理思想,因而必须在系统进行总体规划之前进行认真分析,才能保证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二、组织规模: 组织规模是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决定着系统应用的目标和规模,因而,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根据组织规模确定系统的规模和目标是系统分析人员的重要任务。组织规模即组织的大小。 三、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管理的规范化是管理组织、过程等的学科性与合理性的要求。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为明显。 四、组织的系统性: 一个系统性的组织,管理过程是系统化的,可以被准确地描述和量化,能够产生与决策控制过程相关的数据。这样的系统的管理和决策能够在各管理环节的支持下准确进行。 五、信息处理与人: 在信息处理中,计算机的长处:能保存大量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筛选、分析;能够仿真应用环境和真实的管理系统;能够产生各种方案的可行解,自动淘汰非优解。 人在信息处理中的特点: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善于处理各种与人有关的问题。 3.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如何协调人与系统的关系? 在信息处理中,要充分考虑人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的这个特点。在系统设计中,努力保持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和谐,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信息系统。人际和谐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人性化界面;人与机器的合理分工;提高中端用户的计算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整理

管理信息系统 考试题型:单选、判断、简答、计算和论述。(数据库设计、画图、关系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基于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通信技术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系统性的新兴学科。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三大资源:信息、物质、能源 1、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特征:(1)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2)是可以通讯的。(3)信息形成知识。 知识就是反映各种事物的信息进入人脑,对神经细胞产生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数据(Data)也称资料,是指那些未经加工的事实或是着重对一种特定现象的描述。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 区别: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信息是那些经过某种方式加工或以更具意义的形式提供的数据。 2、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 3、信息系统的发展: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特点:计算机化目的:提高效率(2)管理信息系统(MIS)特点:高度集中、定量化。 (3)决策支持系统(DSS)面向决策的信息系统IDSS、GDSS.智能信息系统网络化、智能化 (4)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化 4、决策问题的类型: (1)结构化决策--简单、直接、有固定的规律和通用模型、自动化(2)非结构化决策--复杂、无固定规律和通用模型、临时性 (3)半结构化决策--介于1.2之间

5、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 情报活动阶段---确定问题;设计阶段----找出解决方案;选择阶段----选 出解决方案;实施阶段---实施方案 6、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问题: -MIS的挑战的内容:企业应该做的事;客户的价值要素;信息技术的作 用;提高企业文化,培养员工;政府如何促进其应用和发展。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 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 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 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是把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是一个管理系 统,一个社会系统。 特点: 是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 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 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2、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 层次内容 战略管理确定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总方针、企业的组织 层次、决定企业的任务 管理控制(战术管理)包括资源的获得与组织、人员的招聘与训练、 资金的监控等 运行控制有效地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在预算限制内活 动 业务处理涉及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信息系统的分类:(略) ? 国家经济信息系统 ?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总结。

第一章商务信息系统基础 一.名词解释( 15′) 1.信息系统 由人员、硬件、软件、通信网络、数据资源和规章制度组成的,在组织 中用于存储、收集、转换以及传播信息。 基本作用:支持业务流程和企业运营、支持员工和管理者的决策制定、 支持为获得竞争优势而制定的战略 类型:运营支持系统(事物处理,过程控制、企业协作)、管理支持系统 (管理信息,决策支持、主管信息)、其他类型的信息系统(专家系统、 知识管理、职能企业、战略信息) P26模型:依靠人力资源(终端用户和信息系统专家)、硬件资源(机器 和媒介)、软件资源(程序和步骤)、数据资源(数据库和知识库)和网 络资源(通信媒介和网络支持)来执行输入(数据资源)、处理(把数据 加工成信息)、输出(信息产品)、存储(数据资源)和控制(系统性能)等活动,把数据资源转化为信息产品。 2.系统 一组相关的元素,在有组织的转换过程中,通过接收输入好生成输出一 起实现共同的目标。 基本功能:输入、处理、输出 3.反馈、控制 4.电子化业务 5.内联网 二.填空题( 15′) 1.20c80年代至90年代,信息系统出现的新的作用是信息系统的战略作用_ __。 三.应用题( 20′) 1.在过去的40年中,企业的信息系统有哪些主要变化?你认为在未来的10 年里会有什么主要变化? 2.如今的公司如何运用互联网、内联网和外联网支持企业活动?

