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doc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doc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doc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 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宂的方法。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祌,决定着历史的进程。c,史学研宂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屮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历史的本来面目。

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宂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宂。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屮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第三个阶段是年鉴一一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节)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 被汄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口述史学方法:既是指史学家搜集和记录口述史料的方法,又是指史学家部分或全部依据口述史料撰写历史著作的方法。口述史料可分为两种,一是口述回忆,指人们冋忆自己以前的经历和见闻的口述材料;二是口头传说,指那些以口碑形式流传了若干代的对以往人物, 事件的叙述。

心里史学方法:西方心理史学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对各种历史现象作出心理学解释的一种新史学方法。

简答

□维科的历史理论

A他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神的时代”,人们相信他们活在神的统治之下; 第二“英雄时代”,人们处于贵族统治之下;第三“凡人的时代”,人们认识到自己在人的本性上是平等的,建立民众国家和君主国的凡人的政府。人类社会大体上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B动因论方面,他把人的“常识”或“共同本性”视为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终极原因。C规律论方面,他认为人类历史与自然界一样,从属于永恒不变的规律。

2,孔德的历史理论

A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汄为一切社会现象都服从于恒定不变的规律,这些规律不是因果必然性的规律,而是把观察到的现象“按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加以联系,从而归纳山来的共同的

“恒定趋势”。他把实证哲学运川到社会历史现象中來,建立了“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强调用“实证方法”(观察,实验,比较)研究社会。B他把人类进化的历史归结为心智进步的历史,提山“三阶段”的进化规律:第一神学阶段,人们把万物存在和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神的意志:第二形而上学阶段,人们认定抽象的“力”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终极原因;第三是实证阶段,人们不再探究万物存在和变化的终极原因,而致力于根据经验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出经验规律。C他把人类历史进化的终极原因最后归结为“精神进步”或“理性”,“人性”升扬的结果。

□试述文化形态史观的基本内容

文化形态史观是当代丙方思辨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人物是斯宾格勒(著作《丙方的没落》)和汤因比(《历史哲学》)。其主要理论特征:是用“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斯宾格勒)或“起源、生长、袋落、解体”(汤因比)四大阶段的生命周期来概栝人类历史或文化的全部过程及其一般模式,以分析、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化形态史观认为所谓的历史就是文化与文明,所有的文化与文明都是具有同等价值和属于同一时代的。文化形态史观是将生物学的发展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领域,成为20世纪以来丙方史学一种新的模式和新的潮流。

□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的主要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

□唯物史观发现了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终极动力,即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唯物史观成功克服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倾向,从而使历史学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唯物史观揭示Y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能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的“A由人联合体”的规律。指引历史学从一个只能叙述或评论前人往事,不能揭示规律的“人文学科”升华为通过具体历史进程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首次恢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与此相反,机械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忽视人,强调“环境决定人”,否定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劳动阶级的作用,把改变“环境” 的历史角色赋予给了救世主式的“英雄”。唯物史观纠正了这种错误观点。

□唯物史观提出了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一阶级斗争。

5,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它的前提或出发点是人,它的归宿点也是人。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创造历史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性”,而是从事历史创造活动的现实的人,参与社会实践的人。

□它首先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他们每吋每刻都在通过平凡的劳动从事着变革现实的“自由活动”。他们虽然首先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创造历史,但也是在社会、政治和精神领域创造历史的基础力量。

□它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或“隶属于阶级”

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或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想象的“抽象的一一孤立的一一人的个体”。

□它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而不是历史唯心论者设想的那种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

6,事实考证的方法有哪些?

