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证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反证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反证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反证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反证法也叫归谬法,其证明步骤可概括为“否定――推理――否定――肯定”四个部分. 关键是第二步,即由“暂时假设”推出矛盾.那么怎样才能导出矛盾呢?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或与公理矛盾、或与定义矛盾、或与定理矛盾、或与已知条件矛盾、或与“暂时假设”矛盾、或与显然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等.

一命题结论为“至多”“至少”的形式,宜用反证法

例1 实数[a,b,c,d]满足[a+b=c+d=1],[ac+bd>1].求证:[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证法1 假设[a,b,c,d]都是非负数,

∵[a+b=c+d=1],

∴[a,b,c,d]∈[0,1],∴[ac,bd]∈[0,1].

∴[ac≤ac≤a+c2],[bd≤bd≤b+d2].

∴[ac+bd≤a+c+b+d2]= 1,这与已知[ac+bd>1]矛盾.

∴[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证法2 假设[a,b,c,d]都是非负数,则[(a+b)(c+d)=][(ac+bd)+(ad+bc)≥ac+bd].

∵[a+b=c+d=1],∴[(a+b)(c+d)=1].

∴[ac+bd≤1],这与已知[ac+bd>1]矛盾.

∴[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例2 已知[f(x)=x2+ax+b],

求证:[|f(1)|,|f(2)|,][|f(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2].

证明假设[|f(1)|,|f(2)|,][|f(3)|]都小于[12],

则[|f(1)|+2|f(2)|+][|f(3)|]0,b>0],且[a+b>2],

求证:[1+ba]与[1+ab]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证明设[1+ba]与[1+ab]都不小于2,即[1+ba]≥2,[1+ab]≥2,

∵[a>0,b>0],

∴[1+b≥2a],[1+a≥2b],

将两式相加得[1+b+1+a≥2a+2b],

∴[a+b≤2],这与已知矛盾,∴假设不成立.

∴[1+ba]与[1+ab]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二、命题结论呈“都是”“都不是”形式,宜用反证法

例4 已知[a+b+c>0],[ab+bc+ca>0],[abc>0],

求证:[a>0,b>0,c>0].

证明(1)假设[a0]知,[bc0]知,[b+c>-a>0.]

于是[ab+bc+ca=a(b+c)+bc0]矛盾.

∴[a>0]. 同理可证[b>0,c>0.]

例5 设实数a0,a1,a2,…,an-1,an满足a0=an=0,且a0-2a1+a2 ≥0,a1-2a2+a3 ≥0,…,an-2-2an-1+an ≥0.

试证明:ak ≤0(k=1,2,3,…,n-1).

证明假设ak(k=1,2,3,…,n-1)中至少存在一个正数且ai是序列a0,a1,a2,…,an-1中第一个出现的正数,则a1 ≤0,a2 ≤0,…,ai-1 ≤0,ai>0,从而ai-ai-1>0.

据题设ak+1-ak ≥ak-ak-1(k=1,2,3,…,n-1),故从k=i起有an-an-1 ≥an-1-an-2 ≥…≥ai-ai-1>0.

于是有an>an-1>…>ai+1>ai>0,这与an=0矛盾,

故ak ≤0(k=1,2,3,…,n-1).

三、已知命题的逆命题是正确的,宜用反证法

例6 已知函数f(x)是(-∞,+∞)上的增函数,a,b∈R.

(1)证明:若a+b≥0,则f(a)+f(b)≥f(-a)+f (-b);

(2)证明:若f(a)+f(b)≥f(-a)+f(-b),则a+b ≥0.

证明(1)∵a+b≥0,∴a≥-b,b≥-a.

∵f(x)是(-∞,+∞)上的增函数,

∴f(a)≥f(-b),f(b)≥f(-a).

∴f(a)+f(b)≥f(-a)+f(-b).

(2)假设a+bb>0,n∈N且n≥2.求证:[an>bn]. 证明假设[an≤bn],由于a>b>0,

∴[an>0],[bn]>0,则[(an)n≤(bn)n],即a≤b.

这与已知条件a>b>0矛盾,故[an>bn]成立.

四、在证明的方法上用直接法较困难,或在证明的方向上从结论的反面着手较易的命题,宜用反证法

例8 如果正实数a,b满足ab=ba,且ab或ab时,由于1>a>b>0,可得ab>bb(幂函数的单调性),bb>ba(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由不等式的传递性得ab>ba,这与已知ab=ba矛盾.

(2)当b>a时,由b>a>0,aaa(幂函数的单调性),aa>ab(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所以ba>ab,与已知ab=ba矛盾.

综上可得a=b.

例9 已知f(x)=[(cosαsinβ)x+(cosβsinα)x],且x2.

求证:[α+β>π2].

证明假设00,

01且x2矛盾,

故α+β>[π2].

