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七讲: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七讲: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七讲: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七讲: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

https://www.360docs.net/doc/fe5599980.html,2011-06-16 10:14:36 来源:人民网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七讲: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要谈的话题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个题目要谈的是从1956年到1976年这20年的历史,讲的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这一段的探索应该说很曲折,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是有意义的,能够使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有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是从1956年开始的,探索的任务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中提出来的。他这样讲,最近苏联暴露了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问题,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很清楚,毛泽东想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一条自己的路。那么,为什么这个任务这时候才提出?新中国成立到这时候已经快七年时间了,为什么这中间没有提出?当然,这是有原因的。我认为,这个时候提出探索任务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过去对苏联模式的迷信。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搞的社会主义跟马克思的设想是一致的,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共产党人都对苏联模式有着迷信,那就可以理解了。似乎社会主义就是这样的,跟它不一样就是离经叛道。这个迷信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毛泽东都造成了压力。毛泽东后来讲过,建国初,我们是照抄照搬苏联的,懵懵懂懂不满意,但是没办法。没办法,就是这个迷信的压力。

但是,这个迷信让苏共二十大打破了,让赫鲁晓夫所谓的“秘密报告”打破了。所谓“秘密报告”,其实题目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为什么说是“秘密报告”呢?因为事先没有正式列入苏共二十大的议程,苏共二十大2月25日结束,24日晚上临时通知开全体会议,赫鲁晓夫作了一个报告。作这个报告的时候,各国共产党代表团的团长只让波兰、匈牙利的两位团长去听,我们的团长是朱德,副团长是邓小平,都没让听。所以被称为秘密报告。当然,这个秘密维持很短时间,美国中央情报局搞到报告的本子,6月上旬干脆在纽约时报上登了出来。

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揭露批评斯大林的错误。斯大林1953年去世,1956年2月,苏共中央把他的错误讲出来,讲得很充分,讲得淋漓尽致,甚至讲得让人触目惊心。比如在民族问题的错误,强迫包括车臣印古什人在内的一些少数民族从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大规模地长距离地迁徙;比如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动不动就抓人,甚至动不动就杀人。斯大林晚年连苏共中央领导层的成员都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这个报告出来之后,举世震惊。西方有的政治家利用这个报告攻击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所以报告引发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这个报告对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主要的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就是促使他们警醒,促使他们反思之前从苏联学过来的这一套东西。还有一点,就是苏联模式的迷信也打破了。当报告内容传到中国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欢欣鼓舞,说了这样的话,这是一场解放战争,揭开了盖子,打破了迷信,使人敢于讲话、敢于思考了。苏共二十大召开两个月之后,毛泽东就提出要走自己的路,这两者之间绝对有内在的联系。

探索之初,我们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果,特别是反映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决策中。比如八大提出要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八大认为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了,而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这里虽然没有工作重点转移这个说法,但思想是明确的。还比如八大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还有八大提出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既反右倾保守,又反急躁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还有在文化方面,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所以,我们现在认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八大前后,一些领导人个人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思想和观点。所以,我们认为探索的开端是良好的。

可惜,在此后不久我们就发生了一些失误。先是1957年发生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今天对于1957年的整风反右,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认为,当年中共中央发动整风运动,一开始就是一个阴谋,不是为了整风,而是为了整人。我觉得这个说法是立不住的。中国共产党发动整风的目的、愿望无可置疑。整风,为什么会发动?出于什么考虑?我们看一看当年国内外背景就清楚了。国际背景是苏共二十大,还有在此之后波兰、匈牙利发生老百姓闹事的情况,这些事情都促使毛泽东这些党的领导人反思、警醒,怎样避免在中国出现类似的事情。再一个我们国内也出现一些事,当年有人罢工,有人罢课,还有合作社的社员闹退社。领导人高度关注,深入调研,得出非常好的结论,认为我们党内有一些工作人员犯了官僚主义的错误,把本来可以和缓解决的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了。毛泽东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讲,你要修飞机场,要占农民的地,要拆人家的房子,前提是必须安置好,没有安置好就拆了房子,怎么不闹呢?别说是人,就是鸟,你掏了它的窝,起码也会叫唤几声。在这里很清楚,毛泽东把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归到领导干部头上,没有怪老百姓。由此认定我们党内有不正之风,有官僚主义,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

这三风都得整,整了才能密切党群关系。我觉得整风运动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发动的,所以主观愿望动机,无可置疑。

整风,用的是开门整风的方式。毛泽东1957年4月30日亲自在天安门城楼上召集党外人士座谈会,动员他们给共产党提意见。说你们整风不整风,以后再说,起码短期内不要整,短期内你们的任务就是给我们提意见。特别是在文教卫生领域,你们专家多,内行多。从5月上旬到6月上旬,各级党组织开了一系列的座谈会,邀请党外人士提意见。党外人士提出的绝大部分意见是对的,毛泽东也给予了肯定,说反映出来的这些问题过去我们不清楚,甚至有的完全不知道,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又发展下去,我们这个党有可能毁了的。

