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发表者:万献尧 (访问人次:577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重症医学科(116011)罗运山万献尧

摘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最常见的院内感染,而患者的病死率与VAP密切相关。如何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仍然是V AP患者救治领域的难题。本文将对VAP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做一概述。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治疗;预防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LUO Yun Shan,WAN Xian Yao.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

ity,Central ICU,Dalian 116011,Liaoning

Abstrac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is the most common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its developments are strongly associa ted with attributable increasing i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Early diagnosis, m 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are still the dilemma in the areas of VAP therapy. Thi s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the contemporar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VAP.

Key Words: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diagnosis;treatment;prevention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至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为接受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院内感染。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由于诊断手段不同,其报道亦不一。国外报道,VAP发生率为9%~70%[1],病死率高达20%~71%[2,3];国内医院调查,VAP发生率为48.5%,病死率为37.5%[4]。患者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撤机困难,并可导致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增加相关的医疗费用,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VAP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当代VAP的诊治现状做一概述,以供同道

参考。

1 诊断

迄今为止,尚无VAP诊断的“金标准”,因此VAP的诊断就成为有关VAP的问题中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议题。众所周知,仅仅依靠临床标准(包括胸部X线检查等)易导致误诊,结果会使许多没有肺炎的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的治疗,并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5,6]。要克服以上弊端,病原学诊断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VAP的诊断应该兼顾以下两方面:一是依据患者病史(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胸部X线是否有浸润

影等);二是病原学检查。

1.1 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有创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直至撤机拔管后48小时以内的患者,具备以下2项或2项以上表现:①发热,体温≥38℃或较基础体温升高1℃;②周围血中白细胞>103109/L或<43109/L;③脓性支气管分泌物,涂片见白细胞>25个/LP,鳞状上皮<10个/LP;④胸部X线检查可见新的或进展性浸润病灶。有作者提出,胸片浸润阴影结

合以下3个临床指标中的2个(白细胞>123109/L、体温≥38.3℃及脓性支气管分泌物)可使诊断的特异性达75%、敏感性达69%,如3个临床指标均符合,则特异性高达97%[7]。根据病情程度,VAP还可分为轻、中、重症。轻、中症:一般状况较好,早发性发病(入院≤5天,机械通气≤4天),无高危因素(如慢性肺部疾病或其他基础疾病、恶性肿瘤、长期住院尤其是久住ICU、机械通气等),生命体征稳定,器官功能无明显异常。重症:意识障碍;呼吸频率>30次/分、PaO2<60mmHg和PaO2/FiO2<300,需行机械通气治疗;血压<9 0/60mmHg;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小时内病变扩大≥50%;少尿:尿量≤2 0ml/h或<80ml/4h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8]。

1.2 病原学诊断

病原学诊断是指对下气道分泌物进行定量培养,超过诊断阈值,可考虑诊断VAP,低于阈值可认为是定植或污染。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①经纤维支气管镜采样,如保护性毛刷(PSB)、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气管内吸引;②血培养和胸腔积液培养。常用的细菌学诊断标准:PSB所获标本定量培养结果≥103CFU/ml,BAL液(BALF)定量培养≥104CFU/ml;气管内吸引标本培养结果≥105或106CFU/ml;血或脓液培养出病原菌,此四项中满足任何一项即可[9,10]。其中PSB的敏感性33%~100%(平均66%±19%),特异性为50% ~100%(平均90%±15%);BAL的敏感性为42%~93%(平均73%±18%),特异性为45%~100%(平均为82%±19%);气管内吸引标本培养结果≥106CFU/ml,其敏感性为38%~82%(平均76%±9%),特异性为72%~85%(平均75%±28%);而血培养敏感性不足25%[11]。至于上述方法中哪种更好,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就临床而言,大多采用经人工气道直接采样或经纤维支气管镜采样,前者为无创,费用低且操作简单,缺点是采样较为盲目。后者为直视下操作,在ICU和呼吸系统急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缺点是有创性操作,费用较人工气道直接采样高,且需要一定的操作经验。临床上可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方法。

1.3 其他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某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也可为VAP的诊断提供依据。C-反应蛋白(CRP)和前降钙素原(PCT)可作为VAP的筛选方法[12]。Ramirez等[13]研究发现,PCT浓度检测与临床肺部感染计分(CPIS)联合评价是避免误诊的有效手段,其诊断VAP的特异性可达100%。同时CRP还可评价抗菌药物的疗效,Lisboa等[14]发现在VAP患者中CRP的下降与应用合适抗菌药物治疗密切相关。除CRP与PCT之外,近期的研究还报道BALF中的髓样细胞表达的可溶性触发受体(sTREM)检测也可作为早期诊断VAP的一项指标[15]。

1.4 呼吸机相关性气道感染的问题

在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中医院获得性气道感染是很常见的,近年来呼吸机相关性气道感染(v e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onchitis,VAT)正逐步受到重视,概因VAT很可能就是细菌从近端气道向下气道移行并定植,进而发展为VAP的重要中间过程[16-18]。由于VAP的高发生率与高病死率,针对VAP及早进行预防,提前干预是否应该从VAT开始值得深入探讨。不过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气管支气管部位的细菌定植与VAT间难以有效区别[17]。Nseirs等[16]认为VAT的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患者没有临床或影像学肺炎证据;至少有以下两个不能解释的症状或体征,如发热(>38.0℃)、咳嗽、咳痰或痰液增多、喘息、干啰音;至

可能的病原菌联合抗菌药物治疗*

包括表1中的病原菌和MDR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ESBL阳性)** 不动杆菌类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他啶)

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或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加上

抗假单胞菌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

嗜肺军团菌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MDR:多重耐药。

*参照表3选择适当的初始剂量,并根据病原学结果和临床治疗反应调整初期的抗菌药物。

**如果ESBL阳性(且可能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或不动杆菌感染,碳青霉烯是可信赖的选择;如果可能合并嗜肺军团菌感染,则应联合应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而不要用氨基糖苷类。

***如果存在MRSA危险因素或MRSA在当地有很高的发生率。

2.1.3 足量

合理、足量的抗菌药物治疗既能有效杀灭病原菌,促进病情好转,又能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如果患者接受一种最初是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且病原菌不是铜绿假单胞菌,而患者临

床疗效好,感染的表现已缓解,则疗程应当尽可能从传统的14~21天缩短到7天[11]。延长抗

菌药物治疗时间可致耐药菌的定植,最终引起VAP的复发。Chastre等[23]通过前瞻性随机对

照研究发现,在接受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除外由于革兰阴性非发酵菌所致的

VAP,疗程分别为8天和15天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病死率、脱机日期及住ICU天数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对于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接受8天抗菌药物治疗则有易导致复发的