利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应注意以下几点:(1)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必须先否定结论,即肯定结论的反面,当结论的反面呈现多样性时,必须罗列出各种可能的结论;(2)反证法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

件,且必须根据这一条件进行推证;(3)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设矛盾,有的与已知事实相违背等,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

导数之数列型不等式证明

函数与导数解答题之数列型不等式证明 例1.已知函数()()ln 3f x a x ax a R =--∈ (1)讨论函数)(x f 的单调性; (2)证明:*1111ln(1)()23n n N n + +++>+∈ (3)证明:()*ln 2ln 3ln 4ln 5ln 12,2345n n n N n n ???<≥∈ (4)证明:()*22222ln 2ln 3ln 4ln 5ln 112,23452n n n n n N n n +?????

例3.已知函数()x f x e ax a =--(其中,a R e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2.71828e =…). (1)当a e =时,求函数()f x 的极值;(II )当01a ≤≤时,求证()0f x ≥; (2)求证:对任意正整数n ,都有2111111222n e ??????+ +???+< ??? ???????. 例4.设函数()ln 1f x x px (1)求函数()f x 的极值点; (2)当p >0时,若对任意的x >0,恒有0)(≤x f ,求p 的取值范围; (3)证明:).2,()1(212ln 33ln 22ln 2222222≥∈+--<+++n N n n n n n n 例5.已知函数()ln 1f x x x =-+? (1)求()f x 的最大值; (2)证明不等式:()*121n n n n e n N n n n e ??????+++<∈ ? ? ?-???? ??

高中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不等式的证明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证明方法多种多样,近几年高考出现较为形式较为活跃,证明中经常需与函数、数列的知识综合应用,灵活的掌握运用各种方法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一个前提,下面我们将证明中常见的几种方法作一列举。 注意ab b a 22 2 ≥+的变式应用。常用2 222b a b a +≥ + (其中+ ∈R b a ,)来解决有关根式不等式的问题。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最基本的方法,有做差比较和作商比较两种基本途径。 1、已知a,b,c 均为正数,求证: a c c b b a c b a ++ +++≥++1 11212121 证明:∵a,b 均为正数, ∴ 0) (4)(44)()(14141)(2 ≥+=+-+++=+-+-b a ab b a ab ab b a a b a b b a b a b a 同理 0)(41 4141)(2 ≥+= +-+-c b bc c b c b c b ,0) (414141)(2 ≥+=+-+-c a ac a c a c a c 三式相加,可得 01 11212121≥+-+-+-++a c c b b a c b a ∴a c c b b a c b a ++ +++≥++111212121 二、综合法 综合法是依据题设条件与基本不等式的性质等,运用不等式的变换,从已知条件推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2、a 、b 、),0(∞+∈c ,1=++c b a ,求证: 31222≥ ++c b a 证:2 222)(1)(3c b a c b a ++=≥++?∴ 2222)()(3c b a c b a ++-++0 )()()(222222222222≥-+-+-=---++=a c c b b a ca bc ab c b a 3、设a 、b 、c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求证:)(4 4 4 c b a abc c b a ++>++ 证 : ∵ 2 2442b a b a >+ 2 2442c b c b >+ 2 2442a c a c >+∴ 222222444a c c b b a c b a ++>++ ∵ c ab c b b a c b b a 2 2222222222=?>+同理:a bc a c c b 222222>+ b ca b a a c 222222>+ ∴ )(222222c b a abc a c c b b a ++>++ 4、 知a,b,c R ∈,求证: )(22 2 2 2 2 2 c b a a c c b b a ++≥++ ++ + 证明:∵ ) (2 2 2 2 2 2 2 2)(22b a b a b a b a ab ab +≥++≥+∴≥+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两种通法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两种通法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金钟植 岳海学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主要有两种通法,即函数类不等式证明和常数类不等式证明。下面就有关的两种通法用列举的方式归纳和总结。 一、函数类不等式证明 函数类不等式证明的通法可概括为:证明不等式()()f x g x >(()()f x g x <)的问 题转化为证明()()0f x g x ->(()()0f x g x -<),进而构造辅助函数 ()()()h x f x g x =-,然后利用导数证明函数()h x 的单调性或证明函数()h x 的最小值(最 大值)大于或等于零(小于或等于零)。 例1 已知(0, )2 x π ∈,求证:sin tan x x x << 分析:欲证sin tan x x x <<,只需证函数()sin f x x x =-和()tan g x x x =-在(0,)2 π 上 单调递减即可。 证明: 令()sin f x x x =- ,其中(0,)2 x π ∈ 则/ ()cos 1f x x =-,而(0,)cos 1cos 102 x x x π ∈?