但是,整风过程中也确实有极少数人,主要是极少数的民主党派负责人提出了中央不能接受的意见。有人讲了这样的意思,我欢迎你整风,但是如果真想整风,得从风源、根源上解决问题。什么是风源、根源?那就是一党领导的政治制度。有人要改变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当然不会答应,把这种意见视为右派言论,作出反击,我认为完全可以理解。问题在于用了政治运动的方式,导致了严重的扩大化。据后来统计,当年总共划了55万多右派分子,最终,经过复查没有改正的不到三千人,大部分人被冤枉了。所以, 1981年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反右是必要的,问题是严重扩大化了,伤害一些不该伤害的人。今天,中央也是这个基本结论。

1958年开始又发生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这个失误,持续时间更长,持续三年之久。

“大跃进”的失误为什么会发生?我认为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领导人在发展经济问题上太急了,毛泽东这一代人都很急。当然现在回头想一想,他们急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建国初又

遭受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5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和苏联的关系又出现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压力很大,不可能不急。1954年毛泽东说过这样的意思,我们的工业很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呢?飞机、汽车、拖拉机、坦克这些东西造不了,我们只能造桌椅板凳、能造茶碗茶壶,还能够把麦子磨成面,就这个水平。毛泽东后来更加尖锐的提出,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地球的球籍。我认为他们这些领导人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我们应该搞快一点,如果方法得当,也不是不可以搞快一点。

问题还有第二条,就是缺乏经验。我们打仗的经验很丰富;搞政治斗争,经验也丰富;发展农业生产,也可以说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就是搞现代化工业没经验,过去基本上没有搞过。以为靠打仗冲锋的办法,就能把工业搞好,现在看来显然没那么简单。当年,“大跃进”的目标是要超英赶美,我们着急,要在钢产量方面迅速地赶上超过英国。确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先确定钢的产量指标,然后其他方面服从保证。农业、轻工业受了冲击,在所不惜,这个思路绝对有问题。后来钢产量确实是上去了,但是农业、轻工业遭受严重的损失,再加上有的地方出现严重灾害,还有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我们的经济一度非常的困难。“大跃进”是典型的欲速则不达的教训。我们出于这样的愿望犯下“大跃进”的错误。

还有第三个失误,急于过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个失误发生在“大跃进”过程中,甚至可以说“大跃进”引起的。

我觉得公社化运动有两个起因,一个是适应所谓“大跃进”的需要。“大跃进”在一开始表现为大办水利。大办水利的时候,有些地方感觉到小规模的合作社不方便。比如说一个社,平均二十来户人家,要想干一个稍微有点规模的工程,干不了。还有如果你修水渠,要从别的社的工地上过,如果人家不受益,也干不成。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有些地方自发并大社,把若干个小规模的合作社并成

一个大的。1958年上半年,不少地方就并起来。有的叫大社,有的叫公社,叫公社的名字也各不相同,有叫共产主义公社的,有叫人民公社的。1958年8月,毛泽东在山东、河南、河北视察的时候,就见到形形色色的一些大社。地方干部问毛泽东叫什么好?他说,还是人民公社好。随行的记者报道出去,结果在中央做决议之前,很多地方就纷纷仿效,公社就已经办了很多了。

再一条具体原因,那就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在此之前,包括我们在内,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急着这方面的过渡,有些比我们还急。自发办起来的人民公社,被认为有几个优点、特点便于过渡,一是所谓的’一大二公”,大是规模大,平均一个公社相当于过去的26个合作社,规模扩大了20多倍。公有化程度当然就高了,小集体变成了大集体。第二个特点是”政社合一”,过去的高级社只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人民公社既是经济组织,又是地方政权,取代了原来的乡镇政权。第三个特点是“工农商学兵结合”,一个大公社里面,工农商学兵全都有。当年认为有这样特点的农村人民公社便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以1958年8月,北戴河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明确提出我们应该大胆利用人民公社这种形式,探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公社化运动,时间很短,就一个月的时间,9月1日报纸登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国庆节以前,公社化就基本实现。时间虽然短,但问题很严重。一个问题是办社过程中的“共产风”,几十个社并在一起,全部拉平,穷的沾光,富的就吃亏了。第二,分配上的严重平均主义。公社化初期,分配的基本核算单位是公社,大锅饭,吃饭不要钱,有些地方甚至搞点别的不要钱。明摆着当年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支撑不了那么多的不要钱。连吃饭不要钱这一项,1959年的春天以后,就普遍难以为继,但是1958年夏秋还是维持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两季大多数地方都是大丰收,而且秋收和夏收中间隔的时间很短,夏收粮食还没有吃完,秋收的粮食又来了。这一段时间内给了人们一种假象、错觉,似乎梦寐以求的共

产主义就要实现。当年,还有人提出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一些做法庸俗化了。

公社化的一些极端问题,比如“共产风”,后来毛泽东反复批评、反复要求纠正,也纠正了一些。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从公社最终下放到生产队,规模大体上相当于过去的高级社。但是人民公社的根本弊端,大锅饭的这种体制始终没能得到解决。后来农村生产力长期发展缓慢,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所以,公社化的负面影响是不小的。

