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下的动态交易及其应用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章节导览: 壹、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一、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二、产生交易成本的原因 三、交易的三项特征 四、交易成本分析 壹、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一、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是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它是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R·H·Coase)1937年在其重要论文“论企业的性质”中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交易费用节约这一中心,把交易作为分析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然后分析什么样的交易应该用什么样的体制组织来协调。 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也就是说,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所构成。 科斯在尝试解释企业何以存在时为经济理论“发现”的就是这种反复发生的交易成本。他的结论是,通过建立一种无限期的、半永久性的层级性关系,或者说通过将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像企业那样的组织,可以减少在市场中转包某些投入的成本。一种多少具有持久性的组织关系,如一个雇员与企业的关系,对企业来说,能节省每天去市场上招聘雇员的成本;对于雇员来说,能减少每天去市场应聘的成本和失业风险成本。这种“持久性的组织关系”就是制度,包括契约,也包括政策等。因此,依靠体制组织、契约以及其上的政策等制度,采纳和利用标准化的度量衡,能降低交易成本的水平。 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制度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使许多经济学者重构了制度经济学,并把它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主义理论家的那种注重对制度作描述性分析的研究区分开来,冠之以“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但我们仍然习惯地称之为制度经济学或制度分析学派。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关心的是分析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规则和规则集等。制度经济学家也普遍关

供应链企业间的交易成本研究_许淑君

文章编号:1007-5429(2001)06-0025-03 收稿日期:2001-02-26; 修回日期:2001-05-30基金项目:863/CIMS 主题资助项目(863-511-944-004) 作者简介:许淑君(1968-),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供应链企业间的交易成本研究 许淑君1,马士华1,张日新2 (1.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山东省威海港务局,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首先指出供应链是一种能够减少企业间交易成本的新的组织模式;其次,分析了供应链企业间的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之和,供应链减少企业间交易成本的原因;信息交流、相互信任与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供应链减少交易成本的三个阶段;接触交易、相互信任与合作联盟;最后,论述了供应链企业间交易成本的组成和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交易成本;合作关系;信任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Transaction Cost of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XU Shu -jun,MA Sh-i hua,ZHANG R-i xin (1.Management School,Huazhong Univ.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2.Weihai Harbor B ureau,Weihai,Shandong 2642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supply chain is a ne w organization model that can decrease inter -en -terprise transaction cost.And then the total cost of inter -enterprise of supply chain is analyzed including chance cost,transaction cost and produc tion cost.A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why supply chain can re -duce transaction cost,such as information exchange,mutual trust,and fine partnership and the three phases,contact trade,mutual trust,and strategic association.Finally,its components and influences over transaction cost are analyzed. Key Words:supply chain management;transaction cost;partnership;trust 1 供应链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又叫交易费用,最早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在研究企业性质 时提出,是指交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1]。它可以分为市场运行成本、企业组织成本等。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的变动是企业组织模式变动的原因,即/一种契约形式取代另一种契约形式0。从手工作坊到企业,再到纵向一体化,进而出现横向一体化模式都是交易成本变化的结果。供应链的产生同样印证了这一理论。 1.1 交易成本与供应链的提出 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全球制造的出现导致 全球竞争日益加剧,同时用户需求呈现多样化、变化频繁的趋势,因而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显然,原有的/纵向一体化0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给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机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制定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尽可能低的成本、尽可能多的产品品种为特征的战略,将主要精力用于其核心竞争力,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外部资源[2] 。供应链就是企业群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的积极应变(如图1)。 交易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0、谈判、签约、激励、监督履约等的费用[1] 。毫无疑问,利用外部资源将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这就需要一种/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 ) 25)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No.6,2001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1年第6期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主要阐述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通过学习,要准确理解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涵义,掌握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阐述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通过学习,要准确理解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涵义,掌握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第一节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问题与思考] 一家汽车制造厂自己不生产汽车轮胎,轮胎由另一家厂商专门生产,两个厂发生的交易行为是企业外的市场行为,两家企业会发生订货供货的买卖行为,所遵循的是价格机制或市场供求规律,通过讨价还价最后形成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这种在交易中的成本或费用肯定是存在的。 问题:汽车制造厂在什么情况下会考虑兼并轮胎厂,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分厂或车间? 一、交易费用的涵义 交易费用概念是由科斯创立的。他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标志着交易费用范畴的创立和交易费用理论的初步形成。之后,该理论迅速发展,其中,威廉姆森的贡献最大。 1、科斯以前的交易理论 (1)亚里士多德对交易的论述 商业交易;贷钱交易;雇佣交易。从事这三种交易活动都可以带来财富或致富。 他提出了交易的概念,并将交易与生产区被开来,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所肯定。 (2)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 在1934年出版的《制度经济学》一书中,他以法律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经济关系,认为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整个社会是由无数种交易组成的一种有机的组织。 康芒斯的交易是在一定的秩序或集体行动中的规则中发生的、在利益彼此冲突的个人之间的所有权的转移。他将交易的具体类型分为三种: 第一,买卖的交易,即法律上平等和自由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买卖关系。其一般原则是稀少性。 第二,管理的交易,是一种以财富的生产为目的的交易。其一般的原则是效率。 第三,限额的交易,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市财富或购买力的限额配给。

