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目的】我国经过多年对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实践探索,不断总结和拓展,提出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理念,就是改传统水土流失治理为土壤侵蚀、水资

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与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有机结合,修复生态系统,加强小

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在适宜地区发展旅游、绿色产业等,有效保护、合理

配置和高效利用流域内的水土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

效益。【方法】为了确保流域能够连续性的获得经济、生态、社会等基本效益,将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研究及建设现状为根据,简单介绍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在水土保持

方面的应用, 回顾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历程,总结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

成效,剖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有效措施。在实现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对于林、牧、农等各个产业用地,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理。同时,对可再生资源尤其是水资源进行合理使用,并在

日常中加以严格的保护。【结论】目前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已取得实质

性进展,在治理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面源防治污染等方面也有不错的成效。各

地可以按照水源保护型、应用型、水源保护型与城郊型相结合的三个功能类型开

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实现流域内的山青、水净、村美、民富,并通

过示范带动作用,最终建成健康小流域。

关键字: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土保持;水土流失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是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沟道

基本保持自然状态,行洪安全,流域内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

力之内,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以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小流域。以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水

土保持防线为重点,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

郊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22]。

1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历程

随着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提升了城市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在农村和城市地区, 由于过度使用肥料及生活污水垃圾增加,造成严重面源污染,

在重要水源区域以及河流源头地区,由于水体污染,降低了流域水质,威胁水生态环境。基于以上情况,需要转变传统治理方式,加强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不断总结与反思,丰富和拓展传统的治理技术,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始尝试建设生态

清洁小流域,并且获得较好的成效。2003年北京市以保障首都水源安全和绿色奥

运为目标,率先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从2004年起,北京市水务局

先后提出了清洁小流域、卫生小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治理理念[1],率先

提出了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

工作思路[2-3] (图1)。2006年以前,我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主要以水土

流失防治为重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为适应这种形势,2006年1月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

座谈会,以此为标志我国进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新阶段[4],从生态清洁小

流域评价体系到建设措施也都开始围绕着保护水源和改善水质的目标开展[5]。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也对生态清洁

小流域提出了明确要求。接着,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关

键环节是控制农村面源污染[6]。2017年之后,水土保持司司长蒲朝勇将水质

保护、防洪减灾、水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多个目标都整合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