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史

中国地理学史
中国地理学史

中国地理学史是对中国地理学发展过程的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学知识萌芽很早,至春秋战国时代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战国以后,逐渐形成传统的地理眩,即“方舆之学”。明中叶以后,徐霞客等注重实地考察、探讨自然规律,开辟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但是,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西方近代地理学传入后开始的,张相文、竺可桢、翁文灏等为中国传统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地理学在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萌芽于远古时代,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地形、物候、水

中国地理学史

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图和地理区划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人与自然的关

系方面则出现了不少精彩的论述。

地理知识的萌芽

(远古至夏代,公元前21世纪以前) 中国原始社会氏族村落的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或依山傍水之处,如距今约60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坐落在渭河支流浐河阶地上。半坡遗址的门多向南开,表明已有方向概念,或已了解方向与日照和风寒有关。《尚书·尧典》中也

有关于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记述。《尧典》虽是后人所撰,但它所反映上古流传下

来的一些认识,是可信的。

1960年在山东莒县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4500年的陶器上发现有几个图象文字,其中一个是由太阳、云气和山岗组成。说明当时人们已对某些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并会用图形的方式来表达了。

地理知识的积累

(夏商至春秋战国,公元前21~前3世纪)中国的汉字在这个时期已基本成熟。

地形、地物有了文字的记述和图形的表示,地理知识便得到迅速的增长和积累。自然地理知识天气情况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中国先民自古注意天气的变化,殷代已有逐日记载天气的需要,如甲骨文中保存有殷代文丁六年(公元前1271)3月20~29日连续10天的天

气记录(图1)。中国地理学史

已经认识的天气情况有晴、阴、云、雨、雪、风、霾等多种,且对于风和雨已有强度

和方向不同的认识,如“大雨”、“小雨”、“大风自北”等。当时历法还不完备,为不误农时,便利用物候知识。《诗经·豳风·七月》记有蟋蟀活动、葽草开花、蝉叫、稻熟、草木掉叶等全年物候现象;《夏小正》载有全年各月的物候和农事活动,全篇400多字,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物候专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