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作品集-内附所有作品在线阅读链接

王小波作品集-内附所有作品在线阅读链接
王小波作品集-内附所有作品在线阅读链接

王小波作品集

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为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小说选

变形记歌仙红拂夜奔

黄金时代我的阴阳两界2015

白银时代未来世界寻找无双

战福革命时期的爱情万寿寺

夜行记我自己

杂文集

序言沉默的大多数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个人尊严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王朔的作品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文明与反讽摆脱童稚状态变形记从INTERNET说起《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工作与人生积极的结论极端体验奸近杀

京片子与民族自尊心打工经历绿毛水怪我的精神家园卖唱的人们我为什么要写作

思维的乐趣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知识分子的不幸花刺子模信使问题跳出手掌心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我看文化热文化之争「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我看国学智慧与国学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百姓·洋人·官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人性的逆转肚子里的战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体验生活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生命科学与骗术

我看老三届我的师承盖茨的紧身衣

关于格调关于幽闭型小说关于「媚雅」

卡拉OK和驴鸣镇关于文体欣赏经典

宗璞作品

花的话 春天来了,几阵清风,数番微雨,洗去了冬日的沉重.大地透出了嫩绿的颜色,花儿们也陆续开放了.若照严格的花时来说,它们可能彼此见不着面,但是在既非真实,也非虚妄的园中,它们聚集在一起了。不同的红,不同的黄,以及洁白,浅紫,颜色绚丽;繁复新巧的,纤薄单弱的,式样各出新栽。各色各式的花朵在园中铺展开一片锦绣。 花儿们刚刚睁开眼睛时,总要惊叹道:"多么美好的世界,多么明媚的春天广阳光照着,蜜蜂儿蝴蝶儿,绕着花枝上下飞舞;一片绚烂的花的颜色,真叫人眼花缭乱,忍不住赞赏生命的浓艳。花儿们带着新奇的心情望着一切,慢慢地舒展着花瓣,从一个个小小的红苞开成一朵朵鲜丽的花。她们彼此学习着怎样斜倚在枝头,怎样颤动着花蕊,怎样散发出各种各样的清雅的、浓郁的、幽甜的芳香,给世界更添几分优美。 开着开着,花儿们看惯了春天的世界,觉得也不过是如此。却渐渐地觉得自己十分重要,自己正是这美好世界中最美好的。 一个夜晚,明月初上,月光清幽,缓缓流进花丛深处。花儿们呼吸着夜晚的清新空气,都想谈谈心里话。 榆叶梅是个急性子,她首先开口道:"春天的花园里,就数我最惹人注意了。你们听人们说过吗?远望着,我简直像朵朵红云,飘在花园的背景上。" 大家一听,她把别人都算成了背景,都有点发愣。 玫瑰花听她这么不谦虚,很生气,马上提醒她:“你虽然开得茂盛,也不过是个极普通的品种,要取得突出的位置,还得出身名门。玫瑰是珍贵的品种,这是人所共知的。”她说着,骄傲地昂起头。 真的,她那鲜红的、密密层层的花瓣,组成一朵朵异常娇艳的不太大也不太小的花,叫人忍不住想去摸一摸,嗅一嗅。 “要说出身名门,那还得算我了”芍药端庄地颔首微笑。当然,大家都知道芍药自古有花相之名,其高贵自不必说。不过这种门第观念,花儿们也都知道是过时了。 有谁轻轻嘟嚷了一句:"还讲什么门第,这是十八世纪的话题了。 芍药听了不再开口,仿佛她既重视门第,也觉得不能光看门第似的。 "花要开得好,还要开得早!"已经将残的桃花把话题转了开去,"我是冒着春寒开花的,在这北方的没有梅花的花园里,我开得最早,是带头的,可是那些耍笔杆儿的,光是松啊,竹啊,说他们怎样坚贞,就没人看见我这种突出的品质!" "我开花也很早,不过比你稍后几天,我的花色也很美呀。”说话的是杏花。