21求源法:一是求“史料之源”(陈垣“史源学”),二是求“史事之源”(古史辨)。

22反证法:即举出有力的反证,以判断是非。(梁启超“以矛陷盾”法)

23旁证法:即利用本书以外的资料作为证据,对某一史事加以他证或补证,以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有文献互证法,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诗文证史法(陈寅恪)。

24理证法:根据事理,人情,逻辑等考证史事的方法。

7,如何理解马克主义历史“合力论”理论?

a)历史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及力量推动的,每一个人,每一种因素的力量都融合在“合力”

之中。这个“合力”就是历史结果,它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由自

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b)作用于历史运动的各种力量,其作用的方向是不相同的,有的是正向动力,有的是负向力S。顺应广大劳动者推进物质生产力和经济交往方式前进的运动就是正向动力,

而违背这一潮流的运动就是负向力量。

c)历史合力中各种力量的大小,作用是不同的。经济运动是终极动力,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中各因素都是直接动力。所有这些动力在经济运动这个源动力驱动T, 形成一

个总的合力,促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历史事变和历史过程。

d)各种方向、层次的力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融合为历史的合力,促进历史事变及其发展。

8,史料搜集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25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各类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目录,索引,年鉴;丛书,类书。26分类搜集:一是以史料类别分类搜集,二是以专题类别分类搜集。

27追踪搜寻:研究者为搜求某事史料而览读某书时,发现某书提到与该项史事密切相关的另一些史事,或在注引中提到了与该项史事有关的另一些书名或篇名,便追寻有关的史著,循此一直到未见新的踪迹方休。

28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史料。

29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料。

30利用互联网上的专业网站,电子图书搜集史料。

9,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规律理论?

可分为两部分來回答:一是社会形态演进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作为普遍规律,它包含着特殊,正如包含着偶然一样。所以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从事物质生活的生产,就必然出现不同的历史进程。

二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揭示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起來的实践能力一一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一一推动着人们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企面发展的自巾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

10,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关系如何?

-?切历史著述都是头脑加工的产物,因而都是包含着历史认识者主观的立场、思想、情感的主体化的历史。

31主体化历史是历史研宄者对客体历史进行头脑加工的产物,而客体历史则是主体化历史的“生产者”进行加工的自在原形。

32主体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实际上是“加工的产物”和“被加工的原形”这样一种关系。而且,这样一种关系又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吻合又互相背离,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完全相同的关系。

33由于历史研究者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方位上,以不同方式对他的认识对象进行不同程度

的考察研究实践。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是获得各种汄识的源泉。所以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吻合度取决于历史研究者自身的社会实践和对历史资料的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二者成正比。

34由于历史资料、历史时代、阶级立场和政治立场、狭隘的民族立场以及研究者能力水平的局限,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难以完全相同。

2017_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试卷四

2017-2018学年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历史试卷(四)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独特历史作用是() A.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光辉 C.首先提出平等、平均的口号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 2.如下图所示是发生在法国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该事件是() A.攻占巴士底狱 B.萨拉托加大捷 C.起义者英勇抗击英国军队 D.约克镇战役 3.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时间和标志是() A.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B.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 C.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D.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 4.关于佛教、道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佛教信仰来世,道教注重今生 C.佛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而道教则是提高人民整体素质的工具 D.佛教、道教都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的航行及其发现所带来的重大后果是他始料未及的:欧洲对美洲的 征服从此拉开了序幕。“他”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6.在20世纪初的《新青年》杂志上,文学革命与守旧派唇枪舌剑,争论不已。《新青年》的创办者是 () A.鲁迅 B.李大钊 C.胡适 D.陈独秀

7.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典故出自什么时期的哪一场著名战役() A.炎黄逐鹿之战 B.西周牧野大战 C.春秋城濮之战 D.秦末巨鹿之战 8.某班墙报上,“历史上的今天”一栏,有几个关键字被人不小心擦掉,剩下这样的话:“敲响了封建帝制的丧钟,揭开了民主共和的序幕。”被擦掉的几个字可能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南昌起义 D.渡江战役 9.把“虎门销烟”和“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两个要素综合在一起,我们想到的历史人物只能是()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梁启超 10.1919年6月5日开始,五四运动的重心和主力分别是() A.北京、学生 B.北京、工人 C.上海、学生 D.上海、工人 11.相传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A.黄帝 B.仓颉 C.嫘祖 D.伶伦 12.如图是商朝带枷的奴隶俑,它反映了() A.奴隶的悲惨生活 B.奴隶不听使唤 C.奴隶的怠工 D.奴隶逃走被抓回 1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两党开始致力于() A.打倒列强,推翻军阀 B.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4.下列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成就有() ①《伤寒杂病论》 ②地动仪 ③造纸术 ④《九章算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小明在看杂志时,有这样一段描述:“英国有钱人以坐蒸汽轮船浏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这段描述可能出现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地史学基础与前沿A卷答题标准