第二章 信息技术的应用: (1)构建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建立一个通过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的战略发展企业价值的公司。 (2)重组业务流程。指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已达到成本、质量、速度和服务的改善。 信息技术是主要组成部分,能支持工作流程设计、作业需求和组织结构的创新性改变。 (3)成为敏捷企业。通过提供宽广的产品范围和快速的产品更新在市场中获利,还能提供个性化及任意批量的产品订单。 主要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并与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公司合作将产品高校推入市场。 (4)创建虚拟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将人、组织、资产和创意联系起来的一个组织,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企业沟通、协作和所需信息流提供支持。 (5)建立知识创新型公司,主要利用到两种类型的知识。一种为显性知识即数据、文档和通过笔录或电脑存储的信息等。另一种为隐性知 识,即员工自身掌握的技术经验等。 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中,以支持业务知识的创新以及这些知识与新产品、服务及业务流程的整合。 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争战略:锁定客户和供应商,形成转换成本,提高进入壁垒,以及发挥对信息技术投资的杠杆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包含:企业智能、信息的创建、共享和管理和文档管理。 公司应该如何借助IT变得更加敏捷? (1)客户敏捷:在挖掘创新机会时,具备发挥客户作用的能力。利用IT建立和强化客户虚拟社区的技术。 (2)合伙敏捷:在探索、利用创新机会时,具备调节资产和知识等的协作能力。IT技术使公司间的协作更加便利 (3)运营敏捷:在挖掘创新机会时,具备快速、准确和低成本等功能。IT帮助实现业务流程模块化和集成化的技术。 ③简述虚拟公司战略的优势 (1)与所有联盟伙伴共向基础设施和分担风险;将互补的核心竞争力连接起来;通过共享,缩短将实现变成收益的时间;真假设施和市场覆盖面;获得进入新市场的能力,共享市场,共享客户忠诚;从销售产品转变为推销解决方案。 (重要,客户为中心,大题)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价值关键是:保持客户忠诚度、预测客户未来需求、回应客户关注的问题、提供高质量的客户服务。

管理信息系统范例-保险理赔业务系统

保险理赔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1.现行系统概述 开发背景 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中心分公司自2005年9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济宁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保民生平安为已任,坚持培养优良团队,建设精品公司的发展目标,坚持服务客户、成就员工、回报社会的保险服务宗旨。三年累计完成各项保费收入6400万元,赔付客户各类保险损失3530万元,交纳税金350万元,为济宁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1月,公司被济宁市中区区委、区政府评为“十强服务企业”。公司总经理当选为济宁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在知识经济时代,保险业正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而信息化建设正是促进保险公司快速发展的基础。 保险公司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能加快信息流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有效管理。目前,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中心分公司的理赔部门每天都需要收集、处理、传递和存储大量信息,急需一个统一的平台完成业务、数据和客户服务等内容的集成处理,进而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管理能力。 组织结构分析 永安保险公司济宁分公司现有员工200余人,下设业管中心、理赔中心、财务中心、行管中心、业务中心、人力资源部及营销服务部等部门。通过在永安保险公司的实习调研,画出了该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组织结构图 现行系统运行状况分析 目前,永安保险公司的理赔业务系统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化的管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