巴尔扎克简介

巴尔扎克简介(1799~1850) 法国小说家.1799年5月20日生于巴黎以南的图尔城, 1850年8月18日卒于巴黎.巴尔扎克的一生,处于19世纪前半期的50年,经历了拿破仑帝国的战火纷飞的岁月,动荡不安的封建复辟王朝,以及以阴谋复辟帝制的路易□波拿巴为总统的第二共和国.他用总标题为《人间喜剧》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巴尔扎克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附近的乡村去寄养. 上小学后一直到中学毕业,他始终寄住在宿舍里,没有能回 家过一段比较长的日子,享受家庭生活的温暖.离开家庭的童年生活的痛苦使他毕生难忘. 巴尔扎克的父亲原姓巴尔沙,是个精明强干的人. 他来自农村,幼年时跟当地教士学了一点文化,中年致富,在外省当过副市长,供应军粮的承包商,在巴黎经营过呢绒商业,当过巴黎驻军的军需负责人,是一个白手起家的资产者. 1816年,17岁的巴尔扎克结束中学的学业后进大学法科,并在文科旁听.18岁时,先后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的办事处当见习生或书记. 从20岁开始,巴尔扎克决定从事文学创作.他在巴黎贫民区租了一间房顶上的阁楼,由父母供给极有限的一点生活费,埋头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这是一部完全失败的作品,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兴趣.接连又写了十多部小说,有的是自己所写,有的是和别人合写.这一阶段他所写的小说全用笔名发表.这些作品并没有给他带来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他只好暂时放弃文学.1826年借钱出版了一部普及版的《莫里哀全集》,接着又出版一部拉封丹寓言诗集, 销路不佳,亏损负债9,000法郎.后又借债经营印刷厂和铸字厂,均以赔本告终.他前后负债共达6万多法郎. 从1828年夏季开始,巴尔扎克决定重新回到文学事业上来.他写了一部以布列塔尼封建势力武装叛乱反对共和国为题材的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后来编入《人间喜剧》,改名《舒昂党的人们》).这是巴尔扎克所写的第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第一次用巴尔扎克真姓名发表.此书问世,初步奠定了作者在文学界的地位. 接着发表小说《婚姻生理学》,在读者之间引起广泛注意.1831年他的新著《驴皮记》出版,巴尔扎克立即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1819到1829年,是巴尔扎克在文学事业上的探索阶段.从1829年开始,一直到1848年,是他创作《人间喜剧》的时期,也是他文学事业的全盛时期.他用超人的才智与精力,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共创作小说91部.平均每年产生作品四,五部之多.他每日伏案一般都在10小时以上,常常连续工作18小时.有时文思如泉涌,或者为了赶写稿子,他一连几天废寝忘餐,夜以继日地劳动.根据阿尔贝·贝干教授提供的材料,巴尔扎克的杰作《高老头》(原名《高立欧老爹》)是他用三天三夜一气呵成的. 什么是《人间喜剧》的作者的创作动力人们说是因为他负债过多,需要用稿费还债.巴尔扎克年轻时经营印刷出版业确曾负债巨万.但从他成为名重一时的小说家之后,他的收入丰厚,出版商争着和他签订合同,不惜重金预约他尚未完成或尚未动笔的小说稿,早年的债务早已还清.名作家巴尔扎克生活阔绰,醉心于豪华的排场.他在巴黎同时安置了几处住宅和别墅,出门坐最富丽的马车,驾着骏马;仆役都穿制服;他也服饰华贵, 出入于名门大户的沙龙.由此可见,他的勤奋创作,绝对不是由于贫困. 巴尔扎克从年轻时开始就自信有很高的文学才能, 对文学有极大的抱负.他不舍昼夜地勤奋写作,主要因为有一股激情在内心沸腾,促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要求在文艺界做一番伟大的事业.在他的书室里,有一座作为摆饰的小型拿破仑塑像.在塑像座盘边上,巴尔扎克亲笔写着:"他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我将用笔杆来完成." 巴尔扎克要完成的伟大事业就是《人间喜剧》这座巍峨的文学里程碑.第一次在这位小说家笔下出现《人间喜剧》这个名词是在1813年.毫无疑问,《人间喜剧》的命名是受但丁长诗《神圣喜剧》(中译《神曲》)标题的启发.1841年,巴尔扎克确定了这个庞大的创作计划.当时有四家出版商和巴尔扎克签订合同,合资承包《人间喜剧》的出版工作.1842年,巴尔扎克写了《人间喜剧·导言》,阐述他写作这部史无前例的文学巨著的宗旨.1845年巴尔扎克亲笔写的《人间喜剧总目》,一直保存到现在.根据这个《总目》,《人间喜剧》分为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 《风俗研究》内容最为丰富,包括小说最多.因此这一部分又分为六个门类:1.《私人生活场景》,2.《外省生活场景》,3.《巴黎生活场景》,4.《政治生活场景》, 5.《军队生活场景》,6.《乡村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包括32部小说,其中4部当时已有提纲,尚未起稿.已经完成的28部之中包括著名的《高老头》(1834), 《猫滚球布店》(1830),《夏倍上校》(1832)和《三十岁的女人》(1831~1834)等.《外省生活场景》包括17 部小说,其中6部尚未完成;已经发表的11部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1833),《幽谷百合》(1835)和《幻灭》(1837~1843)等.《巴黎生活场景》共有20部小说, 其中6部尚未产生;在已经发表的小说中有《金目少女》 (1834),《纽沁根银行》(1838),《塞沙·皮罗多兴衰记》(1837),

中国近代前50名作家及作品.

