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1讲解

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1讲解
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1讲解

《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与方法

杨天保*

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一般特征

1,构成元素:

官僚阶层、士绅阶层(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士人)、农民阶层

2,实现社会控制的结构形式:

关注赋税和治安的官方行政控制系统;家族制度与地方士绅构成的非官方地方控制系统

3,政权渗透的行政层面:

县以下的乡镇村,作为一种自治性的社区,主要是由民间社团和社会组织控制。为此,国家培养大批地方精英分子,并通过意识形态和象征的等级制,把他们吸收到国家的势力范围之内,以此利用他们的网络对民间社会和社区生活实施有效控制。

4,传统社会结构的文化特性:

整个传统社会结构由三个互相依赖的文化系统组成:以家长官僚制度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宗法家族纽带为纲领的社会文化,以小农自然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文化。此三者又以权威主义、保守倾向和集体方式为特点,形成“伦理——政治一体化模式”,将精神象征系统、社会象征系统和政治象征系统高度整合在一起,知识、信仰、道德、意识形态不分,学统、政统、道统三位一体。

5,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延续的因素

近代科技落后,封建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牢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手工业、商业和市镇的发展限制,外部游牧民族的侵扰,周期性的农民战争,地理环境的局限,封建化程度低,等等

*资料汇编,谢绝转引!

二、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简史

1,周秦之际

走出原始,步入文明社会

2,唐宋之际

从贵族社会进入官僚社会

3,明清之际

出现了迈向近代社会的历史契机和启蒙时代的光芒

4,民国之后

西式的现代化样式与本土化设想并存

5,今日中国

李慎之:“中国的转型期将在鸦片战争大约200周年的时候底于完成。在中国即将完成自己的转型期的时候,世界也正进入一个更大的转型期——由工业化时代转入信息化时代的转型期。换言之也就是中国的价值观念大混乱的时期刚好与世界的价值观念大混乱的时期重合。”

三、“封建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

1,“封建社会”的不同内涵

第一是指中国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第二是指中国从古代延续到近代的“封建社会”,久讼不已的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等问题即由此而来;第三是指欧洲中世纪的一种社会制度,它常被看作是各种封建社会的参照原型

2,中国“封建十说”:

(1)西周封建论:范文澜、翦伯赞、杨向奎、徐中舒、王玉哲、王亚南、童书业、束世澂、李埏(2)春秋封建说:杨宽、李亚农、唐兰、祝瑞开、吴慧

(3)战国封建论:郭沫若、田昌五、杨宽、关大琨、白寿彝、毛泽东

(4)战国秦汉两条路线论:张维华

(5)秦朝封建论:金景芳、夏甄陶、黄子通

(6)西汉封建论:侯外庐、赵锡元

(7)东汉封建论:周谷城、郑国淦

(8)魏晋封建论:尚钺、王仲荦、何兹全、日知、赵俪生、王思治

(9)中唐封建说:朱春荣

(10)先秦封建说:瞿同祖

3,新概念的提出: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官僚社会、专制官僚社会);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和《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世袭社会与选举社会、皇帝官僚的中央集权制);田昌五《破除长期封建社会说建立中华帝国史发展体系》(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帝国时代的“历史大循环”,包括土地关系、工商业形态、汉民族更新和民族关系、农民起义和战争、行政建制的阶段性变更、法制演变、思想文化等);艾伯哈德《中古时代中国的征服者和统治者》(绅士社会);孙立平《中国传统社会王朝周期中的重建机制》(传统社会)4,冯天瑜《封建考论》

四、中国古代官制的总特点

1,因事设官,职能分殊

2,君主专制,皇权日趋膨胀

3,强本弱枝,中央集权日重

4,等级分明

5,官僚机制的运作方面,官、职、差遣的灵活运作

6,佐属发达、系统日益庞大

五、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沿革简史

1,先秦时代:“方国时代”

2,秦——南北朝:约八百年,“州郡时代”

3,隋——金:约七百年,“道路时代”

4,元——民国:近七百年,“行省时代”

六、许倬云《从历史看管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特征

1,中国历史上的四种管理模式

A,封建制度——麦当劳式的连锁网络

B,郡县制度——总公司与分公司式的树型网络

C,羁縻制度——代理行式的加盟网络

D,理藩制度——友行式的联盟网络

2,中国历代王朝的管理模式

A,汉代的子母叠合式

B,唐代的双重结构

C,宋代的垂直控制式

D,金元清的点状驻防

七、“前选举社会”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简史

先秦“诸子学”以“温和的突破”为主,迎来学术全盛;秦汉经学以政治变动为生成演化之总枢纽,失落

得学政不分;到了魏晋六朝,东西学理相荡,“玄学”独盛;迄于隋唐五代,集结“类书”,归总学术,但创新不足。于是,“前选举社会”的传统学术出现了范式转换危机,这也就开启了中国学术步入“选举社会”的新课题,汉→宋转折,也就缘此而生。