利用放缩法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

利用放缩法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欧阳勇 摘要: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卷,压轴题很多是数列型不等式,其中通常需要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它不但可以考查证明不等式和数列的各种方法,而且还可以综合考查其它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原则。处理数列型不等式最重要要的方法为放缩法。放缩法的本质是基于最初等的四则运算,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其优点是能迅速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难点是变形灵活,技巧性强,放缩尺度很难把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在面对这类考题时,往往无从下笔.本文以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的证明为例,探究放缩法在其中的应用,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在黑暗是摸索的学生带来一盏明灯。 关键词:放缩法、不等式、数列、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 主体: 一、常用的放缩法在数列型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1、裂项放缩法:放缩法与裂项求和的结合,用放缩法构造裂项求和,用于解决和式 问题。裂项放缩法主要有两种类型: (1)先放缩通项,然后将其裂成某个数列的相邻两项的差,在求和时消去中间的项。 例1设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1412 2333n n n S a +=-?+,1,2,3, n =。设2n n n T S =, 1,2,3, n =,证明: 1 32 n i i T =< ∑。 证明:易得12(21)(21),3 n n n S +=--1132311()2(21)(21)22121n n n n n n T ++= =-----, 11223 111 31131111 11 ()()221212212121212121 n n i i i n n i i T ++===-=-+-++ ---------∑∑ = 113113()221212 n +-<-- 点评: 此题的关键是将12(21)(21)n n n +--裂项成1 11 2121 n n +---,然后再求和,即可达到目标。 (2)先放缩通项,然后将其裂成(3)n n ≥项之和,然后再结合其余条件进行二次放缩。 例2 已知数列{}n a 和{}n b 满足112,1(1)n n n a a a a +=-=-,1n n b a =-,数列{}n b 的

积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积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是根据积分的有关概念与性质,采用举例的方法归纳并总结了积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几种比较常见的技术和手法,同时重点突出了积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基本的思想与方法。 关键词:积分 不等式 应用 Application of integral in proving inequality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concepts and properties about integral, several common techniques and practices of the integral in the proving inequalities are concluded and summarized using the example of the way, while highlighting the integral in the proving inequalities of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Keywords:integral; inequality; application 不等式证明不但是初等数学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解决其他相关数学问题的基础知识。在初等数学领域中有许多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比如综合法、分析法、放缩法、归纳法、函数法、几何法等,但用这些初等方法证明不等式时证明过程比较繁琐,而常用的高等方法如微分法,则往往忽略了积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从积分的一些定理和相关性质的方面来说明不等式证明的几种技术和手法,以便于从整体上更好地掌握证明不等式基本的思想方法。 1. 积分的定义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从积分的定义出发来证明不等式,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比较原始的证明方法有时却是一种很有效的证明方法。 例题1:设)(x ψ是[]a ,0上的连续函数,)(x f 二阶可导,0)(≥''x f ,试证: ))(1()]([100dt t a f dt t f a a a ??≥ψψ. 证明:由题意知,0)(≥''x f ,故对于[]a x x x n ,0,,,21∈? ,有

证明不等式的种方法

证明不等式的13种方法 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安振平 不等式证明无论在高考、竞赛,还是其它类型的考试里,出现频率都是比较高,证明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因此,有必要总结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为读者提供学习时的参考资料.笔者选题的标准是题目优美、简明,其证明方法基本并兼顾巧妙. 1.排序方法 对问题的里的变量不妨排出大小顺序,有时便于获得不等式的证明. 例1已知,,0a b c ≥,且1a b c ++=,求证: ()22229 1. a b c abc +++≥2.增量方法 在变量之间增设一个增量,通过增量换元的方法,便于问题的变形和处理.例2设,,a b c R + ∈,试证:2222 a b c a b c a b b c c a ++++≥+++.3.齐次化法 利用题设条件,或者其它变形手段,把原不等式转换为齐次不等式. 例3设,,0,1x y z x y z ≥++=,求证: 2222222221.16 x y y z z x x y z +++≤4.切线方法 通过研究函数在特殊点处的切线,利用切线段代替曲线段,来建立局部不等式.例4已知正数,,x y z 满足3x y z ++=,求证: 323235 x y +≤++.. 5.调整方法 局部固定,逐步调整,探究多元最值,便能获得不等式的证明. 例5已知,,a b c 为非负实数,且1a b c ++=,求证:13.4 ab bc ca abc ++-≤ 6.抽屉原理