从1961年初开始,到1966年5月“文革”爆发之前,这五年多的时间内,党的工作呈现出了比较复杂的情况。在经济上这一段时间我们搞调整,把“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关系给调整为正常。这一段做得相当不容易,有些举措今天想来,似乎都不可思议。比如说1961、1962年这两年,为了减轻国家对城镇居民粮食供应的负担,曾经大批地动员城镇人口到农村去。动员什么人?动员此前从农村招工招来的工人和他们的亲属,两年时间我们动员了将近三千万人回农村。毛泽东、周恩来当年感慨万千,说我们的老百姓真好,三千万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像欧洲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搬迁。确实,我们的老百姓很好,体谅国家的困难。但是,这件事我认为当年能干成,光老百姓好是不够的,我们干部队伍也好,干部队伍跟老百姓是同甘共苦的,没有多少腐败,也没有多少特权。包括毛泽东在内,当年我们的一些领导人也都是一同克服困难。我们很多网友知道,毛泽东曾经八个多月红烧肉都不吃,就是这个时期。

另外,这段时间包括毛泽东在内,也包括别的领导人,大家都努力总结此前犯错误的教训,特别是“大跃进”的教训。毛泽东发奋读书,读苏联人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边读边思考,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观点。比如说,他认为社会主义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比较不发达的,一个是比较发达的。中国显然处于前一个阶段。在这之后,向共产主义过渡,毛泽东

再也不提了。还比如,他认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至少要上百年的时间,超英赶美,在此之后也不提了。还比如,他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不要怕资本主义,他认为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有意义的,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过去别的人没有提出过。所以总体上来讲,党这段时间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我认为是好的,是正确的。

但是可惜,这一段政治上我们又发生了失误,从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开始,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扩大化错误迅速发展起来。起点是八届十中全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次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左”的阶级斗争理论,而且被全会所接受,写入了全会的公报。里面是什么内容呢?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这个理论在当年之所以能够提出,之所以会被全会所接受,我认为客观、主观两方面都有原因。

客观上的原因,就是阶级斗争存在,而且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内尖锐化。突出的表现是台湾当局图谋反攻大陆的行动。1962年,蒋介石派了一股又一股的武装特务在东南沿海地区登陆骚扰,叫嚣反攻大陆,这毫无疑问是阶级斗争。另一方面,他提出这个理论与他错误看待和一线领导人的分歧有关。这个时期,毛泽东退出二线,一线让刘少奇主持日常工作。毛泽东在二线除了读书之外,还在观察一线领导人,观察到1962年,不满意了,而且很不满意。他在讲话中就批评一些领导人。在什么问题上批?最集中的是“三自一包”的问题。包是包产到户,这个时期安徽搞了包产到户的试验,效果非常的好,有些领导人了解情况后热情地肯定和支持。刘少奇曾经讲过,应该起草一个文件,全国推开。陈云曾专门面见毛泽东建议推广。毛泽东听了陈云的话,当时没作表态,第二天传出来,认为陈云的意见是完全错的。还有邓小平,曾经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和共青团中央的会议上讲过这样的话,不管黄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所谓猫论就是这个时候针对这个问题讲出来的。还有当年主管农村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兼中

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态度更积极。除了给中央写报告要求推广以外,还在中央国家机关、部队、包括中央党校五个大单位作报告,论证这是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不是单干。后来毛泽东批所谓“单干风”,批得很厉害。说现在党内刮起一股“单干风”,越到上层越大,包产到户不出半年就可以看出阶级分化,主张包产到户的人是站在地主、富农的立场上,替他们打主意。

三个“自”呢?一个“自”,自留地,人民公社时期,除了大部分地集体统一耕种之外,社员家庭有少量的自留地,种种蔬菜什么的,在大锅饭的体制之下,自留地种的就是比集体的地种得好。所以当年有的地方,虽然没搞包产到户,但是增加社员自留地的面积,一样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第二个“自”,自负盈亏,强调企业利润核算,不能像“大跃进”时期那样算政治帐,经济帐可算可不算。第三个“自”,自由市场,活跃城乡经济交流。这个所谓“三自一包”,都是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提出的政策主张,克服困难的措施,但是在毛泽东眼里头成了修正主义的纲领。这些领导人自然而然成为毛泽东心目当中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了。

毛泽东这个理论被八届十中全会接受了,毛泽东个人的兴奋点、关注点从此也就转向了阶级斗争。1962年冬天,他离开北京到南方走了一趟,发现多数省份的负责人忙着克服困难,只有两个省的负责人有政治头脑,开始抓阶级斗争了。一个是湖南省,一个是河北省。1963年春天,开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表扬了这两个省的负责人。一表扬,其他省委书记就明白该干什么了,于是有越来越多的省委书记去抓所谓阶级斗争。这时候有什么阶级斗争可抓呢?农村有的基层干部有点多吃、多占行为,工分帐目不是那么清楚,这是阶级斗争。出身好的,说他们是阶级蜕化变质分子。出身本来就不好的呢,阶级敌人篡夺了领导权。还有农民搞点长途贩运,赚点辛苦钱,投机倒把,也是阶级斗争,结果不少省份就给中央写报告反映这样所谓的阶级斗争。这些报告使毛泽东误以为,原来农村实际