风险。2005年ATS和IDSA推荐的药物剂量详见表3[11]。

2.1.4 雾化吸入抗菌药物

尽管2005年ATS/IDSA的指南中曾提及没有证据证明雾化吸入抗菌药物在治疗VAP中的价值,但已有研究报道抗菌药物的雾化吸入能够杀灭气道病原菌,减少气道分泌量且不增加耐药性。雾化吸入之后,气道分泌物的抗菌药物峰浓度是全身用药后血药浓度的200倍,痰液中的药物浓度是血清浓度的20倍左右[24]。Palmer等[25]通过一项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在全身治疗相同的情况下,经过14日抗菌药物雾化吸入治疗后,吸入组VAP的发生率由雾化吸入治疗前的73.6%(14/19)下降至35.7%(5/14),而安慰剂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组)反而增加,由雾化吸入前的75%(18/24)增至78.6%(11/14);CPIS、白细胞计数、耐药性及抗菌药物的用量抗菌药物雾化吸入组均下降,并可促进脱机(P均≤0.05),由此可见,雾化吸入抗菌药物能减少VAP的发生,但我们还需对雾化吸入抗菌药物的应用作进一步的研

究。

结合以上情况,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VAP时应遵循:在获得培养结果之前,早期合理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选择足以覆盖所有可能病原菌,以提高首次用药成功率(即抗菌药物首次用药效应);同时还应考虑到细菌对先前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7]。

2.2 营养支持治疗

危重患者机体代谢明显增高,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体重减少平均0.5~1.0kg/d,机体营养状况迅速下降及营养不良(体重减少≥10%)是危重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并成为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此类患者应予以营养支持。营养支持途径可选择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并能安全使用,应首选肠内营养支持,只有在肠功能障碍的危重患者或应用肠内营养不足时采用肠外营养或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这样既能补充能量又能维护肠道粘膜屏障、促进肠道运动等生理功能[26]。

2.3 免疫治疗

重症患者往往自身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内源性感染,可通过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提高患者的防御机制。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可采用能迅速提高机体免疫活性的被动免疫疗法——输注高免疫性的免疫球蛋白[27]。还可选用胸腺肽、乌司他汀、干扰素-γ作为综合治疗的辅助免疫调节剂。但目前临床上此类药物的应用尚缺乏经验,故有待进一步探讨。

对于以上综合治疗,首先应全面了解各种疗法的背景、适应证与禁忌证、疗效与副作用,其

次才是疗法的优化与组合[28]。

3 预防

预防应该针对病原菌的入侵途径和危险因素,常用的预防措施包括非药物预防和药物预防。

表3 成人迟发性或有MDR危险因素的VAP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的静脉给药剂量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剂量*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类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2g,q8~12h

2g,q8h

500mg,q6h或1g,q8h

美罗培南

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氨基糖苷类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阿米卡星

抗假单胞菌氟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万古霉素

利奈唑胺1g,q8h

4.5g,q6h

7mg/(kg2d)** 7mg/(kg2d)** 20mg/(kg2d)**

750mg,qd

400mg,q8h

15mg/kg,q12h*** 600mg,q12h

*此剂量是基于肝肾功能正常时。

**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谷浓度应低于1mg/L,阿米卡星的谷浓度应低于4~5mg/L。

***万古霉素谷浓度应在15~20mg/L。

3.1 非药物预防措施

3.1.1 气道管理

2004年由加拿大危重病学会和加拿大危重病临床试验组联合制定的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VA P预防指南[29]建议:①每例患者均使用新的通气管道,但不要求定期更换通气管道;②当需要气管插管,首选经口气管插管;③应用动力翻身床;④对于无禁忌证者(如咯血或高分钟通气量通气)使用湿热交换器;⑤每周更换湿热交换器;⑥持续声门下吸引;⑦对于出血倾向较大的应激性溃疡不推荐单独使用硫糖铝。

3.1.2 其他

此外,还有其他预防措施:①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其中规范化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Bonton等[30]认为洗手是众多感染控制手段中最基本、最重要的。②在早期预防VAP中口腔护理是极其重要的。Fields[31]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与传统口腔护理相比,强化口腔护理(每8小时一次)在一周内VAP的发生率为零。③体位管理。不常规推荐平卧位,危重患者往往合并胃肠动力障碍,头高位可以减少误吸及相关肺部感染的可能性。研究发现,ICU患者半卧位(最好达到30°~45°)较平卧位时,VA P的发生率明显下降(5% vs 23%,P<0.05)[26]。Collard等[32]通过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取半卧位是预防VAP的有效方法。③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国外研究报道,在机械通气患者住院过程中VAP是最早出现的,其中在机械通气后的前5天VAP的发生率每天增加3%,第5~10天每天增加2%,以后每天增加1%[11],故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发生V

AP的机会越大。④避免胃过度膨胀,减少胃食管反流。可通过检测残留胃容积,适当应用促进胃肠蠕动药物,避免使用对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

⑤应常规监测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高容低压套囊压力在25~30cmH2O之间既可有效封闭气道,又不高于气道粘膜毛细血管灌注压,以防止漏气和气道分泌物进入下气道,同时可预防气道粘膜缺血性损伤[33,34]。⑥避免重复气管插管,现已发现VAP的发生与重复气管插管成正比[35,36]。⑦早期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7天)能减少VAP的发生率,但也有研究截然相反。Griffiths等[37]对5个研究中的382例VAP患者进行荟萃分析,发现早期气管切开并没有减少VAP的发生[相对危险度(RR)0.90,95%可信区间(CI)0.66~1.21]和病死率(RR 0.79,95%CI 0.45~1.39),然而,早期气管切开可能减少机械通气天数(平均差-8.5天,95%CI -15.3~-1.7)和在ICU住院天数(平均差-15.3天,95%CI-24.6~-6.1)。因此,对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宜早期气管切开。⑧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国外在对ICU中医务人员进行教育的研究中发现,经过有关VAP相关预防知识的教育,VAP的发生率下降了57.6%[38]。⑨尽量选用无创机械通气。大多数研究表明,对呼吸衰竭患者来说,应用无创机械通气较有创机械通气能明显减少VAP的发生率[39,40]。Burns等[41]对5个研究中的171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荟萃分析,发现与有创机械通气相比,无创机械通气能减少VAP的发生率(RR 0.28,95%CI 0.09~0.85)、病死率(RR 0.41,95%CI 0.22~0.76)、机械通气天数(加权平均差-7.33天,95%CI -11.45~-3.22天)。