1. 鲁迅 2.老舍 3.朱自清 4.冰心 5.曹禺 6.矛盾7.巴金8.叶圣陶9.郭沫若10.舒婷11.林语堂12.光未然13.李大钊14.王蒙15.余秋雨16.余光中17.三毛18.金庸19.魏巍20.钱钟书21.席慕容22.丰子恺23.臧克家24.海子25.冯骥才26.沈石溪27.牛汉28.高维生29.林海音30.曹汉文31.曲波32.郭小川33.王小波34.碧野35.田汉36.周而复37.赵树理38.陈残云39.柳青40.汪曾祺41.贾平凹42.梁晓声43.史铁生44.沈从文45.赵树理46.刘心武47.余华48.秦牧49.白桦50.沙汀51.夏衍52.丁玲53.杨沫54.周扬55.贺敬之56.周作人57.杨朔58.柯岩59.李季60.周立波61.孙犁62.萧军63.萧红64.吴晗65.刘流66.路遥67.陈忠实68.王安忆69.胡适70.张爱玲71.梁实秋72.王国维73.张天翼74.吕叔湘75.吴伯箫76.顾颉刚77.冯铿78.胡也频79.鲁彦80.许地山81.丁西林82.莫应丰83.艾芜84.冯雪峰85.李健吾86.古龙87.姚雪垠88.萧乾89.吴强90.马南邨91.唐弢92.杨骚93.叶君健94.严文井95.刘白羽96.袁珂97.查良铮98.田间99.王力100.古华 【第一名】鲁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 主要成就: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第二名】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主要成就:一生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 评价: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张爱玲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

宗璞的散文

宗璞的散文 一、游记散文的传统功力 我们现在把话题集中到她的散文创作方面。世上的事情往往无独有偶,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一发表,如同小说《红豆》一样,也成了她散文的成名作。这一篇散文使她第一次在散文界获得了承认。《西湖漫笔》又与《红豆》的命运一样,在几十年历史风雨淘汰面前,它依然保留了艺术的青春。自此以后,宗璞的散文创作,始终与小说并行于当世。近几年来,她的散文创作更趋繁丰,散文艺术日臻成熟,可说是今日要知宗璞,就不可不知宗璞的散文。 也许又与小说一样,宗璞的散文也并不多产。她确实是一个艺术态度相当严谨的人,甚至在创作上有点知识分子的矜持。人们曾经注意到她的小说几乎每一篇都有不同的追求和新意。她的吸取和融汇为新时期小说带来诸多的艺术启示。同样,如果你有机会阅读她的每篇散文的话,仍然可以见到她苦心孤诣追索的身影。每篇文章,或立意谋篇,或风格意蕴,她都力求有一些新意。尤其她很注意文字的韵律节奏,音乐性强。所以她多篇散文为电台和各种教材选中。 她对散文和各种品类体式,也多有涉及,如游记、抒情写景、人物叙多、域外访问,近年更有文化随笔等等。她的散文与小说创作也有不同之处:即她的散文追求没有更改和超越中国散文传统固有的艺术方法和审美规范,没有像她的某些小说那样,对传统总求有新质的突破。在散文的实践中,她体现更多的潜在性的与中国传统散文包括五四散文的靠接的意愿。可以说她始终在向传统散文艺术的博大精深行进,在执着和不与纷扰之中,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宗璞的散文创作可以说起始于游记。《西湖漫笔》写于五六十年代之交,同时期还有《墨城红月》等,写景也颇优美。杭州西湖是江南风景佳丽之地,自古至今,多有名篇吟咏于它。当时初露头角的宗璞,却能在名家名篇之前泰然处之,毫不怯弱地写出了崭新的文字。 《西湖漫笔》起始不写西湖,而写她足迹所至的其他地方。她说过去没有说过西湖的好话,她只是漫不经心地把话题荡开去。她认为欣赏山水犹如欣赏达·芬奇《永远的微笑》这幅画一样,开始未觉怎样,直到把玩几次之后,忽然发现那“无以名状”的美,甚至“只觉得眼泪直往外流”。这里她强调了美学欣赏的“恍然有所悟“,即真正要有自己的独到感受。以上这些“题外话”实际上是为她写有“独到感受“的西湖作了烘托,字里行间透出她对西湖美色不敢造次的庄重感。 《西湖漫笔》写得最美的也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就是六月烟雨中西湖的“绿”。 这也是区别于众多写西湖美景的文字。写“绿“实非易事,绿是抽象的色彩的概念。 想当年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可能也感棘手,结果他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把绿比喻为“少妇的裙幅”、“温润的碧玉”,让你可视可触,感觉委婉浓烈。总之,朱自清在梅

巴尔扎克作品经典语录大全100句

巴尔扎克作品经典语录大全100句 导读:1、男子的才对于德而言,就和美貌之于女子差不多:能给人以希望。——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婚约》2、苦难好比一道神奇的符箓,能加强我们的天性,使猜忌与凶恶的人愈加猜忌愈加凶恶,慈悲的人愈加慈悲。——巴尔扎克《夏倍上校》3、真正的考验是在痛苦和幸福上。当两个人通过了这两种人生的考验,在这过程中每人的优缺点都暴露无遗,也观察了彼此的性格时,他们就可以手携手一直走到坟墓了。——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婚约》4、在爱情方面,别有用心的虚假总比真面目可爱,就因为此,才有许多男人肯在一般手段高明的女骗子身上挥金如土。——巴尔扎克5、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是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守财奴的生活,便是不断的运用这种力量为自我效劳。他只依赖两种情感:自尊心与利益。但利益既是自尊心的实际表现并且是真正优越的凭据,所以自尊心与利益是一物的两面,都从自私自利来的。这种人物涉及所有的情感,可以说集情感之大成,而我们个个人都跟他们一脉相通。哪有什么全无欲望的人?而没有金钱,哪个欲望够满足?——巴尔扎克《欧叶妮·葛朗台》6、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一样,有呼也有吸:灵魂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回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了生机:它缺少空气,它会受难,枯萎。——巴尔扎克《欧叶妮·葛朗台》7、逆境不就