八、古代区域文化与中国古史

1,中国史前三大文化区

海岱文化区(黄河下游、黄淮之间)、河洛文化(黄河中上游)、江汉文化(长江流域)

2,西汉三大风俗地带

黄河中下游地带、长城沿线地带、淮汉以南地带

3,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山地文明、沿海文明

4,三晋文化

晋南地区是我国古史传说时代的文化政治中心;三晋地区是古代法治文化的摇篮

九、《中国古代史》教材举例

夏曾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翦伯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詹子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朱绍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雷依群、施铁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齐涛,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樊树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张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赵毅、赵轶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晁福林、施建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十、顾颉刚、“古史辨派”与“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

1,《古史辨》之《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第一,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第二,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2,童书业“古史分化演变说”与杨宽“神话演变分化说”(“杨守童疑”)

3,钱穆“古史层累遗失说”

4,打破“四大传统观念”

民族出于一元之观念;地域向来一统之观念;古史人化之观念;古代为黄金世界之观念

5,“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观”

十一、“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6年5月正式启动,目标就是建立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和“共和”以前的西周的年代学年表。它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

A,对传世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整理研究,特别对其中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计算,推定其年代;

B,对典型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必要的发掘工作,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碳14测年。

工程旨在建立《三代年表》,周代是建立三代年表研究的基础,西周晚期是基础中的基础。其中,工程主要一项是: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经过5年的集体努力,2000年10月,正式公布新的《夏商周年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

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初定夏代(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300~前1046);中国具体的帝王年代从前841年向前推移到前1250年(武丁元年);另外,西周从武王到幽王的所有年代也有了更具体的划分。

斯坦福大学教授Avid Nivison在《纽约时报》上称:“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其后,斯坦福大学宗教文化中心的兼职研究员蒋祖棣写了题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问——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论的批评》。

十二、陈寅恪与“关中本位政策”

1,“唐史三稿”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

2,“关中本位政策”的内涵与价值

陈寅恪1941年撰《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共收三篇文章:《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的关系》

它是指西魏时期,宇文泰根据现实环境所做的一些政策及措施。

宇文泰和高欢皆是承“六镇鲜卑化”集团反对魏孝文帝汉化政策而兴起的人物,只是宇文泰所凭借的人才、地利,远在高欢之下,如果要与高欢抗争,一则须随顺当时鲜卑反对汉化的潮流,二则要有异于高齐的鲜卑化、西胡化,采取汉化的政策。而这种汉化,又须有异于高氏治下洛阳、邺都及萧氏治下建康、江陵的文化系统。

所以,宇文泰的办法,一是使苏绰、卢辩以汉人《周官》之文化比附鲜卑部落旧制,建立府兵制度;广募关陇豪右、籍六等之民以增军旅;改易西迁关陇地区的山东人的郡望为关内郡望;府兵将领及其士卒改从鲜卑姓,并使之与土地结合。

关陇本位政策的另一个表现是关陇文化本位政策,为与高齐、萧梁对抗,应有一个精神上独立的、

自成系统的文化对策,以维系关陇地区胡汉诸族的人心,使之成为一家,所以,从思想文化上巩固关陇集团很是必要。他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是要把自己与鲜卑化的东魏和继承汉、魏、晋的梁朝区别开来。

总之,就整个关陇本位政策而言,物质是主要的,文化是配合的。这套“关中本位政策”继续为隋唐两代所承袭,直至武则天时,代以进士科取士的方式,为统治集团引进新的山东士族,才逐渐打破这个集团的均势,而许多配合的制度也就渐次崩坏不行。

此论一是破解了李唐皇室的氏族之谜,证明李唐先祖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或者冒牌货,并不是他们自称的“陇西李氏”;而此宗冒认祖先公案的缘由,就源自从北周宇文泰到隋唐一直沿袭过来的“关中本位政策”,“关中本位政策”可以说是北周、隋、初唐的“国本”;自从武则天有意识地破坏“关中本位政策”,到唐玄宗时破坏已尽,地方力量膨胀,唐室从此衰落。

二是分析了当时各民族“汉化”与“胡化”进程,指出胡汉之分和种族没有关系,起作用的是文化:汉人可以胡化,胡人也可以汉化。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后来的河北藩镇的强盛之因,皆在于他们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胡化地域和胡化集团。

三是分析了唐朝中后期的朋党之争。执掌朝政的“关中集团”被武则天击溃后,一直受压的山东士族势力和以科举博取功名的庶族势力趋势抬头:阀阅士族有家学渊源,门风优美,重经学而轻科举;庶族势力重词采,以科举得势。酣战多年的“牛李两党”,不是出于个人恩怨,也尽在于双方属于截然不同又相互对立的文化圈。此外,把持宫廷的宦官集团,则是出于四川、福建等地的“蛮夷”,是一种文化形成的特殊势力。