交易成本理论

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 决策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 监督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 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 Williamson(1985)进一步将交易成本加以整理区分为事前与事后两大类。 事前的交易成本:签约、谈判、保障契约等成本。 事后的交易成本:契约不能适应所导致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指两方调整适应不良的谈判成本;建构及营运的成本;为解决双方的纠纷与争执而必须设置的相关成本;约束成本─为取信于对方所需之成本。 Dahlman(1979)则将交易活动的内容加以类别化处理,认为交易成本包含:搜寻信息的成本、协商与决策成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与转换成本,说明了交易成本的型态及基本内涵。简言之,所谓交易成本就是指当交易行为发生时,所随同产生的信息搜寻、条件谈判与交易实施等的各项成本。 成本原因 编辑 交易成本发生的原因,来自于人性因素与交易环境因素交互影响下所产生的市场失灵现象,造成交易困难所致(Williamson, 1975)。Williamson 指出六项交易成本了来源: 1.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指交易进行参与的人,因为身心、智能、情绪等限制,在追求效益极大化时所产生的限制约束。 2. 投机主义(Opportunism):指参与交易进行的各方,为寻求自我利益而采取的欺诈手法,同时增加彼此不信任与怀疑,因而导致交易过程监督成本的增加而降低经济效率。 3. 不确定性与复杂性(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由于环境因素中充满不可预期性和各种变化,交易双方均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纳入契约中,使得交易过程增加不少订定契约时的议价成本,并使交易困难度上升。 4. 专用性投资(Small Numbers):某些交易过程过于专属性Proprietary),或因为异质性(Idiosyncratic)信息与资源无法流通,使得交易对象减少及造成市场被少数人把持,使得市场运作失灵。 5. 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ic):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利行为产生的机会主义,交易双方往往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使得市场的先占者(First Mover)拥有较多的有利信息而获益,并形成少数交易。 6. 气氛(Atmosphere):指交易双方若互不信任,且又处于对立立场,无法赢造一个令人满意的交易关系,将使得交易过程过于重视形式,徒增不必要的交易困难及成本。成本特性 编辑 而上述交易成本的发生原因,进一步追根究底可发现源自于交易本身的三项特征。这三项特征形成三个构面影响交易成本的高低。(Williamson, 1985)

