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②喜爱

③怜惜,同情

④吝惜,舍不得

⑤通“薆”,隐蔽,躲藏

(3)形容词,吝啬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②安稳

③安定,舒适

(2)动词

①安身

②安置

③抚慰,安抚

④使……安定

⑤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

(3)介词,表示被动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

②披散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②违背,背叛

③加倍

(2)数词,一倍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根本,基础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④书本,稿本,版本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

的奏章或书信

(2)量词

(3)动词,推究本源,

考查

(4)副词,本来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

远的地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

邑)

②轻视,瞧不起

(3)形容词,鄙陋,

见识浅,庸俗

7.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

8.病,bìng

(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责备,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②看清楚

③详审,考察

④了解,弄清楚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2)形容词,精明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

(2)名词

①朝廷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

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

曾经,已经,才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

隔着两代的亲属

(2)动词,通“增”,

增加

(3)副词,表意外,

竟然,居然,简直

12.乘,读音一:chéng

(1)动词

①驾,坐

②升,登

③冒着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2)介词,趁着,凭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

的总称

(2)量词,辆

(3)数词,四

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2)副词,表肯定,

确实,的确

(3)连词,表假设推

论,果真,如果

14.除,chú

(1)名词,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②修治,清理

③拜官授职

15.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②言辞,文辞

③托辞,借口

④命令

⑤一种文体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②推辞,不接受

③计较

16.从,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

②依顺,听从

③参与,参加

④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2)介词,由,自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②通“纵”,南北方向,

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dài

(1)形容词

①危险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副词

①表测度或不肯定。

大概,恐怕

②表约略,几乎,接

近,差不多

18.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②抵御,抵挡

③占据,把守

④主持,执掌

⑤判决,判罪

⑥应当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

②表时间,值,在,

正在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

将要

读音二:dàng

(1)动词

①符合

②当作

(2)形容词,适宜,

恰当

19.道,dào

(1)名词

①道路

②途径,方法

③风尚

④思想,学说

⑤道理,规律

⑥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

(2)动词

①取道

②走路,赶路

③说,讲

④通“导”,引导,疏导

20.得,dé

(1)名词

①收获

②心得,体会

(2)动词

①取得,获得

②具备

③能够

④完成

⑤通“德”,感恩

(3)形容词

①融洽

②对,正确

③得意

(4)副词,必须、应该

21.度,读音一:dù

(1)名词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②限度

③制度,法度

④气度,常态

(2)量词,次,回,个

(3)动词

①谱写,创制(歌曲)

②过

读音二:dúo

(1)动词

①丈量,计算

②推测,估计

22.非,fēi

(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2)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

不对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

当于“不是”

③无,没有

(3)副词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

写句中,相当于“不”

②除了,除非

23.复,fù

(1)动词

①回来

②恢复

③回答

④报复”

⑤通“覆”,遮盖,盖

(2)形容词

①夹层的,双层的。

②繁复,重复

(3)副词,再,又,

24.负,fù

(1)动词

①以背载物

②担负,担当

③仗恃

④辜负,对不起

⑤背弃,违背

⑥覆盖

(2)名词,失败

25.盖,读音一:gài

(1)名词

①车盖

②器物的盖子

(2)动词

①遮盖

②胜过,压倒

(3)副词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

②表推测性判断,大

(4)语气词,用在句

首,不译

读音二:hé

疑问代词,通“盍”,

何,怎么

26.故,gù

(1)名词

①缘故,原因

②事故,变故

③旧交,老朋友

(2)形容词

①旧有的,原来的

②衰老

(3)副词

①故意,特意

②过去,从前

③仍然、仍旧

④本来

(4)连词,所以

27.固,gù

(1)名词,险要的地

(2)动词

①巩固,安定

②坚守,安守

(3)形容词

①固执,顽固

②坚固

③坚决,坚持

(4)副词

①表本来,原来

②表确然,确实,实

③表让步,固然

28.顾,gù

(1)动词

①回头,回头看

②看,视

③看望,拜访

④关心

⑤照顾

⑥顾虑,考虑

(2)连词

①表转折,只,只是

②表反问,反而,难

29.归,guī

(1)动词

①女子出嫁

②返回

③归还

④归属,归依

⑤归到一处,汇聚

30.国,guó

名词

①国家

②诸侯国

③国都,京城

④地区,地域

⑤国事

31.过,guò

(1)动词

①走过,经过

②胜过,超过

③拜访,探望

④到,来到

⑤犯有过错

⑥责备

⑦过时

(2)名词,过失,过

(3)副词,过分,过

32.何,读音一:hé

(1)代词

①什么

②哪里,什么地方

③怎么

(2)副词,多么

(3)助词,即今“啊”