河南理工大学 2006-2007 学年第 一 学期 《地史学基础与前沿》A 卷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32学时) 讲课教师:龚一鸣,司荣军;时间:06-10-16~11-13;地点:资环302教室 考试方式: 开 卷 本试卷考试分数占学生总评成绩的 100 % 复查总分 总复查人 (本题 40 分)一、根据下列地层资料进行相分析,?将分析结论填入环境解释栏中(25分);?概要总结该地层剖面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替规律(15分) ?概要总结该地层剖面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替规律(15分) 环境气候演替规律:由湿热的陆上剥蚀环境→滨、浅海,海陆交互的成煤环境→干旱气候的湖泊/盐湖 环境。应围绕这些内容稍加展开。 (本题 60 分)二、论述题 1 岩石和年代地层单位并简述其关系(20分) (1)岩石地层单位(LU )(5分):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分级:群、组、段、层,他们之间为包含关系,即前者包含后者。 (2)年代地层单位(CU)(5分):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地层体。分级:宇、界、系、统、阶;他们之间为包含关系,即前者包含后者。时带也是年代地层单位。 (3)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特征和之间的关系(10): 1) LU 具穿时性,而CU 不穿时。 2) CU 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时间严格对应;而LU 的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是不一致的。 3) LU 所依据的岩性特征主要受沉积-古地理环境控制,而后者不可能全球一致的,因此, LU 的地理分布只能是区域性的。 4) CU 没有固定的具体岩石内容,而LU 当岩性特征发生改变后,单位名称也变化。 5) CU 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大的优点;而LU 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某一地区的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6) 两类地层单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对了解和认识全球与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 2 简述板块构造理论(20分) 核心内容为: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状体拼合而成的(4分).这些板状体(板块)相对于赤道或地极可发生大规模的横向水平位移(5分).板块之间通常以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大陆裂谷和褶皱带等为边界(5分).板块间的离合碰撞及其相关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缘(5分).该思想的创导者是德国气象学家A. Wegener(1912, 50岁殉职), 加拿大学者W.J.Morgan(1968)对此进行了最早和最系统的总结(1分)。 应围绕这些内容稍加展开。

史学概论题目

课程习题 第一编什么是历史 客观存在的历史 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2.为什么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3.为什么说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表明了历史学既具有与其他科学同样的科学品格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独特性? 4.因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是一次性的.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过程,就否认第一节历史真相的可知性和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能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5.为什么说从"人体解剖"推知"猴体解剖"的以今推古方法,与由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 主体化的历史 1.为什么说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存在着既吻合又背离的关系?怎样才能尽可能增大吻合度.消减背离度? 第三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 1.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2.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关系? 3.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4.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 6.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 7.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为例) 8.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9.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 第四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只有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2.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3.为什么说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形式可以表述为"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 4.为什么说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 非决定论和多元折中论的困境? 5.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 6.怎样理解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作的不同的归纳的含义? 7.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8.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9.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新】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一)