足:各环节的操作衔接不够,造成一些重复操作;查询功能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如果查询时间跨度过长则需输入好几项基本信息才能调阅;各环节操作时间在查询项内得不到充分体现等。所以需要针对理赔业务的特点,重新开发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建立数据库,把所有业务处理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紧密关联起来,从而提高理赔服务的时效性,将合适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环节中体现出来,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2.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目标与需求分析 如何优化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加快公司内部机构之间以及与公司外部的沟通对公司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工作效率的提升必然会提高企业的效益,从而实现财务经营上的增收节支,同时,也会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设保险理赔业务处理系统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客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新系统立足于保险公司理赔部,对客户、保单、报案、核赔和结案进行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员工的日常工作提供方便,使其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保单、报案、查勘定损、核赔、结案等信息的录入、修改和查询,加快公司内部信息流动的速度;新系统的报表生成和打印功能相比较传统的处理方式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确保数据准确的同时可以提高辅助决策的科学性;新系统还应具有用户管理功能和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以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总之,新系统应能解决传统处理方式下工作量大、步骤繁琐等问题,同时也能避免数据不一致和数据查询困难等问题的发生。 (1)保单信息管理 保单基本信息:客户初次投保时需要输入相关的保单基本信息,主要应包括新生成的保单编号、投保日期、起保日期、终止日期、业务员编号、争议处理、险类、销售渠道、应交保费。其中争议处理、险类、销售渠道有规定的种类,所以在系统设计时应考虑以下拉列表的方式实现选择;业务员编号应根据业务员信息的改变而自动查询并显示不同的信息。 标的信息:客户初次投保时,在输入完保单基本信息后,还应输入标的信息。标的信息是保单基本信息的明细,应用保单编号来标识,虽然表面上造成了数据库表的冗余,但却为保险行业系统的业务处理提供了方便,进行标的信息管理是调研分析的结果。标的信息还包括行驶证车主、被保险人与车辆关系等。 投保人信息:客户初次投保时需要输入的自身相关信息。 被保人信息:客户初次投保时需要输入的被保人相关信息。 (2)理赔部管理 业务员信息:需要输入的理赔部业务员的相关信息。 被保人信息:客户初次投保时需要输入的被保人相关信息。 (3)报案管理 报案信息录入:客户拨打报案电话后,由业务员输入有关报案信息,主要应包括:报案号、保单编号、出险日期、出险地点、投案人、投案方电话、报案时间、就诊医院。其中保单编号要在已有的保单编号中选择。 报案信息浏览:查看报案信息,并可以对报案信息进行删除或修改。 (4)查勘定损管理

全国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全国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和信息技术不断融合的产物是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新系统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的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一体化集成系统(数据一体化和系统开发的一体化),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为技术基础。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1 )按核心业务活动分类:电子业务系统(服务于组织的内部管理),电子政务系统(政府部门的政 务管理活动和服务职能),电子商务系统(商贸活动) (2)按数据处理方式分类(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 (3 )按管理应用层次分类(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 (4 )按行业和业务职能分类(行业:铁路、林业、电力、港口、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职能: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统计、人力资源等职能管理信息系统。)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 )功能结构(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均有明确的目标,并由若干具体功能组成。为了完成这个目标,

各功能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表现出系统的特征,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 2 )概念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的传输,加工,存储等任务],信息用户[信息的最终使用者], 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维护等工作]四大部件。) ( 3 )职能结构(纵向视角:战略计划层[任务:为企业战略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提供辅助决策功能],管理控制层[任务:为企业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提供用于衡量企业效益,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企业资源分配方案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执行控制层[任务:确保基层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效的进行]。横向视角(职能):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财务会计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综合视角[职能和管理层次]。) (4 )软硬件结构(硬件:机器的实体部分;软件结构:计算机的灵魂和思想,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 5 )网络计算结构(四种网络计算模式:中央主机集中分时处理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机/ 服务器模式C/S 、浏览器/ 服务器模式B/S ) B/S 模式工作原理:在B/S 模式中,客户端运行浏览器软件。浏览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 服务器提出访问数据库的要求,Web 服务器接受客户端请求后,将这个请求转化为SQL 语法,并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得到请求后,验证其合法性,并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Web 服务器,Web 服务器再一次将得到的所有结果进行转化,变成HTML 文档形式,转发给客户端浏览器以友好的Web 页面形式显示出来。 C/S 模式结构、工作原理、特点:CS 模式是一种两层结构的系统:第一层是在客户机系统上结合了表示与业务逻辑;第二层是通过网络结合了数据库服务器。CS 模式主要由客户应用程序、服务器管理程序和中间件三个部分组成。首先,交互性强是CS 固有的一个优点。在CS 中,客户端有一套完整应用程序,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其次,CS 模式提供了更安全的存取模式。由于CS 配备的是点对点的结构模式,采用适用于局域网、安全性可以得到可靠的保证。而B/S 采用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这种开放的结构模式,并采用TCPIP 这一类运用于Internet 的开放性协议,其安全性只能靠数据服务器上管理密码的数据库 来保证。由于结构上比BS少一层,对于相同的任务,CS完成的速度总比BS快,使得CS更利于处理 CS 在逻辑 大量数据由于客户端实现与服务器的直接相连,没有中间环节,因此响应速度快。同时由于开发是针 对性的,因此,操作界面漂亮,形式多样,可以充分满足客户自身的个性化要求。但缺少通用性,业务的变更,需