读音二:hè

动词,背、扛

33.恨,hèn

(1)名词,怨恨

(2)动词

①遗憾

②怨恨

34.胡,hú

(1)名词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

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

多指匈奴

②兽类颔下的垂肉

(2)代词

①什么

②为什么,怎么

35.患huàn

(1)名词

①忧患,祸害

②讳忌

(2)动词

①担忧,忧虑

②危害

36.或,huò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2)副词

①也许,或许

②有时

(3)连词,如果,假如

37.疾,jí

(1)名词

①病,指常病,轻病

②痛苦,疾苦

③毛病,缺点

(2)动词

①患疾

②厌恶

③痛心

④痛恨

⑤妒忌,通“嫉”

(3)形容词

①急速,快捷

②强,猛烈

38.及,jí

(1)动词

①追赶上

②到,到达

③涉及

④比得上

⑤接近

(2)连词,表并列,和,与

(3)介词

①和,同,跟

②趁着……之时

39.即,jí

(1)动词

①靠近

②登上(帝位)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

果”“假设”。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

使”“纵使”“就算是”

(4)介词,表时间、

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40.既,jì

(1)动词,完了,尽

(2)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

作的完成。已经,……以

后。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

接,“不久”“一会儿”“后

来”,有时“既而”连用

③表范围。“全”“都”

(3)连词

①既然

②既……且……,

既……又……,表两种情

况同时存在

41.假,读音一:jiǎ

(1)动词

①借

②凭借,借助

③宽容

④给予

(2)形容词

①虚假,假装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

(3)连词,相当于“如

果”“假如”,多“假使”“假

令”连用

读音二:jià

名词,假期

42.间,读音一:jiān

(1)名词

①门缝,夹缝

②中间

③期间

(2)量词,房屋的最

小单位

读音二:jiàn

(1)名词

①空隙

②机会

③(不多)时间

(2)动词

①离间

②参与

③间隔,隔断

④夹杂

(3)副词

①表时间,有时,偶

②表状态,从小路

③表情态,秘密地,

悄悄地

43.见,读音一:jiàn

(1)动词

①看见,看到

②会见

③谒见,拜见

④召见,接见

(2)名词

①见识,见解

②看见的东西

(3)代词,放在动词

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

(4)介词,表被动,

相当于“被”

读音二:xiàn

动词

①引见,使……见

②表现、出现、显露

44.解,读音一:jiě

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

物的肢体

②解开,脱去

③分开

④解释,解答

⑤理解

⑥解救,消除

读音二:xiè

动词,缓和,消减

45.就,jiù

动词

①趋,赴

②靠近,接近

③上(车、路)

④赴任

⑤担任

⑥成就

⑦完成,成功

46.举,jǔ

(1)动词

①举起,抬起

②拿

③举出,提出

④举行,施行

⑤攻克,占领

⑥推荐,选拔

⑦升起

(2)形容词

①全,合

②尽

(3)名词,举动

47.绝,jué

(1)动词

①断绝

②绝交

③横渡

④停,止

(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

②陡峭的

③隔绝的

(3)副词

①很,非常

②全然

48.堪,kān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②胜任

③能够

49.克,kè

动词

①战胜,攻下

②成功,完成

③能够

④克制,约束

⑤通“刻”,刀刻,雕

50.类,lèi

(1)名词

①种类

②事例

(2)动词

①类似,相似

②类推

(3)副词。大都、大多

51.怜,lián

(1)动词

①哀怜,同情

②疼爱,爱惜

③爱戴

52.弥,mí

(1)动词,满,遍

(2)副词,更加,越发

53.莫,mò

(1)名词,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2)代词

①没有(谁)

