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专题一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四章   专题一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四章   专题一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四章总论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单元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

1、国际关系:美苏两极格局朝着多极方向发展。

2、资本主义世界:

从经济发展看,稳定和高速到“滞涨”;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其中联邦德国和日本最突出,但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滞涨”状态;

从经济格局看,美国的经济霸主到三足鼎立;从7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从政治格局看,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3、社会主义世界:

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到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中国走改革开放,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民族解放运动方面: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普遍高涨,第三世界开始兴起,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专题一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1、含义:雅尔塔体系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战争期间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中美苏两国居主导地位,因此也叫美苏两极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特点:两大阵营阵线对峙,(所以其内部矛盾服从于美苏矛盾)

斗争表现形式:冷战(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经济上的割据)

2、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3、建立:

背景(战后初期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①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原因哪些?

②战后初期世界主要政治经济形势说明力量对比的变化。

A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

?西欧普遍衰落,欧洲中心地位丧失,殖民体系瓦解,帝国主义受到严重削弱(德、意、日作为战败国被挤出世界事务;英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失去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开始依附于美国,成为二流国家;法国虽恢复了大国地位,但从实力上沦为二流国家

?美国的力量大大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

B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C人民力量的壮大,战后出现两股强大的历史潮流

〃欧亚各国人民民主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更多的国家冲破资本主义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国际关系中原有的均势被打破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2)过程

雅尔塔会议(1943)—联合国成立(1945)—处置战败国(1946)

3)内容

·重新划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

·建立联合国——是雅尔塔体系的维系机构

背景: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几大国之间为了协调行动,加强合作,决定成立一个国际性组织。

概况:时间:1945 总部:纽约初期操纵国:美国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理会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原则: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地位: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发展为宗旨,反映了世界一体化的趋势。成立初期,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后来又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第三世界兴起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人民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政策的讲坛。在21世纪,而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应该也可以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设问:德国和日本都曾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今天两国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态度却不同。据此回答:(1)比较“二战”后初期,盟国对德国和日本处置的异同,分析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

同:组织国际法庭对战犯进行审判;一些法西斯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都占领了两国国土。异:对法西斯分子的惩罚力度不同,日本小于德国;对两国领土占领方式不同,德国分区占领,日本则被美国单独占领;对法西斯政府的处置不同,德国被彻底摧毁,日本保留了天皇制。原因:美国战后势力膨胀,苏联成为惟一和法西斯势力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但主要精力放在巩固欧洲的既得利益上;中国等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处于恢复之中。

(2)战后50-70年代初,德日两国都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比较两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不同原因。

日本更注重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美国在亚洲的两次侵略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德国高素质的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今天面对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逆流,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

对策:利用正常的外交途径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团结一切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营造一个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国际氛围;积极发展我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4)评价:

〃雅尔塔体系的原则:倡导和平和民主

〃实质: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结果: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形成了美苏对峙的局面,导致两大阵营形成

〃积极作用

雅尔塔体系对法西斯国家采用民主改造的方式,把苏联和美英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体现了和平民主的原则;

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承认一系列国家的独立,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建立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体现了和平原则

〃消极影响:

这一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是苏联与美英相互妥协的结果,打上了强权政治的烙印。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由于美苏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方针都有很大差异,双方的国家利益又有矛盾冲突,最终促使世界分裂,导致两大阵营形成。

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从时间、形成过程、操纵国、维系工具、性质、实质、内部矛盾、作用与影响、解体方式等角度分析)

相同点:

1.都是战争的产物

2.都存在着清算过去、惩罚战犯的问题

3.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4.都体现均势与非均势间的对立统一规律

5.都给世界带来一定时期的和平稳定

不同点:

1.建立的社会基础条件不同

维也纳体系建立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于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刚刚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至于雅尔塔体系,则建立于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正在深入展开的时代。

2.涉及地域范围不同

大体上说,维也纳体系仅只涉及欧洲;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则增加了远东、太平洋地区的问题;到了雅尔塔体系,苏美两极对立的主旋律波及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

3.对战败国处臵的具体方针、原则和办法不同

前两个体系采取了以割地、赔款、军事限制为突出手段的残酷无情的惩罚办法。雅尔塔体系的宗旨变为既要确保战败国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又要留给它们建设民主制度的机会,惩罚的重点在于,彻底摧毁法西斯的制度、机构、思想体系和战争机器,不但避免过重的经济和领土补偿,而且支持其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4.瓦解的途径和形式不同