在桌上有3个苹果,要把这3个苹果放到2个抽屉里,无论怎样放,我们会发现至少会有一个抽屉里面放2个苹果.这一简单的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抽屉原理”.巧用抽屉原理,证明某些不等式,能起到比较神奇的效果. 例6(《数学通报》2010年9期1872题)证明:在任意13个实数中,一定能找到两个实数,x y ,使得0.3.10.3x y x ->+7.坐标方法 构造点坐标,应用解析几何的知识和方法证明不等式. 例7已知a b c R ∈、、,a 、b 不全为零,求证: ()()()22 22222 22.a b ac a b bc a b c a b +++++≥+++8.复数方法 构造复数,应用复数模的性质,可以快速证明一些无理不等式. 例8(数学问题1613,2006,5)设,,,0,a b c R λ+ ∈≥求证:9.向量方法 构造向量,把不等式的证明纳入到向量的知识系统当中去. 例9已知正数,,a b c 满足1a b c ++=,求证: 4 ≤. 10.放缩方法 不等式的证明,关键在于恒等变形过程中的有效放大、或者缩小技巧,放和缩应当恰到好处. 例10已知数列{}n a 中,首项132 a = ,且对任意*1,n n N >∈,均有 11n n a a +=++()211332.42 n n n a -+<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常见题型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常见题型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 韩永权 邮箱:hyq616@https://www.360docs.net/doc/fe9043246.html, 不等式的证明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题型,它一般出现的压轴题的位置,解决起来比较困难。本文给出这一类问题常见的证明方法,给将要参加高考的学子一些启示和帮助。只要大家认真领会和掌握本文的内容,定会增强解决对这一类问题的办法。下面听我慢慢道来。 题型一 构造函数法,把不等式的证明转化为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或求最值,从而证明不等式,而如何根据不等式的结构特征构造一个可导函数是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关键。 例1(人教版选修2-2第32页B 组1题)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列不等式 (1)),0(,sinx π∈-x x x (3)0,1≠+>x x e x (4)0,ln ><x 时,求证:x x x ≤+≤+- )1ln(1 1 1 证明:令x x x f -+=)1ln()(,则1 111)(+- =-+='x x x x f ∴当01<<-x 时,0)(>'x f ,当0>x 时,0)(<'x f ,()f x 在),1(+∞-上的最大值为 0)0()(max ==f x f ,因此,0)0()(=≤f x f ,即0)1ln(≤-+x x ∴x x ≤+)1ln((右面得证), 再证左面,令11 1 )1ln()(-+++=x x x g ,2 2)1()1(111)(+=+-+='x x x x x g 则 当0)(,),0(;0)(,)0,1(>'+∞∈<'-∈x g x x g x 时当时,函数)(x g 在),1(+∞-上的最小值为 0)0()(m i n ==g x g ,∴0)0()(=≥g x g ,即011 1 )1ln(≥-+++x x ∴111)1ln(+-≥+x x (左面得证),综上,当x x x x ≤+≤-+->)1ln(11 1 ,1有时 启示:证明分三个步骤,一是构造函数,二是对函数求导,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三是求此函数的最值,得 出结论。 题型二 通过对函数的变形,利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例.bx x x h +=ln )(有两个不同的零点21,x x ①求b 的取值范围;②求证:1221x x e >. 解析:①()ln h x x bx =+,其定义域为(0,+∞).由()0h x =得ln -x b x =,记ln ()x x x ?=-,则2 l n 1 ()x x x ?-'=, 所以ln ()x x x ?=-在(0,)e 单调减,在(,)e +∞单调增,所以当x e =时ln ()x x x ?=-取得最小值1e -. 又(1)0?=,所以(0,1)x ∈时()0x ?>,而(1,)x ∈+∞时()0x ?<,所以b 的取值范围是(1 e -,0). ②由题意得1122ln 0,ln 0x bx x bx +=+=, 所以12122121ln ()0,ln ln ()0x x b x x x x b x x ++=-+-=,所以 12122121 ln ln ln x x x x x x x x +=--,不妨设21x x <, 要证212x x e >,需证12122121 ln (ln ln )2x x x x x x x x +=->-.即证2121212()ln ln x x x x x x -->+, 设21(1)x t t x =>,则2(1)4()ln ln 211 t F t t t t t -=-=+-++, 所以2 22 14(1)()0(1)(1) t F t t t t t -'=-=>++,所以函数()F t 在(1,+∞)上单调增, 而(1)0F =,所以()0F t >即2(1) ln 1 t t t ->+,所以212x x e >.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经典例题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 主要放缩技能: 1.211111111(1)(n 1)1n n n n n n n n -=<<=-++-- 2221144112()141(21)(21)21214 n n n n n n n <===--+--+- ==>= ==<= =<= == =< = = 5.121122211(21)(21)(22)(21)(21)2121n n n n n n n n n n ---<==-------- 6. 111 22(1)11(1)2(1)22(1)2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

例1.设函数2*2()1x x n y n N x -+=∈+的最小值为n a ,最大值为n b , 且n c =(1)求n c ;(2)证明: 4444123111174n c c c c ++++ < 例2.证明:1611780<+ +< 例3.已知正项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为n s ,且12n n n a s a + =,*n N ∈; (1)求证:数列{} 2n s 是等差数列; (2)解关于数列n 的不等式:11()48n n n a s s n ++?+>- (3)记312311112,n n n n b s T b b b b ==++++,证明:312n T <<