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城邦制D.皇帝制 答案:A 2.元代统治者将过去的三省合并为一省,作为宰相机构,即( ) A.尚书省B.门下省 C.中书省D.行省 答案:C 3.雅典公职人员产生的途径是( ) A.家族世袭B.政府任命 C.民主选举D.毛遂自荐 答案:C 4.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体现了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是人类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标志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A 5.18世纪以来在英国行使最高行政权力的是( ) A.议会B.内阁 C.国王D.法院 答案:B 6.独立战争后美国面临一系列的政治、经济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 ) A.商业不景气B.中央政权软弱无力 C.南北矛盾尖锐D.战争债务负担沉重 答案:B 7.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 A.专制王朝力量强大B.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民主进程历经艰难D.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8.斯大林曾评论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这次尝试是指( ) A.第一国际B.五四运动 C.十月革命D.巴黎公社 答案:D 9.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在未经变动的情况下,年代较老的地层叠覆在年代较新的地层之上。 2.生物层序律:不同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3.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在沉积环境连续渐变的情况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层型: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界线的典型模式剖面。 5.单位层型:给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做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6.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7.磨拉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为砂砾岩且没有经过分选磨圆作用。 8.复理石: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夹浅水生物化石或碎屑,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层组成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鲍马层序),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砾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砂岩和粘土岩。

9.小壳动物群:埃迪卡拉纪末期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在寒武纪最早期的梅树村组地层中。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 10.EEL动物群:东亚地区晚侏罗世十分繁盛的热河生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类蜉蝣(Ephemeropsis)-狼鳍鱼(Lycoptera)为特征代表的植物群,为湖生生物组合。 11.澄江动物群:产于云南澄江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主要发现三叶虫,水母,甲壳纲,腕足类,藻类等。 12.D-C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南方以双扇厥科中的网脉蕨(Dictyophyllum)-格脉蕨(Clathropteris)植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13.D-B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北方以莲座蕨科的拟丹尼蕨(Danaeopsis)-贝尔瑙蕨(Bernoullia)植物群,代表潮湿温带内陆环境。 14.T-P-N植物群: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双壳类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褶珠蚌(Plicatounio)-日本蚌(Nipppononaia)。 15.象州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巨大。 16.南丹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远岸、缺氧、水体平静的海盆地沉积类型,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

历史课题研究成果

《初中历史“高效四步 十二式自读教学”研究》研究成果 我校实施“初中历史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研究”(以下简称“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课题研究以来,效果明显,主要成果如下: 1、解放和调动了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 开展“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感觉轻松和愉快,可喜的是学生学有所获,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受到师生普遍欢迎接受。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学会质疑探究,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解放了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为我校培养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课题研究为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提供了有效平台和手段,真正实现课堂还给学生的生本教育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转变,切实推进了素质教育改革。同时为教师,特别为年轻教师专业成长创造了一条捷径,让他们尽快学会驾驭课堂能力,为提高课堂效率指明了方向。 3.开展高效自读教学实验,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并使学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升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出

具有较强信息能力、探究能力、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群体。以课改实验以来的中考成绩为例可以说明:2010年中考合格率为45﹪,优生率为43﹪,2011年的中考合格率为60﹪, 优生率为55﹪,由此可见,课改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啊。 4.为便于课题研究,实行教案电子化,实现师生共享教案,利用学校网站,实现师生网上交流学习,教学资源共享。 5.课题取得有一定影响的教科研成果,包括教师论文、实验研究报告等。更可喜的是,“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模式已经被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尝试,效果不错,很受师生欢迎。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标准打印版)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 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历史 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规律 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产 物 7、当代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整体化,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运动中考察历史,从联系中解剖 历史 当代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综合、立体、系统、比较、运动 8、历史主义基本内容: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 一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一、名词解释 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2、物种由杂交可繁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所形成的它们与其他类似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3、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 4、相关率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5、特化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的现象。 6、趋异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地理条件而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刎匆成两个或丠个以上的种溄分化迏程。? 7、生物复苏大绍灭后的生物羴或生怀?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皌不断?应逐步回复?其正常发居水平的?程。 8、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瞄一切生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 9、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あ 10、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个统一的整体该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11、指相化矓能够反庖?种牽定条件的化石。 12、潮间带靠近海岸位于高潮线与低潮?乧间的玭境。 13、底质水中底栖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 14、适应辐尌某种群皀趋异不是两个方呑而是向着各燍不同纄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是适应辐射。 1=、生殖隔离种群间由溎基因型差异耍导致基因交换不能轛行。 16、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皤所有化石的组合。