管理信息系统重要知识点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 第一章信息系统与管理 1、什么是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是这些物理符号的组合。它是可识别的、抽象的符号。 2、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 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与联系 数据是符号,是物理性的,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之后所得到的并对决策产生影响的数据,是逻辑性(观念性)的;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有意义的表示。 同一数据,每个人的解释可能不同,对其决策的影响也可能不同。决策者利用经过处理的数据作出决策,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遭受失败,关键在于对数据的解释是否正确,不同的解释往往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目的。 5、信息的特征: a.事实性。b.时效性。c.不完全性。d.层次性。 e.可变换性。f.价值性。 6、系统的概念 通常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 (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必须产生整体功能。 7、系统的组成部分 系统作为一个抽象模型从宏观上看一般有输入、处理和输出三部分组成。 8、信息系统 以信息现象和信息过程为主导特征的系统称为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9、信息系统的类型(按处理的对象): 1.作业信息系统 业务处理系统(产量统计、成本计划) 过程控制系统(生产过程中数据的监测) 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邮件、印刷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 10、决策 决策: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决策科学的先驱西蒙教授指出:以决策者为主体的管理决策过程经历3个阶段:情报、设计、选择。 11、决策的四个阶段 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实施活动阶段 12、决策问题的类型 1.结构化决策: 简单、直接、有固定的规律可循 2.非结构化决策: 复杂、没有固定规律可循。 3.半结构化决策: 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可适当建立模型,但无法确定最优方案。

保险理赔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代码:课程设计 保险理赔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报告 姓名: 学号: 学院: 年级专业: 完成日期:2016年5月29日

目录 1概述 (1) 1.1系统开发背景 (2) 1.2系统目标和开发可行性 (2) 1.2.1系统目标 (2) 1.2.2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3) 2 系统需求分析 (4) 2.1组织结构分析 (4) 2.2理赔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5) 3 系统结构设计 (6) 3.1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6) 3.2系统软硬件配置及数据库系统设计 (7) 3.2.1系统软硬件配置 (7) 3.2.2数据库系统设计 (7) 4系统数据库及数据结构设计 (8) 4.1基本表结构 (8) 4.2输入设计 (8) 3.3输出设计 (8) 5系统实施案 (9) 5.1系统切换案 (9) 5.1.1系统部署 (9)

5.1.2应用部署 (9) 5.1.3数据迁移案 (9) 5.1.4应急案 (9) 5.2人员培训案 (9) 5.3系统开发与实施进度图 (11)