例4.已知数列{}n a 满足:n a n ?????? 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且121n n n a a n ++=+; (1) 求n a ;(2 12n na +++< 例5.在数列{}n a 中,已知1112,2n n n n a a a a a ++==-; (1)求n a ;(2)证明:112233(1)(1)(1)(1)3n n a a a a a a a a -+-+-++-< 例6.数列{}n a 满足:11122,1()22 n n n n n a a a n a ++==++; (1)设2n n n b a =,求n b ;(2)记11(1)n n c n n a +=+,求证:12351162 n c c c c ≤++++<

数形结合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摘要主要研究“初等数学研究教程”教学,简单介绍如何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证明不等式,有助于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中学数学教育能力。 关键词数形结合;不等式;证明 1引言 “初等数学研究教程”是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从事中学数学教育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本文在“初等数学研究教程”教学中简单介绍如何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证明不等式,以提高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和中学数学教育能力。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中学数学的一大特点,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不等式的证明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证明不等式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首先看下面一道例题: 例1:若锐角α、β、γ满足cos2α+cos2β+cos2γ=1,求证: 。 证明思路:借助已知条件可构造一长 方体,使它的三边分别为a、b、c,且 记相交一点的三条棱a、b、c分别与AC’ 交成α、β、γ角。于是原有的三角证式就变成代数证式: 2利用数形结合证明不等式 由上例可见利用数形结合证明不等式的确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在数学上,数和形是中学数学的两块基石,是研究数学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它体现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数学问题大体上都是围绕着“数”和“形”提炼、演变,发展而展开的。在中学数学中数形结合应用于证明不等式主要有三方面:用平面几何或立体几何的性质证明不等式,用解析几何的性质和方法证明不等式,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和方法证明不等式。 2.1利用平面几何或立体几何的方法证明不等式 由于许多数量关系源于平面几何(或立体几何),诸如三角形的边长关系、边角

证明不等式的几种常用方法

证明不等式的几种常用方法 证明不等式除了教材中介绍的三种常用方法,即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外,在不等式证明中,不仅要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根据有些不等式的结构,恰当地运用反证法、换元法或放缩法还可以化难为易.下面几种方法在证明不等式时也经常使用. 一、反证法 如果从正面直接证明,有些问题确实相当困难,容易陷入多个元素的重围之中,而难以自拔,此时可考虑用间接法予以证明,反证法就是间接法的一种.这就是最“没办法”的时候往往又“最有办法”,所谓的“正难则反”就是这个道理. 反证法是利用互为逆否的命题具有等价性来进行证明的,在使用反证法时,必须在假设中罗列出各种与原命题相异的结论,缺少任何一种可能,则反证法都是不完全的. 用反证法证题的实质就是从否定结论入手,经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说明原结论正确.例如要证明不等式A>B,先假设A≤B,然后根据题设及不等式的性质,推出矛盾,从而否定假设,即A≤B不成立,而肯定A>B成立.对于要证明的结论中含有“至多”、“至少”、“均是”、“不都”、“任何”、“唯一”等特征字眼的不等式,若正面难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可转换视角,用反证法往往立见奇效. 例1 设a、b、c、d均为正数,求证:下列三个不等式:①a+b<c+d; ②(a+b)(c+d)<ab+cd;③(a+b)cd<ab(c+d)中至少有一个不正确. 反证法:假设不等式①、②、③都成立,因为a、b、c、d都是正数,所以

不等式①与不等式②相乘,得:(a +b)2<ab +cd ,④ 由不等式③得(a +b)cd <ab(c +d)≤( 2 b a +)2 ·(c +d), ∵a +b >0,∴4cd <(a +b)(c +d), 综合不等式②,得4cd <ab +cd , ∴3cd <ab ,即cd <31 ab . 由不等式④,得(a +b)2<ab +cd < 34ab ,即a 2+b 2<-3 2 ab ,显然矛盾. ∴不等式①、②、③中至少有一个不正确. 例2 已知a +b +c >0,ab +bc +ca >0,abc >0,求证:a >0,b >0, c >0. 证明:反证法 由abc >0知a ≠0,假设a <0,则bc <0, 又∵a +b +c >0,∴b +c >-a >0,即a(b +c)<0, 从而ab +bc +ca = a(b +c)+bc <0,与已知矛盾. ∴假设不成立,从而a >0, 同理可证b >0,c >0. 例3 若p >0,q >0,p 3+q 3= 2,求证:p +q ≤2. 证明:反证法 假设p +q >2,则(p +q)3>8,即p 3+q 3+3pq (p +q)>8, ∵p 3+q 3= 2,∴pq (p +q)>2. 故pq (p +q)>2 = p 3+q 3= (p +q)( p 2-pq +q 2), 又p >0,q >0 ? p +q >0, ∴pq >p 2-pq +q 2,即(p -q)2 <0,矛盾.