四是论述了“外族盛衰的连环性”。指出突厥、回纥、吐蕃、高丽、南诏等民族的兴衰,有的和唐朝有关系,有的和其它民族有关系,还有的纯属天灾人祸,并非全是唐朝之因果。但唐朝国运的盛衰与周边民族的影响密不可分,唐朝的灭亡,一方面固然是黄巢起义摧毁了唐朝的经济命脉——江南地区,另一方面也和西南方向南诏民族的搔扰牵制大有关系。

五是有便于考究商周与北朝隋唐历史的相似性

十三、“唐宋变革论”

1,提出:

1910年,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虎次郎(1866—1934)《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唐代是中国“中世社会”的结束,宋代是中国“近世社会”的开始。其表现在:A,贵族政治的衰废→君主独裁的代兴

B,君位的变化:稳定、贵族阶级的共有物→臣民全体之公有物

C,君权的确定:封驳权的衰退、君主命令式的批答、宦官的失势与否

D,人民地位的变化:贵族的奴隶→国家的佃客

E,官吏使用法的变化:官位开放、科举务实、机会均等

F,朋党性质的变化:以贵族为中心的权力之争→以政治主张为核心

G,经济变化:实物经济→货币经济

H,文化性质的变化:经学(重师法的疏不破注→疑古)、文学(四六体→散文体)、贵族式文学→庶民式文学

2,发展:

宫崎市定从社会经济方面丰富了此说:

A,古代、中世、近世的三分法适用于东洋史。从世界史的观点看,最早进入近世的是西亚,其次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最后才是西洋。东亚受西亚影响,西洋受西亚、东亚影响才进入近世。

B,宋以后,代替中世纪隶农制(部曲制)的是佃户制,即是自由农民与地主之自由佃耕契约制。

C,中唐以后,土地倾向于私有化、贷借化。两税法就是国家对土地私有的正式承认。

D,科举产生的官僚以土地为投资场所,产业经营脱离家内工业阶段,出现商品化、分业化,走向近世的资本主义式的大企业经营。

E,庄园制源于汉,兴于南朝,继之以唐,终因均田制而衰落,崛起的是近世资本主义的大土地经营。

F,都市形式为之一变,形成了“商业都市”,以分业为基础、合股经营的大企业发达。

G,进入一个运河中心时代,因交通、搬运事业之发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H,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军人成为一种职业,实为近世兵制。

I,近世文化发达:煤铁革命、四大发明、诉讼学、审判机构

J,民族主义的勃兴

3,挑战:

前田直典、西嶋定生、东京学派(崛敏一、周藤吉之):

认为唐代不是“中世”的终结,而是“古代”的终结;宋代不是“近世”的开端,而是“中世”的开端。理由如下:

A,佃户身份隶属主户,无迁徙自由,是“随田佃客”

B,佃户与地主形成一种经济上的依存关系

C,佃户与佃仆、地客类似,宋代生产关系是从奴隶耕作到佃户耕作的过渡

D,宋代豪族(官户、形势户)广建庄园。

十四、“五朵金花”与古史研究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农民战争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

十五、“李约瑟难题”

1,提出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之后,科技发展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断层或退化。史学界围绕此观点所展开的分析探讨,皆称为“李约瑟难题”

2,杨振宁先生的答案:

没有一个独立的中产阶级,故思想全部由皇帝政府所控制;传统思想中没有出现自然科学,读书人没有正面兴趣;科举制度的危害;没有严密的逻辑系统;不能接受西人及其学说;基督教会传教士来华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知识;传教士本身也不是科学家,并不完全理解西方科技。

3,又一种解释:

15世纪前,科学理论通常不能获得近期的经济效益,因而在物质生产上是看重经验的东方领先;16世纪后,科学理论比较容易获得近期经济效益,轻理论的东方就出现落后。

4,思考:

中国现代人是否处于科学思维能力受制于语言的情形呢?汉语言文字是否在制约我们的大脑?

十六、“欲罢不能的花蕾”——“资本主义萌芽说”

1,“萌芽四说”:

傅筑夫的战国秦汉萌芽说;束世澂、郭正忠等人的唐宋萌芽说;邓拓等人的明清萌芽说;顾准、黎澍等人的否定萌芽说

2,新解说:

A,“决定因素论”

官僚政治体系下的城市系统、重农抑商政策(税收、货币、专卖专买制度)、中国古代商业资本的特点(难于积累、滞于流通一域、化为土地高利贷资本、吏治腐败)、古代国家工商业收入总量大于农业收入;

B,韦伯《新教伦理及资本主义的兴起》、《儒教和道教》

缺乏所需的6大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合理的资本会计制度、自由市场、合理的技术、可预测的规律、自由劳工、经济生活商业化、劳动服务精神

C,诺思“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了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兴起,是由于那里的地理条件便于耕牧结合型经济朝向市场发展。

D,李伯重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的所谓西方发展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

E,黄宗智提出了著名的“内卷化”(“过密化”)概念,

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这导致劳动密集化、劳动边际报酬递减、劳动生产率下降;但内卷并不意味着单位土地绝对产出的减少,拥有一定土地的农户可以通过采用内卷的运作方式来提高总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