3.2 药物预防措施

如前所述,VAT很可能就是细菌从近端气道向下气道移行并定植、进而发展为VAP的重要中间过程,针对VAP及早进行预防,提前干预VAT。Nseir等[42]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表明,58例VAT患者(基本情况类似)被随机分成抗菌药物组和对照组,两组虽然在IC U住院天数和机械通气时间无差异,但在脱机天数抗菌药物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另外,进展为VAP分别为13%和47%(P=0.011),病死率分别为18%和47%(P=0.047),由此可见,针对VAT应用抗菌药物能明显预防VAP的发生。而目前在ICU中VAP的高病死率与细菌耐药密切相关,通过预防或治疗VAT以致达到减少抗菌药物的过量使用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43]。其他药物预防措施: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因长时间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易导致真菌与耐药的机会病原菌的感染率增加[44]。②控制血糖。危重患者易出现高血糖(有糖尿病者易出现血糖波动,无糖尿病者可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而高血糖易发生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并成为一种独立危险因素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故宜强化胰岛素治疗,目标血糖应控制在8.3mmol/L左右,但应避免低血糖的发生[26]。③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就是通过局部应用不被胃肠道吸收的抗菌药物杀灭胃肠道内的条件致病性需氧和兼性需氧微生物,避免其易位,从而预防VAP的发生。一项烧伤科ICU的双盲随机对照单中心研究表明:烧伤面积≥20%和(或)怀疑有吸入性损伤的107例患者随机分成SDD组和对照组(其中SDD组53例,对照组54例),通过治疗,SDD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9.4%和27.8%,通过用Co x回归对预期病死率的校正,在医院和烧伤科ICU经SDD治疗后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28(95%CI 0.10~0.80)和0.25(95%CI 0.08~0.76),SDD组和对照组每1000个机械通气日VAP的发生分别为17.0例和30.8例(P=0.03)[45]。De Smet等[46]最近报道在13家ICU中,5939例患者被随机分成3组[其中对照组1990例,选择性口咽脱污染(SOD)组1904例,S

DD组2045例],28天的粗病死率分别为27.5%、26.6%、26.9%,以年龄、性别、APACHEⅡ、插管情况为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SOD组和SDD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28天病死率的比值比(odds ratio)分别为0.86(95%CI 0.74~0.99)和0.83(95%CI 0.72~0.97)。

4 小结

综上所述,VAP严重增加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成本,其诊断与治疗始终是重症医学的核心课题和持续挑战。临床上强调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病原学诊断手段和VAP预防措施;抗菌药物初始治疗和序贯治疗则要有章可循,达到早期高效杀灭病原菌、减少耐药菌产生,

并最终降低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Bauer TT,Ferrer R,Angrill J,et al.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 ia:incidence, risk factor and microbiology. Semin Respir Infect,2002,15:272-2

79.

[2] Cook 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Perspectiveson the burden

of illness. Intensive Care Med,2002,26(Supp1):S31-S37.

[3] Morehead RS,Pinto SJ.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rch Intern

Med,2000,160:1926-1936.

[4] 杨秀芬,阎锡新. 气囊上滞留物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呼吸

与危重监护杂志,2005,4:271-274.

[5] Marik PE,Varon J. Ventilator-associared pneumonia:science and hocu

s-pocus. Chest,2001,120:702-704.

[6] Kollef MH,Fraser VJ.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

nit. Ann Intern Med,2001,134:298-314.

[7] 万献尧.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治进展. 医师进修杂志,2003,26(10):3-5.

[8]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中华呼

吸和结核杂志,1999,22:201-103.

[9] Torres A,F′bregasN,Ew ig S,et al. Sampling methods for ventilato r-associated pneumonia: validation using different histologic and microbiologic al references. Crit Care Med,2000,28:2799-2804.

[10] 金浩承,何礼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诊断技术与临床意义. 中国呼吸与

危重监护杂志,2004,3:329-331.

[11] ATS/IDS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hospital-acquir ed, ventilator-associated, and healthcare pneumoni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5,171:388-416.

[12] Lisboa T,Rello J. Diagnosi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s th ere a gold standard and a simple approach?. Curr Opin Infect Dis,2008,21:174-

178.

[13] Ramirez P,Garcia MA,Ferrer M,et al. Sequential measurements of proc alcitonin in diagnosing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Eur Respir J,2008,31:

356-362.

[14] Lisboa T,Seligman R,Diaz E,et al. C-reactive protein correlates wit

h bacterial load and appropriate antibiotic therapy in suspected ventilator-ass

ociated pneumonia. Crit Care Med,2008,36:166-171.

[15] Gibot S,Cravoisy A,Levy B,et al. 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 sed on myeloid cells and the diagnosis of pneumonia. N Engl J Med,2004,350:45

1-458.

[16] Nseir S,Ader F,Marquette CH. Nosocomial tracheobronchitis. Curr Opin

Infect Dis,2009,22:148-153.

[17] Nseir S. Aerosolized antibiotics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on

chitis: Let’s go with the flow!. Crit Care Med,2008,36:2191-2192. [18] Craven DE,Chroneou A,Zias NV,et al. Ve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 onchitis: the impact of targeted antibiotic therapy on patient outcomes. Chest,

2009,135:252-255.

[19] 虞燕波,段美丽,李昂,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疗进展. 中国全科医学,2007,

10:72-74.

[20] Marais BJ,Donald PR,Gie RP,et al. Diversity of disease manifesta-ti

ons in childhoo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n Trop Paed,2005,25:79-86. [21] 印洁,施毅. 降阶梯治疗在重症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地位.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

志,2008,7:9-12.

[22] 王华静,张琴,李艳,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因及防治对策. 中华医院感染

学杂志,2004,14:1232-1233.

[23] Chastre J,Woff M,Fagon J Y,et al. Comparison of 8vs15 days of antib iotic therapy for ventilar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adults. JAMA,2003,290:25

88-2598.

[24] Palmer LB,Smaldone GC,Simon SR,et al. Aerosolized antibiotics in me 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Delivery and response. Crit Care Med,1998,26:

31-39.

[25] Palmer LB,Smaldone GC,Chen JJ,et al. Aerosolized antibiotics and ve 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onchiti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rit Care Me

d,2008,36:2008-2013.

[2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草案). 中国危重病急

救医学,2006,18:582-590.

[27] 梁志科,刘朝晖.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研究进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

18:148-150.

[28] 黄伟,万献尧. 再论脓毒症的集束化治疗策略.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

8:106-109.

[29] Dodek P,Keenan S,Cook D,et al.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 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nn Intern Med,2

004,141:305-313.

[30] Bonten MJ,Weinstein RA. Infection control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and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Semin Respir Infect,2000,15:32

7-335.

[31] Fields LB. Oral care intervention to reduc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 sociared pneumonia in the 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unit. J Neurosci Nurs,2008,

40:291-198.

[32] Collard HR,Raint S,Matthay MA.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 neumonia: an evidence-based systematic review. Ann Intern Med,2003,138:494-50

1.

[33]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

学,2007,19:65-72.

[34] Wain JC. Postintubation tracheal stenosis. Chest Surg Clin N Am,2003,

13:231-246.

[35] 俞森洋.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经鼻还是经口插管?是否要做早期

气管切开?.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1:3-5.

[36] Leal-Noval SR,Marquez-Vμcaro JA,García-Curiel A,et al. Nosocomial p neumon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art surgery. Crit Care Med,2000,28:935-940.

[37] Griffiths J,Barber VS,Morgan L,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 alysis of studies of the timing of tracheostomy in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ar tificial ventilation. BMJ,2005,330:1243-1246.

[38] Zack JE,Garrison T,Trovillion E,et al. Effect of an education progr am aimed at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Crit Ca

re Med,2002,30:2407-2412.

[39] Girou E,Schortgen F,Delclaux C,et al. Association of noninvasive ve ntilation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s and survival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J

AMA,2000,284:2361-2367.