②没有(什么)

(3)副词

①表否定,不

②表禁止,不要

③表测度,或许

54.乃,nǎi

(1)代词,你(们),你(们)的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3)副词

①表承接,就、便、即

②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

③表范围,只,仅仅

④表意外,竟然,却

(4)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55.内,读音一:nèi

(1)名词

①里面

②皇宫,宫内

③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④内心

读音二:nà,通“纳”

动词

①让进

③放进

③接纳,收容

④交纳

56.期,读音一:qī

(1)名词

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②日期,时候

(2)动词

①约会

②约定

③期望,希望

读音二:jī

名词。一周年,一整

月。

57.奇,读音一:qí

(1)形容词

①奇特,罕见

②特殊,不平常的

③珍贵的,稀奇的

④出人意料的(措施)

(计谋)

⑤美好的,合宜的

(2)动词

①惊异

②认为出众

读音二:jī

(1)形容词,命运不

好,运气不好,常“数奇”

连用

(2)数词,表单数、

零数或余数

58.迁,qiān

动词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

泛指迁移

②调动官职,一般指

升官

有时也指降职

③放逐,征发

④改变,改动

59.请,qǐng

(1)动词

①请求。请人做某事。

②请人允许自己做某

③谒见,问候

④邀请,约请

⑤请教,请示

⑥说情

(2)副词,表示尊敬,

不翻译

60.穷,qióng

(1)形容词

①处境困难,环境险

②不得志,不显贵

③贫困

(2)动词

①终了,穷尽,用尽

②寻到尽头

61.去,qù

(1)动词

①离开

②距离

③除掉,去掉

④前往,到……去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

(2)形容词,过去的

62.劝,quàn

动词

①劝勉,勉励

②劝说,劝告

63.却,què

(1)动词

①退

②使退,击退

③拒绝,排斥

④回头

⑤去掉,消除

(2)副词,表将要重

复或继续。还,再

(3)连词,表转折

64.如,rú

(1)动词

①往,到……去

②顺

③如同,好像

④及,赶上

⑤按照

(2)连词

①表假设,假如,如

②表选择,或者

(4)助词,形容词词

65.若,ruò

(1)动词

①像,好像

②及,比得上

(2)代词

①表第二人称,相当

于“你”“你们”;作定语

时则译为“你的”。

②表近指,“这”“这

样”“如此”

(3)连词,表假设,

“如果”“假如”

66.善,shàn

(1)形容词

①好的,善良的

②好

③友好的,亲善的

(2)名词

①好人,好事,好的

行为

②好的方法

(3)动词

①交好,亲善

②长于,善于

③做好,处理好

④喜欢,羡慕

⑤通“缮”,修治,引

申为擦拭

(4)表示应答之词。

67,少,读音一:shǎ

o

(1)形容词,数量少,

不多

(2)动词

①缺少

②削减,减少

③瞧不起,轻视

(3)名词,少数人

读音二:shào

(1)名词,青年,少

(2)形容词

①年少,年轻

②小

读音三:shāo

副词,表程度,稍微,

略微

68.涉,shè

动词

①徒步渡水

②乘舟渡水

③进入,到

④经过,经历

⑤漫步,散步

⑥阅览

69.胜,读音一:shèng

(1)名词,胜利

(2)动词,战胜,取胜

(3)形容词

①优美的

③盛大的

读音二:shēng

(1)动词,禁得住,忍得住

(2)副词,尽,完

70.识,读音一:shí

(1)动词

①懂得,知道

②认识

③识别,觉察

(2)名词,知识,见识

读音二:zhì,通“志”