17、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以及和生物条件的自焲地理单儃? ?8、沉积旋廞作用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的沉积作琨过程 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的沉积作用。 1y、地层划分指根捪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货属性地层组织或不同的单元。 20、地层对比指根据不同的场?或不同部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盄圱层时廣?地层位的对应啳系。 21、角度不整合为分隔下部褶皱曲怖授斜地层和上部水平地层?的分隔面。 2?、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駄则皀侵芀和暴靲标志的分隔面。 23、沉积组同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肌景?沉积岩共生综 合体 。二?堫空题 0、古生物学的研究?象是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实体和遗迹化石以及和生?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讱录。 2、化石区别于丂舤的岩石在于它必须与古代生物相联系它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或耍丯唱生物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忝留下来的痕迹。 3、通常古、滊生物?闵的时间界线是一万年左右。 4、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活动方式和习性恢复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〢 5、化石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四硻其丬模铸化石可分为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刖石。 6、古生物匆石的分类等级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亚种。 7、生物化石命名时在属名名后加注缩写sp.表示未定种。 8、磷酰化氨基酸是核酸与蛋白质的共同起源。 9、具有叶子的植物在泥盆纪大量出现。

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方法 一 、史料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 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 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 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 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例.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 ①是珍贵的史料 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 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 .①正确,②③错误 B .②正确,①⑧错误 C .①③正确,②错误 D .③正确,①②错误 2.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 A .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 .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二)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 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 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义:(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 通知亲爱的先生: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 校长:L·H·泰纳 (Turner )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2020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十六)历史

2020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十六) 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学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其中“立子立嫡之制”是指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可知,该制度是宗法制所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B。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指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排除C。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这一题就需要将宗法制、郡县制、分封制和禅让制作比较和区分,只有准

地史学试题汇总

二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1.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和三大方面 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2.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化石层序律是英国工程师提出的。 魏格纳史密斯3.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和四级,其中为最基本的单位。 群组段层组4.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5.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和两种类型,前者如,后者如。 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6.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的含义 时间顺序7.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等方面。 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8.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地区,岩性以为主。 华北变质岩9.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群。 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迁西群10.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时期。 晚震旦世11.南华纪~震旦纪(800~543Ma)地层在我国宜昌峡东地区发育完整,自下而上依次发育组、组、组和组。 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12.张夏组属统,长山组属统。 中寒武统上寒武统13.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寒武纪1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的陆表海。 北高南低15.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和等。 笔石三叶虫鹦鹉螺16.华北唐山奥陶系剖面自下而上发育有组、组、组和组的地层。 冶里组亮甲山组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17.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类型的扬子区,相对类型的江南区和东

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 稳定活动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18.地质历史中的南方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和。 非洲南美澳大利亚印度南极19.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洋关闭,形成大陆。 古大西洋劳俄20.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洋相隔 古秦岭洋21.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泥盆纪又被称为时代。 征服大陆鱼类22.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状态,仅在祁连山南、北坡和塔里木板块边缘发育以为主的沉积。 剥蚀陆相红色建造23.古生代期间,自时期至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相沉积 晚奥陶世早石炭世海陆交互24.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石炭纪25.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区,以繁盛为代表。 热带植物石松、节蕨、科达26.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和等多种类型。 “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27.早、中二叠世末期的地壳运动使基本升起,与华北-塔里木连成一片,致使中国沿一线为界,出现“南海北陆”的对峙局面。 北方海槽昆仑-秦岭28.海西构造阶段,劳俄大陆与大陆拼接,古乌拉尔洋消失,西伯利亚古陆与大陆的拼接,古亚洲洋西南段闭合,大陆形成。 西伯利亚古中国劳亚29.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为界,南北的地理格局。 秦岭-大别山海陆30.后期至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二叠纪三叠纪31.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为界的南北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昆仑-秦岭-大别山海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32.侏罗纪被称为的时代、时代、时代。 “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 “菊石的时代”