企业的本质-交易成本理论资料讲解

1.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企业的本质?为什么有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差别?哪些因素决定企业的规模范围? 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组织效率 强调制度 企业(契约)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契约。资本、融资结构。 交易成本理论是关于产权交易的理论。 交易成本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运行机制成本。 长期以来,西方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能够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作用下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理论使得人们“既不知道引导市场交易活动的成本,也不知道企业内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成本的影响如何。” 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公司的性质》中认为,“创建公司成为有利可图之事的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存在着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发现价格的成本以及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成本。 公司存在的充分条件就是交易成本的差异,也就是在公司内部管理和管理的市场化两者之间寻找一个交易成本更低的方式。当公司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公司就应该产生;而当市场交易成本低于公司内部交易成本时,公司的内部交易就会弱化、消失,甚至会导致公司的灭亡。通常根据科斯的观点认为,企业是取代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形式,选择只存在于企业和市场二者之间。 交易成本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运行机制成本。1937 年,交易成本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的运行也是有成本的。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由于运用市场机制也有成本是客观现实,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企业家代替市场机制,企业家指挥生产。企业组织作为市场的替代物,其运用市场机制的成本包括:(1)发现相对价格的费用;(2)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3)不确定性原因引起的费用,即契约履行的费用;(4)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科斯关于企业内部组织运行同样存在交易成本的论述,对以后相关的企业管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斯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私人成本将等于社会成本。零交易成本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不可能实现或达到的,但是,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和企业产权制度,可以不断地降低企业内外部的交易成本,使其交易成本不断地逼进零的极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西方各国政府和企业经济组织不断改革社会经济的产权制度和组织机构,改善经济运行机制、运行规则和运行方法。 用交易成本理论进行解释:(1)短期生产经营决策的机会成本是生产组织制度选择的交易成本。在成本管理会计中,短期生产经营决策需要重点考虑机会成本,并在不同生产组织形式方案中决定取舍。(2)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是发现相对价格的交易成本。 科斯于1960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对交易成本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科斯把它定义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我们可以把交易成本理解为“扯皮成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为获取经济收益而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一切时间、精力和物质的支出(彭真善,2006)。 科斯用交易成本完满地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并用它分析了企业与市场的差别与联系,他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制度。市场的交易由价格机制来协调,而企业的存在将许多原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了。在企业内部,行政命令取代了价格机制成为生产活动的协调机制,企业通过市场“内部化”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交易过程交易成本管理

交易过程交易成本管理 一、交易过程与交易成本的形成 交易的过程,也是交易成本的形成过程;交易成本的形成,是伴随交易行为出现的。人们对交易过程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交易过程有狭义的交易过程和广义交易过程之分。一般来说,狭义的交易过程是指交易双方事中交易对象位移的过程,即在一定的背景或局限条件下,由交易双方借助于交易媒介,按照双方约定的规则,在约定的时间内把交易对象(能够是有形的实体或无形的服务)从交易的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它是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来发生作用的。而广义的交易过程则在狭义的交易过程的基础上,还包括交易的事前准备过程和事后执行监督过程。具体来说,交易过程能够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一)交易动机的形成过程 交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的交互博弈行为,所以交易双方的动机很重要。交易者必须清楚地了解其动机:缺乏什么,需要什么,他有什么可供选择的交易对象,为达到交易目的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其交易动机的强烈水准如何,采取何种交易方式(市场的或经济组织的)。交易者在社会分工结构中的地位决定其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经济活动的范围,而这些因素又限定了其交易动机的复杂水准。 (二)对交易环境的评估过程 对交易环境实行评估,需要考察下面的因素:交易参与者的角色与地位;交易的对象、交易的数量和交易的频率;交易行为的约束规则;交易技术;交易的场所等等。这些因素受制于交易的三个维度: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在交易中,存有着随机变化,交易者的不同偏好、信息的不对称及交易者机会主义行事的可能,使得不确定性必然影响着交易过程中博弈双方的合作空间。 (三)交易者之间的谈判过程

交易者在交易动机的驱使下,开始尝试相互交换。在交换时,交易者可能会考察个体所处的交易环境,并评估交易的必要性以确定进一步的行动策略:采取合作博弈或非合作博弈,有无必要采取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行为。在交易博弈过程中,一方的最佳策略选择是通过另一方的行为模式或偏好信息作出初步判断和理性预期,针对对方的行为采取动态跟随策略,持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行为,从而获得满意的博弈结果。 (四)交易者之间签约过程 合作意向确定后,则交易双方开始订立契约。交易双方进一步对下列情况作出明确表述:某一价格下,物品的品质和数量的检验,律师的聘请与咨询,合同的起草与修改,保证条款的规定,物品的转移与交易的登记,对违约行为的处罚规定等等。 (五)契约的执行和监督过程 达成契约后,交易者要实施其契约条款和内容,以实现交易对象的转移。为了防止机会主义行为造成交易损失,交易双方需要设计出一整套与交易相关的制约机制和惩罚机制,以保证交易正常实行,顺利地实现产权的让渡。 二、对交易成本的不同认知 人们对交易过程理解的不同,产生了对交易成本的认知分歧,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新古典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文献中。 (一)“新古典学派”对交易成本的认知是基于狭义的交易过程而形成的。 该学派认为,交易成本是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成本,亦即所有权的转移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而引起的。 (二)“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成本范畴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对交易过程的宽泛理解