是命运的试金石吗? ——巴尔扎克《高老头》8、"L'amour n'est pas seulement un sentiment, il est aussi un art. 爱不光是一种感情,也是一门艺术。 - Honoré de Balzac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网络名言集》" 9、感情等于才分。感受是了解的对手,正如行动是思维的抗衡。一个有天才的朋友可以通过友情、领会,和他并驾齐驱。一个常人有感情作基础,就可以比倒最伟大的艺术家。这说明女人为什么爱着一些“蠢才”。——巴尔扎克10、到处是真苦难,假欢喜。——巴尔扎克《高老头》11、哪里有穷困,哪里就有苦难。苦难,穷困,蓄势极猛,苦了,穷了,斯滥矣,大权在握,就会滥用,其理自同。——巴尔扎克《乡村医生》12、做点好事,待人要仁慈、宽厚;总之,用你的谦虚来避免厄运吧。——巴尔扎克13、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14、目的高尚,会使所做的事情都同样高尚。——巴尔扎克15、实笃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不论身处哪个阶级,就算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巴尔扎克16、长命也许不够好,美好的生命却够长。——巴尔扎克17、人们有多少需求,就能创造多少财富。——巴尔扎克18、艺术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思想。——巴尔扎克19、他不断地处于与人奋斗、与天地奋斗之中,没有功夫去尽情卖弄。只有花花公子才会大肆卖弄,迫不及待地将转瞬即逝的一季庄稼收割下来,那种自尊与不管

王朔作品

王朔作品 一.王朔现象产生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朔创作了“顽主”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与当时社会上的正统作品之间有着明显的反差,一出现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二是社会上存在着对这类作品明显对立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是作品在社会上拥有大量的读者群,另一方面是这些作品又引起许多正统文学评论家的否定;三是这一时期王朔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成就辉煌,而且在影视圈的创作也有着较高的收视率,而这些又与大众媒介的作用分不开。其实所谓“王朔现象”就是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由王朔的创作引发的矛盾现象。总之,王朔现象是八九十年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现象看到中国在文化转型期的社会现状、并对未来进行深刻的思考。 二.王朔小说表现出十分突出的“大众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消费与娱乐。在我们以前的观念中,文学不但源于生活,而且必须要高于生活;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对芸芸众生进行人生和社会的启蒙,而大众文化的特点就是“媚俗”。对此,王朔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为了赢得市场,完全迎合读者的口味。王朔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在纯文学于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时候,一枝独秀,就在于他能够“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一种适应“商品社会”需要的策略。 第二,批量与复制。在我们以前的文学观念中,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文学的可贵就在于创新。许多文学家都一直认为,重复自己就等于自取灭亡。而大众文化则正好相反,不讲独创性,只讲时效性。创新就等于独特,独特就会失去大众。而讲求效率,则可以加快消费的过程和频率。为了追求最大的市场效应,就必须迁就大众的阅读水平和欣赏习惯,只能讲故事,用同样的方法讲不同的故事。大家读了就忘,忘了就再讲。因此,王朔的小说一走上这条道路,就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地重复自己。 第三,利用大众媒体。在我们以前的文学观念中,文学诞生过程的重心是在作品完成之前,主要是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作品完成之后,就完全任人评说了;因此,文学是一种精神贵族,是与清心养性联系在一起的,与抛头露面、招摇撞骗、哗众取宠等做法水火不容。而大众文化则把这个重心放在了作品完成之后。生产一个产品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它送到消费者手中,甚至把所有的社会人都变成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因此,大众文化无所顾忌,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包括“作秀”、“抄作”、“策划”以及利用“大众媒体”制造热点等等。王朔是善于利用大众媒体的高手,但同时他也在被大众媒体利用。 三.王朔作品的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对现存的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的反叛。王朔作品对现存的社会观念的反叛,主要表现为对人文价值、社会秩序、社会方式的嘲弄,也包括对文学和作家的嘲弄。否定王朔的意见认为,由于他把我们社会所提倡的一切道德观念都说的一钱不值,甚至公然向整个文学传统和人文价值挑战,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人们对王朔的拒绝和否定,主要在于他对社会观念的反叛。 而人们对王朔作品的肯定,在很大的程度上却在于王朔对现存的文学观念的反叛。我们知道,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启蒙主义,新文学从她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引导人的作用,并有意识地拉开了与大众文化的距离。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新文学开创初期的鸳鸯派文学和后来的海派文学,都是与传统文学相对立的,应该属于新文化的阵营,但是它们不仅从来没有得到过新文学朋友的地位,而且始终是新文学批判的对象。20世纪50年代以后,文学的政治性带来了严重的虚假性,使文学面目变的越来越不可爱。“文革”结束