(1)名词,标记,记号

(2)动词,记住

71.使,shǐ

(1)动词

①命令,派遣

②叫,让

③主使

④使唤

⑤致使

⑥出使

(2)名词

①使命

②古代官名

③使者

(3)连词,假使,如果

72.是,shì

(1)形容词,正确

(2)动词

①认为……正确

②是,表判断

(3)代词,这,这个,这样

(4)助词。作宾语前

置的标志。

73.适,读音一:shì

(1)动词

①往,到

②女子出嫁

③顺从,适合

(2)形容词,舒适,

满足

(3)副词

①恰好

②刚刚,刚才

读音二:zhé

动词。通“谪”,被流

放或贬职。

74.书,shū

(1)动词。书写,记

载。

(2)名词

①文字

②书信

③文书,名册

④书籍

⑤特指《尚书》,也可

泛指一切经书

75.孰,shú

(1)动词

①煮熟

②成熟

(2)形容词,仔细,

周详

(3)疑问代词,谁、

什么、哪一个

76.属,读音一:shǔ

(l)名词

①类

②等,辈

③亲属

(2)动词

①隶属

②管辖,掌管

③系,是

读音二:zhǔ

动词

①接连

②跟随

③连缀,撰写

④嘱托

⑤邀请,劝请

77.数,读音一:shù

(1)名词

①数目,数量

②算术

③法则,规律,命运

④技艺、方术

(2)数词,表示约数

读音二:shǔ

动词

①点数,计算

②列举罪状,加以斥

读音三:shùo

副词,屡次

读音四:cù

形容词,密,与“疏”

相对

78.率:shuài

(1)动词

①率领,带领

②遵循,沿着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

二。(《治平篇》)

--其中不听从教导的

常有一两个。

(2)副词

①表约略或测度。大

约、大概、大都、大体。

有时“大率”连用。

②表范围,一律、都、

79.说,读音一:shūo

(1)动词

①说明,解释

②讲,谈

(2)名词

①说法,言论

②文体的一种,侧重

议论。

读音二:shùi

(1)动词,劝说,说

读音三:yuè,通“悦”,

喜欢,高兴。

80.私,sī

(1)形容词

①私人的,自己的

②私下,不公开的

(2)名词,私利,私

(3)动词,偏爱

81.素,sù

(1)名词

①白色的生绢

②白色的衣服,丧服

③平常

(2)形容词

①白色的

②朴素的,不加修饰

③没有文采的

(3)副词

①表情态,空,白白

②表时间,从来、一

向、平素、素来

82.汤,读音一:tāng

名词

①热水

②汤药

③同“烫”,热敷

④殷商的建立者

读音二:shāng

83.涕,tì

(1)名词,眼泪

(2)动词,流眼泪,

哭泣

84.徒,tú

(1)名词

①指服劳役的犯人

②一类人

③门徒,弟子

(2)形容词,空,光

(3)副词

①表情态,徒然,白

白地

②表范围,只是,仅

85.亡,读音一:wáng

(1)动词

①逃亡,逃跑

②失去,丢失

③灭亡

④死亡

读音二:wú

动词,通“无”,没有

86.王,读音一:wáng

名词

①天子,帝王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

②一国的君主,皇帝

③封建时候的最高爵位

④战国时期,诸侯多僭称“王”。

读音二:wàng

动词,称王。指统治天下

87.望,wàng

(1)动词

①向远处看

②盼望,期望

③临近

(2)名词

①希望,打算

②名望,声望

③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88.恶,读音一:è

(1)名词

①坏事,罪恶

②坏人,恶人

(2)形容词

①丑陋,样子难看

②坏,不好

③险恶。凶狠

读音二:wù

(1)动词

①憎恨,厌恶

②嫉妒

读音三:wū

89.微,wēi

(1)形容词

①隐蔽,不清晰

②微小

③轻微

④地位卑微

⑤不显露的,隐藏其高贵身份的

⑥精妙,深奥

(2)动词

①没有,一说“除了”

②不是

③衰败,衰弱

(3)副词

①表程度,稍微,微

微,略微。

②表情态,暗暗地,

隐约地

90.悉,xī

(1)动词

①尽其所有,总计

②详尽地叙述

(2)形容词,详尽,

全面

(3)副词,表范围,

却、全部、完全

91.相,读音一:xiàng

(1)名词

①相貌

②扶助盲人的人

③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④官名,指宰相、丞

(2)动词

①观察,审察

②辅助

读音二:xiāng

副词

①表彼此,互相

②表示动作偏指一

方。可根据情况分别译为

“你”“我”“他”