2021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学案:第3章导数及其应用第4节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

第四节 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 课堂考点探究 考点1 单变量不等式的证明 单变量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1)移项法:证明不等式f (x )>g (x )(f (x )<g (x ))的问题转化为证明f (x )-g (x )>0(f (x )-g (x )<0),进而构造辅助函数h (x )=f (x )-g (x ); (2)构造“形似”函数:对原不等式同解变形,如移项、通分、取对数;把不等式转化为左右两边是相同结构的式子的结构,根据“相同结构”构造辅助函数; (3)最值法:欲证f (x )<g (x ),有时可以证明f (x )max <g (x )min . 直接将不等式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 已知函数f (x )=ln x +ax 2+(2a +1)x . (1)讨论f (x )的单调性; (2)当a <0时,证明f (x )≤-3 4a -2. [解] (1)f (x )的定义域为(0,+∞),f ′(x )=1x +2ax +2a +1= x +1 2ax +1 x . 当a ≥0,则当x ∈(0,+∞)时,f ′(x )>0,故f (x )在(0,+∞)上单调递增. 当a <0,则当x ∈? ????0,-12a 时,f ′(x )>0;当x ∈? ????-12a ,+∞时,f ′(x )<0. 故f (x )在? ????0,-12a 上单调递增,在? ?? ??-12a ,+∞上单调递减. (2)证明:由(1)知,当a <0时,f (x )在x =-12a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f ? ????-12a =ln ? ??? ?-12a -1-1 4a . 所以f (x )≤-34a -2等价于ln ? ????-12a -1-14a ≤-34a -2,即ln ? ????-12a +1 2a +1≤0.设g (x ) =ln x -x +1,则g ′(x )=1 x -1.当x ∈(0,1)时,g ′(x )>0;当x ∈(1,+∞)时,g ′(x ) <0.所以g (x )在(0,1)上单调递增,在(1,+∞)上单调递减.故当x =1时,g (x )取得最大 值,最大值为g (1)=0.所以当x >0时,g (x )≤0.从而当a <0时,ln ? ????-12a +1 2a +1≤0, 即f (x )≤-3 4a -2. 将不等式转化为函数最值来证明不等式,其主要思想是依据函数在固定区间

中值定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写在不等式证明过程中常用到的几种中值定理,其中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的应用中讲了三种方法:直接公式法、变量取值法、辅助函数构造法.在泰勒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的应用中,给出了泰勒公式中展开点选取的几种情况:区间的中点、已知区间的两端点、函数的极值点或最值点、已知区间的任意点.同时对各种情况的运用范围和特点作了说明,以便更好的运用泰勒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并对柯西中值定理和积分中值定理在证明不等式过程中的应用问题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泰勒公式;柯西中值定理;积分中值定理;不等式 Abstract This paper idea wrote in inequality proof of use frequently during several of the mean value theorem, which in the Lagrange mean value theorem proving inequalit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methods to speak: direct formula method, variable value method, the method to construct auxiliary fun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proof inequalities of the Taylor mean value theorem , which gave Taylor formula on the point in several ways: the point of the interval, the interval of two known extreme, the function extreme value point or the most value point, the interval of known at any point. And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of all kinds of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were explained, in order to better use Taylor of the mean value theorem to testify inequality. And Cauchy mid-value theorem and integral mean value theorem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to prove the inequality were briefly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Lagrange Mean Value Theorem;Taylor's Formula;Cauchy Mean Value Theorem;Inequality;The Mean Value Theorem for Integrals

函数的凹凸性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学年论文 题目凹凸函数及其在证明不等式中的应用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级别10级 姓名洪玉茹 学号101301040

摘 要 首先给出了凸函数的定义,.接着给出了凸函数的一个判定定理 以及Jesen 不等式.通过例题展示了凸函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凸函数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广泛应用,利用凸函数的性质证明不等式;很容易证明不等式的正确性.因此,正确理解凸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应用,更对有关学术问题进行推广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凸函数,凸函数判定定理Jensen 不等式。 下面我们主要研究凸函数,凹函数由读者自行探索。 一、 凸函数的等价定义 定义1 若函数()f x 对于区间(,)a b 内的任意12,x x 以及(0,1)λ∈,恒有 []1212(1)()(1)()f x x f x f x λλλλ+-≤+-, 则称()f x 为区间(,)a b 上的凸函数. 其几何意义为:凸函数曲线()y f x =上任意两点1122(,()),(,())x f x x f x 间的 线总在曲线之上. 定义2 若函数()f x 在区间(,)a b 内连续,对于区间(,)a b 内的任意12,x x ,恒有 []12121 ( )()()22 x x f f x f x +≤+, 则称()f x 为区间(,)a b 上的凸函数. 其几何意义为:凸函数曲线()y f x =上任意两点1122(,()),(,())x f x x f x 间割线的中点总在曲线上相应点(具有相同横坐标)之上. 定义3 若函数()f x 在区间(,)a b 内可微,且对于区间(,)a b 内的任意x 及0x , 恒有 000()()()()f x f x f x x x '≥+-, 则称()f x 为区间(,)a b 上的凸函数.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习题精选精讲