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高老头》巴尔扎克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巴尔扎克简介 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1799~1850),他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巴尔扎克的作品对中国影响

[键入文字] 巴尔扎克的作品对中国影响 巴尔扎克作品对中国影响 巴尔扎克的作品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七、八十年。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坛的是1915 年商务印书馆出的巴尔扎克短篇集《哀吹录》,收有四个短篇《猎者斐里朴》、《耶稣显灵》、《红楼冤狱》和《上将夫人》,由著名的早期翻译家林纾(林琴南)与陈家麟用文言意译,虽然文字很生动,情节也吻合原作,但删节不少。 《哀吹录》出版后的第二年,即1917 年,周瘦鹃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在“法兰西之部”里,收有巴尔扎克的短篇《男儿死耳》,虽然亦是用文言文翻译,但比林纾的翻译更为信达,而且编有巴尔扎克小传,为我国读者第一次介绍了这位法国大作家的生平及创作简况,并且较公允。 巴尔扎克像 五四以后,巴尔扎克的作品渐渐地丰富起来,特别到了三十年代,《世界文库》不但译载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而且在第八期上由穆木天翻译了他的《小于人间喜剧总序》,还有几幅巴尔扎克的画像。巴尔扎克的作品集也在1936 年第一次出版,是蒋怀青译的《巴尔扎克短篇小说》,收有八篇短篇小说,王任叔写了前言《巴尔扎克》,并附有《巴尔扎克重要作品目录》,还把《人间喜剧》中六个场景的中、外名称作了介绍。 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是《欧也妮·葛朗台》,1936 年由穆木天翻译,当时文章《欧也尼·葛朗代》。客观地说,解放前翻译的巴尔扎克的译作品并不算多,但翻译的论述巴尔扎克的文章却为数不少,西蒙、法郎土、圣·佩甫、显克维支等著名人物的论述都介绍翻译成了中文。还出现了中国文人对巴尔扎克的评述,有的还相当有份量。 解放后,尤其五十年代,曾有计划地介绍过外国文学。巴尔扎克一些重要作品,如 1

王朔这些年来的隐秘的生活经历

『娱乐八卦』[八卦江湖]王朔这些年来的隐秘的生活经历 点击:1746 回复:10 作者:商人5发表日期:2009-1-29 3:44:00 王朔这些年来的隐秘的生活经历 ——解读小说《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最近才看了王朔的这本小说,写得挺好。王朔的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里我不探讨文学的问题,我想说说关于王朔的故事,也有人叫八卦。 很多人都不喜欢谈八卦。那些捕风捉影的八卦也确实讨厌。但作家自己的 笔墨,却是公开而有根据的。即使它写得再隐晦,也是希望读者能看明白。否则 写它干什么?那么我们根据他的作品去解读他的生活,就很正当了。而且更可靠。 很多娱记都爱扒名人八卦,尤其是男明星和女演员之间的故事。王朔久在 影视圈混,自然不能幸免。现在王朔的自传体小说出来了,可我发现,绝大多数 娱记无动于衷,原来他们是不看小说的。这书里面把王朔六年的情感经历都暴露 了(他自己也这么说,序言第一句就是:全暴露了),却没一个人看明白。你们 不是一直追王朔的幕后吗?追王和徐的关系吗?揣测王朔的真实心理吗?这里 都有啊。 我把我的解读说说。 首先,王朔这个小说是一个强烈自传性质的,他刚写了《致女儿书》,又 发表了《和我们的女儿谈话》,两个东西一脉相承。只要是脑子没锈死的读者, 都能看出来这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这个是前提。第二,要看明白这小说,我们 必须搞清楚里面的人物原型。这可不是我的妄想,熟悉王朔作品和他的一些真实 情况的人,应该不难理解我的判断。老王,方言,咪咪方,王扣子,你妈,羚羊, 水滴,小孩(猫)等几个主要人物是谁?题目是《和女儿的谈话》,而王朔真有 一个女儿,小名咪咪。这是他妻子沈旭佳当年接受采访时亲口说的。我们再看, 这书里还引用了不少王朔另一本小说《新狂人日记•死去的日子》里的文 字。参照此文本里的人物关系,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其实,老王就是方言, 也就是作者自己。他之所以写成两个人,是因为他设想了他的两种结局。一个是 2002年自杀,一个是又苟且偷生30年,到了2034你和咪咪方谈话。其实,都 是王朔自己。