[40] Carlucci A,Richard JC,Wysocki M,et al. Noninvasive versus conventio 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An epidemiologic surve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

001,163:874-880.

[41] Burns KE,Adhikari NK,Meade MO. A meta-analysis of noninvasive weanin

g to facilitate liberation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an J Anaesth,2006,53:

305-315.

[42] Nseir S,Favory R,Jozefowicz E,et al.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for ve 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onchitis: a randomized,controlled,multicenter st

udy. Crit Care,2008,12:R62.

[43] Palmer JB. Ventilator-associated infection. Curr Opin Pulm Med,2009,1

5:230-235.

[44] Lakubtsevich RE,Spas VV,Dorokhin KM. Clinical course and intensive t

herapy of sepsis in geriatric patients. Klin Med(Mosk),2003,81:28-32. [45] De La Cal MA,Cerdμ E,García-Hierro P,et al. Survival benefit in cri tically ill burned patients receiving 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 e tract: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trial. Ann Surg,2005,2

41:424-430.

[46] De Smet AM,Kluytmans JA,Cooper BS,et al.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

estive tract and oropharynx in ICU patients. N Engl J Med,2009,360:20-31.

有效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有效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3-21T09:21:54.6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作者:王妍妍 [导读] 吸痰是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技术操作,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当肺泡通气及气体交换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关键。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急诊科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患者实施机械通气48h后出现的肺实质性感染,是机械通气时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VAP对机械通气成败及患者预后情况造成了及其严重影响。一些机械通气患者的管理技术已被用于VAP的预防,。如何做到有效吸痰以维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现将其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有效预防吸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 1、前言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人工呼吸道的建立,会厌暂时失去作用,咳嗽反射减弱,加上镇静剂、肌松剂等药物的使用,导致患者咳痰能力下降或丧失,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分泌物而聚集于呼吸道内,从而诱发肺部感染,严重者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吸痰是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技术操作,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当肺泡通气及气体交换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关键。 2、人工气道湿化 2.1吸痰前滴注生理盐水 吸痰前滴注生理盐水是目前ICU普遍进行的一项护理操作,目的是软化和稀释痰液,湿润吸引导管,刺激咳嗽。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滴注生理盐水的效果存有争议。吸痰前滴注生理盐水对痰液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并无影响,但会降低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增加肺部感染发生的风险。但最近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均表明吸痰前滴注等渗生理盐水较对照组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P<0.05),相对危险度降低了54%。而两组肺膨胀不全及气管导管梗阻发生率无差异。目前对吸痰前滴注生理盐水的作用尚无确切结论,不同湿化液类型,等渗盐水、低渗盐水或灭菌用水等对气道湿化的效果也无定论。 2.2湿化设备 2.2.1主动湿化 主动湿化主要指在呼吸机管路内应用加热湿化器(包括热导丝湿化器与非热导丝湿化器)进行呼吸气体的加温加湿。国外目前不主张使用非热导丝湿化器,因为它可导致呼吸环路内过多冷凝水的生成,从而增加感染风险。非热导丝湿化器产生的雾量显著高于热导丝湿化器与人工鼻(P<0.05),从而显著增加了痰液量。人工鼻较热导丝湿化器有细微增多。虽然目前尚无研究证实湿化设备的类型与VAP的发生率直接关联,但呼吸道痰液量增多会增加吸痰次数,增加气道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了肺部感染发生的风险。因此,热导丝湿化器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2.2.2被动湿化 被动湿化主要指应用热湿转化器(HME)吸收患者呼出气的热量和水分进行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热湿转化器即人工鼻,它通过收集并保存呼出气中的热和水气来温热和湿化吸入的气体,保证气道内获得有效湿化,并对细菌有一定过滤作用。一项关于湿化策略对VAP预防作用的系统评价表明:主动与被动湿化对VAP的发生并无影响,荷兰感染预防协会并不推荐使用主动湿化或被动湿化。 3、气道分泌物吸引 3.1吸痰管类型与吸痰方法 3.1.1吸痰管类型 吸痰管类型有多种,均质地柔软。大多成人导管长为48~56cm,在导管末端有侧孔以利于分泌物的吸出,同时导管末端光滑以避免损伤气道黏膜及穿破气管支气管树。发现导管侧孔的位置及孔径大小会直接影响气道分泌物清除的有效性。而国内较多研究单侧孔及多侧孔对吸痰效果影响及不同类型吸痰管对吸痰负压的影响,吸痰管侧孔的多少对吸痰负压并无影响,而吸痰管径越小,吸痰实际负压则越小。 3.1.2吸痰方法 吸痰方法包括开放式吸痰(opentrachealsuctionsystems,OTSS)与密闭式吸痰(closedtrachealsuctionsystem,CTSS)。后者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具有节省费用,降低护理人员暴露于感染源的风险等优点,2003年美国呼吸治疗协会推荐将CTSS作为预防VAP的措施之一。最近一项Meta分析得出CTSS与OTSS相比并不能降低VAP发生率、致死率及住院时间。 3.2支气管镜吸痰与声门下吸引 3.2.1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利用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可在直视下吸痰,可以充分吸引,保证小气道通畅,从而有效提高氧分压。利用纤支镜吸痰后患者临床症状、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等均较吸痰前有所改善。但用纤支镜吸痰是一项具有较强技术性的操作,并非护理人员所能掌握,它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3.2.2声门下吸引 声门下吸引可清除声门下区、气囊上方受污染的分泌物,减少误吸和发生VAP的风险。用于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ubglotticsecretionsdrainage,SSD)的气管导管称为可冲洗气管导管,逐渐被临床应用。最近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SSD可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结局,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声门下吸引受诸多因素影响, 3.3吸痰时机与技巧 3.3.1吸痰时机 吸痰操作过于频繁易造成窒息、低氧血症、肺不张、气管黏膜损伤等诸多并发症,并会增加对患者呼吸道的机械性刺激,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传统吸痰方式是按时吸痰,每2h1次。近年来,通过观察通气波形来确定吸痰时机,最常见的是呼吸波形的锯齿状改变。 3.3.2吸痰技巧 ①胸部震动法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不能有效地咳嗽,通常面临着肺泡塌陷及并发肺炎的风险。有文献报道:肺泡塌陷在腹部手术插管患者中发生率可达23%~30%,如不能及时治疗,可进展为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从而延长通气时间并增加病死率至33%~71%。大量研究表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疗指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疗指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是指机械通气(MV)后出现的肺部感染,属难治性肺炎,目前尚缺乏快速理想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治疗主要依赖于经验用药。 【诊断标准】 主要根据临床特点、X线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当患儿进行呼吸机治疗后出现发热、脓性痰或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增多;痰液涂片革兰染色可见细菌,白细胞计数增多>10.0×109/L,或较原先增加25%;X线胸片出现新的或进展中的浸润灶;气管吸出物定量培养阳性,菌落计数>105/L,临床可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在X线胸片上不易区别,常表现为:1两肺广泛点状浸润影;2片状大小不一,不对称的浸润影,常伴肺气肿、肺不张,偶见大叶实变伴脓胸、肺溃疡、肺大疱;3两肺弥漫性模糊,阴影密度深浅不一,以细菌性感染较多见;4两肺门旁及内带肺野间质条絮影,可伴散在肺部浸润、明显肺气肿以及纵膈疝,以病毒性肺炎较多见。上呼吸机患儿应动态观察X线胸片。 【处理措施】 及时床旁隔离 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原,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