F,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在18世纪(含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十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说”

1,提出者:

费孝通、苏秉琦、陈连开、余敦康等等

2,考古新发现

东北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四川金沙遗址、湖南永州舜帝文化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

3,相关课题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2年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中国又启动的一项大型的综合研究工程。它将在已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的基础上,再向前扩大1000年,上溯至炎黄时代,以

便完整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进程及发展。

十八、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选官制度简史

1,中国士大夫(谏议、太学生)与地方乡绅(讲学、隐逸)的传统:

A,“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不仕无义”;以德抗位;“士不可不弘毅”;浩然之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教学者说经则宗汉儒,立身则宗宋学”

B,“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儒生以致用为功,经师以求是为职”;“谓之懦则复类于悍也,谓之激则复类于同也,谓之虚则复类于琐,而谓之靡则复类于鄙”

2,古代知识分子的“中国梦”

商人、学者文人、官僚、地主集于一身

3,选官制度简史

A,世卿世禄制→军功授爵制→察举与征辟→九品中正制→科举考试制度

B,以贵取人、以德取人、以才取人、以文取人、以貌取人

4,思考

A,边缘化的现实;技术专家的升级(廉价的现代人、虚脱的中国人、隔离的智慧的缺失)

B,中国知识分子主导型与西欧资产阶级主导型、日本政府官员主导型、南美现代军官主导型的不同要求

C,关于“干部知识化”的思考

十九、“二十五史”

1,称谓之变

“前四史”、唐十三史、两宋十七史、明二十一史、乾隆二十二史、1921年二十五史、1927年二十六史

2,史记三家注

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3,文本体系

4042卷,约4000万字,上起传说黄帝,下迄清亡,首尾五千年

4,基本特点

连续性;正统性;政治功能特色明显;体裁多样;编纂上的双向性;缺点多(帝王将相的兴衰史、“精英化”、“英雄式”的历史观、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及其基层结构的失落;剥落精神文化等内容;多处精心伪造历史)

二十、古谚分析

1,朝代特征

汉经学、晋清淡、唐乌龟、宋鼻涕、元糊涂、清邋遢(另一说为,臭汉、脏唐、宋不清、元迷糊、明邋遢、清鼻涕)

2,地域与古史

“要看中国的二千年,请到西安;要看中国的五百年,请到北京;要看中国的一百年,请到上海;要看中国的近十年,请到广东。”

二十一、中国传统文学史的范式分析

《诗经》时代→诸子策论→哲学之肇→汉赋→魏晋骈文、诗歌(五言→七言;唐诗→宋诗)→宋明理学→五四新诗潮与白话运动→学术性散文的兴盛

二十二、前工业社会时期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互动

1,分界线:

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萨格罗斯山——高加索山——喀尔巴阡山

2,方式:

和平与暴力

3,三次大迁徙:

A,前第2000纪中叶至前第1000纪,印欧人(赫梯、米底、波斯)自北面入侵东至印度河、西至爱琴海、中至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闪米特人(阿卡德、古巴比伦或西摩利亚、亚述、新巴比伦或迦勒底、腓尼基、迦南、以色列)自南面入侵两河流域和埃及。

B,公元2、3——7世纪,由匈奴人突厥人最早发动,后来有鲜卑、拓跋诸部入黄河流域,吠哒入波斯和印度,日耳曼、斯拉夫各族入罗马帝国,阿拉伯人冲入西亚并扩张到北非和西南欧。

C,公元13——14世纪,蒙古人联合突厥人横扫亚欧大陆。

二十三、岭南古史今何在?

1,岭南史发展的动力——对“贬官文化说”的质疑

2,明代“王士性猜想”——中国经济重心沿“江南→西南”再度迁转的预测学价值

3,地名·观念·历史——基于岭南“鬼门关”称谓流变史的社会学解读

4,“那文化”——“壮学”的一个巨大收获

5,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中的岭南历史

二十四、汉学与宋学

1,学术范围:

汉学研究的是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很少达到哲学高度;宋学是道德学、伦理学,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谈论正心诚意,发展成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哲学,二者争正统、道统,都想做孔子的嫡传。

2,研究方法:

汉学家大体采用归纳法,反对孤证,重视搜集资料;宋学家一般采用演绎法,朱熹是从归纳入手,导致演绎,“豁然贯通,格物致知”,结果陷入臆想,王阳明以“良知、良能”为出发点。

3,学术效能:

汉学家是比较功利的,想发挥作用;宋学家比较偏于玄想,企图在根本问题上加以解决,前者骂后者不切实用,后者称前者为无本之学。

4,学术重点:

汉学重点是五经,后演化成九经、十三经,宋学重点是《四书》,《四书》的成立、发展是宋学的最大特点,研究宋学应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入手。

5,学术风格:

前者近似于“我注六经”,后者强调“六经注我”