王安忆的文学之路

王安忆的文学之路 祖丁远 在当今中国的女作家群中,王安忆的名字读者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她在文坛上也是最具魅力、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王安忆的《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之后,有记者问获奖者王安忆:“面对如此复杂的生活,一个作家怎样才能更深刻呢?” 王安忆忽闪着大眼睛,从容地说:“当代生活千变万化,给作家提供了很多生活资料。在我看来,在五光十色的生活背后是单调、乏味、格式化。因为许多人没有内心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被大大忽略了。大众永远是被现实生活所吸引的,问题在于,知识分子(包括作家)中不少人也忽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如果你的理性充分,你就会和别人不一样。” 王安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推出的几个中篇和长篇,几乎无一不引起文坛的关注。她的《叔叔的故事》不但促人透视当代知识分子的魂魄,而且让人领教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她的《文工团》和《我爱比尔》,再次显示了她对历史和当下世事的思考;她的《长恨歌》则是她对上海近现代都市史的诠释。世纪末时她出版了《妹头》和《富萍》,把目光和笔锋转向了社会的地基和微粒,如她自己所言:“作品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日渐成熟。”她的创作不断地激发出评论界的深究热情,但其快速的变化革新却总是让习惯于寻求固定风格分门别类的人捉摸不透。王安忆毋庸置疑地是文坛上的一道言说不尽的风景。 “时间将变得隆重” 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王安忆说:“时间将变得隆重。”为什么?她说,太阳走着永恒的轨道,无人知道什么是始,什么是末。因为有了人,有了历史,才有了时间。于是,我们来到了这个时间的庆典上。这在我们的时间表上刻下了深刻的一道界线,使得之前和之后的事情变得值得纪念了。 “在我的时间表上,这界线正划在中年,这多少给人告一段落的怅然,但也给人重新开始的一些振奋。就如同少儿时候,每一个新学年的开端,都会立下无穷的誓言:决心写端正每一个字,决心不做错每一道题,决心每天做一件好事。可惜的是,每一桩表决心都是挫于中途,脱不了草草收尾的结局。而到了下一个学年,放弃的决心却又抬头了。 “现在又是下决心的当口了。今天许多人去迎接新世纪的曙光。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是人对永恒诚挚的礼仪。时间将变得隆重,却并不因此衬出人的渺小,而是使人更为忠诚职守。” 王安忆在迎接新世纪的第一篇文章中最后写道:“这一瞬也将以恒常的速度过去,余下的还是我们的有终点的生命,因其有终,才需我们立下好好度过的决心。” 插队知青的艰难 已故的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生前接受我采访时曾经坦诚地说:“我没有想要把安忆培养成作家。我倒曾希望安忆长大以后做个医生,靠一技之长安分地治病救人。平心而论,经历了过去那么多风风雨雨,真不愿意让孩子们再去涉足是是非非的文学艺术。”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王安忆小时候就喜欢写作。王安忆各门功课都不错。“文革”动乱开始后,重点中学也不能上了。不久,妈妈茹志鹃小心翼翼地包藏了十多年的秘密,被无情的造反派贴的大字报揭开在孩子们面前:他们的父亲王啸平曾经戴过“右派”帽子。姐姐安诺为此大哭起来,安忆也哭红了眼睛,感到了害怕。那时节,全家人惶惶不安。此情此景后来在安忆的小说《墙基》里作过生动的刻画,超过了当时成年人的想象。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1、巴尔扎克的文学史地位 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小说家,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在20年间呕心沥血写作实践中,巴尔扎克在世界文学史上构筑了一座举世无双的巍峨大厦——《人间喜剧》,而他自己则成了“文学中的拿破仑”。 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恩格斯赞誉他的作品有着“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并在《致玛·哈克奈斯》一信中对他作了精辟的论述。 2、生平与创作概况 A.全称: xx·xx·巴尔扎克 B.本姓: xx C.生卒____年__月__日: 1799.5.20— 1850.8.18 D.出生地: xx E.家庭: 中产阶级之家 F.教育:1816年结束中学学业 G.主要经历:

1819-1829年,开始写作小说; 1825年起出版图书,开办印刷厂,铸造铅字,以欠债6万法郎告终; 1828-1850年,全力创作《人间喜剧》。 H.主要成就: 包括90余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文学巨著《人间喜剧》。 3、巴尔扎克的创作道路 1819-1829年,探索阶段;1819年,立志当作家。1820年,写作悲剧《克伦威尔》失败,开始创作神怪小说,也未获成功。此后至1828年前,屡屡经商失败,债台高筑。1828年夏起重走文学道路。1929年以真名发表历史小说《朱安党人》,初获成功,在文坛站稳脚跟。 1829-1845年,黄金时代;巴尔扎克怀着做“文学上的拿破仑”的雄心壮志,孜孜不倦地创作,建构着《人间喜剧》这座艺术大厦,接连发表了许多杰作,如《高布赛克》 (1830)、《驴皮记》 (1831)、《xx·xx》 (1833)、《xx》 (1834)、《无神论者做弥撒》 (1836)、《xx银行》 (1837)、《幻灭》(1837-1843)和《农民》 (1845)等。 1846-1850年,晚期。1848年前,巴尔扎克陆续完成了《贝姨》