第二讲 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主要阐述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通过学习,要准确理解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涵义,掌握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阐述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通过学习,要准确理解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涵义,掌握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第一节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问题与思考] 一家汽车制造厂自己不生产汽车轮胎,轮胎由另一家厂商专门生产,两个厂发生的交易行为是企业外的市场行为,两家企业会发生订货供货的买卖行为,所遵循的是价格机制或市场供求规律,通过讨价还价最后形成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这种在交易中的成本或费用肯定是存在的。 问题:汽车制造厂在什么情况下会考虑兼并轮胎厂,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分厂或车间?

一、交易费用的涵义 交易费用概念是由科斯创立的。他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标志着交易费用范畴的创立和交易费用理论的初步形成。之后,该理论迅速发展,其中,威廉姆森的贡献最大。 1、科斯以前的交易理论 (1)亚里士多德对交易的论述 商业交易;贷钱交易;雇佣交易。从事这三种交易活动都可以带来财富或致富。 他提出了交易的概念,并将交易与生产区被开来,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所肯定。 (2)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 在1934年出版的《制度经济学》一书中,他以法律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经济关系,认为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整个社会是由无数种交易组成的一种有机的组织。 康芒斯的交易是在一定的秩序或集体行动中的规则中发生的、在利益彼此冲突的个人之间的所有权的转移。他将交易的具体类型分为三种:第一,买卖的交易,即法律上平等和自由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买卖关系。其一般原则是稀少性。

交易成本的性质及区别

二、交易成本的性质 1、交易成本是机会成本。交易成本在某种意思上是在一次交易中可能发生或者已发生的成本,可能发生是在它与其它的可能交易而言,即在比较哪个交易更可取,而他放弃的交易的成本就是机会成本。 2、交易成本是对稀缺资源的损耗。一般来说,为达到交易总是需要信息搜寻,另外由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交易方的损害和由此引起的诉讼费用则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稀缺资源的浪费。 3、交易成本是经济主义之间知识、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利益冲突与调和过程中损耗的资源。在市场交易中无时不刻不存在着交易成本的产生。进行市场调查,获取关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分布和质量的信息,寻找潜在的卖家和买家,获得与他们的行为有关的各种信息。当价格可以商议时,为确定买家和卖家的真实要价而进行的讨价还价过程。起草、讨论、确定交易合同的过程。监视合同签署人,看其是否遵守合同上的各个条款。贯彻合同,在一方未履行合同并因而造成另一方损失时,后者提出起诉,要求赔偿。保护双方权益,防止第三方侵权,比如防止剽窃、侵犯权利等。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的,都是达成交易之前所必须支付的成本。 4、交易费用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其原因是,人类社会的分工总是不断深化的,知识和经验的个体差异无法彻底消除。人们的认识在时间上具有不一致性,任何措施只能有限地将其缩小而无法彻底地消除它。科学技术无论如何都难以完全消除(无成本地)空间和时间给交易甙类的障碍。经济个体的利己心,尽管可以用法律等正式制度或习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来约束和引导,但只要资源的稀缺性还存在,利己之心就不会从根本上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合乎经济理性地存在。 5、高额的交易成本可能减少或消除本来可能有利的交易。例如,在高速通货膨胀时期,会使交易成本提高,使许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投资受阻。在技术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使许多本来有利于交易双方的交易活动受阻。对于有害的交易,政府通过严厉的打击,以提高其交易成本,则具有减少和阻止有害交易发生的积极作用。 6、虽然交易成本无法彻底消除,但却是可以降低的。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和技术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两种主要力量。要看到,技术进步对交易成本的影响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产生诸如新的有效的度量方法使交易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意味着出现更复杂的商品从而提高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根据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而且又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机制。15与企业通过契约形式完成交易不同,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成交易。企业有时可以依靠运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配置资源,将原木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 而选择用市场方式还是企业方式进行资源配置的关键取决于交易费用的大小。企业通过内化的市场交易来减少交易费用。随着企业的扩大,管理费用随之扩大,当两者相抵时,企业停止增长。企业规模的极限限定了单个企业规模的有限性。因此,面对市场需求的复杂多变,单个企业无能为力,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许多单个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交易费用,而且协同的管理费用相对于单个企业的管理费用为低。这样参与联盟的个业都能获得较同行业同类个业自主生产更大的利润,因此,个业愿意参与协同工作,服从核心企业的任务分配与调控,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创意产业演化过程中,企业与个业之间是一种动态的联盟,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行为动机。为在新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创意产业内的成员企业加强彼此合作,优化白身所在的协同绩效,往往会通过签订有效的契约来激励彼此之间达成更为密切的合作,避免成员企业的投机行为,节省交易成本。 运用交易成木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创意产业的演化。创意产业演化是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亨的基础之