1概述 保险理赔是保险人在保险标的发生风险事故后,对被保险人提出的索赔请求进行处理的行为。保险理赔业务信息是管理工作中至关晓红要的工作组成部分,是保险理赔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保险理赔信息的管理是按其形成和使用规律,运用一系列的网上技术手段,把保险理赔业务中各个环节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统计、分析及推理,从而得出有利于今后的理赔业务工作的新信息。保险理赔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很健全的制度,保险理赔可以让个人和集体的损失降到最低能让生活和生产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理应重视保险理赔的发展,这也成了开发保险理赔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并且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相比的情况下年国公司在理赔信息技术的应用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开发保险理赔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也为保险理赔业务提供配套的网络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对基层保险公司进行信息建设,促进基层公司业务和管理协调发展,已成为保险公司信息化发展向。传统的手工单证归档管理和手工操作计算机签保单的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保险发展的需要。对保险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对于保险公司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其综合竞争实力、提高保险行销人员的业务素质等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1.1开发背景 随着我国的入世以来,国保险公司将和国外保险公司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运用和管理,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而使被保险人财产受到损失或人身生命受到损害时,或保单约定的其它保险事故出险而需要给付保险金时,保险公司根据合同规定,履行赔偿或给付责任,由以往的a、立案查勘;b、审核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重点讲解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1、数据的定义:数据是存储在某种媒介物上的可以鉴别的符号。 三内容:符号性、客观性和依赖于媒介物。 2、信息的定义:信息是被处理成具有对接收者有意义形式的数据,它对当前或未来的行动或决策具有实际 的或感觉到的价值。 三个层次:语法性、语义性和语用性。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选择/简答) 1)数据是对客观对象的记录,而信息则是数据的意义。 2)联系。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地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 义,才能成为信息。 3)区别:数据是纯客观的,是对某一事实不经解释的原始反映,单纯依靠数据我们无法判断它是否 与我们的活动有关。信息则是经过人们处理后的数据,能够传递某种意义,它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要求,能对人们的决策或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4)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意义。 信息的性质。反映性(真伪性)、可分离性(时效性)、共享性和时滞性。 4、信息的质量 1)定义:由它对人的行为的激励程度和在决策活动中的作用来决定;由它对人的行为和决策所产生 的价值来决定。信息是组织中最富价值的资源之一。 2)特征 信息的时间特征(可能为简答):及时性和新颖性。 内容特征:准确性、相关性和完整性。 形式特征:详尽性和呈现性。 5、信息的生命周期:需求、获得、服务、退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对应6个环节:信息的收集、传输、 加工、存储、维护、使用来加以实现。 1)信息收集。 i.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可以把信息收集工作分为原始信息收集和二次信息收集两种。 ii.原始信息收集是指在信息发生的当时、当地,从信息所描述的实体上直接把信息取出,并用某种技术手段在某介质上记录下来。 二次信息收集则是指手机已经在某种介质上,与所描述的实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已分离的信息。 iii.原始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是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所需要的信息收集起来,记录 下来,做到不漏、不错、不延时。 二次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目的地选取或抽取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正确 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iv.在衡量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时,下列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A.它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否完善; B.准确程度和及时性如何; C.具有哪些校验功能; D.对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或其他各种破坏因素的预防及抵抗能力如何; E.录入手段是否方便易用; F.对于信息收集人员和录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如何; G.整个信息收集和录入的组织管理是否严密、完善等等 2)信息传输 i.信息传输有时间传输和空间传输两种方式

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当今全球商业中的信息系统 1.互补性资产是指确保基本投资获得价值的资产。如要实现汽车价值,就需要大量互补性资产投资,注入高速公路、马路、加油站、维修设施,以及制定标准和管理司机的一套法律规范体系等。 2.商业模式描述的是企业如何通过生产、运输和销售产品或服务创造财富。 3.业务流程是指组织按照时间顺序开发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系列任务和行动,以产生特定的业务结果以及组织与协调业务活动的特定方式。 4.信息系统如何转变业务,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 答:电子邮件、网络会议、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成成为开展商务活动的基本工具。信息系统是快节奏供应链的基础。互联网让许多企业实现了在线采购、销售、广告和收集客户反馈。通过核心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组织均正在逐渐演化成数字化公司,努力试图变得更有竞争力和富有效率。互联网让我们可以大大降低生产、采购成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产品,从而刺激了全球化发展。信息系统发展的新趋势包括:新兴的移动数字平台、在线的软件即服务(SaaS)和云计算等。 5.什么是互补性资产?为什么互补性资产在确保信息系统提供给组织真正的价值上是必不可少的? 答:为了从信息系统中获得有意义的价值,组织在投资技术的同时必须辅以对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互补性资产投资。这些互补性资产包括新的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组织文化和管理行为、合适的技术标准、规则和法律等。当企业投资新的信息技术时,企业除非进行适当的管理和组织变革以支持该技术,否则不太可能获得高回报。 6.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为什么做服务?是哪两个学科交叉结合的?依赖于什么学科发展? 答:信息系统:从技术的角度看,信息系统从组织内外部手机、储存和分发信息,以支持组织的各项职能和决策、沟通、协调、控制、分析和可视化。信息系统通过三个基本活动——输入、处理和输出,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从业务角度看,信息系统是为公司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是一系列获取、处理和分发信息的增值活动的一部分,管理者可利用这些信息改善决策制定,提升组织绩效,最终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应对公司面临的问题或挑战的解决方案,包含管理、组织和技术三个维度要素。(信息系统的管理要素涉及领导力、战略和管理行为等方面的内容,信息系统的技术要素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管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包括互联网),信息系统的组织要素涉及如组织层次、职能分工、业务流程、文化和政治利益团体等内容) MIS是对企业和管理中信息系统的研究。MIS在解决信息系统开发有关的问题之外,还要处理公司内管理者和员工使用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系统应用的影响问题。MIS这一术语也可指为中层管理服务的一类特定的信息系统。MIS 为中层管理人员提供关于组织当前运行情况的报告,中层管理人员使用这些信息来监督和控制业务,并预测未来的绩效等。MIS通常回答的是常规性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都是预先设定,并有一套预先确定的程序来解答的。 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结合的。由于信息系统研究涉及技术和行为学