二十五、清学

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以苏州人惠栋为中心,以“信古”为标志的“吴派”;一是以徽州人戴震为中心,以求实为特征的“皖派”。此两大系统之外,还有以焦循、汪中为代表的“扬州学派”,以全祖望、章学诚为代表的“浙江学派”。以上学派均以考证、实证为基本特征,故后世通称为“乾嘉之学”。其中,“吴派”是乾嘉汉学正式形成的标志,“皖派”是乾嘉汉学的主流。

就历史发展来看,“乾嘉之学”兴起于惠栋,至戴震而达到高峰,至扬州学派则一方面使乾嘉汉学的势力

大为扩张,另一方面也预示了乾嘉汉学的没落。戴震死后,乾嘉汉学发生明显分化:一派是以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另一派是以龚良珍、魏源等为代表的激进势力。

二十六、“兄终弟及”制度沿革史

在父系继承制度确立以前的父系氏族社会,同一氏族的生产,都由年岁相差不远的人共同管理,一个氏族之所以能征服其他氏族,是由于领导氏族的同辈兄弟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团结成一具有力量的队伍。这一原始遗风一直残留到殷代,但是,到了武丁时期,国势强盛。武丁以政治、婚姻关系,征服各部,开始改变此项制度。接着,祖甲改变兄终弟及的贵族选举制,既是商代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崩溃的开始:传子不传兄,兄弟相对有所分散,氏族力量削弱;王位的继承,不由选举而由王在生时预先建立,形成了宗法制,建立了基于父系的大、小宗之别;而过去的三族——父昆弟、己昆弟和子昆弟,也为己族、母族和妻族所取代。

二十七、“差序格局”

1,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他将现代西方社会结构归纳为“组织格局”,而中国社会则为“差序格局”。在《乡土中国》中,他对这一概念的描述是:西方是个人主义社会,个人之间的联系基于彼此对于平均共同体的联系,这一社会共同体涵盖个人,就像公民与国家关系;而在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个人与社会总体之间联系的是次要的,几乎没有道德原则指导个人与共同体间关系。所以,不同于依赖外在共同体,中国个人关系起始于多重中心或个人在不同场所的不同运用。

“差序格局”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在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中,一切行为不以一个高踞于所有人、所有团体之上的超越性公平、正义理念为基准,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家族利益或个人利益,表现为对内讲道德,对外不讲道德。当家族或个人之间发生冲突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正义标准,只好用非理性的手

段来解决。所以,大部分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血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

2,理论渊源及其演变:

此前,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提出“关系本位说”或“伦理本位说”:传统中国人将家庭中的“关系”推出去,由近及远地以“关系”组织社会。

李泽厚提出“血缘基础说”:儒家“仁学”结构的四大基本特征(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立场和理想人格)之一就是血缘基础,在血缘的基础之上,再加入亲子关系作为核心。

后来,杨国枢用“泛家族主义”来描述中国人在社会组织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民间广为流传的结拜故事反映和强化了这种特征。

王小波说,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就从来没人关心。这就是一个以自己为圆心的“差序格局”:自我利益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家族、村庄、地方的利益,最后才有可能是国家的利益。

2004年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该书对费氏的“差序格局”理论进行了验证和反思,基于作者的调查资料,在费氏“乡村版”的“差序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版”的“差序格局”分析模型;对朝鲜族、蒙古族、藏族、傣族等4个民族刚进城时的感受、经济生活、生活方式、语言使用、社会交往、恋爱婚姻等6个方面的信息,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这些探讨和数据对政府决策和行政管理都具有参考价值。

二十八、中国古代史与国际风云

1,台湾问题

《台湾史》的出台及其影响

2,东北、西南各地的边疆领土问题之争

3,2002年左右各国关于“日本海”命名问题的争论

4,儒学的现代功能

任何一个伟大的文明其最早的生长点并经济,也非制度,而是整个民族精神状态与素质。先是有某种宗教、哲学树立人们的信仰,而后才有道德、科学、艺术等理智层面的发展,再有制度和规范体系的建立,再有生产的发达、物质生活的繁荣。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八大文明对立格局说: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

中国是充分体现中国性的最佳环境吗?“文化中国”还是否能继续?“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还是否有存在的价值?经济变革的成功是否能自然带来“文化中国”?快速增进的GNP是否能带来一个稳定和谐趣的文化中国?

5,官僚政治的现代过渡

二十九、东、西方资本主义与城市比较研究

1,什么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经济性的市场还是政治性垄断?布罗代尔的新见

2,“欧洲中心论”阴影笼罩下的“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

A,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关系

B,彼得·柏格“现代资本主义”或“第二次现代性浪潮”与马若然《后期儒家社会的挑战》

C,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3,东、西方城市特性

A,兴起(人员、职业分析):附属性——自发性、革命性

B,性质与功能:政治性军事性、消费型娱乐型——生产性

4,思考:

A,市场经济理论是否是新自由经济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只是一个修饰性话语?

B,知识分子是否始终就是市场的对立物?

C,凯恩斯、哈耶克、弗里德曼,谁在为中国经济指路?