病原不明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重拳出击,降阶治疗” 及时胸部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范围 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分泌物排除,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报院感卡,上报感染科 【预防措施】 1 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一个世纪前推行的消毒和无菌技术曾有效地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近年来各类抗生素,甚至超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非但没有使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包括V AP)下降,反而使其发生率有所上升,并出现了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除了宿主因素(各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而致易患性增加)外,亦与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无菌技术的忽视不无关系。所以医务人员应强化无菌意识,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1 洗手 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V 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不少医护人员的手常有革兰阴性杆菌和金葡菌的定植,医护人员在护理、检查重症感染的患者后手上所带病原菌的量可达103~105cfu/cm2,若不洗手就接触另一患者,极有可能导致病原菌在患者之间的传播定植,并可通过吸痰或其他操作致使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 AP。 1.2 共用器械的消毒灭菌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机械通气(MV)48小时后至拔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肺炎,是医院获得性肺炎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的重要类型,其中MV≤4天内发生的肺炎为早发性VAP,≥5天者为晚发性VAP。 目录 疾病简介 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脱机困难,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导致患者死亡。Cook 和 Morehead等报道,VAP的病死率为20%~71%[1-2]。国内文献报道,VAP的患病率为43.1%,病死率为51.6%。鉴于VAP 的致病菌、临床诊断与治疗不同于一般的肺炎,加上其病死率高,近年来国内外对VAP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 病原学 VAP具有地方性和流行病的某些特点,其病原谱依地区不同而有一定差别,且与基础疾病和先前抗生素治疗、传播途径、病原菌的来源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病原体中以细菌最为多见,占90%以上,其中革兰阴性杆菌 50%-70%,包括铜绿假单孢菌、变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3]。革兰氏阳性球菌15%-30%,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早发的 VAP 中主要是非多重耐药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MSSA和敏感的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和粘质沙雷杆菌)。迟发 VAP 为多

重耐药菌。如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肠道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MRSA等。目前真菌感染比例也逐渐增加,考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状态、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导致的院内感染增加;②免疫抑制剂、激素等的应用,使机体抵抗力下降;③气管插管等侵人性操作的施行使局部防御机制受损,使上呼吸道的病原菌易向下呼吸道蔓延;④广谱抗生素的泛使用使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增殖占优势,造成菌群失调,真菌的感染率上升。 危险因素 引起VAP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①年龄大,自身状况差②有慢性肺疾病者,长期卧床,意识丧失③有痰不易咳出④机械通气时间长,上机前已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菌素引致菌群失调⑤消化道细菌易位,长期使用H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抑制剂,胃酸缺乏易于细菌在消化道寄殖。其中,机械通气时间长是医院肺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连续机械通气者发生医院内肺炎的危险性比未用机械通气者高6~12倍。近来的研究还将低血压作为判断VAP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诊断标准 VAP作为医院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面临的诊断困难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医院感染。通常将肺组织病理学显示和微生物学发现病原微生物且二者相一致认定为VAP诊断的金标准。该诊断标准需要创伤性检查不易被患者和医生接受,在临床上应用有一定困难。 临床诊断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4]。排除肺结核、肺部肿瘤、肺不张等肺部疾病:①使用呼吸机48 h后发病;②与机械通气前胸片比较出现肺内浸润阴影或显示新的炎性病变;③肺部实变体征和/或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a.血细胞>10.0×109 /L或<4×109/L,伴或不伴核转移;b.发热,体温>37.5℃,呼吸道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c.起病后从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新的病原菌。[5-6] 病原学诊断 病原学诊断标准如下:①气管内抽吸物培养。以消毒吸管经气管导管吸取分泌物行细菌定量培养,如分离细菌浓度≥10 CFU/mL,则可诊断,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80%。②经气管镜保护性毛刷。刷取分泌物定量培养,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综述 管佳宁 924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因素、诊断及预防措施 摘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院内感染,尤其在重症患者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对于其发病因素、诊断及预防措施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现就各方面作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因素诊断预防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原先无肺部感染的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48h后,或脱机拔管48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这是机械通气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1]。由于在重症监护病房这一特殊环境中,VAP 的发生率更高。 一、VAP的发病因素 1、患者因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常与患者的年龄、原发病、营养状况等因素相关[2]。由于老年人群的免疫力有所下降,肺部原发性疾病致使肺顺应性降低,会使得肺VAP发病率明显增加[3]。在原发疾病中,特别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由于患者意识状况及呼吸情况变化,导致不能够配合临床的护理以及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因此大大加重了VAP的发生率。其发病率最高可有9%-70%,病死率最高可有50%-69%[4]。营养状况低下,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低,也进一步增加VAP的发生。 2、通气方式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均导致支气管直接与外界相通,特别是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屏障功能丧失,易导致上呼吸道病原菌,特别是定植菌下移侵袭下呼吸道,继发肺部感染。 3、胃管留置重症患者中绝大部分需留置胃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这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易发生胃食道反流误吸,导致返流物进入肺内,进一步导致VAP的发生。 4、吸痰护理机械通气患者需医务人员协助吸痰,在吸痰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操作不当或无菌观念不够强,导致细菌通过吸痰管进入肺内。同同时由于吸痰时反复刺激呼吸道,导致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减弱,进一步导致VAP的发生。 5、呼吸及管路问题呼吸机管路给VAP的发生带来了相关危险,具体如下:①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会被口咽部的细菌污染,成为细菌留置和繁殖的重要场所;②呼吸机外部装置的病原菌可进入冷凝水反复吸入气道,造成肺部感染;③菌水可直接流入下呼吸道造成VAP,同时下呼吸道的细菌随着呼吸气流种植于呼吸机管路中,形成恶性循环[5]。 二、VAP的诊断 1、临床诊断[6]机械通气2 d以上,具备以下两项以上表现,即可诊断为VAP。(1)发热:体温较前升高,>38摄氏度;(2)外周血白细胞严重升高或降低;(3)呼吸道分泌物涂片检出相关病原菌,且为致病菌;(4)胸片或胸部CT提示新出感染灶。 2、影像学结果[7]胸部CT可协助诊断VAP:①肺下叶实变,尤其以右侧为著。②胸部CT提示膜玻璃样改变。③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型表现。总之VAP的肺部CT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 3、降钙素原在细菌病原学感染中,PCT水平明显升高,其次为真菌感染。因此,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指南试题