前两个体系是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的途径最后走向崩溃的,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则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战争,取代两个超级大国为主的冷战格局的,是多极化世界的兴起和发展,激烈冲突、彼此依靠的基本形式已经是经济和高科技的竞争与相互借鉴了。

5.性质不尽相同

维也纳体系包括神圣同盟的建立和实践,贯穿着复辟和巩固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括国际联盟的建立和活动,完全是为了维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暂时均势,它排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其性质也是反动的。为复仇而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又准备了一个新的复仇主义的温床。至于雅尔塔体系,则是在二战和战后阶段中,法西斯主义遭到覆灭性打击,社会主义阵营迅速壮大,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有传统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军事讹诈的反动性质一面,也具有推动社会进步事业发展的正义性质一面。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内容:

①重点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

(冷战政策是指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一种以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使用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对抗的政策,其中心是遏制苏联。冷战的发动主要是因为美国妄图称霸世界。)

目的:遏制苏联

方式: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意识形态对抗等

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表现:

·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1946——1949)

表现:·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1950——1953)

·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1961——1973)

影响: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阵营

·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

2、苏联势力的扩展:扶植东欧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加强对其控制。

3、两极格局的形成

基本原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加剧。

形成过程: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共反苏演讲,主张遏制苏联。

②1947年,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③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1949年,德国分裂。

⑥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这是美国在东亚地区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重要行动(当时中国和朝鲜均是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方式是“热战”。

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影响(评价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消极作用: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世界近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哪几次大的演变?演变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每一次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基本原因都是由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改变,打破了原有的均势平衡而形成了新的均势平衡。

19世纪初,形成了第一个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维也纳体系,欧洲大陆达成“势力均衡”,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广大的海外殖民地,在这一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一战后形成的第二个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巩固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形成战胜国均势的体系。英国虽然仍在这一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受到了来自美国的严重挑战,霸主地位已经动摇。

二战后形成的第三个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关系秩序,由美苏两极主导世界

三、美苏争霸

(1)三个阶段:

*为什么六七十年代美国对外战略要进行重大调整?

1.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霸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①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把美国拖得筋疲力尽,引起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的动荡不安。国内反战情绪与日俱增,反战示威此伏彼起,就连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内部,要求迅速结束越南战争的呼声也日益强烈。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严重下降。③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60年代末期,苏联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取得了优势;在常规力量方面,美苏也大致处于均衡。④西欧、日本的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发展。⑤第三世界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根基。古巴革命的胜利、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等,使美国的“后院”燃起烈火;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亚洲人民的抗美救国运动,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2.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针对上述情况而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其内容涉及到美国外交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

①调整美、欧、日同盟关系,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继续同苏联展开争霸斗争。

③改善中美关系,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④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战略。

(2).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

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首次赶上美国。1977年,苏朕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O亿美元。美苏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内经济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债高达2600亿美元;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能把人类毁灭数十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争霸,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甚至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意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9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是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较之美苏争霸的格局,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两极格局存在的大约半个世纪中,美苏两国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其主要特征是美国称霸世界,苏联韬光养晦,埋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企图向全球扩张势力,因此美国实行全

球霸权政策。美国全球霸权政策分为三个部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冷战;扶持和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广大的中间地带,即亚非拉国家。其中,冷战是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冷战政策是指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一种以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使用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对抗的政策,其中心是遏制苏联。冷战的发动主要是因为美国妄图称霸世界。但是,苏联将世界局势估计过于严重,客观上也给美国发动冷战以口实。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的分裂、北约的成立等都是本时期冷战的重要表现。