《管理信息系统》考点整理

第一章 1、现代企业管理变革: (1)战略化趋势:战略的制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企业依赖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是其重要的战略选择。 (2)信息化趋势:组织管理重心从物资管理、资本管理向信息管理转移信息成为与物质、能源并列的三大资源。企业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收集能力,更要有信息分析、传递和利用的能力。 (3)人心化趋势:以”人”为”本”! (4)柔性化趋势:“刚性管理”到“弹性管理” 2、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就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就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3、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明确描述、编码、记录且易于传递和共享的技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员工的内心模式或信念,包括且也、员工的经验、技术、文化、习惯等通常无法直接辨认,保存于个人身上、过程、关系等形式中,难以通过文字、程序或图形具体向外传达,此类知识的传递较为困难。(靠实践中摸索和体验获得,可意会不可言传) 4、信息的三个维度;时间、内容、形式。(简答:课本P6) 5、系统是指在一定环境中,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点: (1)、集合性:多要素组成的整体,以整体最优为原则,1+1>2 (2)、目的性:为完成某特定预期目标,决定系统要素组成和结构 (3)、相关性:各元素相互联系和作用,联系决定运行机制。 (4)、环境适应性: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否则淘汰 系统的分类: (1)、自然系统:自然而非人力形成系统-天体、血液循环等。 (2)、人造系统:人为建造系统-生产系统/运输系统/管理系统 (3)、复合系统:自然和人造相结合系统-农业、水利。 6、信息系统(IS)是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其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IS的发展过程)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EDPS (2)、管理信息系统 MIS (3)、决策支持系统 DSS (4)、企业集成化系统 7、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安东尼金字塔模型:战略层-战略层MIS;战术层-战术层MIS;作业层-作业层MIS)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企业管理信息中,每日销售量统计信息属于:战术信息 2确定企业组织目标,制定公司长远发展规划等的信息,一般属于_战略____层信息。特点是(使用频率低 21.信息是分层次的,使用频率较高、大多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属于_ 执行层__层信息。 22.完成或达到某些目标的特性是系统的________目的______性。 2.一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以:人员为主导的系统 3.管理控制职能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获取对于预定指标的:偏差信息 4.无线传输介质的是:卫星通信,微波,红外线,激光 有线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 5.下列选项中,由ARPANET网发展过来的网络是:INTERNET(互联网)原型法的主要优点: A.便于满足用户需求 B.开发时间短,效率高生命周期法优点:A目标明确,开发过程易于控制B质量保障措施完备C 系统正确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D.开发文档齐全 ;缺点的是(系统开发周期过长) 缺点:A系统开发跟不上需求的变化,系统开发周期过长B逻辑设计到物理设计跨度大C文档化工作大 在面向对象技术中,将数据和操作_合并____在一起作为一个对象 面向对象法的主要优点包括:A与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B稳定性好C可重用性D可维护性好。 9.系统详细调查需要弄清现行系统的基本逻辑功能和(信息流程) 10.系统分析详细调查需要了解的最主要内容为(现行系统的基本逻辑功能 ) 29.初步调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从总体上了解原系统的基本功能_____和信息__需求___。 11.模块结构图中,表示模块的符号是(矩形框 ) 12.如果数据流程图呈束状结构,则称它为(事务型数据流程图) 33.模块的导出类型分事务型和__变换____型。 34.变换型数据流程图通常可以明显地分成输入、__处理__和输出三部分。 11.采用事务分析法进行模块结构图设计时,首先应设计出(.顶层模块 ) 13.某学生的代码(学号)为2009001,这个代码属于( 层次码) 12.某商 场用TV-A-28表示28英寸A等彩色电视机,这种代码属于( 助记码)14.数据库设计的起点是(用户需求分析 )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 信息系统和管理 一、信息和信息化 信息化:源于60年代的日本。 内涵:一是指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而高一层次则指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的开发、利用、处理、管理、 服务等方式的完善和现代化。从外延的角度来说,他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信息环境。 信息高速公路:1993年美国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通常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数据:是用于记录、描述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 的区别与联系: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表述形式;数据符号单独表示时没有任何含义,只有把它们放入特定的场合进行解释和加工,才能 使其具有意义并升华为信息。 信息的性质:普遍性 可转化性 客观性 可分享性 时效性 可传播性 相对性 不确定性 层次性 难度量性 动态性 有价值性 管理信息的层次:按照管理的层次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二、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系统: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 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信息系统的两大类型: 作业信息系统:处理组织的业务、控制生产过程和支持办公事务,并更新 有关的数据库。(业务处理、过程控制、办公自动 化) 管理信息系统:对一个组织(单位、企业或部门)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 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

