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有同性情结是心理变态吗

青少年有同性情结是心理变态吗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下面是来自一位母亲的讲述:

我的女儿佩姗今年14岁,读初二。她和同桌思思特投缘,两人性格、脾气、爱好都相似。每逢礼拜,不是思思到我们家做功课,就是佩姗跑到思思家做作业。作业一做完,两人就尽情玩耍。有次吃荔枝,佩姗剥去外壳先喂思思一粒,思思用同样的方法喂佩姗一粒,非常亲密。有一天,思思又来到我们家做功课,到了晚上,她俩关上房门睡在一个被窝里,枕着同一个枕头,悄悄话说了几个小时,我三番五次地制止,可都不管用。

她们简直就像热恋中的情人——难道是“同性恋”?

专家点评指导:

有时两个女生或者两个男生特别要好,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对其他人的介入还不高兴。一些对父母、老师不能说的“秘密”,也可以相互交流。这在女同学中更突出。她们并不是同性恋,而是青春少男少女同性依恋情结的表现。

儿童过渡到青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正式婚恋期。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

青春萌动前期少男少女渴望友谊,急切地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促膝长谈悄悄话。同时,他们又处在对异性的排斥阶段,在学校里,异性学生之间不能大大方方地交往,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则愿意和见多识广的人交往,并特别崇拜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事业有成的“哥哥”。

青春期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把男女同性间的比较要好或亲密的现象一概斥之为“同性恋”。同性恋有生物学上的原因,而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很快就发展到两性爱慕期,不会成为同性恋。

面对少男少女的同性依恋情结,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引导他们怎样交朋友,发现他们有过分依恋同性的苗头,可在温馨亲切的气氛中循循善诱,鼓励孩子加入到其他同龄男孩女孩人群中,扩大交往的范围,多交朋友。最后还需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使孩子消除对性的神秘感。

重视青春期的“异性恐惧症”

随着青春期来临,男孩女孩们逐渐进入性发育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他们会对异性感到好奇,喜欢接近异性,但却表现出对异性的异常恐惧,害怕与异性接触。天津医科大学总心理咨询门诊专家罗兰兰教授提醒:这是患上了“异性恐惧症”,应当引起孩子和家长的重视。

专家介绍,对异性的恐惧,在童年和少年时经常被看做是老实、害羞。有些孩子会渐渐摆脱恐惧的束缚,但有些孩子会因为情感的挫败,变得越来越敏感、自卑,直到发展为“异性恐惧症”,严重的还会抑郁、强迫、精神分裂。“异性恐惧症”分为三种:赤面恐惧,表现为面红耳赤;视线恐惧,表现为目光紧张、竭力回避目光接触;面部表情恐惧,表现为面部肌肉紧张、表现不自然。“异性恐惧症”多发于14岁—17岁的青少年,青春期的他们,潜意识中会对异性产生一定的好感。特别是性格过于内向的青少年,容易误认为周围的同学都在关注自己,一旦情感上受挫,和异性交流会变得害羞、紧张,产生逃避和恐惧心理。他们不敢与异性目光接触,更不敢与异性交谈,即使与异性交谈也会面红耳赤、言语不清,一看见异性向自己走来,则全身紧张流汗。

专家建议,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萌生兴趣是正常现象。如果得到健康、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种兴趣并不会耽误学习,反而会作为动力促人奋发向上,尊重而有教养地与异性交往。因此,父母应重视对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与培养,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应引导孩子进行异性间的正常交往,不应谈“性”色变。

专家介绍,青少年应学会妥善处理与异性交往受到的心理挫折。由挫折导致难堪,会引起青少年心理上的反感,害怕与异性交往。青少年应认识到,不能以偏概全,受到一些人的嘲讽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在议论你。如果是由于接触太少的原因造成的恐惧,则要通过增加与异性的接触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一味地躲藏,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