92.谢,xiè

动词

①道歉,请罪

②推辞,谢绝

③辞去,辞别

④感谢

⑤告诉,劝告

⑥请问

⑦凋谢,衰亡

93.信,读音一:xìn

(1)形容词

①言语真实

②引申为诚实

③可靠的

(2)名词

①信用

②信物,凭据

③使者

④音讯,消息

(3)动词

①相信

②信任

③守信用

(4)副词

①表肯定,确实,实

在,果真

②表不确实,随意,

随便

读音二:shēn,通“伸”。

动词

①伸张

②伸出

94.兴,读音一:xīng

动词

①起,起床

②起,掀起

③发生,产生

④兴起,兴盛

⑤使……兴盛

⑥复兴

⑦兴办,举办

⑧发动,调动

读音二:xìng

名词,兴趣,兴致

95.行,读音一:xíng

(1)动词

①行走

②运行

③经,历

④离去,前往

⑤实行,施行

⑥行酒,给客人斟酒

(2)名词

①古诗的一种体裁。

②行为,品行

③动作

(3)副词,将要

读音二:háng

(1)名词

①道路

②古代兵制,二十五

人为一行

③行列,队伍

④辈份

(2)量词

96.幸,xìng

(1)动词

①宠幸

②皇帝到某处

③希望

(2)形容词,幸运

(3)副词,侥幸、幸

亏、幸而

97.修,xiū

(1)动词

①修建,修造

乃重修岳阳楼。(《岳

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

楼。

②修理,建造

③整治,治理

④修养

⑤修订,修改

⑥编纂,编写

⑦学习,研究

⑧整饬

(2)形容词

①善,美好

②长,高

98.徐,xú

(1)形容词,迟缓

(2)副词,慢慢地,

缓缓地

99.许,xǔ

(1)动词

①答应,听从

②赞同,赞成

③相信

④期望

(2)名词,地方,处

(3)数词,表示不定

(4)代词,这,这样

读音二:hǔ,象声词

100.阳,yáng

(1)名词

①太阳,阳光

②山的南面

③古代哲学概念,阴

的对立面

(2)形容词

①凸起的,刻印时,

线条凸起为阳文

②通“佯”,假装

101.要,读音一:yào

(1)形容词

①主要,重要

②险要

③简要,切要

(2)动词

①符合,适合

②总括,概括

③想要,希望

读音二:yāo

(1)名词,通“腰”

(2)动词

①通“邀”,邀请

②要挟

③相约

102.宜,yí

(1)动词,应该,应当

(2)形容词,适宜,合适

103.遗,读音一:yí

(1)名词,遗失的东西

(2)动词

①遗失,丢失。

②遗留

③舍弃,放弃

读音二:wèi

动词,送给,给与

104.贻,yí

动词

①赠送

②遗留

105.易,yì

(1)名词,《周易》简称

(2)动词

①换,交换

②改变,更

③轻视

④代替,替换

(3)形容词,容易

(4)副词,很,非常

106.阴,yīn

(1)名词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②阴影,树明

③光阴,时光

④古代哲学概念,与

“阳”相对

(2)形容词

①昏暗

②阴冷

③属于死人的,如“阴

宅”“阴火”

④凹入的

⑤阴险

(3)副词,暗中,暗

地里

107.右,yòu

(1)名词

①右边

②地理上以西为右

③古代官职以右为

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

④引申为上

⑤世族大家

⑥车右,古时在战车

上负责主帅的安全

108.再,zài

(1)数词

①两次

②第二次

(2)副词,与现代汉

语“再”相同

109.造,zào

(l)动词

①往,到

②制作

③修建,建造

④制定

110.知,读音一:zhī

(1)名词

①知觉

②知识

③交情,来往

(2)动词

①知道,知晓

②主持,管理

③了解

④识别

⑤交游

读音二:zhì

通“智”,名词,智慧

111.致,zhì

(1)名词,意态,情

(2)动词

①送达

②表达

③招来

④取得,得到

⑤到,达到

⑥使,致使,导致

(4)形容词,精细

(4)副词,尽,极

112.质,zhì

(l)动词

①抵押,作抵押品

②询问

(2)名词

①抵押品。指作为保

证的人或物

②本质,资质

③质地,底子

④通“贽”,古时初次

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

⑤通“鑕”,刑具,杀

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3)形容词,质朴

(4)副词,正,刚刚

113.治,zhì

(1)动词

①治理,管理

②整治,训练

③整理

④医治

⑤对付,抵御

⑥惩处,处置

(2)形容词,太平,

安定,与“乱”相对

114.诸,zhū

(1)形容词,众

(2)兼词

①代词兼介词,相当

于“之于”