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高中历史学习型课堂研究成果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通过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年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进行的是传授式(或曰填鸭式)教学,我们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接受知识的多少。这种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成了解题的高手,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注入式教学,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教学理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应运而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反思和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在我省即将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策略等就显得极有必要,加之,通过课程实验样本校的研究活动,我们有机会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做法,以便为我校实施新课改积累经验。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将根据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适当修正和增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为我们进行新课程下的课程教学实验提供了依据。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既不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简单复制,也不是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只有把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促成课堂教学实践的质的飞跃。 二、理论依据: 、研究性学习理论 教育部教基[]号文件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

最新考研历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历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下列人物中,辅佐商汤灭夏的是 A.xx B.xx说c.皋xxD.xx 2.东汉末年发动xx的民间教派是 A.五斗米道 B.xx C.天师道 D.太一道 3.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今天的 A.xx和xx B.xx和xx c.xx和xxD.xx和xx 4.元朝派驻xx县的监临官称为 A.札xx B.xx C.必阁赤 D.探马赤 5.编纂《明儒学案》并创立学案体史学体裁的学者是 A.xx B.xx c.xxD.xx 6.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中,最早在所属企业中推行泰勒“科学管理法”的是 A.xx B.xx C.xx D.xx 7.xx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是 A.崇厚 B.xx

c.何如璋D.xxxx 8.1912--1927年间中华民国的国旗是 A.十八星旗 B.xx C.xx D.青天白日旗 9.民国年间京剧“四大名旦”是 A.xxxxxxxx B.xxxxxxxx C.xxxxxxxx D.悔xxxxxxxx 10.196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是 A.凋整、改革、巩固、提高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调整、改革、充实、提高 D.凋整、充实、发展、提高 11.下列世界古代文学作品中,哪一部不是史诗作品? A.《xx婆罗多》 B.《伊利亚特》 c.《埃涅阿斯记》D.《xxxx》 1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古波斯宗教领袖琐罗亚斯德创立的宗教被称为 A.祆教 B.摩尼教 C.景教 D.一赐乐业教 13.中世纪实行“索贡巡行”赋税征收形式的国家是

A.xxxx B.基辅xx c.xxD.xx汗 14.“赋敛轻薄,徭税俭省。各安世业,俱佃口分。假种王田,六税其一。”这段反映印度戒日帝国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的史料出自A.法显《佛国记》 B.xx净《xx寄归内法传》 c.xx、彦惊《大xxxx法师传》 D.xx《大唐xx记》 15.中世纪西欧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为七种自由艺术,简称“七艺”..它们是 A.文法、绘画、雕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B.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儿何、天文、音乐 c.文法、修辞、逻辑、算术、绘画、雕塑、音乐 D.文法、绘画、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l 6.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朋基罗作于罗马西斯廷教堂墙壁上的祭坛画是 A.《xx圣母》 B.《末日审判》 c.《最后的晚餐》D.《圣母与圣子》 17.1838年向南非开普敦殖民地附近的祖鲁人发动进攻,最终占领其大部分领土的是 A.比利时人 B.法国人 c.布尔人D.西班牙人 18.1893年德国制定了连结小亚细亚、直抵波斯湾的铁路修建计划,被称为 A.“3R”计划 B.“3B”计划