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不等式的性质是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的基础和依据。教材中列举了不等式的性质,由这些性质是可以继续推导出其它有关性质。教材中所列举的性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对此,不仅要掌握性质的内容,还要掌握性质的证明方法,理解掌握性质成立的条件,把握性质之间的关联。只有理解好,才能牢固记忆及正确运用。 1.不等式性质成立的条件 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不等式问题,要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否则将会出现一些错误。对表达不等式性质的各不等式,要注意“箭头”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每条性质是否具有可逆性。 例1:若0< B .a b a 11>- C .||||b a > D .22b a > 解:∵0<->-b a 。 由b a -< -11,b a 11>,∴(A )成立。 由0<< b a ,||||b a >,∴(C )成立。 由0>->-b a ,2 2 )()(b a ->-,2 2b a >,∴(D )成立。 ∵0<->-a b a , )(11b a a --<-,b a a ->11,∴(B )不成立。 故应选B 。 例2: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若0<c ,在2 2c b c a >两边同乘以2 c ,不等式方向不变。∴b a >。 (3)错误。b a b a 1 1,成立条件是0>ab 。 (4)错误。b a >,bd ac d c >?>,当a ,b ,c ,d 均为正数时成立。 2.不等式性质在不等式等价问题中的应用 例3:下列不等式中不等价的是( ) (1)2232 >-+x x 与0432 >-+x x (2)13 8112++ >++ x x x 与82>x (3)35 7354-+>-+x x x 与74>x (4) 023 >-+x x 与0)2)(3(>-+x x A .(2) B .(3) C .(4) D .(2)(3) 解:(1)0432232 2 >-+?>-+x x x x 。 (2)482>?>x x ,44,11 3 8112>?>-≠?++>++ x x x x x x 。

【高中数学】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

第四节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 考点1作差法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 (1)欲证函数不等式f(x)>g(x)(x>a),只需证明f(x)-g(x)>0(x>a),设h(x)=f(x)-g(x),即证h(x)>0(x>a).若h(a)=0,h(x)>h(a)(x>a).接下来往往用导数证得函数h(x)是增函数即可. (2)欲证函数不等式f(x)>g(x)(x∈I,I是区间),只需证明f(x)-g(x)>0(x∈I). 设h(x)=f(x)-g(x)(x∈I),即证h(x)>0(x∈I),也即证h(x)min>0(x∈I)(若h(x)min不存在,则须求函数h(x)的下确界),而这用导数往往容易解决. 已知函数f(x)=ax+x ln x在x=e-2(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处取得极小值. (1)求实数a的值; (2)当x>1时,求证:f(x)>3(x-1). [解](1)因为f(x)定义域为(0,+∞),f(x)=ax+x ln x, 所以f′(x)=a+ln x+1, 因为函数f(x)在x=e-2处取得极小值, 所以f′(e-2)=0,即a+ln e-2+1=0, 所以a=1,所以f′(x)=ln x+2. 当f′(x)>0时,x>e-2;当f′(x)<0时,0<x<e-2, 所以f(x)在(0,e-2)上单调递减,在(e-2,+∞)上单调递增, 所以f(x)在x=e-2处取得极小值,符合题意,所以a=1. (2)证明:由(1)知a=1,所以f(x)=x+x ln x. 令g(x)=f(x)-3(x-1), 即g(x)=x ln x-2x+3(x>0). g′(x)=ln x-1,由g′(x)=0,得x=e. 由g′(x)>0,得x>e;由g′(x)<0,得0<x<e. 所以g(x)在(0,e)上单调递减,在(e,+∞)上单调递增,