②代词兼语气助词,

相当于“之乎”

115.贼,zéi

(1)名词

①祸患,祸害

②作乱叛国的人

③强盗

(2)动词

①害

②杀害

116.族,zú

(1)名词

①家族,指同姓的亲

②种族,民族

③类

④(筋骨)丛聚集结

之处

(2)动词,灭族

(3)形容词,众,一

117.卒,zú

(1)名词

①步兵

②古代军队编制,百

人为卒

③差役

(2)动词

①死亡。古代大夫死

称卒。又年老寿终称卒。

后为死的通称。

②完毕,结束,到……

(3)副词,表终结,

终于,始终,到底

读音二:cù

副词,通“猝”,仓猝,

突然,匆忙

118.走,zǒu

(1)动词

①古代指疾行,即跑

②逃跑

③使之逃跑

④奔向,趋向

(2)名词,仆人

(3)形容词,快,赶

119.左,zuǒ

(1)名词

①左边

②东面,古代地理上

以东为左

③较低的地位

④车上的尊位

120.坐,zuò

(l)名词,座位,通“座”

(2)动词

①古人席地取跪姿坐

②坐守

③犯法,犯罪

(3)介词,因为、由于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

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三)通“如”:好像,如同。【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

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

"为什么""什么原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可译为"哪里""什么"。译

时,"何"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

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

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

""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

“啊”。?

(四)何:通“呵”,喝问。

【何如】【奈何】【若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

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

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

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等。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

久”。

【何乃】译为“怎能”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

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

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

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三)可作词尾,译为

“……的样子”“……地”。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

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

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

竟(然)""反而"等;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

种限制,可译为"只""仅"

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

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等。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

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

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

样”?。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

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

怕……”。

【乃尔】译为“这样”。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

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

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

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

人称。译为“我的”“我(自

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

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

“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

“恐怕”、“或许”、“大概”、

“可能”。?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

“难道”、“怎么”?。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是……还是……”?。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

“如果”。?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

的作用,可不译。

【何其】译为“多么”。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

4.并列关系:又,又……

又……,一面……,一

面……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2.暂且,姑且。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

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例:

【且如】就像。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

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

2.表近指,相当于"这""

这样""如此"。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假设"等。

2.表选择,相当于"或""

或者"。

3.至,至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

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

似“要说那”、“像那”的意

思。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

不迫。

【若何】怎么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所在】

1.到处。

2.所在之处,处所。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4.对,向。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

哪里”“从哪里”等。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2.哪里,怎么。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

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

顿,相当于“也”。

3.作词尾,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

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

或解释语气。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

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

反诘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

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

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之谓也】【其……之

谓也】【其……之谓乎】意

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

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

反诘之意。例: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

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

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

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

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

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

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

依照,根据。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

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

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

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

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

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

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

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而”“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

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例如: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

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或省去。例如: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

位和范围。例: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

用。例: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名词。译为:缘由,

原因。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2.通“已”,止。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

作。

⑵把……作为或制成。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

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

是“有什么办法用

来……”“没有什么办法用

来……”

13.【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趁此。

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2.原因,缘由,机缘。

(三)动词

1.根据

2.沿袭,继续。

14.【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2.“在……方面”“从……

中”

3.由于

4.向,对,对于。

5.被。

6.与,跟,同。

7.比。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

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

从此,因此。例: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

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

“于是”相同。例:

【见……于】表示被动。

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2。给,替。

3.比,和……比较。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2.结交,亲附。

3.对付。

4.参加,参与。

5.赞许,同意。

(四)通假。通“欤”。句末

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16.【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2。准则,法则。