古生物地史学习题

《古生物地史学》习题 1.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2.什么叫化石(fossil)?研究化石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标准化石? 4.指相化石的概念? 5.标准化石和指相化石有什么重要意义? 6.化学(分子)化石? 7.外模与外核、内模与内核、内核与外核有何关系、?如何区别? 8.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9..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10.试述化石的保存类型? 11.什么叫实体化石、遗迹化石? 12.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 13.如何区分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 14.异地埋藏的化石群能说明当时生物的生活环境吗?为什么? 15.物种 16.试述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17.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 18.古生物钟 19.自然选择 20.群落 21.集群绝灭与背景绝灭 22.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23.形态功能分析的原理是什么? 24.如何理解生命的起源? 25.蜒的地史分布及主要分类? 26.蜒壳的基本形态及构造? 27.如何鉴定蜓科化石? 28.蜓的轴切面、中切面和弦切面如何区分? 29.蜓的轴切面上能见到那些构造? 30.蜓的中切面上主要观察什么? 31.图示蜒构造特征? 32.珊瑚纲的主要分类、生活习性? 33.鉴定珊瑚动物化石的方法有哪些? 34.四射珊瑚有哪四种构造组合带型?每种类型包括哪些构造? 35.图示四射珊瑚构造特征? 36.四射珊瑚的隔壁是怎样发生的? 37.四射珊瑚的演化趋向? 38.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上见不到横板,而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又可以见到横板呢? 39.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不同点? 40.隔壁与泡沫板那种构造先生长? 41.横板珊瑚的演化趋向? 42.图示横板珊瑚构造特征? 43.双壳纲有哪些基本构造? 44.双壳纲的齿系类型及其特征? 45.如何区分主齿与侧齿? 46.如何确定双壳纲的前后? 47.双壳纲的生态、演化及地史分布特征?

为了史学的繁荣―关于近年史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述评

为了史学的繁荣 ——关于近年来史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述评 xx北京日报》 2008年01月21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史学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态势,但在有的问题的研究上也出现了一些偏离乃至背离唯物史观的倾向。这里选择近年来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些介绍。 ●关于唯物史观,有学者指出,应恢复唯物史观的本真面目,并根据现实对其进行发展,但要防止借理论创新之名行否定唯物史观之实的倾向 近年来,在对唯物史观的重读中,形成了多种研究路向,主要包括实践路向、创新路向、制度路向、方法路向。贾英健指出,唯物史观正在人们的研究中走向立体化,但着眼点是恢复唯物史观的本真面目,结合已经变化了的现实实践,创新和丰富唯物史观。针对唯物史观的创新,有学者强调,要防止有人假借理论创新之名,行根本否定唯物史观之实。凡是离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和脱离实践基础的所谓“创新”,不仅不会是真正的创新,反而只会走到复旧的邪路上去。 针对唯物史观在史学中地位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历史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已存在的淡化马克思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不仅循而未改,反而其趋势有所增强。其突出表现,首先是对唯物史观的彻底否定。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叫做“超越”唯物史观。所说的“超越”,实则是彻底否定。唯物史观被彻底否定了,历史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李文海认为,近年来,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受到了种种挑战,有人甚至发表文章说,阻碍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或桎梏”,是强迫人们接受唯物史观,并形成了对唯物史观的“盲目崇拜与狂热迷信”,以致“不知不觉地放弃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 、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 、 、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 、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 、 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 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 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 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这里的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 11、 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 13、历史学是 14、历史是 15 、 历 史 学 的 学 科 结 构 可 分支学科和 版本指 、印本也兼及写本。 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 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 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 史”是 的科学。 规律论等。 地理环境论等。 、经世史观等。 、训诂学、辨伪学 的意思。 的基础。 的过程。 分为以客观 的分支学科。 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 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 陈垣的《古教四考》是 陈垣在 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 、 、私家自刻。 、圣人史观。 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补正 、 三个部分。 和。 年中国唐朝刊刻的《 》卷子。 、 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 、 和《元秘史意 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 》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 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 “史学之 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 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 分组成。 两部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 和 ,而 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 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 》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 14-16 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 与 为主题。 34、18 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 和 为主题。 35 、 十 九 世 纪 被 称 为 历 史 学 的 世 纪 , 在 前 期 的 西 方 史 坛 占 据 主 导 地 位 的 是 ,中后 期是 ,下半叶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