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 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和决策。 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一)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阶段 (二)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 (三)决策支持系统(DSS)阶段 三、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 决策: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 动。 决策过程: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实施活动阶段 策问题的类型:结构化决策,简单、直接、有固定的规律可循;非结构化决策,复杂、没有固定规律可循;半结构化决策,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可适 当建立模型,但无法确定最优方案。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 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 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 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 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及概念图,我们可以得出: MIS是一个人机系统; 一体化或集成系统; 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 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数据,辅助决策; 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在某些时候,某些组织,只用了管理信 息系统的一部分即子系统的概念。 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提供信息为组织的管理服务,是一个人机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结合,是一个综合系统,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从广义概念上阐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两 类:基于管理职能的结构,基于管理层次的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是两种分类的综合,基于 管理任务与智能的分类。 基于管理任务的分类 基于管理智能的 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流程图和业务流程图

1.采购部查询库存信息及用户需求,若商品的库存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则编制相应的采购订货单,并交送给供应商提出订货请求。供应商按订单要求发货给该公司采购部,并附上采购收货单。公司检验人员在验货后,发现货物不合格,将货物退回供应商,如果合格则送交库房。库房管理员再进一步审核货物是否合格,如果合格则登记流水帐和库存帐目,如果不合格则交由主管审核后退回供应商。 画出物资订货的业务流程图。(共10分) 2.在盘点管理流程中,库管员首先编制盘存报表并提交给仓库主管,仓库 主管查询库存清单和盘点流水账,然后根据盘点规定进行审核,如果合格则提交合格盘存报表递交给库管员,由库管员更新库存清单和盘点流水账。如果不合格则由仓库主观返回不合格盘存报表给库管员重新查询数据进行盘点。 根据以上情况画出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共15分) 3.“进书”主要指新书的验收、分类编号、填写、审核、入库。主要过程:书商将采购单和新书送采购员;采购员验收,如果不合格就退回,合格就送编目员;编目员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的分类编号,填写包括书名,书号,作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的入库单;库管员验收入库单和新书,如果合格就入库,并更新入库台帐;如果不合格就退回。“售书”的流程:顾客选定书籍后,收 银员进行收费和开收费单,并更新销售台帐。顾客凭收费单可以将图书带离 书店,书店保安审核合格后,放行,否则将让顾客到收银员处缴费。 画出“进书”和“售书”的数据流程图。 进书业务流程:

进书数据流程:

售书数据流程: 4.背景 报损处理,即这些货品清除出库房。具体报损流程如下:

5. 工具等产品,其流程描述如下: 库存台账并记录出库流水账。 (1)根据以上描述,绘出生产资料“出库”的业务流程图。(10分)(2)根据上题的业务流程绘出生产资料“出库”的数据流程图(5分)

[信管网]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师各章节重点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教材结构 第一章信息化基础知识 1、信息化基础知识 2、电子政务 3、企业信息化 4、商业智能 第二章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1、信息系统服务管理体系 2、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 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4、ITIL与IT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 第三章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1、信息系统集成简述 2、信息系统建设 3、软件工程 4、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5、软件架构 6、典型应用集成技术 7、计算机网络知识 第四章项目管理一般知识 1、什么是项目 2、项目的组织方式 3、项目生命周期 4、典型的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 5、单个项目的管理过程 6、项目管理高级话题 第五章立项管理 1、立项管理内容 2、建设方的立项管理 3、承建方的立项管理 4、签订合同 第六章项目整体管理 1、项目整体管理的主要活动和流程 2、项目启动 3、编制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