@常宁现代妇产医院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呼吸机相关肺炎():建立人工气道()并接受机械通气时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2、人工气道():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 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3、加热湿化器():将无菌水加热,产生水蒸汽,与吸入气体混合,使吸入气体加温、加湿的装置。 二、填空题 1、为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对于患者的管理若无禁忌症,患者床头 应抬高,以 _________ 为宜。 2、预防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应定时进行口腔卫生护理,至少每一次,尤其对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 3、患者使用呼吸机时,应选择型号合适的气管插管,并常规进行气 囊压力监测,气囊压力应保持在。 三、多项选择题 1、《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指南》规定了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以及:() A医务人员管理 B 患者管理 C 气道管理 D 器械的消毒或灭菌管理

常宁现代妇产医院E环境管理以及监测管理 2、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对于医务人员的要求正确的是: A开展呼吸机相关诊疗工作的科室,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 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B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 C医务人员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病原体的主要传播途径和相应隔离措施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D医务人员出现呼吸道感染综合征,应坚持操作工作。 E从事呼吸机相关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年宜接种流感疫苗。 3、预防呼吸机肺炎患者的管理,做法正确的是: A宜使用含有0.1%-0.2%氯己定的消毒剂漱口、口腔粘膜、牙齿擦拭或冲洗。 B实施肠内营养时,应避免胃过度膨胀,宜采用远端超过幽门的鼻饲管,注意控制容量和输注速度;条件许可时应尽早拔除鼻饲管。 C应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D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E应常规使用口服抗菌药物进行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 四、简答题: 1、预防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措施中,如何进行患者气道的管理?

【2020实用】医院制度-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制度-下呼吸道感染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制度-下呼吸 道感染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严格执行医院有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构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 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9、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10、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实用医院制度 加强制度完善,冲刺等级评审 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水平 齐心协力、鼓足干劲、全力迎接“三甲”医院复审。 创“三甲”是每一个人的事,重在全院参与。 以“创三甲”为契机,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水平。 人人都是得分手,“三甲”复审作贡献。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争创“三甲”医院称号。 热烈欢迎三甲评审工作组莅临检查指导 全院参与,共创“三甲”。 加班加点只争朝夕时不我待誓过三甲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指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发表者:万献尧 (访问人次:577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重症医学科(116011)罗运山万献尧 摘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最常见的院内感染,而患者的病死率与VAP密切相关。如何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仍然是V AP患者救治领域的难题。本文将对VAP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做一概述。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治疗;预防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LUO Yun Shan,WAN Xian Yao.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 ity,Central ICU,Dalian 116011,Liaoning Abstrac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is the most common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its developments are strongly associa ted with attributable increasing i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Early diagnosis, m 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are still the dilemma in the areas of VAP therapy. Thi s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the contemporar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VAP. Key Words: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diagnosis;treatment;prevention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至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为接受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院内感染。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由于诊断手段不同,其报道亦不一。国外报道,VAP发生率为9%~70%[1],病死率高达20%~71%[2,3];国内医院调查,VAP发生率为48.5%,病死率为37.5%[4]。患者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撤机困难,并可导致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增加相关的医疗费用,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VAP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当代VAP的诊治现状做一概述,以供同道 参考。 1 诊断 迄今为止,尚无VAP诊断的“金标准”,因此VAP的诊断就成为有关VAP的问题中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议题。众所周知,仅仅依靠临床标准(包括胸部X线检查等)易导致误诊,结果会使许多没有肺炎的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的治疗,并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5,6]。要克服以上弊端,病原学诊断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VAP的诊断应该兼顾以下两方面:一是依据患者病史(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胸部X线是否有浸润 影等);二是病原学检查。 1.1 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有创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直至撤机拔管后48小时以内的患者,具备以下2项或2项以上表现:①发热,体温≥38℃或较基础体温升高1℃;②周围血中白细胞>10×109/L或<4×109/L;③脓性支气管分泌物,涂片见白细胞>25个/LP,鳞状上皮<10个/LP;④胸部X线检查可见新的或进展性浸润病灶。有作者提出,胸片浸润阴影结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方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 临床肺部感染严重性评分: VAP发生的相关因素: 1.口咽部及胃容物的误吸。在气管导管的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堆积 是误吸物的来源并可引起VAP由于气道的持续开放,聚集在口咽部的分泌物顺着插管进入声门,在气管导管周围淤积、下漏,引起隐匿性吸入,增加呼吸道吸入和感染机会。胃管的插入,消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容物的清除功能;镇静剂的使用也容易导致胃容物反流和误吸。健康人胃液PH<2,基本处于无菌状态。机械通气患者易发生消化道出血和应激性溃疡,当PH升高,>4时,病原微生物则在胃大量繁殖。 2.免疫功能降低。气管切开及切管插管等人工建立,导致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易进入呼吸道,其管道本身还可成为细菌黏附繁殖和自胃向咽部移行的便利通道。 3.体位的影响。仰卧位易造成胃容物流仰卧位时,即使是健康人误吸都十分常见。有研究显示仰卧位是机械通气患者发VAP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平卧位及保持长时间平卧位是引起误吸最危险的因素,发病率最高者为鼻饲且平卧位的患者。患者仰卧位增加了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 4.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场所,呼吸机管路中常有冷凝液形成,冷凝液是很好的细菌库,细菌常在此生长

