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岳麓)

【同步练习】《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岳麓)
【同步练习】《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岳麓)

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

同步练习

◆ 选择题

1.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

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

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

2.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全面的战略方针

B.没有改变原有的体制

C.其作风急躁,反复无常

D.提出的口号不切实际

3.1956 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 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 )

A.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B. 赫鲁晓夫改革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4.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

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5.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的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 。

A. 改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6.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 )

A.改革造成了思想意识的混乱,加剧社会动荡B.加盟共和国被赋予过多权力,离心倾向加强C.戈尔巴乔夫改革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遭到反对D.外部资本主义势力国家对苏联的压制和渗透

7.“80 年代初,(苏联) 计划经挤中的困难越来越多。以前,正是计划使国家实现了强有力的飞跃,得以集中力量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并使国家成为超级大国。但是渐渐地出现了不良趋向: 高度集中、制订毫无进取心的计划、半截子工程、库存超标、计划僵硬等。”这说明( )

A.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严重弊端日益暴露 B .对“斯大林摸式”要辩证分析

C.资本主义应该借鉴苏联经济管理体制 D .苏联解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8.20 世纪70 年代苏联生产的家电新产品质量非常低劣,电视机爆炸的事件经常发生,以至当时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该送给敌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苏联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B .“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C.苏联忽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 .苏联科技水平低下

9.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以来,苏联为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的是( )

A.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 .安德罗波夫

10.1956 年11 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

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 年,战争结束也有11 年了。在整个国家

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

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

正确的是( )

A.美苏争霸让苏联人民遭受痛苦 B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困境

C.人民对赫鲁晓夫表达不满 D .苏联政府公信力出现危机

11.戈尔巴乔夫曾指出:“靠号召不可能培养人们对社会主义财产的主人翁态度。关键

是使人们能够影响生产的安排,劳动成果的分配和使用:就是说,要加深经济领域的社

会主义自治。”他认为,“不是工厂、车间、农庄的真正主人,就不可能是国家的主人。”因此,戈尔巴乔夫在这一指导思想下

A.取消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令性计划.把政治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

C.把国家部分生产资料分配给劳动者.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经营

12.某课题小组在研究赫鲁晓夫改革时,搜集了如下材料,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有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3.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轻工业上

B.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C.综合国力未得到增强

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14.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 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造成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

A.勃列日涅夫 B .斯大林

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材料二: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

材料三:2001 年俄罗斯科学研究院就“苏联解体主要原因”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有44%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16.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0 年9 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 ,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 年3 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三(1945 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四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 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农业政策。

(2)材料二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

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3)据材料三,归纳1945 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改革失败原因何在?17.根据下列材料和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材料二: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地计划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地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这场危机持续时间也相当

长。直到1933 年,美国等国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巨大,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空前绝望的情绪中,甚至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首先发生在哪一个国家?罗斯福总统采用怎样的模式来应对经济危机?

(2)根据材料一、二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你认为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 (3)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对此,苏联有那三位领导人先后进行了改革?18.经济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稳定、繁荣社会。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20 分)

资料一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

来源。

──罗斯福

1)根据资料一,这番话为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说。请问:他的这番话是在什么

重局势下说的?(2分)目的何在?(2 分)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4 分)

资料二

即使在常常可以享受特权的莫斯科,顾客们也不能保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肉,蛋和家禽也缺货。??现在是春天了,但一如既往,蔬菜缺货??

我相信,只要我们改变我国经济工作的优先次序和组织结构,为我们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食品和消费品,我们就能成功地同资本主义竞赛。

──摘自《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2)根据资料二,这番话为赫鲁晓夫下台后所说。那时,苏联谁主政?(2分)这番话说明了什么现象?(2 分)你怎样认识赫鲁晓夫的反思?(4 分)(注意:不得抄原文)

资料三

“房子大了,道路宽了,村民富了,我也能带着孙子到首都北京天安门圆我祖孙二人的梦了。今天更令我高兴的是,我们中国人还能上太空了。”在神舟六号成功飞天之日,一位见证了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四川老人,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中华大地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自《改革开放30 年》