存在的阶级斗争比他估计的还要严重。这就发生了一个“左”的理论指导“左”的实践,“左”的实践反过来又推动了“左”的理论发展的一个恶性循环。循环到1964年底、1965年初,毛泽东主持中央工作会议,研究四清运动。他就在自己主持起草的文件当中作出了这样的判断,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层层有,从公社一直到中央。讨论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觉得中央也有走资派,这个判断很可怕,不管是谁,肯定是大块头的。他就提出来,能不能加几个字限定一下,中央的部门也有,充其量就是部长了。加了,毛泽东也认可了,但无济于事,这个时候毛泽东心目中的中央的走资派起码有两个已经明朗化了。头号刘少奇,二号邓小平。1970年美国记者斯诺问毛泽东,你是什么时候下决心打倒刘少奇,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脱口而出,1964年底1965年初,就是这个时候。所以我们看八届十中全会之后,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左”的错误可以说是直线发展、恶性发展,一直发展出个“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整整持续了十年。从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的时间里,党和人民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建设上,而是不断开展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

当年毛泽东为什么会发动“文化大革命”?出于什么意图、什么考虑?这个问题可以说极端复杂。现在海内外对“文革”起因的说法很不相同。诸多说法当中,大概有一种说法是比较有市场,那就是“权力斗争说”。有人用权力斗争来解释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解释“文革”的起因。他们这样讲,“文革”是中共高层特别是毛刘之间争权夺利的结果。“大跃进”失败,毛泽东退居二线,威望空前低落,而刘少奇主持日常工作,收拾残局,威望日益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感觉到大权旁落了,刘少奇越来越不听招呼了,于是下决心把他打倒,就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个解释似乎顺理成章,因为毛泽东也不讳言,他发动“文革”的直接目的就是打倒刘少奇,夺他的权。

但是,我认为这是直接的原因,表面的现象,光看这个或者说用这个来解释“文革”,解释不清楚。比如说如果毛泽东发动“文革”仅仅是为了打倒刘少奇、邓小平,为什么还要打倒一大批老干部?为什么老干部“文革’初期就被打倒了,”文革”还要持续十年之久?为什么持续十年毛泽东都不罢休,后期又讲这样的政治大革命要过七八年再来一次?我认为这都讲不通。另外我们还有材料证明,毛泽东在1962年之前对刘少奇、邓小平是非常欣赏,甚至把他们是当接班人对待的。1957年的时候,毛泽东访问苏联,赫鲁晓夫问过这个问题。1961年,英国访华的元帅蒙哥马利也问过这个问题。毛泽东都很明确,他之后是刘少奇,刘少奇之后是邓小平。人家再问,邓小平之后是谁?毛泽东讲那就不知道了,管不了那么多。毛泽东对刘少奇、邓小平不满,是从1962年以后才开始的,不满的原因就是刚才提到的所谓”三自一包”的问题。所以,是有分歧,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分歧决不是所谓的权力斗争,可以说是政见之争,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我们今天看,毛泽东当年的判断当然是不对的。刘少奇、邓小平为了克服困难、调整经济所采取的措施,不是所谓修正主义的东西,他们也决不是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为什么毛泽东会作出这样的判断?我想根源就在于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他的社会主义观出现了一些问题。我根据他在“文革”当中包括“文革”前夕对社会主义的若干论述,概括出来两个基本方面:一个固守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什么基本特征呢?我概括为四个“单一”,单一公有制,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按劳分配,单一农业集体经营。这四个“单一”,我们今天肯定是当苏联模式的特征看,而当年毛泽东把它当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去固守、坚持。在他看来,苏联管得死的毛病可以解决,但这四条不能动,动了就是修正主义。那么好了,拿了这所谓四个“单一”去衡量刘少奇、邓小平搞的一套

东西,他当然就认为是修正主义。衡量赫鲁晓夫、铁托,也是修正主义,或者说更是修正主义。当年满眼都是修正主义,现在来看标准出了问题。

再一个,毛泽东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我觉得毛泽东特别强调三点,一点是,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不能大。为了缩小差距,甚至他带头降低自己的工资。第二条,政治上完全平等,主要是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他批评有些地方干群关系像猫鼠关系,老百姓见了领导就跟老鼠见了猫一样。毛泽东特别怀念战争年代的军事共产主义,那时候没有工资制,也没有军衔,顶多是干部、战士吃饭,有大灶、小灶之分。小灶也好不到那里去,但是大家的干劲就是高。而进入和平时期,执政以后,毛泽东对有些现象不满意。比如说把供给制改为工资制,要评定每一个人的工资标准,有人嫌定低了。还比如评军衔,也有人认为应该给自己评高一点。毛泽东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后来干脆把军衔制取消。还有第三点,毛泽东强调意识形态的高度纯洁,一出戏、一本书、一部电影,他都关注,都怕弄出所谓“封、资、修”的东西。为什么叫“文化大革命”?那就是先从文化领域搞的革命,或者先革的文化的命。我觉得这三个方面合起来就是毛泽东心目当中的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认为毛泽东的失误不在于有这三方面的理想。这三方面的理想,如果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在非常漫长的将来实现,我认为不能说它有多少问题。我觉得毛泽东的失误在于,不具备实现这个理想的条件下楞要去推行这个理想,那必然有阻力,行不通。比如说收入差距过于小,小到平均主义的地步,还能调动得起积极性吗?还有效率吗?我认为不可能。还比如政治上完全平等,那是对的。毛泽东强调干部要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将军要下连当兵,短时间内去体验一下,我认为也不困难。当年我们有些将军就拿掉将军的肩章,戴上士兵的船型帽当兵去了。长期这样做可能吗?当然不可能。还有精神上高度纯洁,是需要纯洁一些,但有没有必要那么纯洁呢?比如说“文革”之