繁殖。冷凝液反流到雾化罐,可使湿化的含菌气体吸至下呼吸道货患者移动体位时含菌冷凝液直接流入下呼吸道而引起VAP。如果呼吸管路的清洁消毒方法不当,易造成呼吸机管路污染与VAP发生之间的恶性循环。 5.病房空气消毒不彻底。医务人员不能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人员流动没有限制,吸痰管、鼻胃管都可能成为感染源。 6.手污染。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VAP约占30%,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需不断吸痰,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可通过吸痰管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AP,尤其是多个患者吸痰如果不加以注意,易造成相互间的交叉感染。 VAP的预防措施: 1.ICU的管理。ICU的患者进行侵入性的操作较多。应保持室空气清新、湿润,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层流净化,室温保持在22℃左右 ,相对湿度50%~60%。每月进行细菌学检测,ICU空气菌落 < 200cfu/ m3,物体表面 <5cfu/cm2。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患者或带菌者应相对隔离。 2.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意识 ,加强无菌操作。 ICU 应严格限制人员流动 ,实行无陪护制度。进入ICU人员应更衣换鞋 ,戴口罩和工作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洗手是预防VAP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 ,必须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采用“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减少手的带菌率,防止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医护人员的手部、患者的皮肤以及ICU环境可能成为某些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污染源,所以当直接接触患者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 ,在直接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换手套并消毒手部。 3.呼吸道管理 (1)气管导管套囊的管理。导管气囊充气是为了使人工气道放置牢固 ,同时达到合理密闭。而合理的密闭可以防止呼吸道或胃容物反流入气管 ,减少VAP的发生并保证机械通气时不漏气。套囊气量一般注入5ml左右 ,以辅助或控制呼吸时不漏气,气囊压力一般为2.7~4.0kPa。漏气或充气不够均可致通气不足,若套囊过度充气,时间过长,气管黏膜会出现缺血坏死,继发感染。气管插管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能沿着气管插管的外壁通过声门,到达气管插管的上方 ,并聚集成一糊状物,称为“黏液糊”,是病原菌较好的繁殖地。可先充分吸引口咽部分泌物,减少经气囊旁侧流入肺部,再用声门下吸引导管直接吸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机械通气是抢救和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随着机械通气广泛应用产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这一并发症发生随之大增,本文就近几年有关VAP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护理方面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人工;发病机制;护理 机械通气是抢救和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随着机械通气广泛应用产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这一并发症发生随之大增,国外报道,VAP发病率达9%~70%,病死率高达50%~69%。国内有医院调查,发病率为43.19%,病死率为51.6%[1],成为院内感染不可忽视的因素。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后48 h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 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炎症。依据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发VAP(即气管插管或人工气道建立<5 d发生者,约占所有VAP的1/2)和晚发VAP(即气管插管或人工气道建立≥5 d发生者)。VAP的发生,与护理操作有着密切关系,已引起临床护理的普遍重视,本文就近几年有关VAP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护理方面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VAP的发病机制 1.1 病原学特征VAP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流感嗜血杆菌和绿脓杆菌较常见。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部分为真菌,少数为厌氧菌。 1.2 感染途径 1.2.1 上呼吸道和胃腔内定植菌误吸:上呼吸道和胃腔内定植菌误吸是机械通气并发VAP的重要途径。气管插管口咽部与下呼吸道的屏障直接受损,定植在上呼吸道病原菌通过误吸进入下呼吸道,机械通气患者病情严重或常有基础疾病,极易出现口腔细菌定植[2],口腔细菌定植者并发VAP的发生率(23%)明显高于未定植者(3.3%)(P<0.05)[3]。赵晖等[4]观察发现,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与昏迷的深度成正比,因昏迷越深,气道内的清除功能越低,当合并抽搐时,呼吸肌痉挛松弛交替造成强有力的深吸气而致误吸。机械通气患者取仰卧位的感染率明显大于半卧位(P<0.05),这是因为仰卧位增加了患者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5]。 1.2.2 吸入:医院环境病原菌多、浓度高,若未按要求进行无菌操作、ICU病房的空气消毒未达标、隔离措施不当、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均可成为病原菌来源和传播途径。 1.2.3 血行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时,细菌可通过血行传播而引发VAP。 1.2.4 周围脏器直接感染:由导致上呼吸道、肝脏等处感染的病原菌直接侵犯气管和肺组织而引发VAP[3]。 1.3 危险因素 1.3.1 内源性:即患者因素,高龄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超过5 d者,VAP病原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或耐药菌的比例明显增加;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致机体免疫力下降[5]。 1.3.2 外源性:①呼吸机管路等医疗器具的污染呼吸机管路中积聚的冷凝水是重要污染源[6]。在接近插管处的冷凝水中平均细菌高达2×105 cfu/ml,当转动患者体位时就会使含菌水直接流入下呼吸道内。气管插管其材料易于粘附细菌,并被一层生物膜覆盖,难以清除和被抗生素杀灭,供氧湿化瓶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浓度可达105cfu/ml。雾化器、吸痰器等都可能成为感染源。某医院在短期内发生5例肺部感染洋葱假单胞菌,结果从雾化吸入器检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教学目标 1?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基本概念 2 .了解VAP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熟悉VAP的发病原因与诱因。 4、掌握预防VAP发生的监护要点。 一、概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开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h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属于院内获得性肺炎(NP )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由此导致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根据VAP发生时间的早晚,可将VAP划分为2类,即早发VAP和晚发VAP。前者是指气管插管或切开行机械通气48~96h内发生的肺炎;后者指气管插管或切开行机械通气>96h 后发生的肺炎。 VAP具有咼发病率、咼病死率、咼医疗资源浪费的特点。其发病率根据诊断标准、患者群体等的不同可达9%~70%,且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VAP的累积发病率显著增加。患者一旦发生VAP,则容易造成脱机困难,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导致死亡。VAP的粗病死率为24%~76%,远远高于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的病死率(1%~4%)ICU中的患者若合并VAP 将使其粗病死率升高至原来的2~10倍。 二、病因 导致VAP的致病菌和若干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住院/ICU时间长短、先前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及所应用的诊断方法等。 (一)VAP的病原学 革兰阴性杆菌(GNB)是导致VAP最主要的致病菌,60%以上的VAP由需氧GNB引起。常见的GNB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目前,厌氧菌感染在VAP发病中的地位并不明确。一般情况下厌氧菌在老年人、意识障碍、气道反射功能减退的患者中比较常见。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军团菌、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定义:V AP是医院获得行肺炎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是机械通气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指气管插管48~72h后或气管拔管48小时以内发生的肺炎,主要是细菌性肺炎。其发生率是普通病人的6-21倍,每插管1天,发生机率增加1-3%。死亡率比普通病人高2-10倍。 通气的指佂: 1.心跳、呼吸骤停或意识障碍。 2.呼吸形式严重异常,如呼吸频率>35-40次/分<6-8次/分,呼吸节律异常或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 3.血气分析提示严重通气和(或)氧合障碍:PaO2<50mmHg,尤其是充分氧疗后仍<50mmHg; PaCO2进行性升高,PH值动态下降。 诊断标准: 1.使用呼吸机48h后或撤离呼吸机拔管48h内出现发热、脓性痰或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涂片染色可见细菌 2.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或较原先增加25% 3.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升高 4.X线胸片提示肺部出现新的或进展中的侵润病灶 5.气管吸出物定量培养阳性,菌落计数大于10(6次方)/ml,若痰培养作为细菌学检验标本,则必须低倍镜视野下白细胞大于25个,鳞状上皮细胞小于10个 临床肺部感染严重性评分: V AP发生的相关因素: 1.口咽部及胃内容物的误吸。在气管导管的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堆积是误吸物的来源并