(3)根据资料三,四川老人这番感慨说明了什么?(2 分)为什么他的家乡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2 分)

选择题

1.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是在维持原有结构 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可以得知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 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 权,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最后因为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 式的弊端而失败, C 正确。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斯大林模式取代新经济 政策的表现, 不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改革, A 错误。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是列宁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现,也不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改革, B 错误。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他的改革最终 引发了苏联解体,不符合题意, 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本题首先学生需熟记各项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结 果、评价, 再根据题干中的意思“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进行分析,即可得 出答案。

2.B 【解析】:赫鲁晓夫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试图改变斯大林体制,但他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缺乏科学的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改革, 这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所以本题选 B 。

3.D

【解析】试题分析: A 不对,斯大林体制的建立是在 20世纪 30年代; B 不对,赫鲁晓夫改 革是 1953年—— 1964年,C 不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是 1964 年—— 1982 年;D 符合题意,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题的基本结构 大致有两中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 备选项中列出原因, 在试题中常出现 的标志型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 而在考察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 如考 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 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4.C

解析】 本题要求选错误选项。赫鲁晓夫在东部大规模垦荒,破坏了生态环境。故 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排除。 赫鲁晓夫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一定 参考答案

A 项说

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理论上的突破。故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改革的内容是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5.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源就是改革应并未从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并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是实行所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坚持党的领导。所以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的最大的经验教训只能是改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的最大的经验教训

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7.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正是计划使国家实现了强有力的飞跃” 、“但是渐渐地出现了不良趋向” 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此题实际上是考查正确认识、评价斯大林体制,包括曾经所起得的积极作用,要肯定。结合选项,分析,可知,只有B.对“斯大林摸式”要辩证

分析,做到客观评价斯大林体制,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和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考查的是苏联20 世纪70 年的经济相关状况。当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最为根本的,即“斯大林模式”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对产品质量漠不关心,所以,才导致题干所述现象的出现。故,正确答案选B;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故排除AC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正确区分苏联重大改革的内容。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排除D,故选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三次改革的措施

10.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时间是在1956 年,内容是“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但是“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这本身是矛盾的,所以是反映苏联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较大,但是没有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所以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1.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该题考查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思想,依据其对苏联体制的改革的相关史实,A B C不符合事实;D 项正

确。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2.C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中的“玉米运动” 收效不大,反而使其他粮食作物由于播种面积减小

而减产,因此没有解决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排除②。

13.B

【解析】A项错在“轻工业” ,排除。C、D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选 B 项。

14.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冒进思想的指导下大规模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选C项。

简答题

15.(1)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

(2)经济改革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3)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解析】结合所学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导致苏联解体回答。

依据材料二“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 分析

回答。

结合所学从改革从实际出发以及改革艰巨性回答。16.(1)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2)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单一公有制。(3)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

(4)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解析】第(1)问,“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二可知,材料二的“非常手段” 指的是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

制。斯大林“用行政办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的

“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的表现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高积累、单一公有制等。

第(3)问,“原因”由材料概括得出。材料信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

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

调整产品结构”得出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

需求等。

第(4)问,“改革”由材料信息“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

定牲畜的头数??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概

括得出。“改革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7.

(1)特征: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发生在美国;国家干预经济。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

弊端: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负担过重,长期的计划指令不利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地

计划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解析】略

18.

(1)局势:经济大危机。(2 分)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美国资本主义制度。(2 分)(答出1 点,即给2分)措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为失业者等提供社

会保障;实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4分)(答出2 点,即给4 分。)(2)主政:勃列日涅夫。(2 分)现象:勃列日涅夫主政时食品短缺。(2 分)认识:① 正确:赫鲁晓夫指出苏联现行经济模式弊端:优先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认为应重视农

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对日常生活品的需求。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② 局限:忽视市场经济的作用,未能从根本上认识苏联现行经济模式暨斯大林模式的弊端。(4 分)(答出前2 点,即给4 分)(言之成理给分)

(3)说明: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越来越强,农民生活富裕起来。(2 分)原因:家庭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提高。

(2 分)

【解析】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