前,曾经批那个鬼戏《李慧娘》,李慧娘冤死之后化作鬼向贪官讨公道,政治上有什么害处?曾经没完没了的批。所以,这样一些东西在推行过程中必然有阻力。干部这儿遇到阻力,开始强调教育,但教育来教育去,发现老干部好象是变修了,把他们打倒,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再提拔王洪文这样的一些所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但后来毛泽东对王洪文很失望,因为这些人能力比不上老干部不说,享乐腐化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农民开始也重视教育,每到冬春农闲时节,发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但是教育来教育去,发现农民老想着多养几只鸡、下点鸡蛋,到集市上卖掉,买点别的生活用品。后来毛泽东得出这样的结论,列宁讲个体农民的结论,小生产者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后来提出要割所谓资本主义的尾巴,要限制每家每户养鸡的数量,甚至一度关闭集市贸易。

用这样的方法想去实现理想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所以在毛泽东晚年,在他看来不是离理想社会更近了,而是更远了,所以陷入了极大的苦闷之中。1975年,这时候毛泽东身体已经不好了,他回顾总结自己的一生,说一辈子做了两件大事。一件事把蒋介石这些人赶到几个岛子上去了。这件事他很自信,说有不同意见的人不多,顶多有人唧唧喳喳希望早点把这些岛子收回来。这件事确实是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是建立新中国。而第二件事就不自信了,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他认为有不同意见的人不少,甚至在他身后交接班有可能在血雨腥风当中交接。他知道“文革”当中不少现象是不能肯定的。比如他多次批评过武斗,批评过列车不正点,甚至铁路不通车,也批评过外国的轮船到我们码头上没有人卸货,码头工人闹革命,误了人家的船期,得赔人家的钱这些现象。在毛泽东看来,都是不能肯定的,要纠正的。所以1975年他给邓小平提了一个要求,要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做一个关于“文革”评价的决议。他定的调子是七三开,七分肯定“文革”就够,不要求全面肯定。但他没有想到,邓小平拒绝了,不做这

个决议。邓小平讲出这个理由,自己是桃花源中人,“文革”打倒的对象,不适合做这件事。这个理由也是站得住的,但明摆着,邓小平内心深处就是不愿意肯定“文革”。不要说肯定七分、五分了,三分、一分他都不愿意肯定。后来看得明白,“文革”结束后,他再复出的时候,强调彻底否定“文革’。邓小平为了这个拒绝,付出了代价,再次被打倒。但是对毛泽东来讲,那就更加失落了。

1976年春节,毛泽东在病中看了一场电影,工作人员回忆,电影的名字叫《难忘的战斗》,我记得我小时候也看过这部电影。当毛泽东看到电影当中解放军进城,受到老百姓自发热诚欢迎镜头的时候,他放声大哭。他哭什么?我认为是触景生情,联想到他努力追求的理想状态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不光没实现,反而不如建国初,更不如建国前。他眼前的现实跟他的理想巨大的反差,让他伤感,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毛泽东在“文革”初曾经很自信,说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乱了敌人,教育了人民。后来他发现,乱的不是自己吗?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招了,所以只有伤感而已。

这反映了什么?反映1981年中央的历史决议所作的一个判断。“文革”对毛泽东个人来讲是个悲剧,他愿望是好的,方法错了。他始终认为是在反修、防修,是为了保证党不变修、国不变色。“文革”之前他看到了党内的一些阴暗面,比如说有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甚至有的人鱼肉百姓。毛泽东容不下这个,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方法错了。这些问题是要解决,但主要不是靠大批的所谓打倒、换人,而主要靠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如果监督制约跟不上,光靠换人,我想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新换上一波人可能比较收敛一些,但时间久了照样会出问题。所以我们看毛泽东的失误,恐怕就失误在这里。“文革”对毛泽东个人来讲是一个悲剧,对我们党、国家、老百姓来讲也是一个悲剧,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以上,我粗线条地勾勒了我们这20年探索的过程。这段走得很艰辛、很曲折。为什么我们中间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刚才,具体的原因讲到了,包括毛泽东主观上的原因也讲到了,在这我想有必要讲几条客观的原因。我想,都讲到,可能会更周全一点,看问题看得更明白一些。

第一条,搞社会主义建设没经验。我们打仗的经验很丰富,政治斗争经验也很丰富,但是搞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是不足的。开始我们跟着苏联学,学到1956年意识到不能学了,必须走自己的路。自己的路是什么样的路?谁在短时间内能说得清楚!邓小平曾经讲过,“大跃进”时期,毛主席头脑发热,难道我们没有发热?都发热。有些错误是大家一同犯的,我想这就是缺乏经验的问题。