上的。因此,信息共享是实现创意产业演化的基础。创意产业演化中的每个节点企业都需要作出各种决策,这些决策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创意产业演化中节点企业的生产运作相互依赖。获得的信息的多少和质量与决策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创意产业演化中信息的共享对创意产业演化中每一个节点企业的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很多战略都涉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亨。同样信息共享在给创意户业演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创意户业成员企业的风险。信息共享的程度是创意产业演化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创意产业的演化与发展,它可以大大地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失误,因而减少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创意产业演化的运行效率。

什么是制度性交易成本

【学习时报】什么是制度性交易成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 查处和整治力度”。这是自 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连续三年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作为 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首要举措。“交易成本”或“交易费用”, 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由科斯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 性质》中首先提出,其原义是“为了进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及交易的条件,要 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来保障契约的条 款得以按要求履行”所发生的费用。这一概念后来由张五常、 威廉姆斯等发扬光大,认为交易成本是由于人性因素与交易 环境因素交互影响下所产生的市场失灵现象,造成交易困难 所致,它包含搜寻信息成本、协商与决策成本、契约成本、 监督成本、执行成本和违约后寻求赔偿的成本等。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叫体制性成本,是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 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是由于体制机制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时间和机会等各种成本。 制度性交易成本种类繁多、弹性较大且其中暗藏“灰色地带”,不仅浪费企业的人力和 物力,更会贻误企业的市场机遇,已成 为当前企业发展的主要困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

府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五 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行,降低 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取得明显成效。但不少审批事项只是换了个“马 甲”,从明的转成暗的、从上面转到下面、从政府转到与政府有关的中介,审批服务中的各 种“要件”、程序、环节等还是关卡林立,帮助企业降成本的好政策被困在“最后一公里”。 让降成本的好政策不沦为“空头支票”,真正做到为企业“松绑”、给市场“腾位”,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通过深化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来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的方法和效率。一要通过实施负面清 单制度,消除市场壁垒,评估审批认证年检等尽可能“合并同类项”,削减掉一些不必 要的权力,抹掉一些不必要的审批。二要推动大数据建设,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在集 中审批模式基础上,基于统一高效和服务便民的原则,精简、 整合、重构审批权力和审批机构,借助“互联网+”和云技术, 通过电子政务方式创新,实现审批运行过程的重塑与再造。三要让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确保 党中央确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及时有效地将改革“红利”充分释放。文章原标题为《制度性交易成本》,刊载于《学习时报》 2017 年 12 月 29 日第 2版本期编辑:董大伟