D,中国“传统二元结构论”何以成为可能?“三农”问题是否是一个真问题?

E,中国历史是否是一部城市反对乡村并走向成功的历史?

F,中国历史的面貌究竟是乡村还是城市?

G,中国市民社会的出现及其社会能量、文化表征是怎样的?

三十、费正清“挑战——应战模式”与转型时期的思想研究费正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是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冲击—反应”模式。在社会变动之中,中国近代思想家可分成三代人:第一代坚信中国传统价值(保守主义),第三代坚信西方价值(激进主义),第二代处在中间,犹豫不决。而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提出四阶段说:现代性的挑战——现代化领导的稳固——经济和社会转型——社会整合。

2,中国学者对“冲击—反应”模式的态度:

第一,“冲击—反应”模式的思想基础是“西方中心论”;第二,东方社会现代化是整个世界现代化过程的组成部分,“冲击—反应”模式把东方社会的现代化看成被动过程是错误的;第三,诸文明的碰撞是相互的,“冲击—反应”模式是一种西方单相作用论;第四,“冲击—反应”模式忽视了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内在的规律和自发秩序。

3,问题的提出:

近代以来世界的发展是否以西方为中心?“冲击—反应”模式是否符合实际?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没有西方的“冲击”,中国(概括地说是“东方社会”)能否自发发展到近代现代社会阶段?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1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春秋 (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东方霸主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争霸格局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公元前3世纪,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4年,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 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大战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1轮单元过关夯实基础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想去参观距今约70万—20万年之间的某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 C.浙江河姆渡D.陕西半坡村 2.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 A.半地穴房屋B.打制石器 C.稻谷D.彩陶器 3.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句解说词里的“他们”是( ) A.北京人B.河姆渡人 C.半坡人D.炎帝与黄帝 4.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 A.种植粮食作物B.制造陶器 C.发明舟车D.铸造青铜器 5.下列符合河姆渡人生活状况的是( ) A.在半地穴式的房屋外欣赏黄河风景 B.在干栏式的房屋外欣赏长江风光 C.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煮大米饭 D.在干栏式的房子里熬小米粥 6.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D.劳动技术 7.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有关( ) A.禅让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8.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表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分封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推行县制 D.重农抑商 10.“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 ) A.商鞅变法的原因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商鞅变法的目的D.商鞅变法的经过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B 2.B 3.C 4.A 5.B 6.A 7.B 8.B 9.B 10.B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01中国历史第一册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教材梳理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1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作业北师

课时训练(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基础夯实练|· 1.[2017·岳阳]岳阳市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想去参观距今约70万—20万年之间的某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河姆渡 D.陕西半坡村 2.[2017·南京]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 ) A.种植粮食作物 B.制造陶器 C.发明舟车 D.铸造青铜器 3.[改编题]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是我国农耕时期居民的房屋,造成这两种房屋建筑结构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筑理念不同 B.生活习惯不同 C.使用工具不同 D.所在环境不同 4.[原创题]关于黄帝时期的传说,我们可从考古实物中得到验证。右图为陕西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它印证了( ) A.大禹治水 B.嫘祖缫丝 C.仓颉造字 D.伶伦谱曲 5.“以酒为池尽作乐,炮烙之刑极淫威”,这副对联描绘的分别是夏朝和商朝最后两位君王的暴政,他们分别是( ) A.启、桀 B.桀、纣 C.汤、纣 D.武王、纣 6.[改编题]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7.[2017·聊城]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成语中源自晋楚争霸的是( ) A.问鼎中原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三顾茅庐 8.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的国家分别是( )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9.[2017·苏州]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 A B C D 10.[2017·江西]“他希望人们通过学习和‘克己’修养,认识‘道’,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言行活动,进而推己及人,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提高自己的素质。”材料中的“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 11.[2017·义乌]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平等、互利、兼爱”。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2.著名作家余秋雨曾写道:“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若去游览都江堰,应到( ) A.四川 B.湖北 C.云南 D.陕西 |能力提升练|· 13.[改编题]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3、陈高华、陈智超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三版,中华书局,2017年。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6、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7、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2014年5月。 8、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1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 12、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13、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4、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 15、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9月。 16、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17、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4月。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民主推选首领) 2、奴隶社会:世袭制(禹传启,家天下) 3、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朝),科举制(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㈠发展历程: 1、萌芽:战国、法家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初步建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3、正式建立:秦朝表现:政治上“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 设郡县制”,思想上“焚书坑儒”。 4、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儒思的正统地位。 5、完善:隋唐⑴实行“三省六部制”。⑵实行“科举制”(创立:隋炀 帝,进士科。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衰落:明朝八股取士。废除:清朝。影响: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6、新发展: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简称“行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7、强化:明清⑴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废中 书省、丞相,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削藩、迁都北京。⑵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㈡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三:清明统治(封建治世)1、文景之治(西汉):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2、贞观之治:勤政爱民;轻徭薄赋;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人才和重视纳谏。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4、开元盛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5、康乾盛世。 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 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 直立人:云南元谋人(最早的人类)、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和北京山顶洞人 .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已种栗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去打猎,捕鱼。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河南仰韶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父系氏族: 山东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之分 三、古史传说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氏,绝地天通改革)、帝喾(高辛氏)、尧、舜(有虞氏)