第二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这一点刚才实际上讲到了,所谓四个“单一”就是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想从别的角度再作一点补充。我们看当年发生过的事情,别的社会主义国家哪一个没有发生?其实都发生了,有的甚至比我们还厉害。什么原因?就在于当年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搞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病根是一样的。

第三条,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这一点上,我们所受的影响更多一些,更深一些。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特别的长,虽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又铲除了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它的经济根基,但是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决不是短时间内能消除的。应该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失误就跟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有关系。比如说个人专断家长制,当然是封建残余的影响。还有个人崇拜也跟这有关系,我们有个人崇拜的土壤,所以当年才会搞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第四条,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的环境。我们这20年的探索,始终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环境就容易使我们产生两个方面的偏差。一个是容易在阶级

斗争问题上反映过度。美国要演变我们,苏联要颠覆我们,我们当然要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但是当年只要有风吹草动,就容易用政治运动的办法来对付,结果一搞就扩大化了。还有,容易发生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截然对立开来的偏差,我们老要警惕资本主义复辟,但是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没搞得很清楚。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批的很多所谓资本主义的东西,其实是今天眼光当中的资本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第五条,普遍低下的科学文化水平。当年我们对现代化工业了解甚少,对现代技术革命更是不清楚。所以,才犯了很多低级错误。比如当年的土法炼铁,跟眼界、素质有关系。

我讲这几方面客观原因,就是想说明当年我们的失误决不仅仅是毛泽东一个人的,甚至也不仅仅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而是我们这个党、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在那个特定阶段里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所难以完全避免的失误。我觉得这么看,问题可能看得更周全一些,也看得更清楚一些。

这段的探索肯定是没有成功,但是,没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要成就,也有积极意义。

实践中的成就,在我看来主要是建立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具体说来,可以表现为这么四点:

第一点,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毛泽东当年特别强调要建立这样的体系,因为在他看来,我们是大国,大国就得有自己的重工业、装备工业。否则,你靠谁都靠不了,有钱也买不到。美国人不会卖给你。应该说,在毛泽东有生之年,我们这样的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布局也相对比较合理。1954年毛泽东说不能造的东西,很快从1956年开始就都能造了。

第二点,“两弹一星”的突破。特别是原子弹,我们当年是在困难时期起步,独立自主地发展我们的尖端武器。陈毅元帅曾经讲过,哪怕我们穷得把裤子脱下来当掉,也得搞自己的原子弹。北京的一些顶尖科学家离开了家,到了西北戈壁滩,连家里人都不知道干什么去了。1964年,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是了不起的成功。后来邓小平讲,没有“两弹一星”,就不会有中国真正的大国地位。

第三点,培养了很多人才。各方面的人才都有,有的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点,还有外交上的成功。主要是中美关系的突破所导致的整个西方世界跟我们关系的改善。中美两国从抗美援朝开始激烈对抗,对抗到60年代末70

年代初,毛泽东意识到事情有了转机。这个时候美苏争霸,而中苏到了爆发大规模战争的边缘。中美两国在对付苏联问题上有了共同利益、共同语言。所以,毛泽东抓住时机,导演了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没有同我们建交的情况下,居然跑来访问。这件事震惊世界,很多西方大国纷纷跟我们建交,整个西方世界跟我们的关系根本上改善。这就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创造了前提。这些成就我认为都是实实在在的。

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和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笔精神财富。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英模人物的名字。比如说王进喜,比如说焦裕禄,比如说雷锋,还比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等。这些人为我们国家民族的强盛复兴,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几年我经常有机会去大庆,大庆的铁人纪念馆去了好几次,我对王进喜的事迹可以说很熟悉,但是每次去都受感动。王进喜为了拿下大油田,为了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他讲宁愿少活20年。王进喜仅活了40几岁,应该说少活

的不只20几年。对这段成就,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否则不光有违历史的真实,而且也对不住当年的这一代人,对他们也不公道。

另外,这个时期的探索,在理论上也有积极意义。这一段探索当中取得的一些积极的理论成果,为邓小平这些领导人所继承,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了邓小平理论。再一个,邓小平等领导人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成了创立新理论、开辟新道路的契机。还有第三条更重要,那就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育了党和人民,包括教育了邓小平这样的领导人。现在想一想,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走出一条改革开放的新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他们总结了过去犯错误的教训,特别是“文革”的教训。大家知道,邓小平的经历很特殊,“文革“当中被打倒了两次。这样的特殊经历,在党内使他对“文革”教训的思考比谁都多,也比谁都深,我认为是大彻大悟。他后来讲过,没有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正确总结,就不会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如果有时间翻一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想很容易发现这个现象。那就是邓小平爱谈历史,他的很多重要的基本的论断就是这个过程中谈出来的。比如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法制也不是社会主义,这都是他的基本论断。而且这些论断用的都是否定的句式结构。针对当年的教训,说这些东西不是社会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不应该是这个样的。再后来,又总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再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怎么样。我觉得邓小平理论可以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谈出来的。几年前一位越南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起步最早?我们是1978年,越南是1986年,苏联是1985年。我就回答,就因为我们发生过一场“文化大革命”,这个所谓的大革命,使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头撞了南墙,撞得头破血流,把很多人撞醒了。所以,我们率先觉醒,率先纠正