交易成本理论在企业供应链方面的应用

物流0741班曾明金 070700404621 论文题目:交易成本理论在企业供应链方面地应用 论文目录: 一、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看交易成本 <一)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与其意义介绍 1、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 2、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地现实意义 <二)交易成本地分类及其相关内容 1搜寻和信息成本 2监督和执行成本 3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 <三)产生交易成本地原因及其相关内容 二、从交易成本理论看供应链地产生、发展与其管理控制 <一)供应链地概述及供应链地产生与发展 1 供应链地概述 2 供应链地产生与发展 <二)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交易成本地因素 1 交易地频率 2 交易地不确定性 3 资产地专用性 <三)供应链管理减少节点企业间交易成本地过程分析. 三、香港利丰集团地实践与应用 <一)香港利丰集团地简介 <二)利丰集团地供应链管理与交易成本控制 四、结语 五、参考文献 概述: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随之垄断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商上百年历史地通用宣告破产重组,再到丰田<通用之后地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商)地严重全球召回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供应链上地企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此可见如何提高整条供应链地整体质量与整体竞争力是现代企业急需解决地问题.供应链上地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应不断减少各环节地交易成本包括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和企业外部交易成本一同去追求供应链整体长期地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关键词:交易成本供应链管理交易成本控制利丰集团

一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看交易成本 <一)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与其意义介绍 1、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 交易成本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当中惟一在实证检验方面成功地领域.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融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为一体地、新颖地边缘学科. 以威廉姆森为代表地交易成本经济学.他们认为,市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交易地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地高低. 在一定地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地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地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 易所要花费地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地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地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地监督等活动所费地成本.交 易成本理论是由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他在《企业地性质》一文中认为交 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地,最明显地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地成本”、“市场上发生地每一笔交易地谈判和签约地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地其他方面地成本. 2、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地现实意义 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地组成部分.社会交易成本越小则社会交易活动就越是活跃,社会商业活动才会越发达.因为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总是面临着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这就使人们不可能在无交易成本地情况下进行决策.为此人们为实现商业交易地扩大而不断寻求交易成本地降低.企业供应链管理就是其中最有效地策略之一.企业在管理上要求紧密合作,共担风险,更要共享利益才能够打造一条强有竞争力地供应链;供应链上地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应不断减少各环节地交易成本一同去追求供应链整体长期地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技术上要求企业不断地运用新技术成果包括新地通讯工具,发展电子商务以更快更好地发 现交易对象促成交易,要求我国要加快三网合一战略不断完善信息流通平台 <二)交易成本地分类及其相关内容 本处主要分析市场交易成本,其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 1搜寻和信息成本: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地搜集及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地成本 2监督和执行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地成本,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 3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地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地内部成本. 4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地事后成本.