第二章、夏商西周 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商朝的王盘庚曾迁都到殷,史称“盘庚迁殷”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武王牧野之战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指的是庙宇和祭祀。 二里头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于1959。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一说法:最后两位是吴王和越王勾践。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 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 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 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4、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以下改革:①裁 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永贞元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 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 宦官得势后,“二王”被被贬,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整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它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 6、牛李党之争:唐后期官僚的朋党之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 代表士族地主。两党结怨始于宪宗朝元和三年策试案,党争高潮出现在文宗朝,宣宗时以牛党的胜利宣告结束,前后历时近40年之久。牛李两党所代表的均是当时的腐朽势力,而且两党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所以牛李党争没有改进当时社会状况反而致使唐后期政治腐败加剧,无积极意义。(↑隋唐)10、周世宗改革:五代后期,统一趋势日益明显。周世宗即位后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经 济上鼓励垦荒,分荒地给流民,优待逃户。减轻租税。兴修水利。限制佛教发展,抑制佛寺经济。国家铸钱,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上,改善吏治,赏罚严明,听取群臣意见,制定《大周刑统》,颁行全国。军事上,整饬军纪,整编禁军,革除唐后期豢养冗兵的积弊,有利于国家安定。 11、南北面官制: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依“汉 制”(唐朝的制度)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用契丹贵族。 南北面官制是契丹统治和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五代十国) 14、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澶州,朝廷震惊,宰 相寇准的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抵达澶州,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辽宋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规定:宋辽结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聊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 此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 16、猛安谋克制:阿骨打称帝以后,扩充和整顿了金朝的军队,推行猛安谋克制度,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 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则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样不仅节省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金)

中国古代史(1)

中国古代史(下) 一、名词解释 1. 内阁 明、清两代所设的政务机构。明自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杀胡惟庸后,忌大臣权重,不设宰相,而自洪武十五年起仿宋制而设诸殿阁大学士,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永乐初以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组成内阁,但阁臣地位并不高,一般秩仅五品。至明洪熙后职权渐重,多兼领六部尚书,权高于部、院,成了皇帝最高幕僚兼决策机关。清初以国史、秘书、弘文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后为军机处所夺,内阁便仅存虚名。小说中称蔡京为“内阁蔡太师”(第十回),是明人口吻,因宋时宰相不称“内阁”。 2. 军机处 清朝辅助皇帝处理军政大事的重要机构。雍正七年(1729)开始设立。军机处人员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中挑选,称军机大臣,一般由满、汉官员共八人组成,其中各有一人为首领。职位较低的官员名军机章京,负责缮写皇帝谕旨、撰拟文稿,记录归档等事务。军机大臣每日晋见皇帝,在皇帝授意下处理军国大事,用皇帝或军机处名义向各省区军政大臣发布旨令。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军机处是清王朝镇压太平军的最高决策机构。 3. 一条鞭法 亦称“条编法”。明中后期施行的赋役体制改革。明万历九年(1581),内阁首辅张居正为缓和阶级矛盾和增加财政收入,实行赋役体制改革,以限制官僚豪强的赋役优免权。其主要内容是:(1)赋役合并:部分丁役摊丁入亩,力差改以银代役,田赋征银;(2)赋役征收直接由地方官吏办理。从而简化了征收形式,有利于农民离土从事手工业,也使部分无地农民减去了力役负担。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农作物商品化,是我国税制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但该法因受豪强地主阻挠,实行得不够彻底,明末遭破坏。 4. 摊丁入亩 清代的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明代推行一条鞭法后,将部分丁银摊入田粮征收。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人丁数为准,固定税额,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丁银负担的总数虽固定,但仍十分繁重,并不能解决长期以来赋役不均的问题。雍正初年,清政府在全国(除山西及西北、西南边区外)逐步推行“摊丁入亩”,即将康熙五十年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银一起征收。从此,丁银随粮起征的“地丁合一”,便成为清代统一的赋税制度。延续数千年的人头税,从此不再单独征收,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历程中,国家曾经出现过几次分裂局面,但更多的仍是统一时期,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概况 政治分裂时期四个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注意:北宋的统一是局部性统一,只是完成了中原汉族地区的统一。在中国范围内,还存在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2、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原因和王朝统一的条件 分裂时期分裂原因 统一 王朝 统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发展的必然 结果,加上周王室东迁 以后,王室衰微,诸侯 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 令,各诸侯国之间争霸 兼并战争不断 秦朝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 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 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 统一战争的条件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制定出正确地统 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割据 势力的恶性发展;少数 民族南下,民族政权之 间长期混战不休 隋朝 (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的条 件成熟(2)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 济基础 (3)隋文帝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并且加强军队建设,制定正确的 战略策略 (4)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 五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权 的崛起 元朝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 (3)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3、中国古代史上四个大一统王朝 朝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中国古代史顺序