可引起V AP由于气道的持续开放,聚集在口咽部的分泌物顺着插管进入声门,在气管导管周围淤积、下漏,引起隐匿性吸入,增加呼吸道吸入和感染机会。胃管的插入,消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镇静剂的使用也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健康人胃液PH<2,基本处于无菌状态。机械通气患者易发生消化道出血和应激性溃疡,当PH升高,>4时,病原微生物则在胃内大量繁殖。 2.免疫功能降低。气管切开及切管插管等人工建立,导致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易进入呼吸道,其管道本身还可成为细菌黏附繁殖和自胃向咽部移行的便利通道。 3.体位的影响。仰卧位易造成胃内容物流仰卧位时,即使是健康人误吸都十分常见。有研究显示仰卧位是机械通气患者发V AP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平卧位及保持长时间平卧位是引起误吸最危险的因素,发病率最高者为鼻饲且平卧位的患者。患者仰卧位增加了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 4.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场所,呼吸机管路中常有冷凝液形成,冷凝液是很好的细菌库,细菌常在此生长繁殖。冷凝液反流到雾化罐,可使湿化的含菌气体吸至下呼吸道货患者移动体位时含菌冷凝液直接流入下呼吸道而引起V AP。如果呼吸管路的清洁消毒方法不当,易造成呼吸机管路污染与V AP发生之间的恶性循环。 5.病房空气消毒不彻底。医务人员不能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人员流动没有限制,吸痰管、鼻胃管都可能成为感染源。 6.手污染。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V AP约占30 %,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需不断吸痰,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可通过吸痰管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 AP,尤其是多个患者吸痰如果不加以注意,易造成相互间的交叉感染。 V AP的预防措施: 1.ICU的管理。ICU 的患者进行侵入性的操作较多。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层流净化,室温保持在22 ℃左右,相对湿度50 %~60 %。每月进行细菌学检测, ICU 空气菌落< 200cfu/ m3,物体表面< 5cfu/ cm2。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患者或带菌者应相对隔离。 2.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无菌操作。 ICU 应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实行无陪护制度。进入ICU 人员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和工作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洗手是预防V AP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必须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采用“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减少手的带菌率,防止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医护人员的手部、患者的皮肤以及ICU环境可能成为某些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污染源,所以当直接接触患者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在直接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换手套并消毒手部。 3.呼吸道管理 (1)气管导管套囊的管理。导管气囊充气是为了使人工气道放置牢固,同时达到合理密闭。而合理的密闭可以防止呼吸道或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减少V AP 的发生并保证机械通气时不漏气。套囊内气量一般注入5ml 左右,以辅助或控制呼吸时不漏气,气囊内压力一般为2. 7~ 4. 0kPa。漏气或充气不够均可致通气不足,若套囊过度充气,时间过长,气管黏膜会出现缺血坏死,继发感染。气管插管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能沿着气管插管的外壁通过声门,到达气管插管的上方,并聚集成一糊状物,称为“黏液糊”,是病原菌较好的繁殖地。可先充分吸引口咽部分泌物,减少经气囊旁侧流入肺部,再用声门下吸引导管直接吸出气囊上的分泌物,阻止“黏液糊”的产生,减少误吸,从而减少V AP的发生。 (2)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部位。呼吸机管路内的冷凝水为污染物,使用中冷凝水集液瓶应置于管路最低位置,应及时清除。在离断管道、变换体位及处理冷凝水原液之前应戴手套,之后更换手套并消毒手。有研究表明,呼吸机管路7d更换1 次,能有效降低V AP的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湿化罐、雾化器内装液体应每24h 全部倾倒更换灭菌用水,用后终末消毒。 (3)机械通气病人的细菌监控。院内感染科的专职人员, 定期对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系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措施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指开始机械通气48h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是病人在气管插管时不存在肺炎,也无潜在肺炎,而在机械通气后发生的一种医源性细菌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常见和高发于危重病人,一旦出现,将造成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 一、发病因素 V AP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有: 1、口腔、咽部定植细菌的吸入; 2、呼吸机回路雾化器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均可形成气溶胶而直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 3、机械通气影响了上呼吸道的屏障功能,刺激上呼吸道产生的分泌物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胃肠内细菌通过呕吐和误吸逆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细菌的定植和感染; 4、无菌操作不严,吸痰除因操作者把细菌经过手、导管带入外,还因操作不当使气管黏膜损伤而使细菌侵入; 5、ICU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危重病人集中,基础疾病严重,空间相对比较小,其发生感染的机会比普通病房高2~10倍,而耐药菌的耐药程度严重,如MRSA 等耐药菌仅见于ICU; 6、长期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抗生素是引起口咽部菌群失调,病原菌(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在口咽部定植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预防控制措施 1、洗手: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V 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径。严格执行洗手规则是预防V AP的基本措施。每次接触到呼吸道分泌物、处理完冷凝水后均应有效地洗手;戴手套操作也要养成洗手的习惯,防止交叉感染. 2 、器械的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的污染是V 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呼吸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对湿化瓶、简易呼吸器、面罩等进行灭菌;定时更换和消毒呼吸机气路导管,注意更换呼吸管道时间间隔>7d,过于频繁的更换,会增加肺炎的危险;气道通路中的冷凝水及时清除,防止倒流及误吸;定期更换消毒呼吸机的空气过滤器、传感器和气体滤过管道等。

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特征研究

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的临床特征及原因。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重症患者100例作为A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另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重症患者100例作为B组,并将B组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不做处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V AP预防及干预,比较两组患者V AP发生情况。结果:A组22例(22.0%)患者符合V AP诊断标准,在22例V AP患者中,死亡2例(9.1%);观察组发生V AP 1例(2.0%),对照组发生V AP 13例(2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标签: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特征 ICU抢救危重患者时采用的重要呼吸支持仪器就是呼吸机,其在重症患者临床救护中被广泛应用。呼吸机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由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其应用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在临床中,把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经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2~3 d后发生的相关性肺炎称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V AP的致病感染菌大多都为多药耐药菌,感染之后不易控制,所以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非常高,危害性很大。而由于V A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并且感染不易控制,使得病患的身体和精神遭受巨大的痛苦,降低了生活质量,影响了医院的声誉,进一步也会导致医患冲突,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以本文通过分析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的临床特征,探究其感染发病原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方案,对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原因进行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1月入住ICU并行机械呼吸的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重症患者100例作为A 组,均入住ICU病房,机械通气时间均不低于48 h。A组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35~76岁,平均(56.2±3.2)岁。另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重症患者100例作为B组,均由ICU病房收治且使用过呼吸机,B组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34~77岁,平均(57.2±3.5)岁。在上述200例患者中,重度颅脑损伤68例,心肺复苏术后42例,脑出血3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肺心病13例,多发性创伤7例,脑梗死3例,中毒2例,其他

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呼吸机及相关装置储存及使用: (一)酒呼吸治疗装置包括湿化瓶、湿化器、积水瓶、螺纹管、气管插管等,须干燥储存,包装完整,保持密闭性及外层的清洁。 (二)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须注明开瓶时间,24h 内使用。 (三)氧气湿化瓶每天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器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及时更换。 二、呼吸机及相关装置清洁与消毒: (一)大重复使用的湿化瓶、湿化器、积水瓶、螺纹管等放入加盖容器内,密闭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烘干及密封包装。 (二)感染性疾病患者在隔离治疗期间使用的呼吸治疗装置首选用一次性的器材,重复使用的物品应专人专用,使用后密闭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理。 三、工作人员要求: (一)吸痰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按照《手卫生管理制度》进行手卫生,同时做好个人防护。 (二)医务人员患有皮肤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疾病时,不可接触患者。 四、患者预防措施: (一)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约30-45°。加强口腔护理,

对存在VAP高危因素的患者,使用含0. 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 h一次。 (二)鼓励手术后患者 (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三)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机械通气48小时后采集痰培养监测。 (五)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六)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吸道感染病人,按标准预防执行。 (七)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八)限制应用抑制意识的药物治疗(镇静药,麻醉药)。 (九)做吸入治疗的雾化器,不同病人之间或同一病人使用超过24小时,要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处理,干燥保存:雾化液必须无菌。 (十)对使用机械性通气的病人、脑外科、腹部外科、心血管外科术后等具有高危感染院内肺炎的病人进行监控。 五、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注意事项 (一)面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二)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