企业理论的进展:交易成本

企业理论的进展:交易成本/自生能力的视角 皮建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433) 容提要:企业的围和边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约束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本文在交易成本/自生能力的视角下评述了企业理论的最新进展。交易成本经济学是企业理论的思想框架,是企业理论的前期工作;财产权利理论抓住了物质资产所有权这一要点,着重于解决投资阻塞或套牢问题;关键资源理论抓住了关键资源控制权这一要点,着重于解决进入权分配问题;采购契约理论抓住了规定不完全这一要点,着重于解决事后适应问题;自生能力理论抓住了要素禀赋结构这一要点,着重于解决生产成本最小化问题。约束条件的改变是企业演变的重要压力,而把国的“默会知识”和国外的“编码知识”结合起来则是企业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界定企业的边界与从生产成本的角度界定企业的边界是两套不同的方法,探讨这两套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本文综述的主旨。沿着文献综述的路径前进,本文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交易成本最小化和生产成本最小化都是企业具有自生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交易成本最小化是一阶条件,生产成本最小化是二阶条件。 关键词:企业理论企业边界交易成本自生能力 企业理论的进展情况(尤其是基本框架和主要方向),是研究企业理论时必须了解和把握的“编码知识”(codified knowledge)。只有在当代经济学前沿(包括思想和模型两个方面)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才有可能防止学术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志俊和丁利(2002)的不完全契约视角以及其静(2002)的契约视角不同,本文主要是沿着交易成本/自生能力思想这条“主干道”往前走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一笔带过甚至完全忽视了一些在思想方面和模型方面与交易成本/自生能力框架相关度不是很大的经典文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企业理论的文献非常多,任何一个初涉此领域的人都有可能“锁入”(lock in)某个分支上的“小胡同”,从而不能看到企业理论这座“大迷宫”的整体面貌和思想脉络,进而很难把研究局部问题和研究整体问题结合起来。本文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一部分评介了交易成本经济学(TCE),它是企业理论的思想框架,属于企业理论的前期工作,它的核心观点是企业是一种治理结构;第二部分评介了财产权利理论(PRT),它抓住了物质资产所有权这一要点,着重于解决投资阻塞或套牢问题,它的核心观点是企业是拥有的物质资产或者拥有控制权的物质资产;第三部分评介了关键资源理论(CRT),它抓住了关键资源控制权这一要点,着重于解决进入权分配问题,它的核心观点是企业既包括关键资源也包括对关键资源拥有进入权的人;第四部分评介了采购契约理论(PCT),它抓住了规定不完全这一要点,着重于解决事后适应问题,它的核心观点是企业是一种部采购机制;第五部分评介了企业自生能力理论(EVT),它抓住了要素禀赋结构这一要点,着重于解决生产成本最小化问题,它的核心观点是企业是适应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行为主体;第六部分评论了TCE、PRT、CRT、PCT和EVT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界定企业的边界与从生产成本的角度界定企业的边界是两套不同的方法,探讨这两套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本文综述的主旨。沿着文献综述的路径前进,本文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交易成本最小化和生产成本最小化都是企业具有自生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交易成本最小化是一阶条件,生产成本最小化是二阶条件。 一、交易成本经济学(TCE) 罗纳德·科斯的经典文献(Coase,1937)开启了传统厂商理论把企业视为生产函数的“黑匣子”,打开了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为部组织的“大门”。他认为,企业是对市场的