中国古代史顺序 三皇→尧→舜→禹 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详细如下: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唐尧 →虞舜 →夏禹(夏禹把天下传给他的儿子,改变了之前的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商汤杀夏桀灭夏,国号商 →周武王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771年,周幽王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嬴政统一六国,国号秦 →秦只传一世到秦二世被灭。楚汉相争,刘邦赢,国号汉 →汉孝平帝被王莽毒杀,王莽篡位,改国号新 →公元23年,王莽新朝被绿林农民起义军所灭。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史称光武中兴。称之前为西汉,这为东汉 →三国(公元220年曹丕取代汉献帝于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公元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吴王,229年称帝,史称孙吴、东吴。魏蜀吴三国鼎立,史称三国时期) →两晋(西晋和东晋的合称。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都洛阳,是谓西晋。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南北朝 南朝: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以区别后世赵宋。公元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史称南齐。公元520年,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史称萧梁。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 自刘裕建宋到陈被隋灭,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 北朝:公元386年,北方鲜卑族拓跋珪称王,国号魏,建都平成(进山西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该姓元,所以历史上也称北魏为元魏。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公元550年,高洋代东魏称帝,建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国号齐,史称北齐,高齐。 公元557年,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建都长安(金陕西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宇文周。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政权与南朝一直对峙,历史上称为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年杨坚到北周称帝,国号隋,史称隋文帝,隋统 一→唐高祖李渊灭隋,国号唐 →五代十国 五代: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季度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公元923年沙陀部人李存勖(xu2)灭后梁称帝,建都洛阳,国号唐,史称后唐。公元936年,沙陀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 一、政治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初现雏形 秦:确立形成 汉唐宋元:加强完善 明清:空前强化 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 3.秦国商鞅变法 社会转型,质跃 4.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汉化 5.北宋王安石变法 封建社会中期,调整 6.秦始皇 统一,建制,功过 7.唐太宗 贞观之治,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8.康熙帝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9.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 两汉:汉武帝任用身边亲信,设中朝、外朝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政权)、三司使(财政权)元:中书省、宣政院 明:废宰相权分六部、内阁 清: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10.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以州为监察区,设臵刺史 东汉:州郡县 隋:州县

唐:道州县、藩镇割据 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路州县 元:行省制度、路府州县、宣慰司 明清:废行省设三司 11.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问题 ⑴注意分析、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存在着的两对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君权不断扩大;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⑵评价: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基本上是起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应辩证地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应充分肯定其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的积极作用;明清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虽然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抵制外来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阻碍了社会进步,基本上起的是消极作用 12.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核心) 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13.“大一统”政治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 ⑴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形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⑵秦汉时期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有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的中华民族基本形成,中华民族形成反过来巩固“大一统”政治 ⑶江南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14.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贡献 ⑴元朝统治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有特殊的地位 ⑵清朝统治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15.古代杰出君主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大有作为 ⑴秦始皇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作出贡献 ⑵唐太宗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⑶秦始皇与唐太宗的比较 ⑷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①巩固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蒙古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打击分裂势力;重新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尊重喇嘛教,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辖

中国古代史专题

1.先秦时期的贵族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渊源如何? 它们都是社会的一个上层阶级,都是掌握着国家的统治权力的一部分人。先秦时期的贵族制度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礼乐文化为外在标准的一个上层社会群体,是凭借自然血缘身份获得显贵身份地位的群体。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把官位与权力作为他们成为贵族最重要的手段,是中国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伴生物。 2.在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可否引介钱穆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期? 钱穆先生认为,春秋以前是封建社会,战国以下是四民社会,而非封建社会。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引用到课堂教学中,这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改进历史教学观念都会有很大益处。但是,也应指明其仅从社会政治结构的角度而不是唯物史观角度进行历史分期的不足。 3.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为什么没有地位,即便有地位也是因为有官职 农业的基础地位,对于科技的发展的需求是有限的。农业的进步是比较缓慢的,它的进步甚至可以用千年来计算。同时科学的发展对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功用也是微乎其微的,再加上对于“方技”一类的鄙视,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很难有地位的。 4.刘备表面上以仁治国,但他实际上并不仁,因为夺了他的同宗兄弟刘璋的地 盘,你对这种看法怎么看 说刘备不仁,是从两人之间的恩情与亲情而言的。但是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他的这种行为不能叫做不仁。成功的政治家是用“仁”来统治的人民的,不能把两位政治家的争夺简单用“仁”与“不仁”来界定,这就是所谓的“成王败寇”,只有他实行的统治爱民、不害民,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刘备的行为是不仁的。 5.中国古代史上的“周召共和”,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共和国”中的共和,意 义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周召共和中的“共和”是个年号或是一种执政形式,西周从厉王失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