(四)动词。效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2.指示代词,这,此。(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三)动词,到……去。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最新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 而: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递进;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转折;E连词,表假设;F连词,表因果;G连词,表修饰;H代词,你,你的;I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J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抱明月而长终()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赂秦而力亏() 8.穷山之高而止()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7.潦水尽而寒潭清() 18.酌贪泉而觉爽() 19.忽然奔腾而澎湃()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2.而母立于兹()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何: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E副词,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开国何茫然!()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是何故也?() 10.今日之事何如?() 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伐为?() 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与蔺相如》)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古典诗文 2013-02-07 0617 5d56b7b40102e33y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二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二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④不厌其烦——乐在其中——莫名其妙——不乏其人——不计其数⑤.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仆诚(果真)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那些)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成语例释】洞烛其奸: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名副其实:名卢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2.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经典文言】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命令)(《伶官传序》)⑤汝其勿悲(表婉商)⑥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君其(还是)试臣,何遽(匆忙)叱乎?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经典文言】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③意者,堂下其有憎臣者乎?(译文:推测起来,大概是堂下诸人中有怀恨我的吧!)④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成语例释】舍我其谁: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反问) 3.用作副词,表示动作发生在将来,相当于“将要”。 【经典文言】1其如土石何? 4.用作连词,可以放在句首,或者表示假设,可以翻译为“如果”;或者表示选择,可以翻译为“还是”。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经典文言】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经典文言】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③其有能去之(害虫)者,有功于物也。(表假设)(柳宗元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 命制人王慧 一、而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 ⑤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经典文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恂恂而起——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吾恂恂而起——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喟然而叹——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潭西南而望——呱呱而泣 ⑥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经典文言】不得已而为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恶其能而不用也——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此两处以都表因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⑦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经典文言】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 (8)表示目的关系,目的是,来,用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君臣固守,以吞周室——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这几处的以与而用法同) 2.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的”。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含参答)

18个文言虚词考点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 4.然则何时而乐耶?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教案

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 1.而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 的”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 门宴》)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 后”,或者不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 且”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 列传》)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 以”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 词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者。(《逍遥游》) (10)名词,通“能”,才能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1)限止语气,罢了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十思疏》) (12)表递进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碑记》) (13)不久,一会儿 (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而: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 而: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 而:______________ (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而: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2.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和整理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归纳整理 一、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以: [介词]把;用;拿 ①輮以为轮(《劝学》)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 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副词]通“已”,已经 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为] 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2.之 [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代词]表近指,可翻译成“这”“此”“这些”等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 [介词]把;用;拿 ①輮以为轮(《劝学》)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副词]通“已”,已经 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为] 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2.之 [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文案大全

18个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测试题

18个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测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45分钟) 1.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 犹且从师而问焉。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下列各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的“则”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中“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A.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B.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公为我献之D.吾属今为之虏矣 4.下列句中加点的“且”与“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B.示赵弱且怯也。 C.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D.且适南冥也 5.下列句中加点字“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犹且从师而问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且焉置土石?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C.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D.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下列句中加点的“乎”字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D.知不可乎骤得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关山度若飞”相同的一项是() 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 天若有情天亦老 C. 若入前为寿 D.天涯若比邻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是谁之过与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娘以指叩门扉曰”相同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D. 铸以为金人十二 10.与“苛政猛于虎也”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如因而厚遇之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今者出,未辞也

上海沪教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上海沪教版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 XX峥嵘而XX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XX而西却XX,此五霸之伐也(《XX窃符救XX》)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或" 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XX贪而信XX,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XX ,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XX 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XX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XX》)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①XX,取之于XX,而XX于XX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 XX 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XX而夭其嗣乎(《XX》)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 假如"。 ①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XX》)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XX》)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 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XX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XX记》)②表恶其能 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XX (《阿房宫赋》)②XX,XX,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 XX”,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XX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XX,自与XX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 而母立于兹(《XX 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 (10)名词,通“能”,才能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1)限止语气,罢了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12)表递进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13)不久,一会儿 (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而: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 而: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 而:______________ (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而: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2.何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