过去的错误。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来。所以,“文革”这个错误,我们看没有白犯,这个代价没有白付,换来了巨大的历史进步。

所以,综合来说,这一段探索虽然我们走得很不容易,走得很艰难,犯过错误,付出过代价,但是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国家的历史上、民族的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段落,这中间有成就,有教训。但是,我想无论是成就还是教训,对后来我们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全面地、理性地、公正地来看待这段历史,这才不会发生苛求于前人的问题,才不会发生割断历史的问题。

这是我对这段探索的一些理解、感悟。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1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 第一个五年 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又称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2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崂山八中姓名:解丽丽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本就是一体的,所以,没再按老的方式分开写,只是分条来叙述) 1、通过小组合作,了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影响,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培养归纳总结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和学生一起画时间轴和探索简图,形象直观地了解本专题的时间段限、阶段分期及知识结构等,并体会到探索之路的艰辛和曲折,从而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总结整理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了解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5、结合探索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总结认识及启示。培养掌握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探索篇是一个重点,其中,形成知识网络及认识曲折性、艰难性是一个难点。(主要通过一轴一图三版块来突破) 2、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及地位的认识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一定要明白,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来完成) 3、启示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史论结合的原则来突破) 教法 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做了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今后,中国人民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回顾历史,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过风,也有过雨,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探索之路吧! 讲授新课: 从课堂内容和结构上分三大版块 探索篇 成就篇 启示篇 探索篇 第一步:先确定本专题的时间段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一起画时间轴。 图一 第二步:请同学们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了哪些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及其意义 摘要: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关键词;中国革命新道路;毛泽东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探索。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而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推翻军阀统治,打倒帝国主义,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直指黄河流域。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不顾以宋庆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背叛了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党当时还比较幼稚,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已经发展到六万多党员的党只剩下了一万多党员。 然而,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行为吓倒,党仍然顽强地继续战斗。 周恩来等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后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朱德同志领导的起义部队不久就到井冈山会师。随着斗争的发展,党建立了许多工农红军部队,创建了多个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红军各个方面军曾连续击败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1933年秋,蒋介石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损失,红军从三十万人减到三万人左右,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减到四万人左右。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的强大群众斗争。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一、选择题: 1、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民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民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生产力 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2、"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 生活先好起来了,.. 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 使全国各族人民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建立人民公社 B. 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C发展乡镇企业 D 设立经济特区 3、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 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4、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用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5、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一公社社员写到: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说明了A.人民公社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伤的生活状况已经过去

C .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绿了神州大地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6、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A.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经济建设的速度一定要快速发展 C. 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 规 律 7、20 世纪 60年代山东,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 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晃晃,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A. . 人民公社 B. 大跃进 C. 农业合作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 "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9、《春天的故事》中唱到, "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 海边写下诗篇 " 诗篇的主题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0、小脚老太跳迪斯科,反映了 A. 迪斯科最适合小脚老太 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C. 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 D.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11、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 其中改变了所有 制性质的是 8、1950 年全国高考的作文试题是: 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不确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 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完善(从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来分析) 6.如何理解3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15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90年风雨洗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跌撞学步到如今大踏步的前行,经历了无数挫折与磨难,有那么多的前辈不惜牺牲生命,带领后人走上一条属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次高级班党校课上,老师带我们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形成、发展、以及如何在十七大上正式成为一面引领共产党前行进步的伟大旗帜。课后我真切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不易,愈发的珍惜这次了解党、学习党的机会。自己总结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苏共20大的召开,掀起了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潮流,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世界范围内出现共产党第一次退党高潮,面临这样的局势,一直紧跟在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中国有三条路可走:1,顶住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逆流,继续走斯大林之路。2,向赫鲁晓夫学习,走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之路。3,以苏东位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英明的共产党人毅然走上了这样一条无人开路,不知未来,充满艰辛的探索之路。 1956年毛泽东作了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一次讲话,标志着我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探寻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就在中国顺沿着正确的方向准备走下去时,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阻断了我们的去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弄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偏激的认为只要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全部都是社会主义应该摒弃的;还未弄清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盲目的将社会主义过于理想化,而把共产主义过于具体化;还未弄清赫鲁晓夫的苏联模式,完全将其放在发展的对立面,全然不知,实际走上了赫鲁晓夫反对的斯大林模式。就是这样三个“还未弄清”,将党和国家卷入一场十年浩劫。“文革”结束后,中国再次面临三种选择:1,继续走“文革”之路2,像苏联否定斯大林一样完全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3,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的选择,开辟新路,舍弃老路,邪路。至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徘徊期正式结束。 二.邓小平在80年代初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党的成长历史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成为一座让后人永远铭记的里程碑。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之后的党的十三大完整的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也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勾画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近代之中国,因为清政府当局的软弱无能,使得中国遭受了西方近百年的凌辱,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走到了国将不国,家将不家的地步。部分有识之士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探索救国存亡的道路。 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器物”层面到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等提出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层面,依旧是没有改变中国遭受列强压榨的局面。再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试图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成立一个民族独立、人民富强的民主国家。但是结局是最终推翻了清王朝,也成立了以南京临时政府为代表的中华民国。可是却没有改变中国当时的局面,中国依旧是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压榨;依旧是军阀割据,互相混战;依旧是民不聊生,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依旧是复辟势力时时抬头,企图恢复君主专制的中央政权,人们依旧是在不断地探索,于茫茫世界中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在何方?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生活在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生的希望。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的任务光荣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从此中国革命由这一新兴的阶级领导的党来领导,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中国革命的道路依旧是一片崎岖,前途依旧是一片迷茫。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了大联合,实现了第一次的国共合作,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但是国民大革命最终在国内反动势力的干扰下归于失败,使得中国革命再一次陷入了失败的阴霾。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的血腥屠杀,激起了中国共产党的强烈反对。于1927年举行了南昌起义!在共产国际及俄国革命成功的思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第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3年---19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