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5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也有紧张,但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苏联处于攻势,而美国转守为攻的时期。1981年,美国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政策。苏联则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全面收缩的政策。本阶段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而社会主义阵营也已经解体。另外,第三世界兴起,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美苏由于长期争霸,实力相对下降。这一切都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第三个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总的局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在向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发展。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一周知识概述 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 1、变化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 (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侵略朝鲜和越南)(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3、基本格局: (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冷战政策 (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的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一: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发生;目的二: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标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6)美苏冷战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争霸 (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 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 束。 (2)根本原因: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各自国家的利益。 (3)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4)过程: 第一阶段: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原因:五六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原因:美国受经济危机(1974-1975)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美国深陷越南战争,难以自拔,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加,转而采取进攻战略。表现:苏联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第三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原因:长期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8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因此,美国同意实行有限缓和。表现: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习题详解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内容标准】(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006年武汉市中考思想历史卷及答案(大纲卷) 28.学习历史需要准确掌握基础知识。下列关联正确的一组是 A. 林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 B. 拿破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 C.杜鲁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代言人 ?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25.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C.世界局势日趋缓和 B.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D.经济全球化趋势日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非实验区) 24.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多极化??? B.“一超多强”? C.“五强并立”??? D.单极世界?? 2006年福州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 20、从下图中你所能得到的信息是 美苏争霸B、日本成为经济强国C、出现了众多跨国公司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2006年泰州市二〇〇六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其中“多强”除了中国、日本外,还有 A.意大利、英国 B.欧共体、德国 C. 法国、加拿大 D.欧盟、俄罗斯 2006年安徽省濉溪县初三毕业会考历史试卷(开卷) 24、当今世界新旧格局交替的显著表现是()A、由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国际新秩序过渡 B、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C、由美国称霸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D、由意识形态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课改区) 24.下列关于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B、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定型 D、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成为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江苏省盐城市二○○六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史地试卷 23.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独霸世界 B.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 C.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湖北省宜昌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使用) 20.某班开展以"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明同学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其中不准确的是A.罗斯福新政?????? B.美苏"冷战"???? C.多极化趋势?????? D.科索沃战争 2006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卷 20.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是 A.两极对峙 B 多极化形成 C “一超多强” D 和平共处 2006年山东省中考试题 15、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素材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1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 1、变化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 (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 (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 1、冷战政策 (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2、美苏争霸 (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篇一: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

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 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 篇二: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地演变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1原因: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2表现: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

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1原因: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危机结束以后,又进入“滞涨”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2表现: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六单元、第八单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 (1)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必修二第七单元)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八单元)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影响 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章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一章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安排] 6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式、观看冷战视频。 [教学重点] 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终结原因。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格局的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 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国际格局的定义和类型,了解战后的国际局势,理解美苏两大阵营间的矛盾与争斗,掌握导致冷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和原因,深化对当今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认识。 第一节国际格局的定义及类型 一、国际格局的定义 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按照国际法,各国际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是平等的,但由于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的差距,又使它们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平等。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总是处于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地位,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总是享有更多的决定权,被称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角或中心力量。一般而言,世界政治格局主角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首先,具有强大的实力,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等。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军事实力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主要手段;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其次,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一个国家在外交上不能独立自主,而是依附于大国或屈从于大国的压力,没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地位,是不可能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最后,具有制衡作用,影响全局。实力强大的行为主体在世界政治中举足轻重,但有时一些行为主体的实力并不强大,却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主要取决于一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影响力。正确的外交政策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段,有时能够弥补实力的不足。 国际格局既是相对稳定,又是变化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国际格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政治的基础是经济,国际格局是由世界经济关系决定的。二是国际格局的变化还取决于在格局中充当主角的国家力量的消长极其力量对比的变化。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角国家力量的对比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从长期看,有着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一旦主角力量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试大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搜索: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②两极格局的影响;③“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实战高考: 1.(08江苏单科)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2009高考海南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2010·广东文综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冷战的兴起 知识补充: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秩序; 2)、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 “冷战”兴起的背景 (1)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苏联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4)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5)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两国领导人的不信任和猜疑; (6)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冷战开始: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于此同时,冷战使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增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当前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更加显得及时而有力量。 史学界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的研究成果颇丰,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都很多。许多历史学家的著述多有提及,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有反映,网站上的资料更是多如牛毛。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和探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专题十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美国“一枝独秀”到美国、欧盟、日本“三足鼎立” 1.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繁荣 表现: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尤其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原因: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重要原因);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原因);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根本原因) (2)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2.西欧经济的发展: 欧盟: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①欧盟成立时间:1993年;使用单一货币:欧元;②欧盟内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见知识点第24页;②作用: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③对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的影响:政治上,有力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美苏的两极格局,美国的霸主地位衰落;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变为欧盟、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的崛起 (1)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①特点: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美国之后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②原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时期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繁荣;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教育和科技。 (2)80年代,日本实施“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 【知识拓展】 ★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都有美国的扶持;都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都采取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抢抓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 一、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会议);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变动原因 1、第一次原因: 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