论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

论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 (1)最初接触到王朔的作品大概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年纪尚小并未太过留意作者是谁,只是为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后来见到整套的《王朔文集》才恍然大悟。及至王朔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并被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地品头论足,私下也觉得有必要对持续不减的“王朔热”和王朔的作品给予较为客观和全面的研究--文学理论界由其要首当其冲。 通常而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中王朔理所应当地应被归为“京味小说家”这派。其实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并非仅仅表现在所谓的“京腔京韵”上,这是为其它“京味”作家所共有的。更为重要的是融汇于北京方言中的杂糅比喻、移就、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所形成的既具调侃,又俗痞使人哂然且玩世不恭的语言风格--这是王朔区别于其他作家和“京味”作家的最重要的个人艺术特征。 根据经验和一般规律,一名作家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么简单。王朔同我们一样也是肉体凡胎不可能逾越普遍规律。以其早期作品《等待》和《海鸥的故事》为例,此时作者的创作尚处于模拟期,可能胸中蕴藏着济世救人的鸿鹄大志,作品亦遵循着“文以载道”的传统经略,但即便字里行间尚存稚气,但调侃、诙谐的语言风格已然潜入其中:“‘五一’这天的天气,可以说好极了;太空蓝蓝的,有几朵棉絮般的白云”。“我真烦死妈妈这一套了,什么事都好像需要研究研究,挺警觉的样子!”“我掀起锅盖,满满一锅螃蟹:‘杨军,你缺了大德了。你再拿这锅煮针头,往我们屁股上扎么?’” 及至像《橡皮人》这样的中期作品时,王朔式的京味调侃、玩世不恭和兼容合用所形成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已完全形成并运用自如。此刻,王朔已经完全与其他作家区别开来,而他人的临摹仿冒自能成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不智之举。其时王朔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上,即“口腔快感”时期。这其实也是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嗨,你怎么在这儿?’”“‘我凭什么不能在这儿?我理所当然应该在这儿,人民的江山人民坐’”。 “电话铃猛地响了,张璐跳起来接电话,听了一下马上把话筒双手递给我。我接过话筒,听到军区总机娇滴滴地问我,是不是刚才要了边境的长途,我说是,总机说‘来了听好’。我喂了两声,听筒里没声,就跟旁边双手插兜坐着的张璐闲扯:‘李白玲和我一样,也是王酸一级的’”。 “‘要买就买,不要老看’。”“‘我一脚把你摊子踢了。’老邱火冒三丈,威胁少年,少年睬也不睬,掉脸向别的行人兜售。老邱悻悻地看看我,我拥着他向前走去。‘算了,你没看出来,这已经不是解放区的天了’。” 既具京腔京味的调侃,又略带市井无赖的痞劲和玩世不恭,更重要的是形成的“王朔式”逻辑特征的修辞方法。既交融比喻、移就、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为一体的个性风格的熟练运用。这在王朔的中期作品中彰显得十分清晰,并一以贯穿其创作的始终。在《过把瘾就死》中作者的这种艺术倾向和追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口腔快感”,更付诸于叙事抒情: “她向我提出结婚申请时,我们已经做了半年毫不含糊的朋友。其间经过无数次的考验,最无耻最肆无忌惮的挑拨者也放弃了离间我们关系的企图。可以说这种关系是牢不可破和坚如磐石的。就像没有及时换药的伤口纱布和血痂粘在一起一样,任何揭开它小心翼翼的行为都

2019年语文中考阅读题热点作家--宗璞作品选篇训练

2019年语文中考阅读题热点作家--宗璞作品选篇训练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春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儿也不在乎秋的肃杀。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 ..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得来的枝条,偶然 ..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 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②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③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④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拔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⑤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⑥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⑦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⑧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⑨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⑩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 (节选自《宗璞散文》)22.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6分)