证明数列不等式之放缩技能及缩放在数列中的应用全套整合

证明数列不等式之放缩技巧以及不等式缩放在数列中应用 大全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规律进行恰当地放缩. 一、利用数列的单调性 例1.证明:当Z n n ∈≥,6时, (2) 12n n n +<. 证法一:令)6(2 ) 2(≥+=n n n c n n ,则0232)2(2)3)(1(1211<-=+-++=-+++n n n n n n n n n n c c , 所以当6n ≥时,1n n c c +<.因此当6n ≥时,6683 1.644 n c c ?≤==< 于是当6n ≥时,2 (2) 1.2 n n +< 证法二:可用数学归纳法证.(1)当n = 6时,6 6(62)483 12644 ?+==<成立. (2)假设当(6)n k k =≥时不等式成立,即 (2) 1.2k k k +< 则当n =k +1时,1(1)(3)(2)(1)(3)(1)(3) 1.222(2)(2)2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由(1)、(2)所述,当n ≥6时, 2 (1) 12n n +<. 二、借助数列递推关系 例 2.已知12-=n n a .证明: ()23 11112 3 n n N a a a *++++ <∈. 证明:n n n n n a a 121121************?=-?=-<-=+++ , ∴3 2])21(1[321)21(...12111112122132<-?=?++?+<+++= -+n n n a a a a a a S . 例3. 已知函数f(x)= 52168x x +-,设正项数列{}n a 满足1a =l ,()1n n a f a +=. (1) 试比较n a 与5 4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 设数列{}n b 满足n b =54-n a ,记S n =1 n i i b =∑.证明:当n ≥2时,S n <1 4(2n -1).

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引言 不等式的证明是数学学习中的难点,而导数在不等式的证明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不等式的证明是可以作为一个系列问题来看待,不等式的证明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其常用的证明方法有: 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重要不等法、数学归纳法等等,然而有一些问题用上面的方法来解决是很困难的,我们在学完导数及其应用这一内容以后,可以利用导数的定义、函数的单调性、最值性(极值性)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不等式证明的问题。导数也是微积分的初步基础知识,是研究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它包括微分中值定理和导数应用。不等式的证明在数学课题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此类问题能够培养我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针这篇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这篇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对导数的定义、微分中值定理、函数的单调性、泰勒公式、函数的极值、函数的凹凸性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进行了举例。 一、利用导数的定义证明不等式 定义 设函数()f f x =在点0x 的某领域内有定义,若极限 ()() 000 lim x x f x f x x x →-- 存在 则称函数f 在点0x 处可导,并称该极限为函数f 在点0x 处的导数,记作()'0f x 令 0x x x =+?,()()00y f x x f x ?=+?-,则上式可改写为 ()()()00'000lim lim x x f x x f x y f x x x ?→?→+?-?==?? 所以,导数是函数增量y ?与自变量增量x ?之比 y x ??的极限。这个增量比称为函数关于自变量的平均变化率( 又称差商),而导数()'0f x 则为f 在0x 处关于x 的变化率。 以下是导数的定义的两种等价形式:

一个不等式的七种证明方法

一个不等式的七种证明方法 证明不等式就是证明所给不等式在给定条件下恒成立.由于不等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也可谓是千姿百态.针对不等式证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用证明方法,提高代数变形,推理论证能力,一题多解,有助于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进一步的认识. 题目:已知a ,b ,c ,d ∈R ,求证:ac +bd ≤))((2222d c b a ++ 分析一:用分析法 证法一:(1)当ac +bd ≤0时,显然成立. (2)当ac +bd >0时,欲证原不等式成立, 只需证(ac +bd )2≤(a 2+b 2)(c 2+d 2) 即证a 2c 2+2abcd +b 2d 2≤a 2c 2+a 2d 2+b 2c 2+b 2d 2 即证2abcd ≤b 2c 2+a 2d 2 即证0≤(bc -ad )2 因为a ,b ,c ,d ∈R ,所以上式恒成立, 综合(1)、(2)可知:原不等式成立. 分析二:用综合法 证法二: (a 2+b 2)(c 2+d 2)=a 2c 2+a 2d 2+b 2c 2+b 2d 2 =(a 2c 2+2abcd +b 2d 2)+(b 2c 2-2abcd +a 2d 2)

=(ac +bd )2+(bc -ad )2≥(ac +bd )2 ∴))((2222d c b a ++≥|ac +bd |≥ac +bd . 故命题得证. 分析三:用比较法 证法三:∵(a 2+b 2)(c 2+d 2)-(ac +bd )2=(bc -ad )2≥0, ∴(a 2+b 2)(c 2+d 2)≥(ac +bd )2 ∴))((2222d c b a ++≥|ac +bd |≥ac +bd , 即ac +bd ≤))((2222d c b a ++. 分析四:用放缩法 证法四:为了避免讨论,由ac +bd ≤|ac +bd |, 可以试证(ac +bd )2≤(a 2+b 2)(c 2+d 2). 由证法1可知上式成立,从而有了证法四. 分析五:用三角代换法 证法五:不妨设???==???==ββ ααsin cos ,sin cos 2 211r d r c r b r a (r 1,r 2均为变量). 则ac +bd =r 1r 2cos αcos β+r 1r 2sin αsin β=r 1r 2cos (α-β) 又|r 1r 2|=|r 1|·|r 2|=))((22222222d c b a d c b a ++=+?+ 及r 1r cos (α-β)≤|r 1r 2| 所以ac +bd ≤))((2222d c b a ++. 分析六:用换元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