4、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5、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 6、监督和控制项目 7、整体变更控制 8、项目收尾 第七章项目范围管理 1、产品范围与项目范围 2、编制范围管理计划 3、范围定义 4、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5、范围确认 6、范围控制 第八章项目进度管理 1、项目进度管理概述 2、活动定义 3、活动排序 4、活动资源估算 5、活动历时估算 6、制定进度计划 7、项目进度控制 第九章项目成本管理 1、项目成本管理概述 2、制定项目成本管理计划 3、项目成本估算 4、项目成本预算 5、项目成本控制 第十章项目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基础 2、制定项目质量计划 3、项目质量保证 4、项目质量控制 第十一章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2、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编制 3、项目团队组织建设 4、项目团队管理

全国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点总结.doc

全国自考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和信息技术不断融合的产物是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新系统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的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一体化集成系统(数据一体化和系统开发的一体化),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为技术基础。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1)按核心业务活动分类:电子业务系统(服务于组织的内部管理),电子政务系统(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活动和服务职能),电子商务系统(商贸活动) (2)按数据处理方式分类(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 (3)按管理应用层次分类(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 (4)按行业和业务职能分类(行业:铁路、林业、电力、港口、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职能: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统计、人力资源等职能管理信息系统。)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功能结构(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均有明确的目标,并由若干具体功能组成。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各功能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表现出系统的特征,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2)概念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的传输,加工,存储等任务],信息用户[信息的最终使用者],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维护等工作]四大部件。) (3)职能结构(纵向视角:战略计划层[任务:为企业战略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提供辅助决策功能],管理控制层[任务:为企业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提供用于衡量企业效益,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企业资源分配方案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执行控制层[任务:确保基层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效的进行]。横向视角(职能):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财务会计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综合视角[职能和管理层次]。) (4)软硬件结构(硬件:机器的实体部分;软件结构:计算机的灵魂和思想,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详细整理知识分享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及其属性? 信息的定义: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信息是一个社会概念,它是人类共享的一切知识、学问以及客观现象加工的提炼出来的各种消息之总和。 信息的属性: 1 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第一和最基本的性质。 2 等级性。对应于管理的不同等级,信息分为战略级、策略级、执行级。不同等级的信息具有不同的属性。 3 不完全性。 4 滞后性。 5 扩散性。信息就像热源,总是向温度低的地方扩散,这使得信息扩散具有两面性。 6 可压缩性。随着信息获取手段的日益进步,压缩对于信息、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越来越重要。 7 分享性。8 转换性 2、信息生命周期分为哪些阶段? 信息的收集。包括原始数据的采集、分类、编码以及想信息存储系统与信息处理系统传送信息等过程。 信息的传输。在使用信息系统时,往往需要将信息从一个子系统传送到另外一个子系统,获从一个地区传送到另外一个地区,当传输的是多媒体信息时,对传输网络有更高的技术指标要求,如时传输要求更高的传输服务质量等。 信息的加工。输入的信息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为人们利用,加工能力包括数学计算、逻辑处理以及智能化处理等能力,它能支持人们对信息系统提出的各种要求,是信息系统的核心。 信息的储存。大批量信息必须进行合理的组织,以利于信息的检索及处理,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完整性及安全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信息存储的冗余,合理的逻辑组织及物理存储是通过文件组织及数据库技术来实现。 信息的维护。保持信息处于合用状态叫信息维护。(广义:包括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过程中一切数据管理工作。侠义:包括经常更新数据,维护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使数据均保持合用状态。 信息的利用。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是,要防止信息由于各种原因而受到破坏。 3、诺兰阶段模型的实用意义何在? 它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诺兰阶段模型的实用意义是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可以利用诺兰阶段模型判明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初装、蔓延、控制、整体化、数据管理和信息管理六个阶段。 4、信息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硬件、软件管理,通信管理,办公室自动化,规划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