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 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

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四、前两次国际格局的结束: 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 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

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六、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地位的影响) 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

(淄博专版)2019届中考历史复习第十六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检测

第十六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姓名: 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用时: ________ 分钟 頁题輻选 一、选择题 1 . (2018 ?张店一模)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 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 () A. 美苏都成为超级大国 B .美苏军事实力接近 C.美苏共同对付法西斯 D .美苏“冷战”对峙 2. (2018 -郴州中考)二战后,美国凭借极度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积极谋求全球霸权,而苏联的强大及 共产主义的影响阻碍了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于是美国采取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 定资本主义的“冷战”政策。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选项 史实 结论 A 苏联成立 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B 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崩溃 C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D 苏联解体 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4. (2018 ?长春中考观察下图,对其中“善意”的实质理解正确的是 5. (2018 -博山一模)下面是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其中能够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世界格局形 成的是() C.北约组织的建立 D.华约组织的建立 ①控制西欧国家 ③提升欧元地位 A. ①④ C.②④ ②体现无私奉献 ④遏制苏联力量 B. ②③ D.③④

6. (2018 ?高青二模)二战后,西欧对美国的态度不断变化。在朝鲜战争中,西欧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 军;1973年,西欧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 2003年,西欧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 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 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 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欧洲中心论,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7. (2018 -莱芜中考)当今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出现了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 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这反映了 () A. 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 B. 欧美强国传统优势完全丧失 C. 多极世界格局已正式形成 D. 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 & (2018 -聊城中考)下边的漫画《“拯救”人权》的寓意是 () “拯救”人权 A. 科索沃地区的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B. 美国名为拯救人权实为武装干涉 C. 美国试图恢复科索沃地区的和平 D. 北约与俄罗斯在科索沃冲突加剧 9 . (2018 -日照中考)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人萨拉发现, 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生活会怎么样?萨拉突发奇想,决定在 后,萨拉不得不感叹: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实在太难了,这则故事反映了 () 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 25件。 2005年全家不买中国产品,一年的尝试结束 A B C D

6世界现代史-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主题特征 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此时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也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形成中的世界新格局的显著特征。在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这一过程中,各国间如何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 知识梳理 一、二战后国际格局——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1.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 (1)序幕:1946 年,发表“铁幕演说”。 (2)开始:年,主义的出台。 (3)冷战的表现:政治上,主义,经济上,计划,军事上,建立组织。 (4)正式形成:1949 年组织建立,1955 年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苏美争霸 (1)形成:从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其根本原因是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2)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的划分。 4.结束:年底,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二、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背景: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与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a. “一超”为;b. “多强”为:、、和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 4.决定因素: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5.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出现原因:二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2.具体表现:和迅速增长;的影响增大,生活活动的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组织建立。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7课美苏“冷战” 一、杜鲁门主义: ⒈“冷战”的含义:美国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这 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1)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重点:欧洲 (2)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3)表现: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组织。 (4)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2、马歇尔计划 (1)时间:1948年(2)实施对象:欧洲 (3)目的:为了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加强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4)作用:P98 3、北约(1949年)、华约(1955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先后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二、美苏争霸: ⑴第一阶段: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但美国占据优势。 ⑵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联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势头,美国转攻为守。 ⑶第三阶段:80年代,美国重新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方针,苏联转入全面收缩。 (助记:美国:两头强,中间弱;苏联:两头弱,中间强。像鸡蛋) ⑷影响: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影响。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 定的局面。 第18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两极格局的终结: (1)东欧剧变和两德统一,结束了战后40多年来美苏在欧洲对峙的局面,打破了雅尔塔 体系。 (2)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终结。(归纳: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的建立。) (3)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形势总的特点:走向缓和。但世界并不安宁,呈现出缓和与紧 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科索沃战争: (1)概况:1999年春夏,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境内 科索沃省的“人权”为幌子,避开联合国,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狂轰滥炸。 (2)结果和影响:南联盟丧失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科索沃战争是首次不经过联合国安理 会授权采取的军事行动。它给南联盟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3)科索沃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目的是加强控制巴尔干。 三、多极化趋势: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出现了“一超多强”的 局面。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 不可逆转的。 (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 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3)启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各国要加强合作。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4)归纳: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