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

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 所谓内部交易成本,就是通过企业内部管理的方式协调供需双方的矛盾而发生的成本;所谓市场交易成本,就是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协调供需双方的矛盾而发生的成本。任何一项具体的交易,理论上都可以在两种协调方式中进行选择,或者通过市场进行协调,或者将供需双方内部化于一个企业,通过内部管理来协调。两种协调方式的交易成本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因为市场协调和企业内部管理协调具有不同的特征。 市场协调有三个显着的特征。一是供需双方的相互独立性。如果某种产品或者业务活动供需双方采用市场交易的方式进行协调,那么在供需双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更根本的矛盾,那就是所有权的矛盾。二是,市场协调是一种间接的自发协调。供需双方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市场交易是一种间接的自发的供需矛盾协调方式。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供应商并不直接针对某一个单独的客户的需求做出反应,而是根据各种市场信号,综合考虑所有客户的需求情况后,自发地做出生产和供应的综合决策。从需求方的角度看,情况也是这样。三是,较高的不确定性。市场协调这种一对多的客观现实,决定了供需双方都要面对一个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销售或者供应环境。就拿卖方来说,由于要面对多个客户的需求,而每个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时间、需求地点、需求数量、需求品质都不相同,并且这些需求又是不断变化的,其面临的需求环境是相当不确定的。 企业内部协调则具有与市场协调恰好相反的三个特征。首先,在企业内部协调中的供需双方不是相互独立的。他们隶属于同一个组织,要接受作为第三方的上层主管人员的统一管理与协调,而作为协调者的高层主管人员,更多的是要考虑到企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单纯考虑供给单位或者需求单位的利益。企业内部供给单位和需求单位也存在着本位主义,但这种本位主义与市场协调中供需双方的本位主义相比,程度要弱得多。其次,企业内部协调是一种有计划的直接协调。这是企业内部协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作为需求方的生产单位,其生产是按计划进行的,而作为供给方的生产单位则是根据需求方的计划安排来安排自己的生产计划。尽管这种协调要通过更高一层的主管人员来完成,但协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一种直接协调。再次,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不确定性较少。尽管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也是不断变化的,但由于协调的直接性和供需双方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企业内部协调中供需双方所面对的不确定性要小于市场协调中的不确定性。 因为以上协调供需矛盾特征的不同,一项具体交易如果通过市场协调供需双方的矛盾,其代价要比通过企业内部管理协调的代价大,也就是说,一项具体交易的市场交易成本要高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具体说明如下。 市场交易协调模式下的运输成本一般要高于企业内部管理协调模式下的运输成本。这是因为,在运输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的大小主要与供应方与需求方的空间距离有关,而在市场交易模式下,供应方一般要面对多个用户,要在综合考虑多个用户分布以及各自的需求规模的情况下布置自己的生产地点,平均运输成本自然要高一些。而在企业内部管理协调的模式下,企业只需考虑自己内部供需单位之间的情况来安排生产地点,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自然要本着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就近安排。 市场交易协调模式和企业内部管理协调模式下的库存成本有很大的差异。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市场交易协调模式一般存在两级库存,而企业内部协调模式一般只需要一级库存。在市场交易协调模式之下,由于供需双方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实体,各自在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考虑库存问题,因此一般存在两级库存。供应商为了不发生产品脱销等问题而影响产品的销售,需要保持一定的库存。需求企业为了确保自身生产的平稳进行,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库存。而在企业内部协调模式下,由于供需双方都隶属于同一个企业,是一种一对一的关系,因此可以将市场协调模式下的销售库存和生产库存合而为一,只需要一级库存。第二,两种模式之下的库存量要求也是不同的。由于市场协调模式是一种间接协调模式,供需双方并不完全了解相互的供应和需求情况,这就需要较多的库存量来进行缓冲。而企业内部协调模式是一种直接的协调模式,供需单位之间对于相互的生产能力、生产的数量、生产的时间等情况有较全面的把握,因此只需要较少的库存量。企业内部协调之所以需要一定的库存储备,主要是由于供需单位的生产能力、生产数量和生产时间可能不完全协调配套,同时也为了应付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上下游之间的能力均衡,生产调度科学,做到零库存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市场谈判成本和企业内部的计划调度成本也是可以比较的。市场谈判成本,由于涉及两个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谈判是一个相对艰难和漫长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也较多。但在企业内部的计划调度中,供需双方同属于一个企业,作为供需协调者的上层管理人员,主要站在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立场上进行计划调度,并且企业的游戏规则要求供需双方必须执行上层管理人员的协调指令,因此,其计划调度工作是相对容易和快捷的,成本花费也相对较低。 非机会主义风险成本,只与供需环境的变化程度有关,而供需环境的变化则主要与生产技术的变化、最终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一个国家的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客观因素有关,而与采取什么供需协调模式基本上不相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两种供需协调模式下,非机会主义风险成本基本上没有大的差别。 而机会主义风险成本则不同,它不仅与供需环境的变化有关,更与供需双方的行为有关,在不同的供需协调模式下,机会主义风险成本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市场交易模式之下,由于供需双方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实体,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力量较弱,相对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因而机会主义风险成本相对较高。而在企业内部管理协调模式之下,供需单位同属于一个企业,有着共同的利益,并且供需协调主要依靠第三者——上层管理人员的计划调度进行,上层主管人员主要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而很少会考虑供应单位和需求单位的局部利益,在这种情况之下,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较小。当然,在企业内部协调模式之下,供需单位仍然有自身的本位利益,说机会主义风险成本根本不存在也是不客观的。 在市场协调模式下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不如企业内部沟通那样方便、快捷,因而市场协调模式下的信息成本要高于企业管理模式下的信息成本,二者之间的差异与信息技术水平有关。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推广,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大大缩小。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一、简介 所谓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罗纳德·科斯教授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它所包含的就是交易成本的内容。科斯写道:“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科斯于1960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对交易成本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科斯把它定义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我们可以把交易成本理解为“扯皮成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为获取经济收益而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一切时间、精力和物质的支出。 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系统化的工作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森做的。威廉森最先把新制度经济学定义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他广泛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各种主要经济制度,包括市场组织、对市场的限制、工作组织、工会、现代公司(包括联合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垄断与反垄断和政府监管等等,并开创性地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应用到对各种经济制度的比较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