王朔作品中人物形象研究

2011年07月下 青春岁月 [2] 霍 尔. 荣格心理学入门[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7. 原型、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中的这种情[3] 郭沫若. 《沫若文集》第11卷·关于曹禺的《雷雨》[M]. 北京: 中国结是与作者的经历及生活相依相随的,是在其生活的经验影响下戏剧出版社, 1959. 所创作出来的。 [4] 弗洛伊德. 论文学与艺术[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 2001. 三、小结 [5] 陈厚斌, 王 宁.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 天津: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随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传入中国,以及受到外国文学[6]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北京: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7] 仪平策. 作品及理论的影响,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大量的融入的精神分论中国母性崇拜文化[J]. 民俗研究, l993,(01). 析学理论,特别是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这种情结在中国文学中有足够的基础来发展,这主要源于中国的母性崇拜文化传【作者简介】 统。同时作家的生活经验与经历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李宁(1986—),女,河南濮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奥] 弗洛伊德著. 图腾与禁忌[M]. 文良文化,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上接第016页) 王朔早期小说建构的世界里,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思想不此,王朔表达了无处可逃的悲哀和对现实生活深深的失望:“俗凡,言行出格,别具魅力;但是却能遇上纯情美丽的少女并产生人”逃离了传统婚姻生活的城堡,但他们的方向在哪呢?“俗爱情,于是作品增添了许多浪漫的色彩。这就是“流氓”类型。人”面对残酷无奈的现实充满了茫然,王朔的“俗人”探索也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就是其代表作。他们此结束。于是,对于新生活模式的探讨过程,王朔塑造的两组类在思想上对现有价值体系的颠覆,对既定社会规范和秩序生活的型的人物都失败了,“流氓”在推崇兽性的动物世界中自我否决否决,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蔑视;在行动上也有很强的破坏力。正而渴望回归人性社会,但是回归后的“俗人”又一次摒弃了庸俗如《橡皮人》中马汉玉质问:“干吗不打算找个工作?”橡皮人烦琐的传统生活。 回答说:“我不想和别人一样。”“是什么不清楚,不是人完全在世俗社会和“非人”圈子的双重失望下,对理想生活和美肯定。”话语表面只体现了“橡皮人”的自命不凡,但更深的层好人性探讨的道路越走越窄,此种情形下,王朔笔下的第三种形面上是“橡皮人”承认自己的“非人”,实际上,是对既定的人象——“顽主”出现了。“顽主”与之前的“流氓”、“俗人”生意义和价值规范的叛离。他们嘲讽权威、亵渎神圣、蔑视礼教相比较,他玩世不恭、看破红尘,显得比较消极,他既不在物而在性欲、玩乐、金钱等这类动物本能欲望的层面上毫不隐讳地质、性俗的感性层面追求感官刺激,也不再幻想善良人性和奢望宣扬“一切就那么回事”、“谁比谁傻多少”的观念,表现了都能改变命运的“奇遇”,对新生活模式探索的热情已经消失了。市浪男浪女们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不愿披上社会道德和文化的他深知无力超越强大的主流社会。在这样的消极心态下,他们唯外衣而自认为是一群饮食男女。受这种生活观念的影响,他们偏一能做的就是嘲讽现实,佯狂玩世。他没有足够的力量打破传统激的行动、怪诞的言论也就显得平常了,如坑蒙拐骗、游手好程式和追求到理想生活范型,主要职责是以反讽的形式凸现和夸闲、无意进取、玩弄异性等。“流氓”们对于这些不光彩的行为大既有世俗生活的虚伪、庸俗之处,努力扩大生活的裂缝,最终十分热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此,王朔文本中的“流氓”们证明现实生活是令人失望和沮丧的构想。在《顽主》中,于观、失落了文化主体性,更多地在金钱、物质、性欲等层面上展现人马青等人成立所谓“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的公司,从事类的动物性。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动物性,不愿被道德、价值似乎帮人、实则讽世的“工作”,如为不知名的作家宝康颁奖,等这些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压抑个人欲望,拒绝人类文化积把咸菜坛子当成奖杯发给“得奖作家”。通过这种无聊举动来嘲淀。这种态度,透露出既定文化秩序的离散、人类文化主体性的人嘲己,实际上是暗指庸俗的现实生活。在这个阶段,“顽主” 失落,应和了思想领域的巨大转变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无力打破强大的传统体系,于绝望中只能在世俗中嘲人嘲己,持人的社会责任的构想消解后年轻一代只能在物质和性欲的感性天戏谑玩世的人生态度,游戏于无聊的言行之中而无力自拔,但他地中游戏自娱的信息。这当然是不正常的反映,是变革社会的极已经不再像“流氓”一样行动偏激,也比“俗人”更深刻地洞彻端的扭曲的反映。 世俗生活的庸俗无聊。 既然爱情存在,证明双方至少曾经真心拥有,是什么导致双至此,王朔小说完成了由“流氓”——“俗人”——“顽方分手呢?周瑾说过一句话,“结婚真没劲!”于是王朔手下的主”三个阶段组成的生活方式探寻历程,而最终整个尝试的失败“俗人”出现了。其实对于“俗人”来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的标志便是“顽主”形态的完结。不断的探索、失望,再探索,“生活真没劲!”传统的生活模式,缺乏生命激情,充斥了庸再失望,构成了王朔创作的主要脉络,这种探求对王朔本人来说俗、琐屑,“俗人”当然直接否定这种生活,因为他们不能承受也许是潜意识。发展到“顽主”这个终极形态后,由于受强大社“生命之轻”。其实《给我顶住》的小说名目,就已经暗隐了不会秩序力量的制约和“痞子”自身能力的限制,探索者无法自我妥协于这种主流的生活方式。离婚分手就意味着否定,但这是他超越,而“痞子文学”也就此终结。 们的一厢情愿吗? “俗人”重获个体身份后是否能真正实现自我救赎呢?这还是值得商榷的。在《给我顶住》结尾部分,关山平【参考文献】 [1] 江震龙. 解放区散文研究[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31.对方言这样做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幻想某种奇遇,生活一下完[2] 赵建国. 赵树理孙犁比较研究[M]. 北京: 昆仑出版社, 2002: 10. 美无缺了。”然而这种“奇遇”却不存在于生活中?关山平曾经[3] 方 纪. 一个有风格的作家[A]. 方 纪. 方纪文集(四)[C]. 天津: 百花文说过,“这世界到处都一样,他无处可去,我相信他只不过是换艺出版社, 2005. 了个环境换了一些人,但肯定还过着和这儿同样的生活。”借 王朔作品中人物形象研究 □ 张艺馨(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重庆 401524) 【摘要】王朔小说常被人定义为“痞子文学”。本文归类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寻找三种人物模式的意义,挖掘出一条不同形象间相承和嬗变的轨迹,由此找到其作品中反射出严肃的一面,即认为痞子形象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新生活模式的一种努力尝试,即使这种偏激化的尝试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关键词】流氓;俗人;顽主;动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