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019届中考历史专题训练卷: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含答案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2.到1957年底,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其中从湖北传出的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喜报是 A.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建成投产 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D.汉阳钢铁厂建成投产 3.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公布了“一五”计划 D.确立土地改革的路线 4.北京同仁堂是我国著名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同仁堂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企业的道路。这主要实施了 A.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1956年各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图表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6.学习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丁同学:制订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甲同学B.乙同学 C.丙同学D.丁同学 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8.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1958年开始的这条“更快捷的道路”带给中国的是 A.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理解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以农村为革命重点,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这些是应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集体奋斗凝聚了集体的智慧。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2)(主要原因)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遵义会议表明革命的政党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才能逐渐成熟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势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全民族抗战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避免奴役的厄运,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 (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挫折。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的原因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周恩来率团访苏。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 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参看资料苏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 影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探索的重大成果和发展阶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思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9年的风雨历程,在这62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并且成功地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推进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从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的各种建设理念的统一;也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的必由之路。特别是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逐步开创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途径,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邓小平同志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在实践中摸索的过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并进行实践检验的过程。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创举和实验。所以,深刻认识苏联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倡向苏联学习,但强调不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在新中国成立的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苏联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证明,我们这样我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是正确的,虽然在改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1956年,毛泽东同志写了《论十大关系》一文,全文都是“以苏为鉴”的。文章在总论中就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邓小平也曾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主题特征 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复习本单元时注意以下而二条历史线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自1958年开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借鉴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模范。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复习本单元应注意以下内容: 1、三项探索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三位创业模范:“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二.体系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背景:国内○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2、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全国人民正热情洋溢地投身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作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存在阶级矛盾。)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 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落实情况:中共八大的奋斗目标未能真正实行,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正确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原因:国内: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具体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 观经济规律。 表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价)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危害:是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 “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对后来中国20年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经济建设必须稳步前进,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 调整: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提高,是有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建成。众多新兴

论文: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及启示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及启示 【摘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流血牺牲、历尽千难万险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与道路理论的形成有着一个逐渐认识和提高的过程,其中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一理论的诞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型。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道路;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性质没有改变。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民党统治集团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革命的工会、农民协会等也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潮,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在这种严酷的背景下,怎样继续坚持革命?中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毛泽东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先警醒,开始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7月中共中央临时决定了三件大事: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集中央会议。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清算了大革命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阐述了必须依靠农民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会议还提出改编革命队伍的任务。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转折。 大革命的失败,以血的教训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使党对掌握革命武装的极端重要性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中央紧急会议上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失败后,起义部队南下,

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以农村为党的工作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完全属于中国人民的,它摆脱了完全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病,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国情开辟出来的星光大道!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可以说是偶然之中孕育着必然。 说其偶然,是因为它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开辟出来的,而当时世界上的共产党都是紧密团结在苏联共产国际的领导下,接受苏联共产国际的指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见证了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的可行性。其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产党模仿苏联模式,亦步亦趋。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完全背离了苏联模式的以城市为中心,这犹如一颗春雷响耀在中国大地上,其威力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目光。纵观世界各国革命的发展,英国革命的显著特点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是贵族领导军队推翻王权从而建立新制度的过程,美国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民族解放的革命,全美利坚民族团结起来英勇抗战,但同样是先攻取城市再解放农村的道路。而和中国相似的苏联同样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的道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探索革命的道路中以农村为工作中心,所以没有前车之鉴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否能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还未可知,在世界人民心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它的提出具

有偶然性。 说其必然性是因为这条道路在随后中国革命的发展中显示了它的正确性,证明了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它是只属于中国人民的斗争路线!在它的指挥下,中国共产党一点一点的壮大,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新中国,开创新生活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提出和实施,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 大革命的失败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中国共产党接受了深刻的反思。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上瞿秋白为代表批评了陈独秀在大革命中所犯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又先后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叶挺和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在强大的国民党的进攻下失败了。秋收起义伊始,中共中央以攻占长沙为目标,和强大的国民党做斗争,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很快就陷入了将近失败的局势。此时,毛泽东同志以独特的眼光,提出了背离苏联模式的道路,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由于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走这条道路,其是否能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成为中共中央的疑问。他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他们之间相互勾结,力量强大,占据着我国发达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权和财富以及庞大的反动军队。而另一方面,我们的革命队伍相对还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